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8年8月29日星期五

奥运随想之四:整合奥运的精神遗产

奥运落幕了,但却不是结束,很多的善后工作才正要开始!

新加坡48年来的第一枚奥运奖牌带来了欣喜和骄傲,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的质疑和争论,我们的运动之路到底要怎样走下去呢?如何扎根培养、怎样迎接2010年首届青年奥运会?或许主办国的经历是一个警惕和借镜。

据报导:奥运留下来的有形资产即将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拍卖,包括为姚明特制2.6米长的大床、举重冠军张湘祥吻过的杠铃、开幕式上的打击乐器、2008把笑脸雨伞、嘉宾用过的椅子、奥运村家具有约两万件带锁床头柜、1.6万件单人床和床垫、屏风和茶几等,共两千多万件物品,估计价值十亿元!

这么大规模的拍卖据知在奥运会历史上尚属首次,也算是对北京七年来投入2800亿人民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点补偿,同时部分的奥运盈余也将用来资助非洲国家的体育事业,并依一定的比例缴交给国际奥委会。

所以有形资产可以回收、拍卖、再利用,但精神上的呢?

新华网的记者曾经总结奥运的四大遗产:

1、环保意识、绿色和谐精神:北京的蓝天绿水是否很快打回原形?为了打破国际对空气品质的疑虑,奥运会期间重污染企业都迁移、停工、限产,车辆限制行驶,鲜花盆栽大量移植摆放,给人绿色奥运的假象,但如何成为一个常态?

2、文明的国民素质:《纽约时报》的报道说:北京的奥运会以更加青春的色彩令世界震惊。他们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快乐、友好、礼貌,给人一个美好的印象。全世界对奥运期间所领会到的志愿精神、文明观赛、微笑礼仪……给予高度赞扬。而这份收获是因北京在面向国际时积极动员,提升民众、出租车司机等水平,不仅加强反恐宣传,还告知一些国外礼貌准则,比如不能问别人年龄、收入、信仰、婚否等。而这些功夫是否随着奥运结束而解放了,大家照样拉大嗓门讲话、吵架、当街吐痰、推挤插队?

3、体育的健康发展:除了在竞技体育上投入、夺金外,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才是真正的运动精神吧!

4、文化中国的软实力:作家冯骥才说,“奥运会成功展示的文化中国,使中国文化通过奥运会为世界所接受,为中国文化在奥运会后进一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打下了基础、树立了信心。”,但可以走多远呢?一般民众的文化水平提升了吗?

除了中国人,任谁都想不到2008年的奥运变成了一场大秀,藉此向全世界宣扬国威,恢复中华民族的自信;它,让很多人惊艳、崇敬、赞叹、害怕,但同时也不解,大家都在问“是真的吗?有多少只是一场假象?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一句话:“完美打造自信”,是整形业者招徕顾客的口号,认为唯有十全十美,才能展现自信,但为了追求完美,而不得不造假、掩饰、投机取巧,其实却恰恰宣示了自己的不自信!

因而,一时的风光之后,怎样生根、治本、整合,让奥运的精神遗产能永久保留恐怕是中国,也是很多与会抢夺奖牌的国家所要着重的工作。

2008年8月28日星期四

奥运随想之三:生命教育和运动精神

8月8日奥运会上的开幕式,和姚明一起出场的是地震小英雄林浩,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双手拿着旗子,神情爽朗、雀跃,没半点儿做作,也毫不怯场!他曾在自己也受了伤的状况下,勇敢的把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至今头上还留着疤痕,他被称为奥运会场上最坚强的旗手!

8月20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第十三天,四川籍选手改写历史,得到首枚帆船帆板金牌;这天,是汶川震灾的百日祭,而可喜的是灾后绵阳市中小学也在前一日开学,80万学生顺利进入了新学期。

据报导:四川省重灾区有中小学生325.55万,至今在教室里复课的约75%,在板房里占15.5%,在帐篷复课则有3.4%;另有一些孩子在省外求学,他们是来自彭州、汶川等地的54名孤儿和单亲贫困生,8月30日将抵达福州免费入读福州阳光国际学校。高中毕业以前,他们在福州的生活及学习费用将全部由福州阳光国际学校提供。

孩子能恢复正常的学习真是欣喜,而更令人振奋的是:地震灾区中小学9月1日全面复学复课后,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将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环节。其中小学各年级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学期不低于9课时;初中和高中各年级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则每期不低于10课时;而大专院校也会安排同样的课程。

据早报昨天的报导,心理课程的重点是教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懂得珍惜生命;同时进行感恩教育,探讨如何感谢四川大地震后,帮助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来自中国和国际的所有支援。

这样的心理课程感觉上比较偏向“生命教育”,而不是心理辅导与健康,或许换个名称会比较适切。当然,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尤其灾区的学子亲身经历刹那间的重大灾变,失去了挚爱的亲人朋友,甚至自己的肢体也受伤,而灾难发生时每个人的应变方式,或自保,或救人,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相信都留下了深深的震撼,而需要时间和透过理性的探讨来整合。

像如此的课程应该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可惜四川省的实施范围仅限39个重灾区,其他市州仍按原课程计划执行;倒是上海把汶川地震编入了初中的语文教材里,新的教材着重于教导学生“面对灾难”,内容包括地震、战争、沉船等各种灾难!

不管是大自然或人为的灾难,在造成重大损失和伤亡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很好的提醒,我们或许应该从中取得教训,藉此加强生命教育、学习应对灾难和怎样浴火重生,再创生命的春天。

小林浩在被问及为什么要冲进废墟营救同学时,义正辞严的说:“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你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坚强、无惧、勇敢的完成使命,这应是最为传颂的奥运精神!

2008年8月27日星期三

奥运随想之二:实现最好的自己!

当「水神」以0.01秒险胜对手,赢得100公尺蝶式个人第八面金牌,而追上「水怪」史毕兹在1972年慕尼黑创下的单届奥运7金记录时,菲尔普斯说:“我不想成为史毕兹第二,而是当菲尔普斯第一!”

是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无法,也不应比较。

菲尔普斯今天的成就鼓舞了千万个育有过动儿的妈妈,也粉碎了“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多数是问题孩童”的刻板印象;在当中,我们看到了他坚毅不拔的韧力和妈妈无怨无悔的支持!

水神如今是千万女性眼中的白马王子,连布什总统都因女儿是他的超级粉丝,而举家老少到奥运会捧场,亲自当起红娘,希望有机会纳为英雄女婿。但菲尔普斯在童年时代却因一双大耳朵、长手臂和口吃的毛病屡遭同伴嘲笑,而且由幼儿园开始,他的老师就经常抱怨:迈克尔不能安静地坐着,迈克尔根本不能集中精神,一位老师还断定的跟离了婚,独自扶养3 个孩子的妈妈说:“你的儿子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 过后菲尔普斯被诊断出患了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应该终生接受药物治疗。

不过两年后,他就不再服药了。妈妈回忆道:“有一天,离开泳池后,菲尔普斯告诉我,‘妈妈,我再也不想吃药了,我的伙伴们都没有吃,我能自己解决’。”

一般说来,过动儿会在青春期间病情得到缓解,但同时也要靠本身的正向思考和严格的自我控制以达标。游泳给了菲尔普斯最大的舞台和帮助,教练说当他下水时,他的脑子里,可以排除一切杂念,并且在最困难的时期,每周在泳池游10万米,一周7天不间断。

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特教系孟瑛如教授分析菲尔普斯成功克服过动症的因素是:游泳、严格的时间表及“成就心中所想”的信念!亦即规律的生活时间表、结构式学习、循序渐进的学习步骤分析、正向心理暗示指导语等,避免孩子长期在不友善的环境中累积学习的无助感;此外,足够的运动量可以宣泄过多精力。

而当然妈妈的支持是最大的动力,她不以儿子为耻、为烦,她总是回答质疑或抱怨菲尔普斯的人:“那么,你打算怎么帮助他?”这样的心态真是太棒了,不仅避免自己处于挨打的地位,化被动为主动,并在无形中找到可供运用的资源,而焦点也离开了问题本身,专注于怎样解决问题!

