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

孩子的安全需要

最近听闻一个小学的孩子对参加学校的露营活动有恐惧感,探究之下原来之前家长在孩子调皮捣蛋时会这样吓唬他:如果爸爸妈妈死了,看你怎么办?!所以这孩子就很担心自己晚上不在家时,父母去世该如何是好,因此害怕在外过夜!

在马斯洛的需求论中,他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而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很多家长只知道给予孩子吃饱睡足,却不明白安全感是很重要的一环,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无法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儿童就会产生焦虑,缺乏安全感。

而缺乏安全感会对孩子产生长远的影响,以下的一些资料希望能帮助家长更了解:

~~~~~~~~~~~~~~~~~~~~~

安全感低的孩子:
  拒绝和陌生人交往
  对新鲜事物没有探索欲
  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感到害怕
  不敢一个人在家
  不愿意或不敢和同学说话
  发生矛盾时退缩
       不喜欢学校,不愿意上学

安全感高的孩子:
  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
  对自己的评价高
  愿意和别人亲近
  遇到新鲜事物主动去接触

拥有安全感的3个关键词

关键词1:温暖的环境
所处的环境温馨、柔软、舒适。环境不要太复杂,自然的东西最好。

关键词2:安慰
孩子莫名其妙地哭泣其实是在告诉你他的需求,要耐心地倾听他。在你的照料中,把你的能量输送给他。

关键词3:别限制
孩子认识的东西越多,他越知道哪些是安全的,不要总是怕脏,这会使孩子对别人有畏惧和不安全感。

建立儿童的安全感
1、不对孩子撒谎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撒谎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由于家长自身也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有时尽管家长明知对孩子撒谎不好,但还是会寻求这种看起来速效的方法来安抚孩子的情绪。

但如果家长经常使用撒谎蒙骗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就会给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带来损害。孩子对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来自对父母教养行为的感知。如果他感知到身边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么他就会将这种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虑恐惧的状态下(例如害怕打针的状况)发现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会骗自己,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他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相应地受到损害。

2、全身心地关注小孩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一天24小时几乎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应该安全感十足了吧? 其实未必。度量安全感被满足的程度不能仅看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总量,更应该看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质量。

事实上,我们常发现有些家长虽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彼此仍能相互信赖,相处融洽。决定家长和孩子相处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家长要全身心地关注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了解这些举动后面的心理意义,对孩子发出的每个信号都很敏感。这样的家长就会让孩子感到温暖、感到安全,亲子之间也会形成基于彼此信任的默契。

想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帮助他建立安全感,家长只需和孩子相处时把自己的眼睛、耳朵及其他所有的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贯注地对待孩子,就可以敏感地捕捉到孩子发出的信号。

3、不拿孩子当出气筒
孩子需要得到来自主要照料者一贯的、可靠的爱,才会形成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有些家长在处理孩子顽皮行为时会习惯说:“你如果再……,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就不要你了)。”这种方法的长久使用会使幼儿对家长给自己的爱产生怀疑,因为担心父母真的不要、不爱自己而感到焦虑,进而引发安全感的降低。

另外,家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难免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并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孩子。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父母在自己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当出气筒。在这种情况下,他通常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但就是惹得父母不高兴,甚至还招来严厉的惩罚。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孩子茫然失措,进而损害已经形成的对父母、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