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

给孩子一个机会

报载“最时尚的娃娃——芭比(Barbie)3月9日将庆祝50岁生日,首次在纽约时装周走秀庆生。”您知道有位男孩从小迷恋芭比娃娃,妈妈非但不阻止,还常常带他到店里参观,买了许多娃娃给他吗?

在父母无条件的支持下,他逐渐展露了设计天分,18岁就已经在第一届欧洲举办的芭比娃娃国际设计比赛中拿到双料冠军;26岁,他得到了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青睐,多次穿着他的服装,这个男孩就是今天早报副刊所提及的华裔年轻设计师吴季刚(Jason Wu)。

没有妈妈就没有今天的吴季刚,她是怎样无怨无悔的支持孩子呢?这当中有过挣扎吗?她如何激励气馁的孩子?又怎样给他一定的要求?

谨和大家分享下文,希望为人父母都能更信任、赏识自己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实现自我的机会!

~~~~~~~~~~~~~~~~~~~~~~~~

美國第一夫人穿上他的作品 吳季剛 玩娃娃的男孩夢想成真

作者:馬岳琳

出處:天下雜誌 415期 2009/02

蜜雪兒歐巴馬的一個迴旋,就把吳季剛轉上了世界的舞台。

美國新任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在上個月的總統就職晚宴上,選擇了一襲象牙白色雪紡紗露肩晚禮服,她穿著這套有著銀色手工刺繡並綴滿了水晶的優雅華服,與歐巴馬翩翩起舞,鎂光燈此起彼落,全球時尚界都在問,「設計這件禮服的Jason Wu是誰?」

那一刻,二十六歲的吳季剛自己也是從電視轉播上才知道,他和同事們不眠不休趕工了一百多個小時的精心作品,竟然真的被第一夫人挑中,他立刻拿起電話打回台灣。

「第一通電話裡,他竟然一直哭,他爸爸安慰他,叫他別那麼激動,先平靜一下情緒,我們過一會兒再打電話跟他聊,」知子莫若母,吳季剛的媽媽陳美雲回想起來,心中明瞭為什麼兒子的反應會這麼激烈,那不單純是一種驕傲、欣慰和夢想成真,還有一種終於證明自己的百感交集。

吳季剛在電話裡說,「媽媽,我幫你爭回面子了,再也不用擔心別人會笑我們了。

愛玩娃娃、看婚紗的小男孩

今天光芒耀眼的服裝設計界新星,除了幸運,成功其實是來自真誠面對自己的堅持,和母親一路相伴的支持。

吳季剛從小就是個特別的孩子,小男生心愛玩娃娃、看婚紗,也喜歡京劇。京劇名伶郭小莊在國父紀念館盛大公演時,尚唸幼稚園的吳季剛就因為喜愛她的扮相,央求家人帶他去看戲,小小年紀不但不吵鬧,散戲後還直說主角好美,真想向郭小莊握手致意。

從五歲開始,吳季剛就對新娘禮服百看不厭,陳美雲每個星期都會依著他的要求,帶他到台北市各個婚紗禮服店的櫥窗前,讓他細細的看,並且畫下禮服的樣子。他喜歡玩娃娃,陳美雲和吳季剛的阿姨就到處去幫他買,結帳的時候還要想辦法避免店員用奇怪的口氣說,「怎麼是小男生要買的呀?」

吳季剛的父親吳昆民從事動物用維他命礦物質代理,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中小企業家。母親陳美雲則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育兩個兒子身上。國小四年級時,吳季剛的父母就決定,為了讓這個特別的孩子有更適合發展的環境,由陳美雲陪伴他和長三歲的哥哥,前往溫哥華,吳昆民留在台灣打拚事業,一家人分隔兩地。

在溫哥華的那段日子,吳季剛依然拿起紙來就開始畫娃娃,家裡也到處擺著他自己動手做的娃娃。正因如此,親朋好友來到家中不免會驚訝,為什麼一個小男孩對娃娃這麼感興趣。為了減少異樣眼光的干擾,陳美雲還特別把家中地下室空出來,幫吳季剛布置成一個工作室,讓他可以盡情發揮。

當然,吳季剛的特殊天份也很快受到注意。經由介紹,陳美雲帶著吳季剛和他畫的圖、做的娃娃,前往溫哥華Granville Island Design School找服裝設計系的系主任,請對方當家教。原本系主任不願教一個只有六年級的小學生,但覺得小季剛實在有天份,決定破例授課。

大學教授破例調教小學生

其後,系主任又介紹了自己的學生、一位年輕設計師Tyra Zeildler給吳季剛,不到十五歲,吳季剛就從Zeildler那兒,學會了與服裝設計相關的畫設計圖、剪裁、認識布料和縫紉等各種技巧。

回想當年在溫哥華的茫茫雪夜裡,媽媽總是提起膽子、帶著吳季剛在晚上開車去學服裝設計;娃娃的衣服那麼小、那麼細緻,他卻要耐著性子用做大人衣服的縫紉機,去練習縫製特小號的娃娃衣,每當失去耐性不願做裁縫時,媽媽就會提醒,「老師說,如果你只會畫圖、不懂縫紉,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讓人服氣的服裝設計師!」難怪吳季剛會說,父母對他的選擇無怨無悔的支持,是幫助他成就夢想的最重要動力。

我其實是一路想改變他的,但卻也一路看著他愈來愈愛設計、愈來愈堅持,」陳美雲坦承,自己雖然會尊重孩子、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卻也不免對孩子有著傳統的期望。

未滿十八即當上設計總監


她知道有藝術天份的孩子,多半不喜歡唸書,因此她和吳季剛約法三章:一定要唸到大學畢業、除了英文之外,還要學會一種歐洲語言、而且,行為要端正。

青少年時期的吳季剛,被送往美國麻州的寄宿學校唸中學,他依照和媽媽的約定,努力學法文,高三時取得前往巴黎做一年交換學生的機會。

事實上,在前往巴黎唸高三之前,吳季剛就已在娃娃設計界闖出名號,他參加首屆於歐洲舉辦的芭比娃娃國際設計比賽,擊敗各國高手拿下晚禮服和新娘禮服項目的雙料冠軍,他設計的娃娃並且在隨後舉行的巴黎娃娃大展中得到亞軍;不到十八歲,已是美國Integrity Toys旗下的精品洋娃娃品牌Fashion Royalty的創意總監,設計的洋娃娃被擺在紐約第五大道上最著名的貴族玩具店F.A.O. Schwarz販售。

三年前,某一款吳季剛設計的限量娃娃在F.A.O. Schwarz開賣,陳美雲特別前往紐約參加開賣晚會,她不敢相信在雪夜裡前往排隊的長長人龍,竟都是為了希望搶下一只吳季剛所設計的娃娃。
F.A.O. Schwarz的老闆握著她的手謝謝她生了這麼一個有才華的好兒子,「我那時感動莫名,心想弟弟終於玩娃娃玩出頭了!」陳美雲腦海裡浮現吳季剛小時候流連在玩具店裡捨不得離去的模樣,「我還記得他說,他將來長大,一定也要設計一個娃娃放進F.A.O. Schwarz的店裡。」

從設計娃娃到設計服裝,吳季剛很有計劃地一步步朝自己的目標前進。高中畢業後他申請進入美國最佳服裝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就讀,全球時裝界知名設計師包括Calvin Klein、Donna Karan、Marc Jacobs等都是該校校友。不過,吳季剛並沒有真正從Parsons畢業,因為大四那一年,他捉住機會開始在設計大師Rodriguez身邊實習,並且忙著創立自己的設計品牌。二○○六年二月,吳季剛就在紐約時裝周舉辦了自己的首場服裝秀。

得到美國第一夫人二次青睞


在紐約設計界的人常說,有兩種人在紐約初入行時最辛苦、薪水最低,一是建築業,另一個就是服裝業。想在紐約成名的年輕設計師何其多,更何況紐約時裝界是僅次於巴黎、米蘭,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戰場。

「亞裔要出頭並不容易,再加上像吳季剛這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紐約真是到處都是,因此吳季剛除了才氣,也很有運氣。」同樣是小留學生、Parsons畢業,自創品牌的童裝Poesia也成功打進美國精品店、高級百貨公司的華裔設計師張文軒分析,吳季剛去年入圍CFDA(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新人獎,等於設計實力已經被認可,再經過特別受到美國第一夫人的二次青睞(蜜雪兒去年十一月即曾穿著吳季剛設計的黑白相間洋裝,接受美國ABC電視台主播芭芭拉.華特斯專訪),又加上他十分年輕,未來可謂潛力無窮。

《紐約時報》形容吳季剛的設計風格偏女性化、帶有復古味道,他擅長運用花的圖騰和有明顯腰身、蓬裙來突顯女性的優雅。而為蜜雪兒歐巴馬設計的晚禮服,吳季剛則解釋,除了閃亮、端莊,他希望能展現蜜雪兒內在的堅強個性。這件禮服也將依照慣例被送到史密森尼博物館珍藏,成為歷史的一部份。

此刻的吳季剛,正忙著籌備自己將於二月十三日紐約時裝周第一天登場的服裝秀。這個有禮貌、很誠懇、有一些害羞靦腆、並不是很會說話的年輕人,在接受過包括CNN等美國各大媒體採訪、講述自己為蜜雪兒歐巴馬設計禮服的經過與概念後,卻在面對家鄉媒體時有另一番真誠分享,「我真心希望所有的父母,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特殊的才藝與興趣時,能夠多鼓勵他們、尊重他們,並儘可能的給他們空間和學習機會!

原來,這位年紀輕輕、新出爐的「台灣之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設計、他的才華,而是他真誠面對自己、永不放棄追尋的勇氣。

2009年2月26日星期四

当爱不再方便时

前两天的讲座上,有听众提问:“我的朋友60多岁,但是她的丈夫已经80多岁了,身体开始出现病痛,吃东西常掉得到处都是。她每次大声呼喝、责骂,即使当着众人的面也毫不掩饰,我看了很难受,该怎样劝解她呢?”

的确,爱有时候很容易、简单,不需要怎么调整、牺牲,就能付出与取得;但也有很艰难和辛苦的爱,让人身心俱疲!究竟遇到不方便的爱时该如何自处?

以”蛋白质女孩”受到瞩目的作家王文华,一向来在诠释两性关系和爱情上,有独到的见解。年初他发表了这篇自述的文章,藉由对一只流浪狗的爱,传达了人类社会真正的爱与责任之间的挣扎。

也许您看了也会有触动 --