另外,这位非凡的母亲也动心忍性的鼓舞儿子,她在雅典奥运会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母亲,在圣诞节早上7点钟带着儿子投入一池碧水!

今天,每个人研究菲尔普斯破记录的秘诀,都认为他是天生的游泳料子,手大脚大、上身长、下身短、背部非常平,阻力小,能平滑的向前进,体型简直就是一条鱼;再加上体质优秀,血液中的乳酸含量低,能够比别人更快恢复疲劳、心脏可以传送比常人多一倍的血液等;但可知道如果不是投入水里当游龙,他在陆地上是一条虫,因为身材比例不对,菲尔普斯常莫名其妙跌个四脚朝天!

孟教授说:对特殊教育而言,看见特殊,也就看见了潜能。如果能辅以药物及学习行为辅导,过动症学生就能在创意性与体力需求性的行业发光发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例如:演艺、园艺、家政、观光旅游、游戏软体程式设计师、海军陆战队、运动选手等。

所谓的天才,其实就是放对地方的人才!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舞台,发挥强项,朝着目标,不断的坚持,像菲尔普斯般“一到了泳池里,我就什么也听不见了,我只知道前进,再前进!”你就可以实现最好的自己!

2008年8月26日星期二

奥运随想之一:家庭共同的焦点

随着奥运圣火在万众瞩目下静悄悄的熄灭了,有失落感的可能不止为此扰攘了七年的北京市民,全球无数的运动爱好者,甚至是门外汉都感觉到心中的某一块仿佛掏空了,有些茫然!

在过去的16天赛事里,多少人神经紧蹦,跟着场上的运动员一起欢笑、赞叹、鼓掌、呐喊,也一起流泪、气愤、懊恼、悔恨,它比构想出来的戏剧更紧扣人心,因为这是人类挑战极限,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精彩镜头,每一幕都充满了悬疑,不到最后一刻,你不晓得谁会放弃、谁耐得住压力、谁能坚持到底、谁突然爆冷?!而每一位看起来或冷酷、或紧张、或傲慢、或甜美的选手背后又有多少心酸的故事?!

所以在全家一同观看奥运的当儿,夫妻、亲子的感情增进了,中国的新闻报导:奥运期间离婚官司减少,平均减少了四成!北京的心理学家分析是因为夫妻的注意力转移了:“奥运会大家天天看,中国频频夺金每天都让人喜悦。时间一长,交流多了,形成了良性循环,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在此基础上双方能敞开心扉,解除误解互谅互让,自然感情会好,不再闹离婚了。”

当全家人有了共同的焦点,分享衍生的喜怒哀乐,讨论比赛的规则、胜负因素、赛事的安排等,彼此的交流很自然就增多了,原本产生争执的一些琐事变得不重要,而关系当然就改善了。

每每在婚姻和亲子关系中强调的要素便是找出一致的焦点和喜好,创造共同的话题,一起同欢共乐,因为人们在喜悦中的记忆是最美好而长久的,让家人在想起自己最快乐时光的当儿,都有彼此的身影相伴,那么相互的关系会更稳固,更经得起考验。

奥运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在闭幕式上,我们希望通过表演告诉大家,奥林匹克的圣火没有熄灭,它将燃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是的,让这把火继续在你我的心里燃烧,为维系我们所珍惜的家庭关系努力!

2008年8月25日星期一

学习的基本功

最近早报一则外电的报导,引发无限的思考:

~~~~~~~~~~~~~~~~~~~~~~~~

《悉尼先驱晨报》报道,悉尼长老会女子学校正在展开一项试验性计划,让14、15岁的学生在考英文时使用新科技;校方希望年底前把这计划扩大到所有科目。

负责该计划的英文老师科尔曼说,校方鼓励学生在考试期间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寻找资料,以及利用MP3播放机收听播客(podcast)。不过,一旦学生引用任何消息来源,他们就必须在试卷上写清楚,以避免被指剽窃。

科尔曼指出:“在他们日后的工作生涯中,他们将不需要把大量资讯记在脑海中。他们需要的是快速从所有管道寻找资料,以及检查该资料的可靠性。”

~~~~~~~~~~~~~~~~~~~~~~~~

无疑的,在高科技的今天,尽快检索资源、判断准确性、分析和整合的能力是一项有力的工具,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巧,但让它变得最重要,而且是审核的依归,恐怕值得商榷!

先就公平度来说,有位学生就坦承她打电话问阿姨,为自己加了分,那么如果成立一个“枪手”集团,找一些高材生在场外专门提供答案,是否就可以拿高分?而对于那些比较贫穷的家庭,无法支付快速运作的手机或手提电脑,学生是否无法在公平的基础上和别人竞争?

另外在学习的心态上,还会有人愿意发时间认真的阅读、背诵和做研究、调查吗?每个人只要到时候电脑打得比别人快、搜索的关键词用得对,就可以找到答案,相较之下所谓的“十年寒窗”岂非愚笨之至!

在学习的道路上,适度的背诵和反复练习还是很重要的,华人的计算能力普遍比较强就是一例,九九乘法表经过无数次的演练,已经牢记在脑海里,不管是加减乘除很快就有了答案,而老外们没有了计算机,超过十根指头的数目就算不出来!

诗词、经典、哲理等不也是经由不断的诵读,而融入你我的灵魂里,变成身体力行、共同的价值观和待人处事的依归?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就是这样一代传一代的啊!

在孩子学习的历程中,我们当然不能固步自封,要随时掌握新的技巧、运用最新的科技,与时并进,但基本功夫还是不可省,您同意吗?

2008年8月22日星期五

与子相伴

昨天早报所报导的曹氏基金会调查“为年长生活作准备”中,还有一项令人震撼的数据:在300名21岁至55岁的国人中,只有8%相信在自己年迈之际,孩子能陪伴。

如果就早报的文字,恐怕很多国人都要瞠目咋舌,无法置信!难道世风真是日下,大家都不敢奢望将来自己的孩子会陪伴身边?是根本不想生孩子吗?是早就打算把儿女送出国吗?究竟陪伴的定义是什么?来探访,一起吃饭、出游算不算呢?

还好,根据海峡时报的说法是“92 per cent do not expect their children to live with them in their old age”是同住,而不是陪伴,这当中是有差别的!

当然,值得探究的是这群21岁至55岁受访者中,是因为自己本身或自己的父母也不与长辈同住,所以认为将来的趋势也是如此,而坦然接受?还是觉得年轻人越来越现实、着重个人隐私、不懂得敬老尊贤和孝道,而不敢奢望?又或者是反过来,自己不愿意和孩子一起住,怕引起纠纷、怕麻烦、怕孩子依赖、希望自由自在……?

时代不断改变,在养儿育女的代价也越来越高的今天,其实很多事情都和之前不一样了,譬如一些家长因为不放心女佣照顾,而每天把他们都送到长辈家,多个监督和指导;也有由于上下班时间不固定的关系,把孩子放在离父母或岳父母家较近的学校就读,方便代为接送;更有不少人不堪奔波和生活费一直调涨,而打算卖掉自己的房子,搬去和父母同住。

因此,三代之间的关系比从前密切多了,老一辈未必要如此“看淡”,究竟同住与否,最重要还是彼此的尊重、包容和接纳,如果大家能够透过不断的沟通和协调,取得和乐共处的模式,可能在很多方面还是最理想的!

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

银发天堂

今天早报报导了曹氏基金会的一项调查:为年长生活作准备,发现在300名21岁至55岁的国人中,超过一半考虑在国外过退休生活,其中21岁至34岁较年轻的受访者,更高达75%表示要在退休后移民国外!

那么,他们想去什么地方安享晚年呢?73%受访者选择到生活步伐比较慢的国家,而69%则选择到生活成本比较低的国家。

而这也显示了政府虽然一直致力于提醒国人未雨绸缪,提早安排晚年生活,为活跃乐龄而努力,但本地生活的步调和消费还是对年长者有一定的压力,所以这些还不到退休年龄的国人,从老一辈生活的艰辛中体会到自己未来的可能“下场”,而宁可选择远走“低”飞!

