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9年7月31日星期五

用大爱做小事

悼念亲人的文字时时可见,以下这篇特别动人,因为母亲的大爱不仅滋潤了需要扶持的人,更深深影响了孩子,从不谅解到身体力行,当自己改变时更怀念起那执着的身影!与您共享(节摘):

~~~~~~~~~~~~~~~~~~~~~~~~

善工的初始都是小事!

文/姜捷

德蕾莎修女说过:「We cannot all do great things, but we can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我们不是人人都能做大事,但我们能以大爱做小事。这句话,我的母亲一生奉行,从她的办公室到她癌末的病榻前,始终挂着德蕾莎修女的相片,提醒她用大爱做小事,她也用这样的态度教育了我们兄弟姊妹八人……。

每逢母亲节,心总是特别柔软,好想念、好想念在天乡安息的妈妈,那心软如棉、意志如钢的台南露晞未婚妈妈之家创办人--姜黄荔芬。妈妈离世超过六年了,在善牧基金会接手她的遗愿以来,露晞少年教养中心已做了大幅度的改变,我常想,还有人记得她吗?然而,我又想,她是不需要有人记得的。

一直想起她那一贯的态度--「做这些,都是小事!」她说她做的大概是全世界唯一不希望有「业绩成长」的事业;不幸的是,她在露晞长达二十年里,前十五年所服务的未婚妈妈加起来的总和,还不及后五年的个案数来得多,除了感叹世道日下之外,她唯有每天不停的祈祷,期待校园的贞洁教育能做好,为健康的两性关系把好关,未婚妈妈就不会有那么多了,可惜,她的心愿至今并没有成全……。

二十六年了,有时会想到她一手帮助的一千多个未婚妈妈和三千多个婴儿,她们散居在天涯海角都好吗?离开露晞之后,真的重获新生了吗?算来,不只二十六年,记得我们还小的时候,是政府大力推行「两个恰恰好」的节育时代,那时,妈妈正在美满家庭服务中心,提供婚姻咨询,也宣导以测量妇女基础体温作纪录来避孕的自然调节生育法。那时就有怀孕少女来求助,安排这走投无路的女孩住哪里呢?妈妈说:「这是小事,就暂时住我们家吧!」于是就把她带回家,但二十二坪大的书记官宿舍,要挤我们八个儿女已捉襟见肘,哪还有空位给「体型已必须占两人位置」的未婚妈妈?但是,谁敢反抗妈妈的「小事」呢!

我们原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铺位,还得东挪西让,才能腾出空间给这个完全陌生的「姊姊」;妈妈对我们是非常严格的「斯巴达教育」,对大肚子的姊姊却非常温柔,嘘寒问暖外还不让她做家事,我们呢?在学校读了一整天书回来,还要做饭、做家事、做功课;在那用手搓洗衣服的年代,还要帮那位「整天闲在家里」的姊姊洗她那超大件的孕妇装;我不知道别的姊弟妹是不是比我有爱心啦!但那时,我心中是有不满的,讨厌她抢走了我们的母爱,带来了麻烦和不方便,妈妈偏心偏得太离谱,我们的便当里不见一丝肉或半个蛋,她却可以大大方方的吃麻油猪肝和酒酿荷包蛋,那香味……,那躲在厨房吞口水、用干馒头在锅底擦一点残汤解才的日子,真的满是怨怼之情哪!

上了军校之后,妈妈「拣」回来的未婚妈妈愈来愈多,住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她说:「这是小事,我们买房子。」为了「凭空而降」的不可能任务,我得从微薄的军饷中撙节大部分,寄给妈妈缴房贷,总算家人和未婚妈妈分开住了;接着而来的不满是,妈妈在「那边」的时间永远比待在家里多,而且未婚妈妈们睡的大通铺所铺的垫被比我们家的厚,被子也比我们家的暖,而且是一人一床,不像家里一床被还要和弟妹们抢着盖!

最离谱的是,妈妈在「那边」可以待到连母亲节都不回家过,面冷了,蛋糕软了,康乃馨也不香了,直到夜深她才回家,我们七嘴八舌的抗议,她淡淡的说:「庆祝什么?这是小事嘛!那边今天有个未婚妈妈生了,生产是人命关天哎,我哪能离开医院啊!」我们还想争辩什么,妈妈扳起脸严厉的说:「妳们不能这么自私。这些未婚妈妈也是妈妈啊!她们被家人赶出来,没有妈妈的爱,自己是个不被祝福的妈妈,又不能拥有自己的小孩,已经够痛苦了,妳们这些有妈妈的孩子,为什么不能体贴她们、体谅妈妈呢?」那个母亲节,我们是默默流着泪去睡的,没人敢动的蛋糕,第二天,自然也成了未婚妈妈坐月子的补品。

老妈不只照顾好未婚妈妈,还妥善的为这些婴儿找到久婚不孕而非常想要儿女的好家庭,她一一细心筛选比对新爸妈的血型、眼皮、面貌,并且和领养人亲自面谈,了解这家人的状况,能不能给孩子幸福,对于品德和教育有什么想法……,每回看她亲自为两方办领养手续而来回法院公证,我就佩服她的精力旺盛,然而,这些事对她来说,都是小事。

妈妈在一九七八年与德蕾莎修女一起工作过,她深深觉得自己比起德蕾莎修女,对服务弱小的付出是远远不够的。妈妈和德蕾莎修女的个性一样,坚决中带着点强悍,不怕恶势力,有个案的父亲要来抢她女儿所生的婴儿去卖钱,妈妈也敢和流氓呛声;有记者想来偷拍婴儿室,一向低调的她为了保护个案隐私,不惜得罪媒体;当校方不准生完孩子的少女回校复学时,妈妈也勇于和校长激辩,给少女们重生的机会!

妈妈在世的最后三年,是我陪伴她最长最难熬的时期,我眼看着癌细胞一寸一寸吞噬她的生命,打不倒的是她的灵魂,癌症转移到骨髓,她走不动路了,让老爸把她的双腿「搬」进车前座,还是照常开车去上班;常常是早上打完化疗,下午就和个案见面或出庭公证,明显的看出她完全是用意志力在撑,直到把海外的合作领养单位交代好,露晞已确定能交给修女们接管;露晞办完二十周年庆,妈妈的病情急转直下,癌细胞侵占到大脑,或昏迷寤寐、或幻见幻听,偶尔清醒,说看到了青草地,有小鹿、白兔、鸽子和蝴蝶,她悠悠描述,我扑扑泪下,妈妈学着床前德蕾莎修女祈祷的照片双手交握,我知道妈妈要追随她去了;这一生,她对自己的儿女孙辈都了无牵挂,放不下的只是她在意的陌生人,什么时候能没有人堕胎,没有未婚妈妈,没有家暴,没有雏妓…… ,妈妈没有等到这一天!

妈妈走后两年,我参加了辅大生命伦理中心催生成立的台湾妇女维护生命协会,每年五月圣母月、十一月炼灵月的第三个周末假日各办一场三天两夜的「失胎后创伤的疗愈与陪伴」,我讶异于这么多人都需要属灵的医治,来痊愈数年、甚至数十年前因堕胎或流产或孩子夭亡而留下的深埋创伤,也欣见她们都得到了宽慰与放下;因应时代所需,我们也在今年寒暑假为大专院校在学的学生各办一场失胎创伤的温馨陪伴营,两位女大学生满心感激,为我们的日夜服事一谢再谢,我仿佛看见了四十年前那些住进家里的少女向我们道别时,含着泪,带着微笑,抬起头,那快乐再出发的复杂心绪;也不知为什么,我向她们脱口而出:「没什么啦!都是小事!」一说完,连我自己都惊住了!

妈妈,是您吗?是您在领着我走您未完的路吗?

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

爱心树

上周介绍的美国绘本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还有一本好书:"The Giving Tree",中文的版本翻为苹果树,原本是述说友谊的书,强调牺牲奉献,完全不求回报的给予。但华人读了特别感受深刻的就是父母与儿女间不对等的付出和接纳!

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个案埋怨儿女不知感恩,只是希望他们在奢侈花费之余,帮忙支付一些家用,孩子们便怨声载道,骂父母“死爱钱”,有的甚且说“等你进棺材才丢给你”,伤透了家长的心。而追根究底,就是父母一向来的宠爱,让孩子无法吃苦,也体会不到长辈的用心!

究竟在给跟取之间要如何拿捏?怎样适当的确保自己晚年生活无虞?恐怕是这一代的父母必须学习的功课。前几天和乐龄朋友以这本书的影片开头,分享了此一话题,大家在无限唏嘘之余也有适当的自保之道,更认为树还有根在,它给自己留了老本!这是值得欣慰的,也和您共勉:
~~~~~~~~~~~~~~~~~~~~~~~~


苹果树

从前有一棵树,她好爱一个小男孩。每天男孩都会跑来,收集她的叶子,把叶子编成皇冠,伴起森林里的国王。男孩会爬上树干,抓着树枝荡起秋千,吃吃苹果。他们会一起玩抓迷藏,玩累了,男孩就在他的树荫下睡着。男孩好爱这棵树,好爱喔!树好快乐!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男孩长大了,树常常好孤单。

有一天男孩来到树下,树说:「来啊,孩子,来,爬上我的树干,抓着我的树枝荡秋千,吃吃频果,在我的树荫下玩耍,快快乐乐的。」

「我不是小孩子了,我不要爬树和玩耍。」男孩说,「我要买东西来玩,我要钱。妳可以给我一些钱吗?」

「真抱歉,」树说,「我没有钱。我只有树叶和频果。孩子,拿我的频果到城里去卖。这样,你就会有钱,你就会快乐了。」 于是男孩爬到树上,摘下她的频果,把频果通通带走了。 树好快乐。

