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1年1月28日星期五

亲情账单

春节将至,很多身在异乡的人在考虑是否回家过年?如果您还拿不定主意,这篇文章或许能帮忙您做决定!

在岁晚展读此文感慨特别多,让我们更珍惜所有在一起的缘分吧,预祝大家阖府团圆,吉祥如意,2月7日年初五见!

~~~~~~~~~~~~~~~~~~~~

算算还能陪爸妈多久?

摘自《生命时报》环球网

从“1+1=2”开始,我们一生都在做着无数的算术题。上学时,算术题是必须完成的作业和考试;工作后,开始算计收入,算计开销;结婚生子后,算计存多少钱可以买一套房,或是养一个孩子。可你有没有算过,自己还能陪父母多久?那么,不妨来做做这道最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亲情计算题”——假设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除掉应酬朋友、睡觉,你有多少时间真正和爸妈在一起?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爸妈能活到85岁,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爸妈相处多久?

这篇引起全国网友共鸣的帖子,最早出自于山西晚报的网上聊吧里。自从一位网友将这张“亲情账单”晒在网上后,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不少人恍然意识到,未来见父母的次数竟然少得只能以“次”来计。

网友“陌路花开”的回复让人心生酸楚:“这辈子,我也许只能和妈妈相处25天了。毕业之后留在重庆上班,一年也就春节回家一次,真正在家的时间不超过5天。5天里,大概还有3天出门应酬、聚会。剩下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和上街购物,真正能陪妈妈的时间大概只有20小时。我妈妈今年55岁了,如果上天眷顾她能活到85岁,在她最孤独的那30年里,我能在她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也就是25天,还不到一个月!”她说:“算出结果后,我哭了,觉得很愧疚,对不起妈妈,我好想马上见妈妈一面。”

和父母住在一起的范沈明也做了这道题。“毕业后我一直住在家,父母白天要上班,所以真正相处的就只有晚饭那1小时的时间。我每周大约有3天在家吃晚饭,也就是说,我每周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只有3小时,一年就是156小时。妈妈50岁,假如她能活到85岁,我能陪他的时间是5460小时,相当于227.5天,也就是7个多月。这还不包括我以后结婚和他们分开住的情况。”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汤永隆也做了这道题:“我妈妈今年70岁,住在台湾,我每年会休假1个月。假设她活到85岁,我回家每天都能陪她8小时,那么我还能陪她3600小时,也就是150天。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没有疾病、意外,没有额外的应酬,实际时间肯定还会缩水。”

儿女是父母的全部,而父母在儿女心目中又占几分?很多算过这道亲情计算题的人,都忍不住掉了眼泪,忏悔于自己对父母的这份情感疏忽。现代生活让他们忙坏了,占走了大量尽孝的时间,父母反倒成了被忽视的一角;有人甚至在父母去世时都不在身边,只能一生追悔没有见成最后一面。

每个人都会渐渐长大,渐渐离开父母的视线。学校、社会、朋友、恋人、异乡、漂泊……都在一点点拉开我们与父母的距离,而一年中留给父母的时间却是缩了又缩。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岳晓东说,对很多人来说,尽孝永远是“未来式”和“未完成式”。如果明晚不用加班,我就给爸妈打个电话;如果周末没有饭局,我就回家看看;如果我有时间了,我要带父母出去玩;如果我有钱了,我要买套大房子把他们接到身边……

“很多人会为这样一道亲情计算题动容,就是因为他们虽心存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但往往想得多、说得多,却做得少。”岳晓东解释道。汤永隆也表示,还有一个可能,在计算的过程中,人们看到的不光是数字,而是曾经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儿时天天依偎在父母身旁,到现在分隔两地见面次数少之又少。“这样的一个计算,会启动我们与父母直接的感应装置,让很多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说。

之所以会出现“孝道”的缺位,一是源于父母本身对子女的教育。岳晓东表示,许多中国父母过于以孩子为中心,以至于父母永远记得孩子的生日,但很多人从来没给父母过过生日。这种教育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以自己为中心,而很少念及父母的感受。二是很多人都觉得“来日方长”。

对谁说忙,都不如对父母说的理直气壮,以至于陪伴父母的计划总会一推再推。殊不知,父母会在我们的忽视中快速老去。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原本有限的亲情数据,在我们的账本上不停递减,有朝一日总会归零。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岳晓东认为,很多人自己当了父母后才会明白,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其实很少,无非是时常联络、报个平安、嘘寒问暖。而对于不能守在父母身边的人,我们也请多位专家给出了“尽孝之道”。

1.规划好自己的生活。汤永隆说:“子女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早些成家,和周围人关系和谐过得开心,就是解决了父母最大的后顾之忧。”一定不要过度依赖父母,把他们当成生活上的“提款机”和情感上的“垃圾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也认为,要让父母觉得,我的孩子是最靠得住的,这就是最大的孝顺。“对于我的一对儿女,我不要求他们天天在身边守着,但在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一定要能挺身而出。”

2.勤“请安”。古代的大家庭中,都有请安的制度。现在,如果我们和父母在一个城市,请安可以是每周看望一次,或带着父母出去玩;如果分隔两地,可以定好每周打1—2个电话,这个电话要由子女主动打。这种制度应该严格执行,不能用忙、累、没空当理由。既然能把陪父母的时间拿来工作、娱乐,应酬,为什么就不能从这些时间中挤出点陪父母呢?

3.多说“废话”。在和父母交流时,多说些“嘘寒问暖”的废话,甚至多听父母的唠叨。比如问问父母三餐吃了什么,去哪儿玩了,这些家长里短的话题,才最能显出亲人间的亲近。汤永隆回忆道:“我在日本上学时,有一次从电话里听出妈妈有些不对劲,再三追问,才知道她刚动完手术。”很多父母怕孩子担心,有困难、生了病会瞒着不说,做子女的一定要上心。

4.给父母庆生。虽然很多老人嘴上说“不愿意过生日”,但子女不能不当回事。平时的生日可以亲自下厨给父母做顿饭;五十、六十、七十这样的大寿一定要隆重过,儿女尽量全回到父母身边。祝寿不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让父母自豪的一种方式。

5.过年给父母发红包。孩子给钱父母总会推辞,不管他们是真的不需要还是嘴上说说,每到过年,建议有收入的子女都给父母发个红包,老人给孙子辈的压岁钱也可以从这里面出。

6.让父母享受“隔代亲”。父母对于孙子和外孙辈,是永远看不够的。自己成家有了孩子后,一定多带着孩子去看父母,每次打电话时,也要鼓励孩子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多说话,这就是让父母最高兴的事情。

2011年1月27日星期四

用爱接纳

不同,是为了相爱

文/林琇琬

黑人计程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小孩问:「为什么司机伯伯的肤色和我们不同?」

母亲答:「上帝怕世上只有一种颜色太单调,所以创造很多颜色的人,让世界缤纷,让大家能相爱。

到了目的地,计程车司机坚持不收车资。他说:「我小时候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说我们是黑人,天生注定比别人低一等。若当时母亲可以像你一样说出爱的话语,我一定会有不同的成就。我不收你的钱,希望你能时时告诉别人,不同,是为了相爱。 」

我们面对和我们不同的人事物,最初的态度通常都是排斥,但这只会造成人和人之间更大的分化。

其实,接受一个人,便能学会一种新的人生态度;接受一件事,便能丰富自我的人生。

试着去接受不同,所有的不同都是在教我们如何相爱。

~~~~~~~~~~~~~~~~~~~~

因为能接纳不同的人、不同想法,我们的心就变得更柔软,也因此能爱的更深刻,爱一切人事物的真相与美善的本质,而不是由外表和条件去判定!

