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辅友会的辅导园地! 我们是一群专业的辅导员, 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与您同行, 一起走过忧伤、迎接喜乐。 欢迎分享您的心情故事,任何困境、烦恼或悲伤,我们愿意聆听,生命的十字路口您不孤单!请来函或拨电预约和辅导员谈话。 免费面谈时间:星期二/三/四晚上8pm-9:30pm; 辅导预约电话:80120226(星期一~五9am-5pm) 电邮:inquiry.fid@gmail.com
2008年1月31日星期四
快乐制造机
像下文般创造快乐,你得先有吃亏的心理准备,因为或许真有人认为你钱太多了,不拿白不拿,也恐怕有的会觉得你笨,趁机得利。但当中的关键是不管对方的心态如何,他应该都会很快乐!
这或许是很阿Q的做法,但些微的付出就能随时随地给别人带来快乐,吃点亏又何妨?
在生活中您还有什么好点子,可以让自己当个快乐制造机?
走路的时候,不要面孔僵硬,把嘴角稍微上扬?
主动跟司机先生微笑,点头称谢?
顺手拿一张传单,让分发的人可以早点收工?
欢迎分享您的秘诀,让人世间更美好。
~~~~~~~~~~~~~~~~~~~~~
前幾天到內湖聽一場演講,主講者朱平談如何做個「快樂製造機」,他每天去傳統市場,都會製造一些快樂給賣菜的老闆。比如買23元的菜,拿30元給老闆,說:「23元算25元,找我5元就好。」這些老闆大致有四種反應──
第一種:起初非常驚訝,之後非常開心找了5元,說謝謝。第二種:堅持找7元,不占客戶便宜,但很開心。第三種:多送點蔥蒜,也很開心。第四種:最高竿的反應是「不然我幫你湊30元好了,一共是32元,算你30元就好。」
前日傍晚,我逛傳統黃昏市場時,決定試試看創造快樂。
我到一家以前常殺價、討斤兩的攤販,買了157元的青菜,聽老闆對人說了個笑話,非常好笑,就愉快地說:「老闆,你好幽默,157元算160元,這裡是160元,不用找了。」
老闆笑說:「這怎麼可以,不然妳還需要甚麼,我送妳。」便送我一大塊嫩薑。後來到另一家買甜不辣29元,拿30元給老闆,說:「阿伯,算30元,不用找了。」老闆有點訝異,一時反應不過來,還是找了1元給我,我笑笑地還他,說不用找,他趕緊又多放了一塊甜不辣給我,從他驚訝轉而高興的表情,我知道我做到了。
回家的路上,我微笑哼著歌。睡前在日記裡寫下:「算一算,我多花了4元,賺到了甚麼?(1)賺到了好心情;(2)賺到了老闆的笑容;(3)賺到了老闆的謝意;(4)賺到了老闆的友誼;(5)賺到了一塊嫩薑和一塊甜不辣;(6)賺到了愉快的晚餐。」
當我們決心當個「快樂製造機」,就會感染對方,形成良性影響,讓更多周遭的人像我們一樣,成為「快樂製造機」。
(摘自2008/1/12外地电子报)
2008年1月30日星期三
少担心多祝福
~~~~~~~~~~~~~~~~~~~~~~~
一位朋友常加班,日夜顛倒。媽媽擔心,常唸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小心」等等,每天嘮叨好幾次。朋友不耐煩,見到母親就想逃。
有一次他赴花蓮,聽到證嚴法師說:「如果父母常擔心孩子,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擔心掉了。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孩子,而不是擔心。」朋友回到家,馬上轉述給媽媽聽。從此,母親很少嘮叨,他看到母親也不會躲,反而會找母親聊天,像朋友一般自在。
多數媽媽過份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所謂心想事成,是說一件事如果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就會如你所信「實現」。媽媽如果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對困境,這個相信就是「祝福」,孩子也會蒙福。相反的,如果老覺得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這個「擔心」就可能成為「詛咒」,孩子果然如你所擔心,老是出狀況。
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從今天起,要細心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
其實對我們所關心的人,不管是誰,都要以祝福取代擔心的心情,因為心想事成,我們的祝福一定會實現的。從現在起,把擔心丟掉,讓祝福常在吧。
~~~~~~~~~~~~~~~~~~~~~~~~~
台湾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是位不平凡的出家人,她的静思语录简单明白,都是生活上的小道理,却蕴含了深广的意义。就像这席话乍听似乎有点儿宗教意味,但其实具有心理上的支持点。盖因一个人的想法会左右人际的互动和生活的氛围,如果身旁的亲人总是担心你,对你没有信心,不止他时刻生活在焦虑中,影响亲人自己的身体,你也会因为时常处在被叨念的情境而烦躁,也许就反而更容易出事!
这道理其实也和去年新加坡当红的一本书《秘密》所揭露的“吸引力法则”雷同:吸引力法則就是自然的法則。它是客观的,眼中沒有好、坏的分別。它只是接收你的思想,然后以生命经验的形式,把這些思想回映給你。所以,你生命中的一切人和事物,从交往的人、工作、环境、健康、财富,开的车子,参与的社群等,其实就像磁铁一样,全是你自己吸引来的。
而你之所以无法拥有想要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你对自己“不想要的”想得比“想要的”多。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想的是他们所不要的,而“吸引力法则”不会去管你所想、所感受的是好、是坏;也不会管你想不想要它,它只是回应你的思想,給你自己所想的東西罷了。
吸引力法則並不判別「不要」、「不」、「別」,或其他任何否定的字眼。当你用否定的字眼说话,吸引力法則所接收到的其实是:
「我不想爭吵。」 >> 「我想要更多的爭吵。」
「別那样对我说话。」 >> 「我就是要人家那样对我说话。」
所以“心想事成”的力量不可思议!我们得多想自己真正想要的,而少去思索那些不想要的!这也和现代的亲职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人父母还是多称赞、'鼓励你的孩子,老是骂他笨,可能真把他骂傻了!
2008年1月29日星期二
慢活的憧憬
作者写到三趾树懒,“以每小时400米的速度,以特有的头朝下的姿势在树干上移动。在地面上,受到刺激时它会以每小时250米的速度爬向另外一棵树,这比猎豹受刺激时的奔跑速度慢440倍。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它每小时只能移动4至5米。” 当然,没事它才不动,每天得休息20小时!
这样的动物为什么可以存活到今天?家在动物园的印度少年告诉你就是因为它爱睡觉又懒得动,让它远离了被捕猎的危险。一生平和的树懒,和四周环境融合,睡眠时头下脚上,像极了正在深思冥想的瑜伽大师!
树懒或是”慢活“的最佳典范。
慢活本来只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就像下面这篇短文的提醒:
~~~~~~~~~~~~~~~~~~~~~
人們總是想:「死亡是在前面?還是在後面?」有個聰明人想到:「人總是在往前跑的時候死亡,例如飛機失事、車禍喪生,動物也是在逃的時候被捕殺。所以死亡是從後面追趕的。」 他得到結論:「要避免被死亡追上,就要走得更快。」於是每天行色匆忙,比從前快三倍。
有天被一個白鬍子老人叫住:「你如此匆忙,在追趕什麼?」 「我不是追趕,是在逃開呀!」「逃開什麼?」 「逃開死亡!」 「你怎麼知道死亡在後面?」 他說出自己的看法。
老人說:「你錯了!死亡不是在起點追趕,而是在終點等候。不論你跑快或跑慢,都會抵達終點。」 「你怎麼知道?」 「我就是死神呀!」 聰明人大驚失色:「你今晚出現,莫非我的死期到了?」
死神說:「喔!不用害怕,你的死期還沒到,但你跑得太快,我的兄弟『活著』趕不上。如果你不和他會合,和死亡又有什麼兩樣?他特別請我通知你,慢一些呀!」
「我要如何和『活著』會合?」 死神說:「首先,你要站著不動,把心靜下來,然後環顧四周,用心體會、用愛感覺、用所有力量來品味,『活著』就會趕上你了。」
當他把心靜下來,老人說:「你回頭看看,我的兄弟來了。」他一回頭,老人不見了,卻看到從沒看過的美麗街景。(2008/1/5 外地电子报)
~~~~~~~~~~~~~~~~~~~~~
可喜的是,如今经过有心人士的推广,慢活城市出现了,谨摘录《慢活 -- 慢市:全新的都市生活》 内文,让大家领略它的美妙,狮城其实很多有识之士也展开行动了,就不晓得哪天我们是否也成为慢活城市的一员?!
