––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8年10月2日星期二

老人的五个不喜欢


39健康网
很多儿女自认为理解自己的父母,殊不知父母年纪大了,很多心理状态跟之前已不一样了所以会有很多子女觉得自己的父母越来越难沟通,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变化了,而你还抱着老的观念去看待他们。以下是五个大部分老年人都不喜欢的心理状态,帮助你跟你的父母更好地沟通
1.不喜欢疾病:
人老体弱常爱疾病侵袭,如果身体本就偏弱,可能会反复遭遇到不同的疾病,造成老年人心理脆弱,对生活失去信心,恶性循环,对他们恢复健康极为不利这样的老人,需要子女经常从心理上去开导,让他们正视疾病并积极治疗,严重的时候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有利于他保持乐观的情绪,战胜疾病,健康长寿  
2.不喜欢赋闲:
老年人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是不会习惯那种闲来无事的生活的,会造成他们精神无以寄托,每天打不起精神来,因此我们应该在老年人身体状况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他们安排一些事情,不要怕担心他们受累而让他们什么也不做,哪怕只是打扫打扫卫生,都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一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3.不喜欢孤单:
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单,没人陪但当今社会年轻人都在外边打拼,很少有时间陪陪父母,这时老人应该走出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自己的朋友,找几个能说心里话儿的人,远离孤单,乐观向上的情绪会让老人受益匪浅 
4.不喜欢变故:
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承受能力越小,最受不了生活中的变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失意也足以让老年人茶饭不思, 去想好几天因而一旦遇有变故,家人就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开导 
5.不喜欢封闭:
一般人都以为老人不愿接受新事物,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子女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教会他们,而很多老人都不喜欢处于封闭状态,更愿意与这个社会接触越封闭的老人衰老得越快,越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不协调,因而让老人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会更有利于老人的健康,作为子女可以多教他们一些新的知识和产品,让他们能至少跟上时代的节奏,那么老人就会身心愉悦,减少疾病的发生

~~~~~~~~~~~~~~~~~~~~~~~~~~


导员的话: 以上老人不喜欢的五个要点,看似简单,但它们都经常发生在每位老人身上。俯视周遭的老人, 几乎每个都至少有以上的一个不喜欢, 虽然社区和团体都为老人设计了很多的节目和活动,务的义工也常关心老人,与老人沟通,但老人期待相处的毕竟还是自已的子女和家人。问问现今的轻人,你是否能拨出少许时间来陪伴你家中的老人?

2018年8月11日星期六

奉养父母是子女的责任还是对子女的拖累


文/颜东涞

上星期在购物中心巧遇一位小学同学,久别重逢分外亲切,相约喝茶聊天,席间谈到了中老年最关心的话题:“健康”。她急不及待的说:“要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免得拖累自己的儿女。”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无限唏嘘。

曾几何时,我们的社会,将“上天赋予每个子女的责任”变成是一种“对子女的拖累“呢?

小时候听爸爸说,我出世不久,妈妈要到外赚钱帮补家用,家里人手不足,爷爷就把奶奶从中国老家接过来。在我的印象中,爸爸很孝敬奶奶,当时的生活条件不好,夫妻两人同甘共苦,与奶奶相依为命,一直到奶奶92岁高龄殡天为止,总是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无怨无悔。在奶奶的心里,我相信,从来就不会担心老来无人照顾的问题。在我那个年代,奉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祖祖辈辈都是如此,曾几何时,这种情况彻底的改变了呢?

经典上说;奉养父母能得大福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当我们怕拖累子女,百般不舍得去麻烦他们的时候,是不是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也剥夺了子女孝敬父母以获取福报的机会?父母适当地给子女为自己服务的机会,是为孩子累积福报,你是在爱他们,不是拖累他们。这是当父母思想上要做的调整;同样的,孩子也要以照顾父母为己任,以感恩的心来孝敬父母。彼此相向而行找到交汇点,而不是各行己路,偏离正道。

有一位五岁的小女孩,在上完弟子规的课的时候,回到家里要和妈妈洗脚,就按照老师的交代,让妈妈坐下之后,就拿了一个小面盆,舀了一些水,由于自己的手太小,力气不够,一边走水也一边溅了满地,妈妈本能的跑去帮她,说:“脚不用洗了,地都给你弄湿了。”小女孩很委屈的哭了起来。这个妈妈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和反教育,其实地弄湿可以抹干,这不是大问题,而小小的心灵要学习孝亲是何等的重要。你应该给她机会,为她积福,等你老的时候,她除了孝敬你,她的孩子耳濡目染,一样也会孝敬她,这就是现世的福报。侍奉父母不再是双方的负担,而是温馨的天伦之乐,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我总觉得不管生活如何改变,科技如何一日千里,人性的光辉一定要去守护,不要让它磨灭在我们这一个世代里。

