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0年10月8日星期五

珍贵的手写信函

之前的新闻有这么一则报道:
10月9日这天,每名香港人可免费投寄一封本地邮件,以书信来传情递爱。

香港邮政署长张云正昨天宣布,香港邮政将于10月9日举行“一人一信”免费投寄日。

张云正表示,书信是传递爱与关怀的有效途径,当人们逐渐习惯以电子方式沟通时,透过书信传情达意,就更显出独特的情感意义。香港邮政举行“一人一信”免费投寄日,目的是鼓励大家与挚爱亲朋保持联系,并实践香港邮政“传心意递商机”的使命。

选择10月9日这天,是因为万国邮政联盟于1874年这天创立,其后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于1969年议决,把每年的10月9日定为世界邮政日,以资纪念。

的确,在今时今日能收到一封手写信函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躺在信箱里的多数是印刷的商业信件,告诉你一些该知道的事情,而越来越少情感的传达了!

但不可否认,一封情真意切的亲笔信函是非常感动人心的,前天李总理在悼念母亲柯玉芝女士时就提及:

  我们在我出国期间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每周一次,我会坐下来写一封很长的家书,而妈妈和爸爸也会各给我写一封很长的信。

  我在剑桥时,信件需五天才寄到,在美国时则更长,约七至十天。剑桥离家很远,当时又没有电邮或网络电话Skype,打国际电话费用很贵,要拨也很不容易。

  我殷切期盼收到家里每周捎来的信,而父母也殷切期盼儿子在异乡独自生活的消息。今时今日,互联网沟通即时又免费,非常方便,使写信沦为一门即将消失的艺术。互联网真的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吗?我想未必。 

以下的文章所引述的信也是一例,相信她的孩子也会像作者般受到心灵的冲击,或许大家也在明天投递给最亲爱的人一封手写的书信吧!

~~~~~~~~~~~~~~~~~~~~~

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作者:素吟

一位妈妈给她的孩子写信,内容是这样的……。

「昨晚从外面回来,发现垃圾仍在垃圾桶里,虽是意料中事,心里仍一阵莫名的刺痛。孩子,你从来不会主动的帮妈妈倒垃圾,尽管我曾三申五令、乃至于千拜托万拜托,但似乎不曾在你心里起任何涟漪。

走进房间,衣服、裤子杂乱的躺在床上、地上;被子晚上还要盖所以不要折;用过的卫生纸、食品的包装盒、宝特瓶……更是随处可见的装饰品,为何如此?追根究底,是我们溺爱了你,没有把你教好。

一直以为你还小,慢慢你会懂,时间证明我们是错的,「每个人都想要拯救世界,却没有人愿意帮妈妈洗碗」,这是多沉痛的呐喊!

再过几年,你可能离家,现在我不愿为这类琐碎的家事与你不愉快,因为我想:「虽然你不喜欢做家事,并不代表你不爱这个家」,否则,你也不会休假时,宁可成天窝在家,看电视也好、打电动也罢,有时还要忍受妈妈的唠叨,也许,希望也许,几年后身为游子的你,想起家中的种种方便,和父母的纵容,在不经意的刹那,会有个声音在你耳边悄悄响起--「原来我一直如此好命」。

冀望你曾有的「好命」,能嘉惠你未来的家庭,阿嬷说:『孩子我们教不来,以后就让他的老婆来教吧! 』,为了你爱的人,为了你的家庭幸福美满,我相信不单是做家事,任何事你也会愿意为他们做--正如你的父母为你所做。」

看了这位妈妈的心情故事,同时为人父母与儿女的我,有几分钟无法言语,太熟悉的画面了,在我们还小时,怕我们不会做、做不好,不让我们尝试,等大些,看我们课业繁重,又舍不得增加我们的负担,等我们体力、时间都可以做的时候,因为习惯了,还认为这种「好命」是理所当然的,殊不知这些福利,都来自父母的牺牲和无尽的爱……。

「养儿方知父母恩」大部分的人都要等到为人父、为人母,才真切的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才愿意放慢脚步看看老人家花白的头发;幸运的人,也许还来得及回头牵起父母的手,就怕觉悟太晚「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现在的新新人类,多的是不婚的「宅男宅女」,或者是不生孩子的「顶客族」,不知道几年后「父母」两个字对他们而言,会不会只是一个「名词」或者是「模糊的影像」而已?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