~~~~~~~~~~~~~~~~~~~~~~
(Carl Honore 著 顏湘如 譯 大塊文化出版 提供)
「la dolce vita」(享樂的人生)如今已經是此地(慢食組織總部所在的布拉城)居民的生活準則。由於受到慢食運動的啟發,布拉與另外三個義大利城鎮於一九九九年共同宣誓,要成為這個高速狂亂的現代世界的世外桃源。鎮民每個生活層面的原則是──享樂重於獲利、個人重於公司、緩慢重於速度。這個運動名為「Citta Slow」(緩慢城市),目前在義大利國內外已有超過三十個會員城鎮。
「Citta Slow」宣言中有五十五點聲明,其中包括減少噪音與交通流量;增加綠地與徒步區;支援當地的農民,以及販售當地農產品的商店、市場與餐廳;獎勵環保科技;保護當地美學與美食傳統;培養熱情好客與敦親睦鄰的精神。
雖然緩慢城市運動的成員都渴望過得緩和、舒服一點,但他們卻不是反科技的盧德份子。所謂緩慢並非意味著遲鈍、退步或反科技。沒錯,這項運動確實是以保存傳統建築、手工藝與廚藝為目標,但卻也讚頌著現代世界的精華。一個緩慢城市會問:這麼做會增進我們的生活品質嗎?如果會的話,這座城市便會採納。而這也包括最先進的科技在內。
「緩慢城市」不僅僅是將快速城市的步調放慢而已,而是創造一個環境,讓人可以抗拒倚賴時鐘與凡事求快的壓力。布拉鎮一名年輕的財務顧問一提起緩慢城市的生活便興奮不已。「最主要的是你不會滿腦子都被時間佔據,反而會好好地享受每一刻。」他說:「在緩慢城市裡,你有權利放鬆、思考、思索有關生命的大問題。在這裡你不會被困在現代世界的速度風暴中,不會只是上車、上班然後趕著回家,你可以有時間慢慢走路,和街上行人招呼閒談。就好像活在童話世界。」
2008年1月28日星期一
打破状元情结
文章内引用了2007年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国中南大学历时8个月,对1999年至2006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外)的560名“高考状元”作了调查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高考状元”未必都是社会的顶尖人才,相反,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者,很少是高考成绩的佼佼者。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中第十名左右,而非第一名;这些人有创新精神,有冒险精神,不是书呆子。
其实“第十名现象”的观察,肇始于1999年杭州天长小学周武老师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周武老师针对1989-1999年该校150名小学毕业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小学期间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而进入中学排名后退的占43%;相反,小学时排在7—15名的学生在进入初中、高中后却有相当一部分排名前移,这个比例竟占81.2%。
另外,当年的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色,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有些小学备受老师宠爱的优秀学生,到了中学后却逐渐力不从心,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周老师称其为“第十名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1、家长一味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三名”,使得孩子专注背诵和解题,而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磨炼心性、学习社交技巧等各方面受到了约制,失去平衡、多元发展的机会,而无法适应后来复杂的工作环境。
2、某些顶尖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背后常有父母在旁不断的监督,而且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以致削弱了学习独立性,到了大学阶段,没有家长督促,教授的的教学方法相对“松散”,而无法自行学习。
3、听话的“好孩子”,一路来极少面对挫折,缺乏逆境智商,一旦遇到激烈的竞争而遭受打击时,可能一败涂地。而不“反抗”也代表了顺从,只能在安逸的环境中平凡过度,无法突破困局、发展创意和另类思维。
与此相反,第十名群体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不像顶尖或后段学生那么多,所以能悠游的发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作的潜力,因而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有很大的潜力。同时,由于他们没有争一二名的心理压力,读书心态较健康,不会只懂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老师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当然,我们还是要注意这是中国的调查,他们学校的班级人数通常较多,4、50人的第十名現象,应该指的是班上排名约1/5位置的同学。也就是虽然不一定名列榜首,但成绩还是过得去的!
故此,第十名現象带给父母和学生们的反思应该是不要斤斤计较于分数和名次排行,除了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做好学生本分外,能追求自己的兴趣,腾出相当的精力投入其他的领域,像关怀自然、社区服务、群体活动、结交友好、自我挑战等,那么日后的发展更为加海阔天空!让我们一起来打破状元情结吧。
2008年1月25日星期五
活跃乐龄
很多人每天看到有关的报导也大受影响,乐龄人士好像变成了洪水猛兽,只会吃、睡、病,很是可怕!但其实全世界活跃的乐龄人士多得很,他们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仍然努力追求梦想,发光发热,值得借镜之外,也为老人家的恐怖形象扳回一城!且看看以下可爱的长辈,他们都上了年纪才重新出发,并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记录哦!
~~~~~~~~~~~~~~~~~~~~~~
英國康橋郡八十八歲的退休美術教師約翰‧洛維,是一名畫家和鋼琴家,也是十一個孫子的祖父。2008年1月13日他參加了生平第一齣芭蕾舞劇演出。
洛維在七十九歲那年才開始學跳芭蕾舞,九年來,他持續每日練習芭蕾舞,經常在鞦韆上倒吊以鍛鍊肌力。十三日,洛維在英國的馬汀斯劇院中表演生平第一齣芭蕾舞劇,他在俄國作曲家普羅高菲夫的《石花傳奇》中飾演木雕師。他嫺熟的舞姿征服全場觀眾,當大家獲知他的年紀時都目瞪口呆。
洛維說:「跳芭蕾舞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我無法理解為何沒有更多的男人來跳芭蕾。芭蕾舞和柔弱毫無關係,你必須夠強壯健康,才能跳芭蕾舞。」他鼓勵男人學芭蕾舞,他還強調,即使到他這個年齡才學習,也永遠不會太晚。(2008/1/15 外电报导)
~~~~~~~~~~~~~~~~~~~~~~
泰國北部日前舉行馬拉松大賽,九十四歲的選手彭佩格沙成為全場焦點。
彭佩格沙是一名老農,七十歲那年,因為一群年輕馬拉松選手從家門前跑過,他竟無可救藥地迷上了這項「年輕人的運動」。此後二十多年,泰國那個地方舉行馬拉松比賽,彭佩格沙必定到場參加,還獲獎無數。與他同場競技的選手中,許多人連他一半的年紀都不到,但跑起來卻還不如他。
日前,彭佩格沙參加泰國北部舉行的馬拉松比賽,群眾一路上都為他吶喊助威,白髮飄飄的彭佩格沙也順利跑完十公里賽程。彭佩格沙是泰國最年長的長跑選手,甚至也可能是世上最高齡的馬拉松選手。(2008/1/23 外电报导)
~~~~~~~~~~~~~~~~~~~~~~
1926年生的老奶奶真名汪雅意,她在年方八十时注册搜狐博客,搜狐公司得特别为她修改年龄登记程序的数值范围,她是目前中国博客中已知的最高龄人士!