男孩好久没有再来……树好伤心。

有一天,男孩回来了,树高兴地发抖,她说:「来啊,孩子,爬上我的树干,抓着我的树枝荡秋千,快快乐乐的。」

「我太忙了,没时间爬树。」男孩说,「我想要一间房子保暖,我想要妻子和小孩,所以我需要房子,你能给我一间房子吗?」
「我没有房子,」树说,「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不过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这样你就会快乐了。」 于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树枝,把树枝带走去盖房子。

树好快乐,可是男孩好久都没有再来,所以当男孩再回来时,树好快乐,快乐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来啊,孩子,」她轻轻地说,「过来,来玩啊!」

「我又老又伤心,玩不动了。」男孩说,「我想要一条船,可以带我离开这里,妳可以给我一艘船吗?」

「砍下我的树干去造船吧!这样你就可以远航,你就会快乐。」树说。 于是男孩砍下她的树干造了条船,坐船走了。

树好快乐,但不是真的。

过了好久好久,那男孩又再回来了。

「我很抱歉,孩子,」树说,「我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了,我的频果没了。」

「我的牙齿也咬不动频果了。」男孩说。

「我的树枝没了,你不能在上面荡秋千。」

「我太老了,没有办法在树枝上荡秋千。」

「我的树干没了,你不能爬。」

「我太累了,爬不动的。」

「我真希望我能给你什么,可是我什么也没了。我只剩下一块老树干。我很抱歉……。」

「我现在要的不多,」男孩说,「只要一个安静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好累好累。」

「好啊!」树一边说,一边努力挺直身子,「正好啊,老树根是最适合做下来休息的。来啊,孩子,坐下来,坐下来休息。」

男孩坐了下来,树好快乐……。

2009年7月29日星期三

无需说出口的爱

当你的孩子无意中破坏了家里最珍贵的东西,你是先破口大骂,甚至责打孩子,还是第一时间关心他是否受伤或惊吓?

孩子即使年幼,也会分辨究竟在父母亲的心目中什么比较重要、你是否真心爱他,而且久久牢记!下文是很好的提醒:

~~~~~~~~~~~~~~~~~~~~~~~~~

爸爸的藤椅

作者:小城绫子

那张藤椅,随我走过童年,在我的记忆里生了根。

在那个物质生活不甚丰裕的年代,一张有着扶手和高高的椅背、能舒服自在旋转的高级藤椅是身分地位的另一种表征,泰半也只有有钱人家坐得起。

在我们家就摆了两张那种董事长级座椅。然而,我们早被叮嘱不能坐上去。因为,那是用来卖的!

那年,我五岁。爸爸刚白手起家开了一间家具店。衣柜、化妆台、办公桌……摆在店内,店门口则摆放着大大小小不同种类的椅子。

在姊姊刚上小学,弟弟还小不会和我玩的年岁里,我常拿着纸笔在爸爸的桌子一隅涂鸦,或假装识字的拿着报纸煞有其事的读着。

一天,读完报纸,我百无聊赖地旋转起那张身价不凡的「椅王」。待它缓缓停了下来,我开始将手指反覆插进椅背的洞再拔出,小指、无名指、中指……,一指换过一指,一洞换过一洞,我玩得不亦乐乎。然而,当大拇指终于也成功地挤进去后,指关节却结结实实地卡在洞里再也拔不出来了。

那一刻,我慌了,强忍着痛拼命往外拔,拇指迅速红肿,益发无法脱困。 年幼的我荒谬地被一张藤椅绑架了。我感到万般无助,却不敢声张。

约莫过了一世纪之久,妈妈发现了,赶紧拿来香皂涂抹在我的指头上,奈何拇指依旧死死的卡在椅洞里动弹不得,弄了半天,两人皆已汗流浃背,却依然束手无策。

妈妈只好转而向爸爸求援。爸爸一见我红肿的指头,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拿起一把锐利的刀小心翼翼的割断拇指周围洞与洞的连接处。

刀子划断藤椅那一刹那,我憋了许久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不是因为疼痛,而是懊悔沮丧白白损失了一张价值不菲的藤椅。对创业惟艰,一分一毫都得省着用的父母亲来说,那不啻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我垂首等着挨骂,爸爸心疼在意的却只是我那只闯祸的大拇指。

那张有缺陷的藤椅于是被留了下来成了爸爸的座椅。多年后,凭着品质与信誉,爸爸在家具业做出了口碑,自己也成立了一家家具工厂,那张坐得发亮但已经老旧的藤椅却仍然在我们家占有一席之地。

回首前尘,我时时想起在我们经济拮据时爸爸割坏藤椅的义无反顾,及事业成功后对这把藤椅的不离不弃。自一张藤椅中,我同时看到爸爸从未说出口的父爱和他惜福爱物的敦厚天性。

2009年7月28日星期二

珍惜家人共聚的时光

尤今女士不久前为文悼念逝世的友人,这位宛若慈父的兄长最令家人怀念的其一是每年两次,他会支付所有的费用,带家族二十几口人回乡祭祖、出国庆祝生日!其实平日他们也常有聚会,但为什么出游会特别叫人印象深刻呢?这主要是因为放下了身边的琐事,没有干扰,能够真正在一起,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感情。

近来,很多人的做法是找个固定的地方住下来,不必舟车劳顿,或被景色古迹等分了神,只是专心一意的吃喝谈话,达到身心灵完全的放松;更有的是摒开儿女伴侣,只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在一块儿,这又是另一番难得的乐事,下文的家庭共聚您不妨一试!

~~~~~~~~~~~~~~~~~~~~~~~~~

一加五的姊妹会

作者:赛夏客

我们家有五姊妹,结婚后分散各地,五千金很难共聚一堂,为此,年迈的母亲总是感到很遗憾。直到我们都晋升为婆字辈的近几年,才想到,再不把握姊妹聚会的机会,恐怕来不及了。

于是,利用暑假,大家轮流办姊妹会,找个度假的地方,把整栋房间包租起来,住上几天,没有外人干扰,只有妈妈和我们姊妹一加五成员。 我们多半的时间,会沉浸在儿时的回忆里。有妈妈在,我不再是老气横秋的管家婆,而是会撒娇的女儿;有姊姊在,我不再是家事一肩挑的无敌铁金刚,而是处处被呵护的小妹妹;宛如回到从前,感觉真好!

几个姊姊都有传承到母亲的好手艺,各个事前准备了许多自己DIY的米食,有三层糕、菜包、粽子、芋头饼……,都有妈妈的味道,我们一面品尝,一面叙说从前,光阴的故事被我们轮流挖掘出来,例如:到外婆家,我总是跟姊姊抢穿同一件衣服;跟姊姊到山上捡木材,被野蜂叮得满头包。童年模糊的记忆再次鲜明起来,特别有意思。

别再空叹时光一去不复返,也别再错过一家人相聚的时光,更别再忽略老母亲晚年的孤寂,好好安排一场姊妹会吧!相信这种做法是所有母亲最卑微的愿望,也是忙碌的人们最难实现的梦想。其实只要有心,天伦之乐就可以编织。