~~~~~~~~~~~~~~~~~~~~~~~~

不方便的爱


王文华

今年冬天,一只狗教了我爱的道理。

我的公司在大都市里的小巷,公司前的停车场被我们改造成花园。一个星期天下午,一只流浪狗走进花园。站定后,决定不流浪了。

女同事来加班,在花园巧遇了她。看她狼狈惊慌,猜测是流浪狗。她带狗去看兽医,扫瞄了芯片。主人说,他几年前就把狗送人了。送的人,如今也失去联络。「她几岁呢?」我们问。「12岁了。」原始主人说。

12岁,是只老狗了。

我们决定收养她,让她安享天年。


现实考验

爱一个人,一开始一定很兴奋。但当现实的考验开始时,自然就淡了。

爱狗也一样。

起先,我们买了狗屋,把她养在花园。几天后天气变冷,我们于心不忍,把狗屋搬到室内。

因为没有同事方便带回家养,下班后和周末她只能留在公司。问题来了。首先是吃和拉。狗一天要吃、拉两次。周末不上班,谁来喂她溜她?

再来是防盗系统。为了怕她在室内闷坏,我们把窗打开,但这样防盗系统就没办法设定了。又为了不想长时间把她栓着,我们放她在室内自行走动,这又触动了保全的行动感应器。

最后的方法是下班后把它栓在狗屋,窗户开个细缝。这对狗来说并不舒服,对人来说却最方便。周末大家有空就来喂她溜她,忙的话也没办法。

我离公司最近,来的次数多一些。星期六下午来,一进门,被栓住的她抬起两只前腿向我的方向扑来,被栓的喉咙部位发出哀嚎的声音。我走上前解开链子,她猛力甩头朝我乱舔乱篡,好像溺水一般。

礼拜一我跟同事说:「我带她回家吧!」


爱狗的资格

我很少有英雄行径,平常也不特别有爱心。当我说要带她回家时,不是在发挥情操,也没有用到大脑。只是一个冲动上来,就决定了。那个过程,像爱上一个人。

爱一个人之后,才发现我也许没有爱她的资格。带狗回家后,才发现我也许没有带她回家的能力。

我妈说:「你还不够忙吗?哪有时间照顾狗?」说的也是,我连照顾老妈的时间都不够。

养狗的朋友说:「养狗跟养小孩一样,养得好要花很多时间。」说的也是,我没养过小孩,嘿,我连自己都养不好!

最重要的,我忘了去看两年前的健检报告,当时验血显示我对猫狗的毛都过敏。


新手爸爸

我知道这样说有些不伦不类,但养狗有点像跟女友同居。

我一人住已久,突然来了一只狗,好像多了同居人。

我让她睡我床边,她早上六点就醒,我自然也起来。天还没亮,脸还没洗,先带她出门大小便。

溜狗不是你溜她,是她溜你。你要跟着她,不是拉着她。她怎么走?我猜不到。她四处嗅,闻到熟悉的味道就抬腿尿,兴致来了就大号。我蹲下来还没捡干净,她拍拍屁股就跑了。

回家后让她自由走动,阳光一照,脚印满地。于是进门后先帮她洗脚、擦脚、烘干。我像个新手爸爸,脚没洗完,全身都湿了。

狗主人最有权威感和成就感的一刻,是喂饲料时。不过狗并不能招之即来呼之即去,有时费心地弄了一碗饲料加苹果丝,她闻一闻(表情像闻街上轮胎上别的狗洒的尿),一声不吭就走开了。


照顾病狗

狗不吃饭,可能是生病了。一天早上在公司,我们注意到她的左眼睁不开。

「大眼睛的狗很容易用自己的爪子抓伤眼睛,」医生说,「帮她点眼药水、吃消炎药,然后戴个『帽子』吧!」

所谓「帽子」,是个戴在脖子上的圆形塑料盘,可以挡掉狗爪来抓自己的眼睛。

回到公司,我发现狗和人一样都不喜欢点眼药水。不一样的是,狗会挣扎地非常厉害。

狗也不喜欢吃消炎药水,嘴死也不张开。我们趁她吃饭时用针筒灌,跟打苍蝇一样,射不准,都射到地上。只好搅伴在饲料中,这会儿,她饲料也不吃了。

狗更不喜欢「戴帽子」,一天不到,她就把帽子挣脱了。

回到诊所,医生换种方法,用胶布把爪子贴起来。「她的耳朵有微生物,像尘螨类的东西。」医生说,「要帮她点耳朵的药膏!」

狗不喜欢点眼药水,更痛恨点耳朵药。硬上,她挣扎地像打针的婴儿。硬点,最后只点到耳朵旁边的毛。

那一刻,我发现养狗没那么容易。


爱她还是爱自己

朋友来家里,我把在角落午睡的她抱起来放在大腿上,像热恋中的情侣在公共场所故做亲热。

「这样抱着狗,舒服吗?」朋友问。

「应该舒服吧!」我说。

「是她舒服还是你舒服?」朋友问。

这个无心的问题,让我开始想什么是爱。是啊,她本来在角落睡得好好的,我硬把她抱上来,这是为我,还是为她?她本来就有毛可以保暖,我让她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这是为我,还是为她?我无聊的时候把她抓过来,她无聊的时候我继续忙我的,这是为我,还是为她?我在家时她就必须在家,我不在家时她也必须在家,这是为我,还是为她?

「唉,你养了狗,想结婚就更难了吧!」朋友半开玩笑地感叹。

我跟着笑,因为同意。有了狗,就有了伴。有了伴,就不会再急切地寻找另一半。因为狗是方便的替代品。她有另一半的好处:陪伴、贴心、忠诚。却永远不会有另一半的坏处:误解、争吵、妥协。狗永远跟着你,什么都听你的,你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求任何回报,只需你一天倒两次饲料,有空时带出去溜溜。哪有这么听话的伴侣?哪有这么单向的关系?我爱狗,只要她一切都配合我。但这真的是爱吗?


不方便的爱


狗和情人不一样的另一点是:情人不会在客厅大小便。

当她第一次在客厅小便时,我还以为是洒出来的开水。餐巾纸一抹是黄的,才知道是尿。当她连续三天的早上都在地板、床单、沙发上留下尿液时,我知道我和她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

「狗一定要打!」出租车运将告诉我,「当她尿时,你要打脸或屁股,让她学会不能在家小便。」

我可以打,但怎么可能知道她什么时候尿,在那一剎那打?若是事后指着那泡尿打她,她真的会懂吗?我实验了一下,当她爬上床时,我打她一下警告她别上床。但不打还好,一打她竟然吓得尿出来。

通常床单是在换女友时才换。我没有换女友,但常常换床单。

怎么办呢?我不知道。

我和她真正的问题,是在我过敏症状出现时。

1994年我刚到干冷的纽约,过敏很严重。每天鼻腔都干,早上一擤就冒出血块。那五年看了很多医生,都没全好,但1999年回到亚洲就好了。9年后,我再一次擤出血块。

那跟女生早上在验孕棒上看到怀孕记号一样,我直觉反应是:糟了!这下子怎么办?