~~~~~~~~~~

辅导员的话:

不要剥夺了子女孝敬父母的机会,值得省思。

2018年7月1日星期日

她擋住了我的日出,也給我打開了一個世界……


【好文分享】

    登機落座,身邊是一位瘦小的老太太,在ipad上聚精會神地玩撲克遊戲,起飛,她靠著舷窗睡著了。擋住了我的日出。

    乘務員送飲料了,她醒來,輕輕說,“番茄汁,一點點冰”。我替她轉告,自己也依樣要了一份。她抿著,細聲道:“這個番茄汁不是太甜,這個零食餅乾也太多糖了”。 我自然點頭稱是,並讚她有營養意識。她說,“凡事用心點有好處,這是我96歲的經驗”。我大大吃了一驚,這老太太看上去70來歲,不能用精神矍鑠來形容,但是淡定從容、整齊俐落。竟然已經96歲了。

    她說,她獨自一人旅行,還要轉機,去68歲兒子所在地過耶誕節。

    偶遇這樣的傳奇,我的腦子全面開動,聊天的本事騰雲直上,飛速地想要在剩下的四十分鐘構造一個完整的人生。

    “你自己住?身邊有子女嗎”?她回答說,“附近有一個兒子,哈哈,不過他也72歲了。我獨自住自己房子,自己開車。去年買了輛新車,林肯MKC。我要確保我的用車有最大的安全設施。我有一台PC, 一台蘋果機,iPhone, iPad,打牌很方便”。她說,做了一輩子老師,三十年前退休,直到現在一直在工作:教人打橋牌。有成人教育中心,在家裡,社區活動處,都在開班。還經常出去參加娛樂性比賽,與各地牌友聚會。

    看到我吃驚的神情,她大概明白我的意思,也做了一個吃驚的表情,她說,“我往往會忘記自己的年紀;因為幾乎從來不會去想。有時候會覺得還是25歲,喔,去店裡買衣服,穿上去才發現看上去不像25歲。Well,那是衣服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我讚她心態太年輕了,她說:“你知道為什麼很多老年人迅速退化嗎?因為他們什麼都不用自己做了。有人給他們把飯送到眼前,收拾房間,娛樂節目隨時調好,甚至給他們洗澡。什麼腦力、體力、肌肉?什麼也不需要了,這樣下自然就會退化”。更可怕的是,因此他們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對自己失去掌控的人是躁鬱的,於是他們會抱怨,如湯太熱,如電視聲音太大,如電梯太慢..... , 問題是,電梯來了,你又能去哪裡呢?.......

    老太太說她是猶太人,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從小自由生長,無所拘束。二戰入伍參加美國軍隊,派遣柏林和慕尼黑,曾與艾森豪將軍同行。“但是作為猶太人,好比你們亞洲人一樣,與生俱來的對教育的重視和積極的導向是不會偏到哪裡去的”。

    “有長壽基因嗎?”“我的家人基本都是早逝的,或者年長後健康狀況很差。我想,從軍的幾年,得到的訓練、規律的生活,以及,刻進了血液的自律,是讓我一生受用的長壽秘訣”。

    飛機下降,我的耳膜開始疼,她面不改色還在緩緩道來,我問她平時想不想家人,她說:“我此行就是來探訪兒孫,在海邊自己租了一個別墅, 以此來招引兒孫們來玩,沒有海景屋的誘惑,他們如何會有興趣來來往往”?她邊說邊大笑。“你不住兒子家嗎”?她說,“我在那裡住三個月,我從來不住兒子家,婆婆媳婦在一個屋簷下超過一頓晚飯的時間,就是不科學的。我不能把我兒子夾中間難做,他太太應該是他最重要的女人。”

    我以無比欽佩的態度聽著這些真知灼見。

    起飛的時候,她擋住了我的日出;降落的時候,她給我打開了一個世界。

    為生命和智慧激勵,願與各位同事和同學們分享。希望不遠的將來我們也可以這樣優雅從容!


