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

美好的一天

23岁的孩子意外身亡,来不及说再见的爸爸这么提点大家:"我们都应该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回到家抱一抱你的父母亲,别忘了,一旦有事,便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让我们珍爱生活里的每一天,疼惜身边的亲人,让日子不留遗憾!

把几米的这幅画当作一个提醒:

当时,你命令我们站在一簇艳红的花前拍照。
我们不喜欢花,也不喜欢被勉强,露出不耐烦的神情。
现在,相片里美丽的花色已褪,我们长大,而你已离去。
我始终无法忘记那一天,你一直笑着哀求我们:
“笑一个嘛!笑一个嘛!”
如果当时我们带着甜美的微笑,该有多好。

我可以发脾气吗?

在你心中, 有过这样的呐喊吗 -- 烦恼事情一箩筐,家务锁事、亲子问题、老公外遇,我该怎么办?我好想发脾气,让自己舒舒服服透一口气!

有人在面对压力时,大发脾气,伤人又上己;也有人在面对压力时,选择默默忍受。到底要如何解压?如何好好发脾气?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健康又自在呢?

適度压力有助学习和成長,让你谨慎面對,激发潜能;太大的压力却让你不负重荷,如果没有及时好好疏解,将让你感觉:

# 生气
# 被背叛
# 羞耻感
# 内疚
# 无力感
# 郁闷
# 害怕、茫然
# 麻木
# 不公平
# 焦虑、担心
# 想哭一场

如果我们一直压抑情绪,一直没有觉察到它的发生及存在,长久下来,双肩的肌肉就会僵硬紧张;胃也容易抽痛。

如何释放压抑、紧张的情绪,促进肌肉放松?

怎样应用身体活动促进个人对身体的觉察;勇于表达蕴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唤醒个人注意动作内在的诗情?

如何提升个人的自信,透过不同的表达经验,发展个人的美感?

《我很想发脾气!我可以发脾气吗?》的讲座将在雅乐妇友会举办, 欢迎所有年龄在40岁以上的女性朋友们一起来探讨,应该如何好好发脾气?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健康自在?

时间:12月7日下午2-3点
请向雅乐妇友会报名(Tel: 6250-1012)

2007年11月29日星期四

破茧而出的蝴蝶

在周遭的环境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孩子充满了怒气,就像一只毛虫,周身是刺,碰也碰不得,到了青春期又像蝶蛹,把自己闷在茧里苦苦挣扎、艰辛的寻找自己,总要跌跌撞撞,才能破茧而出,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绽放生命的光辉。

昨天早报现在的主角彭志永就是一例,19岁因为父亲去世而醒悟的他,只有小学会考还未及格的资历,经过10年的奋发图强,如今他是国大的模范生!更令人欣喜的是他回到曾经被关的收容所,分享自己浪子回头的故事。

前几天电视报导了冯俊杰的心路历程,他也曾经逃学、吸大麻、被学校开除,但后来却成为一名设计师,并在工余粉墨登场,扮演小丑,到乐龄中心、孤儿院、医院,把欢笑带给老人、小孩和不幸的病人。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杂技训练班”,专门教导在纪律方面有点问题的学生,学习马戏及杂技技巧。这项活动在无形中加强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培养纪律和努力不懈的奋斗精神,从而引导青少年走上正途。

志永和俊杰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曾经犯错,是过来人,和迷途青少年有相同的经历。他们一出现就已经是最好的示范,胜过辅导员、师长或父母的千言万语,有非一般的说服力 -- 如果我做得到,你也行!

不过,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生命中的贵人,让自己从挫折中爬起来,以下的提醒,供青少年和家长们参考:

青少年面对挫折要懂得:
-- 接纳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
-- 找出受挫的原因
-- 寻求父母和师长的意见
-- 不可意气用事
-- 改变需要时间,获得别人的信任也需要时间

孩子渴望父母的鼓励,您需要:
-- 以温和支持的语气、坚定的态度和他沟通
-- 表达对他有信心
-- 建立孩子的自尊
-- 认同他的努力和进步
-- 把焦点集中在他的正向行为和优点
-- 注重过程,不要只看结果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社交困难的孩子

11月24日早报报导前一天有位国人路经台北的台湾大学门口时,不幸遭一名男子砍伤,一条动脉被砍断,几乎断腕,伤势严重。从25日早报即时新闻得知,这名约50岁新加坡商人左手腕关节也有开放性骨折,目前在加护病房,虽已脱离险境,但意识还没有清醒, 他的太太在病房外苦苦等候先生醒来。

据知23岁的嫌犯患有一种“亚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s syndrome)的精神疾病,个性易怒情绪不稳,连他的母亲都得申请家暴令保护自己。而砍人的原因是,当天他要求母亲撤销家暴令不成,情绪失控才会砍杀发泄。