她的博客年方八十:http://nianfang80.blog.sohu.com/,颠覆了“博客只属于年轻人”的观点。她以耄耋之躯叱咤博客江湖,用博客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生活之门,也赢得了博客世界的普遍尊重。年方八十以平实的文采、温和的童心和不断探索生命的热情被评为2006年“年度老人博客”。
接受博客大会采访时,她说“现在的社会年轻是最美好的,一切好事都会与年轻人挂钩,想不到在我垂暮之年,通过博客会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这真有点意外,写博客已成为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几个月来,一篇一篇文章的积累,这将是比金钱更好的财富,比如我写了十几篇我小孙女的生活趣事,归纳起来就是她成长的记事簿,即使我归天了,我的经历,我的生活,我的文字,还会留在人间,这该是多美妙的事呀!”
她建议“老年人写博客,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内容,它锻炼了脑力活动,对健康大有裨益,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对周围的事会更加关心,对生活会更加热爱。我也会经常去浏览博友的文章,许多青年朋友的博客,版面五彩缤纷,文笔清新,也值得老年人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是当今社会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除了写博客,汪奶奶的业余生活也多姿多彩,弹钢琴、唱歌、画画、英语,个个在行。
这位老奶奶的秘方对活跃乐龄应该是最简单而实际了,她说:“活到这个岁数,没有什么事情看不开,能保持心态平和最重要。如果我不找些事情做,整天想着前面的路不长了,就没什么快乐可言了。”
2008年1月24日星期四
正视网霸问题
在英国,愈来愈多小孩成为「网络霸凌」下的牺牲品。网络巨擘MSN表示,10个英国青少年中有一人是网络霸凌的受害者。有项调查曾访问1万1000多名孩童,其中15%的人收过威胁或辱骂的讯息。研究人员说以这种方式被锁定的孩童人数一直稳定增加,「这种间接霸凌的方式就像八卦一样,很快就可传遍学校操场以外的地方」,而且女生比男生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而大约每三个美国青少年,就有一个曾经收到网络的恐吓或嘲笑讯息。在澳洲,一群男学生拍摄他们性虐待并侮辱一名女生,然后把过程的录像上载到YouTube。影片看到共12人的青年围绕着一名17岁有轻微弱智的少女,欺负她并要她进行性行为,向她撒尿,并燃烧她的头发。事件发生后,省内1600家公立学校禁止学生上YouTube。
在日本这个忌讳与人正面冲突的国家,网络的匿名性让加害者有了欺凌的平台。在那里,96%中学生拥有手机,大多数的网络霸凌通过具有上网和收发电邮功能的手机进行。 其中一位受害者因为同学在站点上张贴他的照片并加以羞辱,「连我已经不上学,待在家里,手机还是响个不停,恫吓骚扰的信息持续疲劳轰炸。」他因此得了厌食症,几乎半年没有退出过自己房间。又因整天接到电子信函叫他去死,他说:「有人告诉你没有活着的价值时,你真的会往那方面去想。我再也不相信人类了。」他两度自杀未遂。
他所发出的讯息是值得关注的,因为青少年正在建构自己的价值,遭受网霸欺凌,使得他的世界破碎了!
所谓的网霸(cyberbully,网络霸凌、虚拟世界霸凌),是指透過电子邮件、即时通、站点、博客留言,以及手机等电子通讯方式,向收件进行恐吓、嘲笑或张贴丑态照片、影片等行径。虽然研究显示,网络霸凌的伤害情况,比实际的霸凌来得轻微,但是因为它的传播面广,所造成的影响绝不容忽視。
澳洲的网霸专家指出,“有了互联网、博客、电子邮件和能传短讯、视频和照片的手机,网霸的行为可以一个星期七天,每天24小时进行。这给网霸很多力量,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受害者接触,因此这超越了校园欺凌弱小的现象。现代科技如手机和电子邮件无所不在,网霸的受害者不能只把它关掉。”
这位专家忧心忡忡的表示,“面对面的欺凌的结果是会导致忧虑和忧郁,有时候会导致自杀,网霸则有更多观众,而问题是连在家也逃不过网霸,这对受害者的影响将更激烈。”而且“尽管孩童被欺凌,但是警方要在有违法事件发生时才能干预。如果你继续受到电子邮件说‘你是失败者、你很讨厌、我们讨厌你’,这都不是威胁,他们没有说要把他杀掉。”
这也是问题的重点,使我们无法防微杜渐:根据早报22日的报导,在新加坡,防止儿童与少年被欺负联盟前阵子发布的调查显示,在受调查的4000名学生中,有将近95%的学生曾经遭校霸欺负。而教育部自己的内部调查,大概只有20%至30%的中小学生曾经被校霸欺负,教育部政务部长吕德耀少将解释说,“只有涉及伤人、吓吼人和恐吓人的事件,才会被收录在学校犯规档案数据中,而这类事件并不多。”
本地网络霸凌的案例除了上述事件,公开报导的还有一名13岁女生被一群女孩拳打脚踢后剥光衣服,被拍成录像上载到网上,21日议员梁莉莉医生在国会据此要求教育部出面预防及制止这类事件发生。而教育部则回应早有一套指导守则,指导负责处理校霸事件的校长、训导主任等,应该如何安全及慎重处理。此外,教育部正在准备一套指导守则,以提高学生意识,应对那些在虚拟空间欺负学生的网霸。
提高有关网霸意识的确是当务之急,日本的专家表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家长老师缺乏专业知识,对于子女或学生遭到网络霸凌,往往不清楚状况,加上某些校方企图隐瞒,警方很难介入调查。MSN访问500名青少年的调查也发现,半数受访者父母不知道孩童在网络上也会被欺凌。
身为家长必须了解,小孩的手机或电脑不只是通讯工具,而且是一种霸凌管道,可以攻击在自己家中的孩童!目前有些学校和家长采用过滤电邮的软件,并设置保护程序,封锁来自可疑服务器或IP地址的信息。但就像日本的一位教授所言,要解决网络霸凌现象,光靠最新科技仍不够。「到头来,问题并不在于科技,而是出在人性。」
我们得教导孩子知道保护自己、懂得风险在哪里、适时求助,了解自己的价值、善意对待别人,并能够在真正的人际关系里得到成长,而不是沉浸在虚拟世界!
2008年1月23日星期三
关注心理健康
老编们应该是有其用意吧!的确,两案的共同点在于主角都受过高等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也赚取高薪,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的行为等于是自毁长城,就像有识者所说:是愚蠢的行为!
或许,犯案者事后也会承认行为是愚蠢的,但无奈的是,在当时他们可能无法控制自己。
年入55万元的新加坡律师到香港公干时,被控进入所住酒店的隔壁客房,偷走总值1800元左右的电子器材。这位律师是一时的贪念?受到轻微的忧郁症或重大压力影响?还是有可能他是偷窃癖患者?
一个患有偷窃癖的人会反复出现无法克制的偷窃冲动。他的偷窃行不是迫于生活需要,也不去考虑偷窃物的经济价值。在行窃前,他可能感到紧张、兴奋,当自控能力逐渐下降,就会不由自主的作案,偷窃后则觉得愉快和放松。所偷物品并不是他的目标,可能随手丢弃、偷偷放回原处,或是隐藏起来。
VK拉惹法官在去年11月审理控方对偷窃癖者的上诉案时,曾提出 “建议患此精神病者犯偷窃罪后不应被控上庭,而是由适当的政府部门处理,因为一再提控有偷窃癖的罪犯不具重大的公众利益。” 这无疑是明智的看法, 患者应该接受的是治疗!