    一篇很好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

輔导员的话:

因为我有同感,不跟儿子媳妇一起住、偶而一起吃饭、过年陪我吃年夜饭、逛花市、年初一一起去亲友家拜年。其他日子我很少去烦他。可是当我生病的时候他们都在我身边时,我觉得亲人都是爱我们的,平时要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你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出现。相见容易、相处难、给彼此有空间、是最佳的相处之道。

2018年6月1日星期五

让你的孩子学会玩

    幼稚园一个四岁左右孩子的班级,孩子们都在玩水,只有一位三岁多点的孩子站在那,老师问她你现在要做什么?她回答说玩水,但就是呆在那,老师说了好几次可以去玩水了,她还是没动静,最后老师无奈,只好让一位小朋友带她去拿玩水的玩具,再带她去玩。在整个玩水过程中,其他小朋友会交换玩水玩具,或是一起玩等,她只玩自己拿的那件玩水玩具玩水,至始至终没有和其他小朋友互动一起玩。平时老师讲完故事能把故事内容基本记住的这个孩子,每每玩时就让老师着急,因为她自己不会自主地去玩,老师每有叫她去玩,她不知道自己玩时要做什么。这个孩子也她老师为她担心!
玩是人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的至爱。孩子的学习及社会性发展,是透过游戏的玩建立起来的,“玩中学、学中做”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游戏可以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游戏中允许儿童自由探索各种问题、解决问题;游戏可以推动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在想象性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游戏还可以使儿童解决一些情绪上的问题,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就有专门的“游戏疗法”许多研究都发现,有较多机会自由玩耍的孩子,比没有机会自由玩耍的孩子,在问题解决能力上更优秀;而许多研究也显示,有较多机会玩耍的孩子,在体能表现上更灵活、更健康。在游戏中,孩子学习如何整合他们的想法、印象、感觉与经验,他们在游戏中创造了属于他们的世界,并与他人分享;尤其在自我引导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当全球化竞争压力逼得许多父母早早将孩子送去学习各种知识才艺时,却也有许多人发现,被剥夺玩耍时间、空间的孩子,在未来可能失去更多的机会。
中国阿里巴巴公司创办人、总裁马云在其母校杭州师范大学演讲上特别说到:“要让孩子们会玩、能玩、爱玩,让孩子们会创意。让孩子懂得跟家人玩,跟同学玩,让孩子们有各种各样健康的运动和活动,这比什么都重要。” 此外,马云还在演讲中保证说:会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愿意找人去玩的孩子,一定会有出息,这是培养情商的关键。

身为父母的,在家中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玩,放手让孩子玩健康的游戏,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健康而协调地发展,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长大。

2018年5月2日星期三

人生最后的一个梦想

读者来稿:
近年经历了亲人的去世,自己身体的老化病痛频频侵袭外,更有亲戚年初开始插管长卧床上,全頼家人的全天候照顾。因此收集了不少善终的资讯,希望自己在面对人生必经之路时,可以走的自在潇洒,尽量不让亲友添麻烦,。
收到一位资深辅导员的文章,深深的触动了近期心情历程,借由此网站与大家分享。

善终:"人生最后的一个梦想"

死亡结束的只是肉体生命,而非关系。人虽去世,亲友人会怀念,或重温以往的美好和珍贵的时刻。我希望我留下足够的爱让亲友继续活着,也希望我的精神能够通过亲友延续下去。

1. 我要对那些亲友说感谢的话?
2. 我要对那些亲友说宽诉的话?
3. 我要对那些亲友说关爱的话?
4. 我要对那些亲友说告别的话?
5. 有哪些亲友会因为我的离去而陷入忧郁?我要留下什么支持或安慰的话让他们活下去?
6. 我的人生有什么是想要被亲友传承下去的?(如人生哲学,个人修养,生活态度,面对逆境的能力,面对冲突的能力等)
7. 我希望亲友如何记得我?(如把我的微笑放在你的心里,如把我的照片放在你的钱包里,难过时写信给我,记住我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8. 我怎么分配有纪念价值的物品给我的亲友?
9. 我已做遗属?已告知我的受益人存放的地点。。
10. 我的人生座右铭是。。。。我想把它写在。。

请把这三个部分的答案用写的或录音的方式,存放好。好让诀策者或代言人跟随你的意愿去落实善终的规划:

        让离去的人得到善终,让彼此的关系得到善别,让活着的人得到善生。

这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


2018年4月1日星期日

如何避免老人掉进谣言圈里


 99健康网


        在生活里,很多老人都会被不靠谱的保健品以及朋友圈疯传的养生谣言骗走,此时作为子女应该如何避免老人走进谣言圈里呢?