2009年7月27日星期一

向狗儿学习

曾经在去年4月30日以“陪读狗之爱”描述美国治疗犬陪读的神奇效能,近日的外电报导提及了英国最新的研究结果:幼龄学童对宠物狗朗读的学习效果,优于对成人大声朗读!人为何不如狗呢?这当中的原因是值得家长老师自我省思的。与您分享这则新闻:

~~~~~~~~~~~~~~~~~~~~~~~~


「对牛弹琴」也许无助于提高琴艺,被形容是「枉费力气」,但英国最新研究发现,小学生如果对宠物狗大声朗读,有助提高他们的识字率,而且学习效果出人意外的好,原因之一是:如果念错了,狗狗不会嘲笑他们。

根据英国研究显示,幼龄学童对宠物狗朗读的学习效果,优于对成人大声朗读。多塞特(Dorset)郡的圣玛丽小学,今年四月率先施行这项「对狗朗读」的计画,带进教室的宠物狗包括约克夏、拉不拉多犬及喜乐蒂牧羊犬等,每节朗读课约四十五分钟。

协助推动这项特殊阅读计画的老师福特说,自从有宠物狗参与,七、八岁学童的阅读能力出现重大进展,「学生们都很期待上朗读课,这种方式无疑让他们更有动力想在学校及家里阅读」。

福特表示,「学童带着宠物狗到教室上课,有一种小主人的骄傲感」,不论是哪种方式,只要能帮助学童喜欢阅读,都是好事。

「对狗阅读」计画是由慈善单位Caring Canines筹画,未来还将推广到更多学校,让一些训练有素的狗进入课堂,帮助学童学习成长。

筹办人员说,这个计画之所以能够成功,主因是参与活动的宠物狗狗们不会失去耐心,即使学童念错了也不会嘲笑或批评他们,因此「提高了学童的信心,无形中也加强了他们的沟通能力」。

事实上,现在在美国、加拿大、波兰及日本的学校,都引进了「狗狗助读」计画。先前早已有支持者指出,有些害羞的孩子在教师及同学面前朗读,会感到困难尴尬,但对狗朗读,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例如美国威斯康新州福尔里佛学校的董事会,在两年前就曾因为实行这个计画,特别批准一只八岁的狗小姐—凯拉,成为学校非正式员工。该校表示,这些日子以来,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非常好。

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

失落与圆满

美国知名绘本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1932-1999),才华横溢,集画家、诗人、剧作家、歌手、作曲家于一身。他擅长以简单的线条和浅显的文字,呈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一些绘本原本设定的读者群是四岁到八岁的小孩,但由于文字别具寓意,往往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因而变成了所有年龄层的最爱。

脍炙人口的著作包括《失落的一角》和姐妹作《失落的一角会见大圆满》(《THE MISSING PIECE》和《THE MISSING PIECE MEETS THE BIG O》),最近在少女感化院重新导读,孩子们有一些领悟。
《失落的一角》描述缺了一角的圆,它很不快乐,决定去寻找失落的一角。它找到了一些角,却不是适合的,有时好像找到适合的,一不小心却失去了,或握得太紧,捏碎了……。等它终于找到一角,也学会牢牢抓住,却发觉仍是不快乐,有了那一角,反而失去自我和逍遥,更没有了寻找过程中的喜悦遭遇!于是放开那一角走开,轻快地唱着寻找失落的一角那首歌。

有人对它如此的诠释:

看来有点像是爱情,像是野心,像是人类永远的不满足,更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经历。因为己身的不圆满,企图寻找什么来弥补生命的缺憾,我们追求爱情,完成野心,以为这样生命就能得到满足。在追寻的历程里,难免遇到挫折,难免无法一下子就遇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就算遇到了,也可能因种种原因而错过,或抓的太紧、或抓的太松、或对方不想成为自己的一角……但就算对方愿意,自己也学会拿捏,却发现嵌合的一角并没有让自己快乐,反而失去自我,并发现追寻的过程才是自己快乐的泉源!


放开才能让自己快乐,然而,被抛下的一角是多么难受!作者以失落的一角写了续集《THE MISSING PIECE MEETS THE BIG O》,希望被弃的一角可以勇敢挑战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不再是等着被人挑选的失落一角,这样才能在与伴侣同行中,彼此自在、互相支持。

这两本书让人找回自信,圆满自己的生命,活出亮丽的人生,有机会您不妨一读!

2009年7月23日星期四

各得其所的乐龄住房

当人口迈入老年化,针对健康或生病的乐龄居所应该要更全面的规划!

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当长者生病,而家人无法24小时照应时,便把他们送进疗养院,那里有医护和复健人员协助,让家属可以安心工作。

但有些病患过了紧急阶段,除了手脚行动不便外,其实疾病并没有伤害到脑部,精神依旧焕发,可惜的是疗养院无法分出人力,为他们另外规划有趣、充实、有人际互动及别具意义的活动,导致很多老人家百般无聊,在情绪上非常低落,觉得自己就只是等死罢了!

前不久移居荷兰的马妲为大家详尽介绍了当地老人不同类型的居所,非常值得我们参考,谨摘录于下,希望政府或有识之士能看到未来的实际需要,为国人发展更多选择的乐龄住屋,让大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

原地养老:
当体能衰落时,需有人帮忙打理房子,整理花园,添购日常用品。

福利措施:根据荷兰的医药保险制度,如果病人无法自己开车看医生,交通费用(一些病人连床一起出发)或者德士费是由保险公司承担的。

每天下午3点多钟,有食物速递员驾车上门送晚餐给老人。

老人居所:
这些小单位的房子是25至30人一组,单人拥有宽裕的坐卧间,有伴侣的老人则享有更大的空间,有两个房间。

吃饭和谈天等活动则在公用空间跟其他居者一起分享。

敬老院(住护中心/服务公寓/护疗中心):
针对所需服务介于医院和住护之间的病人,有医生和物理治疗师长驻。住护大厦并非只接收老人,一些患上绝症的中年人也可以申请住入。

老人之所以被接受到敬老院居住,就是当事人已经无法“全面地”照顾自己了。在住护中心里,他们的三餐、衣物和房间卫生有人照顾,如住旅馆般。几乎所有进入敬老院的老人,整个黄昏岁月都会在敬老院里度过。

住护中心:
尽量保有住客的私人空间,即拥有个人坐卧起居间和厕所,奢侈的有个小阳台可以晒晒太阳。不少住护中心地处绿地,住客超过百人。中心管理运作水平优良,必须符合政府规定的要求。一般有24小时候命的护士组,专人指导的物理治疗室,保安和园艺管理部门,供应三餐的餐厅,还有咖啡室、大厅,有闲暇户外座间供老人们小聚,大厦也有清洁工料理组、居者的卫生护理组和衣物洗烫组,几家小小的文具日用店和理发店、行政管理部、健身室、公用公园等。

管理层以温馨愉快为号召,为老人主办消闲节目来增添生活乐趣(如剪纸、绘画、捏面团作饼干、歌唱欣赏、音乐演奏等),且欢迎家人朋友随时探望,或者加入中心的各种消闲活动。中心设有小图书馆供住客借用大字书籍阅读!还有,心爱的宠物可以随处走动!!

近年来新建的住护中心在设计上力求宽大,以方便患病的老人和伴侣双人使用,不必分开,每天要奔波探望。

服务公寓:
比较高档的服务公寓大厅和庭院精心布置,设计摩登。公寓的单位宽大时尚,天台面向负离子强的优质自然环境。设有严密的保安,餐厅厨房一年四季有各种套餐膳食提供。要订餐必须在上午10点决定。晚间从厨房热腾腾送上门。

普通的服务公寓内部除了小阳台、小客厅以外,只有小厨房、睡房、浴室和厕所。进入公寓前,必须通过楼下对话机让室内的人开门,维持一定程度的安全。

支撑居所:
属于护疗中心的分支组织,地点就近护疗中心。这是给年长老人或者退出护疗中心的老人居住。这些小规模居所拥有属于自己更大的私隐空间。他们能得到护疗中心的护士的护理服务,并且能订购热餐。一旦有紧急需要,他们可按下挂在胸前的按钮,发出警铃通报,让人来查看。一旦他们必须回到护疗中心接受治疗,他们就能极快地获得治疗。

2009年7月22日星期三

猝死的预防和应对

最近有位新进演员的母亲猝死,她才49岁!而其实不时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的不幸,令家人措手不及,痛苦万分!以下来自台湾的资讯希望有助大家理解其原因和正确的紧急应对方式:

~~~~~~~~~~~~~~~~~~~~~~~~

生死一瞬间别输给死神

流行音乐巨星麦可‧杰克森、功夫名星大卫‧卡拉定最近皆因猝死殒落;前几年,未上任的内政部准部长廖风德、国内知名企业家温世仁、红遍两岸的歌手邓丽君……,也都因猝死离世,究竟怎么正确做,才能躲过死神意外的造访?且听听医师的告诫。

一九七○年代,WHO对于「猝死」的定义:认为对看起来健康的人、病情平稳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六小时内意想不到地发生非外伤性死亡,便是猝死;但到了八○年代,国外医师认为:在症状起始后一小时内死亡者,方为猝死。

医学上,导致「猝死」的原因众多,但国内外数据都显示:心血管是引发猝死的最大杀手!

中华民国急救加护医学会秘书长、台大医院云林分院急诊医学部主任黄建华表示,目前统计猝死的原因中,心因性猝死与呼吸系统(如气喘)、脑血管疾病、感染症等其他病症引起的猝死,约占各半。国外的数据则显示,在两小时内死亡的病人中,有高达百分之八十八,肇因于心血管系统。

一般而言,三高族、胆固醇过高、代谢症候群等健康状况不理想;以及个性易冲动、情绪急躁;有抽烟习惯、生活作息不正常等三大类人,引发猝死的机率最高

猝死最让人震撼之处在于,身强体壮的青壮年,也难以幸免。究其原因,这些人平日身体无显著异常,又没有定期健检习惯,因此比老病号更难以防范猝死。

振兴医院家医科暨健检科主治医师丘亮说,青壮年猝死通常源于「过劳死」,也就是过度工作、过度劳累,引发人体心、肺等器官衰竭,或脑溢血、冠心病等病症造成猝死。事实上,如果青壮年平时就注意到过劳的问题,猝死的机率就会大大降低。

家族遗传机率颇高
由于造成猝死的心血管疾病,像是先天性心律不整或急性心肌梗塞等,大多有家族性遗传,间接让「猝死」的议题,看起来像是「会遗传」(前几年,歌手马兆骏与其父均于壮年猝死)。

国内曾有医师针对一对经常因剧烈运动而昏倒的父子,进行基因检测,发现父子均带有遗传心因性猝死基因变异,且属于显性遗传;换句话说,如果爸妈带有基因异常,遗传给下一代的机率将高达二分之一。

高危险群保持警觉
黄建华建议,家族成员中曾有人不明原因昏倒或猝死,甚至自己曾发生未知因素昏倒,就要进行心电图、运动心电图等检查,并由心脏科医师评估,是否要藉由药物或是去颤器(ICD)等方式,预防猝死。

此外,猝死高危险群在进行户外活动时,若出现气喘、头晕、心悸、心律不整、胸闷等状况出现时,就应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如果状况持续,就要立即就医。

错误急救方式愈帮愈忙
猝死来得急又快,常让旁人乱了方寸,手忙脚乱之际,扶起昏倒的人乱摇乱晃、打耳光助他清醒,或放血、喝水、捶胸、掐人中……,究竟那种做法真的帮了大忙,又有那几项帮了倒忙?

