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岛国,议论纷纷为何组屋区的居民,容不下在住家邻近兴建疗养院、托老中心,甚至是乐龄小型公寓?
居住于预定建地旁的住户们,难道家中没有祖父母、父母等的年长者吗?他们都健康、行动自如吗?还是这些家庭的掌权人,都有能力为父母聘请女佣或专人照顾?
在组屋区兴建疗养院、托老中心、甚至是乐龄小型公寓,真会影响到房产的价值吗?就算会,为了自己敬爱的长辈或尊重天下的父母做点牺牲,少一点的金钱回馈,是不值得吗?
我们年轻一代的公民,是如何被教育的呢?新加坡能有今日的国际地位与繁华,都有赖于我们的祖辈们离乡背井,来此垦荒、创业,营营碌碌地过了一辈子,一分一毫、克勤克俭地为下一代累积了财富及资产,子孙们才能享有今日的舒适与富足。我们是否饮水思源,以真诚的爱心及行动来回报老人家的付出呢?
人到了老年,其实要的不多,生活是可以很简单的。只要身心康泰,子孙绕膝、阖家都能互相扶持、互相融合,浸濡在爱的生活里,粗茶淡饭,也就甘之如饴。
但是,如今的子女们,如何体恤父母的付出、同理父母的感受、照顾父母的基本需求呢?当组织了自己的小家庭后,是否还经常携带妻儿探望年长父母,与他们欢聚、解其寂寞呢?还是对父母的存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让他们郁郁而终?
常有听闻,父母尽了二十四孝,勤俭节约,将子女培养成国家精英、或是有用之人,但是子女又如何对待父母的付出呢?孩子们能给予老人家爱和尊敬吗?
如果,作为子女的都没能爱与尊敬自己的父母,那么别人能给予吗?(讽刺的是假使别人可以给予,那我们自己算是什么?)而若是整个社区的子女个别都藐视自己的年老父母,那这个社区又形成怎样的一个生活氛围?这个国家又会是个怎样的国家?
有人感慨我们国家的发展进程缺失了一些感性的治国元素,为了经济的优势而偏离了人文素养的培育,我们的教育也曾经将属于人性、感性的滋养搁置了一代人的时光。当中的断层,如今要重新弥补,看来并非易事。
而对于老年人,我们也有一些省思:您付出了一辈子的努力,当您处在自己的年轻那个时代时,您是怎样被教育的?您是否也曾经是成长在断层的那一代?您的父母是如何引导您?国家、学校怎样教育您?您又是如何学习呢?您放弃了父母传统道德的教育,只汲取国家、学校的知识技能教育吗?而您又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您懂得爱及尊敬父母,也教导子女懂得爱及尊敬父母吗?
我们是怎样被教导的?
我们为何容不下老年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