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经验学习的方法-行动中的省思

文:恩昡

每当助人工作者与案家一起工作时,都能从中经验到学习的方法。每一个案家都有其特殊的问题需要处理,当我们从参与到整合的每个环节中,在行动里就得省思其可能呈现的果效。

参与时要与案家建立关系,经熟络、信任后,就投入案家对其问题的陈述,在适当的时候表达你是在专注地聆听对方所诉说的问题,此时助人工作者也进行对案家问题的省思,并咀嚼可能解决的不同方案,经过仔细选择、重新整合后,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向。

藉着周而复始的参与、投入、表达聆听、省思咀嚼、选择和整合;如剥洋葱般,千丝万缕地将问题进行处理。在每个问题中,助人工作者都能经验到不同的学习方法。或许有些案家的问题看来很相似,但因事件的内涵、情境的悬殊、脉络(时空)的差距、目标的设立、期待的实现等的不同企求,解决方法就必须是针对个别主要问题对症下药,在行动中还得进行省思推敲,以策能适当地处理问题。

助人工作者也有可能无法达到案家的期望,而产生困扰及挫折感。这时得从过去所汲取的成功经验中探讨新的解决方法。助人工作者也可以与同侪、督导所组成的评估小组中进行沟通及演练,从中探索可行的方案。在探索与评估中,集合团队的思维,产生新的意见,让助人工作者的盲点得以点亮,思绪得以清晰,能再度跟案家进行沟通与工作。

助人工作者再度重新的参与、投入、表达聆听、省思咀嚼、选择及整合;再与案家建立更深度的信任感、让他们感觉更有安全感,给予更深层同理心,更愿意深入地沟通,引出更多被蕴藏的信息,更了解案家的情绪与感受,重新分析他们的需要与期待。从这样的过程中再经验学习方法,再度地从行动中进行省思,以期案家的问题能获得解决。

助人工作者每次与不同案家的接触中,都面对崭新的学习,从中再度经验学习的方法,在新的行动中展开崭新的模式,并从中加强省思的能力;让助人工作者不间断地学习进入案家看他的问题,探索他的需要,同时也觉察自己和案家的关系、觉察自己的思维模式、自己如何抽离和思考自己经验到什么?以期最终达至自我在专业领域的成长。


附注:12月份将刊出“亲子篇”,敬请期待。

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

[人文气象报告]-情绪的体温、感觉与感受

文:恩昡

每天一觉起来,我们是否有先安下心情,试着觉察自己起床后的感觉是什么?我们怎样感受当下的情绪,以便将好的情绪延续一整天?若是感觉不好,又如何转换情绪,使得这天能过得较好些?源自萨提亚(Virginia Satir)的[人文气象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情绪的检验和转化。

一早起来,在安下心情后,可以运用[我讯息]来表达感受:
-是感激或兴奋,如:我对于……感到兴奋。
-是困惑或担心,如:我对于……感到担心。
-是抱怨和提议,如:我不喜欢……同时我……提议……改变。
-是希望或期待,如:我希望……我要感谢……。

我们从这样的[人文气象报告]觉察自己是处于怎样的感觉与感受;之后为自己作出情绪上的调整,以期待这一天能掌控自己情绪的体温。

一旦我们能够掌握自己的情绪,就能与他人作好的联接;这一天就能有愉快的心情来处事待人,一切会顺利和谐。而当以[我讯息]觉知自己清早起来的感觉不是那么的自在时,就让自己处在当下,细细地咀嚼这种感觉与感受是什么?接纳它,然后,尝试让自己在潜意识里转化情绪,转向正念,便能以好的感觉善度今天的日子。

可惜的是我们通常不会运用[人文气象报告]来察觉自己情绪的变化,也没有学习以[我讯息]来表达自己的感觉与感受。特别是当下被不满、生气或愤怒等负面情绪所困扰时,我们所用以表达的语言、语气、声量等往往都会很激烈,以致破坏彼此感情,过后要重新联接与他人的关系,就倍觉困难。

如是我们能每天一早便使用[人文气象报告]来观察自己当下的[情绪气象],先调整好自己在第一时间里的感觉与感受,在一大早就适度地将情绪调转至正向,以平和的心境再配上[我讯息]来开始与人接触,相信接下来一整天在处事待人方面,必然会感觉到亲切、愉快及轻松,与人的联接就更得心应手了。

开始学习运用[我讯息]来沟通,或许会觉得不习惯、造作。不过只要我们真诚地运用,一旦将它转变成习惯后,就会觉得自然、亲切、诚恳,更容易让他人理解你的需要,更容易达到共识,彼此的联接就更有了默契,人际关系自然就更圆融了。

附注:台湾家族治疗专家吴就君教授「2014南洋种树工作坊 - 评估和过程引导架构」学习分享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运用垂直思考的能力