2011年1月26日星期三

总要选一个

化妆

作者:袁琼琼

黄老坐在捷运上。他刚买菜回来,退休之后,自己买菜做饭,变成他最大的乐趣。他坐在博爱座上,菜篮车放在面前。幸亏这个时段没什么人,否则,占这样大一块地盘,他担心怕要有人嫌。

这段时间里坐车的多数是跟他一样的中老年人,没有什么需要赶,没有什么需要争取,车厢里有一种安适的,近乎懒怠的气氛,与尖峰时段完全不同。原本这一天他应该早一点出门买菜,但是想到车上人挤人,透不过气的感觉,就还是选择了坐闲一点的车次。

今天是大日子,儿子要带女朋友回家。儿子女朋友交了不少,这是第一个带回来的,意义不言可喻。差不多也就是准媳妇了。黄老决定显摆一下自己的厨艺。昨天晚上一整夜没睡好,尽在想菜单。

但是出门虽迟,买到的菜色还不错。他很满意。要见新媳妇,他希望可以给对方一个好印象。

就在座位对面,有个女孩在化妆。黄老盯着她。这时候,特别容易想起自己的老伴。他不大记得她最后几年的样子,也不想记得。她病了很久。所有照片都是还没生病的时候拍的。那时候她年轻,健康,丰润,好像可以活一辈子。

对面的女孩慢慢的描眉,刷睫毛。近乎旁若无人。他总是好奇这些在捷运上化妆的女人,是不是意识到自己被观看呢?化妆应该是很私密的举动的,但是她们就在所有人面前这样做。某方面来说,像是邀请全车的人进入了她的闺房,坐在她的妆镜前。看见她修饰,原本的自己被掩盖,之后换上了另一张脸,由平淡变成了华丽。

化妆的女人忽然停下动作,从自己的小妆镜后看过来。她盯住黄老,显然是意识到他的视线,并且很不高兴。黄老这时候才注意到自己盯得太久了。他慌慌的想移开目光,却又忍不住再瞄了一眼。那种刹时变脸的状况总是吸引他。这个女孩,原本是美丽的,这时候脸上出现一种无情的,近乎残酷的神情。她吐出了一句话,无声的,但是看唇形和表情,也明白那是恶毒的。黄老立即觉得整个人被撞击到。

这女孩在美化自己的同时,显露出相对丑恶的真相。只不过是一个老年人的注视,无关紧要,但是她表现出那样强大的嫌恶。黄老觉得自己深深被伤害,似乎自己在刹那间被归类为丑恶的种类。他整个上午的好心情刹时无影无踪。

现在这个女孩,捷运上的女孩,正和儿子坐在自己对面。她完全没认出自己就是在车上看着她的老人。她的恶意大约完全是反应式的,所以完全不留痕迹。

她什么也不记得。但是黄老记得。

他想:父亲和女朋友,儿子总要选一个的。

~~~~~~~~~~~~~~~~~~~~

无意间的观察常常最能窥见事情的真相,然而,被爱情冲昏了头的年轻人会听从父母亲的忠告吗?更何况两代的价值观也不一样了,老一辈觉得不可取的事,自己的孩子未必认同。

因此,在进行沟通时务必客观,保持冷静,以理性、关怀与支持的态度,和小辈协商,提供意见,但最终还是得尊重孩子的选择,毕竟,那是他的人生之路,而不是你的!更且不要逼他们在异性朋友和父母之间做抉择;因为,当他总要选一个的时候,那个答案通常不是你!

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

内在的星星

星星的起缘

作者:许荣哲

两年前,我设计了一个独特的文学营,营队的名字叫「马康多」,地点选在台北金山的温泉会馆。那次营队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我把所有学员的名字统统隐去,然后藉由游戏的方式,让每个人冠上一个知名作家的名字。

一开始,对学员们而言,冠上作家的名字不过是个游戏,没什么特别的意涵。就像少女Α叫张爱玲,少年Β叫卡夫卡……,而他的名字叫马奎斯。马奎斯的年纪和我相仿,三十来岁,在一群青春正盛的少男少女里,他已经是位大叔了。

晚上的课程结束之后,我们一群人来到露天的温泉池,一边泡温泉,一边仰躺着看着星星。

.不知何时,孩子们全都闪了,只留下我和马奎斯大叔继续泡温泉。

「老师你知道吗,我是冒着家破人亡的风险来参加这个营队的。」马奎斯突然说。

家破人亡?有这么夸张吗?这又不是什么天体营,或者杂交派对。

马奎斯说,上个月,他帮女儿换尿布时,瞄到报纸一隅有个文学营的讯息,在满手屎尿的慌乱里,他恍惚想起自己曾在学生时代写过几篇文章,还得过一次文学奖。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他毕业,他工作,他结婚,他被裁员,反倒是太太工作一帆风顺,最后只好反过来,由他全职在家带小孩,好让太太全心赚钱养家。这几年,他被小孩和自尊耍得团围住,几乎喘不过气来。一瞬间,年少时的梦全都涌了上来,当天她老婆下班回家时,他鼓起勇气告诉她,他想报名报纸上这个叫「马康多」的文学营。那一天,他太太心情非常差,因为刚被老板骂了一顿,于是他们夫妻俩大吵了一架。她不懂他为什么这么任性,居然想丢下小孩独自一人去享乐。她认为自己比他委屈、辛苦一百倍。

「幸好有这么一架……」马奎斯像是说给自己听似的,说话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看着我:「如果没有这一架,我一定会软化下来,退回到原点,继续当我的好丈夫、好爸爸。正是这一架,才让我有了足够的动力,厚着脸皮把自己拎到这里来。我一点也不怪她,因为我说不出任何一个合理的理由,或许根本就没有理由也说不定。老师……」

马奎斯突然转头看着我:「为什么我比那群青春的孩子更迷惘?我不是已经过了迷惘的年纪了吗?」

「……」我一时之间接不上话,我擅于解决学生的文学问题,却拙于排解人生的难题。

「如果我有勇气把自己杀了就好,但我已经过了冲动的年龄了,现在浑身上下只剩下疲惫,非常疲惫,像是人生赛事已经来到了无可挽回的最后一局。」

直到马奎斯沉默下来,我才发现温泉池里的帮浦早就停了,已经来到关门的时间了,四周只剩下我们头顶上的星星依然闪耀。

「你是这个营队里最独特的。」我说。

「我知道,因为我最老。」

「不对,因为你创造了马康多,你是马康多的主人。」

「什么意思?」

我告诉眼前的疲惫中年人,魔幻写实大师马奎斯的代表作《百年孤寂》里,主人翁们住在一个叫「马康多」的小镇,马康多是个蛮荒的处女地,「许多东西都还没有命名,想要述说还得用手去指」。

「所以你叫马奎斯,而这个文学营叫『马康多』,这之间必然有一个神秘的联结。」

「哈———,那只是可笑的巧合而已。」马奎斯意有所指的笑了笑:「还有,老师,你别忘了,我还大你一岁呢!」

「别小看巧合!」我说。

五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巴比伦人,一边牧羊,一边看着天上的星星。看着看着,他们突然举起手指,朝着天空画下一条又一条的线,将星星一颗一颗的连接起来,于是星星开始有了自己的样貌,也有了自己的名字。

「对当年的牧羊人而言,头上的星星看起来像狮子,也不过是一种巧合罢了,因为再一个眨眼,狮子可能就变成了蝴蝶。但那一刻他看到的就是狮子,所以现在星空中只有狮子,没有蝴蝶,每一个巧合都足以改变这个世界。」

「每一个巧合都足以改变这个世界。」马奎斯喃喃自语。

「流星!」岸上的游客突然大叫。

我不自觉的抬起头,一颗流星从狮子座的眼睛射出,然后迅速消失在夜空中。再低下头,马奎斯已经没入水面底下了,水面上冒出一颗接着一颗的水泡。

我对着水面底下的马奎斯大喊:「就算马奎斯这个名字是个巧合;你在最疲惫的时候看到这个文学营也是个巧合;你太太正好心情不好,配合你大吵一架,而让你有了出走的动力还是个巧合。不过如果一连出现了三个以上的巧合,那么你就得注意了,有一个你无法置信的人来找你了。」

~~~~~~~~~~~~~~~~~~~~

在现实的生活中,您是否也曾像疲惫的“马奎斯”般遇到了瓶颈?当他无奈地成为家庭主夫,似乎“相妻教子”就是该守的本份!他没有理由抛开负责养家工作的妻子与还包着尿布的女儿,就为了寻找自己灵魂的出口,他有着不为人理解和接受的孤寂!