过后莫茲婷心理師在中国時报发表文章,让大家更了解「亞斯伯格症」。拜读之后,发现它听起来陌生,但在我们的环境中不乏这样的孩子,值得我们留意,并给予及时的协助,以免惨祸发生:

~~~~~~~~~~~~~~~~~~~~~~~~~~~~~~~~~~~~~~~~

他們不是外星人

台大門口爆發的砍人事件,砍傷人的男子母親說明男子是「亞斯伯格症」。這會不會造成社會大眾對一般「亞斯伯格」的誤解和畏懼?筆者從心理諮商工作多年,接觸不少「亞斯伯格症」的兒童和青少年,茲將他們的特質分述說明,以讓社會大眾有正確的瞭解進而能適時適宜的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協助。

「亞斯伯格症」乃在一九四四年被維也納的一名小兒科醫師叫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所提出,經過五十年後,第四版的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正式承認為「亞斯伯格症候群」。無論是亞斯伯格醫師或在他之後的許多研究學者專家,都對「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主要症狀指向社交困難、溝通困難、行為興趣的固執。「亞斯伯格症」也經常被稱為「學者症候群」、「自閉症」等,現今和過去所熟和的人物中,被研究人員懷疑為亞斯伯格症的有:莫扎特、梵谷、愛因斯坦、牛頓等。

許多的亞斯伯格孩子仍然與一般孩子一樣上一般的學校,進入一般的班級,和同儕做同樣的事。在認知能力、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方面,亞斯伯格幾乎與同儕的表現沒有兩樣,甚至有些在成績方面的表現比同儕更加出色。他們能在大人面前侃侃而談的發表言論,用詞遣字超乎其實際年齡外,所言之內容也活像個「小博士」般令人驚訝,這樣的表現著實常常會遮蔽其社會技巧損傷的事實!

因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亞斯伯格孩子的父母、老師、同學都會拒絕相信孩子有先天社會技巧損傷的情況,而會用這孩子很「奇怪」、「成績很好但EQ不好」、「他很霸道、很自我中心」等來形容他們。在人際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假像正常」常帶來許多的困擾,困擾著孩子本身,也困擾著父母、老師及同學。

此外,「亞斯伯格」孩子常常成為團體或班級中被其他同儕欺負的對象孩子,因為他們不瞭解存在於社會團體中的無形規則(如:人際互動該有的界限、玩遊戲要輪流等等),也難於瞭解社交線索,如察言觀色,因此在人際互動時會出現看似怪異、白目或冒犯別人而不自知的不適當行為。

亞斯伯格孩子在人際關係中經常是挫折的,而他們所感受到人際壓力卻又難於調適,所以經常會有焦慮不安的情緒,甚至容易併發「被害妄想症」。當內心對外在環境逐漸的恐懼時,亞斯伯格孩子常會產生防衛性的行為,如:想要隨身攜帶武器、攻擊行為、退縮,甚至懼學或封閉自己等。

亞斯伯格因為與環境的互動會格格不入,有適應上的困難,他們需要「人際及情緒諮商」,人際技巧訓練。當個人、家庭、環境(學校、職場)、社會大眾共同努力,並善待這些彷彿從另個星球來的人類時,他們將顯得可愛,也相對有善意回應。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走过死亡幽谷

哀伤是由失落而起,不一定是丧失亲友,有时候一段感情、一件心爱的物品、美好的时光、青春美貌,甚至是宠物的消逝,都会令人感到悲伤。悲伤是人生当中的一个危机,也可能是转机。有的人因此成長,但也有人卡在失落里,生命就此停滞不前。

在金边龙舟翻覆惨祸的事件中,龙舟队的队长无疑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他勇敢的面对了媒体,当记者询及这次的意外是否会影响他今后继续龙舟活动,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还没有仔细想这件事。”

或许记者是太年轻了,没有经历过悲痛的事件,不了解哀伤需要一段时间平复,得走过了不同的阶段,才能思考未来。

走过死亡幽谷是需要时间的!对于哀恸最深的丧亲者,我们得从接受死亡的事实开始,陪伴他们实际处理后事,以增加亡者已逝的现实感;鼓励表达复杂的情绪,经历失落的痛苦;協助克服新环境中的种种障碍,慢慢适应失去逝者的生活;直到最后他们才能放下失落、与之道別,统整自己的人生,替未来做决定,重新过日子。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說:生命彷彿海鸥与浪潮的会合,稍纵即逝,生命与死亡由天命所主宰,都非人力所能改变,这是大自然生物的常情,重要的是生存時活得有意义、有尊严。在无尽的追思与怀念中,我们看到这些健儿都在短短的生命里绽放了光芒,他们将永远活在心爱的人心中!

2007年11月26日星期一

给悲伤一个出口

11月23日,22名代表我国到柬埔寨参加亚细安龙舟竞赛的健儿,在赛后自行划回起点时,龙舟不幸翻覆,5名失踪的划手经过将近40多个小时的打捞后尸体终被寻获,家属最后的一线希望破灭,其内心的惨痛与呼喊,随着记者的报导,让人看了也忍不住泪水。