医师提醒,猝死发生后的三十分钟,是救命的黄金时间,这期间若未施予任何急救措施,存活率:百分之零。

错误一:中风时,第一时间快帮病人放血!
此观念不仅深植台湾人心,甚至西方中世纪也有类似疗法,所以部分救护人员,也留有类似的观念。不过现代实证医学认为,此民俗疗法并无直接证据能够证明疗效,反而可能在放血过程,造成病人更深的不安和痛苦,错失急救黄金期。

正确作法:中风要立即就医,且必须在中风三小时内的黄金时期,使用血栓溶解剂。

错误二:昏迷无意识时,捏按鼻下、唇上的人中穴。
这招是一般民众面对疑似猝死的第「一百零一招」,但医生认为,此方法无根据、延迟时间,过度按压往往会增加外伤。

正确作法:立刻施以CPR心肺复苏术,请旁人呼叫救护车立即送医。

错误三:心律不整时,用力的在胸口捶一拳,可以让心律不整患者达到类似「电击」的效果。
的确有部分人捶胸口后,可让心脏的电位改变,进而让心律不整者回复,但是就医学角度看来,却无充分根据,而且在无法确定是否为心律不整的情况下,贸然「出拳」恐怕会造成更大自发性伤害。

正确作法:呼叫救护车立即送医,可轻拍两侧颈动脉,增加患者氧气吸收。

错误四:「抢时间」最好自己运送患者到医院比较快!
大错特错。因为救护车上,有许多救护、急救设备,像是氧气筒、点滴、电击器等,而且专业人员有无线电可直接连络医院。综观看来,自行运送的效益可能没有救护车护送来得高。 此外,除非能够掌握倒卧者伤势,否则别贸然移动已经因为猝死而倒卧的患者,因为患者在倒下的同时,可能已经造成外伤,甚至脊椎损伤,如果任意移动,可能造成脊椎损伤患者四肢永久瘫痪的后果。

正确作法:紧急呼叫救护车。

错误五:病人在意识模糊之际赶快给水、喂食,补充其元气。
事实上,此举很容易让患者噎到气管及造成吸入性肺炎,反而增加急救的困难度。

正确作法:保持呼吸道及食道通畅,防止异物梗塞。

2009年7月21日星期二

关怀和体谅

7月初的一场跆拳道比赛发生了意外,导致一个有为的青年丧失宝贵的性命,而另一个才15岁的少年则精神崩溃,心灵上也不再有生趣!

痛定思痛,主办当局应该认真调查失误的原因,探讨可以避免的安全措施,这样他们的牺牲才有价值!

针对此事,为小学的孩子们写了下文,也和大家分享:

关怀和体谅身边受伤的人

亲爱的小朋友:

意外常在大家来不及反应的状况下发生了,运气好的话,失误的后果能在事后弥补过来,但有时候却不幸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前阵子跆拳道比赛中的一时错“脚”,就让两个家庭同时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起源于韩国的跆拳道近来受到国人的喜爱,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群人,有些是像你们这样的小学生,而有的是年纪比较大的哥哥姐姐,大家在联络所的广场或公园里一起训练。

跆拳道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可以锻炼我们身体的平衡、敏捷、协调及柔软性,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强调修心养性,道德教育第一,动作技巧第二!再加上它有完善的护具保护身体及严格的比赛规则,比如只可以攻击对手受保护的腹部、头部等,因而奥林匹克运动会自2000年把跆拳道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认为它是安全的体能活动。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究竟是否有人为的疏失目前正在调查,大家所要从中吸取的是宝贵的教训与经验,避免同样的过错再产生,因为损失的都是很好的孩子!

不幸去世的17岁哥哥很懂事,知道孝顺父母、照顾妹妹。他的父亲半年前病逝了,而在父亲瘫痪的七年间,母亲一天得打两份工来维持生计,他因此清晨五时就起身,帮父亲洗澡,喂爸爸吃东西后才上学,但尽管如此,哥哥从来不迟到,而且常是同学中最早到学校的一个;他也很疼爱妹妹,当母亲在外工作时会负责煮食、准备面包给妹妹吃。

像他这样难得的好儿子、好兄长,突然去世,一定让人非常不舍;小朋友,如果你自己或周遭发生类似的事故,你也会很难受,而所能做的就是付出关怀,尽量陪伴,聆听他们内心的思念、不满、懊悔和悲伤,他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走出哀痛,再见阳光!

而另外一个哥哥才15岁,平素是个彬彬有礼的人,他并没有意料到赛程中挨自己一脚的对手会就此天人永隔!他当时见到对方晕倒很是担心,特地留在现场,直到看见伤者腹部上下起伏的呼吸才放心离开。隔天获悉对方昏迷不醒,非常不安,当父亲和教练的陪同到医院探望时,他的情绪崩溃了,站在病床旁,像小孩般放声大哭!

接着数日他寝食难安,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房里,让家人不知如何是好。而当对方不幸离开了人世,他并没有逃避责难,勇敢前往灵堂悼唁,也向亲属致歉,他十分忧伤,几次低头落泪,甚至哭倒在教练怀里。

很显然,这位哥哥在事故后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他内心的愧疚可想而知;但社会一般的大众未必会原谅,亲友担心他想不开,也挂虑他的安危,因此父亲会护送儿子上学,而教练则准备代他申请个人保护令。

小朋友,当失误酿成大祸,往者已矣,最难过的除了家人朋友,就是闯祸的人,这样的事情将在他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外人对他的鄙视、愤恨都将加重内在对自己的谴责,而永远难以走出阴影!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体谅身边犯下错事的人,知道他的内心已经受到惩罚,而愿意接纳他的诚挚道歉、原谅他的无心之失,那么他也会有一条生路可走!

让我们珍惜自己的幸福,多关怀和体谅身边受伤的人!

2009年7月20日星期一

17岁的无畏

本地区17岁的少年多数在做些什么呢?刚从中学毕业,可能在读初院、等着进理工学院吧!大部分还是爸爸妈妈身边的乖宝宝,不管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出外旅游等都有父母的照料和陪伴,不曾尝试单飞独行、冒险犯难!

但有一位美国的男孩独自驾着帆船绕世界一周,在一年多的日子里,他多数的时间是一个人孤独过日子、自己决定每天的下一个去向、在海上只有干粮及冷冻食物果腹,还在印度洋遭遇强烈暴风雨,船身及装备都受损,有4天4夜不能阖眼睡觉!这趟5.2万多公里的航行十分艰难,但他从不放弃,他在南非好望角外海渡过17岁生日,在前几天完成壮举,回到了家乡!

桑德兰的勇气、决心和冒险精神都非常值得学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他接受挑战、勇敢追梦的精彩历程请看以下的外电报导,也可以浏览桑德兰的网站和博客:http://www.sailzac.com/

~~~~~~~~~~~~~~~~~~~~~~~

17岁独力航海5万里



独自航海环绕世界的十七岁美国加州少年(Zac Sunderland),十六日结束旅途,平安返家,打破一九九九年澳洲十八岁杰西‧马丁创造的纪录,成为独力完成这项壮举最年轻的人。

桑德兰结束旅程,踏上土地,接受家人和朋友迎接,他说:「这十三个月来很疯狂……最后回来这里真棒。」

从小喜欢海、酷爱运动的桑德兰出身造船世家,又受到畅销励志书《勇气》的鼓舞,以打工存下的六千美元,买下一艘十一米长的帆船「无畏号」,去年六月十四日从洛杉矶西南边的马瑞纳德瑞港出发,朝西方航行。

桑德兰一路经过巴布亚新几内亚、澳洲,再横越印度洋到马达加斯加,然后再绕道南非好望角、穿越大西洋到达巴拿马运河,再回到太平洋西岸。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他在好望角外海庆祝十七岁生日。

在长达五万一千八百六十公里航行中,桑德兰利用轻便型摄影机,把沿途遇到的暴风雨和海盗威胁的过程全部记录下来。他还历经避开大型货轮、情绪低潮、因设备故障而狼狈靠岸的情况。他的专属网站每天都吸引超过十五万人次的点击率。

完成壮举的桑德兰希望出书,描写他的冒险旅程,期望激发年轻人找到生命动力。他说:「这个社会让十五到十八岁的年轻人,仿佛困在箱子里面,没有人期望做大事。他们大概希望上高中、打打美式足球,差不多就这样。」

桑德兰说:「生命中只要有正确的动机和正确的抱负,人们能做的就有许多可能……。我所做的就是步出户外、挑战困难。追求你所要的吧!

美国航海协会表示,至今只有不到二百五十人独力航海环绕世界。

2009年7月17日星期五

知耻雪耻

作家林良是台湾儿童文学界的元老,从工作岗位退休后还继续为国语日报等儿童刊物撰写儿歌及故事专栏。他以「林良」本名为小读者写作,小读者们非常喜欢他温暖、阳光的笔调,多数称他为「林良爷爷」;而「子敏」则是他的笔名,用以发表散文,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小太阳”一书。

大家较为知悉的是林良在从事报业、出版工作长达五十多年,但其实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小学老师,以下所描述的故事就是那时的经历,值得我们学习:蒙羞并非耻辱,无法痛定思痛,从中自省,败部复活才是最大的羞耻!

~~~~~~~~~~~~~~~~~~~~~~~~

作家子敏二十岁那年,为贴补家计,晚上担任补校代课老师。由于没经验,只会拿起课本,用国语念一句,用方言翻译一句,念完三遍,就不知该怎么办,只好让学生回家,没想到主任从办公室冲出来,把已走到操场的学生赶回教室,生气地对他们训话,还数落老师。

子敏力保镇定,忍受「有生以来最无情的羞辱」。待羞辱够了,主任开始讲课,他冷静地从中看出一些路数。

回家后子敏决心为上课的一百分钟定目标,设定一分钟可说多少话、「板书」三个字能耗去多少秒钟,应讲那些背景知识,怎样用夸张风趣的说法等,并把对学员说的话写下来,念一次作修改,力求动听流畅,让学员听得明白。

当他把教学脚本整理好时已天亮。当天晚上他上课时,主任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监督。子敏有条不紊依照计画进行,他讲话时,学员听得入神,他要求学员所做的活动,学员都跃跃欲试,主任看得目瞪口呆。

放学时,学员不自觉的站起来致意。主任走到子敏的面前,拉住他的手说:「太好了,太了不起了,我从来没…」,他的意思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充实的教学。

待学员们都回家了,主任搭着他的肩膀,陪他走到校门口,然后亲切地跟他告辞,此时子敏忍了好久的热泪滚滚而出,他终于「雪耻」了。

子敏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难免遇到羞辱、挫败,只有自己不断地精进,才能扳回尊严。 (作者:莘子)

2009年7月16日星期四

疗养院的困境

联合晚报最近刊载不少疗养院面对困境,很多家人拖欠疗养费,而最终不得不聘用追债公司向儿女追讨费用,又或者提出控诉,经由赡养父母条例,要求子女共同分摊疗养费:

面临金融海啸,一些子女失业,或月入被削减两三成,而有“保自己弃父母”的心态,疗养费能拖就拖;一家疗养院今年3月时共有8万9000元拖欠款,而2个月后,已累积到20万元!