但其实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也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在婚姻生活里谁该担当什么责任,并无定论,只要两个人可以互相合作和支持,家庭就能和乐融融,而各自心灵的空间是必要的,惟有满足了内心的渴望,才有办法继续担负着责任,给予家人最美好的呵护与温暖。

2011年1月24日星期一

不轻易让步

在街上或百货公司的童玩部门您是否常见孩子大声哭闹,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而父母亲们碍于面子,很快就投降了,孩子知道这招有效,便老是以『哭』或『高声吵闹』令大人就范,结果家长必要的权威便荡然无存了!

究竟该怎样坚持原则呢,让我们看已经是祖母的吴老师怎样处理?

~~~~~~~~~~~~~~~~~~~~

孩子吵闹 要让步吗?

作者:吴娟瑜

一年多前,皮弟还在念幼稚园时,他还真是颇「幼稚」的,有时候劝也不是,说也不是,讲大道理更不是,眼睁睁看他哭闹,往往有束手无策的挫折感。

如今,一年后,在全家大人耐心引导、专心聆听的互动下,小学一年级的皮弟,令人刮目相看,已经成长为贴心懂事、有说有笑的小男孩。

相对之下,皮皮哥哥经常动不动就掉眼泪这件事,实在让我看不下去了,不是我故意要做比较,实在是因为身为皮嬷的我,又看到家中另一项需要改善的契机了。

皮皮才小学三年级,身高已经一百四十二公分了,这么一个大男生怎么动不动就眼眶湿润,还发出小贝比的怪声怪调来表达不满呢?

妈妈不煮给我吃?

星期天早上,皮皮和皮弟清晨七点便已经起床,当我弄了玉米脆片加牛奶给他们吃之后,皮皮吵着还要食物,而且是大声哭着说:「妈妈不煮早餐给我吃……」站在我的立场,皮爸、皮妈辛苦了一个星期,总该好好休息一下,等一会儿也是应该的。

哇!不得了,他就是一直大声的哭,故意要把妈妈吵醒。这时,只见我快要生气了……,皮弟跑到冰箱那儿:「自己找东西吃,就有东西吃呀!」皮爷则是说:「好,好,好,阿公帮你做早餐。」

「等一下,不能每次都让步,他已经长这么大了,不可以用『哭』来『大声吵闹』,他要学会等待。」我及时制止皮爷。这一次,皮爷很配合我,不再有所举动。

一转眼,看到皮弟从卧室溜出来,而且很开心地说:「我刚才到妈妈耳朵旁边说早安,而且帮妈妈捶捶背,她快要出来了。」

后来,在省思这整个过程时,我发现了两个成长的新关键:第一、大人若愈快让步,小孩会愈慢成熟;第二、小朋友需要学习「主动表达」。

你让步的速度有多快?

针对皮皮而言,家中大人让步的速度不一样。只要皮皮大声一嚷:皮爷在第一秒就让步了。

皮爸在第十秒就让步。皮嬷(我)是在第二十秒才让步。

皮妈呢?

皮妈是坚守原则,绝不让步。 (这点我很佩服媳妇,当年我在教自己两个儿子时,往往○点○一秒就让步了,这使得往后我在亲子关系中,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透过不断反省和修正,才确立了「母亲」这个角色和地位)。

皮妈有个坚守原则、绝不让步的例子,当皮皮要求上网玩游戏时,妈妈讲得很清楚:

一、一次上网三十分钟。

二、今天有上网三十分钟,睡前三十分钟的卡通就暂停。

由于游戏规则说得很清楚,所有大人也都知会了,于是执行起来就顺理成章。

皮皮和皮弟年纪小就能按照家庭的游戏规则走,这样才能学到││这个人生不是每个人都会对你让步,趁早碰到「不让步」,才能及时学会妥协、沟通,和弹性应变等。

至于「主动表达」一事,我发现皮皮在这部分可能被疏忽了。上学途中,皮弟常挽着我的手谈天说笑,下课回到家也乐意分享心中的感受,我们天南地北地聊,怎么说都很有趣。在这样和皮弟的互动过程中,我很容易掌握他心中的想法和情绪状态。

皮皮呢?

逐渐长大的他,上学时独个儿走;也很少主动靠过来表达心中感受,偶尔还会和我顶嘴……。

嗯,我该怎么改善两个人的关系,也培养他「主动表达」的习惯呢?这可是我的一项新「家庭作业」喽!敬请各位拭目以待!

2011年1月18日星期二

一辈子的功课

一生的作业

作者:黄长安

那个孩子愁眉苦脸地待在机车店的角落写作业,他的妈妈坐在他旁边折衣服。突然,那个妈妈起乩似的手舞足蹈,怪腔怪调唱出:「我不用写作业,我不用写作业,嘻嘻嘻!」看到那个妈妈幸灾乐祸的模样,我约略可以猜出,那个孩子何以视写回家功课为苦差事。

修好机车,我慢慢的边骑边想,大人的言行举止会深深影响孩子的学习。那个妈妈如果以正面的方式予以鼓励,孩子写作业的态度和效果必定完全改观。读书、写作业如果很辛苦,其他的各行各业难道不辛苦?偏偏有许多人一踏出校门,马上把书本丢得远远的,大人自己不爱读书,如何劝得了孩子要认真读书?

当学生有各式各样的作业,习作簿、学习单、读书报告,离开学校,并不会从此就没作业:家事是妈妈的作业;上班工作是爸爸的作业;待业者的作业是找个好工作:一生作业永远做不完。认真的人,自己给自己出作业,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充实;没有作业的人,更要安排作业给自己做,光阴才不会虚度。一生的作业,在前面等着逐一去完成,所以,请放松心情,好好的、踏实的生活。

~~~~~~~~~~~~~~~~~~~~

多数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课业都是抱着紧张和支持的态度,但也不容否认一部分的父母会如作者所见般幸灾乐祸,采取嘲讽或刺激的语言,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对于读书的心态,不良身教的祸害可能是一辈子呢!

也认同作者的观点,离开了正式的学堂,并非就没有功课了,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等待完成,认真对待、负责到底,生命才有存在的价值,无所是事、游手好闲的人看似轻松,但他的内心是空虚的,绝对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未来三天是我们的退修会和年会,藉此检讨过去、展望未来,寻找日后的方向与课业,博客将暂停,谨此致歉,也祝福大家亦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功课,欢喜纳受,顺利完成!

2011年1月17日星期一

笑看近代婚姻

易中天教授因为在央视《百家讲坛》里开讲“汉代人物风云”、“易中天品三国”大受好评而成为“明星学者”,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话:“嫁人就嫁易中天”!