失去亲人的痛以白发人送黑发人为最,而意外死亡造成来不及告别,更是哀伤中最难以平复的!何其难过,他们要承担这两者!报导中,这些健儿都是品学兼优,而且和父母兄长的关系密切,他们的父母多已60岁以上,在辛苦了一辈子,正要安享晚年时,却遭遇丧子之痛,我们能理解他们复杂纠结的种种情绪,也希望让大家也都明白哀伤的历程,丧家以及亲友能够做些什么,帮助自己或别人走过死亡的幽谷。

根据生死学大师伊莉莎白. 库伯勒. 罗斯的看法,哀伤是一段循环的历程,所有的情绪会反反覆覆:

# 否定:不承认死亡的事实,拒绝去看、去听、去接触。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机制,让自己不被接到噩耗时的种种负面情绪击倒!在未见尸首前,他们都说“我不相信他不在了,去的时候还开开心心!”“可能在哪里被救起了?”

愤怒:对自己、迁怒他人,甚至可能针对逝者。想要找个对象或原因为整件事情负责,他们怒号:“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救他?”、“队员求胜心切,但是队长或领队一定要以安全为首,不能为了取胜而忽略安全。队长要告知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家人一个交代。”、“我都叫你不要来了,你为什么还来!”、“他就这样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他亏欠父母一个交代。”

# 讨价还价:“如果当时有穿救生衣,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一直交代他要小心,水的东西不可以开玩笑的…”。希望能改变事实,寻求弥补,向外界、甚至命运之神追讨公道。

# 陷入悲伤:发现既成的事实不能改变,但心理上仍无法接受,陷入无助、沮丧。“从儿子出事当天,她不吃不喝不睡,只要想起儿子,就泪如雨下”悲伤流泪是正常的心理历程,协助人们度过最难挨的阶段,为接受及面对现实做准备。

# 接受:承认失去亲人,开始学习接受。这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间线,随时因为某些事件又被挑起情绪;如具有意义的日子,亲人的物品等。

接受是复原的开端,有些局外人常觉得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去找回尸首,但这是帮助丧家复原的关键,不能看见,就无法接纳,永远是一个谜、是一丝希望,在心中将是一个无法复原的缺口!所以我们常鼓励丧家见死者最后一面,这有助于接受死亡的事实,能够较快走出阴影。

当然,意外死亡的面容是很可怕的。早报提及当其中一人的父亲从殓尸房认尸出来,他的母亲紧紧拥抱他落泪,频说:“对不起,对不起。” 她道歉,因为自己始终不能鼓起勇气踏进殓尸房,抱歉伴侣得独自承担认领儿子浮肿尸体的包袱。她事后对记者说:“我要记得儿子俊俏的样子,我要记得他从前的模样。”这段报导令人动容,当中包涵了多少心酸、不舍、犹豫、煎熬和歉疚!或许,对这妈妈而言,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丧家在接受事实后,要明白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无可避免的,不要自责。尽量找机会叙说或舒解心中的感伤与怀念,给悲伤一个出口。如不时举办亲友的纪念会,分享彼此的不舍,设立纪念册、网页或博客,让大家有共同怀念的平台。如原有博客网站的一名成员,他的好些朋友纷纷在网上留言,表达对失去这位挚友感到悲痛,并希望他在九泉之下能够安息;这对丧家是很好的安慰。

另外,我们会想为事件找到意义,譬如有位兄长在看到弟弟生前不久拍的照片,三个死去的人在照片中,搭着彼此的肩,笑容灿烂。他说:“至少他在去世前,非常享受最后的时光。” 或者藉此教训,大家也会思考活动安全的重要性,懂得在赢得胜利跟生命安全之间取得平衡点。

在当下,丧家的健康是我们所关切的,如果您是他们的亲友,请全心陪伴、耐心聆听,不要给建议、说道理。大家分配时间前往协助处理烦杂的琐事,提醒他们照顾自己的身体。记得,陪伴是长程的,一定要持之以恒、彼此合作,否则,事件过后的人去楼空,常更令人感伤,而你自己的悲伤也要有适当的舒解管道!

最后克莉斯汀.龙雅可这首诗,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方向:

假如我死時, 你不在我身旁, 请別担心, 也不必感到遺憾
有時你的出现对我是一种安慰, 有時卻会障碍我的离去
如果你想对我说什么或作什么,请早
那样,在我不預期地突然撒手時, 你不会有遺憾
当你获知我已离开人世時,请万緣放下
记住, 我感激你为我所做的一切
我最需要的是你的慈悲,你真挚的祈祷
祝福我, 让我安心地走

2007年11月23日星期五

多元智能

前几天早报记者林弘瑜报导了东部一所学校校长,为表扬家长对孩子的突出学业成绩的努力,特别予以父母奖励;有者觉得这事有待商榷,读书不是孩子应尽的责任吗,干吗需要鼓励父母?这个校长认为,父母的付出,应该给予肯定,颁奖是最具鼓舞性质的。