当中有的声称生意失败,一拖就是3年,累积高达2万8800元;而有些其实是把金融海啸当作“挡箭牌”,自己驾豪华车住大屋,却拖欠父母的疗养费;甚至还有人狠心的说:“最多你把我爸爸丢到街头好了!”

当然,部分子女确实是有心无力,但与其逃避,不如面对现实,共同解决问题。多数的疗养院都有社工服务,能为遭遇困难的家庭,申请短期的补助,或依照支付能力,重新衡量儿女必须支付的金额,一起度过难关。

否则逃避欠债之下,也意味着无法探望老人家了!可怜的长者自己在为疾病和疼痛挣扎之际,却得不到家人的关怀、温暖与支持;那么,心理的痛楚将比肉体更难以承受,而加重了病情,或萌生厌世的念头。

每个星期探访疗养院时,都会发现两类不同的人,但凡平静、开朗、笑脸迎人的病患,都是拥有家人满满的爱;而孤僻、冷漠或一脸愁苦的人则多数没有亲友探望!

当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是谁非,有时也说不准,但能为一家人就是难得的机缘,尤其父母亲已经到了生命的终点,又有什么恩怨是放不下的呢?更要注意的是自己所作所为,儿女也看在眼里,千万莫做错误的示范啊!

爱的表达要及时,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

2009年7月15日星期三

重建妇女的自信

有些妇女在结婚之后便放弃了工作,专心致志料理家务、育养孩子,但日子久了,就发现自己和社会逐渐脱节,失去自信。当孩子长大,不再需要母亲无时无刻的守候照顾;还是和丈夫的情感出现问题,对方时常在言语上贬低或精神上忽略;又或者一家之主不幸患病、去世等,而不得不考虑重新踏入就业市场时,常发现缺乏一技之长,或是原先所学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因此过渡时期的桥梁是急需的,提供系列的课程,让她们调整心态、建立自信、学习技艺是先决的条件,但可惜的是妇女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很高兴从报上得知妇女创业合作社(Women Enterprise Workz)全心帮助无法全职工作或低收入妇女,提供适当的培训让她们日后可以居家工作,在赚取适当金钱补贴的同时,能照料家务和孩子。

这类的技艺培训包括:压花、蜡烛制造、木材艺术绘画、首饰制作、陶瓷、玻璃画、生态艺术等;也提供服务性质的工作训练,譬如:商业服务、活动支援等,还有即将推出的美容/修脚、气球造型、礼品包装和手/脸部彩绘。

妇女创业合作社除了在定点,如宜家家具店展销,也有流动性的推车摊位,并将更进一步成立电子商店(Shop@WEWorkz),让会员通过网站销售产品,促进产品的销量;而让会员接受培训,以加强销售产品的能力,也是未来的计划!合作社也鼓励会员将部分收入填补公积金,以领取政府颁发的就业入息补贴。

像这样的协助,就好比给予钓鱼的技能,远较金钱上的补贴来得实际,更重要的是重建了妇女的自信,让她们靠自己的力量赚取应得的酬劳,或许金额不是很高,但对心理的支持作用却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如果您也对妇女创业合作社有兴趣,或可以成为它们的支持者,购买产品等,请上网了解更多:http://www.weworkz.sg/index.php/

2009年7月14日星期二

亲子壮游

促进亲子关系密切,一起出游是最好的方式,但你会带着6岁的女孩骑单车挑战两千多公里的丝路吗?

前几天台湾的自行车环球一圈纪录保持人陈守忠、摄影师太太和六岁女儿出发了,他们三人预计花两个月、从西安到吐鲁番,骑二千七百公里险峻路程,女儿将创下全球年龄最小骑单车游丝路的首例!

据报载,曾以四百天、完成二万公里自行车环球一圈壮举的陈守忠,有三次丝路之旅的丰富经验,这当中有一些冒险之处:兰州高度约一千公尺,穿越乌鞘岭约三千一百公尺,是丝路之行中的最高点,这一段六十公里的缓上坡,踩起来会有点重重的感觉,但不算艰难;从河西走廊的武威开始出现「戈壁滩地形」,有草原,且会碰上沙尘暴;从嘉峪关到吐鲁番的戈壁更辽阔,城镇间距离遥远,将是全程中最艰困路段,水及干粮是补给关键。

但是,他认为:「真正的冒险是你到哪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其中最大的障碍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理,探险如此,人生也如此。」

体验会是最好的成长教育,希望亲子壮游能鼓励现在的父母,让孩子尝试冒险,并为同样的家庭带来正面的启示。

陈守忠这趟丝路之旅还有个最大的心愿:原本跟孩子「不熟」,自己忙着环骑世界,在孩子成长期缺席,生活起居都由妻子一手料理,他想,自己就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女儿,父女黏在一起去壮游,必能弥补过去欠孩子的亲情,开拓视野。

的确,父母儿女亲密无间的时光其实不是很长久,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得脱离家长的羽翼,独自探索,建立自己的世界,很长一段时间朋友将是他们的最佳拍档。因此在孩子单飞之前,家长们要掌握机会,为生命留下美好的共同回忆,而一起旅行探险就是极好的方式,不妨一试;当然,事前万全的准备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亲子共同锻炼、寻找资讯、筹划路径的过程中,也更促进了彼此的关系!

2009年7月13日星期一

巨星之陨落

近日吸引全球30亿人目光的莫过于巨星麦克杰逊之逝,他的一生创造了许多记录和留下影响,堪称流行文化的传奇!

麦克杰逊的辉煌记录:
*七亿五千万张以上的总唱片销售量稳居全球冠军宝座,且包办史上最卖座的唱片纪录前三名
*第一个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卖出超过一亿张专辑的歌手
*史上第一位在一年内赚进上亿美金的艺人

*夺得美国单曲榜冠军的最年轻的歌手(11岁,Jackson 5乐队的主唱)
*首位单曲第一周发行即夺得美国音乐榜冠军的歌手(“You Are Not Alone”)
*以个人名义支持慈善机构最多、金额最高的流行明星(39个)
*史上最长的音乐录影(《Ghosts》,35分钟)
*史上最贵的音乐录影(《Scream》,制作费700万美金)
*1982年推出乐坛最具代表性专辑《颤栗》(Thriller),囊括八座葛莱美奖,销售1亿张,成为人类音乐史上最畅销专辑
*《Thriller》的音乐录影带为全球第一支MV,被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录影带」之一
*集演唱、舞蹈、作词、作曲、演奏、编曲、制作等各方面于一身
*在全球27个国家首播歌曲「黑与白」,一举吸引五亿观众同时观看,创下至今仍无人能破、最多人同时观看一首音乐录影带的全球纪录
*获《吉尼斯世界记录》颁发最新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艺人

麦克杰逊的非凡贡献:
*打破长期以来非洲裔在美国歌坛的隐形枷锁,让许多非裔歌手有机会出头
*独特的乐曲与唱腔,至今仍对Hip Hop(嬉哈)、Pop(流行)与R&B(蓝调)有巨大影响力,许多当今流行乐坛歌手的唱腔,都可以听到模仿他的旋律
*独创黑衣、黑鞋配白袜的舞步「月球漫步」(Moon Walk)、快速如机械的脚步切换,风靡全球,无人能及
*第一位将音乐与影像结合,打造融合听觉与视觉全新境界的歌手,带动音乐台MTV在全球知名度窜升
*全世界慈善贡献最大的艺人,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慈善事业高达3亿美元,被称慈善之王
*曾得过两次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也是唯一一个能戴着墨镜进入白宫的艺人,并获得总统亲自接见

有人认为他是继猫王、披头士之后西方流行乐坛最具影响力的歌手,是流行史上最伟大的不朽象征。《时代》杂志誉为「猫王以降最热门的个人奇迹」,《纽约时报》更称在流行乐坛里只有两类人:「麦可杰克森与其他人」。

然而也有人这么说“麦克杰逊的死,标志着一个悲剧的结束”。的确,逝去的童年是他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父亲的侵犯和暴力是他一辈子不能抚平的缺口,生命中再多的光环都让他不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一个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又极度要求完美的人,在无法再创高峰时进行了对自己的毁灭,他企图消除身体上厌恶的标志,但无休止的整容只是适得其反!

麦克杰逊宣称自己在年轻时患上对日光敏感的白癜风和红斑狼疮,因此皮肤变白,外出时得使用遮阳伞和墨镜,晚期更传闻患有皮肤癌。近年,他厌食暴瘦,再加上严重的疼痛和失眠,普通的安眠药已经无法让他得到适当的休息,只好借助强力的止痛剂、麻醉剂,在如此滥用药物、摧残身体的情况下,很多人认为他能撑了二十年已经是个奇迹!