那么以好男人和历史学者的角度如何看近代中国婚姻大事的变化呢?让我们共同欣赏:

~~~~~~~~~~~~~~~~~~~~

现代人离婚比结婚快

作者:易中天

中国传统社会是不赞成更不鼓励离婚的,但是现代社会,却是「结婚没有离婚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离婚高潮是在建国初期。在那个时期,许许多多普通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权利,其中就包括离婚的权利;第一次获得了人身的自由,其中就包括恋爱的自由。

束缚的婚姻被解除了,离婚不再是「丑事」,恋爱也不再是「奇闻」。一些胆大妄为的农村青年开始给自己「找媳妇」或「找婆家」,城市青年则身穿列宁装,在苏式集体舞会或营火晚会上,一面畅谈着革命理想,一面酝酿着甜蜜的爱情,幸福愉快地度过一个又一个「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然而「阶段斗争」毕竟与花前月下绝不相容,爱情二字很快从一切传媒中消失得干干净净,人与人之间不是「同志」,便是「敌人」。因此,一旦发现自己的「爱人」原来是「阶级敌人」,则与之「画清界限」也就成了理所当然。如果说,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也曾颇多离婚案件的话,那么,这些离婚案件大多与社会进步是毫不相干的。

与此同时,婚姻也不再浪漫,婚恋已成为再现实不过的事情。比如,为了「改变阶级成分」,「黑五类」子女自愿或被迫或半自愿半被迫地嫁给「贫下中农」;为了回城,女知识青年自愿或被迫或半自愿半被迫地向社阶干部「献身」;而男知青们「小芳」式的爱情,则又不知欠下多少「孽债」。择偶的条件大都实惠得不能再实惠,功利得不能再功利(比如有城市户口,在公家单位工作,有一房家具和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这「三转一响」等等),不折不扣地地道道的「不谈爱情」。

接下来便是「懒得离婚」。尽管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运动和社会生活造就了不少「无爱的婚姻」,大多数人还是接受了这个现实,只有极少数实在过不下去的人才踏上了艰难的诉讼历程。他们不但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邻里的舆论压力,还要忍受漫长的、无止尽的调解程度。不少人被磨得锐气全无,被整得心力交瘁,最后只好自动弃权,在索然无味中了此一生。

然而这世界毕竟变化快,离婚很快又成为「时髦」和「新潮」。有一段时间人们见面就问:嗨,哥们,怎么着,还没离呐!当然,为离婚而苦恼的人依然存在。他们也仍然会像过去一样,找人诉说离又离不了、过又过不下去的烦恼。不同的是,过去人们听了这种诉说,会深表同情,会帮他们出谋画策,甚至会帮他们去做调解工作,现在则可能刚听到一半,就极不耐烦地甩上一句:干嘛呀!离呗!

离婚的速度快了,结婚的速度却慢了。尽管老人们依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原则不断催促他们的子女早日完婚,也尽管多数人都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完成了这一人生的任务,而「大男大女」也仍然是个「问题」,但也有不少年轻人宁愿同居而不愿结婚。

在他们看来,同居的好处是既能享受亲爱,又不必承担太多的责任。最重要的是,他们谁也不必依附谁,同时也不必束缚自己或束缚对方,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住到一起。和则同居,不合则散,自由、自在、洒脱、轻松,全无已婚者为家务繁忙,为钱财争吵,为怀疑对方不忠而猜忌的烦恼,又有什么不好?

结婚变得愈来愈慢,也变得愈来愈难,因为人们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如果说,只要相爱就可以同居的话,那么,一旦要结婚,考虑的因素就不那么简单了。职业、收入、健康、性格等等固然在考虑之列,双方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等也不可忽视。因为既然打算结婚,也就打算差不多厮守一辈子。

虽说现在离婚挺方便,但老是结了离、离了结也不是个事,所以,对方的「可靠程度」也不能不考虑。所谓「可靠程度」,不仅指忠诚度,还包括建设和维持家庭的能力。在这方面,女性的要求又更难实现一些。她们既不愿意嫁给一个「不挣钱的人」,又不愿意嫁给一个「不回家的人」,而现在挣大钱的男人又多半不能按时回家。

2011年1月14日星期五

祖父母的答录机

电话留言

作者:尤今

  在网上读及一则以英文撰写的“电话留言”,觉得它尖锐辛辣而又无奈惆怅地道出了当今世界普遍地出现于伦常之间的一些问题。

  全文试译如下:

  “早安!我们现在不在家,请在听到信号声‘哔’一声之后留言。
  如果你是我们的孩子,请在按*号之后,选择1到5,让我们知道你是排行第几的孩子。
  如果你需要我们去你家照顾孙儿,请按2。
  如果你需要借车子用,请按3。
  如果你需要我们为你洗烫衣物,请按4。
  如果你要把孙儿送来过夜,请按5。
  如果你需要我们代你到学校接孙儿放学,请按6。
  如果你需要我们星期天为你烹煮晚餐并送上门去,请按7。
  如果你要上我们这儿用餐,请按8。
  如果你需要钱,请按9。
  如果你想要邀请我们共用晚餐,或者,请我们上剧院看演出,那么,请开口说话,我们正在聆听!”

  孩子和父母之间,是有一道直线连着的,那是一根象征着“关怀”的线。但是,有人指出:孩子那根线,就像筷子那么短;父母联系在孩子身上的线呢,却像道路一样长,而且,那是铺设得极好的快速公路,一通到底,无所阻拦,能以最快、最便利的速度抵达孩子的心。

  另一个说法,近乎恐怖,但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实况。在韩剧《加油,金三顺!》里,婆婆对孙女说道:

  “孩子是父母前世的债主,今生是来讨债的,孩子将父母的肠子一根一根地拉出来吃,父母不但感觉不到痛,而且,还老担心孩子吃得不够、吃得不饱,恨不得多长几根肠子出来让他吃。”

  上述的电话留言让我看了十分难过,是因为我仿佛见到一双白发苍苍的父母依然在把自己所剩无几的肠子出来、拉出来……

  当然,我们不能一根竹竿打沉整船人。

~~~~~~~~~~~~~~~~~~~~~

对于“祖父母答录机”的留言,您是否和尤今老师一样感觉难过呢?还是觉得那也是在“看破人情世故”后的一种淡然和幽默?基于爱,依旧甘愿代劳,但就无须再彼此多说客套话,不过如果是偶尔太阳从西边出来,孩子愿意给予,那便可以欣然对话了!

您也想尝试录上一段吗?

2011年1月13日星期四

主动出击

看病

文/袁琼琼

挂号处里一堆人。等候区放了几排长椅,这时候早已经坐满了,没位子坐的,就零零散散四处站着。

挂号窗口还没开。不过挂号要照号码牌顺序,看病的人多半会早些到,为了抢号码牌。

他抢到了位子,靠走道,最后一排。他觉得自己挺运气的。到医院的时候,人就这么多了,几乎就只剩那个座位。通常他会占个位子给别人,今天就没办法了。不过老惯例,号码牌他还是抽了两张。

他总是抽两张号码牌,一张给自己,一张给别人。他把那两张薄薄的小纸片捏在手心里,一面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人合适给。

来看病的人多半都一脸愁容,通常不爱跟人搭理。不过一张号码超前许多的小纸片可以打开这层隔阂。虽说这样,还是得挑人。许多人不懂礼数。帮他省了等候时间, 照说聊几句也不为过,不过就有人能说声谢谢就直接转身走掉。碰到这种事,他总要懊恼好几天。后来他就学乖了,要是没合适的人,他宁可把那号码牌直接给扔了,免得好心还找气受。

挂号窗口开了,随即,上方的数字灯开始发亮,红森森的跳出来第一个号。人群一阵骚动。他不看挂号窗口,只伸着脑袋打量刚进来的人。

最理想当然是年纪大一点的妇人。多半愿意说话,肯花时间跟他耗。可惜上了年纪的,通常都有家人陪着,家人多半不喜欢陌生人跟他闲扯。

不过这会儿,他倒看到了一个跟他年纪差不多的妇人,就一个人坐着,正抬着脑袋,仿似不经意的,东张西望着。她旁边座位上放着提袋,可能是替人占位子。又是有家人的,他有点失望。

这时候,两个人视线相触。她目光挪开,过一会,又看过来。这次停的久一点,跟他礼貌的微笑。他心跳了一下。

这就是了。今天没有白来。

他捏紧手上的号码牌,正想要不要等一下,好看看她是不是家里人陪着来的。却见她忽然起身,离开了座位。她要走。他有些失望。猜她找到了熟人。

不是。她是往他这里来的。她走到他面前,笑着问:「来看病?」

他忙点头:「是啊。」

她手伸过来:「我多抽了一张号码牌,你看看,要是比你的号码早,就给你。」
他接过,并不看号码。那不重要。他问:「你一个人?」

「是啊。」她说:小孩都忙工作,谁有那闲功夫陪老太婆看病哇。 」她笑得春花一般。又道:「我那边还有个空位,你要不要坐过来,我们边等边聊?」

他这时觉得不用客套了。他说:「索性我们到旁边那速食店坐着聊。」女人说:「也好。」

两个人互相搀扶着,离开了挂号处。

~~~~~~~~~~~~~~~~~~~~~

袁琼琼是台湾获奖无数的作家,她擅长于描述两性关系,不是很清楚这篇微小说原来的用意,但对很多已无牵挂的寂寞长者来说,主动出击,寻找合适的人谈话,说不准还遇见心灵伴侣,但又不着痕迹,似乎是个好办法,您以为呢?

2011年1月12日星期三

从小打好道德基础

为了防止生病,孩子从小就得注射防疫针;那么,有没有一种特别的防疫针,一经施打,孩子的心灵就不会被不良社会环境病毒所侵袭、腐蚀呢?让我们拜读何濛校长的妙方:

~~~~~~~~~~~~~~~~~~~~~

生命防疫针

作者:何濛

  自然环境里有无数肉眼看不到的病菌,伺机侵袭人类身体,进行破坏。因此,婴儿从出生到一岁半之间,要注射卡介苗(BCG),预防肺结核病;也要注射破伤风、百日咳和乙肝等防疫针,使婴儿体内产生免疫力,以抵抗病毒,保护身体。

  社会环境也是一样,病毒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尤其是当今世界,人人崇尚金钱,崇尚物欲。不论是企业或专业,都是利字当头。人人不择手段,杀盗淫骗,无所不用其极。网络电视和报纸杂志渲染暴力色情, 赌博娱乐事业也带来许多不道德的负面影响,污浊的环境败坏社会风气,腐蚀世道人心,致使道德沦亡,人心不古。

  生活在一片乌烟瘴气中,我们需要有很强的免疫力,才能免受瘟疫的侵袭,保持健康身体,洁净心灵。如果将一点墨滴入一杯清水中,水立即被污染,要把它滤净,就要大费周章。如果一个人染上恶习或误入歧途之后,要改过自新,重头再来,可要费大劲了。因此,在孩子没有踏入社会前,先给他们注射生命防疫针,加强思想免疫力。当他们走在人生道路上,才有力量战胜张牙舞爪的毒魔。我认为,道德教育就是最有效的防疫针。

  这支防疫针要在孩子小时候就注射,不要以为孩子小,只须给他长身体长知识,不必讲道德。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教儿童读经,不是把他们变成摇头晃脑死读书的书呆子,给他们灌输愚忠愚孝的腐朽思想,使他们在现代化社会吃亏吃苦。

  因为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有偏差,我们应该把优良的传统道德,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灌输给他们。当他们懂得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就不会把年迈体弱父母弃置不顾。知道兄弟如手足,就能和睦相处,不会为钱财对簿公堂。我们要儿童学习礼仪,礼多人不怪,长大后到社会工作,人际关系才会和谐。其他如尊师敬长,仪容整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守信诚实,节俭爱物,勤奋好学等都是孩子应该学习与养成的好习惯和好品德。往下扎根,才能向上成长。学习经典是扎根教育,提升内在精神。这些精神能源都可以使人们抵御不良文化的冲击,踏踏实实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近年来,生物界的细菌还常常发生突变,人类必须制造新疫苗以应变,才免遭伤害。儿时打好的道德基础,在成长过程中仍须加强,努力不懈地吸取圣贤的智慧,修身养性,才能建立幸福人生。

2011年1月11日星期二

做家务的心境

做家务

作者:吴韦材

玲玲母亲说自己很喜欢洗杯盘碗碟。还说,洗完看到它们干净晶莹地排列在那里,心里就感到愉快又满意,班上一些同学听了,都笑说要邀她到家里去洗碗,可我真的能理解玲玲母亲的快乐,因为我也喜欢这样。

我爱做家务。而且是细腻地做,慢慢地做,常跟朋友笑说假如一天做了鬼回来,准是在厨房里洗碗然后抹地。

这种喜做家务的习性,倒非今天才有。但要我回溯渊源那还真说不上来。从小,几乎在我身边的每个人做起事情来都很细致。我晚娘一边熨衣服总一边与我说话, 我看她如何先熨衣领,才熨肩膀,然后再把袖子翻底,才熨衫身,她每次熨好一件再拿一件的时候,都会先看看那是什么衣服,虽然就在一瞬间,但我看得出她是在想东西的。

而祖父更是个细致人物。尤其收拾东西,堪称一绝。他桌子从不让人乱碰,而他收拾起来,样样件件归类,先先后后次序,总是十年一日,简直就似一项仪式。就算是换鱼缸的水,也是如此,从换水开始到换完水将桌子周遭各处拭擦干净,到之后又把拭擦过一切的布块洗净晾干,全部过程才算完 成,然后他会很愉快。

我想——当然是现在才会如此想到——这跟生活触感有着密切关系。

以前的人,对生活触感有不同的感应。一切就靠一双手,没有那么多千篇一律的按钮式或自动式。手的劳作,就是每天生活里各样各件的接触,生活虽不够摩登,但质感却较为自然,也不乏丰富变 化。这跟今天每日惯性地接触键盘与按钮的情形很不一样。生活的质感,在手指下就是确确切切的生活触觉。收拾书架,爬上爬下搬开一叠叠的书,我能感到书本的重量就是自己阅读的重量。我在折衣服的时候能触摸到要穿它的感觉。我洗菜切菜时能感到它们的鲜脆感。淘米,潺潺的水与颗粒感,我很喜欢,米饭熟了,阵阵饭香我更喜欢,那是我生活里一份承诺。这些些,都是些很细很微的感觉,我喜欢由自己来做,哪怕要搬梯子才能挂上那又厚又重的窗帘,就因为那是我自己的窗口, 因为这一切组成我整个的生活。

我喜欢尽量用自己的手去接触与完成我身边的一切,从洗烫到烹饪,从灯泡到花盆换土,这样我才感到生活的实在。做家务的时候,我的心情最放松也最平稳,信也好不信也好,不妨就当做家务是一种心理减压,甚至治疗。这实实在在的感觉,是在家里看到自己这个人的确切存在,是在温习一种生活滋味,是在复习一种稳定状态。

有位朋友因工作紧张老在外头吃饭,回家已经很迟了,他没说与家人关系不好,但他隐隐透露近来感到这种拼搏生涯似乎很孤独。我劝他回家吃饭——并且参与准备晚餐,饭好了大家一起开饭,然后帮忙洗碗,跟着切些水果给大家吃。

他把我瞪了老半天,好像我在说梦话,他说,你有没搞错,这一切都有佣人在做啊!

原来他把一个家里最难得的触觉统统给了佣人。然后自己每天下班回家就像回到一间已经收拾好的、干净整齐的宾馆一样。这也许就是他的生活模式也是很多人的生活模式,是,生活模式变了,富裕了也进步了。

但像住在一间自己不必参与不必动手做家务的宾馆里,我很难有归宿感。

~~~~~~~~~~~~~~~~~~~~~

原来做家务也可以是一种修炼,让人在运用双手实际接触中得到清理、安定和放松,透过了手的操作,也让生活更美好,家庭更温馨!

读了这篇文章,在年节将近,忙着打扫的家庭主妇们,是否别有感触?欢迎您拨空在今天下午和大家共聚一堂,谈谈自己的体会!

2011年1月10日星期一

聘用女佣的隐忧

没有女佣 日子怎么过?(文经节录)

记者:洪奕婷

我国目前共有1.1 million户由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组成的家庭,而女佣人数就达到了约196,000人,相等于每5户家庭就有一户聘请女佣。

这与20年前的651,000户家庭总共聘用50,000名女佣,平均每13户家庭才有一个女佣的比例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对女佣的依赖急速增加?

1. 双薪家庭 需女佣辅助
新加坡有许多双薪家庭,夫妇俩都上班,女佣成了照顾家中老小的最佳选择。

营业已超过12年的家安女佣(Homekeeper)代理公司执行董事陈美蓉就指出,外国夫妇有了孩子后,通常有一方会停薪一两年在家照顾小孩;但本地夫妇却还是会继续工作,再加上与西方社会不同,一般也会奉养父母,所以在上有老下有小得照顾的情况下,本地夫妇就需要额外的帮手。

2. 年轻一代习惯有女佣照顾
年轻一代在有女佣的环境下成长,早习惯了不能没有女佣,所以当他们自己组织家庭时,自然也延续同样的做法。

不久前刚发表有关本地女佣政策研究论文的南洋理工大学(NTU)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张优远就指出,不少国人已经自然而然将家中的一些工作视为较低级,只适合某些特定阶级的人做,而我们的孩子也已经把这样的观念视为常理。

创立于1992年的快速女佣(Swift Arrow Maids)代理公司老板罗奕洋也认同说,在本地,一般小家庭聘请外籍女佣的做法在199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当时这还是一个很新且被视为奢侈的概念。然而,这个做法经过20年的普及后,时下组织家庭的年轻人都是在有女佣的环境下成长,久而久之已把女佣当成一种司空见惯的“基本需要”。

罗奕洋说:“以前的人会觉得有女佣帮忙是不错,但没有也还是能应付,不过现在很多人似乎是没有女佣不行。”

3. 女佣“便宜又好用”
女佣可以帮忙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小孩,甚至24小时“候命”,是万能帮手。

陈美蓉说,虽然本地有托儿所、日间老人护理中心等帮忙照顾小孩和老人,但它们的费用加起来不便宜,而且都不是24小时的照料,所以还是取代不了女佣,“女佣是24小时都在家里,随时给予帮助,而且还能负担家务。对于拥有不只一个孩子的家庭,聘请女佣更是必要的。”

聘请女佣的每月总费用约五六百元,但考虑到女佣“功用”众多,关注女佣福利的非政府组织Transient Workers Count Too(TWC2)主席John Gee直言:“聘请女佣被视为整体费用较便宜的选项。”

4. 女佣供应充足 聘请容易
新加坡位于女佣来源广泛的地区,容易聘请到女佣。

我国的外籍女佣主要来自菲律宾和印尼,另外还有小部分来自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

与西方国家相比,John Gee指出,新加坡正好位于女佣供应量充裕的地区,所以人们也就很容易聘请到这些家中帮手。

陈美蓉也说,新加坡在外籍女佣的聘用方面开放程度较大,允许国人从13个国家和地区聘请女佣。