另外因为涉嫌三次在南大学生宿舍偷窃女生的内衣裤,并拥有来历不明的500多件女性内衣裤和其他服装,而被控上法庭的副教授也同样需要精神治疗,他或许是位恋物癖患者。
恋物癖者以男性居多。他们无法循正常管道,而是通过接触异性穿戴或配带的物品达到性满足。很多恋物癖患者往往对用过的异性物品有特殊兴趣,因此,常常经由偷窃以获得别人穿过的衣物。
在社会上,这些人表象的行为或许愚蠢、可憎,但他们本身其实也是受害者。如果大家能对心理疾病更有认识,能够觉察某些意念或行为是异常的病征、知道它可以治疗、能够病向浅中医,及早救治,这类影响自己前途、波及家人的后果便不会发生了!日子要过得平安,身强体壮之外,心理健康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环节。
2008年1月22日星期二
在生活里养活爱
不少伴侣一起走到最后,其中一个说:我对你没感觉了,我们之间的爱已经死了!
如果听者仍然有爱,这将是晴天霹雳般的打击,但会否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呢?假使你还时刻把对方放在心上,在日常生活中绝对有蛛丝马迹可寻,因为爱就像吴韦材所说:爱要在生活里累积。只有生活,能养活爱。
昨天在早报副刊拜读吴韦材先生的“生活 就是爱”,他在文章中提到了怎样在平淡的生活里,累积双方的爱,感觉就如他在最后所提:“都是至为浅白易懂的道理。人人其实都听过的,也都知道的。” 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哦!
这些简单的事情,像什么呢? “留一盏等人回家的灯。留着一锅保温的饭菜。注意到衬衫袋子脱线了就替对方一针一针照着旧缝痕补好。口味也迁就一些,说话也尽量留着些余地,只要发现到一些愉快和甜美,就想到要与对方分享。”
这是养活爱的第一个秘诀,“你先得把对方放在自己心里一个你最关切的位置上,同时也把对方放在两人生活里一个大家都感到舒适的位置上。”
记得有位已婚男士曾分享自己在妻子心目中似乎没有地位,因为下班晚了,拖者疲累饥饿的身子回家,只见餐桌上杯盘狼籍,仅剩夹得惨不忍睹的鱼骨头,心都凉了。而太太则认为丈夫是大人了,自己也可以照顾自己,怎么可以和孩子比?当孩子尚小,以孩子为重,难道有错吗?
其实双方都没有错,我们有权利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只不过如果可以多一分为对方设想,或许就不一样了。当丈夫的可以感谢妻子勤俭尽责,亲自煮出可口的饭菜,孩子们肯定吃得很开心,而且营养卫生;而做妻子的如果能够事先拿个盘子,为迟归的丈夫另外夹起适当的分量,这肯定和吃残羹剩饭的感觉不同!
而当双方在生活里的互相配合,培养了默契之后,吴韦材提醒大家要当个支持者,为伴侣打气,甚至在犯了错失时,能够谅解,他说“当需要用到宽恕和体谅时,就以最平常视角、最平和的情绪、最平静的心态来让对方知道,他是错了,但人是可以错的,谁没有过错呢?因此不必一直收藏那个阴影。”
一般人做对的时候,给予鼓励都不容易了,更何况是做错事给予包容,自己也不收藏阴影!而彼此的爱可能就在缺乏浇灌的情况下,渐渐枯萎了。
爱就是这样,“毫不容易。生活里桩桩样样,都得去努力。” 但吴韦材告诉你“绝对是值得的。” 让我们一起在生活里养活爱!
2008年1月21日星期一
保护你的孩子
在这起事件中,有好几点令人担心:
1、性侵犯者下手的对象都是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孩子
2、利用食物、金钱或玩具利诱
3、出事地点都在公共场所:民众俱乐部、公园、购物中心的哺乳室、游泳池等,前后50多次却没有人发现
这些娈童癖者通常先透過一些方法取得儿童信任,所以孩子即使長时间被侵犯,也以为那是一种爱的表现,而无法觉察自己是受害人。但事件却会影响儿童的一生,后遗症包括:容易再次受到性侵且不抗拒、长大后不懂得分別性和爱、过早发生性行为,变得滥交、不爱惜自己的心态下从事性交易、形成婚姻障碍,甚至自己也变成恋童者,伤害别人。
恋童癖泛指“一种对儿童,通常为发育前或青春早期的男孩或女孩的性偏好”,而娈童癖则专门针对男童或少年,因为娈童意指美男子、男妓,通常是男同性恋者当成女性玩弄的对象。最为人知的娈童癖者恐怕是美国摇滚巨星麦克杰逊(Michael Jackson)吧!
所以在现实的社会中,为人父母不止要担心自己的女儿,连儿子也不可掉以轻心!究竟要如何教导孩子自救呢?2004年大拇指周刊曾经走访学生辅导会教育心理学家蔡郑温柔,教导小朋友如何保护自己,避免成为娈童癖的猎物,内容极为实用,谨摘录于下,供父母参考:
~~~~~~~~~~~~~~~~~~~~~~~~~
娈童癖“长什么样”?
- 一般人认为“娈童癖=老色狼”,这可不一定。澳洲一些调查显示,多数的犯罪者是在30岁以前就开始干案了。
- 没有研究显示娈童癖一定患有心理病,只有不到5%的娈童癖被诊断有精神问题。
- 娈童癖多数会使用诱骗的方式,而不是强暴的行为。
- 娈童癖非礼儿童会上瘾,所以不会“Stop at 1”。
- 娈童癖与他人在相处上有困难,尤其是与同龄者。
- 娈童癖没有“固定”的形象,所以不容易认出。他们可能外表斯文,看似德高望重,有些还是权威或专业人士,也来自良好的家庭。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最不会怀疑的人。
娈童癖爱向谁下手?
- 幼小儿童:这些孩子依赖性强,容易信任人,也喜欢取悦大人。他们相信“大人永远是对的”,所以大人要他们做什么,他们会乖乖听从。
- 渴望得到爱与认同的孩子:这些孩子在家中得不到温暖,有些还被父母殴打,于是就到外头找寻他们渴望的爱与认同。
- 没有人监督的孩子:有些孩子独自在游乐场、公园或回家途中,没有大人在身旁,这给娈童癖制造了下手的机会。
- 被有权威的大人“控制”的孩子:这些大人会利用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严,逼迫孩子就范。他们知道孩子害怕他们,不敢告状。
娈童癖如何向孩子下手?
- 与孩子攀谈:他们会假意问孩子一些问题,如“你可以帮我吗?”或利诱孩子,说“我给你10块钱,你跟我来”,待他们的“友善”得到孩子的信任后,就找机会下手。
- 滥用权威:一些有权威的人士会滥用权力逼迫孩子就范,像告诉孩子“你要听我的”。在国外就曾经发生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及教士非礼儿童的事件。
- 假造紧急状况:这些人可能是孩子认识的,所以当他们告诉孩子“你妈妈出事了,我带你去见她”时,孩子就不会怀疑地跟他们走。
小朋友如何保护自己?
- 不要跟陌生人交谈
- 不要单独活动
- 不要走偏僻的小路
- 有人抓你,要立刻大声喊叫
父母如何保护孩子?
- 教育孩子什么是“安全”及“不安全”的触摸。亲戚朋友摸摸孩子的头或肩膀,是可以接受的,但触摸私处,则是万万不被允许的。
- 如果有人一直说要陪你的孩子,或对你的孩子过分热情,你就要开始起疑心,即使对方是熟人。
- 孩子的行为突然改变,例如害怕见到某人、害怕去某个地方、睡不好、一直洗澡、功课退步、忧郁、容易紧张、封闭自己、模仿大人的性行为或使用一些性语言等,这些都是孩子可能被性侵犯的迹象。
- 孩子出现生理状况,如私处出血、尿道或嘴巴发炎等,这些也是迹象。
~~~~~~~~~~~~~~~~~~~~~~~~~
在孩子周遭的环境和行为的点点滴滴中,关爱子女的父母其实是有很多线索可以尽早发现和避免的!所以,及早教育,时刻关心,是预防孩子受害的不二法门!