为什么老人会听信谣言?


         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与儿女分开居住,导致他们缺乏关爱、内心孤独,儿女们对老人生活状态的关心也不够;慢性病的高发、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和退休生活的衣食无忧又使得他们愿意在养生保健上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信息渠道的封闭狭窄,对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抵触,又使他们对科学、有效的保健治疗手段认识不足。上述原因造成了老年群体养生观念上的畸形现状:买保健品、信朋友圈,沉迷于各种养生谣言,就是不信儿女和医生。

  虽然对老人的这些现状感到无比痛心,但要想跟他们辟谣却是难于上青天。
(一)从认知能力来说,老年人接受信息,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特别是对所谓权威专家的声音。比如什么“国际最新健康理念”、“高科技产品”。
(二)人们倾向于相信和自己日常有关的事实、经验。朋友圈里散布的比如食物相克、相宜,各种偏方密传,都和老人每天吃的用的有关,和自己的疾病症状有关。他们只要稍有沾边的,就会深信不疑。

如何避免老人掉进谣言圈里


(一)实例法。
官方网站、电视传播等都有养生辟谣知识,儿女们应该把这些辟谣内容收集起来,给父母看,并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媒体上老人误信保健品贻误病情的报道很多,也应收集起来讲给父母,给他们正确信息引导。

(二)定期体检。
这能让老人自动远离养生谣言,老人一般都带着问题去接受保健品信息和养生知识,一旦他们的问题在体检中被及时发现和解决,就失去了热衷养生谣言的动力。

(三)帮他们找到正确接收养生知识的渠道。
现在很多医院定期举办糖尿病、冠心病知识讲座,儿女们要注意收集,打印给父母,或带着父母去听讲;为父母关注一些权威媒体、医疗机构、医学专家的讲座,以正确的科普知识满足他们的需求。

~~~~~~~~~~~~~~~~~~~~

輔导员的话:

        
        要想让老人远离欺骗,儿女们首先要反思在老人沉迷养生谣言中的责任,而不是不耐烦地训斥他。

        问问他“你用这个保健品是不是因为身体不舒服?”
不要总说“正规医院才可信”,却又不考虑大医院挂号排队的困难;
不要总说“这些低级养生知识不可靠”,而是应该帮他们去收集整理真正科学有益的养生科普、防病的知识。

        最重要的就是多多陪伴。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了解他们每天看什么、学什么,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和干预,以免老人持续沉迷。

2018年3月1日星期四

抱怨里的真心

台湾作家吴若权的母亲七十多岁中风。之后,这对母子身份对调,儿子肩负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多年后,吴若权将他们母子的相处故事,写成一本书:相依。再次阅读此书,还是有许多感触。它令我想起同样晚年中风的家婆,她常自责的说:人老了没用 ....... 拖累儿女 .....
今天,摘录书中一篇文章:抱怨里的真心,与大家共享。

~~~~~~~~~~~~~~~~~~~~~~~~~~~~~
相依
作者  吴若权

没有特别留意,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用餐时请妈妈上桌,都要三催四请。后来我渐渐发现,并非因为她的动作迟缓,也不是我过度心急,这个现象微妙地反映出银发族和子女之间很微妙的亲子关系。
每当餐桌上,准备好他喜欢吃的饭菜,招呼他:「妈妈,开饭啰,我们一起来吃饭吧!」她则是不动如山的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机,偏偏萤光幕里画面不是什么新鲜事,都是每个钟头不断重播的新闻。
通常她都不吭声,要请过三次之后,才愿意上桌。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客气的回应说:「嗯!」、「喔!」、「我还不饿!」同样也是要请过三次以后,才能顺利开饭。
起初,我还怀疑妈妈是否犯了听觉障碍,几次下来我才知道,妈妈若不是故意延迟上桌吃饭的时间,摆明故意要人三催四请,就是潜意识里有什么东西作怪,像功能失调的电脑,要按三次「enter」,才肯执行指令。
我很疑惑地问自己:「怎么会这样?」