~~~~~~~~~~~~~~~~~~~~~

透过我报记者的采访,大家不难得知聘用女佣几乎是年轻双薪家庭无法避免的现象,的确,有了女佣帮忙,解决了老病幼小的照顾问题和减轻了家务负担,让国人得以安心在外打拼,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但真的聘用女佣就可以无后顾之忧吗?让我们看看去年底的事件:

11月24日清晨12岁残疾女童被刚来工作一个星期的印尼籍女佣自组屋高楼抛下致死,涉嫌谋杀的女佣后来被发现原来只有16岁,而不是已知的24岁。

12月9日报道一名20岁的印尼女佣在工作8个月内频频偷窃,前后偷了雇主2000多元现款、金戒指和钻石耳环,有些藏在洗衣粉盒内,东窗事发后竟烧毁钞票,企图毁灭证据。

12月14日报道淡滨尼一带,20岁的印尼女佣趁着雇主出国,带一名孟加拉籍男人回家相好,被屋主老父揭发后担心被遣送回国,将自己在反锁在房内,割腕自杀并闹跳楼,遭警方逮捕。

这些相信只是浮出冰山的一角而已,雇佣会发生的问题其实令人惊心!

但说到底,离乡背井的外籍女佣也是人,有着人类共同的七情六欲,她们有的隐瞒了年龄,心智还不成熟就来到异地,担负起自己不擅长或超乎体力的工作,又或者已经结婚生子,心理依然挂念家乡的一切,难免有许多内心的压力与需要,究竟身为雇主和政府可以怎样减少不幸事件发生呢?

明天下午的主妇团体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欢迎您抽空参与。

书香: 做家务
巧手: 白酒蛤蜊
论坛: 雇用女佣的利与弊
妙方: 养生之道

时间:1月11日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5-03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11年1月7日星期五

高楼平地起

从会的地方开始学

作者:功文奶奶

很多人都认为,学习,就是要学不会的东西;已经会的内容就不需要再学了。但是,学习的真相是,运用本身已经具备的能力来学未知才会学得快、学得好。

因此,三十多年来,我一直主张,要让孩子从会的地方开始学。这样做有二个好处,一是因为学习的内容对孩子来说不难,所以,孩子会觉得有信心,而且能胜任愉快,不会排斥学习。二是先稳固那些已经会的能力,使孩子熟练到能运用该项能力的地步。

我们就拿很多孩子都害怕的数学来说好了。一个连加法都不熟悉的孩子,减法一定学不好;加减法不够熟练的孩子,一定会在乘除法遇到困难;看到四则运算就投降的孩子,不管怎么补习,数学成绩的进步幅度都是有限的。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小学中高年级甚至是国中的孩子来找我们,希望能补救孩子的数学。这时,我们会先让孩子做学力诊断测验,以确实掌握孩子能力低落的原因,为孩子规画出适合他个人的学习计画。通常,测验的结果会显示出,孩子们都要从降低学年的学习课题开始学起。

例如,中年级的孩子可能是从加法的基础开始。这时,有的家长会怀疑而带着孩子离开,但是,也有的家长就放心的让孩子打基础。大约一年以后,我们比较这二个孩子就可以发现,从打基础开始的孩子虽然好像学习的起点比较落后,但是经过一年的学习,这孩子已经表现得比别人杰出了。

亲爱的家长,学习的目的虽然是要学习更难、更艰深的内容,但是,千万别忘记,如果没有稳固的根基是盖不起高楼大厦的,所以,请别忽视稳固孩子现有能力的工作喔。

~~~~~~~~~~~~~~~~~~~~~

学期才刚开始,家长们觉得“从会的地方开始学”的方法有道理吗?很多人好高务远,认为不断前进就是胜利,但基础不稳固,最终不会的就越来越多,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倒不如后退一点,从会的地方开始学,高楼平地起,那么学习的过程就轻松有趣,而且稳扎稳打,长途竞赛下来还是赢家,这就是“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

2011年1月6日星期四

成为别人的神迹

无臂的拥抱 Nick-Vujicic的传奇

中国青年报记者:赵涵漠
图片来源:http://www.dailymail.co.uk/


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喜欢运动。这个满头棕发的年轻人喜欢去夏威夷冲浪,曾经在海滩做出过3个漂亮的360度旋转动作,并因此登上了当地一本著名运动杂志的封面。

不过,与以往那些四肢发达的性感男生封面照不同,尼克没有双臂和双腿,他看起来就像一尊素描课上常见的半身石膏雕像。

“刚开始我害怕极了,”尼克回忆起这次冲浪,“不过,由于我的重心很低,平衡能力还挺不错。”

这个冲浪高手刚刚庆祝完自己的28岁生日,但他几乎只有两岁幼童那么高。对他来说,任何运动都很艰难。就连摔倒后想爬起来,都要经过无数次练习。如今,他已经可以熟练地用脑门顶住地面,弓起后背,用像是“海豹鳍”一样的左腿在地面一撑,再次站起。这个简单的动作,总把他累得满头大汗。


 


























那条灵活“海豹鳍”和普通人手掌的长短差不多,末端有两只可以分开的“脚趾”。这个造型实在太怪异了,以至于他常常怀疑自己家的小狗会把这条腿误认为“一条小鸡腿,并想把它吃掉。”

不过,这只“海豹鳍”很可能是世界上最灵活的一条腿。它帮助尼克洗头、写字、画画。他甚至可以在自己的苹果电脑上每分钟打出43个单词。


从19岁那年开始,他已经与全世界28个国家的上百万个观众分享过自己不同寻常的成长故事,告诉他们“不必害怕世界的眼光”。观众中,既有国家首脑和正在经历投资失败的银行家,也有四川大地震后被截肢的儿童和美国许多被校园语言暴力困扰着的青少年。

一个被酗酒所困扰的美国人,曾经“失去了包括工作和信仰在内的一切”,但是当他听完尼克的演讲后,他这样告诉这个身高甚至不及自己一半的人:“你的故事比百万美元更有价值,我明白我必须戒酒了。”

媒体这样描述他:“尽管他没有四肢,但他的乐观却好像具有传染性一样。”以至于,每当他“站”到演讲台上,台下都会传来一片兴奋的尖叫声。

可是,在28年前,这个天生没有四肢的畸形儿一出生就吓坏了所有人,他的父亲甚至冲出产房大声呕吐了起来。直到尼克四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才第一次抱起这个小小的婴儿。

这种极为罕见的“海豹肢症”,给倒霉的尼克留下一连串痛苦回忆。

8岁以前,他只关注“自己没有的那一切”。10岁的时候,他曾想将自己溺死在浴缸里,但就连“自杀”也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肺占据了他身体体积的80%%,无论是否情愿,他总是“像件救生衣一样竖直地浮在水面上”。

走到哪里,他都被称作“怪物”。当孩子们都趴在课桌上听课时,只有金黄色头发的小尼克突兀地“站”在书桌上,用脚趾头夹住圆珠笔写写画画。小学是最难熬的,仅在一天里,他先后被12个人嘲笑过。到下午2点50分,他坐在轮椅里暗暗决定,“如果再多一个人取笑我,我就要放弃自己”。这时,一个女孩走过来说:“嗨,尼克,你今天看起来不错啊。”

他已经记不清这个女孩的样子,但却永远记得“就是这句鼓励救了我的命”。从那以后,尼克逐渐学着为自己还拥有一条短短的“海豹鳍”而“感谢上帝”。他最终获得金融企划和会计的双学位。

尽管被许多人视为“奇迹”,尼克却并不想让大家将自己看成一个“神奇的人”。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承认:“我有很多软弱的时候,也会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地哭。”

他不能骑单车,也无法驾驶汽车。每次演讲前,必须由一个助手将他抱到台上。由于过度使用背部肌肉,他的小小身体已经不再允许他接受每一个人的拥抱。有时,被吓坏了的路人甚至会尖叫着跑开。更何况,他明白,自己将永远“不能牵住自己心爱女孩的手”。

但不公平的生活让他学会珍惜很小的幸福。一次,他碰到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这个戴着粉红色帽子的小姑娘,足足盯了我25秒”。然后,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她一本正经地将双手背在身后,伸出了自己的脖子,轻轻地碰了碰他。

“我明白,这是一个拥抱。这一切真是太美好了!”尼克几乎要流出眼泪。

