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昨天刊登国大管理学院新任院长杨贤教授的访稿“金融海啸后需教育反思”,其间杨教授推崇 “打破砂锅问到底”,锲而不舍的好问精神:他指导学生,会不断地问学生问题,刺激他们思考,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是否有冲突。他说:“有的话就有疑问,有疑问就有好奇。你看看历史上最出名的学问,例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别人会一口咬下去,他却自问:宇宙间既然有无穷无尽的角度,为什么苹果掉下来却是直线的角度。这就是好奇心。”
他认为“要能够创造一个问题,才有好奇心。学生第一样要学的是怎么创造一个问题。”
杨教授的观点和去年11月天下杂志一篇报道“哈佛的难题:聪明、会考试,卻不会问问题”的主旨不谋而合,认为被动、全盘接受的学习方式,无法真正的领悟和吸收,惟有产生问题、发出质疑、提起辩论,经过更深一层的思索之后,才能成为学习者自己的知识,他们都对于时下学生缺乏好奇心和发问的能力十分担忧!
另外该文还指出了令人惊心的发现:十月初,哈佛大學一項學生學習成效調查結果,在哈佛教授間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針對二十門課的教授、四百位學生,分別調查老師與學生是否掌握課堂「」(Big Idea)?跌破教授眼鏡的是,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抓到教授在那門課想傳達的核心概念。
教导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主观的认为老师都尽力的在传道、授业和解惑,而中等资质的学生至少要能从课堂上吸收七八成的理念,却没想到在一所顶尖学府里出现这样的结果!
而这是美国的困境,还是我们的教育也有类似的状况呢?无法掌握核心概念究竟是老师,还是学生的问题呢?未来的教育希望培养怎么样的学生?又可以如何改进呢?谨节录部分文章内容和大家分享。
~~~~~~~~~~~~~~~~~~~~~
哈佛的難題:聰明、會考試,卻不會問問題 「怎麼教」比「教什麼」更重要
作者:李雪莉、彭昱融
究竟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要帶給學生什麼?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有五個目標,希望學生畢業後能夠:
一、獨自探索世界
二、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三、具備探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
五、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
因此,大學博雅教育的關鍵在於,將教育的焦點從「內容」(學什麼)轉移至「過程」(怎麼教與如何學),思考哪些過程能夠使大學畢業生具備上述能力。
解方一 參與式學習
參與式學習(Active Learning)是透過討論、實作等方法,不只加深學生的印象,更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究竟學到了多少。課堂提問時,要求學生舉手作答,並解釋給同學聽,或請學生到講台上解釋、為自己的答案辯護,就可以做到參與式學習。學生曾經親自動手解決問題,效果遠比只聽講課更好。
解方二 讓情緒為學習加分
情緒與大腦記憶相輔相成,正向情緒也在學習過程扮演重要角色。
讓學生自我觀察並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培養有四歲孩子好奇心的十八歲青年。
解方三 老師要磨練教學技巧
老師的角色應轉變為學生的合作者,而教育的內容更應該強調「如何教」。
教學中心在開始教課前,規劃一週的研習課程,讓教授了解教哈佛學生的基本情形、觀摩優良教學示範,也安排學生代表分享對新教授教學的看法。
另外還有教學大綱工作坊(Syllabus Workshop),請要開課的教授,帶著課程大綱來進行同儕互審,互相提供回饋意見,同時能訓練觀察分析、構思達成教學目標的能力。
或者可以在課後發出「minute paper」,請學生花四分鐘回答兩個問題:你認為這堂課的重要觀念是什麼?你認為這堂課有什麼問題?第二個問題就能協助教授在下一堂課做出修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