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辅友会的辅导园地! 我们是一群专业的辅导员, 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与您同行, 一起走过忧伤、迎接喜乐。 欢迎分享您的心情故事,任何困境、烦恼或悲伤,我们愿意聆听,生命的十字路口您不孤单!请来函或拨电预约和辅导员谈话。 免费面谈时间:星期二/三/四晚上8pm-9:30pm; 辅导预约电话:80120226(星期一~五9am-5pm) 电邮:inquiry.fid@gmail.com
2009年5月29日星期五
疗养院探访指引(二)
来源:东莞青年志愿者莞城区服务中心
作者:罗勇强
每个人的生活离不开其他人,离不开个中社会组织,个人的衣、食、住、行也都离不开社会,与他人的交往、交流是势在必行的。作为耄耋之年的老人家,更不愿意孤独终老,更渴望得到关爱……
老年人最大的一个认知特点是:往事历历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几十年岁月的痕迹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心里,过往的苦难与欢乐,让他们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中,是支撑他们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而眼前的人和事,他们却绝大部分都记不住多少。由于长期独居,加上过往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可能给老人留下了心理阴影,大多数的老人性格孤僻、古怪。这就需要我们有加倍的热情和耐心,去融化老人的心,取得老人的信任……
那么,如何与老人家交谈?
1、态度: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脸上常带微笑,让老人能感受到你的亲切感;
2、位置:不要让老人抬起头或远距离跟你说话,那样老人会感觉你高高在上和难以亲近的,应该近距离弯下腰去与老人交谈,老人才会觉得与你平等和觉得你重视他;
3、用心交流:你的眼睛要注视对方眼睛,你的视线不要游走不定,让老人觉得你不关注他,同性间可以摸着对方的手交谈;
4、语言:说话的速度要相对慢些,语调要适中,有些老人撞聋(弱听),则须大声点,但还要看对方表情和反应,去判断对方需要;
5、了解情况:要了解老人的脾气、喜好,可以事先打听或在日后的相互接触中进一步慢慢了解;
6、话题选择:要选择老人喜爱的话题,如家乡、亲人、年青时的事、电视节目等,避免提及老人不喜欢的话题,也可以先多说一下自己,让老人信任你后再展开别的话题;
7、真诚的赞赏:人都渴望自己被肯定,老人家就象小朋友一样,喜欢表扬、夸奖,所以,你要真诚、慷慨地多赞美他,他就高兴,那谈话的气氛就会活跃很多;
8、应变能力:万一有事谈得不如意或老人情绪有变时,尽量不要劝说,先用手轻拍对方的手或肩膀作安慰,稳定情绪,然后尽快扯开话题;
9、有耐心:老人家一般都比较唠叨,一点点事可以说很久,你不要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要耐心地去倾听老人的话……
我们与老人接触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安全:永远要摆在第一位!要小心地滑,扶好老人,掌握正确扶法;轮椅,老人坐上去时,一定不要让轮椅动而导致坐空,推轮椅动作要缓慢,老人的叫要放好,双手一定要放在大腿上,不要离开扶手的范围!
2、老人记性多数不好,避免问:“你还记得我吗?”,老人家不愿别人说他记性差,改说:“我又来看你啦!”,老人家觉得被重视了,会高兴很多。
3、尊重老人的习惯:不要动老人房里的摆设和其它物品,如老人院扶婆婆就爱把剪刀、药油摆在床上,提醒她注意安全就行啦,有一个婆婆爱把钱夹在报纸里等等。
4、不要随便给老人吃你带去的东西:如糖尿病人要低糖,肾病和高学压患者要控制盐等。
5、在老人院搞活动的离房前前准备:让老人上厕所;给老人多准备几张纸巾;在空调环境下和冬天,要给老人多带一件外套,坐轮椅的带条小毛巾被。
6、时刻留意老人变化,如冷、热、咳、渴、方便等,以便能及时作出理。
7、不要嫌弃老人,要把老人看成是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关怀备至。
8、义工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
当然了,有很多工作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变通的,希望大家的应变能力能强一点,也希望大家在日后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有更多更好的心得体会与我们分享!
模拟问题:
1、老人不吃药——要先找出老人不吃药的原因:是因为苦呢?因为难下咽呢?因为缺少了吃完药要吃的口果呢?因为长期吃药吃厌烦了呢还是别的原因呢?找到原因后,再慢慢耐心哄老人吃药。记住了,是哄!
2、老人说头晕——也是要先了解老人的病患史,如看有没有神经性头疼,或是偏头疼等病史,如果是休息不好或是感冒引起的头晕可以用风油精和清凉油替老人搽抹“太阳穴”、“人中穴”,并用大拇指按压老人手腕内侧的“内关穴”;如果是低血糖引致的头晕,就马上冲杯葡萄糖水给老人喝,再让老人慢慢近食一点别的易消化食物;如果是房子或天气闷热所致的头晕,就要先通风再搽药油……
3、老人趺倒——千万不能马上把老人扶起!要问一下老人跌到哪里?检查过确实没有跌骨折后再小心把老人扶起,一般的表皮外伤用淡盐水或酒精消毒后抹点万花油或龙胆紫药水,不要抹红汞!有骨折就不要搬动老人,如果你对固定骨折部位的手法不娴熟的话,还是先尽快打电话求救……
4、老人哭了——同样要先找原因,要知道老人为何事伤心,然后再慢慢耐心开导……
5、老人不吃饭——还是要找原因,是因为胃口不好呢?因为饭菜不合口味呢?还是因为有什么心事呢?然后再让老人慢慢吃,不要强求老人吃完一顿饭,能吃几口是几口……
6、心理障碍或自闭的,那就要了解老人的“心结”和“死穴”,花很多的时间和耐心、爱心、关心去融化老人的心,直到有一天老人开口……
7、真情投入,真心相待,老人们会懂你们、会喜欢你们、会同样爱你们的——只是可能她们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
疗养院探访指引(一)
这里的环境清幽,院内打理得很干净,每一个“住客”都被妥善照料,员工们也都很亲切,只可惜大家的工作繁忙,极少能和他们倾谈,病患之间也缺乏互动,有的同一病房内邻床彼此连名字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交流谈心。
院内住客一大半是单身,而且失去家人,年长无依的他们已经卧病多年,长期和外界隔绝,其孤独和对关怀的渴望可想而知!病患之中有些较严重,无法言语,但依然明白我们的善意,多数的长者比较害羞,需要不断引导,但有的精神尚好,疾病也没伤害到语言神经,口语表达清楚,就比较能谈及挂心之事。
当然,在疗养院探访病患,和平日与长者面谈不尽相同,我们参考了一些资料,也在今明两天与您分享:
~~~~~~~~~~~~~~~~~~~~~~~~
如何与老人沟通?
来源:东莞青年志愿者莞城区服务中心
作者:游游
1、老人生理特征: 老人主要的改变来自生理,即身体机能上的衰退,使长者在生活上起了变化,老人需小心照顾,减慢其衰退之速度。
形态变化:身高、体重、脂肪、牙齿、皮肤、骨骼。
功能变化:适应力减弱、储蓄能力下降、反应性降低。
器官系统变化: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2、老人常见疾病: 糖尿病、关节炎、眼疾(白内障、青光眼、老花眼)、失禁、冠心病、脑血管病 (中风)、老人痴呆症、帕金逊症)
3、老人退休后的情况:
角色、经济变化
生活圈子改变
与家人关系转变
生活目标转移
4、老人心理特征及性格:
失落感
孤独感
无能感
焦虑感
缺乏安全感
5、与老人沟通的态度与技巧:
沟通的定义:沟通是一个过程,可使两个人互相了解,透过传达及接收资料讯 息,给予及接受对方的指示,互相教导,互相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沟通不局限于利用语言,还有手势、动作,来表达出事实、感觉和意念。
同感---设身处地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事物,并且正确地传达自己的了 解予对方,使其觉得被了解和接受,这是给服务对象最大的支持力量。
真挚---用坦诚的态度与对方交往,使他们感受到一种真挚的关心。
接纳---服务对象大部分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及接纳,故需以爱心 及体谅去接纳他们。
尊重---服务对象常感无用,容易产生自卑,给予明显尊重、支持,增强其自爱 和自尊心,提升其自我形象。
主动---服务对象大多是被动,自信心低,对人有戒心,因此要积极主动去接触 他们,使他们感到关心。
耐心---服务对象多有一些不愉快的生活经验,需要耐心地聆听和处理。
个人化、独特性---每一服务对象都应视为独立之个体,有不同之特质与需要, 除基本态度与技巧外,仍要顺应情况,作出合宜之行动和表示,才是有意义地建 立良好关系,及大致所期望之效果。
6、沟通的障碍:
心理因素:
缺乏自信心,不敢与人沟通
对人缺乏信心,或抱敌意态度
心存偏见与误解
自视过高,轻视别人
过分保护自己,或自我中心
情绪障碍: 伤心、喜乐、悲痛等
环境因素:
不理想的环境:如嘈杂、人来人往
不适合的时间:如不便讨论私隐时
身体因素:
视力、听觉...衰退 说话能力不足
未能掌握对方的认知能力
媒介因素:
不懂得用合适的语言和态度去表达
言语不通
缺乏技巧
7、探访前的预备工作:
形式:家访、医院探访
准备工作:
认识探访对象:基本资料、居住情况等。
知识上的准备: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生理特征等。
技巧上的准备:掌握沟通、扶抱技巧等,准备谈话内容、所需资料、用具及时间分配等。
印象:衣着、服饰等。
8、与老人沟通的原则 亲切胜于亲热 态度胜于技术 多听胜于多说 了解胜于判断 同理胜于同情 理喻胜于教训 启发胜于代劳
2009年5月27日星期三
分享一份感动
台湾视障歌手萧煌奇这首"你是我的眼"是他亲自写词作曲,描述自己「白色世界」中,一路走來的心声。萧煌奇是先天性白內障患者,從小,在他的眼前就总是有层白白的東西遮盖,即使是晚上睡觉,阖起双眼,依然是白影一片,所以他的世界是「白色的」。
但萧煌奇并不气馁,他说:「正由於我看不見,無法像明眼人所接觸的世界那麼廣闊,可以天馬行空地發揮創意。所以我的歌就是聽得見、摸得到、嗅得到的世界,簡單而直接。」
当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或身体的功能,便会幻想“如果”有奇迹,便可以完成什么事、生命会变的不一样;但拥有的人并不了解这样的事有多了不起,更不懂得珍惜,只是平凡的过每一天!