的确,为人父母都体验到培养一个孩子成材绝对是不容易的事!要找到好学校,还要进到好的班级,并得叮咛孩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回家确实做功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再加上特地请假,来个彻底的考前大猜题。此外,还得求神拜佛祈求考试当天孩子的状况良好、考场安宁(或要像韩国般禁止飞机起落、汽车鸣笛)、考题难易适中,诸多努力才能博得孩子的好成绩,你说,是否应该嘉奖呢?

然则,这样的嘉奖本身是否有些本末倒置呢?孩子有好成绩应该是他自发学习的结果,要感谢的话,要由学生自己表达,谢谢父母给他安定和乐的家庭,让他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是!

刚以294分缔造状元史纪录的圣希尔达小学女生纳塔莎昨天受访时,就感谢她母亲。她说:“从小妈妈就鼓励我努力学习,我从2岁起养成阅读习惯,至今已读了上千本书,这都是妈妈指导有方,我欠她很多。” 她的妈妈原本是新航空姐,怀孕后辞职当家庭主妇。她说:“我辞去工作已经12年半,专心在家照顾孩子,那是一份有3000多元薪水的工作。家里的收入虽然少了,我却有100%的时间能和孩子在一起。她们有什么困难,我就在身边帮忙。看到纳塔莎今天的成绩,我感觉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是的,陪伴和支持孩子非常重要!该获嘉奖的,是能够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鼓励孩子发挥潜能,并支持他勇往直前追求目标的父母。这样的孩子或许未必在成绩上有好的表现,但他肯定活得有自信、积极乐观。

这是因为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我们也得在孩子身上看到他们的多元智能。加德纳教授就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八项:

语言文字智能: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
数学逻辑智能: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
身体运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
音乐旋律智能: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人际关系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自我认知智能: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瞭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
自然探索智能:能认识和探索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环境的能力

一般我们所看重的只是语言文字和数理的能力,但孩子的长处可能是在其他方面,父母要能“慧眼识英雄”,不以学业表现论成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支持;而学校也能够因材施教,鼓励孩子往各方面发展!

如此一来,我们要给予父母肯定的应该是努力奖、进步奖、支持奖…。

2007年11月22日星期四

幸福家庭7习惯

成功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曾被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为全美25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第一本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高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七年,在全球70个国家以28种语言发行共超过一亿册。过后根据七个习惯的精神,拓展到青少年、家庭等各个领域,出版了众多作品,并开发为课程,设立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现为提供培训和管理咨询的世界顶尖级公司,它的服务与产品遍布全球,在38个国家设有44个分支机构。上个周末,他应邀到狮城举办“强化关系”的社区研讨会,同事有幸恭逢其盛。

七个习惯包括了 --
1主动积极: 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
2以终为始 :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
3要事第一:把要事放在第一顺位