流行乐曲之王在即将复出舞台之际突然仙逝,巨星陨落带给人们无限的追思,这个年头要再诞生像他这样的风云人物已经不太可能了,歌手玛丽亚-凯莉在悼念会上说:“通过他的音乐和善行,麦克为医治我们这个世界付出了许多。”他传奇的一生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欢迎您来参加明天的主妇园地,一起探讨,我们也会共同研读尤今女士“豁达里的遗憾”。

时间:7月14日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9年7月10日星期五

联系祖孙情

人民协会最近对502名年纪在45到69岁之间的祖父母进行一项祖孙共同活动调查,结果显示:99%受访者认为亲密的家庭关系十分重要。可惜,在现实生活中,祖孙间亲密的互动并不多。

73%祖父母认同祖孙之间一起学习和分享某种技能,有利加深两代之间的情感,可以在自然的情况下分享彼此的生活近况、喜怒哀乐和内心事,更重要的是能在不知不觉中灌输传统的价值观!不过实际上只有36%的祖父母有这样的机会。

八成以上的祖父母喜欢的祖孙活动是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其次是外出吃饭、玩耍、旅行及购物;而对于和孙儿一起玩电脑游戏、烹饪、运动、学习新的语言或教孙子一些技艺等,则感觉不自在。

这样的调查显示了祖父母的有心无力,他们比较喜欢的互动是停留在自己拿手、熟悉的生活方式里;然而时代不同了,小孙子的思维、成长环境和喜欢的活动都不一样了,祖父母必须与时并进,才能踏入孙儿的心房!

为了促进祖孙之间有更多共同活动的机会,人民协会设立了五项祖父母兴趣小组,分别是瑜伽、烹饪、歌唱、划龙舟和学新语言,让祖父母和年轻人一起参与,互相学习,借此增进彼此的感情,创造更多的话题!

这是最近所见在联系三代情谊上最有创意和实际可行的活动,我们乐见其成,希望祖父母能多多参加,自己有所成长之外,也促进了祖孙的关系!

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身心灵养生

谈到养生,很多人都知道要有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有氧的运动,但其实更重要是一颗开朗、包容和无忧的心!

就拿来饮食说,有些人斤斤计较于食物的热量、营养价值,吃的时候战战兢兢,又或者勉强自己下嚥,那么身体在紧张的氛围中,就无法好好的分解与吸收;相反的,有些人吃的开怀,吃的专注,我们的头脑自然分泌适当的激素帮助消化,使身体得到最佳的营养!

最近的研究(详见下文)更发现摄取恰当的食物能够协助平衡我们的情绪,而一旦化解了焦虑,心平气和,身体也更健康,因此养生之道是身心灵缺一不可,全面关注,互相配合,才能有好的结果。

您有自己的养生之道吗?欢迎您参加明天下午的免费讲座,和我们一起探讨:

时间:7月10日下午2点半 - 4 点
地点:裕华第六分区居委会(裕廊东24街第246座)
报名电话:64251509

~~~~~~~~~~~~~~~~~~~~~~~~

用食物影响你的情绪

不久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在对营养和大脑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食物对情绪的影响力,在于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改变血液中某些神经递质的浓度水平。所谓的神经递质,是一些可以携带一定身体信息的化学“信使”,它们来往于神经细胞之间,传递诸如焦虑、忧郁、警觉、轻松等各种各样的情绪信息。

影响我们情绪的主要有两类神经递质:5-羟色氨类和肾上腺素类,前者主要影响情绪,后者影响动机。许多抗抑郁药物就是通过调节它们水平的高低来达到疗效的。

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的理论,食物中的一些营养素正是这些神经递质的前体,当身体摄入这些营养素之后,通过体内加工,可以形成相应的神经递质,从而影响它们在体内的浓度水平,最终影响了我们的情绪。所以,尽管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但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通过调节食谱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蛋白质可以提高警觉能力
因为蛋白质在体内被分解成各种氨基酸,其中之一的酪氨酸是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前体,可提高此类神经递质的含量,进而增加人的警觉水平,并增强行事的动机,使人处于比较主动的情绪中。因此高蛋白的食物常被看成对情绪有积极作用,诸如鱼、禽、肉、蛋是这类的代表,而奶和豆腐也是不错的选择。

碳水化合物可以缓解压力
碳水化合物可以引发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可以清除血液中的所有氨基酸而只留下色氨酸,这大大有利于色氨酸进入脑细胞。色氨酸是5-羟色氨的前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5-羟色氨可以起到镇痛、放松和令人平静的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吃巧克力可以令人心情愉快。但几乎没有营养学家会建议人们通过吃糖果来获得好的心情,因为糖果由于吸收容易而使血糖增加得过快,很容易使人的情绪产生波动,并易于上瘾。用碳水化合物食物改善情绪的正确做法是:选择那些需要比较长时间消化吸收的谷物、麦片和水果,它们可以使血糖长时间维持在一定的浓度上,让人们的心情稳定而愉快。

热天吃肉让人烦躁
闷热的天气很容易让人心烦,感觉躁动不安。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在热天里“吃肉多”会让人的情绪更加不好。人吃了大量肉食后,脾气会变得越来越烦躁。这是因为肉类中含有大量动物蛋白,会使脑中的色氨酸含量减少,而导致人有侵略、忧虑和好斗的倾向。其次,肉中含钙的比率不高,多吃会造成体内钙浓度太低,也会增加人易怒及暴躁的倾向。

最后,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肉类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过多摄入可使血管硬化,进而升高血压。血压增高是造成人情绪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几乎所有的肉类,包括内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而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猪、牛、羊等瘦肉吃多了会让人烦躁,鱼肉和鸡肉则不会。实际上,鸡肉的作用尤其明显。它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蛋白质中赖氨酸的含量比猪肉高13%,能让人的情绪更为亢奋。从另一方面讲,鸡肉也有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饮食清淡让性情温和
长期保持清淡饮食的人,性情比较温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证实,这是因为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血清素,具有让人增强睡意的能力,能降低人的攻击性。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巧妙进行饮食搭配,可以降低食物对情绪的负面作用。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纤维素、铁、钙及其他营养成分,可以起到一定的败火润燥作用。在主食方面,少吃方便面和奶油蛋糕,因为里面的椰子油、棕榈油和可可油等成分含大量饱和脂肪酸,会升高胆固醇和血压,让人情绪烦躁;应多吃五谷杂粮,如燕麦、糙米和全麦面包等,它们富含可溶解性纤维,能够在肠内与脂肪结合而降低血压。

此外,气温超过35℃时,出汗多致使血液黏稠度升高,也会引起人烦躁不安的情绪,多喝水可以起到让血液稀释的作用,让心情平和下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9年7月8日星期三

做孩子的弓

《论孩子》

纪伯倫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庇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瞄准无限之旅上的目标,用力将你弯曲,以使他的箭迅捷远飞。

让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既爱飞驰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

伟大的黎巴嫩诗人纪伯倫在年仅15岁之际就写下了先知的初稿,到现在相隔将近一世纪,却还是这么震荡人心!

孩子从我们所出,却不属于我们,他有自己的心灵栖息之处!

为人父母都很想打开一扇通往心灵的门窗,能够知道一点孩子的内心世界,尤其盼望可以和处于狂风暴雨期的青少年多谈几句话,但是父母该怎样讲,他们才会听、又如何聆听,他们才会讲?很多家长都为此伤透了脑筋!

您是其中一位吗?还是您有一些锦囊妙计?欢迎明天一起来探讨:

主题:靠近青少年系列--与青少年沟通技巧
时间:7月9日下午2点~4点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9年7月7日星期二

宝贝,对不起

报载U频道即将播出实况节目《只想说声对不起》,扮演道歉双方的桥梁,传达歉意。主持人是复出的徐秀盈,而她在受访时提及自己最想说“对不起”的对象是小女儿,因为在怀胎5个半月时,她险些失去腹中女儿:

由于第一次怀胎顺利,徐秀盈把第二胎当作理所当然,给自己安排很多工作,还踩着高跟鞋四处奔波。

就在她沾沾自喜向先生赖兴祥称赞自己是“超级孕妇”的隔天,她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血泊中,羊水已破裂。入院后,医生要她做最坏打算。她告诉医生,不管多辛苦都要把女儿怀足至少32周,再把女儿生下。为了保胎,徐秀盈取消工作,在家休养3个多月,大半时间躺在床上。“要看报纸时,得请帮佣把报纸递给我。三餐也是端到我面前。连上洗手间也提心吊胆,怕动了胎气。”


徐秀盈说:“那时我想,为什么要拿女儿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女儿的发育本来一切良好,但出事后,我产下她时她只有两公斤重,像个‘polly pocket’动画人物。早产儿通常面对更多健康风险,还好她没事。”

无独有偶,最近台湾名作家兼节目主持人吳淡如以45岁高龄怀孕,原本是双胞胎,但第20周时其中一女已胎死腹中,她如常工作,直到第29周紧急入院,她早产的女儿只有910公克,且因医疗过程动用了一些私人关系,闹到满城风雨,吳淡如在产后两周写下自己的心声,恳请记者放她一马,让她好好的坐月子:

~~~~~~~~~~~~~~~~~~~~~~~~

我想好好说说这两个星期的遭遇。这必须鼔起很大勇气。因为我所遭遇的一切,出乎我自己的想像。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勇敢的人,但也曾因为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变得脆弱不堪。

两手都是针孔,自己也不忍心看。

腹部因为手术后再度内出血的缘故,出现一条黑色的淤青,几乎绕到臀部。长五十公分,宽十五公分,医院里再资深的医护人员看了都心惊胆跳。

首先是不得不提早剖腹产。在被告知胎儿心跳已接近危险值时,我完全没有心里准备,当时我在医院里,主治医师正为我满肚子抽不完的腹水伤脑筋。

从怀孕刚好第五个月开始,本来不孕吐、一直庆幸自己活动如常的我,忽然变成一个高危险妊娠的孕妇,在发现另一个胎儿因为成长状况差距太大而胎死腹中之后,又发现我应该是相当早发性的妊娠毒血症,原先的快乐急转直下。