就像“惊喜的从背后给爱人一个拥抱”这对盲人来说多么困难,但明眼人轻易可以做到的事,却极少伴侣有如此的心情!
当然,能够变成别人的眼,不离不弃,共同完成梦想,圆满彼此的人生,更为难得!
为这样的情谊而感动!
~~~~~~~~~~~~~~~~~~~~~~
你是我的眼
作曲:萧煌奇 作词:萧煌奇
(旁白:他们都说我的眼睛很美,可惜 你看不见 怎么会呢?我一直在用心看着你,我也能用心看这个世界。如果你愿意,我会一直陪你看蓝天 白云 大海,你知道吗 你是我的眼)
如果我能看得见 就能轻易的分辨白天黑夜
就能准确的在人群中 牵住你的手
如果我能看得见 就能驾车带你到处遨游
就能惊喜的从背后 给你一个拥抱
如果我能看得见 生命也许完全不同
可能我想要的我喜欢的我爱的 都不一样
眼前的黑不是黑 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人们说的天空蓝 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
我望向你的脸 却只能看见一片虚无
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 忘了掀开
你是我的眼 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
你是我的眼 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
你是我的眼 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
因为你是我的眼 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就在我眼前
2009年5月26日星期二
给子女最珍贵的礼物
其中一位遇到了校园暴力,但需要求助时,却不是找自己的父母帮忙:
~~~~~~~~~~~~~~~~~~~~~~~
“这个男生小时候,父母面对婚姻问题来给我辅导,当时男生也跟在身边,因此对我也不陌生,也不排斥。后来,他在中一时在班上碰到一件事,他的桌子被人用马克笔(marker pen)划花弄脏,这属于一种校园暴力,这个男生性格较内向,因此受这事情困扰,不晓得应不应该跟妈妈说。后来,他选择来找我帮忙。”
能获得男生的信任,令张小梅感到欣慰,也可能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并不好,因此才来找她。她说:“男生长相斯文,因此在校园里很容易遭到欺凌。我告诉他,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你内心的坚强与勇敢,你不会因为这样的事情而害怕、退缩。”
隔天,这个男生来到学校课室,把被划脏的桌子搬到课室后面清洗一番,然后在休息时,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我不知道这是谁做的,但是我非常介意,不过不会把这件事告诉老师。”
张小梅说:“我告诉他,如果事情不及时处理,接二连三将会有更多不愉快的事发生。这件事他的母亲并不知情,而且他处理得当,思想较同龄孩子成熟。”
~~~~~~~~~~~~~~~~~~~~~~~
本来父母亲是孩子最接近,也是最信赖的对象,但在家庭关系不美好的环境下成长,很多孩子都变得敏感、早熟,他们也可能是不想增加父母的担忧,而选择向别人求助,或自行处理。
很庆幸的是这个孩子找对了人,可以和他一起寻找最适当的应对方式,否则,他有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牺牲者,影响未来的人格发展。
而第二个孩子显然介入了父母亲的婚姻,企图以自己的力量维系家庭完整,但最终付出了自己的前途:
~~~~~~~~~~~~~~~~~~~~~~~
另一个案也是父母关系不好,造成孩子无法专心学习,最终滥交朋友,走上犯罪的道路。张小梅说:“现代生活里,父母都忙着工作,疏于管教孩子。这个孩子变坏后,母亲来找我,父亲拒绝来。我通过电话告诉对方,不要等到孩子走上绝路后才来找我。这个父亲三四年后,终于来找我了,可是孩子已犯罪。最令我感到难受的是,这个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父母只要给予适当的关怀,他是有得救的。”
张小梅跟这个男生在辅导室谈,他的父母在隔壁房间通过闭路电视看。这个男生说,他对父母的关系不和感到难过。他知道母亲爱逛街,因此父亲不在家时,他就扮演父亲的角色,陪母亲到处逛,买东西;父亲忙于工作,每天很迟回家,男生几乎每天都迟睡,就是希望等父亲回来,跟他见个面,谈谈两句话。
张小梅说:“听到他这番话,我对父母无法关怀孩子感到很惭愧。”
~~~~~~~~~~~~~~~~~~~~~~~
其实,很可能孩子变坏,还是他转移父母注意力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爸爸妈妈才会联合起来,一起关心他的问题!
父母会为孩子付出一切,但相对的,我们以为懵懂无知的孩子也会关心大人,期待父母和乐!婚姻幸福是为人父母能给子女最美好的礼物,千万珍惜!
2009年5月25日星期一
非一般的狮城女儿
《悄逝的记忆I & II》(Diminishing Memories)即将在本星期日于裕华民众俱乐部播映,很多人希望了解她为什么要拍这两部纪录片?
《悄I》完成于2005年,其实是翁燕萍在澳洲修读影片制作的大学毕业作品,据知她当时是基于能向学校借摄影机拍摄这部影片,才决定考取荣誉学位!除了学校资助千多元,她投下三万元制作此片,搜集资料、写稿、拍摄、剪片、后期制作一人完成。
在《悄I》中,翁燕萍透过镜头细诉林厝港当时的生活面貌和历史,也访问旧居民和家人,带领观众走入时光隧道,缅怀九年的美丽童年回忆和逝去的甘榜生活。
如果《悄I》是回忆过去,《悄II》则是着重于林厝港的现在。
《悄I》让翁燕萍对林厝港的怀念作一总结,从没想过拍摄第二集。但过后高科技农场进驻林厝港,政府宣布新发展项目,“看完新闻后,自然地将报道剪下来,情绪久久不能平复。那时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还是放不下林厝港,因此很自然地萌生拍摄第二集的念头。”
翁燕萍说:“我很想知道现在谁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他们的工作和对林厝港的期待。我发现除了新进驻的高科技农场和农场消闲业者,其实还有一些农夫从上世纪就一直在林厝港默默耕耘。访问时察觉,无论是新人或旧人,似乎都有不被城市人理解,没被政府照顾的无助感。”
原来,在70年代末陆续搬迁后,一些较有能力的前居民,投标到林厝港农地,继续原本的农耕生涯,不过在如今的林厝港耕耘者中,这样的前居民已经越来越少了!当翁燕萍“发现了这些被社会忽视,越变越小,甚至被遗忘的社群——林厝港的农民,一群我在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不曾想过要关心的社群”时,她毅然决然再扛起了摄影机。
《悄II》访问了这些还在林厝港种田的农民,了解他们的困境,以及农民们如何在逆境中挣扎求存,当然,也少不了结合农业与休闲娱乐(agri-tainment)的最新发展计划,探讨“娱乐农场”概念,是破坏乡土风貌或带来新契机。
第二集从2007年3月开拍,费时17个月完成,制作费用超过12万元。“这一集,她终于有能力聘请摄影师、收音师等专业协助,也获得不少机构支持,但她还得掏出四万元来填补不足。”
对自己先后投入的7万多元,翁燕萍没期望回本。她有狮城女儿非一般的使命感: “我希望这两部纪录片能告诉年轻国人,新加坡拥有今天的繁荣,上一代人做出不少牺牲。我同时也想让外国朋友知道,新加坡有历史,新加坡人有感情。”
“没有那个过程,也就没有放下的结果。能和自己的作品一起成长是种幸福。” 希望大家别错过难得的机会,和翁燕萍共同成长、缅怀失去的甘榜生活,也凝聚全家人美好的记忆!