~~~~~~~~~~~~~~~~~~~~~

曾经在2008年1月8日“不残缺的心灵”一文中和大家分享尼克的传奇,而这三年来他完成的事情更多了,挑战或许健全的人也不敢尝试的活动、到世界各地演说,以亲身的示范和幽默的言语和大众接近,感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更激励了好些失落的人们,重新鼓起生之勇气与活力!

他相信「在艰辛的日子坚持面对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经常埋怨失去什么,你便会忘记自己所拥有的。」,所以他懂得感恩,更不抱怨,因为「若神没有赐你一个你想要的神迹,其实是想你成为别人的神迹。」,而他做到了。

即使没有能牵的手,他说:「我未有结婚、未有拍拖、未有对象,但我相信上天会给我最合适的一位,我虽然不能牵她的手,但要抓住她的心,没有双手也可以

而那个出乎意料的无臂拥抱,尼克说:「这一次的拥抱永远忘不了,这小女孩真是有认同他人的惊人天赋。」的确,设身处地和同理心并不容易,有时候怎样表达得当更是一门功课,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如有兴趣可以观看他的影片:

2011年1月5日星期三

乐龄人士的需要

人口老化已是必然的趋势,全世界都在关注它将带来的变化和商机,英国政府预料,现有近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1000多万人,能活到百岁,就业与养老金部长韦布说:这意味着一生中将有三分一时间是过着退休生活,因此政府必须未雨绸缪!

在本地其实已有许多专门服务长者的机构,也有不少特设的活动,前阵子《新明日报》从人民协会网站上发现,有近70个课程是专门设计给乐龄人士参与的!