医生叫我到大医院验血,如果出来的对狗的过敏指数增加,就表示养狗让我的身体产生变化。

我把转诊单放在夹子内,拖了几个礼拜。

圣诞节前的一个下午,慷慨的阳光照进客厅。被她尿过的地板,此时洗尽铅华、容光焕发。我放下工作,跑到她的角落,帮她按摩。按着按着,她舒服地四脚朝天、闭上眼睛。我就在她的肚子上马沙鸡。她的肚子如此柔软,像我鼻内的黏膜。

我们维持这个姿势,不知有多久。因为我不知道,未来还能不能这样做。在那阳光中,我突然懂了她教我的道理:所谓爱,是当你爱的对象给你造成很多不方便时,你还爱她。所谓爱,是一切变得很脏很乱很麻烦后,还愿意努力。跟一个人在一起,如果都顺着自己,那是爱自己。只有当你愿意为了对方而牺牲自己时,那才是爱别人。当你的爱人不再有初识时的尊贵和优雅,当你自己不再有初识时的耐心和宽大,你们还是要在一起,那也许就是爱。当你跪在冰冷的地板,清理大小便和他吐出来的天知道是什么鬼东西,清完后你还是说,「Yes, 我仍然想跟他在一起,只不过我会建议他多吃青菜」,那,也许就是爱吧。

所谓爱,从你感到不方便的那一刻开始。

朋友跟我说:「你如果过敏不能养,我可以带她回家。」

这句话会解决所有问题,但这念头却令我伤感。为什么伤感呢?朋友有经验,会把她照顾得更好啊!是因为要回到一个人的生活?不再有六点起床的原因?晚上散步的伴侣?想来想去,其实还是在想自己。

所谓爱,是当你爱的对象离开你之后能过得更好时,你乐意看到她离开。

我谈爱、写爱,但不懂爱。我爱狗,爱人,其实只是爱自己。一只流浪狗走进了公司的花园,让我体会到真正流浪的是我。我的鼻腔开始凝结血块,让我发现真正凝结的是我的心。验血报告躺在医院的病历室,我还没去看。我躺在流浪狗的身边,还没看到未来。我走进爱情的花园,敲敲门,可以从此不流浪吗?

2009年2月25日星期三

幸好与力争

在社会上生存,有时候我们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讨回公道得据理力争,而且因为正义在我们这边,所以更是理直气壮,但这样做就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吗?

有时候人情留一线,或者自己吃点亏,行事委婉一些,会不会给彼此更大的空间和尊重呢?

以下的“幸好哲学”并非懦弱,或包容犯错,而是愿意给别人机会,并珍惜自己的拥有。

或许在现实中不容易做到,愿和您共勉:

~~~~~~~~~~~~~~~~~~~~~~~~

孩子的幸好哲學

作者:水草


前幾天中午接到么兒老師的電話:「安安在走廊打棒球,被球棒打到左眼上方,眼鏡也碎了。」我十萬火急趕到學校,將摀著左眼、還流著血的兒子帶去醫院。

醫生說:「眼鏡碎片割到眼皮,幸好沒傷到眼球,不過要縫個五、六針。」

回到家中,我忍不住責問他為何在走廊打棒球,「老師不是規定不可以在走廊打棒球嗎?你怎麼可以不聽話?」「我沒有,我是上廁所路過,剛好小傑揮棒才打到我的。老師好生氣喔!她是不是以為我不乖?」

隔天早上我到學校,請老師查明事情原委。我向小傑保證不會要求他賠償眼鏡後,他才低頭承認:「安安並沒有跟我們在走廊打棒球。」

老師這時改口稱讚兒子:「安安一向是個好孩子。」

黃昏時,我一如往常在校門口接兒子放學。回程中他遠遠看到小傑,興高采烈對他揮手:「小傑,再見!」

「安安,你不會氣小傑打破你的眼鏡,又害你受傷嗎?」我訝異的問。

「不會啦!他又不是故意的。」兒子心無芥蒂。

「可是,」我仍忿忿不平:「起先老師還冤枉你不乖;而且你流好多血,又縫了五針,一定很痛!何況小傑也沒賠我們配新眼鏡的錢。」

媽,沒關係!幸好老師知道我不是壞孩子;幸好眼鏡碎片沒弄瞎眼睛;幸好那些在走廊打球的同學沒有再被處罰。

兒子在機車後座,小腦袋靠在我肩膀,「媽咪,妳知道嗎?小傑他沒有媽媽,爸爸找不到工作時還會對他兇,幸好妳沒有跟他要配眼鏡的錢,我怕他會被他爸爸打。」

我感覺他雙手攔腰把我抱得緊緊,「幸好我有爸爸媽媽疼。對了,眼鏡錢可以從我的零用錢裡慢慢扣呀!」看著兒子蹦蹦跳跳進了家門,我的眼角有點濕了。

孩子,媽媽真是慚愧,為什麼我只想到老師對你的誤會和同學造成你的受傷;反而是你那一連串的「幸好」,讓媽媽領悟了什麼叫善良、體貼、包容及惜福。

孩子,謝謝你!


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无关年华

昨天所提及的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里,李连杰在接受方谈时,还有一段话很令人动容。

他举了很简单的例子说明“闻、思、修”三足并立、后者为要的关键性。的确,很多的道理我们就只是听了,接着就抛诸脑后,从来没有真正的思考,更别提身体力行了;因而,我们永远在等待未来、遗憾过往,缺乏积极的实际行动!

听了这段访谈,再拜读以下的文章,有了更深的触动,让我们再接再厉:回馈社会,岂关年华?!

~~~~~~~~~~~~~~~~~~~~~~~~

回饋社會無關年華

作者 / 洪蘭,陽明大學精神科學研究所教授


一位在國外進修的學生寄了張賀年卡來,信裡開玩笑說他被我們騙了,學問原來是臭的。

原來他在開刀房實習,用電刀劃開病人的脂肪組織時,會冒出臭的青煙,但是手術台上躺著卻是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某學術領域的大師。

他說學問再大,仍是一副臭皮囊。

雖是玩笑話,卻讓人深思,讀了一大堆書,如果沒有用出來,滿腹經綸化成塵土,的確是白走人世一遭。難怪古人把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當作讀書人最大的不幸。

想做事,不必等待。不過成功的定義有很多種,對自己有利的叫「成功」,只有對別人也有利的才叫「成就」,這兩者是不同的。

《紅樓夢》中賈府的家廟叫鐵檻寺,因為「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需一個土饅頭」,人不管怎麼巧,終逃不過死亡,人一生一定要做些對別人也有利的事才可。

我在中正大學教書時的校長是林清江校長,他說五十歲以前要努力證明自己是有用之人,五十歲以後,要努力將這個有用回饋社會,所以他要我們去嘉義的文化中心對民眾演講,要把實驗室做的研究講到一般老百姓聽得懂才行,他要我們學以致用。

最近一位八歲的華裔女孩出了本書,記者問她,「妳長大要做什麼?」

她說,「我為什麼要等到長大才做什麼?這是很奇怪的觀念,你們大人都假設沒有長大之前就什麼都不是,我現在就是個作家。」

Bravo!你不必等長大才去做你想要做的事,現在就可以做。

人生難以預料,說不定等到長大時就已經太晚了。你也不必擔心太老了,不能去做你想要做的事,因為青春無關年華,它是內心境界。

有句英文諺語說得好,「假如你認為你還青澀,你可以繼續成長,如果你認為你已成熟,那只能等著爛掉。」

我們的心決定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反過頭來決定大腦神經的連接,只要心中覺得是年輕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最主要是做的事不能只為自己。

有一個研究訪問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問他們如果可以重新再活一次,他們會做什麼改變? 結果大多數人說,「我會多做一些事情,讓這些事情在我死後仍然可以延續下去。

的確,如果一切隨風而逝,那就彷彿不曾走過,所以人一定要做一些比生命更長久的事情,當生命消失時,至少要讓這副臭皮囊化作春泥更護花!

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壹元壹家人

最近在亚洲周刊和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里都看到了功夫巨星李连杰创立壹基金的报道,深受感动!

镜头上的他布满风霜,嘴唇尽是破了的皮,但却毫不在意,因为他更念兹在兹的是如何筹集更多的款项、引进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以帮助更多需要协助的人,言谈举止之间充满了对慈善事业的热诚和执著!

他是由于亲身经历了印尼海啸的恐怖事件,感觉生死其实就在一瞬间,而萌生慈善的念头,“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由李连杰携手中国红十字会共同创立,以“1个人+1元钱+每1个月=1个大家庭”为理念,自2007年成立开始截至隔年底,已累计了1亿4千多万人民币的捐赠额,而这大都是靠着他不断的游说、请托,一点一滴累积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亲力亲为,务求每一笔善款都妥善、真正的运用在刀口上!

在访谈中,李连杰提及自己的生命体悟:

1、人有生,必有死,没有人可以幸免
2、名利生不带来,死也带不去
3、人需要仰赖别人的帮忙,生如是,死也不例外

因此,何不在过程中帮助别人?一人一元就是希望不分贫富,每个人都可以投入!