2008年1月18日星期五
他山之石
~~~~~~~~~~~~~~~~~~~~~~~~~
要不是健保開辦,國內醫療大概如搭飛機,有錢人家投保私人保險,猶如頭等艙乘客,所享醫療品質足以媲美美國頂級醫療;中產階級如商務艙乘客,由公、勞保罩著,品質有高有低,參差不齊;普羅大眾如經濟艙乘客,保單屬陽春型,聊備一格甚或根本無保,只好聽天由命。
~~~~~~~~~~~~~~~~~~~~~~~~~
的确,政治动荡的台湾在1995年实施全民健保以来,以99%的高投保率、低保费、低行政费,三大亮丽成绩闻名于世,台湾的整体健康表现,于2000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智庫(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評比,居「世界健康排行榜」第二!2003年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ABC News)以「健康理想国(Health Utopia)」为题,报导台湾的健保制度。王先生也提及:各国慕名而來观摩的官员、国会议员、专家很多,2007年有24个国家39团的401人赴台取经!
在高投保率的情况下,几乎人人都有健保卡,就医十分方便,全国一万五千家大大小小的医院、私人诊所任选。在所居住地区的医院诊所,西医、中医、牙医或复键,诊费只需台币50元(约新币2.5元),而药费由全免到最高新币10元。慢性疾病住院30天以内,依照你选择的任何病房等级,自付5%即可。
而如果你不幸罹患癌症,精神病,血友病,洗腎,罕見疾病等重大疾病、分娩、三岁以下小孩或是低收入者一律不用再自付诊费。
像这样的医疗保险,保费恐怕很高吧?!其实不然,它依照你的收入计算,由被保險人、 雇主和 政府 共同分摊,其依序负担的%是:
公務人員----- 30、 70、 0
公、民營受雇者 --30 、60 、10
自雇人員---- -100 、0 、0
低收入戶 ------0 、0 、100
上为简表,如果您对台湾的全民健保想要更深入了解,可以上中央健保局网站:http://www.nhi.gov.tw/
当中有一ppt简介:2007全民健康保險簡介
http://www.nhi.gov.tw/webdata/AttachFiles/Attach_9462_1_2007外賓中文簡介961122.ppt
在以上的简介中有保险费的计算方式范例:
現行保險費率:4.55﹪
計算公式:投保金額×保險費率×負擔比率×(1+眷屬人數)
範例:陳先生是一家私人公司的員工,他的月薪為新台幣30,300元(约新币$1520),而且有2位眷屬,因此陳先生每月需付的保險費為:
$30,300 × 4.55﹪× 30﹪× (1+2) =$1,241
为什么每月大约新币$65的保费,就可以为一家三口的健康取得绝对的保障呢?当中还有一个关键是低行政管理费。王经理在文中提及:美國醫療專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萊恩哈特(Uwe Reinhardt)頃在「英國醫學雜誌」撰文指出,台灣健保效率奇高,足令美國人汗顏,呼籲美國政策制定者及總統角逐人引為圭臬,以攻其錯。萊恩哈特教授說,美國健保公司所收保費有百分之十至十二用於行政支出,另約有百分之八充當行銷費用及利潤;比較台灣健保,行政費用僅占醫療支出的百分之一點五!
这就是政府经营和私人健保公司的差别!
当然,在全民健保实施之后,一些民众和医疗单位难免滥用资源,健保局也出现亏损现象,而不得不想办法开源节流,但老实说对于中下阶层的民众真是一大福音,慢性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原本是个天文数字,如今却是有病不怕就医了,对家有年老父母需要照护的子女来说,大大减轻了经济和心理的负担,也增进了家庭的亲密关系!许多原本已移民海外的台湾人因此而想方设法再落叶归根呢!
他山之石也许未臻完美,但在我国检讨医疗给付制度之际,或可借镜。
2008年1月17日星期四
走出去就有路
而贴心的记者也走访资深心理治疗师张小梅,为“成绩不理想,如何让阴天转晴”做了详尽的报导。小梅老师也是我会的顾问,她为学生、家长、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面对挫折的贴士。可惜,无法在早报网找到原文,不能和大家完整的分享。
她在访谈中所提到的“驴子故事”,可能某些人也耳熟能详,但在这个当儿却很能给失败的同学们一些省思:
~~~~~~~~~~~~~~~~~~~~~~~
年老的驴子掉到废弃已久的枯井里,无法爬出来。可怜的驴子在井里惨叫,它心想:我陪在主人身边这么多年,主人不会见死不救吧?
主人刚开始在井口急得团团转,但就是没办法把它救起来。经过一番挣扎,最后他认定:驴子已经老了,不值得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救救援,而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主人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忙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
当泥沙滚滚落下,驴子起初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哭叫。过了半响,它意识到主人的用意,情急之下它想到一个办法:只要躲开、抖落倒下来的泥沙,然后狠很地用脚踩紧,就不会被活埋!
就这样,泥沙不断往下倒,驴子也不停的重复躲开、踏实这两个步骤!没过多久,泥沙越堆越高,驴子也升到了井口,纵身一跳便快步跑开了。
~~~~~~~~~~~~~~~~~~~~~~~
小梅老师说:如果驴子什么都不做,肯定会没命。但只要愿意尝试,挫折、困难可能是成功的契机,帮助你往上爬,找到出路。
的确,人生的旅途充满了荆棘,失败、挫折会如泥沙般洒落到我们头上,更情难以堪的是 -- 有时给我们打击的偏偏是身边最亲密、最信赖的人!但是自怨自艾只会坐以待毙,要想逃离苦难的枯井,走向人生的康庄大道,唯有将它们尽快抖落,再重踩脚下。这样,人生历程中原本的绊脚石就成了一块垫脚石,靠着它,你找到了未来的路。
谨此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有理想的成绩,进入喜欢的学校,万一无法如愿,找个人谈谈,整理思绪,再重新出发,记得,只要肯走出去,就一定有路!
2008年1月16日星期三
自助助人
其实能够持续不断的写,要感谢好多身边的人,随着岁月流逝,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其实是很薄弱的,一切的幸福都是因缘和合,是好多人共同成就的!你我有幸平静的坐在电脑前,不管听说读写都是一种福气,而感恩之余应该尽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更多人也感受到幸福。
就像另一位也说:“遇到挫折时,千万不要把自己密封起来,身边朋友的支持很重要。有时候,好朋友的一句话、一个拥抱,或是一双聆听的耳朵,都能够让自己快乐、释怀。再聪明的人,也会有想不开和钻牛角尖的时候,再聪明的人,也需要有生命中的贵人来给自己点醒一下。小小意见供参考。”
的确,在需要的时候开口求助、在适当的时刻拉人一把,世界会更美好。
以下的故事就是一例:
~~~~~~~~~~~~~~~~~~~~~~~
2008/1/1 作者:心燦
三○年代美國紐約的新聞記者威廉‧布里多曾回憶影響他一生的一段感人故事:
當他十歲時,母親、父親相繼去世,留下七個兄弟姊妹,其中六個被送到孤兒院,只有他一人被親戚收養。但親戚也非常窮苦,他每天一早必須到紐約中央車站賣報紙。
一天,有位乘客從電車窗口探出,要了兩份報紙,但是那人卻將報費的五分鎳幣夾在指間,叫威廉自己來取。車子慢慢開動,威廉懇求他將鎳幣投下,那人卻越故意說:「有辦法就來拿呀!」威廉一手抱著大捆報紙,並將另一手伸長,拼命的追跳,結果錢沒拿到,報紙也散落滿地。
他不禁悲從中來,蹲在街頭哭泣。突然,一輛豪華馬車停在他身邊,車上一位貴婦慈祥地告訴他:「剛才那一幕,我都看見了,我去為你討回公道。」於是向車夫說:「趕快追過去,我們要把那錢討回來!」
大約經過十分鐘,那輛馬車回來了,貴婦手裡真的拿著五分鎳幣。她請報童上她的馬車,然後將那五分鎳幣放在他小手上,另外給他一張一元的紙幣親切地說:「你千萬不要因為被那壞人欺負而懷恨所有的人喔!要記得,世界並不是都像那人一般壞心腸;大部分的人都像你跟我一樣,心地良善。」
後來成為記者的威廉說:「我要感謝那慈愛安慰我的婦人,她救我不至於陷落在仇恨的深坑裡。」
「對人性的失望,就是對人生的絕望。」見人遇此挫傷、無助時,及時表達出善意,拉人一把、給人一句安慰鼓勵的話,讓他實際感受到溫暖,對世界仍懷抱希望,就足以影響他的一生。
~~~~~~~~~~~~~~~~~~~~~~~~~~
助人的美妙之处,不仅在于像及时雨般,解决受益人当下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把善意和温暖播洒到他们的心田里,取代黑暗与仇恨的种子,这样开出来的花是娇艳的、结下来的果是甜美的!