由此,在政策的安排上可能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空间、尊重和福利,就像台湾,政治上虽然充满乱象,但各地方政府(县、市)却尽可能照应老人的需求,譬如不分贫富,一律分发敬老金,新币$150~250不等;任何时刻乘搭当地公共交通工具免费;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或文艺活动等不是免费,就是半价;老人大学就在各个学校举办,只收象征式费用;而健保费用也相对低廉,生病就医对老人家来说,医疗费用不再是担忧的因素!

怎样让乐龄人士感觉新加坡还是一个银发族的天堂,能够在自己打拼了大半辈子的土地,安享退休生活,这应该是大家的目标!

2008年8月20日星期三

家长相亲会

每年国庆后总理发表的谈话,除了总结过去一年的成长和变化,通常也提示了国家与社会未来生活的指标;而今年很重要的一项课题是生育率偏低的隐忧!

总理表示:我国的生育率需要达到2.1,才达到替代水平,而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29,而华族的生育率更低,只有1.14。这等于说,一对夫妇只有一人被替代,少了一半。因此,除了发布各种鼓励已婚夫妇生儿育女的奖励措施,他呼吁未婚的男女以务实的态度看待婚姻大事,力求事业与婚姻并重,趁年轻时结婚生子。因为顾及很多婚龄男女并非抱定单身主义,而是因为社交圈子小、工作忙碌、不善于追求或吸引异性,以致于错失机会,总理提到了北京公园红火的“家长相亲会”。

这项在中国如火如荼展开的活动,据说最早是在2004年9月份,由几位一起晨练的老伙伴在北京龙潭公园的‘飞龙阁’组织的:一些中老年人在晨练的过程中渐渐熟识,有些成了每天见面的老友。运动过后大家一聊,发觉很多人的子女都老大不小了,却还是单身。于是开始琢磨在公园里组织“鹊桥会”,每周固定的时间举行,家长们相互介绍各自子女的情况,如果双方家长都觉得不错的话,互留联系方式,然后让子女去见面。

所以,早期北京公园里的“家长相亲会”完全是自发形成的,而且都是家住在附近的市民,但渐渐的,就扩展到了全国各地都有举办类似的聚会,参加者不只是当地居民,心急的家长来自五湖四海,为子女的终身大事各省奔波;地点也不限于公园了,很多是在室内,还使用电子简报,显示子女的资料方便配对;而主办单位也从民间志愿发起到由妇女协会、报社、婚介中心包办都有,因而总理希望人民协会不妨试一试。

家长相亲会受到欢迎的原因可以从一些家长的叙述中得到答案:

1把关:“相亲会可以让家长们在相互交流中,通过对其父辈的认知,了解对方儿女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儿女们的婚姻把好第一关。”
2、务实:“她挑的几个男朋友我都看过,没有一个适合结婚的。我觉得他们年轻人谈恋爱讲究感觉,不谈实际,倒不如我们家长的老眼光挑出来的人实惠。”
3、姻亲关系:“双方父母互相先看对眼了,将来的关系比较容易建立,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但是,当中也衍生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警惕和预防:

1、申报的子女资料不实,夸大或掩饰,比如学历、年龄、长相等
2、婚介混入,目的是推销自己名下的男女客户
3、别有目的:
a. 一部分老人把这个活动作为了消遣:他(她)既没有着急出嫁的女儿,也没有急着找对象的儿子。
b. 一些老爸老妈承认,自己不是为儿女征婚,而是想给自己找个伴,但怕说出去不好听,就出此下策。
4、婚骗趁机而入,利用家长们求亲心切的心理,骗取钱财,最普遍的是找对方索要见面礼

因此,如何确保当中的资料正确,去除存心不良的份子,可能还是需要值得信赖的机构来把关;而父母亲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尊重儿女的意愿和选择,参加这样的“家长相亲会”只是为孩子增加机会,替他们过滤、挑选适合的对象,最终提供孩子作一个参考,决定权还是在儿女身上!

2008年8月19日星期二

逆境智商的最佳教育

随着奥运会的精彩开幕,中国人“锐不可当”的实力展现在世人眼前,到底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刚摘下羽毛球男单金牌,抱着教练泪流满面,激动之余还把自己的球拍、两双运动鞋都抛给热情粉丝,只穿着袜子飞奔,接受大家礼赞的林丹说:“这是我职业生涯打得最好的一场球。当我成为冠军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打得太投入了,整个人完全放松下来了。这枚金牌,是用平时的训练得来的,是用多少个夜晚睡不着觉熬过来的,磨练过来的。我顶住了”!林丹为自己完美的发挥作了最好的解释。

而屈居亚军,以21比12、21比8悬殊比分落败的马来西亚人李宗伟,他坦承:“在林丹主场,我确实有一点点压力,但这不是我输球的借口,输了就输了。我确实发挥得不好,而他打得太出色,所以我没有什么机会。”

在香港明报“金牌丰收背后的中国特色”中报导了水上军团成军和取胜的秘诀:

首先是定政策,由于赛艇和皮划艇在北京奥运会上合共产生30枚金牌,重要性仅次于田径和游泳,所以被锁为重点扶植项目,国家有了政策,便在全国最好的水域,如浙江千岛湖,建设硬件达到国际一流的训练基地,然后是挑选有潜质的精英,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格外能吃苦,因为他们要在短短数年内追上世界各国的奖牌选手,只能通过地狱式的训练来提升水平,训练期间与世隔绝,每天就是跑步练体能和上水划艇,运动量相当于每天跑一趟马拉松。许多教练员因为长期与家庭分隔闹离婚,他们是孤独的水上军团,出外比赛没有“粉丝”助威,拿了国际奖项也没有广告商上门,全凭国家顽强的支持,一支61人的水上兵团就此横空出世,成为冲金黑马。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扶植办法,是美国复制不了的。

从以上的报导,我们能得知在运动场上拼搏除了一点点“运气”外,靠的是接受严格训练的耐力、毅力,忍受力,自我挑战、突破关卡的坚强意志,还有面对压力时的冷静、稳定和处变不惊!而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挫折中复原,明白自己输的原因,愿意负责任,而在下一次的机会中从头来过!

观看奥运是难得的一场“逆境智商”教育,每一天几百个国家的精英在面对挑战和接受失败,不知道您是否也有许多感触?对于如何培养孩子面对挫折是否有更深的体会?

今天下午2点半-4点半的“妈妈小组”我们将讨论这个课题,当然,也欢迎您一起来分享养儿育女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困难: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8年8月18日星期一

强力胶的祸害

中央肃毒局曾在今年四月公布2007年共有644人因為兴奋剂被捕,比前年的400人,增加了60%,其中有442个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被捕人数的七成。这些青少年当中,有67%是第一次嗅吸兴奋剂。

而在上周又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最新数据:共有352人因嗅吸强力胶被捕,当中,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63%,学生更占了72%。

这是很惊人的数据,而且漏网之鱼恐怕更多,因而中央肃毒局加强取缔和教育,邀请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因售卖强力胶给青少年而接获警告信的商家到戒毒所参访,了解青少年嗅吸强力胶的后果,以提高他们的警觉性。

滥用兴奋剂包括嗅吸强力胶、结合剂或者是油漆的稀释剂等,因为取得容易、便宜,而成为毒品的替代品,很多人也误以为它的危害不大,其实吸食强力胶的后果严重,包括:開始吸食有茫茫然、欣快感、注意力無法集中、視覺模糊、步履失調如太空漫步、口齒不清等現象。常因氣管吸入嘔吐物或未將塑膠帶移開而造成呼吸窒息死亡,亦造成心臟衰竭突然致死。長期使用導致表情淡漠、產生漂浮空中或游泳的各種幻覺,無方向感,易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而造成一些反社會的暴力行為。慢性中毒引起貧血、智力減退、暴躁、肌肉萎縮、呼吸困難、造血障害、精神異常。(资料来源:健康醫檢中心-毒品鑑定網)

因为吸食强力胶而窒息的消息时有所闻,而失去自控能力也容易导致更严重的罪行,上周审讯的印族工人就是因为在组屋楼梯口嗅吸强力胶,过后和15岁弱智少女发生性行为,虽然强奸的罪证不足,但仍难逃和未成年少女性交的罪名!