活动:纪录片赏析《悄逝的记忆I & II》(Diminishing Memories)
时间:5月31日星期日下午2点- 4 点
地点:裕华民众俱乐部 Yuhua CC,90 BOON LAY WAY (近裕廊东地铁站, 可于巴士转换站搭乘#334或#160, 在第三站Blk 112下车)
门票:1元
询问电话:64251509
2009年5月22日星期五
了解长者的需求
其实这是需求层次的问题,多数的华人家庭在生理和安全上是无须挂怀的,但有些感觉不到儿女的尊重与爱,而有的即使孩子再百般呵护,但他自身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和成就感时,依旧无法自得其乐。
因此,当家里的老人家不快乐,请观察他们是在哪个层面受到阻碍,遇到困难,才能对症下药,谨与您分享下文:
~~~~~~~~~~~~~~~~~~~~~~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分析
转自王辅贤《老年需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第一部分
出处:中国社会工作网
总的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根据老年心理的特殊性,对其需求应作具体的分析。
第一,生理需求。这是一切需求中最基本、最优先的一种需要。它包括人对食物、水、空气、衣服、排泄及性的需要等,如果这一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老年人也有这些基本的需要,以满足其生存,但老年人的生理需要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物方面,老年人更注重保健,对饮水和空气环境的需求也更讲求洁净、新鲜、卫生;在服装方面,老年人需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讲求宽松、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由于其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更需要方便、舒适、无障碍的卫生间;老年人对性的需求虽已不象中青年那样强烈,但依然是一种本能的需求。
第二,安全需求。在人们的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保护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使之不受威胁、免于伤害、保证安全的欲求。如防御生理损伤、疾病,预防外来的袭击、掠夺、盗窃,避免战乱、失业的危害,以及在丧失劳动力之后希望得到依靠,等等。
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较之其他人群更为迫切,尤为集中在医、住和行这样三个方面。在医疗康复保健方面,老年人希望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健康长寿。一旦生病,希望能及时得到治疗,能就近看病和看好病;还希望生病期间身边有人护理和照顾;另外就是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加强平时的健康保健,使其不生病或少生病。
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宽敞一些,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室内要求通风、干燥、透光;内部设施要便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动,比如卫生间要有扶手和坐便器之类,楼道要安装栏杆和扶手,以防其摔倒;居住楼层不宜太高,以便于老年人进出和下楼活动。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尤其重要,一般需要有人伴护,以防途中摔倒或犯病,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也需设老人专座或老人通道,保障老年人出行的安全。
第三,归属与爱的需求。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他总希望在友谊、情爱、关心等各方面与他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如交结朋友、互通情感,追求爱情、亲情,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及其活动,等等。老年人的这些需求也是强烈的。首先,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享受天伦之乐;其次,老年人也需要参与社会活动,渴望与邻里、亲朋好友的接触和交流,害怕孤寂;还有,老年人也有爱情需求,特别是一些丧偶老人,希望能有一个伴侣与之相濡以沫,共度晚年。
第四,尊重需求。一个人在社会上总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强于他人的社会地位,需要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老年人特别爱面子,自尊心强,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这种尊重需求往往也会延伸为老年人注重自己在知识和修养方面的提高,对自身形体、衣着装扮的关注等等。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老人年也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忧和满足感。
2009年5月21日星期四
抚慰人心的对话
绝大多数的人是生活在不许哭、哭是弱者、哭代表痛苦,哭了要马上哄,让对方不要再哭的环境里长大,所以面对哭泣者的心情是惊慌失措的,也会想办法减轻或制止哭泣。
也有一些人厌恶啼哭,譬如兄弟姐妹之间有人擅长哭而取得所需,所以对哭特别敏感,无法同情。
……
究竟怎样安慰别人才恰当呢?《Healing Conversation》一向是辅导员的宝典,很高兴在网上阅读到整理好的十大原则,只可惜找不到编著大名,只好默默感谢!希望下文能给陪伴者一些方向:
~~~~~~~~~~~~~~~~~~~~~~~
如何安慰人
当朋友痛哭无语时,该如何按捺内心的不安与疑问,倾心聆听并安抚他的苦痛与焦虑?而当自己遭遇困难、濒临绝境时,该如何适时求援?我们具备坦然接受别人帮忙的能力吗?在这种时候,我们该“说什么”、“怎么说”?
对许多人而言,目击别人的伤痛与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们经常会想快速解决它、采取某些行动,或设法提供立即的解脱。有些人则为了避免说错话,宁愿选择什么都不说,而错失表达关心的时机。当别人需要支持,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时,却往往言不由衷,或不着边际。该如何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仅止于“绞尽脑汁”的表面对话?该如何整合身、心、灵,以自然之姿来做最有效的对谈?
《Healing Conversation》作者南丝·格尔马丁,针对如何弥补人际沟通的鸿沟、适时适度表达关心,提供了“疗效对话”的10项原则。所谓“疗效对话”,是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对谈,让求援者获得适度疏解,进而自然地达到“治疗的效果”。这十大原则是:
1. 聆听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含意。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2. 停顿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如果没有停顿,我们可能会在刹那间,说出稍后会反悔的话。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3. 当朋友不当英雄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巾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给予安慰
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5. 感同身受
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6. 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的问题。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你或许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除了言语的表达之外,“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8. 提供实用资源
不需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忙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结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9. 设身处地、主动帮忙
当我们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忙。然而,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设身处地去考量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10. 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们遭遇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善用同理心去关怀对方。切记需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2009年5月20日星期三
网络美好的一面
~~~~~~~~~~~~~~~~~~~~~~~~
美國一名男子六周前看完電影《刺客聯盟》後,模仿劇情上Google搜尋自己的名字,沒想到竟發現過世二十七年的女兒於一年多前所發布的訊息,「我想聯絡德克‧普拉特,我是他女兒。」
二十七年前,德克(Dirk Pratt)三歲的女兒法蘭茜絲卡隨母親回中南美洲娘家,不久傳來噩耗,岳母告訴他,法蘭茜絲卡在厄瓜多因蚊子叮咬染病死去。
「失去女兒是我一生最痛苦的事。二十七年來,我從未釋懷。」妻子沒有回來,德克更無法接受岳母的說辭,女兒失蹤後的三年,他一直聯繫厄瓜多領事館,希望能找到女兒遺體。每年法蘭茜絲卡生日那天,德克只能傷心對著她的照片度過。
事實上,法蘭茜絲卡一直與母親住在娘家,她從小以為父親在美國西雅圖死於潛水,直到母親說出真相。
六周前,德克意外在網路上搜到法蘭茜絲卡發布的訊息,德克驚喜萬分,堅信那就是自己的女兒,立即留言回覆,卻沒有任何回音。他去信厄瓜多首都基多的一家報社,在熱心人士協助下,父女終於聯絡上。「第一次和她通電話時我感覺像在作夢,一個不願醒來的夢。……我至今還沒完全從我們第一次對話中回過神來。」
憶及在西雅圖機場重逢那幕,「她一下機我就認出來。一時之間,快樂、幸福、恐懼全湧上心頭。」興奮的德克對機場警衛說自己的故事,好心警衛讓沒有機票的他通過登機門。
「二十年來,我從不敢幻想能像現在這樣,坐在女兒身邊,親眼看到她成為美麗的女人。」這對父女後來上美國廣播公司專訪時仍難掩激動,法蘭茜絲卡說:「我好高興能再見到爸爸,我無法形容我的感受,我好開心能親口對他說『我愛你,爸』。」
「我不再充滿仇恨和憤怒,但我無法原諒的是,二十七年來,我無法陪伴女兒長大,我沒有機會當爸爸。」不過,對法蘭茜絲卡而言,「我知道爸爸愛我,我也愛他,這是最重要的。」另外,她還帶來另一好消息,她已懷有身孕,德克快要做外公了。
2009年5月19日星期二
与乐龄人士沟通
和乐龄人士沟通第一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给予尊重中,适度委婉的提醒和劝导,同事整理出来“与老人沟通的原则”如下:
亲切胜于亲热、态度胜于技术、多听胜于多说、了解胜于判断、同理胜于同情、理喻胜于教训、 启发胜于代劳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欢迎聆听今天下午的讲座:如何与乐龄人士沟通?
时间: 5月19日下午2点~3点半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报名电话:6250 1012
也和大家分享下文:
~~~~~~~~~~~~~~~~~~~~~~~~~
如何與老人溝通?
