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自网络文章)
旧时只要有机会进私塾的童子,两三年功夫,就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毫成文,为什么?旧时的先生有什么魔法吗?私塾里走出来的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方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
日本人把中国古时那种私塾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碎地读。”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
犹太族是非常优秀的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约有30%都是犹太人。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为了在孩子身上种下好种子,犹太人让小孩子学习记忆,因此可以说,犹太儿童从一岁半就开始有意识地接受记忆训练了。
许多人可能会质疑,今天的学生是否还有必要再接受“素读”训练吗?不是已经提倡大量阅读了吗?大家要明白的是: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是不一样的,“素读”积累主要以背诵为目的。尤其是现在,浮躁流行,是“浮在表面者多,赶时髦者多,而注意基础训练者少”。所谓浮于表面就是“翻看”,雁过无痕或蜻蜓点水似的阅读,这适用于浏览书刊。所谓注意基础训练就是扎扎实实做到熟读成诵,要进行“素读”训练。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背诵量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运用语言能力的强度。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美妙的词句、精彩的章节,就会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如今,我们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读得太少,背诵得太少,积累得太少,其母语源泉几乎是干涸的。记忆中只有“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这样的几句摇篮诗。胸无点墨,开口不能言,提笔不能书,这么薄弱的根基怎么可能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呢?
现行教育原则提倡“先记简单的再记难的”、“先理解再记忆”,这种观点是分析性的、成人式的,是把成人的思考方法强加给儿童。实际上,儿童擅长记复杂的东西,擅长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有一本著作叫做《天才满世界》,书中写到:“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