杜绝来源是最好的治标方式之一,希望五金行能负起把关的责任,而对于青少年嗅吸兴奋剂的根本原因:对生活厌倦、课业压力、同侪影响和好奇心驱使等,则有待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来督导了。

2008年8月15日星期五

问题行为一定有问题吗?

有位祖母忧心忡忡的谈到了最近发生的事情:她在无意间知道就读小学的孙子几个月前向爷爷借钱买玩具,过后领了零用钱,也没打算还。她训斥了丈夫一番,并要求他立刻向孙子讨回。结果当这男孩子打开自己的扑满,一元五角的数着,要还给爷爷时,媳妇出面说:算了吧!这一点小钱!

在祖母的眼里,借钱买玩具本来就不应该,是为了自己的玩乐,而不是真正的紧急需要;更何况借了就当还,才是负责任的行为,但她想不通媳妇为什么这样纵容孩子,“钱”本身并不是重点啊!

家婆和媳妇对于事情的处理不一样,这当然是因为他们的看法和价值观有异,而影响到他们对孩子的行为判断,祖母认为罪大恶极,而妈妈则觉得是小事一桩!

所以问题行为一定有问题吗?很多时候会有不同的认定:

Ø 父母的个性:包容或严厉
Ø 父母的心情:愉快或低落
Ø 因人而异:自己喜欢或讨厌的孩子、不同性别、年龄有不同的标准
Ø 因地而异:不同的场合、情境
Ø 因时而异:行为发生的时机和频率
Ø 因程度而异:接受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过量、过度即拒绝

更常见的是有时候是父母本身的问题,孩子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又或者父母越俎代庖,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了?!

到底是孩子的问题?父母的问题?还是彼此共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欢迎聆听今天下午2~4点的亲子讲座“四两拨千斤:有效处理青少年问题”,一起学习有效的策略!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8年8月14日星期四

新一代的约会暴力

18岁无业青年在屋內非礼及企图强奸13岁女学生案昨天开审,这是新一代的“约会暴力”。

以往的约会暴力多半出现在男女交往后期,当双方熟络之后,原本经过“掩饰”的本性才显现,开始在言语上奚落、嫌弃、威胁对方,不高兴时拳打脚踢,或是在性行为上胁迫、变态要求、霸王硬上弓等。

但随着男女对性观念的开放,网交、盲约等迅速交友的兴起,陌生双方很快就登堂入室,但事先男女默许的尺度可能并不一样,又或者其中一方未成年,而构成了犯罪,到头来双方都悔恨终身!