4双赢思维: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
5知彼解己: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开启真正的沟通
6统合综效 :扬弃敌对的态度(1+1=1/2),不以妥协为目标(1+1=1 ),也不仅止于合作(1+1=2),寻求创造式的合作(1+1=3 或更多)
7不断更新: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

史蒂芬·柯维把这七个习惯运用在家庭,写成了《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与幸福有约,台湾版)。《纽约时报》称这本畅销书会告诉你:在一个动荡的世界中,如何建立和维护强有力的家庭文化,并获得幸福、成功的完美人生。当家中人人互相指责、批评的时候,如何才能拾回家庭和睦?如何让你的孩子心甘情愿做自己该做的事和作业,而不必百般提醒或贿赂?当感情不再的时候,如何重建已破裂的关系?如何对一个根本不想听你说话的家庭成员施加影响?当父母感到孩子逐渐远离你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在不施惩戒的情况下统整纪律?当父母为了三餐温饱而工作的时候,怎样才能让这个家庭获得高质量的时间?如何才能使你的家庭坚固,经受得住社会上不良的影响?

他主张建立幸福家庭的第一步是为心目中的家庭画幅蓝图,想一想我们要用那些原則來经营自己的家庭?比如說:真誠、尊重、終生学习、同步成長、圆满、无条件的爱、信任、双赢、服務等等原則,來做为家庭中扮演何种角色時抉择的依归。厘清原則就像用罗盘定位及选择方向一样,使我们的抉择产生一致性。碰到问题或任何刺激時,都可以回归到「原則」來寻求更好的回应方法,这就是以原則為罗盘的重要。 我想这就是中国人的”家训“、”家风“吧!

當厘清了原則、存在目的及期許(願景),便可以將三元素結合成家庭的「使命宣言」。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所写就的使命宣言是专属这个家庭的,它反映了此家庭的期許与价值观或原則,是家庭成员思维及行为的指引;而七个习惯便是实践蓝图的正確态度及方法。

这套有系统的家庭法则,简单、可行,热爱美满家庭的你我,不妨找来原著,好好参考!

2007年11月21日星期三

雅乐妈妈互助小组

让孩子到幼幼班,还是自己照顾好?
小女儿不肯上学,总是哭闹,怎么办?
刚上中学的孩子结交了坏朋友,行为、举止都改变了!
15岁儿子的房间一团乱,都讲不听!
整天对着电脑,三更半夜还不停止,如何是好?
孩子不和家人讲话,他在想什么啊?
…………

亲爱的妈妈们,以上的困扰妳是否感同身受?

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承诺,上一代的人在大家庭里成长,彼此互相支援分享,有很多老一辈的智慧、人力可以依靠;但当一个现代的妈妈可不简单!不仅多数得单打独斗,要工作、进修、回到家还要洗手做羹汤、照顾孩子的功课和作息,真是不容易!即使是全职的妈妈也常感精疲力尽,因为科技瞬息万变,孩子吸收外在的讯息又快又直接,妳好像和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要踏入他们的频道好难哦!

别泄气!不管妳的孩子2岁、12岁,还是28岁,欢迎妳来《雅乐妈妈互助小组》!在这里,妳的喜悦有人分享,妳的困扰有人理解,妳的问题有人聆听!请带着坦诚与信任,来和其他妈妈们一起学习和交流。

活动目标:
1、建立妈妈间良好关系,提供安全、有共同经验,能互相倾听的支持环境
2、互相了解、分享教养子女通常面对的压力与困扰
3、学习教养知识、亲子沟通和解决问题技巧

活动内容
§ 亲子教养短讲:分享常见的教养问题应对方式和管教原则
§ 亲子疑难杂症:有经验的妈妈、辅导员和妳一起分担
§ 亲子游戏:提供一些增进亲子关系、同欢共乐的游戏

时间:
每月第四个星期二下午2:30 ~4:30

11月27日,短讲主题:孩子的多元智慧

12月18日(因逢圣诞节,提早一周),短讲主题: 有效的亲子沟通

请别错过妈妈们互相扶持的机会,致电雅乐妇友会报名(Tel: 6250-1012)!

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

婚姻这堂课

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18日的早报周刊正好把两则有关这个预言的文字放在相邻的版面上,正反两极相互对照,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

作家吳淡如藉由“爱情盛宴”这部电影来诠释爱情是一场痛苦的盛宴,而婚姻确实是爱情的坟墓,男主角的两位太太都因为外在爱情的力量,结束了婚姻弃他而去。

不过,他说「唉,我们怎么能够因为她真心爱一个人而谴责她?」

吳淡如也认同:
~~~~~~~~~~~~~~~~~~~~~
說的好,就算是不倫,就算是出軌,就算被傷害,
如果他(她)是真心的愛上一個人,
那麼,他只是背棄了與你的盟約,並沒有背棄他的真心和愛情。