我很在意自己和胎儿的健康,也经由各大名医会诊,大家都说,先把血压降下来就好了。可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用过不少降血压药无效,强力降血压药反而让血压飙升到一八0、施打对一般人应该有效的硫酸镁反而让胎儿心跳降低不少…不少名医因为怕我出事建议我终止妊娠,我不肯。

我的问题不在安胎,问题并不出在子宫。我的主治医师比较乐观,他是虔诚佛教徒,不可能建议终止妊娠,所以我们决定要撑到不能撑的时候。在发现我工作时反而比较不会焦虑,血压反而比在医院卧床时正常时,他也赞成我维持规律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看能撑到什么时候。

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自己必须和死神共舞。

唉,谁教我要决定要当高龄产妇呢。我明白自己的个性──凡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我都愿意用命去换。

可以战败,不能未战先降。

我当然明白,要付出什么代价。

妊娠毒血症虽然和高龄、初产、多胞胎都可能有关,但其引发原因仍然不详。也有报告说是与个人免疫力作用有关。我只能说,我不幸抽中了这支签。

如果命运注定如此,则和死神共舞。你必须正面看他,不能怕,姿态必须优雅。

不过,事情比任何人能想像的更诡异。剖腹前一天,我感觉自己快要被水淹死了。医师急救后整整抽出四公斤的腹水。

抽出腹水后,我终于可以好好吃下一顿饭。但第二天,腹部又渐渐肿了起来,又抽出二公斤的腹水。就是在此时监听胎儿心跳发现越来越缓慢,医师决定将我送进可以妥善照料早产儿的医院待产。

剖腹清醒后的痛苦,和所有的产妇一样。但一般人想像不到的事情更多。

第二天,打了止痛药的我状况稍好。第三天,又有了变化。腹部再度膨胀,痛苦不堪。我心知不祥,可能又是腹水惹的祸,也可能是内出血产生的皮下血肿现象。我开始发烧,刚开始有医师以为是剖腹产产妇的自然现象,要我别在意。

直到有人发现我下腹部整片变成黑色。

我的发烧持续五天。一位医师朋友来看我,觉得很不对劲,验血报告后,发现感染指数高达十一(标准是零点五),而白血球又多得吓人,建议我做电脑断层扫瞄和核磁共振。于是我决定转到有这些设备的医院进行治疗。

我转到另外一家医院,在剖腹的伤口上又割了一刀,将淤血放出来,并施打抗生素。 我的感染指数和白血球在八天后回到标准值。

很多人建议我:「妳要好好做月子。」

我都只能苦笑。从剖腹后已经过了两个星期,这二周内我都在「做病人」,而不是做月子。病房是密闭空间,冷气吹得人头痛,根本不可能好好做月子。 出院后第一天,我回到家,才真正睡了一觉。两个星期以来,我第一次睡得着。

我好想请大家同情我。请让我好好的做月子吧。

~~~~~~~~~~~~~~~~~~~~~~~~

吳淡如与徐秀盈同样为了女儿能够存活下来,咬紧牙根吃尽苦头,为她们太着重于工作而付出了代价,庆幸的是两个勇敢的女人都有机会和自己的宝贝说声对不起,而其他心有愧疚的人呢?很多事情都不能等待,说抱歉也要及时啊!

2009年7月6日星期一

做些无聊的傻事

感谢读者常电邮佳文到我们的信箱(fidcounselling@gmail.com),很抱歉没有一一回复,但却时时铭记在心,也会找机会和大家分享这些美好的心灵鸡汤!

下文就是一例。

在生活中总是正经八百的过日子吗?还是偶尔你也会做些无聊的傻事,让自己忘却烦恼,同时也逗逗身旁的人开心呢?

当然,傻事的前提是不损人又利己,也不可以违法哦!

原本的文章建议了18项,下面是保留下来的,供你参考,也或许,你有更好的点子,欢迎分享,让大家的生活更有趣味!

· 地下有阶砖时,特意隔一格一格来走
· 用镜面等反光物品反射阳光,照来照去
· 铺张纸在硬币上面,然后用铅笔在上面描,描个形出来
· 吃完瑞士糖(Sugus)之后,将糖纸包回原本四四方方的形状出来
· 拍别人左边,然后快闪站在别人右边
· 踩别人的影子
· 在电梯(Escalator)上往相反方向走
· 用萤光笔(Highlighter)油指甲
· 下雨撑伞,故意地旋转那把伞
· 对着镜子跳舞/演戏/唱歌
· 在街上见到狗就扮猫叫,见到猫就扮狗吠
· 下雨的时候,拿起伞故意往雨大的地方走去 听雨啪啪的声音感觉很爽
· 玩家电包装里的那张有很多泡泡的塑料膜,把泡泡一个一个按破

2009年7月3日星期五

超越逆境奇女子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62年来首位非欧美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上周受邀到新加坡发表演讲“超越凯恩斯主义—全球发展的挑战”,观察、分析和总结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鞭辟入里,而其传奇性的经历更令人注目;但其实他的妻子陈云英才是非比寻常的奇女子,逆境智商堪称第一!

要知道在1979年5月16日深夜林毅夫从金门跳进大海那一刻,没有人知道他是生是死,在中国未来的前途会是怎样?他会不会连对自己的妻儿也变节?而为了保密,他事先只有暗示地对陈云英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

而当时他们的儿子才三岁,女儿还在肚子里,陈云英一个弱女子要负起养儿育女、侍奉公婆的责任、承担林毅夫叛逃的后果,她们母子是否会受到政府当局的打压、监视或囚禁?在两岸壁垒分明的敌对氛围下,是否遭受民众严峻的眼光?而毫无音讯的等待又会有结果吗?许多人劝她改嫁,但陈云英说:「他能够这样走了,就是他对我有绝对的信心,我能够处理好我自己。」

她认为:人在艰苦的日子里,必须怀抱理想,然后全心全意的为梦想而投注心力,这样不仅让你有实现的机会,也会帮助你熬过痛苦!陈云英接下来坚毅的表现更令人敬服:

~~~~~~~~~~~~~~~~~~~~~~~~

丈夫失踪后,她得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虽然已是学校的老师,一双儿女也还年幼极需照料,但陈云英勇往直前,希望到美国进修,因此在上课和育子之余苦学英文,通过了托福考试,也获得学校录取,准备赴美读硕士!而在此时,她接到了林毅夫从美国捎来的信息,陈云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别后多年的第一个音讯!

林毅夫到大陆,先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82年因缘巧合得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攻读博士学位;一踏上美利坚国土,林毅夫立即通知在台湾的妻子,原本他以为这一别可能要10几20年才能重逢呢!

但夫妻两人分离四年后相见仅仅几天,却又要分别了。林毅夫在芝加哥大学读经济,陈云英则到华盛顿大学读教育,两地相距甚远,很难经常见面。半年后,儿女也接来美国团聚, 陈云英得兼顾读书和抚育孩子;她经常是一边两手按着打字机键盘做作业,一边把头转向孩子大叫:“别吵了,妈妈要读书。”陈云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一年半时间得到了特殊教育硕士学位的。

陈云英再接再厉修读博士,当没办法在家照顾孩子时,只好把他们反锁屋里,这在美国是不允许的。无奈中陈云英只好嘱咐孩子:“妈妈不在家时,无论谁叫门都不要开,有人来电话,你们千万不要说妈妈不在家,就说妈妈在睡觉。”直到现在,她在美国的朋友还说:“我们都觉得很奇怪,你怎么老在睡觉。”就连陈云英的导师当时也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勤奋的中国学生怎么老睡觉?

在美国的4年中,陈云英多次都是刚给孩子做完饭,几乎连抬头看一眼蓝天和阳光的工夫都没有,就接着跑进教室,身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炒菜味。她最终坚持下来了,拿到了教育博士学位。


1987年,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工作一年后,林毅夫选择回到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而陈云英则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第八天,也追随丈夫回到了北京。

1994年,林毅夫结束在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任职,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是第一个由归国学者成立的独立研究机构。由于身兼不少社会职务,林毅夫平时几乎没有节假日;他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

陈云英则将自己所学灌溉在中国荒芜的特殊教育领域,创建首个特殊教育研究室,编写中国第一套特殊教育丛书,创办第一份特殊教育杂志和网站。她的名字已经同中国当代特殊教育的许多个第一紧紧连在一起,而有“中国特殊教育第一人”之称!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外国同行问陈云英,她的工作范围有多大时,她指着中国版图说,超过欧洲、大洋洲任何一个国家的面积。再问她的服务对象有多少时,陈云英粗略地算了一下说,到下个世纪初将有1000万教师接受她的培训!