作者: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周鉦翔心理輔導員
前些時候,有幸到敬老院和老朋友們聊聊,看著他們瘦弱的身軀,除了心疼,還是心疼。這些人多是家中小孩送至此接受照護的一群,不禁讓我想起流落在外的獨居老人們,想必更是潦倒。
社會人口結構老年化已是必然、重症照護增加的趨勢亦無法抑遏,諸如此類醫療支出將逐年提升,是不爭的事實。不過,撇開老人照護的醫療資源問題,或許我們更該重視的是老人心理層面的照護。其實,他們最希望的無非是小孩在身邊陪著,聽聽他們說話、關懷他們,為何卻無法如願?
工作繁忙是原因,分居遙遠或許也是。不過,我相信最大的問題應該是不懂得怎麼跟老人家溝通吧!常聽很多朋友在抱怨:「我也很想關心他們,想多跟他們聊聊,但他們很難溝通,與他們聊時,常常講不了幾句,就一直嘮嘮叨叨,重覆她的歷史,或了無生氣的講一些消極的話…。」
根據筆者經驗與觀察,與老人良性溝通,必須要把握「八大原則」,這些原則會牽涉到態度、言語技巧及許多必須注意的小細節。
一、多傾聽:老人多喜歡表達,所以最重要的是幫他暢所欲言,給他時間,讓他慢慢講,多聽他說。
二、多留意自己的臉部表情:發自內心、誠懇的表情最重要,而非應付了事。如多微笑就很重要。
三、為對方而聽:不是為了回答他的話而聽,而是為了瞭解他而聽,試著瞭解他說話的動機為何?
四、給予充足的時間反應:隨著年長,身體機能退化,不能走路或行動、說話緩慢是常見的事,有時候給對方更多反應的時間,直到對方全無反應再補充也無妨。
五、避免爭執:這是大家最常犯、殺傷力最大的毛病。有些時候,並非雙方無法溝通,而是堅持己見的結果。先退一步去同理對方的感覺,再慢慢的溝通會較適當。
六、不妄下斷語:多傾聽、多同理對方,再去回應其感受,不要急著批評對方或其生活事件。越站在對方的角度、越中肯越好。
七、不要介意與其接觸:聊天時,多握住他的手,讓他有安全感,這是一種鼓勵,他也會較想與你互動;點點頭、輕拍肩膀,都是良性的鼓勵與接觸哦!
八、善用物品幫助表達:這不只是幫助我們表達,也可讓老人試著這樣做。對於聽力有障礙、手不方便移動的老人,往往較有效。試著讓他指東西,或是我們指著詢問他:「你是指這個嗎?」再點點頭回應,都是不錯的方式。
下次,跟年長的爸媽相處時,記得回想一下八大原則,嘗試溝通看看,多傾聽、少批評,反應慢一點、同理多一點,親子相處將不再是問題。一開始或許會有挫折,時間久了,爸媽還是會感受到我們的用心。他們其實很單純、很可愛,也是生命知識、人生經驗的累積,除此之外,爸媽跟我們更有親情的羈絆。筆者真心期待您能為年老父母的心理照護盡一分心力。這其實很簡單,只要有心,不是嗎?
2009年5月18日星期一
凝聚悄逝的记忆
在2009家庭欢庆月里有许多机构共襄盛举,将推出一百多项庆祝活动,期待公众携老扶幼一起参与,增进家人的感情。
辅友会在这欢欣鼓舞的月份里,也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两项活动!6月12日我们将在裕华第六分区居委会举办讲座“银发族的沟通法宝”,希望消除老中青三代的沟通障碍,让一家人的互动更顺畅;而紧接着欢庆月开幕式后的是5月31日的电影分享会:翁燕萍导演有关林厝港的两部记录片《悄逝的记忆I & II》(Diminishing Memories)。
林厝港是现年32岁导演翁燕萍的故居,七十年代末,政府为发展这片农村开始收回土地,居民们在迁徙计划下陆续搬离自己的家园,住到新组屋区。1986年,当时年仅九岁的翁燕萍一家六口也接获了通知,搬迁到裕廊西新镇组屋。
翁燕萍记述:新迁不久,一日跟随家人回到老家看看,赫然发现推土机已经把锌板屋夷为平地。“我记得,一看到家园沦为废墟,心情还没来得及沉下去,眼泪已夺眶而出。那次后,就没有也不敢再回到林厝港……。”
不只是翁燕萍,对很多习惯在“甘榜”生活的人,那里的一景一物、一花一草、接近大自然的乐趣、村民之间浓厚的人情味,都是钢筋水泥的组屋所无法比拟的,很多人“喝不惯水龙头流出自来水,不时偷偷回到老家挑井水回家;夜里会因汽车和飞机的噪音失眠;还梦见老家的红毛丹树… ”,据说还有人因此而自杀!
面对像这样不期然、没有选择的巨大改变,很多人或会像翁燕萍之前的做法 -- 不再回首,将一切埋藏在记忆的深处。
的确,随着时间逝去,有些记忆会在人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逐渐模糊、悄然消逝,但留下的伤痛却不容易磨灭,就如导演所说:“感觉自己的童年被强行剥夺了,心里的伤口现在还在。”这个没有处理纠葛会在不知不觉间左右自己的人生观、价值理念,从而对日后的行为举止、交友婚姻教养子女等未来的生活抉择造成重大的影响!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其实都曾经遭遇类似的失落,有自己无法释怀的一方心灵故土,或许是一段童年的野趣、初恋的苦涩、背叛的滋味、父母的错待等,在当年身历其境时,我们是主观的、是当事人、更通常是年幼的,而无法客观、理性、由别人的角度来观察整个事件,如果只是把这些记忆断然尘封,将成为永远无能解开的心结。因此,对于翁燕萍能够在自己长大之后,以成熟的眼光和心境重回林厝港,为童年的伤痛做总结,十分赞同,正是我们所推崇的做法!
而这也是在家庭欢庆月中,辅友会选择播映《悄逝的记忆》和大家分享的缘由,我们希望从中每个人、每个家庭也一起来整理过往的记忆,或许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理解,也有他不得不如此行事的原因,当大家坦然面对,一起澄清、互相补充、同哭共笑、凝聚了共同的记忆,也加强了彼此的关系!
裕华区是许多林厝港老居民迁居的所在,也和辅友会渊源甚深,是我们跟居民们面谈、办讲座和乐龄工作坊的据点,因此在这里共同来缅怀过去,欣赏《悄逝的记忆》特别有意义,导演翁燕萍也会到场和大家分享,请别错过了难得的机会!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影片的讯息,我们曾在本博客2009年2月17日“ 发展与保留的两难”一文中探讨,欢迎阅读)
活动:纪录片赏析《悄逝的记忆I & II》(Diminishing Memories)
时间:5月31日星期日下午2点- 4 点
地点:裕华民众俱乐部 Yuhua CC,90 BOON LAY WAY (近裕廊东地铁站, 可于巴士转换站搭乘#334或#160, 在第三站Blk 112下车)
门票:1元
询问电话:64251509
2009年5月15日星期五
爱屋及乌
其实有智慧的人都懂得“爱屋及乌”的道理,唯有一家人和乐融融,才有可能保障自己婚姻生活真正的幸福,否则不管配偶最终的选择是什么,都会在心中留下深深的遗憾,无法得到完整的快乐!
和您共勉:
~~~~~~~~~~~~~~~~~~~~~~~
父母只有一个
媳婦說:「煮淡一點妳就嫌沒有味,現在煮鹹一點妳卻說咽不下,妳究竟想怎麼樣?」
母親一見兒子回來,二話不說便把飯菜往咀裡送。她怒瞪他一眼。他試了一口,馬上吐出來,兒子說:「我不是說過了嗎,媽有病不能吃太鹹!」
「那好!媽是你的,以後由你來煮!」媳婦怒氣沖沖地回房。
兒子無奈地輕嘆一聲,然後對母親說:「媽,別吃了,我去煮個麵給妳。」
「仔,你是不是有話想跟媽說,是就說好了,別憋在心裡!
「媽,公司下個月升我職,我會很忙,至於老婆,她說很想出來工作,所以 ....」
母親馬上意識到兒子的意思:「仔,不要送媽去老人院。」聲音似乎在哀求。
兒子沉默片刻,他是在尋找更好的理由。
「媽,其實老人院並沒有甚麼不好,妳知道老婆一但工作,一定沒有時間好好服侍妳。老人院有吃有住有人服侍照顧,不是比在家裡好得多嗎?」
「可是,阿財叔他 ....」
洗了澡,草草吃了一碗速食麵,兒子便到書房去。他茫然地佇立於窗前,有些猶豫不決。母親年輕便守寡,含辛茹苦將他撫養成人,供他出國讀書。但她從不用年輕時的犧牲當作要脅他孝順的籌碼,反而是妻子以婚姻要脅他!