2008年1月15日星期二
杏林春暖
他在杏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医术高明之外,更精益求精,攻读了博士学位;并不吝分享所学,春风化雨,提携后进。工余,还写得一手好文章,除了丰富的医学著作外,充满童心的他撰写了一系列寓言故事,最近荣获冰心文学奖,可惜他无法接受好友的祝贺了!
这样一位允文允武的长者,不是独善其身的人,他真心关怀病人,而且施医赠药、慈悲救助的对象还遍及柬埔寨、印尼等国家。早报副刊作家简桥先生提及李医师的仁心仁术是受到意大利名医白求恩的精神感召:“医生必须到人们最需要的地方行医救人”。
而最触动人心的是,他行善不仅不求外人知,连自己的家人,他也不多宣扬! 她的女儿追忆早出晚归的父亲时常回家后就入寝,鲜少与家人透露救治病患的点滴。她说:“替贫穷病人免费看病、塞钱给病人搭德士来诊所,这些还是我们首次从前来吊唁、他过去的病人口中获知。” 她深以父亲为傲。
这许是行善的最高境界!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同意这样的做法。有些个人、团体在进行慈善或义务工作时,会希望得到大众的关注,这是因为社会上大大小小的公益团体实在太多了,如果要争取有限的人力或财物资源,让公众知道、认同,是唯一的管道。
就像陈建民医生为儿童癌症研究学基金而挑战自己,成为世界上首位以27天在轮椅上完成全球七大洲七项马拉松的健将!如果报章不报导,公众怎么受他的坚毅不拔感召,更无从支持他为慈善奋斗的目标。
可是,某些团体的过度曝光将使得资源分配不平均,而且大众媒体对于接受帮助者的采访,虽然也让大家感念人间温暖,知道急难时将有适当的救助,但其实常对受益者造成困扰,并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究竟善举在公开与沉默之间要如何拿捏,实在是一门学问!但李医师默默行善的伟大人格,不止在他的儿女,更在所有狮城子民的心里,留下了最佳的典范。
2008年1月14日星期一
遏止家庭暴力
上周电视的谈论节目,探讨了有关家庭暴力的课题,内容反映了多数人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也对求助和申请法律保护有所犹疑,总结节目传达的讯息,实在令人很不安心!
家暴是指家庭成员(具有血缘、婚姻或领养关系的人士,包括前配偶)对配偶、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做出以下行为:
- 蓄意或故意地伤害对方
- 蓄意或试图使对方担心将受到伤害
- 非法禁锢或管束对方
- 不断地做出骚扰行为,致使对方感到痛苦
所以,暴力包含了肉体、语言和精神等层面,而施暴者也可能是女性;然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享有安全保障和免受家庭暴力的伤害!向家事法庭申请人身保护令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1) 个人保护令Personal Protection Order (PPO) -制止施暴者使用暴力
2) 急速处理令Expedited Order (EO) -开庭前的紧急保护,申请后立即生效
3) 驱逐令Domestic Exclusion Order (DEO)-禁止施暴者进入屋内及受害者周遭
4) 强制辅导令Couselling Order:强制施暴者及家庭接受辅导
(如有报警记录和 验伤报告可提呈,做为佐证)
位于宏茂桥的PAVe家暴服务中心(Centre for Promoting Alternatives to Violence) 以防止家庭暴力事件为服务重点,为遭受或目击暴力行为的家庭成员,以及施暴者本身进行个人和团体辅导,并提供法律咨询。
它在去年的“杜绝家庭暴力运动”中,发布了两位个案在寻求协助和接受辅导后的告白,早报曾经报导如下:
~~~~~~~~~~~~~~~~~~~~~~~
一个37岁母亲的告白:
过去17年,我在黑暗的房里受苦,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该向谁求助。当我和中心接触后,知道更多,开始打开自己,讲自己的权力。若你沉默不语,这些会发生吗?我不喜欢暴力延续到自己儿子身上。
一个曾做出暴力行为的45岁男性的心声:
之前我相当容易激动,现在为了孩子与太太改变了。辅导工作帮了我很多,我也改进了。我学会忍耐、冷静,控制自己。辅导过后,我完全变了,获得太太和孩子的信任,不再有暴力。此后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彼此信任。
~~~~~~~~~~~~~~~~~~~~~~~
是的,家庭暴力必须即时制止,并且可以改变的!
受害者忍气吞声默默承受的结果,绝对不会让暴力消失,也不会如其所愿:因为维护了家庭表面的完整,而使孩子得到幸福。没有制止的暴力,演变到后来,往往酿成更大的悲剧,轻如孩子目击暴力,心灵受伤,而对人性、家庭和婚姻失去信心;重者随着暴力加剧,最后的结局不是受害者被活活打死,就是施暴者被再也无法承受的配偶或孩子给杀死了!
没有人有权伤害或辱骂他人,为你自己或下一代的幸福,请坚强的站起来!如果你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目击者,或是施暴者,请拨电:6555 0390向PAVe求助,或拨打家庭服务中心热线: 1800-838-0100。
2008年1月11日星期五
M型社会的反思
当进行“主妇论坛”这项活动时,讨论了“物价高涨”的课题,分享自去年中以来各项调整对生活品质的影响和应对方式。大家共同的感觉是贫富两极化,“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也有人担心新加坡会走向M型社会。
M型社会是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教授提出的社会发展趋势判断。从他的观察发现原本代表安居乐业、人数最多的中等收入阶层,正在快速消失中。除了一小部分能挤入富有阶层,其他大多数沦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也就是整个世界分成了三块,左边的穷人变多,右边的富人也增加,但是中间这块维持社会稳定核心力量的中等阶层凹陷下去,变得很小,这就使得社会由原本最稳定的倒U类型转变为一个被拉开的M字。
根据大前研一的统计,去年日本已有八成人口,沦入中低收入阶层;美国比日本更早步入了M型社会,最富有的前1 %家庭,只消拿出1%的收入,就等于社会底层两千万家庭的收入总和,约有85%以上的人开始沦为中下阶层;在中国,最高及最低收入的差异已高达10倍,而一般国际的标准约为5~6倍左右。
那么,新加坡呢?我们是否也走向了M型社会形态?答案恐怕是很明显的,根据统计,10%的人口负担了90% 的税收!
