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0年12月31日星期五

求救的讯号

近日受训教师和未成年少女发生性行为而被判刑的案件,意外揭发了另一件更令人痛心的事:受害的其中一位女童才12岁,因不适送医,才发现已经怀孕,调查结果是她同时和多位成年男士有性关系,依照妇女宪章,已有两男被罚款,其余4人则被判坐牢3个月至18个月不等,据悉案件还未了结,陆续还有9人将被提告!一些人不禁摇头,究竟谁才是受害者?!

小女生当然也是受害者,她的父母责无旁贷,妈妈也向记者透露:她和丈夫忙着工作,女儿从小托给保姆看,后来沉迷上网,没人知道她做些什么,更谈不上引导。“我们太忙了,忽略了她。”母亲为此十分自责。事情发生后,改让女儿住在亲戚家,确保有人照顾,父母亲也经常去探望,目前已经15岁的她行为良好,正在等待O水准成绩放榜。

对这孩子来说,这应属不幸中的大幸,因为在她出现偏差行为后,家长明白自己的过错,没有放弃她,也没有忽略她发出的求救讯号,亡羊补牢,给予支持和关注,总算让她回到了正途!

最近台湾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而且越演越烈,究竟是谁的责任?又是谁的错?只有惩罚并非根本之计,惟有明白偏差行为其实青少年的求救讯号,及时呼应,才可能杜绝,让我们从以下的文章了解更多讯息。

也在此期待新的一年来临,世界各地能挥别去岁的不快,每个孩子都能有人疼惜,无须再用极端的方式求救!

~~~~~~~~~~~~~~~~~~~~~

偏差行为 青少年求救讯号

作者:敦安(社会工作者)

青少年凌虐同侪及自残新闻,成为昨天报纸的焦点,让人惊悚。

以某种程度而言,青少年多少都有偏差行为,这可让他们产生「当家作主」感觉,还能对抗成人及社会,赢得同侪认同,因此,青少年偏差行为素来存在,而从各种学术研究报告来看,这是普遍性的,虽然成人总是管理、压制,却不可能杜绝。

不过,近年似有严重趋势,聚众霸凌、残忍凌虐同侪或自残都出现了,如要找原因解释,应是现今青少年普遍缺乏「同理心」,无法站在他人立场思考,也就是人类社会基础的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崩解了。

造成的原因很多,若从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机制来看,孩子学习基本道德与品格的家庭教育功能崩解,许多家庭不再是孩子的避风港,而是令孩子恐惧的地方,例如有不少凌虐者,自幼就活在家暴阴影中

另外,单亲、低收入户、高风险家庭,父母自顾不暇,管不了孩子的品格教育,甚至让孩子自生自灭,很容易就被黑帮吸收;还有虽然家庭经济无虞,但因少子化,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怪兽家长教出一堆千错万错都是别人错的孩子,让青少年失去学习同理心的机会。

媒体也不再传递社会人应遵守的道德法则,报导、播出扭曲价值观的新闻或节目;而父母、老师、社会意见领袖等重要的他人与参考团体,无法再提供足资效法的榜样或身教,加上大人本身就一团混乱,被青少年看不起。

学校废除体罚后,老师失去了管教的武器,而现今青少年也不再盲从来自职务、身分的权威,于是学校也从品格教育退场,加上学校的升学主义,没有因常态分班而消除,都让原本应教导孩子品格的国民教育场所,沦为传授死知识的地方。

所以,青少年偏差行为恶化,很大一部分是大人要负责,父母、学校、老师和媒体全都弃守了自己的责任,抛弃了孩子,孩子无法从长辈学得长大所需要的装备(品格教育、做人道理、文明教化等),以至于愈来愈多的孩子适应不良,又不知如何面对各种挫折情绪,于是人类本能的强欺弱的兽性抬头,有愈来愈多的孩子透过攻击其他孩子所产生的快感,来掩盖焦虑。

台师大特教系教授吴武典认为,任何偏差行为皆可视为「适应困难」的症状,当一个人遭遇困难,却无法以自己的能力、经验克服,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因应环境的需求时,便可能出现偏差行为,以此满足需要或解除危机。

从这个角度看,任何偏差行为都可当作青少年求助的呼救声,也就是说,青少年心理状态不平衡,或无法适应环境,或被人误会而贴标签,导致他们感觉与社会不整合(脱序),都会诱发偏差行为,获得暂时的满足与纾解,甚至自暴自弃,产生经常性的偏差行为,如果再无法纾压,则可能演变成精神性疾病。

美国青少年问题学者查普曼.克拉克在作着《我们的孩子都受了伤》中,指出青少年之所以会自组次文化团体(例如帮派),是因无法从成人得到关怀与帮助,无法获得认同、安全感与归属感,只好自己打造,一不小心就被黑暗势力诱惑。

当青少年偏差行为日渐严重化,如果大家还认为是犯错孩子自己的问题,将他们妖魔化,甚至以为隔离就能解决问题,恐怕情况会愈严重且普遍,甚至不只是凌虐或恐吓同侪,可能会出现像美日的无差别杀人等更严重事件。

所以,我认为,成人应该记住,青少年发生偏差行为,是试图以此唤醒大人的注意,是青少年的求救讯号,必须理解并回应,不能反过来贴坏孩子「标签」,如此才能防止,进而减少偏差行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