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和一位乳癌患者接触,她幽幽的抱怨自己罹患癌症,从切除到化疗期间非常辛苦,但丈夫并没有特别的关怀,常常还得自己奔波医院,偶尔忍不住叫痛,他竟然要她别再提了,甚至掉头就走,令她十分痛心,觉得自己多年来的付出都白费了,怀疑是上辈子欠了他太多的债,这世人才会如此受苦。
的确,从表面上的行为,包括丈夫不敢看她的伤痕,会让一个正需要关心和保证的人很失望,但也许这个男人也在承受着痛苦,只是不晓得怎样适切的表达,再加上很多男性在听到太太诉苦时,总以为自己就是得想出办法来解决,而一旦碰到他也无能为力的问题时,便会认为太太是在责备、抱怨他,而感觉焦虑、懊恼,但又不能发作,最上策就是一走了之了。
其实当静下心来,便会发现男人的体贴往往是在一些无言的举止上,譬如主动买一些较重的家用品回来,三餐要她简单料理,少碰油烟、帮忙洗碗拖地等,这些细微的改变,其实就是丈夫表达关怀和爱的方式,只不过当太太的一时不能体会,或者她所要的不是这些,而彼此搭不上线了。
其次是传统“夫妻相欠债”的观念,虽然让很多“怨偶”得以维系表象的婚姻,但却共处得很委屈、很无奈,恨不能早日还清债务,各自分飞!
以下这篇短文点出了当中的负面思考,前星期在“老年婚姻生活”的讲座上,也和与会者提及这个不同的观点,大家都同意换个角度,的确心情会放松、开朗许多,在此和您分享,让夫妻百世的恩情更健康:
~~~~~~~~~~~~~~~~~~~~~~~~
報恩與欠債
作者:寄三平
越洋電話裡,我對女兒說:「大姑姑對我說:當你的女兒很幸福。」
女兒在倫敦求學快四年了,每年花費我數目可觀的學費和生活費,她有點不好意思的回答:「姑姑說的,一點沒錯。」我說:「我一定是上輩子欠你很多,所以這輩子還你。」女兒笑答:「爸,說欠債很難聽耶,說報恩比較好啦!」
「什麼?我報你的恩,有沒有搞錯?」我不以為然。
「現在你報我的前世恩,等你老了,我再報你的今世恩。」
「這什麼話?」我還是不以為然。「爸,報恩比較好聽啦,欠債多難聽。」「嗯,好吧。……報恩就報恩。」我不再和她計較。
事後,我把女兒的想法告訴太太,太太不置可否;太太再轉述給老丈人聽,老丈人聽完後大笑說:「嗯,有意思。」
結婚以前,父親就對我說:「夫妻是相欠債,婚後要互相容忍。」結婚以後,我謹記父親的教誨,一個家倒也經營得融洽和諧。
但是,人吃五穀雜糧,事情難免有不順遂的時候,彼此情緒失控,也所在多有。「就算我上輩子欠你的好了。」氣話有時難免脫口而出。「我才上輩子欠你呢!要不然,為什麼都是我在做?為『你家』做到死?」憤怒的回應可想而知。
事後想想,太太的話並沒錯。嫁到我家來,她的確是為我家完全付出。不過,說「相欠債」這種話,還是令人心很不安,是不是債還完了,大家彼此就可以一走了之?或者,一輩子都還不完債,永遠陷在還債深淵裡?
我們這一代,常常動不動就被灌以「父母子女相欠債」或「夫妻是相欠債」等觀念,根深柢固。因為這種彼此欠債的觀念,債主和債權人的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大家因此都背債背得好辛苦。
「相欠債」的觀念實在很負面,不夠積極。如果改變這種負債的減法觀念,變成彼此報恩的加法觀念,會不會比較好呢?女兒的一席話,讓我陷入沉思。
前些日子讀佛書,經書上說:「每一個人是每一個人的菩薩,父母是子女的菩薩,子女也是父母的菩薩。」對呀!我恍然大悟。既然彼此是彼此的菩薩,彼此報恩,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事。
如果不說「夫妻是相欠債」或「父子是相欠債」,而是說「夫妻是相報恩」和「父子是相報恩」,不是比較正面,比較積極嗎?自然就會謙恭有禮,自然就會口吐蓮花,不出惡言。說一輩子相欠債,好像永遠沒有還完的時候,多痛苦哇!
觀念轉變,原來只在一念之間。好的觀念是加法,是正數;不好的觀念是減法,是負數。好的觀念砥礪我們的品格更上一層樓,不好的觀念詆毀我們的人生每下愈況。我們不僅要把父母當恩人看待,也要把太太丈夫當恩人看待,甚至把子女都當作恩人,我們是來報恩的,報的人感恩,受的人歡喜。
我的心因此豁然開朗。
2 条评论:
有意思,大家应该学习:
《我們不僅要把父母當恩人看待,也要把太太丈夫當恩人看待,甚至把子女都當作恩人,我們是來報恩的,報的人感恩,受的人歡喜。》
的确,很正向的思考,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