在这个新的社会形态里,大前研一建议企业与个人都得展开自救,政府的施政方针也应该跟着调整,才能避免在恶性循环下,失业率和物价年年上涨,而收入永远跟不上物价!
据此,最近政府在拟议中的住院支付能力调查,可能以病人的个人年均收入作为标准,决定他们在住院期间可获得多少津贴,或许就值得我们再探讨!
就像廉价航空,没有豪华的候机室、座位拥挤、餐饮和娱乐节目欠奉,但一样可以安全的抵达目的地,如果乘客选择它,就一律平等,不会因为你收入高,就不准搭乘,或要收取较高的费用!至于一般的航班,同样一架飞机上,分为头等、商务和经济客舱,不同的价位就有不同等级的服务和享受,也不会硬性规定富有的人不可以坐经济舱,还是你搭乘了,就要比别人多付一些钱才可以!
这当中的关键在于你已经为“自己被对待”的层次付出了相应的代价,那为什么还要再依据个人收入再额外付费呢?这是对中等阶级的惩罚吗?
如果是为了维护住在公共医院C级、B2级病房的低收入病人能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或许可行的方向之一是加强公共医院社工的功能,协助在C级、B2级病房的低收入病人获得合理的额外资助和出院后的适当转介,这样便能确保他们不受经济能力影响,得到完善的医疗照护。
另外也开办更多以贫困家庭为主要对象的慈善医院。在这接受政府大量津贴或民间善款的慈善医院里,所有病房不分等级,医疗设备一流、医护人员专业和医德兼备,别具爱心和耐心,不会歧视病人。入院的慢性疾病患者可以进行详细的入院支付能力调查,以确保资源不会被滥用;而紧急状况当然还是救人为先。
至于一般的政府医院,就让大家有自由选择和公平对待的权利吧,一个来自“富裕”家庭的人决定住在C级、B2级病房,在患病痛苦之际,忍受一些不适,除了自身节俭之外,可能还有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苦衷,应该没有人是存心要占穷人便宜吧!
在一个M型社会中,政府应该支持占最大多数的中等阶级改变以往追求奢华、使用未来钱的生活方式,在开源之余,力行节约、回归简朴,并提供更多低价位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政策,加以鼓励、配合,这才是应对社会转型最有效策略!2008年1月10日星期四
多一分主动!
他独自搭了两趟地铁和四趟巴士,都是些不熟悉的地方,他说不出自己去了哪里;而漆黑的晚上他又在什么地方度过呢?相信那也是个永远的谜。记得那个无情的夜晚,雷电交加,整夜雨下个不停呢!昨晨他被找到时全身湿透,人们猜测:他应是不懂得避雨吧!
最让人触动的是担心了将近16个小时、动员无数亲友到处寻找的母亲,她无限包容的说:“当我拥抱他时,我也知道他不了解为何妈妈在流泪,他的笑容单纯地表达出看到我的喜悦。这就是我的儿子,他活在自己的快乐世界里。”
又是好一个完全不求回报的妈妈!她唯一的期望是:大家多关心自闭儿,不要歧视他们。
是的,如果地铁驾驶员可以注意到一个男生站在四美地铁站月台黄线前面,精神恍惚,还鸣笛警示,其他同样在候车站的人是否可以早就发现他的情况不对?监看闭路电视的人员呢?还有在那10多个钟头里,曾经过他身旁的人,大家不觉得可疑吗?
当然,社会上还是温暖的,电台消息播出后短短一小时内,就接获500名听众的热心通报;警觉而热心的地铁驾驶员换班时听到广播,就凭着之前的印象,立即在人群中找到了他。
这前后一小时的巨大差异,除了让我们见证大众传媒无远弗届的力量,还传达了什么讯息呢?
是否我们在行色匆匆中,也该多留意一下周遭的环境和人群?
是否对于弱势的民众,我们要多一分主动,关心他们身边有没有伴随的亲人?他们是不是因疲累、饥饿或病痛而显得精神困乏?
如果自己的家人可能认不得回家的路,是否要让他们随身携带注明联络电话的卡片,或是简单的手机,担心他们乱用的话,可能只限制接听来电,或只能拨出有限的号码?
这些或许都是“事后孔明”,但零星的事件就像警钟,当它敲响了,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从而防止类似的事件再发生,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充满温情,应对变故的动员力越来越强!
2008年1月9日星期三
我们只不方便三小時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还把野蛮当可爱,以为长大就懂事了,岂料到了青少年阶段,两代天天不是对阵叫骂,上演铁公鸡,就是互相冷战,不理不睬,这情况让父母伤透了心。到底怎样培育一个有礼貌的孩子?答案其实很简单,只有四个字“耳濡目染”!
当孩子处在一个富而好礼的社会、一个充满温良恭俭让的家庭,他自然而然就是个彬彬有礼、有教养的人,而这也是孟母三迁的道理所在。
公共交通工具是最能反映文化及涵养的地方,当你在中国、台湾、香港、日本等同样是东方脸孔的地方搭车,即是一时恍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但你也马上可以从乘客的行为举止知道自己所在!
这是不久前看到的一则短文:
~~~~~~~~~~~~~~~~~~~~~~~
那天跟老公幸運地訂到了火车票回婆家,上車後却發現有位女士坐在我們的位子上,老公示意我先坐在她旁邊的位子,却没有請這位女士讓位。我仔細一看,發現她右脚有一點不方便,才了解老公為何不請她讓出位子。
他就這樣從嘉義一直站到台北,從頭到尾都没向這位女士表示這個位子是他的,下了車之後,心疼老公的我跟他說:「讓位是善行,但從嘉義到台北這麼久,大可中途請她把位子還給你,換你坐一下。」
老公却說:「人家不方便一輩子,我們就不方便這三小時而已。」聽到老公這麼說,我相當感動,有這麼一位善良又為善不欲人知的好老公,讓我覺得世界都變得温柔許多。
~~~~~~~~~~~~~~~~~~~~~~~~
让位是礼貌,也是体贴别人的最基本的表现,通常在公车上让位比较容易做到,因为车程短,而且位子本来就不属于你的。但像这类的火车票,至少在那短暂的几个小时内,你订位了,那个位置似乎就该是你的啊!然而类似的让位情形其实在台湾常常在上演,大家也心照不宣,不会有人暗示或明示那位子是他的,而让弱势的对方感到尴尬。
在一般的公车上,让位更是众多人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偶尔你真的很累,想多赖会儿也将如坐针毡;而如果你是个年轻人,又对老弱妇孺视若无睹,那肯定是不想活了,因为必然有人路见不平,训斥你一顿!(当然,也少数长者、怀抱幼儿的女士仗势人性,没有订位也大剌剌的上车,就因肯定有人会让位的!)
可惜在新加坡这种美好的品德越来越少见了,常常看到让位的人本身也已垂垂老矣,而年轻人稍有羞耻心的还假装睡觉,更常见是仍然和朋友们谈笑风生,一点不觉得自己有何不对之处!不久前,就有孕妇投诉她怀胎至今,宝宝都快出世了,有幸享受到让位的次数,五根手指还数不上!