真的要讓母親住老人院嗎?仔問自己,他有些不忍。
「可以陪你下半世的人是你老婆,難道是你媽嗎?」阿財叔的兒子總是這樣提醒他。
「你媽都這麼老了,好命的話可以活多幾年,為何不趁這幾年好好孝順她呢?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啊!」親戚總是這樣勸他。
兒子不敢再想下去,深怕自己真的會改變初衷。
夕晚,太陽收斂起灼熱的金光,躲在山後憩息。一間建在郊外山崗的一座貴族老人院。
是的,錢用得越多,兒子才心安理得。
當兒子領著母親步入大廳時,嶄新的電視機,42吋的螢幕正播放著一部喜劇,但觀眾一點笑聲也沒有。幾個衣著一樣,髮型一樣的老嫗歪歪斜斜地坐在梳化上,神情呆滯而有一個老人在自言自語,有個正緩緩彎下腰,想去撿掉在地上的一塊餅乾吃。
兒子知道母親喜歡光亮,所以為她選了一間陽光充足的房間。從窗口望出去,樹蔭下,一片芳草如茵。幾名護士推著坐在輪椅的老者在夕陽下散步,四周悄然寂靜得令人心酸。
縱是夕陽無限好,畢竟已到了黃昏,他心中低低嘆息。
「媽,我........我要走了 !」母親只能點頭。
他走時,母親頻頻揮手,她張著沒有牙的嘴,蒼白乾燥的咀唇在囁嚅著,一副欲語還休的樣子。
兒子這才注意到母親銀灰色的頭髮,深陷的眼窩以及打著細紋臉。母親,真的老了!
他霍然記起一則兒時舊事。那年他才6歲,母親有事回鄉,不便攜他同行,於是把他寄住在阿財叔家幾天。母親臨走時,他驚恐地抱著母親的腿傷心大聲號哭道:「媽媽不要丟下我!媽媽不要走!」 最後母親沒有丟下他。
他連忙離開房間,順手把門關上,不敢回頭,深恐那記憶像鬼魅似地追纏而來。
他回到家,妻子與岳母正瘋狂的把母親房裡的一切扔個不亦樂乎。身高3呎的獎杯── 那是他小學作文比賽「我的母親」第1名的勝利品!華英字典──那是母親整個月省吃省用所買給他的第一份生日禮物!還有母親臨睡前要擦的風濕油,沒有為她擦,帶去老人院又有甚麼意義呢?
「夠了,別再扔了!」兒子怒吼道。
﹝這麼多垃圾,不把它扔掉,怎麼放得下我的東西﹞。岳母沒好氣地說。
「就是嘛!你趕快把你媽那張爛床給抬出去,我明天要為我媽添張新的!」
一堆童年的照片展現在兒子眼前,那是母親帶他到動物園和遊樂園拍的照片。
「它們是我媽的財產,一樣也不能丟!」
「你這算甚態度?對我媽這麼大聲,我要你向我媽道歉!」
「我娶妳就要愛妳的母親,為甚麼妳嫁給我就不能愛我的母親?」
雨後的黑夜分外冷寂,街道蕭瑟,行人車輛格外稀少。一輛寶馬在路上飛馳,頻頻闖紅燈,陷黃格,呼一聲又飛馳而過。
那輛轎車一路奔往山崗上的那間老人院,停車直奔上樓,推開母親臥房的門。他幽靈似地站著,母親正撫摸著風濕痛的雙腿低泣。
她見到兒子手中正拿著那瓶風濕油, 顯然感到安慰的說:「媽忘了帶,幸好你拿來!」他走到母親身邊,跪了下來。
「很晚了,媽自己擦可以了,你明天還要上班,回去吧!」
他囁嚅片刻,終於忍不住啜泣道:「媽,對不起,請原諒我!我們回家去吧!」
2009年5月14日星期四
最后一夜
在最后一刻,很多人没有做好准备,家人在世俗的制约下也不愿承担“不孝”的风险,敢于放弃无用的治疗,让病人全身插管,拖延痛苦,又或者以为止痛的吗啡会有副作用、会上瘾,而不让病人使用,任其哀嚎,这些是由于不了解,而“好心做坏事”,到头来往往造成终身的遗憾,懊悔不已!
为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及早为自己定下计划,和家人取得共识,那么在生命的重点,我们也还能为别人带来美好和快乐!
下文就是很好的例子:
~~~~~~~~~~~~~~~~~~~~~~~~
【緩和醫療的故事】祝我生日快樂
作者:周希諴
「阿盧伯的情況看來不太好。」早上交班後護士小梅說。
「已經通知他的家人,他兒子說家人今天都會來。還說平時他們家人間感情很好,除了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外,遇到節日時,也都會互相慶祝。」
「聽說阿盧伯雖然八十歲了,還會跟太太說『我愛妳』呢,真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是啊,阿盧伯的兒子還說,以前阿盧伯生日時,不論住多遠,兄弟一定都會買蛋糕回來,團聚在一起為爸爸慶祝。而且,就算沒人生日,也會故意買個蛋糕,讓全家熱鬧一下。」
「難怪都已經肺癌末期、呼吸困難了,阿盧伯還總是笑臉常開。」
於是阿盧伯所有的兒子,當天就陸陸續續到安寧病房來看他。到了晚上七點多,阿盧伯血壓已經開始下降,但是意識還很清楚,他的妻子阿分和兒子們,就一起圍在床邊,像往常在家裡一樣地聊天。
當大家正在說著、說著的時候,阿盧伯突然跟大家說:「今天我想慶祝我的生日。」
阿盧伯的大兒子一聽到後,也不多說一句話,馬上衝到醫院附近的麵包店,買了一個象徵性的小蛋糕回來後說:「爸爸!原本我們也想像往常一樣,好好幫爸爸設計籌備一個盛大的慶祝會;對不起,今天晚上臨時只買得到小蛋糕。」
「謝謝大家!祝我生日快樂~~」阿盧伯看到生日蛋糕後,就開心地帶大家唱生日快樂歌。
唱完後,阿盧伯在全家人的圍繞下,按照慣例默默許了三個願望。
「爸爸,要說出兩個願望喔!」阿盧伯的太太阿分嫂跟兒子們,在一旁起鬨。
「我首先要祝福我的孩子們,雖然事業很重要,但是你們每個人,都要先求家庭美滿、幸福。」由於剛唱完歌,阿盧伯是邊喘邊說著。
「還有一個願望呢?」阿分嫂急著問。
阿盧伯看著坐在他身旁,戴著老花眼鏡的老伴阿分,先牽起她的手,輕輕的親了一下以後,才又邊喘邊看著阿分說:「阿分,雖然我將要和妳分離,我的心裡會很難過、很不捨,但是,我卻可脫離病苦,徹底解脫,在天國享受輕鬆的呼吸。」
阿分點了點頭、擦了擦眼淚,沒有說話,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卻仍小鳥依人般的,依偎在阿盧伯的身邊,並把頭緊靠在他的肩膀。
阿盧伯就繼續說:「阿分,我希望妳別想太多,悲傷的時候可以哭…。還有,謝謝妳這輩子都在照顧我,以後妳要好好照顧妳自己了。」
「謝謝你…」阿分嫂瞇著眼睛小聲地說。
當天深夜阿盧伯平靜地去世了。第二天他的兒子跟我說:「我們會以爸爸為榜樣,一直到生命最後一秒鐘,都還在為家人設想,努力為家人帶來快樂。」
我回說:「你父親不只帶給家人力量,其實他的善終,也給我們安寧團隊帶來未來面對臨終病人時,更多力量跟勇氣。」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2009年5月13日星期三
暴力电玩的影响
以下是今年三月发表在《心理科学》的報告: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家Brad Bushman博士所主持的研究,他設計兩項社會情境的實驗,目的在探討接觸暴力電玩或電影,對個體助人行為可能帶來的影響。
在第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共招募320位大學生,並隨機將他們分為打暴力電玩與打非暴力電玩兩組,遊戲持續二十分鐘。
當兩組人結束遊戲正在休息時,研究人員於場地外特意製造激烈的肢體衝突,還安排演員假裝腳踝受傷,發出陣陣疼痛的呻吟聲。
結果發現,打暴力電玩者聽到後出去幫忙,整個過程所費的平均反應時間為73秒,打非暴力電玩則為16秒。另外,後續訪談時,打暴力電玩者傾向於說沒注意到外面有出事,就算坦承曾看到,也多認為並不嚴重,甚至表示根本就無關緊要。
在第二項實驗中,共招募到162位成年的民眾參與,他們被安排去戲院看電影。研究人員要一位腳踝包紮紗布且柱著柺杖的女演員在戲院外等候,並假裝突然摔倒爬不起來。
在特意安排下,有一半參與者在進戲院前目睹這場意外,另一半則分為兩組,在各自看完暴力與非暴力電影出來後,也同樣看到女演員倒地後掙扎的模樣。研究人員則在旁計算這些接受不同處置的民眾趨前幫忙的反應時間。
統計顯示,看完暴力電影的人,平均反應時間比正要進電影院,或看完非暴力電影者长約百分之26,有些不是觀望就是走開,表現似乎較為「冷血」。
研究者表示,以往文獻證實常接觸暴力電玩、電視節目或電影,會增加個體出現侵略性言行的機會,而目睹暴力事件的發生,生理上易顯現「去敏感化」的現象,例如心跳減緩、膚電傳導變差等,簡單來說就是「無動於衷」。(内容摘自: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柯俊銘文章)
这份实验传达的讯息是令人害怕的,长期接触暴力电玩或电影将使得人们,尤其正在建立价值观的孩童,认为实际的暴力行为没什么大不了,打打杀杀等闲视之,同时也减少了对弱者的同情心,就好像被慢慢加温的青蛙,一而再的洗脑、侵蚀之下,变得麻木不仁了,而这是为人父母和师长们所不乐见的!但愿分级制度能更严格,而家长把关的动作更不可少。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
汶川地震一周年
一场地震让很多人改变了!他们在一霎那间失去了家园、亲人、身体的某些部分,或是更宝贵的安全感……,但有些人也得到了更多。