壹基金也希望能够召集以下的人才,共襄盛举:

1、公益之心为前提
2、有执行的能力,包括统筹、组织、项目管理、募款、协调、推广、谈判等等
3、开放和创意的心态,能包容和进展
4、团队合作的态度

其实这也是所有的NPO都在寻觅的人才!

如果您有兴趣了解更多,不妨造访“壹基金壹家人,让公益成为习惯”http://www.onefoundation.cn/

2009年2月20日星期五

失智症的偏差行为

一位退休的男教师,在学校时由于认真负责,深受师生尊敬,到了晚年只要是逢年过节,仍然有学生上门致意,感谢当年教导之恩;但不幸中风后,行为开始出现偏差,譬如对女佣毛手毛脚,在乐龄中心触碰样貌比较年轻的“婆婆”,导致大家对他敬而远之,而一向受人敬慕的师母在接到投诉后,自己也不愿意再到中心参加活动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这位中风的长者可能伤到大脑管理认知和控制的部位,又或者他已有了初期失智症(老人痴呆症)的现象,无法自控,尤其是人类在后期所学习的社会条规、伦理、道德等!

对于这个现象在本月初的联合晚报有专文报道,以下摘录让我们多些认识,能对长者“老不羞”的情况多点同理,在处置时也可以照顾到家人的无奈,最重要是提早就医,虽不能完全康复,但至少可以延缓病情的进程。

~~~~~~~~~~~~~~~~~~~~~~~~~

患老人痴呆症会变好色?

医生指出,因患病而“性”情大变的老人家,未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不觉得有何不妥。马国华社元老陆庭谕涉嫌性侵女记者的行为,就被疑为痴呆症的病态。闹得沸沸洋洋的风波主角陆庭谕,日前接受杂志女记者采访时多次示好,要她叫他“老爸”、咬她的手,甚至对她又抱又吻。

马国心理治疗师指出,陆老可能患上“老年心理障碍”,俗称“老小孩”,即老年痴呆症的前兆,具体表现在对吃或性等,特别感兴趣。

据《联合晚报》向医生了解,这类性侵异性的失常行为,确是老人痴呆症的表现,不过,随着痴呆的病情恶化,好色的情况会渐渐消失。

老人病顾问医生陈健明几年前就遇过这样的病患,一名70来岁的老汉在养老院“看上”卧病在床的8旬老妇,几次趁护士不在时乱摸对方。“有一次,他甚至要剥掉老妇的衣服,幸好护士及时阻止。”陈医生诊断他患上老人痴呆症,给他开了镇定药,3个月后,老汉病情才渐渐稳定。

陈医生说,这种“性”情大变的情况男女都有。他的痴呆症病人当中,5%会出现异常“性行为”,比如乱摸别人。其中,男性约占三分之二,这可能因为男性的性欲本来就比较高。不过并非所有“老色鬼”都有病,要详细检视整体症状后,才能确知是否患老年痴呆症。

另一名老人病顾问医生司徒宇耀则说,他的痴呆病患中有5到10%的“性”趣高涨,这当中男女“平分秋色”,只是“男人非礼女人”比较受关注。

心理医生林志聪分享他的一个病例时说,一名被家人视为好丈夫、好爸爸的70多岁老翁,突然对家中女佣毛手毛脚。“例如在女佣端茶给他时,摸她的手;在女佣打扫地板时,摸她的屁股等。”女佣憋了两个月后,忍不住向雇主揭发,家人在生气和失望之余,发现老爸的记性越来越差,经常上厕所不冲水也忘记关灯,于是带他找心理医生。

经过脑部扫描,我发现他的大脑逐渐萎缩,加上他的行为表现,应该是‘老年心理障碍’,也叫‘老顽童’,是老人痴呆症的初期症状。”

为什么老人痴呆病人对性有兴趣?心理医生洪永元说,老人痴呆,尤其是早老性痴呆,主要因为大脑萎缩,无法控制情绪。他说,我们的中脑掌控五官,负责接受讯息,再将讯息传到大脑进行分析、计划、组织和控制,再由小脑负责执行。“老人痴呆患者的大脑功能退化,无法控制吃喝拉撒,也无法顾及后果,失常行为往往表现在吃与性方面。

在新加坡,65岁以上者,平均每100人中有6人患此病。年纪越大,患病几率越高;65岁的发病率是6%,85岁增至40%。

早老性痴呆通常分三阶段,初时可能只是健忘等轻微症状,三五年后发展到中期,会出现行为失常如喜欢碰触别人,到最后会严重到无法自理。

林志聪医生说:“老人痴呆症最常见的症状是记忆和智力退化,及个性改变,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人老了总会记性不好,不以为意。”

老人痴呆无法根治,只能通过药物减缓,家人的体谅很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降低患病风险。

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一载夫妻百世情

这几天和一位乳癌患者接触,她幽幽的抱怨自己罹患癌症,从切除到化疗期间非常辛苦,但丈夫并没有特别的关怀,常常还得自己奔波医院,偶尔忍不住叫痛,他竟然要她别再提了,甚至掉头就走,令她十分痛心,觉得自己多年来的付出都白费了,怀疑是上辈子欠了他太多的债,这世人才会如此受苦。

的确,从表面上的行为,包括丈夫不敢看她的伤痕,会让一个正需要关心和保证的人很失望,但也许这个男人也在承受着痛苦,只是不晓得怎样适切的表达,再加上很多男性在听到太太诉苦时,总以为自己就是得想出办法来解决,而一旦碰到他也无能为力的问题时,便会认为太太是在责备、抱怨他,而感觉焦虑、懊恼,但又不能发作,最上策就是一走了之了。

其实当静下心来,便会发现男人的体贴往往是在一些无言的举止上,譬如主动买一些较重的家用品回来,三餐要她简单料理,少碰油烟、帮忙洗碗拖地等,这些细微的改变,其实就是丈夫表达关怀和爱的方式,只不过当太太的一时不能体会,或者她所要的不是这些,而彼此搭不上线了。

其次是传统“夫妻相欠债”的观念,虽然让很多“怨偶”得以维系表象的婚姻,但却共处得很委屈、很无奈,恨不能早日还清债务,各自分飞!

以下这篇短文点出了当中的负面思考,前星期在“老年婚姻生活”的讲座上,也和与会者提及这个不同的观点,大家都同意换个角度,的确心情会放松、开朗许多,在此和您分享,让夫妻百世的恩情更健康:

~~~~~~~~~~~~~~~~~~~~~~~~

報恩與欠債

作者:寄三平

越洋電話裡,我對女兒說:「大姑姑對我說:當你的女兒很幸福。」

女兒在倫敦求學快四年了,每年花費我數目可觀的學費和生活費,她有點不好意思的回答:「姑姑說的,一點沒錯。」我說:「我一定是上輩子欠你很多,所以這輩子還你。」女兒笑答:「爸,說欠債很難聽耶,說報恩比較好啦!」

「什麼?我報你的恩,有沒有搞錯?」我不以為然。

現在你報我的前世恩,等你老了,我再報你的今世恩。

「這什麼話?」我還是不以為然。「爸,報恩比較好聽啦,欠債多難聽。」「嗯,好吧。……報恩就報恩。」我不再和她計較。

事後,我把女兒的想法告訴太太,太太不置可否;太太再轉述給老丈人聽,老丈人聽完後大笑說:「嗯,有意思。」

結婚以前,父親就對我說:「夫妻是相欠債,婚後要互相容忍。」結婚以後,我謹記父親的教誨,一個家倒也經營得融洽和諧。

但是,人吃五穀雜糧,事情難免有不順遂的時候,彼此情緒失控,也所在多有。「就算我上輩子欠你的好了。」氣話有時難免脫口而出。「我才上輩子欠你呢!要不然,為什麼都是我在做?為『你家』做到死?」憤怒的回應可想而知。

事後想想,太太的話並沒錯。嫁到我家來,她的確是為我家完全付出。不過,說「相欠債」這種話,還是令人心很不安,是不是債還完了,大家彼此就可以一走了之?或者,一輩子都還不完債,永遠陷在還債深淵裡?

我們這一代,常常動不動就被灌以「父母子女相欠債」或「夫妻是相欠債」等觀念,根深柢固。因為這種彼此欠債的觀念,債主和債權人的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大家因此都背債背得好辛苦。

「相欠債」的觀念實在很負面,不夠積極。如果改變這種負債的減法觀念,變成彼此報恩的加法觀念,會不會比較好呢?女兒的一席話,讓我陷入沉思。

前些日子讀佛書,經書上說:「每一個人是每一個人的菩薩,父母是子女的菩薩,子女也是父母的菩薩。」對呀!我恍然大悟。既然彼此是彼此的菩薩,彼此報恩,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事。

如果不說「夫妻是相欠債」或「父子是相欠債」,而是說「夫妻是相報恩」和「父子是相報恩」,不是比較正面,比較積極嗎?自然就會謙恭有禮,自然就會口吐蓮花,不出惡言。說一輩子相欠債,好像永遠沒有還完的時候,多痛苦哇!