让老人家活得有尊严

反覆思索,突然想起父亲生前也有类似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应。
尽管,为了尽一份孝心,我经常开车载他和妈妈一起出遊,途中也很随兴地在外用餐,走到哪,吃到哪,但路途中父亲老是没什么好脸色。
有一次,农历大年初二姐姐回娘家作客,我们去外面吃饭,平常修养很好的父亲,竟无缘无故地在餐厅发了一顿脾气,让我们都很意外。
事后检讨,我发现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小地方,就是努力尽孝心之前,我们都忽略了很重要的细节——事先请教老人家的意见。
有时候,老人家并不想表达意见,或者他们对去哪里玩、吃什么都全然不熟悉,愿意让招代他的子女全权做主,这时候,身为子女的我们必须提出简报,告知出遊的路线、可能的用餐地点,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掌控全局,却让他们像跟团旅行的乡巴佬,完全不知道行程及进度。
毕竟,银发父母不是三岁小孩,也不是电脑,发号施令或按「enter」,都有失恭敬。尽孝心,固然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但是付诸行动之前,必须请教老人家的意见,这是很重要的细节。也许,它在形式上,真的是多此一举,但是实质上却有截然不同的意义,除了有幸被子女「孝顺」之外,老人家更需要的是「孝敬」,甚至「敬」字还必须要摆在「孝」前面,让老人家先有起码的尊严,孝顺才有真正的价值。
否则身为子女的我们,一味地想要尽孝,却三番两次踢到铁板,还怪父母怎么变得这么「卢」,为自尊而坚守防线的老人家,可能也在心底呐喊:「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懂得察言观色设身处地去想

一个下大雨的周末,我正为了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妈妈的休闲活动苦恼。通常姊姊不论多忙碌,都会回娘家来陪伴他,但碰到婆家有事、小孩考试这种日子,就不得不告假。
这天,我想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先开车陪他去百货公司的超市逛逛,然后送他去姊姊家,我去工作室忙着写稿,傍晚再去接她。
听见这样的提议时,行动不便的妈妈很习惯性的客气一下:「免啦,你去忙你的事情,不用这么麻烦。但是,他的眼神已经开始看着衣柜,考虑要换哪件衣服了。于是, 10分钟之后,我们就出发。
有时候,我也很庆幸自己跟妈妈生活多年,练就出懂得察言观色的本事。若个性迟钝一点的子女,听到妈妈开口拒绝,就打退堂鼓,两人一起待在家里,铁定是会更痛苦。
可是,就算我自认为已经很善体人意,还是没有办法皆大欢喜,明明在电话中听到他和夫谈笑的声音,也约好傍晚接她回家的时间,当我准时去接她回家,坐上车之后,妈妈收起笑容开始跟我抱怨。
话从出门第一站百货公司开始起头,说他根本就不喜欢去百货公司,人多又挤、他也不想买任何东西;到了姊姊那里,说全家忙着招呼她,搞得人仰马翻,担心夫没法好好休息…..正在开车的我,脸色大变,几乎发狂,我带着幽怨的语气问妈妈:「刚才在电话里听见你满开心的,为什么上车之后你的抱怨如数家珍,没完没了?」
妈妈大概很意外她踩到我情绪的地雷,愣了将近半分钟,才怯怯地说:「因为,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却为了我这个中风的老人,而牺牲自己的假期。」
这时驾车在等红灯停止的我,听得一阵心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很后悔方才情绪险些失控,差点伤到老人家的尊严。


因为不愿成为子女的负担

原来,银发父母一贯的客气、推辞、礼让中,有多么深层的卑微、自责、愧疚。即使是儿女心甘情愿的付出,他们都无法理所当然地接受,为了平衡自己的感受,无计可施的老人家只好说些违心之论的话,用自己过得并不好的埋怨,来隐藏他们以为自己成为儿女负担的隐忧。
在心底练习了一百次,我终于才懂得如何真心的对妈妈说:「你为了养育我们辛苦大半辈子了,值得儿女回馈你任何天大地大的报酬,更何况只是做这么一点点事情呢! 」
一阵沉默后,我在汽车的后照镜里,看到她脸上的表情,比方才详和多了。