石河小学的一位老师感觉孩子受到惊吓:“无论是在帐篷还是在板房,因为是临时简陋的教室,学生们一直有一种不安全感。今年春节后到了新教学楼后,我发现孩子们的心终于安定下来。这从他们的眼神中就能看出,也能从孩子们的笑脸中表现出来。”
另一名女老师说:“大灾难让这些孩子过早成熟了。地震前,他们与一般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震后,他们好像一下子都长大了。地震后开始在帐篷里上课,骄阳下帐篷里热得像蒸笼,大人都受不了。我看到孩子们一边擦汗,一边记笔记。没有一个孩子喊热、叫苦。”
“大地震让孩子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说谢谢!这次地震后,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志愿者还有建设者来到灾区支援,让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看到这么多人无私地支援灾区,孩子们学会了感恩。”
这是无比的代价换来的,灾区重建是长远的道路:为了“向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情和刺激当地旅游产业尽快恢复、发展”,四川政府较早前发起“感恩旅游”计划,引来大量游客涌入灾区,但人们在灾区遗址上吵闹喧哗、兴奋拍照,而且出言不敬,引起灾区民众的强烈反感。
心理专家担忧心理二度创伤的关口即将到来:一方面,地震中失去亲人、手术后肢残带来的伤痛未泯;另一方面,参与救灾的医护、消防、武警人员重回现场将再度刺激灾民神经;种种创伤积累了一年,灾民可能会进入心理危机的爆发期。
地震灾区作为遗址保留下来,其作用应该是缅怀死难的先人,并记取灾难的教训,虽然天然的祸害不可逆测,但如果基本设施坚固可靠、逃生避难有序、救援迅速有效,灾害还是可以减到最小,而这就是中国将发生四川大地震的日子5月12日定为“防灾减灾日”的意义,万不可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伤口上!
谨此悼念所有的死难者,也祝愿幸存的人们能早日复原,得到心灵的平静!
2009年5月11日星期一
地球永续 人人有责
前阵子早报刊登大气物理教授John Theodore Houghton的文章,正好为我们刻下积极进行的“永续新加坡”下了最佳的注解:
~~~~~~~~~~~~~~~~~~~~~~~~
科学证据并不支持“可以再等等看”这种观点。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以适应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并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尽可能防止更大的损害。
人们现在认识到,即使全球平均气温只是微幅升高,也会带来诸如海平面上升和更频繁及更严重的热浪、洪水和干旱,还有它们所造成的广泛破坏。因此,我们有必要作出巨大的努力,相对于前工业化时期的水平,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幅度控制在摄氏2度内。
1992年世界各国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以避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险的干扰...,以使生态系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不受威胁,并让经济通过可持续的方式继续发展”。这样的稳定策略最终也将阻止气候变化进一步恶化。
如果我们想比较有把握地实现这一目标,就决不能让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百万分之450(现在是将近百万分之390)。
很明显的,因为砍伐热带森林所造成的20%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停止。
短期而言,国际能源机构指出,我们必须采取非常重大和坚定的行动,以确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停止增加(目前是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上升),在约2015年达到高峰期,然后稳步下降以实现2050年的目标。
~~~~~~~~~~~~~~~~~~~~~~~~
我国政府不久前发布的“永续新加坡发展蓝图”里就确定了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努力:往后在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将减少30%、改善PM2.5空气污染微粒指数,从目前的每立方米16微克减至12微克、把二氧化硫的水平控制在每立方公尺15毫克以下等。
而身为小市民,能为节约能源尽一份力吗?您是否知道:
# 每天减少洗澡时间一分钟,就可以省下9公升水
# 改用漱口杯刷牙,可省11公升水
# 开着水喉洗菜、洗碗,5分钟就可用掉60公升水;如果用盆槽则只需12公升水
# 洗澡时一直开着水,10分钟就可用掉90公升水;如果抹肥皂时关掉水,将可省30公升水
# 冲马桶时选择低用量,每一次可以省下4.5公升水
主妇们是家庭的龙头,对于地球永续,您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负起责任?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另外书香单元将分享作家吳若权所著“尊重差异 不挑不弃”,这篇文章曾在上月23日“欢喜就好”一文中与大家分享,您是否心有戚戚焉?
欢迎家庭主妇们拨空参与!
时间:5月12日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9年5月8日星期五
家庭排行的影响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的气质不一样,他们出生时的排行更影响了父母亲照顾的模式,而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造成身体、心理不同的影响。
与大家分享下文,让我们因为了解,而能预先防范其间可能的风险!
~~~~~~~~~~~~~~~~~~~~~~~
你排行第幾?
Sarah Robbins/陳靜妍譯
出生順序可能帶來的健康益處及風險
問題:我在家中的排行──老么,對健康有什麼影響嗎?
回答: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你在家裏的排行,可能或大或小地影響身體健康。當然,你無法改變這個排行,但能確定享受排行所帶來的好處,並遠離風險。以下提醒,能幫助你和家人對抗偶爾的過敏、氣喘、意外及更多。
●老大
好消息:
最近發表於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智商測驗上,老大測驗成績比弟妹平均多三分。智力較好所帶來的好處,是健康狀況也較佳。格拉斯哥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智商較高的孩子,較不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
注意:
過敏和氣喘:在審閱過五十項研究後,研究人員發現,老大較容易罹患過敏、乾草熱、濕疹、甚至氣喘,也許是因為老大較受到過度保護。許多老大在上學前都不曾暴露在細菌或病毒中,較年輕的弟妹卻必須對抗兄姐帶回家的病毒,免疫系統可能因此較好。
前列腺癌:一項來自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發現,老大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較大。比起下面的小孩,老大暴露於子宮裏的雌激素指數較高,也許增加這個疾病的風險。這個相對較罕見的癌症,可能在青少年時期就發生,但如果及早發現,還是可以治癒。
●排行中間
好消息:
你得牙周病的機率少了百分之五,也許因為你的免疫系統提早開始對抗兄姐帶回來的病毒,因此較能去除口腔的細菌。
注意:
憂鬱症:「比起老大或老么,排行中間的小孩常出現自信心較低的傾向,也許是因為雙親忙著照顧其他小孩,」法蘭克‧沙羅威博士表示,他是《生來反抗》的作者。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發現,比起老大或老么,父母在老二身上花的錢較少,花的時間則少了將近百分之十。賓州大學的研究發現,排行中間的小孩有較顯著的憂鬱症症狀。
確保第二胎不是二流:「認為自己沒有足夠注意力的孩子可能覺得沮喪、被打敗,所以,父母應為中間的孩子多撥出一點時間,」珍妮佛‧哈斯坦是紐約市聖路克羅斯福醫院兒童家庭學院的心理學家,「如果你要去超市,帶中間的小孩和你一起去。」
慢性疲勞症候群:紐澤西醫學牙醫大學的初步研究指出,比起兄弟姐妹,排行中間的孩子,較容易得到慢性疲勞症候群。如果你感覺疲累的時間長達六個月,而休息沒有幫助時,你也許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對兒童和青少年而言則是三個月。
「記得,健康的孩子不會找藉口不去主題樂園或到朋友家過夜,」多妮卡‧摩爾醫師說,她是紐澤西女性健康的主席。專家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也許是由感染開始,因此,良好的衛生習慣、按時接種疫苗、健康的飲食習慣也許可以保護你。
●老么
好消息:
你有過敏的機率較低,感謝兄姐傳給你的那些細菌。義大利的研究顯示,比起獨生子女,有兄姐一起長大的成人,罹患何杰金氏症的比例少了百分之十。
注意:
意外和可以避免的疾病:二○○五年,耶路撒冷急診室的一項兒童意外研究發現,比起較小的家庭,三個以上兒童家庭的孩子,受傷機率多了百分之五十。
父母應接不暇,無法好好監督,其他重要的保護可能無用:一項針對倫敦初生兒童的研究發現,家裏每多一個孩子,他們接受疫苗的機率就降低百分之二十。讓你的小孩接種疫苗,並和醫師討論自己是否也該接種。
冒險行為:根據美國青年演變調查,較年輕的孩子,比其他年長兄姐早三個月經歷青春期。「較早的青春期,可能讓孩子較容易冒險,」來自奧克拉荷馬大學的約瑟夫‧羅格斯博士表示,比起兄姐,老么開始性行為的時間早了兩個月,也更有可能抽菸。「嘗試冒險行為是青少年行為的一部分,」哈斯坦說,「所以,要問問題──也別逃避他們可能問的問題。同儕壓力是真的,但是父母親也有很大的保護性影響。」
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颁给自己的奖状
对于遗书,比利有着别于一般人的见解,他认为这是人生最终一张颁给自己的奖状!为什么呢?以下是他在台湾接受访问的摘录,谨与您分享:
~~~~~~~~~~~~~~~~~~~~~~~~
向內在探詢
作者:心岱
從過去的害怕,到今天的豁達,我認為這是一條人人必經的路,而我相信經過了這個過程,人一定會到一個地方,我相信那是永生,既然我相信有永生,我就應該現在用心的為自己做好準備。
比利是新加坡知名的華人演藝明星,他曾經瀕臨死亡邊緣,致使他一路從翻滾到了徹悟。重生之後,他快樂的奉獻於公益與利他的世界,以下就是本文作者訪談的勵志精華片段。
●頒給自己一張獎狀
遺書對一般中國人來說,被視為不吉祥的徵兆,但在新加坡,政府鼓勵人民要很早的時候就要預立你的遺書。我們可以從梅豔芳、張國榮、羅文的例子看到,沒有遺書所帶來的麻煩,它可以讓你走之後家人處理事務的快速,而不會造成許多困擾。新加坡政府就利用很多傳媒的管道,以及各種資訊,讓人民知道平安最好,但是當你有一天重病、或是出意外的時候,這份遺書起碼不會造成家人的困擾與麻煩,對你自己來說,預留遺書才不會有遺憾。
這是個很正確的觀念,所以我自己很早就做好遺書,如果我被死神召喚時,我的財物要怎麼處理,我的願望是什麼,我希望我要怎樣做告別等等。這雖然讓人感到在想像死亡的情形,難免有悲傷,但是對基督教來說,你完成了你的旅程,你把一切交代得好好的,回到主的身邊就是一件喜事,是值得祝福的。
你所留下來的無論是財物、感情,帶也帶不走,但你有規劃、安排它們的義務與權利,同時,透過書遺書的書寫,也讓我們反省是不是每天要為這些俗氣的物質而活呢,你何時才要向你所愛的人表達你的愛等等。當你懂得生命的意義時,你就會覺得預留遺書是一樁很美的事。
這樣遺書寫出來一定是溫馨感人,就像孫越,他就在模擬他走的時候,誰會為他唱什麼歌,我有一個住在高雄的老師,他邀請了朋友與學生預先為他的離去而開的合唱會,他交代家人在他的告別式中播放,他並且在影片中現身說法,謝謝朋友們來參加他的追悼會,然後就是他這個人一生的故事。生前為自己錄製影片,留下可歌頌的生命,多麼感人而富啟發性。
我這位老師非常有創意,他在影片中說:「今天我走了,剩下的路你們要繼續努力。」聽到他這樣說,這就是他的遺言,多美啊,他還很幽默的請朋友為他講幾句評斷他一生的話語。
這樣事先演練告別式的方法,很令人驚奇,不過,老師的作法使得大家對「死亡」有一種不再迴避的勇氣,當我們人對死亡不再有禁忌,恐懼也就慢慢的消失,當我們真正的勇於面對死亡的時候,相對的,對生命的價值便會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Box—比利的心內話
我認為遺書是每一個人對生命價值的認定書,而它不是身份證,但它是你頒給自己的一張獎狀,上面有你的風格與見解。遺書並非生病人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思索這張遺書要如何下筆,提前作業,你的人生會更成熟。
●時間到了嗎
人面臨死亡,知道即將結束你的舞台,你必定有所會有不捨。
我真正看到死亡是我的癌症互助協會的會員國輝,國輝在十八歲過世,他的死因令人扼腕,因為他原本癌症已經獲得控制、已經康復兩年了,但他不聽話,又重回過去的舊生活,抽煙、喝酒、熬夜;當我去醫院看他的時候,他整個人腫得很大,頭上帶一個氧氣罩,滿臉的怨恨與不悅,他不甘心走,在末期中,他活得相當辛苦,那種情況就如同一個塑膠袋蒙在他頭上,氧氣愈來愈少,死亡一分一秒的接近,他奮力的想掙扎,大家束手無策。
最後牧師來對他說:「人要到另一個地方去,你必須順服,而且要以喜樂之心接受,大家都會為你祝福。」
我們看到國輝聽了後,似乎有所領會了,於是闔上雙眼,很快就嚥了氣。
病人念頭轉折的的瞬間,我看到了肉身的改變,原來猙獰不肯屈服的國輝,就在一瞬間變成了溫柔的綿羊,隨著牧羊人的的木杖而去。
我在醫院經常看到兩種畫面,一種是有一群人圍在病床前,一面唱著悅耳的詩歌送他,另一種是在亡者身上鋪很多顏色的被子,然後大家豪啕大哭,悽厲的哭聲令人感到死亡真的很恐怖。這兩種畫面都讓我有所感受,當然,不同宗教氣氛的關係,有不同的詮釋,但我個人覺得面對死亡,應該是安詳的,祝福的,雖然死亡的親人讓你依依不捨,但是給亡者平靜的氛圍,才能使他的靈魂得到安寧,釋放所有在世間的壓力,歸於大寂。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過程,我們大家都應該學習。
我在一九九二年的時候,我怕死的程度是每天晚上都要拿牙籤頂住眼皮,深怕眼睛一閉就醒不過來,那是一種不甘心又懼怕的心態,今天,即使有一個大災難來臨,或因著不小心嘎死自己的話,我也做好了準備,取得媽媽與家人的諒解,朋友、工作、信仰等等,我都做到付出、無怨無悔的地步,我覺得什麼都不虧欠了,應該會有很多人來送別、祝福我,心中的踏實感讓我對隨時可能降臨的死亡很自在。
因此,從過去的害怕,到今天的豁達,我認為這是一條人人必經的路,而我相信經過了這個過程,人一定會到一個地方,我相信那是永生,既然我相信有永生,我就應該現在用心的為自己做好準備。
●Box─比利的心內話
我每次搭飛機前,都會準備好遺書,我會祈禱:「如果就是這一次,那我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沒有遺憾。」
於是,心安、平靜讓我了無牽掛,愉快享受旅程的節奏之美。當然,平常的外出、行事並不需要如此的小心,只是飛機的飛行有更多無法預料或掌控的因素。
當我安全的抵達目的地,下了飛機時,我會感恩,並對與我同行的的助理說:「我們感謝上天,時間還沒到。」
2009年5月6日星期三
相信自己做得到!
政府以宏观看待全球的经济状况,因此所宣布的不景气消息,对人民而言也是一个指标。“政府只在提醒人民千万别掉以轻心。如果政府不这么做,一旦发生什么事,人民又会说为什么政府没有提醒我们。”
“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人民必须知道的是事实。”
“人民如果对国家的经济状况一知半解,危机到来时很可能会措手不及。”
的确,“实相”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不可以太悲观,但也不能把头埋在沙里,对真正的情况毫不理会, 战场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在人生的前路上一样管用!
至于“说完之后,没有继续告诉你,那下来怎么办?”的抱怨,也有失公平,其实政府已在第一时间祭出了很多相应的措施,在全球的政界领导来说,已经算是反应迅速、积极有效的了!