搶得了人,搶不了心,
他選擇了他真正要的東西,
落選的戀人,只能黯然接受愛情的后冠已經悄悄移轉到別人頭上的現實,
除了祝福他,和悄悄的療傷止痛之外,能做什麼呢?
~~~~~~~~~~~~~~~~~~~~~~~

真正的爱是不忍对方受苦,而放手让他(她)去追寻新欢吗?我相信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像男主角这么大方的少之又少。在我们的个案中,极大部分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让步,而独啃被人背叛和孤单养育子女的苦果,当中的折磨又岂是“悄悄的療傷止痛”可以化解!

人们可以为了新的恋情什么都不顾吗?在大家的期盼中,对婚姻的共识是 -- 婚姻=爱情+承诺+责任!也许在激情过后,爱情会褪色、会淡化、会转为较深沉的感情或是恩情;可是在婚姻里,一旦有过承诺,不是就应该一辈子相厮守,可以共富贵,同甘苦,即使对方潦倒病痛,也不离不弃,即便自己的心变了,也不可以违背?!

相比之下,法国新左派大師、以「政治生态学」著称的社会学家安德列.高茲(Andre Gorz)对她太太的爱,就很令人震撼。两个月前他在巴黎家中与妻子一起注射毒液,共赴黃泉,因为「沒有对方,我们皆不想继续活下去。」

40年来,他的妻子因为手术后遗症饱受病痛折磨,发作时痛彻心扉,他不忍心看著爱妻煎熬至死,也无法独活,并处理妻子的身后事,他说:「有時夜深人靜,我会看到有个男人跟著一輛灵车,走在荒野中一条空蕩蕩的道路上。那个人就是我,但是我不想看著妳被火化,不想双手接过妳的骨灰罈。」所以他们选择一起离开人世。

高茲84年的生命留下近20部作品,但都不及他的遗作《给D的信:一个爱的故事》(Lettre a D: Histoire d’un amour)来得轰动。这是一封写給重病妻子、長达74頁的情书,早报摘录了当中的一句:

“你就快到82岁了。你的身高缩短了6厘米,体重不足45公斤,可你依然美丽优雅,令人爱慕。我们共度了58年的时光,我爱你胜过从前。”“我们说过,假若世间真有来生,还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他们以生命见证了对爱情的坚贞。

当然,高茲夫妇的选择有其生活背景因素,他们都是彼此的唯一依靠,妻子来自破碎家庭,高茲和父亲的感情也很疏离,他们也不愿意生养小孩而分薄对彼此的爱,58年的婚姻已让这对夫妻紧紧缠绕,互相依赖,少了一个人就无能独存。

在婚姻里怎样平衡自我的独立和夫妻的亲密,怎样让爱情保鲜,怎样信守承诺,怎样肩负对配偶儿女的责任,是一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的功课!

2007年11月19日星期一

也谈代沟

很喜欢早报周刊“给孙儿的信”这一栏,知道它已结集成书实在很高兴,因为当中有一些绝妙佳文在稍不留意时就找不回了,甚是懊恼!

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内蕴的真情与爱心。老爷爷和老奶奶有的描述他们照顾孙儿时的快乐,让大家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不只因为老人家能为儿女分劳,并在共处时默默灌输小孙子为人处事的道理、传统的价值观或制造华文、方言的学习环境,更关键的是他们有时间、有耐性、有爱心,能够在包容、专注的状况下陪伴孩子成长,而这是丰硕小心灵非常重要的养分!

有些则苦口婆心,表达了他们对孙子的隐忧。有道是爱之深责之切,当见到孙子身上一些不良的习性,老人家原本只有叹惜的份,因为讲了孩子未必会听,听了也未必会改,不讲嘛,又觉得没有尽到长辈的责任,糟蹋了一个灵巧的孩子!有了“给孙儿的信”这一媒介,至少能痛快的表达内心的焦急和关怀。

而昨天李建爷爷的“代沟”一文令人激赏!因为做爷爷的明明白白指出了祖孙间各个方面的差异,然后客观的向孙子寻求消弭差距的好方法,这当中没有任何指责!

了解和接纳是跨越鸿沟的前提,知道彼此是不一样的,而能够尊重和欣赏则是下一步。我们都受环境和时代的影响,每一种生活方式、理念和价值观都是因应外在,而能让我们继续生存的产物,这当中无所谓好坏对错,只有行不行、能不能!只要老一辈不坚持自己那一套才是唯一的依归,可以放下架子,去探索年轻人的世界和思维;而年少的也不一竿子打翻一条船,认定传统思想为无用、跟不上潮流,可以细心观察长者的风范,那么融合当不是难事!

态度是跨越代沟的关键,大家都把身段放软,诚心接纳,积极沟通,那么鸿沟虽无法消弭,至少也能在当中筑一座桥,互相交流!

2007年11月16日星期五

童年只有一次

看到下面这则外电报导,内心其实是百感交集的!

带过多个回合的单亲妈妈支持团体,当然,我们会鼓励大家看到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的优势。就像丹尼这样,他们早熟、体贴、懂事,能为妈妈分忧,彼此之间的感情比一般双亲家庭来得浓厚。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单亲家长必须看到,才能摆脱自怨自艾和亏欠的心理,以平常心来对待亲子互动。

但是,我们也不断提醒单亲家长“童年只有一次”,不要让孩子介入婚姻的纠葛、莫让孩子过早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也不把孩子当作自己倾诉痛苦、寂寞、怨恨等等情绪的对象!单亲家长一定要学习照顾自己、保护自己,需要帮忙的时候,周遭的亲友、社会资源都可以妥当运用,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让自己或孩子过度或错误的承担。

一个跳出来保护妈妈,而和父亲争执、打架,甚至砍伤对方的孩子,是我们所不乐见的,因为人生而平等,没有任何人该受到欺压或打骂,妈妈有责任保护自己不受暴力伤害,而不是年幼的孩子。

而一个“9歲救母百次,2歲會撥999 ,早晚替重症母親注射、驗血”的男童又是我们该鼓励的吗?这孩子白天当小护士照顾母亲,晚上即使睡觉了,也不時起床檢查母親的狀況,如此夜不安寝的情形应该已延续多年了,有照顾过病人的家属都知道这是多大的心理负担!一般为人父母在孩子1岁前也常常睡不安席,过后渐渐放下,可以一觉到天亮,感觉真是如释重负,但可怜这么小的孩子却要持续的担负种种失去母亲的恐惧!不免设想:将来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幸福吗?他会健康成长吗?

觉得英国政府在表扬孩子的同时,是否该设法减轻他的重担,还他一个童年?