对于和陌生人约会的自我防范,是每一位女性必备的常识,以下的保护原则也希望有助于家有少女初长成的父母们,当孩子赴约时能适当提醒和约法三章:

~~~~~~~~~~~~~~~~~~~~~~~~~

(摘自“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少年警察隊“网站)

約會暴力之自我防範


一般來說,約會可為你帶來情誼,但當白馬王子變惡魔時,可能為你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甚至喪命。因此,應邀約會雖不宜過於敏感,但也應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準備。

壹、防制約會暴力的防護原則:


一、 與不太熟悉的對象約會,最好能由友人陪伴前往,不要單獨前往對方住處赴約,更不可隨意進入其臥室。

二、 對於第一次約會的對象,對其個人生活背景必須瞭解,並肯定其品行,否則不應貿然赴約。

三、 女性應邀約會,對象雖是熟人,也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切記「保持端莊」。

四、 赴約之前,對整個約會的全盤行程要充份瞭解,並對不恰當的地點(密閉的空間及發生危險情況時無法有利逃生的地點)提議改變,尤其賓館、MTV或太隱蔽的地點最好拒絕,或儘量選擇自己熟悉的親友所經營的社交場所或人多的地方為宜。

五、 約會之前,盡可能將約會對象、時間、地點、預定返家時刻,告知家人或親友,以備不時之需。

六、 與對方共進餐宴,儘量不要喝酒,也不要任意食用不明食物或飲料,中途若離開餐桌,回桌時,最好不要繼續飲用末喝完的飲料。

七、 約會的時間不宜太晚或太早,也不要拖延到午夜或清晨。

貳、防止約會被強暴的方法:

一、安全:是指應邀約會雖不宜過於敏感,但也應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準備,一個浪漫的約會很令人羨慕,但是安全還是最重要的,約會沒有了安全,再浪漫的約會,可能都會變成不幸的經驗。

二、時間:是指約會的時間要 「正常」,比如只見過一次面,就約當事人在晚上一點鐘單獨出遊,這並不是正常狀況,當事人應該回絕或請他更改為正常的約會時間。

三、場所:是指約會的場所要「正當」。一般而言,約會的地點以明亮、公開、能見度高最為安全,約會如能選擇這些場所,對自己當然就更有保障。

四、人物:是指約會的對象(人) 要「正派」,所謂正派,並不是可以從外觀與穿著上看出來的,而是從他的行為、舉止與態度上來觀察,一個尊重別人,能為別人設想的人,就是一個正派、高品質的人;反之,一味追求新奇、刺激,不考慮別人想法的人,都不是一個值得交往、約會的朋友。

2008年8月13日星期三

约会暴力

昨天早报报导了PAVe家暴服务中心关于“约会暴力”(dating violence)的新数据,这两年来平均有9起的案例,相较于之前两年的四起,显然是增加了,而实际的数目当然会更高。以美国来说,每3个高中女生中就有一个遭遇过约会暴力,其中约半数的人还因此而感染性传播疾病!

约会暴力简单的说是指在男女交往过程中出现的暴力对待,而暴力的范围包括言语、身体和精神上施加的伤害,其中又以强奸和殴打最为典型。

男女角色观念上的错误理解是促成约会暴力的重要因素,根据美国的研究:大多数男孩认为他们在关系中处于主宰地位,可以拥有女友,有权要求亲密接触;而多数的女孩则认为男友嫉妒、占有欲,甚至暴力是爱的表现,让她们觉得浪漫。很多美国的高中女孩们甚至认为暴力是正常的,因为她们的朋友也有同样的经历。

总的来说,发生暴力的根本原因来自于权力和控制,而更内在的因素是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感情和依赖,所以常常发生在面对挑战,尤以一方提出分手或有感情冷淡的迹象时。

但两性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男女双方即使是结婚了,也还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人可以掌控另一半,或把对方当作自己的财产,正常的两性交往应该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信任和欣赏的基础上!

而且约会暴力和婚姻暴力有极大的连带关系,千万不要期待结婚后会有改变,也不可以默默忍受,只要在交往过程中意识到害怕、不自在、不被尊重时,就立即要喊停,必要时寻求协助以和平分手,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终身的幸福!

2008年8月12日星期二

充电的日子

今天又是每一个月家庭主主妇们,暂时抛下家务,给自己放个假,为身心灵充电的日子,欢迎大家到雅乐主妇园地相聚!

过去的周末,我们刚迎接了奥运会,这是中国等待了一百年的盛事,在过去7年里北京揭尽人力、物力,缔造了“前无古人”,而肯定也将“后无来者”的种种记录,把整个城市在转瞬间脱胎换骨!开幕式里的辉煌、霸气和齐整,想必没有其他民主国家可以做到,而其他的共产或专制国家恐怕没有这样的经济和文化资源可以仰赖吧!

让我们在“主妇论坛”的单元里,一起来分享你的心灵震撼、反思与批判,或是对于运动赛事的看法,不管你本身热衷体育与否,也无论你的家庭这些日子是否为了争看奥运转播、各自拥护心仪的队伍而吵闹,请来参与讨论。

而同时,我们也庆祝了自己国家的43岁生日,吴庆康为此写了“国庆反思”一文,表达了对于这块土地的一些期许和失望,譬如:毫无功德心的公共如厕习惯,臭气熏天的味道和满地的垃圾。政府组屋区仍然是高空抛物的乐园、邻里商场仍旧是父母大声呼喝小孩的天下,只要有免费的赠品,还是有怕抢不到而露出丑陋面貌的你我身边的人;以及层出不穷的虐佣事件。

您的看法呢?这是书香单元我们要一起阅读和分享的文章。

当然,还有主妇巧手和妙方,以及让大家返老还童的游戏,请勿错过哦!

时间:每月第二个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8年8月11日星期一

运动的心理因素

这些日子众所瞩目的焦点当然就是中国的奥运会了!宣扬国威的开幕式过后,选手的表现是另一个打破记录的目标,中国希望能够囊括最多的奖项,但地主国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同时,也给运动员本身额外的压力,是利是弊,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世界各国运动水平越来越接近的体育赛事中,大家可以发现心理因素与战术对竞赛的胜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比赛首日就为台湾摘下举重铜牌的女选手说:在这里比赛有主场的感觉,得到非常多现场观众的掌声和鼓励,让我十分兴奋。

刚以57秒99,获得奥运女子100米蝶泳第5名的我国泳将陶李说:我在今年6月的全国赛中开始穿上Speedo“海豚装”参赛,现在每个泳手都穿上采用高科技制造出来的泳装参赛,如果不跟着这么做,实在很难游出好成绩。穿上了这套泳装,心理上已不输对手,所以在比赛时能发挥得更好。

在锱珠必较,以0.01秒决胜负的竞技场上,些微的心理因素都可能影响全局!

当今,体育选手的选拔已不再单独看他的技术,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评鉴。一个好的运动员必须能够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大敌临前可以沉着应战,使出看家本领,甚至遇强更强,发挥潜在的实力;当遇到挫折,一开始有点小疏失,过了就算,立刻能够着眼接下来的赛事,不耿耿于怀;而最重要的是要耐得起苦练!

有一位举重选手就说:當你出現在賽場上的時候,人家看到的是你輕而易舉地完成了動作,看到你站在領獎臺上。人們看到的往往是你最輝煌的一面,而這只是體育生涯中的一瞬間,他們卻看不到你日復一日地摔得四腳朝天,一次又一次的從失敗中學會這個動作技巧。”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教练和运动心理学家必须在赛前、赛中和赛后时刻配合,了解运动员的性情,有的用激将法,冷嘲热讽,像上述的铜牌选手,就被教练破口大骂:你是我所见技术最烂的!而有些则要不断的鼓励和赞赏,增强自信心,找到能够激励他们的一句话,譬如:大家都怕了你!我一定做得到!……

有的运动员认为竞技场很现实,为的就是争奖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饮恨了就立刻默默的退出,而有些则能抱着比较轻松的态度:“如果我心中只有輸贏,我想我就不會擁有這些體驗,也不會熱愛我所從事的這項運動。我的投入是因為我熱愛這項運動,而不是因為我一心想贏。”

希望所有的运动员都能有这样健康的心理素质,让我们为他们的辛勤苦练致敬!

2008年8月8日星期五

良辰吉时

今天对于所有的华人来说是个大日子,2008年8月8日,农历7月初8,真是难得一遇4个连8的吉祥日子!

今晚8时,北京奥运选择这个吉时举办开幕式,这当然是千挑万选的好时辰;因为又逢农历的立秋,象征“五谷丰登”,为奥运会上的丰盛收获讨了个好兆头。

当然,也有很多准新人都选择在这一天登记结婚。据报导:中国城市各区县的婚姻登记处如临大敌,有些索性取消办理当天的离婚事宜,为结婚登记让路;也就是只准结婚,不准离婚!这不由得令人纳闷,难道为离婚找个好时辰,确保好聚好散,彼此能够心平气和,为将来共同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不重要吗?

另外好些准父母也打算在今天迎接他们的宝宝,很多更是希望能够刚好赶上晚上8点,这就可怜了小宝贝,有些明明已准备要呱呱落地了,却被逼着要再忍耐一下,而有的则打催生针,或干脆剖腹,以求配合良辰吉时。

其实过于迷信而使得生产过程变得不正常,这对产妇、婴儿和医院都没有好处。据知在中国某些医院不得不采取“限生令”,只做某个数目的剖腹生产,因为全部挤在一天的结果把医生、护士都忙得人仰马翻,病床也告急,如果发生意外,恐怕照料的品质也会下降;当然,最重要的考量还是母亲与婴儿的身心健康。

对国人来说,今天也是个愉快的日子,因为明天就要迎接我们的国庆了;又是一年,但愿来年能挥别经济的乌云,真正的五谷丰登、安居乐业!

2008年8月7日星期四

再谈器官交易

日前卫生部长誓言将制定一套完善的政策,确保器官捐献者的利益获得保障,成为第一个全面照顾器官捐献者的国家。

而这包括设立活体器官捐献者註册处,为同意在世时捐献器官者和需要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配对;并通过该註册处,密切瞭解和监督捐献者完成手术后的健康情况。

到目前,人们很愿意捐献自己的身外物,或奉献时间、精力和专长义务服务,但牵涉到自己健康的器官,除非确保它是无用、多余、会再生的(如血液、骨髓),恐怕很少人会“慷慨乐捐”吧!即使医生保证失去了一部分,但只要不过于劳累,影响不大,如部分的肝和肾脏,然则除非是至亲,相信神智正常的人都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所以活体器官捐献的可行性是极微的,在供需极度不平衡的状况下,就有了器官交易合法化的想法,赞成与反对者各有立场:

赞成:
· 自由选择权:人有权行使出售自己器官的自由
· 能及早救治病人
· 安全:医药发达,活体器官割除的危险性和后遗症已经减少
· 经济效益:比洗肾等节省医疗开支和社会成本
· 金钱资助:能得到合理的报酬,改善售出者和家人的生活,避免悲剧
· 合法化之后能给予正确的规范和后续安排

反对
· 道德伦理问题: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器官不是商品,岂能交易?
· 平等问题:对贫穷者的剥削:让穷困者牺牲自己,延长富有者的生命
· 宗教因素
· 无法全面规范:很难制定交易体系,如怎样是器官的合理价格?政府应给貧困的器官贩售者多少保障、他们得到多少补偿?怎样才是剝削?是否允许有中介?他们可以赚多少佣金?如果是买卖两愿,政府是否要负起保护器官售卖者的责任呢?万一他们在过程或之后发生不测之事,谁来负责?
· 有损国际形象

关于国际形象,我们难免会开始想像合法器官交易之后的新加坡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观光和医疗事业肯定会蓬勃,因为一定有许多医疗观光团过来“取官”,在等待换器官的同时,一边游览;另外也有“献官”团,或许来自较贫穷落后的地区,经过中介安排集体来卖肝、卖肾,一番休养之后,能就地一游,还可以拿笔钱回家(但要确保不奉献给我们的新赌场!)

又或者全世界的死囚犯都可以送到新加坡来做最后的处理,让他们身上有用的器官为病人做贡献,遗爱人间,也利用“赚”来的钱造福他所亏欠的家人?!

还是干脆也通过“安乐死”,这样全球想自杀的人也都可以来新加坡,既无需寻思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结束生命、有时候也未必真正死得了,触犯法律之外,还可能残废终身、又或者死得很难看,脑浆涂地、尸首分离……;与其如此,倒不如先卖了器官,再接受安乐死,还可以留点遗产给伤痛的家人。如果缺乏旅费,也许可以在买卖价钱中先抵扣!

这会是怎样的世界呢?!

而卖出器官又真正能救得了贫穷吗?在捐血行动尚不普谝时,也出现一些“血牛”,他们以贩卖自己的血液维生,但拿到钱,一转眼就奉献给毒品、赌场或欢场了!

当然,扪心自问,当躺在病榻等待器官的是自己的挚爱时,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2008年8月6日星期三

器官也能交易?

新近的热门话题:器官交易是否合法化?应否对器官捐赠者提供合理的“补还”?在个人选择自由权、整体经济效益、剥削贫穷、人伦与道德间的多方辩论,可能终究无法就器官交易这个课题上达到共识;但无疑的,了解更多,倾听更多不同的声音,能让我们面对现实,真正来探讨它。

谨摘录两则立场不同的报导供大家参考,也欢迎您提出自己的看法:

~~~~~~~~~~~~~~~~~~~~~~~~

器官交易的经济学

(摘自 2008-02-18 QQYY全球医院网)

迄今为止,有一种矛盾行为远没有盖棺定论:移植用人体器官应当如何分配——或者甚至是交易。打个比方,你的心脏或肝脏或肾脏出现问题,功能开始衰竭,如果不做移植你几乎一定会死,但不凑巧的是,你根本无法通过合法渠道得到你需要的器官,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出多少钱,你都不可能合法地买到自己需要的器官。

由于人体器官并没有形成一个自由的市场,所以到目前为止,人体器官只能通过自愿的方式进行交换。有些人同意在死亡以后把自己仍然可用的器官捐献出来,事实上,即便是捐赠者仍然健在,如果愿意,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肾脏或肝脏的一部分捐给接收者——很可能是他的家人。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移植手术已经变得既安全又可靠。手术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需求的增长:随着更多病人得到新的器官,越来越多的病人要求进行器官移植。仅在2005年,全美国肾脏移植的案例就超过了16000例,10年之间足足增加了45%。而在这段时间里,等待肾脏移植的病人人数增加了119%。时至今日,每年因为无法及时移植肾脏而死亡的病人超过3500人。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说,这就形成了一道后果严重的供需鸿沟。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人体器官的供应呢?

从当前的情况看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那些愿意捐献器官的人并没有足够的动力这样做。在许多欧洲国家,人们可以自愿选择:他们并不需要选择“同意”,在这些国家,除非病人家人选择“不同意”,否则一旦病人去世,医院就可以直接从病人身上摘取那些可用的器官。可即便如此,欧洲仍然出现了巨大的器官短缺,部分原因在于,在许多西欧国家,交通事故死亡——这是可用器官的一个重要来源——近年来一直在呈下降趋势。

如果就连行将去世的人都不愿意在死后捐出自己的器官,那想想看,说服一个健康人捐出肾脏该有多么困难。(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从活人身上摘取的肾脏要远比从尸体上摘取的肾脏有价值得多)。虽然大多数人完全可以依靠一个肾脏存活,但捐献肾脏还是会让他们感觉不舒服,觉得这样做有些冒险,感到恐惧,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收入。而正像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所采取的做法一样,美国政府也明令禁止捐赠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这种规定显然不大合理。盖里·贝克尔(GaryBecker,著名经济学家,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朱里奥·乔治·伊莱亚斯(JulioJorgeElias,著名经济学家)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当中写道,“金钱的刺激将有效增加器官的供应,从而大大减少器官市场上病人的轮候时间,以及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的死亡率,同时移植手术成本增加的额度绝对不会超过12%”

没有接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可能会觉得这种推理毫无说服力。毕竟,政府之所以禁止器官交易,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觉得把人体器官作为商品来交易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虽然如今精子和卵子都可以交易,就连出租子宫都已经变得平常)。还有人担心大多数卖器官的人都是穷人,而买家都是富人,或者有人甚至会在并不完全了解相关风险的情况下被迫卖掉自己的肾脏。

可是,贝克尔和伊莱亚斯接着问道,为什么穷人“就不能通过自愿的方式赚到这笔钱呢?而且,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事实就是,穷人很可能跟富人同样需要一个新肾脏——如果没有合法的器官交易市场,他们很可能在等待器官移植的时候一命呜呼

但与此同时,专门研究市场设计的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斯(AlvinRoth)也认识到这种争论将使得美国很难在短期之内形成一个真正的器官市场。于是他跟其他几位学者,还有一些医学人士,共同设计了一种代替性的方案:新英格兰肾脏交换项目

让我们做个假设:你的妻子正因为肾功能衰竭而濒临死亡,你愿意把你的肾脏捐赠给她,可不巧的是,你的肾脏并不适合她。正在这时,碰巧另外一对夫妇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于是肾脏交换项目找到了这两对夫妻,并为他们进行了配对:你可以把你的肾脏捐献给这位陌生人的妻子,同时这位陌生人将把他的肾脏捐献给你的妻子;而且为了防止任何一方中途变卦,手术将同时进行。

虽然该项目到目前为止只促成了几十次移植,可它却反映了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激励因素的理解:当你不可能让一个人完全自愿地捐出自己的器官,同时也不能用钱去买的时候,你该怎么办?答案是:找到两个意愿相同的人,然后把他们的动机进行配对。否则的话,有哪个头脑清醒的人会主动把自己的肾脏捐献给一个陌生人呢?事实上,我们最近曾经跟一位这样的捐赠者进行过交流。捐赠者已经结婚,家里有4个孩子,经济状况很不稳定。因为捐赠者有个弟弟需要进行一次器官移植,所以捐赠者产生了要把自己的肾脏卖给一位陌生人的想法。