我们要加强的是心理建设,相信自己一定做得到!怎样能在逆境中保有健康乐观的心态,维持正向思考,继续努力冲刺,有活力、有策略、让自己像黑豹般充满动力,永不气馁?!以下的佳文和您共勉:
~~~~~~~~~~~~~~~~~~~~~~~~~
主導正向思考
張寶誠(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唯有先相信自己做得到,才能真正做到
面對前所未有的低迷景氣,周遭充斥悲觀的氣氛,多數人都會自我設限,認為經濟情況這麼差,不成長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在設定目標、訂定計畫時,顯得退縮、保守。但不景氣是否就代表無法成長?這種心理迷障實有必要破除。
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有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戰士採取行動,傻瓜只做反應。」愈是不景氣,領導者更應克服心中的恐慌與不安,勇敢定下向環境挑戰的目標,懷抱正向的思考與快速學習的能力,扮演好資源整合與分配、溝通與激勵、計畫與監督的角色,鼓舞並帶領團隊走出迷霧,持續朝成長目標邁進。
擁有正面的思考尤為重要。美國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曾說:「正面和負面的情緒不能同時占據你的心,一定是由其中一個主導,你的責任就是確認正面情緒是心中的主導力量。」
「吸引力法則」指出:「在生命中,你會吸引到你所注意、關心、聚焦的東西,不管是好是壞。」將「吸引力法則」貫徹得最為淋漓盡致的,當屬金氏世界紀錄汽車銷售紀錄保持人吉拉德,他連續十二年平均每天銷售六輛車的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吉拉德出身底特律貧窮家庭,當過擦鞋童、送報生、洗碗工,以正面思考的力量及從不放棄的態度,成為史上最偉大的推銷員。日前他在急速凋零、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八的汽車城底特律,接受《Business Week》採訪時表示:「現在大家都說情況很糟,當你時時想著情況很糟,就失去正向心態,通常什麼事都不會做了。我們一定要從壞日子學習,因為負面的事情背後,往往存在著正面的事物。」
他指出,一九七四年自己遇過更糟的狀況,當時發生石油危機,大家都說沒有人要買車,但他一天還是可以賣出八到十二輛車,因為他擁有正向心態與凡事做計畫。「如果通往成功、健康和快樂的電梯壞了,你必須開始爬樓梯,一步一步來,記住,每一步都要計畫。計畫時間表、日子和生命,加上正面思考的態度,就能克服所有困難。」吉拉德說。
「每天睡前,我總會回想今天做到什麼、沒做到什麼及希望做到什麼。我對每天、每件事都有計畫,就像啟動引擎之前,應先看地圖,才會知道該往哪裏去。」每天出門前,他會省視身上所有的細節,將身上所有發動機全部啟動,一切準備好,打開門,像豹一樣衝出去。
「喪失了信心,你就成為死人了。」吉拉德強調:「昨天只是一張過期支票,無法拿來兌現,明天則是一紙承諾,只有今天,才是我們參與的賽局。」
思想和意識,會將希望與勇氣、信心、熱情及活力等能量,灌注到我們的身體裏。同樣地,思想和意識也會把悲觀、倦怠、失望、匱乏帶給我們,唯有先相信自己做得到,才能真正做到。
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从失眠谈起
一旦长期睡眠失调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1、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变差,学业退步
2、情绪暴燥,容易失控
3、睡眠会调节影响食量的荷尔蒙,缺乏睡眠的人容易发胖,患上心脏病、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提高
4、如果睡眠持续少过6小时,可能导致死亡率增加
对症下药,当然要从病因下手,医生表示非生理的睡眠失调原因:
1、大脑联结问题:越来越多少年在床上使用电脑和发简讯,导致他们的大脑无法把床和睡眠联想在一起,他们躺在床上,心里想的不是睡觉和休息!
2、熬夜赶功课,隔天很早就得上学
3、担心的东西太多睡不着:他们担心学业成绩、交友问题
其实生活在新加坡,我们的青少年已经要比其他国家幸福多了,不久前BBC针对英国各地1000名6至12岁的男女儿童进行了个人面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最大的担心之一是犯罪问题:
# 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表示,他们害怕自己单独上街
# 9至12岁儿童中有14%担心被人用刀扎伤或用枪打
# 5%的儿童说,因为害怕,他们每天都不愿去上学
# 2%的孩子承认,他们随身携带自卫武器
我国相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政局稳定、治安良好,这是最大的强项,也是吸引新移民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但是青少年在安全网下,缺乏了对世界局势、国家发展等议题的关心和兴趣,只注意本身的享受和利益等,也是为人诟病之处!
话说回来,孩子们的格局、性情、抗压能力和行为举止,也和家长、学校,乃至社会脱离不了关系,尤其父母亲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必须时时关注孩子的言行,当他们有轻微的失衡、怪异,即使只是精神不济、晨起困难,就得尽快找出原因,防微杜渐,才不至于酿成大祸!
2009年5月4日星期一
鱼与熊掌
然而,人世间的事能逆料吗?2012前或还可以乘胜追击,孕育第二胎呢!又或者当了母亲之后有不一样的感觉,小公主愿意为孩子洗手作羹汤,放下球拍,成为24小时妈妈?!
艺人张柏芝就是一例,日前她表示不想再复出拍戏,希望多花时间照顾儿子,并想再多生几个小朋友!
究竟有了孩子以后要辞去工作,专心和孩子一起成长,还是依旧致力自己的专业领域,报效国家社会,达到自我实现?这其实没有标准答案,端看个人的价值观,但重要的是厘清自己选择的原因,不勉强、不委屈,并勇往直前。鱼与熊掌,不同的决定,可能都有其利弊,要懂得为抉择做最好的弥补,并放下遗憾,这样才能为自己、为孩子和家庭创造最大的幸福。
下文和您分享,或能从中有更多的体会:
~~~~~~~~~~~~~~~~~~~~~~~~
要不要為小孩辭職?
作者:李碧華
和小寶寶親密接觸,才可以反映善意和溫暖,更能透過態度,奠定日後的性格基礎。也因此,在職場打拚的半職媽媽經常掙扎,要不要為小孩辭職,犧牲掉工作前程呢?
做完月子,休完產假,把嬰兒交給保母來接手後,許多職業婦女回到工作崗位繼續拚經濟,無論多麼牽掛家中寶貝,總也自我安慰:「不要太在意啦!嬰兒吃飽了睡,睡飽了吃,又不認識我,等他大一點,再來自己帶吧!」
長到一歲,嬰兒會坐會爬,也會嗯嗯啊啊叫爸媽時,心頭再度升起要不要辭職回家帶孩子的掙扎,這時候,另外一個安慰聲又響起:「反正缺席也只是暫時,是自己的孩子,永遠是自己的,等她懂事再續母女情,一定還來得及。」
奠定日後性格基礎
就這樣,職業婦女繼續讓蠟燭兩頭燒,當兒女早上哭喊著,「媽媽不要去上班!」許多女性也曾愧疚得想辭職,然而另一個想法又在拉扯,有班可上多幸福呀!回歸家庭等於與社會脫節,而且薪水也少掉一份,日後後悔再找工作也不是那麼容易了。
真是左右為難!該如何取捨呢?
「對於一歲的小寶寶來說,最初接觸到的人,接觸最久的人,可以向寶寶反映善意和溫暖,更會透過這人的態度,奠定日後的性格基礎。」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助教奚麗珍從書本看到這知識,也認同這知識,但以切身經驗來看,自己是鄉下阿嬤撫養長大的,阿嬤有躁鬱症,記憶中,家裡總吵吵鬧鬧,阿嬤情緒欠佳時,就把自己放在小閣樓,一個人出外好久才回家。
感恩的隔代教養
這樣狀況百出的教養環境,一定大受專家撻伐,「等念小學回到媽媽身邊,馬上跟媽媽好得不得了,並沒有疏離感。」隔代教養讓她不曾念到幼稚園,童年也感到十分孤單,但是,回到媽媽身邊的幸福很快讓她遺忘過去,即便現在想起白髮阿嬤,也是無盡的懷念和感恩。
因此,奚麗珍認為,媽媽要不要為小孩辭職,絕對因人而異,自己的媽媽在銀行工作,專業又和氣,何需犧牲掉職場成就呢?
她同意,血緣是永遠的,短時間缺席的媽媽,等有完整時間再拉回兒女的心,不會太困難,「目前有成就的職場精英,或者對現狀滿意的成年人,未必都是由父母親自教養。」奚麗珍認為,小孩本性主宰著親子互動,隨時留白,也隨時補白。
培養高品質親子關係
但,也有人不這麼想,毅然決然告別主播台,回家親自教養女兒的前中天主播林書煒就是其一。
「母親的角色如此重要,不僅是孩子的知音,還要擔任家庭和樂的創造者,放棄人人稱羨的工作,一點也不可惜!」女兒一歲時她發現,表達喜怒哀樂的對象都是保母,一家三口同時在家,女兒只跟保母撒嬌,而自己早上八點急著出門,和女兒相擁憩睡的也是保母,「這讓我非常傷心。」她跟先生說,沒有品質的互動,絕對無法培養有品質的親子關係,夫妻兩人中,總有一人要調整,林書煒選擇做先鋒。她總是想:「缺乏混凝土聚力的家庭,鬆散的情感交流,終究讓我們的人生潰散,失去了許多。」
應不應該辭職?的確因人而異。
【媽媽加油站】林書煒為全職媽媽打氣
正視經濟需求。
懂得分配時間。
傾聽內在的聲音。
甘心情願去做。
實實在在的陪伴。
把握親子互動的每一刻。
檢視自我理想的實現。
通曉有捨才有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