~~~~~~~~~~~~~~~~~~~~~~~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英國里茲市的四十七歲母親安‧泰勒患有嚴重糖尿病,時刻面臨生命危險。讓人感動的是,與她相依為命的九歲兒子丹尼成為她的守護天使,兩歲就會撥急救電話,七年來從鬼門關前搶救母親上百次。

丹尼是一名三年級小學生,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因病去世,從小和母親安同住。然而,安罹患嚴重糖尿病,每天必須按時注射胰島素,否則將因體內的胰島素數值太低而昏迷,隨時可能喪命。由於母子倆相依為命,小丹尼成了唯一能照顧母親的人。

與同齡的孩子相較,丹尼顯得非常懂事、貼心。每天早上起床,丹尼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幫母親注射一針胰島素,而每天下午放學回家後,丹尼就會立即再替母親注射一針,並為她驗血。即使到了晚上睡覺,丹尼仍會不時起床檢查母親的狀況。

丹尼從兩歲起就學會撥打九九九急救電話,以便在母親發生意外時能及時呼救。丹尼至今已撥打過一百通急救電話,搶救陷入昏迷的母親!安也知道自己隨時可能撒手人寰,早就寫好一份詳細而感人的遺書,告訴兒子在自己發生不測後應該怎麼處理。

十二月四日,小丹尼將應邀上知名兒童節目《藍彼得》,講述他和媽媽的感人故事,為該節目的年度慈善活動募款,呼籲社會關注單親家庭兒童處境。《藍彼得》節目的主持人康妮‧胡克說:「他做得非常好,他是媽媽的小戰士。」另外,早在二○○四年,丹尼已獲頒「英國榮耀獎」。

乐龄天地支持团体

我们的长者,奉献了一生的岁月给国家、工作和家庭,如今,该是他们坐下来,好好休息及和别人分享他们的丰富经验的时刻。然,在忙碌的都市里,许多年轻人都必须为自己的事业打拼,每个人都有自己忙不完的事情要做。长辈们的心声,向谁倾诉呢?有调查显示,乐龄朋友要活得健康长寿,必需要有社交活动,并多结交朋友,才能够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辅友会从2007年4月开始,在位于碧山的雅乐妇友会,为这些乐龄朋友成立了一个崭新的支持团体【乐龄天地】。这是一个属于乐龄朋友的天地,也是一个让彼此相互扶持的互助团体。该团体也通过讲、演、说、唱、舞的方式,让乐龄朋友建立自信,提升自尊,信心满满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和挑战。如今已有近百人参与了前几次的活动,她们都给于这个团体很高的评价,多数参与者都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加释怀和喜乐。

【乐龄天地】的活动目标和内容如下:

活动目标:
提倡成功老化,达到健康、参与和安全三大目标,让乐龄朋友喜乐自在活在当下。

活动内容:
唤醒内在的天才: 真情分享之 -- 走过的路、才艺分享
集思广益: 学习解决和面对问题的新技巧
减压法: 呼吸法 、欢笑瑜伽 、歌舞与游戏

活动时间:每个月的第四个星期五下午(2点半到4点半)

本月的聚会日期是在23日下午,欢迎年龄50岁以上的妇女向雅乐妇友会报名(Tel: 6250-1012)。

2007年11月15日星期四

雕塑青少年

每一年考试结果公布时,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因为成绩不理想而结束自己宝贵生命的青少年,在这短短两个月内就有两宗,究竟我们要给孩子怎样的自我肯定、人文价值观和挫折教育,该如何来雕塑青少年呢?

昨天的早报大声讲访问了数位初院和中学生,幸而他们都能正向的看待“失败”,了解一次的失败不代表永远,也找到运用沟通、亲友支持和博客等舒解失落的情绪,并将失望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

之后800热线辅导员(也是我会会长)指出在影响青少年方面,师长虽然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毕竟关系比较疏远,而强调“父母的关心、谅解,就起着更关键性的影响力”,“家长必须明白成绩不是全部”,“父母不应该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或以严厉的态度指责孩子“。在教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家长是第一线!

