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0年8月3日星期二

期望效应

每一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一致,多数的家长都没有正确地期待自己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名的一个实验是由罗森塔尔(R. Rosenthal)主导: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并告诉A组饲养员这群老鼠非常聪明;对B组饲养员则说他这一组的老鼠笨得很。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得到启发后,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罗森塔尔对一群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后,告诉老师: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 (lateblooming),将来有非常好的发展潜能,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到了学期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发现被点名学生的成绩都显著进步了!但实际上名单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呢?罗森塔尔认为因为老师们对这些具有潜能的学生“另眼相看”,给予特别的照顾、关怀和期待,以致孩子们的成绩得到了改善。

这个期望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比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比马龙是古代塞浦路斯的王子,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它的力量源自于“暗示” 的神奇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形成了暗示的力量,使孩子在不自觉中吸收了,成为他对自我的认定。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合理、积极,认为孩子具有潜能,常在言行上给予肯定和赞许,那么孩子也会很活得开朗、乐观而自信;相反的,假使父母对孩子的看法是负面的,老是说他不行、很笨、脑筋转不过来,小孩子慢慢也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期望效应被总结为:“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扶’不行。”

和父母亲们共勉!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