要迈向优雅有礼的社会,或许我们都要有颗懂得自己幸福、体贴别人不方便的心。
2008年1月8日星期二
不残缺的心灵
出世就缺少四肢的澳洲青年尼克(Nick Vujicic),从小受到同学的排挤与欺凌,不断忍受人们异样的眼光。澳洲法律规定,残障者不能读正规小学,但是,尼克的妈妈排除万难,最终让“法外开恩”,改写律法,尼克顺利进正规小学读书。
尼克说,自己的外貌跟一般人不同,但内心是与正常人一样的。他在母亲的百般鼓励下,在同学排斥中不气馁地与他们建立关系,大家终于把他当常人看待。
他曾埋怨上帝为何这么惩罚他。年轻时,他多次想结束生命,说是给别人和自己一个解脱。但是,妈妈的爱与鼓励,使他有继续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15岁那年,他将生命托付给上帝。他顺利考取澳洲大学商学院(主修财务规划与会计)的学士学位,他也是一名激励讲师,到学校、企业机构讲演。
这个只有24岁的年轻人,也受邀到各地分享生命的意义,他的生命绽放着无比的光芒。
记得在少女收容所带领读书会,每当展读这篇文章和照片时,这些因为犯了法或父母无法管教而进来的女孩们,莫不张口瞠目,为眼前所见、所读而震撼,有的发出连珠炮般的问题,有的则默然沉思,久久说不出话来。她们其实都还很纯真善良的心灵,在那一刻都被尼克的坚持、勇敢和自信所感动了!
最近又看到这样一则感人的外电报导:
現年22歲的凱文·邁克爾·康諾利是名相貌英俊、陽光開朗的美國小伙,過去一年多他先后周游了15個國家和31個城市,沿途拍下32000多張照片。讓人驚訝的是,康諾利竟是一個先天缺失雙下肢的“半截人”,他用來行走的工具是一塊滑板!
很巧的,两个不凡的年轻人都有心爱的狗陪伴,会不会在他们的心中狗儿比人类更可爱、更忠诚呢?其实像尼克和凱文这样身体残缺的人,他们的心灵却比许多正常的人更美好、更坚强!面对残疾人士时,虽然我们难免会为眼前所见而惊愕,但请记得给予一份尊重和敬服,而不是好奇或鄙视,一个温柔鼓励的微笑能让他们感受人间的善意,从而更能坦然的完成自己的使命!
2008年1月7日星期一
从家庭悲剧谈义工护照
两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结了婚,丈夫是公务员、太太持家之余,也当代课老师,尽心尽力栽培一儿一女,这一家四口不就是标准幸福家庭的写照吗?人生还可能有什么变数吗?
答案是有的!
名校毕业的女儿到了国外留学,原本前途一片光明,美好的人生在等着她,岂料遭遇感情问题,精神受到打击而发病,不得不辍学归国。疼爱她的父母亲应该是无怨无悔的接纳了这感情受挫的孩子,百般呵护的照顾她,也尽量满足她物质上的需求。
20多年就这样过去了,谁能料到最后是靠这精神失常的女儿来照料他们呢?82岁的父亲退休后中风,得以轮椅代步,小两岁的母亲罹患老人痴呆症,并且行动不便,要借助拐杖;一日三餐唯有依赖50岁女儿到咖啡店购买,因为儿子并没有同住。
这儿子应该也很少来探访吧!因为父亲和女儿在非自然原因下死亡,痴呆的母亲在尸体边独自生活了好几天,等到尸体腐臭被发现时是一月四日,那表示他可能连一声新年快乐都没跟老人家讲吧!
想到这位母亲没有饭吃,一个人陪伴着两个心爱的人的尸体,还以为他们在睡觉,就这样过了好几天,心里就觉得好沉重。人痴呆了,但肚子应该还会锇吧?!一整天没有人跟她对话,也没有人为她开灯、关灯,会不会她一直就在黑暗中?下雨了,她懂得关窗吗?尸体臭了,她闻不到吗?......
我们一直在呼吁关怀贫困家庭,但像这样经济可能没有问题,却实际上无法自我照顾的家庭是否也应该有关怀的机制?当然,他们的邻居有注意到异常的现象,居委会也曾经派人查看,但是否有更主动的措施可行?
三个人都生病,他们就医的医疗机构是否能有更积极的转介?今天只要任何一个人的转介机构发挥作用,事情便不会发生了!唯有定期的登门造访,彼此熟悉,老人家才会放心、敢开门、愿求助,也才能避免事故发生!
人手是问题吗?或许是推行“义工护照”的时候了!当大家行有余力的时候,都来帮助别人,累积一定的点数,到了年长或病弱时,我们就可以根据点数,要求无偿的回馈,譬如:免费送饭、打扫屋子、代为购物、就医接送、上门护理等。
“义工护照”的推行,一来可以免去某些谦和善良的人因为不好意思不劳而获,而避免求助,另方面也可减少一些人不懂得感恩的投机心理!这是一个公平的机制,在鼓励社区服务的同时,能激发更多的人善用时间,也为自己的将来累积被服务的资本。家庭主妇、依然身强体壮的退休人士就是一大群很好的资源,应该妥善运用!
但愿在全民义务服务、邻里守望相助的照护下,类似家庭的悲剧不再发生!
2008年1月4日星期五
君子与小人
当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时,其实受苦的还是我们自己。碰到的一些个案常喜追问辅导员“你觉得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这样做是不是要陷害我?”、“大家看到我来就转过身子,他们一定是讨厌我吧?!”、“你想他这样的手势是不是在说我有神经病?”这些念头在他们脑海里缠绕不去,苦苦思索,总觉得别人是在针对或贬低自己。
然而说者无心、做者无意,又或许像那背女过河的高僧早就放下了,而小和尚仍兀自耿耿于怀,实在是辛苦了!
当然,不见得做最坏打算的人,就是心眼小的人,而且事关己则痛,你我可能都有难以开脱的时刻,下面的小故事或能给我们一些警惕:
~~~~~~~~~~~~~~~~~~~~~~~~
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户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
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没一會兒,她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蠋嗎?」 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没有嗎?千萬别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 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没有!」
正當她準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說完,竟從懷裡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没有蠟蠋,所以我带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抱在懷裡。
2008年1月3日星期四
展望2008
在新的一年,你想“发”什么呢?发财?发达?发奋图强?发现新大陆?还是发愿做一些当行之事?
譬如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发心为环保更尽一份力。也许,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你我做什么都无法挽救地球走向毁灭的道路,但至少能培育一颗爱惜环境的心,而不是在自己享乐欢庆的当儿,一边制造垃圾、破坏环境而浑然不觉!每逢大型庆典,如果传媒、现场节目主持人能够呼吁一下,让大家顺手把身边的垃圾带走,而不是留下一片脏乱狼藉,相信欢庆的心情会更完整!
又或者幸福的你我也可以发心为弱势群体服务。不管是精神上、物质上的,只要是能力所及,又能持之以恒,相信受惠最大的终归还是自己!
可喜的是我们的政府在今年也推展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像一月开始的社区关怀热线(ComCare Call)1800-2220000。这是个一站式的免费热线服务,每天24小时开放。当您或周遭的亲友遭遇困难时可以随时拨电求助。接线人员会先了解情况,再建议他们向相关的社区发展理事会、家庭服务中心、志愿福利团体或基层组织寻求援助。免去人们在众多政府部门之间奔波,或求助无门!
另外,大律师们也拓展了志愿服务范围,律师公会最近新设了两个“社区法律诊所”(The Community Legal Clinic),分别位于兀兰民事中心(西北社理会总部)及友诺士新加坡邮政中心(东南社理会总部),每周各开放两晚。 社区法律诊所与其他法律援助不同的地方是,它和社区发展理事会以及管辖家庭服务中心与收容所的国家福利理事会有直接联系,所以可把需要经济或精神等方面援助的个案,转给社理会或国家福利理事会。 面对家事、债务、民事、刑事或雇佣等法律难题的公众,如果要寻求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可直接到合乐路初级法庭五楼无偿服务办事处,或拨65360650,或电邮ProBonoServices@lawsoc.org.sg,或到任何一个家庭服务中心登记。
元旦接到了美好的祝福,也献给大家:
福到
恩到
爱到
礼到
心到
都到2008年
祝愿新年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