觀念轉變,原來只在一念之間。好的觀念是加法,是正數;不好的觀念是減法,是負數。好的觀念砥礪我們的品格更上一層樓,不好的觀念詆毀我們的人生每下愈況。我們不僅要把父母當恩人看待,也要把太太丈夫當恩人看待,甚至把子女都當作恩人,我們是來報恩的,報的人感恩,受的人歡喜。

我的心因此豁然開朗。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师生关系一线间

自古以来,不分中外,师生恋情总是最耸动的话题,最近因为发生了已婚女教师和未成年男学生间逾越正常师生关系的事件,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不管在现实生活或是虚拟的小说、戏剧里,男教师和女学生发生感情,甚至男教师后来抛弃发妻、儿女,另外和学生双宿双飞、结婚生子,也早已为世人接受,但逐渐的社会正向另一方位挑战,那就是女教师和男学生。

今天,如果是发生在大学的课堂上,而且男未婚,女未嫁,也许就有较多转圜的空间,但在上述的事件中,女教师其实要背负较大的责任,她本身违背了对婚姻的承诺,也违反了教师的伦理。

身为教师,在师生关系里地位是不对等的。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权威、有影响力、百分百信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成为孩子崇拜的偶像和模范,并倾向于服从,不敢违抗,而一旦老师对学生表达好感时,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在虚荣心作祟下很难以拒绝,也担心老师生气而不敢不从命。因此在教师伦理中,严守分际是必要的守则!

当今的师生关系无疑要比从前来的密切,老师不再高高在上,彼此交换手机号码、Facebook等社交网址、MSN聊天等,除了解答课业的疑惑,学生也会倾吐心事,闲时大伙儿一起外出郊游、用餐等,对家长来说,孩子多了指引的明师,总是十分高兴,但是否彼此该像朋友般亲近则见仁见智了!

前阵子联合晚报针对这个课题,访问了几位教师、学生以及家长:

有老师说“我觉得学生和老师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界线,学生才不会失去对老师的尊敬。如果老师和学生走得太近,学生可能觉得老师和其他朋友一样是不需要有所顾虑的,反而对接下来的教学造成影响,也可能造成没有必要的误会。”

也有的认为“老师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能增进彼此的信任。学生也愿意向我倾诉心事,而且还会尊敬我。我会和学生沟通。有家长向我反映,他们的孩子信任我,希望我能好好地教导他们。”

有学生觉得“如果老师愿意和我们保持朋友关系,我们会比较开心。我也会比较相信那位老师,并且在课外遇到什么问题时,也会寻求那位老师的意见。我本身也会和老师通过MSN以及博客交流,从中也可以更加了解老师。”

但有的比较保守“我有时也会通过手机向老师请教课业。虽然如此,我还是视他们为老师,很难把他们当朋友,所以在课业以外的东西,我也很少跟他们聊。”

教育部的回应是:“教师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师长也可以是辅导员,不过和学生的关系一定要保持专业。教育部在训练实习教师时,也会教导他们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和学生出现问题时,校方有义务去调解。”

昨天早报访问了一位初院教师,她的话很有道理:老师不能只是朋友。“朋友不用教导对方什么是对的,也不用因对方的行为负起任何责任。身为老师,你就有这样的责任。

师生关系一线间,老师身为学生的典范,无疑要有更严谨的分寸和把持,才能彼此受益!

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

发展与保留的两难

今天早报转述了世界银行在最新一期年报《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的报道,指出我国在短短40年间透过改革政府机构、建设基础设施,成功消除了发展初期的贫民窟景象,这样的经验堪称为全球消除贫民窟最成功的范例!

年报分析我国能在短期内消除贫民窟的秘诀在于,国家机构经历改革之后,政府带头成为主要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的提供者,进而透过:

1、成立建屋发展局统筹公共组屋的规划与建筑
2、利用土地征用法实施政策干预
3、合理有效的土地规划制度和基础服务,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最终将恶劣的居住环境一扫而空,成为今日世界最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当然,有效与迅速消弭贫穷、促进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强大的国家机构、绝对的政策干预和民间无条件的配合!而遗憾的是在成为典范的同时,很多事物就在挥耍着“发展”的尚方宝剑之下被砍断了!

翁燕萍和家人就是受影响的居民之一,她童年所居住的林厝港原本是个农村,有着浓厚的甘榜风味,生活单纯、俭朴、自然、亲密、和乐……。但当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政府因为要发展那片土地,居民只好搬离自己的家园,让位给现代的“休闲农场企业”,她在记录片《悄逝的记忆I & II》(Diminishing Memories)中刻画了当中的不舍、怀念、委屈和无言的控诉。

的确,很多大自然与不合时宜的旧建筑都让位给更具经济效益的快速公路、高楼大厦和休闲娱乐场所了,充满快乐回忆的童年游戏场也逐一消失,许多人的心是伤痛的!

但时代的进程永远在往前行,国家建设如果静止就可能遭到淘汰,更需要面对现实的是下一代未必和我们有同样的感情,在学生报大拇指里小学生们看了《悄逝的记忆》,有以下的回应:

看纪录片时差点感动得哭了的三年级学生说:“觉得很难过,尤其是当居民被迫搬走时,看得出他们很不舍……我喜欢甘榜地方够大,可以跟哥哥去树林里玩。但如果要我长期住在那里,我会觉得很闷,因为没有电脑游戏机。”

四年级的男生看到有趣的部分,笑得特别大声。他说:“看了很想去甘榜住一阵子,因为有很多小动物。”但一问他想不想长期住在那儿,他立刻摇头说:“不要,那里没有风扇、又有很多蚊子,而且读书环境很辛苦。”

发展与保留永远是社会进步的两难,政府在选择前进的同时,怎样适切的保留共同的回忆?如何以更人性化的协调和充分的时间代替强制?怎么贴近普罗大众的情感?这是一个不可疏忽的课题!

2009年2月16日星期一

世界一同

昨天,2月15日,是新加坡沦陷的日子,國人在一起悼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殉难者,主办单位在现场设置了祭坛和冥纸桶,让永远无法寻获家人遗体的公众到场拜祭。

据早报报道,在过去40年来几乎每年都参加悼念仪式的70岁婆婆黯然地控诉:“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被(日军)捉走了,我当时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现在只能够每年来这里祭拜。

退役的70岁军人提及战乱所带来的祸害仍仍历历在目:虽然战争爆发,还只是个三四岁的孩子,但始终忘不了从空中投下的炸弹和被烧成灰烬的家园。他说,正因为曾经目睹了国家沦陷后的可怕,他在17岁那年决定从军,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战争的无情、祸害和残暴,不仅在当时造成了伤害,更在子孙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悲痛和思念。

前阵子我们的退休会一起到樟宜礼拜堂参观,对于这个由监狱里的囚犯所建,纪念二战时期受难者的博物馆保持之良好、完整,外面草地还种植了许多曾是二战期间平民用以充饥的果菜和植物,甚为赞叹!



这里展出了述说五万名平民二战期间被关在监狱里饱受痛苦与折磨的书信、照片、图画和私人珍藏物品等,据知还有一系列樟宜监狱里的壁画最值得一览,不过,必须预先以书信向新加坡国防部提出申请才行。

虽然错过了,但看到许多造访者留下的文字,有些表达了哀思和对战争的谴责,而有更多本身就是受害家属,一字一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令人读了也感忧伤!


昨天也是全面防卫日,“全面防卫”25周年纪念在新达城举行。活动包括了让公众填写“你会捍卫什么?”卡片,并把卡片贴在现场的看板上。国防部长张志贤写下了:“我的家庭,我的家园,我的国家,新加坡”,他在致词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觉得值得捍卫的事物,而且会随着成长而有所改变。

您在此时此刻捍卫什么呢?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你我的准则吗?看了战争遗留的灾难,但愿能放下侵略、世界一同无国界!

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

就地终养

活到晚年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和亲近的家人、朋友一起欢度最后的岁月,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但未必都能实现,也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

健康和经济是当中的决定因素!

如果老人家身体硬朗,能够自由走动、性情乐观,容易相处,甚至还可以帮忙打理家务,照顾孙辈等,就是孩子心目中的一块宝,人人希望同住,但假使健康出了问题,吃喝拉撒需要别人服侍,又另当别论了。

台湾前两天就发生了一起逆伦案,中年媳妇不堪独自照顾瘫痪的家婆,平时即会施加虐待,而四个多月下来24小时贴身照料,无法外出工作和感觉力不从心,无法负荷,在身心俱疲的状况下用枕头闷死了婆婆!