由于身处研究领域,陈云英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但她却不卑不亢的说:“林毅夫的名字就是我头上的光环,他越成功,我的光环越大!我也是他事业皇冠上的宝石呀!我们是两个交叉的圆。” 陈云英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及残联的表彰,还被推选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全国人大台湾团代表,常与林毅夫一起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成为“夫妻议政”的典范。

在2002年,林毅夫因为叛逃身份无法回台奔丧时,陈云英代表丈夫回到了台湾!她怀揣林毅夫的亲笔悼父文,披麻戴孝,还背上林毅夫的麻衣,在灵前难抑悲痛,放声大哭。她哀伤地说,麻衣让她感到很沉重,她的心也因为丈夫不能回台奔丧感到痛苦。她还说,她这一代人所怀抱的情感,不是今天这个时代所能理解,她和台湾的感情是割不断的。

陈云英说:“我爱台湾,我爱中国。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跟着我的生命走到尽头。我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当我先生回家的时候,我能够长寿陪着他。但我知道这条路是相当的漫长。


2008年5月31日,林毅夫在飞往世界银行就职前一天,陈云英在记者会上自曝恩爱“秘诀”:我教给大家尤其是女性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你要挽留一个男人的心,就要给他一个幸福的舒适的生活。这个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两个有共同的文化,我们有共同的追求。我们就是一个人,只是他用男人的方式存在,我用女人的方式存在,只是他更勇敢,我更内敛

(参考自中华名人杂志,文/耀忠)

2009年7月2日星期四

防止网路色情

七月刚出版的读者文摘有一篇值得青少年家长参考的文章,作者JUDITH NEWMAN以自己七岁儿子的搜索经验和大家分享,现摘录于下:

~~~~~~~~~~~~~~~~~~~~~~~~

如何防止网路色情毒害青少年

两份调查报告:

去年六月,香港循道卫理杨震社会服务处及油尖旺青少年综合发展中心进行了「青少年对网上性资讯及网上软性侵犯的态度研究调查」,对象是十三至十八岁的青少年,结果发现:
*72%的少男少女表示能轻易在网路上得到色情资讯
*65%表示曾于网路上接收过色情资讯
*45%的青少年承认他们对艺人被偷拍的色情裸露照片感兴趣
*24%年轻人的想法:只要不露出真面目,将个人自拍的裸露照片放到网路上是无伤大雅的。

在台湾,「二○○六年青少年健康行为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抽样的四千四百多名国中学生中,42.9%的男生与18.4%的女生表示曾接触过色情网站。

网路摄影机是青少年色情最强而有力的推手。在网上撰写部落格、脸谱、微网志等交流方式,都具有突出强调自我的特性。对于青少年来说,有什么比脱光衣服更能引起别人注意呢?

帕米拉•保罗(Pamela Paul)是《色情化:色情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关系和家庭》(Pornified:How Pornography Is Transforming Our Lives, Our Relationships, and Our Families)一书的作者,她说:「越来越多的少男少女接受了色情,甚至认为色情很酷。再加上美国文化的偶像化倾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明星,孩子们很容易受到诱惑,坠入色情互动的罗网。

一些社交网站如「脸谱」(Facebook)和「我的空间」等,充斥着引人注目的页面,并常使用诸如此类的标题:「我刚用手机发送了我的裸照」、「如何安全发送自拍裸照」等。网页里提及发送裸照安全守则包括:「在学校千万不能让人拿走你的手机」;「别被逮住」等等。

事实上,发送自拍裸照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对性感到好奇;不断测试社会道德的底线,这些都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但问题是,网路上的东西不会消失。十几岁的少女傻头傻脑地在家拍摄一些狂野的「艳照」,发送给她的男友,这些影像很可能永远留在男友的电脑或手机里,永久珍藏。而且,这些照片有可能被发送给她认识或不认识的所有人。到她找工作时,别人需要调查她的履历,在谷歌(Google)上搜寻到关于她的第一条讯息,很可能就是这些照片。这些照片甚至有可能将她送进监狱。

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们为什么愿意冒这样的风险?纽约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劳伦斯•巴尔特解释道:「青少年没有很强的判断能力。他们也是有性生物,当然也就会挑战极限。他们闹着玩,而且容易冲动。在他们点击『发送』按钮之前,不会经过太多考虑。」 许多家长还没想到,发送自拍裸照的这种行为还有另一面。 「因为它不是『面对面』的行为,虽然是可见的画面和视讯,但旁观者并不在场,所以孩子就敢于袒露。」巴尔特续说:「这种距离使孩子感到很安全,因此可以更大胆。」

埃默理大学罗林斯公共健康学院的拉尔夫•第克莱门特教授曾研究饶舌歌曲的拍摄对非裔少女的影响,这些饶舌歌曲的拍摄大多涉及暴力,并有侮辱女性的内容。第克莱门特说:「我们想了解饶舌歌曲对非裔少女自我意识,以及她们对其他女性的看法有什么影响。」他发现,饶舌歌曲影片看得越多,滥饮、吸毒、滥交的可能性就越大。令人不安的是,青少年认为影片中穿着暴露的模特儿和舞者,与她们周围的女性其实是同类人。「可见,对她们来说,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完全被扭曲了。」

南丁格尔说,我们可能根本不了解我们的孩子是如何看待隐私的。孩子们对隐私的理解可能跟我们很不相同:这一代人会不假思索地在网上更新他们的生活琐事,他们已经没有什么私人生活的概念了。作为父母,我们必须亮出我们可以接受的底线,这是关键。她建议:「让孩子知道你可以接受什么,让他们知道你的价值观,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了解你的想法。

一个教育组织的会长迈克尔•约瑟夫森希望为人父母能够更进一步,跟孩子讨论发送自拍裸照的道德伦理,他说:「讨论道德或伦理,就是讨论责任。人的一切行为总会影响到其他人。如果有个孩子把裸照放在网上,你觉得那不会令他的兄弟姊妹尴尬吗?那不会令他的学校尴尬吗?一个负责的人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我们至少应该让孩子知道,制造或拥有这些图像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制定关于儿童色情制品法规的时候,谁也没想到现在的未成年人会拍摄自己的身体。」美国加州圣塔莫尼卡的一位辩护律师杰弗尔•道格拉斯说:「人们没有想到,在起诉这些案件时,检察官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如果孩子的罪名成立,他们会被判刑,留下性罪犯记录。孩子们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他们认为不会被抓住,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犯罪。」


~~~~~~~~~~~~~~~~~~~~~~~~

作者最后强调会让儿子知道:他的身体属于他自己,而且只属于他一人。一旦他在网上脱去衣服(即使是开个玩笑),他就变成了公共资产,其他人就可以控制他,对他为所欲为!

在上面所提出的一些观念确实颠覆了我们对青少年的设想,他们对父母亲不是非常强调隐私权吗?为什么对朋友,甚至陌生人就这么掏心掏肺,连自己最私密的情感、身体都愿意摊在荧光屏前呢?

了解青少年动荡不安的情绪、心理需求和发展任务等,有助于父母亲们知己知彼,用正确的方式靠近、关怀和爱护自己的青少年孩子,欢迎出席明天下午的讲座:

主题:靠近青少年系列--了解青少年孩子的情绪及发展特征
时间:7月3日下午2点~4点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9年7月1日星期三

当生命来到最后

当生命来到最后,究竟是否让病患本身知道,各有说法,一般上病患和家属的认定并不相同,根据调查研究:华人社会九成以上的家属在病情告知上采取「谎言政策」、八成以上家属甚至于主宰了病患治疗的决策!但其实有八成的病人希望被直接告知病情;而七成以上病人实际上可以从本身病况、治疗方法或周遭亲友与照顾者的态度得知实情!

在台湾家庭医学科医师黄洽钻“为何不让他知道--病情告知的原则”一文中指出有关病情的告知,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理由。

赞成的理由:
(1)病患本有「知」的权利;
(2)无法隐瞒:对自己的身体,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
(3)病情得知后,才好沟通且较愿意配合医疗;
(4)病情告知后可以自行安排各种事;
(5)尊重生命:给予病人机会,能安祥地离开,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人权;
(6)有助于往后的哀伤辅导:病人临终的表现,可以是家属走出哀伤的重要力量,鼓励病人与家属双向沟通,生死两无憾。

而不赞成的理由:
(1)害怕病人精神负担太重,病情会恶化;
(2)家属愿意负担责任,对病患的治疗有决策权;
(3)反正病人已很严重,何必再告知?
(4)告知的时机、地点不对;
(5)对告知者无信心,或告知者本身告知技巧还不成熟。

衡量不赞成的原因,其实是鉴于不知道该怎样告知病情,黄医师提醒:
(1)何人来告知:由病人最信任的人,如主要负责照顾的医师,其他如亲人、好友或教友;
(2)何时来告知:掌握适当的时机,最好在病人有充份准备时告知,而且不能告知后马上走人,要留点时间给病人;
(3)何地来告知:选择隐密性、让病人及家属觉得安全、宽心且可以表达情绪的地方,如讨论室、会谈室等;
(4)如何告知病情:坐下来、专心地、目光平视、语气委婉,同理病人情绪反应、分辨认知问题或情绪反应;用病人可以理解的字语来解释;随时观察病人可以接受的程度,澄清病人所了解的讯息;
(5)告知什么:确定病人想知道的范围。


而如果是由医护人员负责病情报告,黄医师认为必须具备下面技巧:
(1)有能力且充份地评估病人与家属各种事项:如求医经过、人生观、对疾病与死亡的认知,情绪状态、宗教信仰、支持系统....等等;
(2)衡量告知的利弊:注意自主原则、行善原则、及个人差异性;
(3)建立良好的信任、医病关系;
(4)掌握合适的时机告知:做完检查时、病人主动询问时;
(5)告知者该有的准备:了解病情、预知情绪变化、接纳病人的情绪及如何处理情绪变化。

其实在医药伦理中,病人有权优先得知病情,而且除非病人同意,医护人员不得向他人透露!因此,一个很基本的法则是尊重,当病人主动询问,希望了解自己实际的病况时,就不应该隐瞒,否则家属互相戒备、私下张罗各种医方,但病患又不配合治疗等,都使彼此的关系紧张,甚至让病人在最后因为气切或陷入昏迷,没办法言语,结果不明不白含恨而终,他的心愿、心事与后事都无法与家属充份的沟通!

当然,病患也有权利选择不要知道,因为死亡的压力太大,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那么亦应尊重他的决定。

如果病人希望知情,坦诚相对可以赋予病人余存生命的意义,改善生活品质。更重要的是,告知并非终结,而是另一责任的开端,要更能体谅病人情绪的起伏,随时扶持,才能共同走过最后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