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哭诉赫然发现孩子是同性恋时的震撼与混乱,她甚至不想活了,当情绪冷静,慢慢厘清一条未来的路时,她不好意思的说:可是,我一气之下已经把他赶出家门了…。
的确,对寄以厚望的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很多父母亲都无法接受,但意气用事绝非良策,让我们看看这方面和新加坡国情相近的台湾亲职教育讲师有什么建议:
~~~~~~~~~~~~~~~~~~~~~
当孩子是同性恋……
作者:汪咏黛
如果孩子与我们期待中的不一样,甚至「完全」不一样,大人到底可以接受他或她到何种程度?譬如,让很多父母视为禁忌的性别倾向问题。
一位女性朋友前两天以「悲恸欲绝」的口吻对我吐露心事:「我最近才知道三十岁的女儿居然是同性恋,我和她爸爸简直要崩溃了!」
巧的是,一位社经地位很高的男士,日前跟我聊起儿女经时,也斩钉截铁的表示:「我对儿子以后念到怎样的学位、想从事哪种职业,统统没意见,只要别是同性恋就好!」
两位朋友对同性恋的观感如何,不言而喻,不禁让我思考起一个问题:我们总是说要爱孩子「原来的样子」,大人也彼此鼓励要「做自己」,但许多平日看来开明、理性,且学经历都不错的家长,不论是因为宗教信仰或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只要一遇到性别问题,态度立刻丕变。
就像一位朋友的弟弟,因为父母无法接受他是同性恋的事实,被迫远走他乡,十几年无法回家。虽然彼此思念着,但因为爸妈视此事为家族的奇耻大辱,始终不愿改变观念,认同这个性向和他们不一样的独子,亲子双方只有继续痛苦下去。
家有同性恋的孩子,我们该如何面对并接受他?最近去看了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为巴比祈祷」,非常感人,是一部适合全家一起观赏、讨论的片子。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看到身为虔诚基督徒的母亲,要接受一个同性恋儿子是多么艰难的挑战;然而,一旦大人愿意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愿意尊重他选择性向的自由,愿意改变僵固的观念时,就是一种对孩子真正无条件的爱。
巴比生长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拥有全家人的爱与期待,但在他向家人坦承自己是同性恋后,一切美好关系从此改变。巴比的母亲玛丽葛瑞斯认为同性恋是可以被治好的,她也深信同性恋是绝不被上帝所容许;于是想尽办法要治好巴比的「病」。身陷教会、家庭及同侪压力下的巴比,最后选择用死亡作为抗议,结束他二十岁的生命。
当巴比死后,母亲看了他的日记,才终于了解儿子当初想传达给她的心情,虽然懊悔与泪水再也唤不回逝去的生命,但玛丽在一位开明牧师的协助下,开始接触与她类似的家庭,并接受不同的观念,进而挺身而出,带着全家投入同志运动,为许多家庭与同志青少年发声。她希望巴比的死亡不是悲剧,而是每个家庭幸福的延续,始终是虔诚教徒的玛丽葛瑞斯,也因此成为美国有名的人权斗士。
台湾是个开放的社会,但尚未开放到让同性恋者都敢大方宣布「出柜」;不过,我相信只要有更多一点的尊重、包容与爱,就会有更多的父母愿意接受「不一样」性别倾向的孩子,而不会把他们像巴比一样逼向生命的死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