案件爆发后,其家人和社会对于这个媳妇也不忍苛责,大家都明白家庭看护者的压力确实很大,但其实社会上有许多援助的配套,只要提出申请,就可以减轻独自照护的重担。

像在命案发生的高雄市政府就針对各种照顾需求提供了不同的服务,让家庭看护者有短暫休息的机会,包括:

(1)居家服務:由照顧服務員至家中協助日常生活照顧(請居家照護服務員,一小時约新币十元,其中六成由政府補助,如果是中低收入戶,一小時只要新币一元,低收入戶則是全額免費

(2)日間照顧:被照顧者白天送至機構接受照顧,晚上才由家屬接返家庭

(3)喘息服務:由長期照顧機構提供的全日暫托服務(一年之內可以讓民眾申請十四到二十一天,幫忙安頓失能的家屬

(4)機構式的安、養護服務

針對中低收入家庭,發給有特別照顧津貼,以減緩照顧者經濟壓力,另外並有居家護理、居家復健等服務,可讓被照顧者在家中獲得醫療照顧。而為了關心家庭照顧者照顧情緒,高雄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亦提供自我保健講座、照顧技巧研習、抒壓支持團體等活動或課程,希望給予照顧者支持與協助。

以上的福利措施是我国可以借镜的,尤其政府对于聘请居家照护服务员的高额补助(还可以增加就业的机会),以及两到三个星期的喘息服务,的确可以让“全职”的家庭看护者得到纾缓情绪的空间!

而当经济因素影响无法就地终养时,在临近有相对廉宜的选择,其实是值得考虑的。前不久卫生部长许文远提出新加坡人可考虑选择到新山的疗养院,引起了大家的反弹,这当中是有些情绪的作用,认为政府在推卸照顾百姓安养的责任。

但就事论事,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民都会在晚年远离城市,迁移到消费较低的乡间,或是年轻时到大都市打拼,老了就落叶归根,回到村落休生养息。所以,转移阵地,到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雅、费用低廉的地方养老,其实不是一个太令人伤感的选择,并且对于子女来说,也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如果孩子孝顺,距离远近根本不是问题,而当他们无心的话,即使近在眼前,也未必会来探望,反而更增添无奈的感觉呢!

当然,能够就地终养还是国人的理想,而这就有赖个人和政府一起努力!

2009年2月12日星期四

没有遗体的追悼会

曾经在去年11月10日“生死一线勇敢抗癌”一文中称许的韩裔永久居民“信” (Shin Na)于上月27日下午离开了人世。

但在亚洲文明博物馆举行的追悼会场却没有遗体,因为她把自己的身躯捐给医疗研究,成为在MTERA计划下,我国每年仅有的6至9个捐赠者之一!然而,在她的感召下,已经有更多人发愿加入。

据报导,信的丈夫说:“她一贯关注环保、再循环,节省能源和帮助他人。所以死去后和活着时一样,我想她很高兴能帮助别人。她告诉孩子们说,这些研究可能会找到癌症的治疗方法,能帮助其他的母亲。

结识信10年并在最后陪伴照顾的好友米雪则指出:“失去了信这个人,有没有遗体已不重要。她也不愿大家围绕着她的遗体哀伤。”

坚强豁达的信直到去世前十天依然亲自撰写她的抗癌博客,而她和丈夫在最后关注的是怎样对孩子谈死亡。他们决定尽早告知真相,信的丈夫表示:“我跟他们说,妈妈生了重病,如果治不好,可能会死去,但是我们会尽力把妈妈的病治好。”;而且确保孩子不会以为妈妈的死和自己有关,所以信在博客里提及当孩子爬过她身上时,她不忍心喊痛,孩子拉她跑着去看些东西时,她也不敢喘得太厉害……。

还要保证的是安全感:“自从我的病复发以来,我每天晚上哄女儿睡觉时都会告诉她我爱她,我会永远在她心里。我把手放在她心脏的部位上,我知道我会永远活在那里,即使我已经不在了。我甚至考验她看她是否了解了,问她我不在的时候我会在哪里?她说,在我的心里,妈妈。

她的丈夫说:“信离开当天,我告诉孩子,妈妈走了,但是爸爸、奶奶和叔叔阿姨依旧会照顾你们。

信由三年前罹患乳癌,到接受慈怀护理,面对死亡等过程,一再示现了她的勇敢、智慧、乐观与慈悲,非常值得敬佩!

而死亡的确是一大课题,让人们事先学习了很多,准备了很多,但到头来也可能会感觉遗漏了更多,而倍感遗憾!又常在自己以为渐渐能释怀时,逢年过节又再勾引起无限的悲伤。

如果您是一位孀居妇女,愿意谈谈新年里的一些感触,譬如:最想与丈夫分享的事?如果他还在,会有什么不同?也让我们一起制作卡片,把最诚挚的祝福送给他!欢迎您来参加今天下午茶会,换个心情!

时间:2月12日星期四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9年2月11日星期三

防止约会暴力

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约会暴力,避免在过程中受伤害,PAVE防止家暴服务中心与南洋理工大学在本星期联办我国首个防止约会暴力周。

在此前,他们并合作向250名年龄介于16到30岁的大专学生进行有关暴力约会的调查,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年轻人之前并不知道约会暴力这个概念;但有约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认识的人曾是约会暴力的受害者。另外,超过8成的人受访者表示,如果成为暴力约会的受害者,他们并不知道要到哪里寻求援助!

约会暴力,指的是一对情侣的其中一方在约会时使用暴力,对另一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伤害,而形式可能是言语伤害、威胁、侮辱;肢体动粗;强制性行为和精神上的约束和人身控制等。

很多受害者往往以为这是爱的表现,不清楚自己已受到伤害,或当对方道歉时不忍心,而缺乏慧剑斩情丝的勇气。

其实健康的两性交往是需要互相尊重和关怀的,国家发展部政务次长马力基博士说,“当我们注意那些相互间存在暴力行为的夫妻时发现,这些暴力行为不是在一夜间发生的,甚至不是婚后发生的,一些暴力行为在婚前就出现了。因此,年轻人需要有更强的意识知道你的伴侣必须尊重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交友热线或网上聊天室:在2004年至2007年间,共有75起案件的性侵犯者就是是通过这两个管道找上受害者,其中牵涉电话交友热线的强奸案共有20起,非礼案有9起,而逾半的女生只有14至16岁。由此可见初次约会时的性暴力事件已经越来越多,应该要更加强防范,提高自我表现保护的警觉性!

有关更多约会暴力的讯息和防护之道,欢迎阅读本博客去年8月13日约会暴力和8月14日新一代的约会暴力

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活出真正的自我

在面临发展事业和婚姻或教养儿女之间的权衡时,虽然这是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现代女性拥有远比过去有更多的自主和选择权,但很多人还是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经营后者。

然而离开了原本得以发挥长才的职场、理想的工作环境,未必在卸下养儿育女紧张阶段的责任后,能重拾那份辉煌,甚至所投入于婚姻或儿女的“回报”并不如预期般美满,那么心理便难免懊恼。

怎样做一个有智慧的女人,能够挑选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又如何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活出快乐、精彩、真正的自我?

以下名作家曹又方的这篇文章和您共享,更欢迎参加今天的主妇团体一起讨论,我们还有“存钱有方,理财有道” 、玫瑰花摺纸、简易食谱等单元,千万别错过!

时间:每月第二个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

双线道与十字路 作者:曹又方

当过去的女性多半是家庭妇女的时候,职业妇女是少数特异分子。在今天,大量的女性走出家庭,成为职业妇女的时候,尤其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宁愿选择当一名全职妈妈和家庭妇女,也会令人感到讶异。

其实,每一个人的志愿,性向,能力,机缘都不相同。适合别人的情况,却未必适合自己。

何况处身这个复杂纷纭的人间世,每个人的价值观都迴异。再者,价值观的本身,在每一个时代又都会变。一个人的行事准则应该自己做主宰,自己下判断。惟有如此,才能满足个人独特的期求。

今日的女性,特质便是拥有极大的选择空间。无论是做为一名职业妇女,还是家庭主妇,独身或是结婚,悉听尊便,并没有对错好坏可言。只是不同与往昔的,是不管你选择为一名职业妇女,家庭主妇,还是两者得兼,对于工作、对于个人、对于家庭,都应该具有更高层次的认知。

首先谈工作。

不容否认,过去许多职业妇女的工作,多属不需要自我实现和发挥的基层工作,鲜少具有价值和成就感可言。但是,今日女性对于一份工作或事业的认知,则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了赚钱和打发光阴而已。

工作乃人生大事,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志趣第一。你若意想展现独一无二的自己,只有依赖个人的志趣和价值观的取向,选择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行业,才能得以自我实现。

这样做的困难在于一个人想要认清自己的才能,往往需要经过时间的摸索,甚至在尝试多种行业之后,才能找到终极目标。倘若想要登峰造极,一个人则更需要敢于突破传统,向未知挑战,才会有非凡的成就。