文:恩昡

我们在处理面临的事件时,往往习惯性地以平面思考方式散漫的搜索资料与讯息;收集到资料后,又惯性地从这些集得的线索中设法解决问题,缺乏具体目标。结果常无法达到预期的绩效,若是以垂直思考来处理,相信会有较好的成效。

垂直思考是在收集资料后,经过探讨与评估,将之分成若干的议题,再根据议题的重要次第进行探讨,并直接切入主要症结,因此较能贴着目标走。

就以个案寻求辅导为例:
1) 对方(案主)为何前来求助?(为何来 / 怎样来)
2) 案主认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 案主求助的期待与需求是什么?
4) 案主认为这个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又是什么?
5) 助人工作者认为案主的问题是什么?
6) 助人工作者认为案主的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是什么?
7) 助人工作者认为案主具备的、可能运用的资源是什么?
8) 助人工作者目前拟定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9) 助人工作者目前预定进行的步骤?

前面的四个问题,需要获得案主的信任,愿意将真正的议题呈现出来,紧跟着能真实地将他自己的期待与需要说出来,并清楚知道他自己所面对问题的相关因素是什么,助人工作者才能进入探讨。

然而作为助人工作者,必须避免陷入个案的思维,并能跳出其情境,从脉络中进行上下文及连贯性作思考,真正了解个案的问题症结在哪里?助人工作者怎样看待个案的问题,及所面对的相关因素?

助人工作者也须探讨并寻找出个案具备何种可能性、可运用的资源;而这些可能性的资源必须是正向的,以增强个案的信心,方能为个案拟定能够处理的目标,及以怎样的步骤来协助个案逐步地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

垂直思考的运用,在于有方向、有目标、有期待的进行探查。当中有许多的自我觉察、不断的面对自己、修正自己。同时也要诚实与自己接近、接触,诚实的做自己。作为助人工作者也必须设立评估架构,从起点到终点专注地贴近案主,了解案主想要的是什么,然后陪伴案主一起进入探索的旅程。

到最后,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案主,而案主也成了我们最好的老师。

附注:台湾家族治疗专家吴就君教授「2014南洋种树工作坊 - 评估和过程引导架构」学习分享

2014年11月3日星期一

孝道 -- 只需要爱与关怀

文:恩昡

最近,联合早报的交流站及言论版,都在激烈地探讨‘孝道’;从各家的思维及辩论中,看到的尽是两极化的见解。‘孝道’在东方与西方的历史及文化框架中,也迴然不同。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帝王治理,君臣关系根深蒂固,当中也制造出许多政治矛盾,以致不断地‘朝’起‘朝’落。改朝换代的结果是内争外侵,民生困顿。而在这个统治者巩固权力的生态环境中,民间权衡的基础是建构于父子两代之间,彼此紧密的牵制,而父严子孝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基本人际关系的规范。

当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汇后,它对我们的传统思想与道德规范所引发的冲击与颠覆,值得我们进行反思;它也重新建构中华民族的人文、生活与人际关系,这包括了家庭的秩序。我们的家庭秩序,不再执着于尊卑有序,毕恭毕敬的姿态。如今的‘孝道’是两代之间互相尊重;更重要的是需要彼此相爱与关怀。

现代的社会生活的步伐之快与压力之大,造成了家庭成员必须为生活与学习倾注更多的时间;导致家人之间缺乏时间共同生活与聚首,因此彼此间的关系日益疏离。但真的是没有时间尽孝吗?

‘孝道’,其实只需要爱与关怀。

大家是否记得,当我们幼小时,50、60年代的父母是如何尽‘孝道’呢?当时许多的家庭更贫苦,单靠父亲的长时间工作,甚至需要漂洋过海去讨生活,以换得温饱。而作为媳妇的母亲就得在家操持家务,照顾翁婆及子女;他们多能以互爱、关怀与尊重彼此相待。那时代家庭的物质生活虽不足,但家却是充满着温馨、和樂。当父亲回来时,一家人立即承欢膝下,嘘寒问暖,充满了‘孝道’。

又是否记得父母亲们怎样以身作则?虽穷,仍会偶尔为父母亲带来他们喜欢的点心,会殷勤地陪他们话家常,又教导孙子们如何敬重爷爷奶奶;那时全家都能喜乐地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逐渐宽裕了,我们的物资更进步、更现代化,而家却变得冷漠了,家庭成员各自活在自己所筑起的围墙里,彼此都说没有时间,只顾忙着面对电脑、忙着在手机上输入文字。互相之间不愿意以话语沟通,彼此都装聋作哑,更不愿意用点时间来表示爱与关怀,家变成了一间冰冷的房子。

事实上,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愿意放下手中的‘机器’,愿意献出一些时间,陪伴家中的爷爷奶奶、父母亲,一起用餐、一起话家常、说些彼此关怀的话语、安抚对方的情绪、尊重双方的意见,做一些让彼此都能接纳的肢体表达,就能使家充满爱并温暖起来。

‘孝道’其实只需要爱与关怀;只要家人愿意作点付出,就是这么简单、自然的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