2018年2月10日星期六

否 定

心理学大师馬思洛说,受人尊重与生理、安全感、爱与被爱、自我实現,是人的五种基本需求。
若常在言谈中否定对方,則会令对方难堪、生气,甚至引发言语和肢体冲突。
其实,有些话未经思考脫口而出,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算玩笑話說多了,也听了不是滋味。

~~~~~~~~~~~~~~~~~~~~~~~~~~~~~~~~~~~~~~

有对新婚夫妻,婚後不久太太开始觉得生活不尽如意,並沒有婚前想像的美好。

例如,她过去习慣在如廁后,將卫生紙丟入垃圾桶,但老公卻坚持丟进马桶沖掉。兩人竟会为了这个小问题爭得面紅耳赤。最让太太生气的是,当兩人各持己見時,老公竟大男人主义地說:「说妳错了,妳还不承认!」太太为此一肚子气,委屈地跑回娘家。

另有一对夫妻,有一天先生和太太吵架后,一气之下住到宾馆,他沉淀心情后,自知理亏,打电話給太太:「亲爱的老婆,今天晚上做什么菜等我啊?」

「我啊!我做毒药等著你。」

「喔!這样呀,那妳做一份自己慢慢吃,我不回來了!」

「說妳错了,还不承认!」不仅是否定,还是「双重否定」。另外还有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三重否定」「說妳错了,妳还不承认,妳給我闭嘴!」

如果再加上:「妳去死啦!」那就变成「四重否定」了;還有人再加一句:「死了!也沒有人帮妳哭!」豈不是变成「五重否定」?



看似尋常的一件事,其实有著紧密的因果关係;因为一种行为造成一种习慣,一种习慣造成一种个性,一种个性造成一种人生。「家庭是修练人性的研究所」,從中找到自己的盲点,才能在家庭及人际关係兩边叩关得分。 

2018年1月20日星期六

妈妈的心声-----令人警惕的故事

妈妈的心声-----令人警惕的故事
有儿女的人都应好好的看
3个心酸妈妈
作者:小野

3个妈妈聚在一起聊天。

其中一个非常失落地说:「中秋节难得全家团聚,刚刚接下他爸爸事业的儿子和新婚媳妇也从大陆赶回家来,大家一起烤肉。
我儿子每烤好一串肉,就夹到媳妇的盘子里,夹满了整整一盘。
我的盘子始终空空的,他都没看见,就像他永远看不到我空虚的心一样。
几个月前我们才花一大笔钱帮他们办婚礼,新房也是他老爸送的。他们吃的住的都靠我们,而我却连一串烤肉都分不到。够心酸的吧?」

另一个妈妈也跟著抱怨起来:
「哎哟,只是吃不到儿子的烤肉,这可不是最坏的,至少还没叫你烤给媳妇吃就偷笑了。
我儿子刚从国外出差回来,送我一个钥匙环,也送他妹妹一个钥匙环。
却花他两个月的薪水买了一只卡地亚的女表送给他的女朋友,还一直问我说,送表会不会太寒酸了?

我就故意说,如果嫌寒酸就送给我好了,你就送她钥匙环。
如果她真心爱你,应该不会在乎礼物的价值的。
说完我就把钥匙环交给他,把那只表抢过来,他竟然和我翻脸,差一点把我推倒。够心酸了吧?比你酸多了吧。」

第三个妈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
「妳们只要换个角度想想就不会难过了,儿子对自己的老婆或是女朋友好,表示他们非常恩爱,我们应该为孩子的感情有归宿感到高兴才对。
两个正在恋爱中的人本来就是看不到別人的,更何况本来就像是空气一般存在的老妈。
老妈是孩子的空气,只有缺氧的时候才会发现空气的重要,偏偏做妈妈的特別贱,永远不让孩子缺氧。
我有个儿子已经30多岁了,他的女朋友就是那台电脑,每天就窝在屋子里和电脑谈恋爱,足不出户。
我实在看不下去,只好每天替他清垃圾,弄点东西给他吃。
他常常嫌我烦要赶我出去,有一次还用脚踢我呢。」
「真正最心酸的是我。我不知道还要照顾这个儿子到几岁?如果他能有个女朋友,我可以烤肉给他的女朋友吃,也可以买卡地亚送她。」
这个妈妈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
辅导员的话

我们凡事都可有多个想法(正面或/负面),如果能够换个角度想想就不会只有心酸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