而对于一个女性而言,对于己身所置的处境,尤应加以审视因应,甚至需要比男性更多的额外付出,才能掌握必胜的关键。

同时,就事业而言,两性最大的差异是,男性往往把工作视为第一优先,女性则矛盾较多。

选择事业,选择家庭,还是两者得兼,端看自己的信念和目标而定。男性的价值观固然并不适用于女性,他人的看法和做法也不必介意。

再谈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和全职妈妈。

首先,你必须认定这全然没有令人感到自卑的地方。

现阶段已有不少高学历、高能力的妇女,选择长期或短期做为一名家庭主妇和全职妈妈。她们重视婚姻也深感生育和养育的重要,愿意以家庭为基地来发展和开拓自己。然而这并不表示她们不关心世事、热心公益,同时不断保持身心的健康和成长。

在各式各样的运作身心的场合,无论是演讲会、展览会、社会公益团体,还是打球、瑜伽、登山……也都有许多家庭主妇的参加,随时保持与时代的脉搏步调一致。

苦命怨女,在今天已不再受人同情。就算你要辜负自己,也没有权力成为别人负担。

一个满足快乐的人,才能发光发热,带给他人幸福快乐。

由于传统的种种压制,女性无形中养成了自我贬抑的习性。在许多想法和做法上,过于自我批判,甚至自我攻击,造成许多内在的障碍。

女性必须先学会尊重和肯定自己,具有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惟有建立自信,才能形成自己的主见,做自己的主人。

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的权利,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要懂得珍惜自己的际遇,和运用自己的机缘。
女性们需要的是做为一个人的尊严和尊重。无论工作或持家,我们都学会用能力和自主来确认自己,而不再以外貌,忍让,机运等等的女性说词来对待。

活出真正的自我来吧。

2009年2月9日星期一

一千封传爱的情书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古代的大家闺秀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露面,借着夜游观灯结识心仪的对象;欧阳修的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便是最佳的写照。

在今天或是来临的14号西洋的情人节,您收到了情书吗?还是您也是个主动付出的人,正忙着写情书呢?

每个人都希望收到充满诚意和关怀的情信能慰籍寂寞的心,可是往往吝于提笔,或正处于心情的谷底,无法作出行动,以下外电报道中的年轻人却在去年底开始了自己的开心大计:写情書给一千个陌生人!不晓得他的计划至今是否完成了,但这份心意肯定值得赞赏和鼓励,更希望可以如他所盼,将文字的溫暖和喜悦不断传递下去!也借此祝愿大家情人节快乐,幸福美满。

~~~~~~~~~~~~~~~~~~~~~

一千封情書 傳愛出去

現年三十歲的傑克‧布朗斯坦(Jake Bronstein)是美國紐約一名市場行銷顧問,他曾讀過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若你幫助別人,那麼你與受助者的腦內啡含量都會上升(腦內啡是天然止痛劑,會讓人愉悅)。為驗證理論,他數次將五十元美金和一張寫著「祝你好運」的小紙條藏在紐約各處,他希望撿到錢的人會高興一整天。

不久前,他又誕生一個溫暖人心的大計畫—他要寫情書給一千個陌生人。傑克的情書內容雖然僅寥寥幾句,但字裡行間都充滿溫馨,其中一封寫道:「如果妳覺得冷,我會盡我所能去溫暖妳。如果妳傷心難過,只要妳喜歡,我會為妳跳一支搞笑的舞。如果妳破產了,我會接濟妳,因為我愛妳……」他去年十一月抱著三十封情書到聯合廣場,在寒風中試圖送給路過的陌生女性,但她們覺得傑克是花心男,全都拒絕接受。

傑克在聯合廣場送不出情書,回家後在自己的部落格發表自己的計畫。沒想到索取情書的e-mail絡繹不絕,發信人來自世界各地,他們甚至不忘幫朋友、祖母、女兒也要一份「愛的禮物」—因為去年是個「歹年冬」,許多人失戀、失業,他們都渴望安慰。

三十六歲的卡麗因工作備感沮喪,但傑克的情書彷彿為她打了一劑強心針。她最喜歡的句子是:「我敢說,妳一定很有趣。妳頭髮真好看(什麼顏色?),真希望我們有更多時間在一起。」這是一項不容易達成的愛情任務,因為手寫一千封情書約需兩百小時,另外,郵寄費用也是不小的開銷。傑克說:「雖然我的郵票預算只有七百美元,但我會盡量回應前一千名來函者,無論他們身在何處。」

傑克一小時大概可寫五封情書,還好有二十六歲的女友克莉斯蒂娜協助,目前已完成約兩百封。為了趕完進度,他們通宵達旦抄寫,傑克說:「如果你做的事能讓每個人開心,那還有什麼是比愛心更好的回報?」傑克在部落格寫道,他希望每位收信人可以把情書轉寄給別人,讓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2009年2月6日星期五

快乐银发族

您正从事有关银发族的工作吗?还是您本身正处于或即将步入退休年龄?或者您和年长父母之间有些距离……,而希望了解这个年龄层的需求,以更能捕捉和贴近他们的心?

不久前社青体部公布了针对3000名年龄介于43至60岁国人进行调查的结果,有一些具体的数字,显示了普遍的心态,谨摘录于下供大家参考(整理自联合早报、新明日报):

对退休的看法:11%认为退休代表他们已经“没有用”,13%觉得退休意味着和社会脱节,19%认为退休后生活会很闷。

退休年龄:在希望退休者当中,大多数想在60至64岁退休,每10人中有3人表示希望在65岁退休,比目前的法定62岁退休年龄高。

退休后的经济能力:85%认为老来还是能够维持自己的经济(38%将有剩余的资金度过乐龄生活,47%觉得刚好足够。)只有15%认为他们将面对经济困难。

退休后的消费意愿:41%愿意花钱进行适合年长人士的休闲活动,34%的国人会去旅游,有23%会参与进修和学习活动,21%会花费在金融服务。他们对高科技物品没多大兴趣,只有5%愿意花钱购买“机器人”帮忙做家务、10%会花费在远距离医术(telemedicine)及12%会花费在智慧家园(smart home)与高科技辅助器材;而愿意花钱聘请帮佣或家庭看护的也不多,分别只有16%和7%。

退休后继续工作:34%希望能够继续工作,11%则预料自己必须继续工作。原因主要是希望能够有收入,占32%;其次是为了保持身心活跃和做有意义的事。

其中有36%希望在退休后从事部分时间工作,而他们在寻找退休后工作时考虑的三大因素是工作时间灵活、工资数额与之前相近及工作时间较短。

拥有大学学历者更看重工作环境:认为具启发性的工作环境与有机会教导后辈,是影响他们寻找退休后工作的主要因素,比工资、工作时间等因素重要。

但对于是否能如愿以偿则有顾虑:33%害怕技术已经过时,30%担心技术和职业不符合,29%则认为获得的薪金可能太少、不值得。

年长妇女的期望:71%的妇女认为丈夫应该支持她们,77%的妇女要求子女奉养,比男士的70%来得多。而她们最希望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支持(34%),再者是经济方面的支持(26%)。

和子女同住:半数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国人在退休后,希望同子女同住,而大学毕业的国人则只有18%希望这么做。

上述的年龄层出生于婴儿潮年代,在本地约有100万人,占总人口约30%,到了2012年第一批将步入65岁,成为历来人口比例中最庞大的乐龄群!所以未雨绸缪早些了解他们的心态,做出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

而如果您本身就是银发一族,想和其他乐龄人士欢聚学习,说说唱唱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下午,欢迎今天就来参加以下的活动,入场免费:

时间: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下午2pm-4pm
地点:裕华第六分区居民委员会
Blk 246, #01- 48, Jurong East St 24
联络电话:64251509

2009年2月5日星期四

面对的勇气

当病痛来袭,就是对我们最严厉的考验,打从发现时怎样不怨天尤人,勇敢接受,到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忍受痛苦、保持乐观和希望,以至于到愈后承担疾病的后果,失去某些身体重要的部位或功能等,在在都需要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智慧!

生病不只有原因,还有目的?藉由一场病希望我们可以有什么不一样?病不是折磨,而是恩赐吗?

与您分享下文,也许对于病痛会有不同的看法!

~~~~~~~~~~~~~~~~~~~~

看見勇氣
作者:周芬伶

從側面看去,她的乳房比男性還扁平,在這充滿蒸氣游泳後的公共澡堂,裸身是如此自然,像是超現實的場景或神話圖象,很抱歉我只是無意中窺見,等她轉身朝我這邊,看到她更扁平的另一邊,那是乳房被切除後的身軀,瘦弱而突然擊中了我的眼,我有幾秒鐘的灼熱與震驚,直視著她的胸部,一切看來自然而有生氣,彷彿人身本當如此,再回到其他人身上,乳房反而看來突兀而怪異。


在那剎那間,我彷彿進入她的生命,她也許是教書或上班沒幾年,有丈夫也有孩子,生活平順得連一絲波瀾也無,在一次看病中,醫生看出異常,要她再作檢查,結果是乳癌,起先不能接受,哭泣、憤怒、絕望,在化療中瘦到如牙簽,髮絲紛紛掉落,生命力一下子被殺光,連食慾也失去了,然還是逃脫不了切除乳房的命運,我想起西西及一切切除乳房的女人們,感受到失去的乳房在哭泣!