但实际上老人家还迫切需要什么呢?以下的文章很详尽的提出了乐龄人士的需要,值得有关部门参考:

~~~~~~~~~~~~~~~~~~~~~

多重视乐龄人士的生活需要

作者:杨松坚

本地厂商需密切关注人口老化的趋势,加强研发并推展本地的乐龄消费市场。

我国人口结构日愈老化,乐龄人士占人口比例逐年升高,他们很需要社会的关怀。除了延长就业、养老护理的需求之外,乐龄人士在衣食住行和医疗等各方面的需求也急速增长。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以及家庭成员、厂商、交通和建筑业者、医务人员等,皆需要关注越来越多年长者的需求和诉求,为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医护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时下本地消费市场适合年长者的产品种类较少,未能为他们提供更有效服务。五花八门的电脑、手机和各式电器用品越来越微型化,功能也日趋复杂;而乐龄人士迫切需要视频较清晰,功能简便化的通讯器材。再如符合老人用的简易和可调节、防跌睡床和座椅,以及适合老人生理特点的老人饮品、食品也不多见,方便老人家阅读用的放大镜、穿针器也不易买到。

专为乐龄人士设计、缝制的鞋子和服饰等,市面上还少见。市售的各式名牌运动鞋太过花哨、昂贵,欠缺合符老人心意的轻便又实用的便鞋。乐龄人士日常衣着并不强求鲜艳华丽,但需要柔软舒适、大方实用、轻便宽松和容易穿戴和脱卸。老人们的四肢逐渐僵硬,活动不便,穿套头的衬衫、紧身和过窄的衣服、长裤等会感到不便。服装设计师可否为乐龄人士多设计、制造一些开胸式和较宽松的衣裤?

食物厂商可否提供较适合乐龄人士的食品和饮料?此外,各熟食中心摊档、餐馆也欠缺专门为乐龄人士烹煮的少油、少盐、易嚼和营养的健康食品

居屋方面,现时为人口老化区域乐龄人士提供的老人公寓仍然供不应求,希望在老化社区内建造更多老人公寓和多代同堂的组屋。

提到出门行路,不少乐龄人士会皱眉头,因拥挤的公交、不让座的青壮年、又高又陡的行人天桥、快速的行人绿灯计时,还有难于计算和记忆的巴士车资等,往往让老人家却步。希望公交业者能为乐龄人士提供周日全天候的车资优惠,并提供专门为乐龄人士、孕妇和残疾人士使用的地铁专用车卡。

如何设计和制造美观实用、经济大方而富创意的老人用品,以及乐龄服务业的拓展,皆需要详加规划。除政府呼吁和扶持外,也需要鼓励公众和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研发。本地厂商需密切关注人口老化的趋势,加强研发并推展本地的乐龄消费市场。

老人家也关心看病和医疗保健问题。年长者上综合诊疗所看病,等候时间过长,对于年老体衰又有病的年长者,是件辛苦的事,希望诊疗所能适当安排,优先为65岁以上的病患者设立老弱病患的专用通道挂号和看病。

此外,动用保健储蓄户头支付医药费的限制还是较多。例如以看牙医来说,老人家牙齿退化,牙病很多,影响到正常饮食和身体各功能。然而拔牙、补牙动辄40-60元,牙根管治疗起码要数百元,做假牙则更贵,可是一律不能用保健储蓄户头,去看牙医几乎成为乐龄人士的畏途。此外,如患上慢性病和眼疾等,需要看专科医生和进行较详细的医学检验和手术,目前皆不可动用保健储蓄户头,除非动手术或住院留医。

对于现金并不宽裕的乐龄人士,他们因此宁可不看专科医生。这样可能延误诊治,危及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因此,希望当局检讨有关规定,灵活处理保健储蓄户头,对于需要看牙医和眼科等专科医生的乐龄人士,应许可他们每年动用一定顶限数额的保健储蓄户头来支付医药费,或者每年给予65岁以上年长者一定数额的医疗优惠或代用券。

年轻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乐龄人士,尤其是较贫苦的乐龄人士,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怀,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援和优惠。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尊老才能老有所尊,尊老等于尊重自己。对老人点滴的关怀可汇集成江河,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2011年1月4日星期二

心智障碍及早治疗

日前早报记者邹文学走访中央医院高级儿科顾问医生何乃殷教授,提供了许多关于心智发展障碍的资讯,相信对于家长们非常有帮助,谨节录于下,供大家参考:

心智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自闭症、过动症、语言表达障碍、阅读障碍、肢体发育缓慢、脑性麻痹、视力问题、听力不佳和唐氏综合征等。

新加坡每年添加2000名天生心智不健全的人口,如果不及时积极干预——辨别、诊断、治疗和提供教育上的特别协助和训练,这些儿童小时候是恶作剧街童,大了就可能步入歧途,制造更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变成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教育部是在1988年成立了一个儿童心智发展计划咨询委员会,目的是要提早发现儿童发育期面对的各种心智问题,并给予协助。该会提供一本新生儿发育记录手册(Health Book),父母亲和护理者需要在婴儿的不同发育阶段,根据本子的询问,记录下孩子肢体、心智和语言学习的发育进展。

当父母从孩子的发育记录里怀疑孩子的心智发育有不正常迹象时,便须前往诊疗所求助。医生在作出初步诊断后,如果有必要,便会介绍孩子到竹脚妇幼医院或者国大医院的儿童发育中心,接受进一步的诊断、治疗和其他方面的协助。

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脑功能疾病,作大脑扫描是不能察觉的,主要表现为语言沟通和社会交流方面的障碍。他们大部分对掌握新知识和技巧的能力比较差,然而少部分却也表现正常甚至拥有较高的智力。

症状:一岁半还不会叫妈妈,不睬人,不看人,只喜欢盯着旋转的风扇看,也可能一个钟头里对着一个小玩具玩得不愿走开。包括社交技巧、语言及行为的发展障碍:

社交技巧的例子包括:对呼唤没有反应;反抗别人的拥抱;少与人有目光接触;常独自玩耍。

语言方面的例子包括:迟开口说话;丧失先前获得的说单词和句子的能力;语调和节奏不正常;一个人滔滔不绝讲话。

行为方面的例子则包括:重复某种动作如摇摆、旋转或拍手;不停移动;只对物件的某个部分感兴趣,如玩具车的车轮;养成仪式性的行为,反对任何改变;对光、声或触摸异常敏感。

儿童在6岁前所出现的多种心智发展不全的障碍里,以自闭症最普遍,约占20%至25%,即每年会有三四百名新发现的自闭症儿童。

男女的自闭儿比例是四比一,女童的自闭症状一般要不是很严重就是很轻微。

这么些年来推行的儿童智力发展计划,已使得80%至85%的自闭儿能进入主流学校念书。学校对于自闭症儿童已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们只需要给予这些孩子多一些帮忙、通融和协助,比如安排他们在另一个房间参加考试,就可能提高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

不管病情多严重的自闭症患者,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因此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培养成材的教育方针,特别适用于这些自闭症儿童。他们只要在学习上有机会发挥长处,将来必然能掌握一两种本领或特长来谋生,并对社会作出贡献。

新加坡目前有11个自闭症干预中心,为这些孩子提供每周两三次,每次两三个钟头的课程,逐渐纠正在行为、动作和语言上的弱点。有的自闭儿,四五岁时便能取得显著进步,因此就可以和一般儿童一样,进入学前中心接受K1和K2的课程。

语言表达障碍:
这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弱,发音不准,或者根本不会表达。

新加坡很多家庭都依赖女佣看顾孩子,一般女佣少与孩子讲话,孩子学习语言的机会就少很多。

“克服语言障碍的有效方法便是早一点把孩子送进幼稚园,也可以提早把他们送进干预中心。”

多动症:
患多动症的孩子主要表现是好动,不能专心做一件事,注意力难集中,不能思考。

女孩也会患多动症,但是她们的表现主要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好动,因此她们要等到入学后才被察觉。所以,儿童入学后发现的多动症比率要增加15%至20%。

多动症的病因是脑里负责传递讯息的化学物质失去平衡的缘故,因此,除了在行为辅导,有的学童还需要服药。

肢体发育缓慢:
这种也属于大脑功能障碍的毛病,会使得孩子走路容易跌倒,不会握笔,乱涂颜色和不能进行细致一些的动作。

这些孩子适合提早进入干预中心学习。在中心里,物理治疗师和职能治疗师能给予他们帮忙。

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有很多种情况,最常见的是阅读障碍,其他还包括数字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和肢体障碍。

有的孩子听得懂,智力没问题,就是不能靠阅读的方式学习。“他们听得进脑,却是读不出来。”

以平常的测验方式来评估这些孩子的智力便失准,因此,学校需要调整教导和评估的方法。 “学校和老师对待这类孩子要更灵活些,比如考试时给予他们更多回答时间。”

脑性麻痹、唐氏综合征、视力不佳、听力不佳等:
随着遗传医学知识的普及,母亲产下脑性麻痹婴儿和唐氏儿的比率已经大为减少。此外,视力弱和听力弱的孩子,很多也因为医生和家长的及时发现而得以纠正。

2011年1月3日星期一

管制和牺牲

青少年暴力事件依旧在上演:

去年12月24日凌晨4时半左右,在曾经发生砍人血案的白沙乐怡度假村一名18岁青年无故被两名男子殴打,结果眼球破裂,眼皮几乎整片剥落,险些失明。

隔天,同样是凌晨4时,来自马来西亚的18岁中四男生被5男1女当街强掳围殴,将他打到眼肿鼻裂!

相信家有青少年的家长都不免担忧,孩子出门在外,还有安全可言吗?究竟我们的家庭、社会出了什么问题?政府可以做些什么防止情况恶化?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在2011年刚开始,让我们借镜来自荷兰的提点:

~~~~~~~~~~~~~~~~~~~~~

13岁的刀口(文经节录)

作者:陈俐颖

2010年尾声中,正当荷兰年终报告指出,今年管制青少年的恶劣行为的措施显然奏效了,荷兰青少年滋事犯罪的案件已减少。

为了杜绝后患,荷兰近年来一些城市紧急订立的环境条规,抓紧针对青少年的管制,其手段相当严厉。数年前,为了清除街头党和那些游手好闲、聚会街头发出大量喧闹声的青少年,一些城市的住宅区针对青少年进行了日间人数聚合限制,晚间夜禁的措施。这条环境改造条规是超过晚上八点钟,不准青少年在没有家长的监督之下,出现在街上。今年,荷兰的一些住宅区出现更严厉的条规,如果骚扰滋事的青少年一再犯规,该区的市政府有权请这些麻烦的住户马上搬家。荷兰出此下策严厉管束青少年的活动,无非是观察到,倘若政府不及时出手,人民的生活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倘若不及时把问题少年扶上正途,社会潜伏着燎原的星星之火,后患是无穷的。


十多年前,我的一些荷兰籍朋友常问我一个问题,“已经是夜晚时刻,为什么那些土耳其移民和摩洛哥移民能让他们年幼的孩子在门外游荡?你们华人是不是也不让孩子晚间7点上床?”

我在荷兰的华籍朋友,确是时常让子女跟着他们熬夜。我现在提出这个生活差异,无非是想起回新加坡时,看到很多家长并不严厉控制子女的休息时间。当他们晚间外出时,总拖着小孩到处去。有时,坐在巴士上,我可以看到在行驶的汽车里,儿童埋头在做习题!在夜深时刻,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带着小孩在24小时咖啡店里吃夜宵。而任由青少年外出夜游的家长,更是多得数不清。从商场上的人群里,就能找到很多成群结队的青少年的身影。

而荷兰人的生活习惯是,晚饭是6点钟。晚饭后,他们马上让孩子们进入浴室洗抹身体,然后,在七点一刻左右上床睡觉。12岁以下的孩子,没有任何借口可以留在客厅里看电视。他们认为,幼童需要充足的睡眠使身体健康发育。荷兰少年至16岁的出外行动,依旧受家长的管制。欧洲很多社会没有夜间商场,一般的百货公司五、六点钟就关门。此外,家中不依赖补习老师,家长在家中亲力亲为,家长与子女的相处时间相对较东方家庭长,家教和家规自然比较容易落实。

不要小看这些生活作息的细节,我相信一个定时早睡、家长愿意为他/她牺牲自己娱乐的青少年,生活习惯与个人情绪比较安稳。

青少年的暴行宛如瓜豆藤牵藤,千缠百绕互相牵扯。能够理出病源,对症下药才是上策。明智的人会警觉,这些落网的13岁15岁青少年,只是冰山一角。总结2010年的盈亏时,青少年持刀砍人事件,肯定是一个耀眼鲜红的印记,不容许政府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