然后这位捐赠者通过捐赠网站找到了一位愿意接收肾脏的人,我们不妨姑且称其为接收者。直到双方开始进行交易的时候,捐赠者才知道靠捐赠器官收取费用是一种违法的行为。但最终,捐赠者的道德感还是战胜了其对金钱的欲望,于是决定免费捐赠继续进行移植手术。手术之前,捐赠者在接收者进行手术的医院里接受了大量测试。两个人同时还要不停地撒谎,假装他们是一对陈年故交。“如果他们发现我们是在网上认识的话,”捐赠者解释说,“他们就会认为这是一笔金钱交易,从而拒绝执行手术。”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移植手术很快就会进行。想想看,哪些人将从这次手术中受益:毫无疑问,接收者是最大的受益人,其次还有进行移植手术的医生、护士、医院还有制药公司。每个人都会得到某种形式的回报——只有捐赠者不仅赚不到钱,而且还要因为这种舍己为人的行为不断撒谎。毫无疑问,即便不是经济学家,也会有人觉得这种情况确实不大合理。


~~~~~~~~~~~~~~~~~~~~~~

美医生呼吁开放器官交易 给卖肾一个名份?
来源:医药经济报,2008-01-08 

由于各国肾移植供不应求的情况日趋严重,考虑到在当前医学昌明背景下,作为肾供体的“单肾人”亦能好好存活,美国外科医生近日呼吁开放器官交易市场

  
允许卖肾很可能会促使穷人和急需用钱者陷入危险的交易怪圈。”对许多人来说,器官买卖交易是不人道和非法的,业内人士也强烈反对。但是,《华尔街日报》近日有报道称,美国器官移植医师协会前主席ArthurMatas(现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闻名医生)正努力促使器官买卖合法化。

在纽约举行的器官移植外科医生会议上,Matas称:“有必要建立肾脏器官买卖市场,增加器官供给,拯救病人生命,改善生活质量。”虽然Matas的观点并未赢得压倒多数的共识,但随着患者等待器官移植捐赠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观点和想法似乎得到了部分人士的认可,不少重量级专家也在改变态度,认为Matas的设想“至少值得研究和探讨”。目前就连美国医学会也支持Matas的主张。  

今年1月的美国外科医生会议就是否建立器官交易市场进行了讨论,会后的民意测验显示,多数医生支持建立器官移植供体交易市场。尽管这是基于移植外科医生内部的调查,或许会与医生自身利益有关,但急于得到器官捐赠的患者和家属也一定会支持。反对和阻拦器官捐赠和交易市场化的多半是伦理学家和政治家们,因为道德理念和政治声誉可能是他们不可逾越的门槛。”   

开放市场的设想

早在1983年,美国联邦政府就立法规定禁止器官买卖。该法案的出笼源于当时一位来自维吉尼亚州的H.BarryJacobs医生,他大胆地提出了合法买卖器官的建议,结果遭到群起攻击和愤怒指责。当时的国会议员戈尔(前美国副总统)马上提出议案,禁止器官买卖,次年该法案通过并成为法律而实施至今。  

在美国现行的体制下,需要肾移植的患者首先要登记,进入肾捐赠移植等候者名单,然后等待可配对的、供体刚死亡的器官,这一等待时间过去是1年,后来变成2年,3年,现在至少为5年。具体等候时间与患者所在地、医疗因素和病况有关,多数地方要等上5~6年。假如需要肾移植的患者本身为器官捐赠自愿者,可直接越过等候名单提前施行器官移植手术。  

Matas医生设想的器官市场答应供体方卖肾,价格可由政府定,或由受体的保险公司支付,肾脏按等待名单供给患者,无论贫富都不能出高价优先或优质购买器官。此外,供体方需要经过医学和心理学的严格筛选,确保是合适的供体。捐献肾脏之后,供体方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必须在政府监控下得到关注和照顾。  

至于器官买卖会否触发伦理问题,尤其是诱发贫者卖肾等问题,Matas医生称并无大碍,理由是,既然亲属可以为亲友活体捐肾,为何阻止生疏人出售肾脏?况且,现在的医学条件完全可以保证供方靠一个肾也能健康生活,若仅仅因为亲属关系或涉及金钱伦理问题,就对器官捐赠和买卖设立截然不同的许可和禁令,其结果将是,无法建立有效的供求关系,让许多本来可得到救治的患者在绝望中死去。
  

难以调和的立场

2002年,Matas医生和他的同事发表了一篇论文,计算出政府只要花费9.5亿美元就能基本抵消器官交易的费用,因为政府联邦保健计划为肾透析所支付的费用并不低,若能成功进行肾移植,政府亦可省却大笔透析开支。  

有趣的是,Matas的朋友、哈佛大学教授Francis Delmonico医生也在同一期杂志刊登了持相反意见的论文。该文章称,印度的肾器官供方因为术后出现健康问题,尽管有经济补偿,生活反而更糟糕。他还指出,销售器官改变了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在金钱交易的诱导下,患者往往会在医生的压力或说服下接受供体的器官。  

今年夏天,Delmonico在纽约召开的器官移植会上称,一旦开放器官移植市场,那些家境不好的青年人可能会为生活所迫而卖肾,买方则可能会死劲喊价,不惜一切代价购买最好的肾,或优先进行移植手术,结果有人从此成了“单肾人”,有人因无力支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治疗。
  
无需等待的伊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通过立法禁止有偿器官捐赠。过去20年来,由于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进展,器官移植越来越成功并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患者期盼得到器官移植。不幸的是,利他主义环境下的器官捐赠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器官需求,而严重的器官短缺已导致许多病人在等待的绝望中死亡。许多移植专家相信,需要仔细考虑另一种有经济诱因和补偿的器官捐赠作为替代,提供更好的器官供求矛盾解决方案。  

1988年,伊朗开始实行补偿和有调控的活体非亲属肾移植程序,主要由政府买单,实施有偿器官供给制。在这种模式下,移植医师首先对所有肾移植受体者进行评价,建议由亲属活体提供移植肾,若无捐肾者,病人将被转介到透析与移植患者协会(datpa),该协会很快为患者寻找一个合适的、无亲属关系的活体供体者,当然,自愿的非亲属活体捐赠者也可以主动接触datpa,而datpa提供的服务并无奖励回报。  

目前,伊朗全国共有302个透析单位,25个移植中心,79家datpa办事处遍布全国。肾移植团队均属于大学医院,由政府支付所有的费用,非亲属活体供体者可收到政府提供的补偿费用及健康保险,且多可从受赠者处获得奖励和酬劳(由datpa在移植前安排确定)。假如接受捐赠者家庭贫困,费用则由政府或慈善组织买单,政府还提供必要的免疫抑制药物,如新山地明环孢素和麦考酚酸酯,所有移植受体者都能享受政府补贴和廉价药品。  

这一由官方资助的有偿、有序肾器官交易带来了理想的结果。目前,伊朗已经没有肾移植等候名单,超过50%的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因为器官移植重获新生。相反,发达国家可供移植的肾脏严重不足,迫使移植专业机构和政府采取新战略扩大“捐肾池”。  

伦理制造的问题  

来看看当前器官移植供不应求的问题有多严重?

美国每年完成的2.8万起器官移植手术中,有2.1万起手术器官来自死者,7000起来自活体器官移植;6000名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过程中死去;等候器官移植的名单上有9.1万名患者;等候人数的增加是捐赠人数的2倍。  

西欧目前有7万人正等待肾移植手术,其中有15%~30%的人可能会死亡。英国目前至少有5500名病人正在等待肾移植手术,但只有其中1/3的病人有望获得新肾,2005年接受肾移植手术的人数仅为1783人。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据中华医学会的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名尿毒症患者需要肾移植,但是每年只有3000余例能进行肾移植。  

各国政府禁止器官买卖,使得人体器官在法律上被定位为非卖品,非卖品的法定价格只能是零。那么,谁愿意为零代价的资源作无私捐赠呢?没有有效的市场,如何解决日趋严重的供求不平衡呢?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人类行为都是由当事人、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三方面构成,所谓伦理道德问题自然与这三方面密切关联。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恰当的行为导致理想的结果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

但在现行伦理标准和器官移植交易禁令下,在干细胞移植和器官组织工程获得重大突破的当前,仍然有许多伦理标准在约束我们的选择,许多人因此在绝望、在死去,这样的结果是伦理准则所期盼的吗?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期望什么?的确需要反思。

2008年8月5日星期二

自杀新闻的媒体责任

援人协会刚发表本地去年的自杀率创八年来的新低,这是令人振奋的讯息!其总监将导致自杀率降低的其中一个原因归功于媒体的道德责任,没有过度渲染自杀新闻。

其实世界卫生组织(WHO)曾于2000年公布媒体报导自杀新闻的准则:(参考台湾教育部,自杀防治Q&A)

1. 六不
(1)不刊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2)不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
(3)不簡化自殺的原因。
(4)不將自殺過度美化或聳動化。
(5)不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
(6)不過度責備。


2. 六要:
(1)報導此類事件時應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
(2)使用自殺身亡的字眼來取代自殺成功。
(3)將報導的相關資訊刊於內頁而非頭版。
(4)突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
(5)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諮詢專線與社區資源。
(6)報導危險指標與可能的警訊。

而我们可以看到有社会责任的报章都能约束自己,但某些哗众取宠的小报则“语不惊人死不休”,很详尽并夸张的描述了种种细节,而据研究证实:“媒體自殺新聞的報導除了會引發自殺率的上升之外,對自殺事件的報導量愈多,其後之自殺人數也會增加的愈多;且名人自殺的新聞所引起的自殺模仿之影響更是一般民眾自殺報導的14.3倍。

可见的一个事实是香港烧炭自杀的报导,令很多港人以为这种自杀方式既简单、有效又无痛苦,而成为众多港人仿效的自杀方式。

但愿我们的媒体都能继续遵照准则,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依旧能在降低本地自杀率上记上一功!

2008年8月4日星期一

痛快 vs 痛苦

512汶川大地震至今已经80多天了,很高兴在早报上看到新加坡的义务团体仍旧在这块破碎的土地上努力着,在没有掌声和镁光灯下还依然坚持,这就是令人最感动的地方。

也无意中在“海若心出发”节目里看到了台湾残疾画家谢坤山远赴四川灾区,以自己的经历现身鼓励在这次震灾中许多不得不截肢的孩子。

在短短的报导中,印象很深刻的是他仅剩1/3的右上臂彷佛会说话,它不断地被挥舞着,和脸上丰富的表情相互映照,形成一幅非常感人的画面。

他很热情的跳跃着,让年轻的病患知道装了义肢,人生可以重新出发,虽然走久了会痛,但他说:“虽然痛,但是我走得很快,那就是很痛快,如果我觉得很辛苦,那就真的是很痛苦了!

到底要痛快,还是痛苦,就要看每个人的抉择了。摘录以下的文章,让大家对这位生活的勇士有更深的了解:

~~~~~~~~~~~~~~~~~~~~~~~~


本文出處:人民網
<台灣畫家 謝坤山的人生>

謝坤山失去了兩隻手,但他說,還有腿;
謝坤山失去了一條腿,另一條腿也有殘疾,但他說,還有眼睛;
謝坤山失去了一隻眼睛,但他說,還有心。
因爲有心,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
因爲有心,他能“走”遍世界上任何一個想要去的角落;
因爲有心,他能看清人世間的冷暖無常……
這世界上不知還有沒有旁人,失去這麽多之後還能如他一樣快樂 著、幸福著、奮鬥著……