她們如此寫著:

「聽到得到乳癌其實我最在意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關於死亡,我一點都不害怕,可是想到女兒,卻有萬分的不捨。我只要想到好不容易才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來,如果我就這麼走了,對他們真的很不公平,所以,為了孩子,無論如何我要堅強的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生病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告訴自己,要盡量把生病的原因找出來,讓自己遠離這些病因。還有,生病一定是有「目的」的,我要找到「生病」這件事,究竟是要我做什麼?

這樣勇敢地與疾病搏鬥,連天地也震懾!疾病要告訴我們的事很多,要我們做的事也很多。

但我要說沒有乳房的身體依然很美,人身難得,何況那裡有與生命搏鬥的痕跡,有戰士般的勇氣,與風雨過後的平靜,令我想讚歎。

我想起一個故友,皮膚白晰得像白雪公主,她機智聰慧,每天笑瞇瞇的,人緣極好,她擁有傲人的一切,美貌、家世、學歷、英俊的丈夫,但就在生命的頂峰得乳癌割除乳房,她也變了一個人,愈來愈孤僻,愈來愈無笑容,而且不願與人交談,隱藏病情,自己承受一切。聽說後來她離婚一個人獨居,連工作與朋友都放棄了。我每想起她就覺得心痛,她大概覺得生病很羞恥吧,越隱藏就越孤獨。

人都會生病,大病來時如山倒,那些生病仍然樂觀,且勇敢面對的人真的很美,我從沒看過這麼美的身軀,當她穿著無墊的泳衣潛入泳池,陽光似乎特別的耀眼!

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由小见大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临终的时候嘱咐儿子刘禅一句话,言简意赅道出了人性最脆弱的一环!

我们总想着做大善事,身边随手可以付出的一点点善行,却不屑去做,譬如在地铁扶梯往左边站,让急着赶路的人可以尽快地从右侧上下、到小贩中心用完餐后,顺便把垃圾带走,碗盘排叠在一起、上过厕所把沾污的厕板抹一抹,这样下一个使用的人就有了干净的空间,而清洁工人也少了许多功夫……。

类似的小善,很多人不愿意做;但生活上的小恶,我们却觉得无伤大雅,恣意而为!

曾经买东西时,老板算错帐吗?或是超级市场里的价钱标签贴错了?如果是自己吃亏,大部分的人都会据理力争,但假使是你占了便宜呢?

前阵子看到以下的报道:

中國湖北省一位年近七十歲的老太太,日前到銀行提了八塊錢人民幣,但櫃檯行員疏忽,多給了她一塊錢,老太太回家後,才發現錢多了一元。為了這一塊人民幣,行動不太方便的老太太拄著拐杖,步行一公里回到銀行還錢再走回家,前後共花了三個小時。

當地媒體得知消息找上門,想訪問這位老太太,但老太太表示,這麼小的事就不要宣傳了。老太太說,她知道很多人不在乎多領一塊錢,但她很在乎,「因為這是個人做人習慣和原則問題」。

的确,钱财事小,个人的品格最重要,您同意吗?由小见大,和您共勉!

2009年2月3日星期二

简单的坚持

您留意过亚太区Visa卡广告吗?有一个年轻人快乐而笨拙的跳着简单的舞蹈,VISA公司在新闻稿中指出:「在网络上为数以百万人带来欢乐的Matt,在此广告里於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新加坡、美国与越南等国家尽情舞蹈。这也象征Visa让他在周游列国时更轻松自在,不需要兑换各国货币。

为什么Visa卡找他拍广告,让我们先看看Matt Harding的故事(摘自今日新闻网络追追追):

~~~~~~~~~~~~~~~~~~~~~

奇怪舞蹈影片1、2、3代的由来

话说1976年出生的Matt,原本是名电玩设计师,出生於美国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他曾经想要毕生用来制作电玩游戏,娱乐世人;但後来他发现,人生中似乎错过了什麽,於是2003年1月他辞去在澳洲的工作,当起背包客,用先前所存的积蓄到亚洲玩了一圈,同时制作了一个网站告诉家人与朋友,他在哪里、是否平安。


而改变他人生的开端,是在2003年他和朋友在越南河内(Hanoi)旅游时,朋友临时的一个提议。原本Matt只想拍张照,他朋友突然提议:「你为什麽不跳舞呢?我帮你纪录下来!」於是他们拍下2003年5 - 8月间,以及一年後到非洲游玩时跳舞白痴Matt的舞蹈,并集结成一部影片《Dancing 2005》,放到网络上与大家分享。

这段既逗趣也可说无意义的影片,开始引起网友们的转寄。某天 Stride口香糖公司注意到这支有趣的影片,於是他们找来Matt,表示愿意出资赞助旅费,让他环游世界,条件是请他再拍摄一支新的影片。於是2006年Matt再度展开旅程,进行一段为期6个月、走遍7大洲、共计39个国家的旅行。

第二次的影片名为《Dancing 2006》,里面有Matt最爱的其中两个片段──非洲卢安达(Rwanda)以及南极洲(Antarctica),以及许多世界着名的遗迹,例如万里长城、复活岛等等。最妙的是Matt甚至在水中跳舞,与帛琉可爱的小水母一起和大家打招呼。

《Dancing 2006》放到网络上後,同样让Matt成为半个名人,不断转寄的影片让他在网络上红了一阵子。不过Matt明白自己的舞蹈并不是那麽有趣,跳得比他烂的人多的是,於是2007年想要再度环游世界的Matt,带着新点子「邀请旅程中的人和他一起跳舞」去找口香糖公司,希望再次合作;口香糖公司认为这个点子不错,答应二度赞助他旅费,条件一样是拍摄在世界各地跳舞的新影片。

关於每次的旅程与跳跳舞影片的成功

第叁次的影片名叫《Dancing 2008》,这次Matt去了更多地方、更多人与Matt跳舞的点子,显然让Matt成功了──没错,Matt获得为Visa金融卡公司拍摄亚太区广告的机会。

Matt表示,他通常在一个地方停留2 - 7天,至今为止至少去过80个国家;根据其他人的计算,有在当地跳舞的国家就有71个。

有人问Matt,他是否想要通过跳舞的影片,传达某种消息?他回答:「Up to you. I'm just dancing.」(你怎麽想都行。我只是在跳舞。)

~~~~~~~~~~~~~~~~~~~~~

就是这样很单纯的跳着舞,自己开心,旁边一起共舞的人也很快乐,因为舞步很简单,还有点搞笑,一边起舞,很自然的就一边笑了起来,至少在那疯狂舞动的霎那,心境是快乐的,世界是和平的,更不分任何种族和阶级!

到现在,给他跳舞建议的朋友在哪里呢?他自己为什么不跳?Matt Harding承接了他的好主意,并且不怕旁人取笑,认真地坚持下来,他在某种程度来说是成功了,您同意吗?而且他还是这麽单纯:「I'm just dancing」,他舞出了自己的快乐人生!

如果您想欣赏他的舞蹈,请点击以下的连结:
http://tw.youtube.com/watch?v=zlfKdbWwruY&eurl=http://pro.tw.fdzone.org/viewthread.php?tid=892764

2009年2月2日星期一

牛年的新加坡梦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辅友会的全体辅导员向大家拜年!

过去的新年假期里,和家人欢喜团圆,一定很开心吧!在牛年里,您有什么新的目标和担忧呢?又想过是否可以完成心愿吗?

去年华侨银行曾经调查新加坡人未来的十大梦想,今年它们进行了同样的调查,结果发现内容虽然大同小异,但排序上却做了变动:2008年“环游世界、自我提升、赚大钱”是国人的三大人生目标,今年则是“家人和孩子、成家、打造家园”,原本排行第一的“环游世界”掉到了第六名,可见在经济风暴中,大家把梦想调整得更实际,也从中体悟究竟什么才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

华侨银行也针对不同的年龄层和孩子大小作了调查,其中已婚并且孩子已经成年的人士最希望达成的目标是:能够财务自由和舒适退休(占56%),其次是能多花时间陪伴家人,一起出国旅行(占28%)。虽然前景不明朗,但有六成受访的年长者认为自己依旧站稳成功之路,朝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是所有组别中挂虑最少的!

这点应该是在市道低迷中的一剂强心针,当长者能够安心,年轻的国人也可以积极打拼,为成家立业、打造幸福家园而努力,但愿牛年真能转乾坤,大家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