母親沒有放棄我

年過不惑的謝坤山,曾經榮獲臺灣“十大傑出青年”、國際特殊人才藝協會視覺藝術獎等等。他的自傳《我是謝坤山》出版後立即成爲暢銷書,並即將拍成電視連續劇,由謝坤山自己飾演主角,因爲演藝界無法找到這樣殘障的替身演員。美國《讀者文摘》獲悉他的事迹後,特地對他進行人物專訪,用十多種語言推出他的感人事迹。

16歲時,受到高壓電的襲擊,失去了雙手、一條腿和一隻眼睛。這種打擊,大多數人可能會從此一蹶不振或者乾脆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謝坤山卻一直都樂觀地走了過來。一次,正值冬天的演講,謝坤山只穿一件短襯衫。演講開始前,有聽衆關切地問他冷不冷。謝坤山笑笑說,“不冷。”接著又加上一句,“至少我不用擔心兩隻手會冷著。”聽衆被他的幽默風趣逗樂了。到底他是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振作並且樂觀以待的呢?謝坤山的回答很簡單:“天性使然!”

謝坤山是父親40歲後生下的孩子,他的童年家境並不好,每當看到年邁的父親謀生活的背影,他都希望自己快快長大來分擔家庭的負擔。於是小學畢業的假期,他就開始四處做苦工,12歲的瘦小身體在飼料行每天背五十多公斤的重物來回,從早到晚持續十個鐘頭,晚上回家幾乎倒頭就睡,第二天渾身就像裂開一樣。

少年謝坤山的夢想就是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而這樣有關責任心的思考越多,他就更多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著想。謝坤山表示,受傷之後,自己確實非常難過,畢竟身體的改變太大。當時因爲他的受傷家裏更加陷入困境。“父親的憂愁、母親的眼淚……全部都擺在了我的面前。”謝坤山特別提到當旁人都勸父母放棄他時,母親的一句話讓他深深地感動,母親說:“無論如何,只要坤山能再喊我一聲媽媽,都要救他到底!”“家庭那麽困難,連母親都不放棄,我有什麽理由不樂觀面對呢?”

第一次用嘴寫名字


在翻看謝坤山的畫作時,記者非常驚訝,因爲那些畫風相當細膩精致,怎麽也無法看出是一位身有殘障的畫家用嘴描繪的作品。而失去雙手的謝坤山怎麽會選擇了繪畫作爲自己的終生職業呢?“是的,可能所有人看見我失去雙手,都認爲我從此就完了,我再也不可能做些事情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確實在找尋生命的出口。”謝坤山相當坦白,沒有人能夠告訴他未來的道路如何去走,所以他開始思考,如何發現自己還擁有的,挖掘自己的潛能。
“其實選擇畫畫也是因爲小時候的興趣。”謝坤山說自己從小就很喜歡塗鴉,家附近的牆壁、空曠工地甚至書本白紙上都是他的“傑作”。雖然有濃厚的興趣,但是沒有人指導,所以種子一直埋藏在心裏。在受傷之後,以前和正常人一樣能夠信手拈來的文字、圖畫似乎都成了一種奢望。這些刺激讓謝坤山第一次用嘴銜起了筆,在顫顫巍巍和無法控制的狀況下,完成了受傷後的第一次文字寫作——自己的名字。

“通常情況下,很多人都會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想很久,但我往往是做的比想的多。”無論是16歲開始用嘴代替手寫字畫畫還是24歲決定重新返回學校學習,這些決定都面臨太多的障礙,謝坤山表示:“如果總是想,那麽面對的都是問題都是障礙,永遠也不可能付諸實現了,因爲這些困難都是必然會發生的。對我來說,我只是去做,遇到了問題不躲避、不逃避,只是去解決,跨越障礙和困難往往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就感和鼓勵!”

現在謝坤山就是靠著自己的繪畫來支撐自己家庭的開支,他對記者介紹說,自己現在是國際口足畫藝協會的董事,他們利用自己繪製的圖畫製作成卡片或者是掛曆,銷售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繪畫者都能夠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而說到自己的畫作,一直自信開朗的謝坤山開始含蓄羞澀起來:“實在不好意思這麽說自己,但是我的畫在臺灣確實賣得相當不錯,而且沒有人用另類的眼光看我,都是用專業視角去評審我的畫……”

妻子:他是沒有槳的船

在謝坤山的講座現場,一直有一位嫺靜的女士默默地坐在第一排,外貌姣好的她就是謝坤山的妻子林也真。記者瞭解到,23歲時謝坤山和妻子相識,並且開始熱戀,這樣的相愛遭到了林也真父母的強烈反對。謝坤山回憶起來,感慨道:“其實當初我對婚姻真的已經不敢奢望了,雖然仍然有種乞求和期待。”

猶豫思考良久,他們終於決定去公證結婚,從相識到相守,他們已經同行了八年的歲月。如今,他的四口之家其樂融融。大女兒木木已經讀中學了。二女兒貝貝今年十歲,她在謝坤山的自傳中寫道:“爸挑戰困難的勇氣,像大山一樣的屹立不搖,在我心中,他就是一座山……”而林也真的父母最終接納了這一對有情人。

在談到婚姻的維護這樣一個不少當代人都無法處理好的問題時,謝坤山表示,當他還是少年時,看到自己的父母爭吵或者是不快的時候,他感受最深的就是最難過的其實是孩子,所以那時候他就想,如果長大之後一定要做個好丈夫、好父親。而婚姻在婚前一定是多看缺點而婚後多看優點。“妻子是她父母心中的寶貝,而長成之後卻成爲了我的妻子,所以一定要善待她。”林也真則表示:“謝坤山就像一隻沒有槳的木船,航行在茫茫的大海,而前進的動力,則來自他那顆永不退縮的心。因爲這顆心,我無法做到不愛他。”

2008年8月1日星期五

延续生命的权利?

今天是传统的鬼月开锣,为迎接中元节,昨晚已经有几场歌台秀拔得头筹。其中一场是为了悼念“福建歌王”陈金浪,他在两年前的农历七月初一因大肠癌病逝,仅享年45。

昨日报载他们家族至少五人罹患癌症,陈金浪因为发现得晚,无法救治,而主持这场秀的台主是他的哥哥,则因为尚处癌症初期,切除部分大肠后生活已恢复正常;但面临一家人连续发病,实在是精神上的痛苦折磨。

根据医生的检验,陈家流传一种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基因,建议所有的家族成员应该尽早接受筛检,以争取医治的机会。但家族中多数的人并没有前往检验,担心健康保险的保费提高是其一,但最只要的应该是害怕面对自己患病的一种逃避心理吧!

当然,也无可否认某些人会质疑万一检验出来自己的基因有问题,是否在道德上应该选择不再繁衍下一代,以免患病的悲剧代代相传?!又或索性替某些遗传病患者如唐氏症做绝育手术?

另外是有些疾病,像杭氏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也会一代传一代,而且在筛检上很容易可以发现。可是它要到晚年才发病,刚开始只是影响情绪和动作(全身不由自主地无规律的舞动,特别是四肢颤动、摇动,面部表情怪诞,舌头坚硬,说话困难,性情古怪),在大约15年间整个脑部会完全退化,变得像植物人,最关键是它无法医治或延缓,那么及早发现的意义何在?一般人的心理可以承受吗?因此,结合心理医生诊断是必要的。

当然,“遗传咨询”已经是一门专业,能够在夫妇选择怀孕时及早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变通方式,让某些具有部分基因缺陷的夫妻,可以脱离命运的枷锁,也能享有延续生命的权利,拥有健康的下一代,免除他们的焦虑。否则有了遗传性疾病,那将是全家族一辈子的身心灵折磨,影响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品质与和谐,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负担!

遗传疾病、基因检测是牵涉了医学、心理、人伦和社会道德的一个议题!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