至于人文教育呢?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青少年生活的重点心,又可以在那些方面着力呢?我会的另一辅导员曾经 出席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在新加坡的学术讲座,讲题是:人文教育的位置。她整理了当中的精华:

~~~~~~~~~~~~~~~~~~~~
人文教育是人之心灵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选择何种方式在社会生存!人文教育不等同语言、非知识性的东西,人文教育能帮助人变得更好。

人文精神包括对人的尊重、自觉和重视。人文教育要从小开始,越小越应该唤起。它不是给你东西,而是从你本身就有的东西唤起。人文教育应该从中学做起。讲理论、讲思想、讲观点、细读名著,不然到了大学就太迟了。

小孩日常能力的训练,自理、团队精神等,都是家长与社会应教导他的。13岁孩子是《认识自我》的最关键时刻,大人需帮助、启发和教育他。知识教育全世界通用,但人文教育则不一样,因国情文化之不同。通过人文教育潜移默化、通过阅读打开心灵之门,把人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故事中的情节能让孩子与它沟通,产生情感,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用感情和故事里的角色沟通。

人文教育不能只有理性化、教条。阅读对《美》的理解,一定要帮助孩子懂得美、欣赏美。有爱才有美。爱的感受需要人去激发它。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美、感受美?这过程需要人去教育,需给孩子大量地接受美的可能性。

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一个国家没有人文教育,不打自垮。人文教育要坚持自由、多元化、不设限,要替小孩创造一种施展的环境。人本身有一种能量,会把美好的东西唤发出来,只是目前受社会压抑。人对自身一定要有信心,作一个会还原到自己本来面目的人。

伦理道德是人性原有的东西,它不是社会的约定俗成,而是人性本具的善良。生命的本能是需要与别人交流、分享喜怒哀乐,由此可引申出许多问题和互助。不讲人文的恶果:如《上海宝贝》一书。

人性需要完美。大楼再多不幸福;地铁再多不幸福;真正的幸福是靠自己的心灵存在。生命一定要开花,一定要去爱别人,要教导小孩有爱人和奉献的心。人本身有一种自觉的奉献去爱别人。我们应当把社会上强加在孩子身上不道德的东西淡化掉,宗教与人文教育可帮助孩子!
~~~~~~~~~~~~~~~~~~~~~~

Carl Jaspers 对于教育的见解是我的最爱,他说:

教育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雕塑青少年是一门艺术,有赖父母、师长、学校和社会以爱心、了解和技巧长期的耕耘。

2007年11月14日星期三

从何处再起?

我们常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前阵子洪兰到新加坡演讲时,她说从哪里跌倒,要换个地方爬起来,因为可能另一个天地才是自己专长或是伯乐所在。但如果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上时,又该如何呢?以下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思索一下人生的境遇和处置:

~~~~~~~~~~~~~~~~~~~~~~~

韓國作家柳時和到印度旅行,滿懷期待地要參加十二年一次的「小壺節」,卻意外地遇上大霧,取消了從孟買到德里的航班。

失望全寫在臉上,一位八字鬍的印度人笈陀看見了,和他分享一個故事。 印度在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為了享受休閒,在加爾各答建造了高爾夫球場。想不到有不速之客出現擾亂,那就是猴子。

每當他們揮桿後,球一落在草地上,總有猴子跑來撿球,再把球亂扔到別處。比賽因此必須從頭開始,火大的英國人,於是將球場外圍鐵欄加高兩倍,但這對猴子一點用處也沒,反而更興致勃勃地穿梭在球場。

英國人只好重新制訂球場規則,那就是「每次都從猴子把球扔到的地方再開始。」此後,打高爾夫球變得更不能掌控。幸運的人,球明明打偏了,可是猴子卻把它扔到球洞裡。倒楣的人,球已滾到球洞附近,猴子卻把它扔到水池裡。

笈陀說:英國人從高爾夫球賽中,學到的不僅是球賽,而是人生與球賽是一樣的道理。人生當中,如果遇到猴子來妨礙時,何不就從猴子把球扔到的地方再開始!

2007年11月13日星期二

沉迷网吧

议员李玉云昨天在国会上提出青少年沉迷网吧的问题,希望政府各有关部门能协调运作,联手出击,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以阻止学生流连网吧。

有记者怀疑本地青少年沉迷网吧的情况,是否已经严重到得花国会近15分钟的时间来辩论?!我们的观察是确实很多父母对于孩子上网、玩游戏和沉迷网吧而荒废学业、影响健康伤透了脑筋。


当然电脑和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像双刃剑,有效运用就如虎添翼,为学习、交游和娱乐等各方面增加了许多便利和姿采;然一旦失去了时间控制、忽略当中的陷阱,就给生活带来困扰。

能否运用得当关键在于青少年对自我的认同。如果他在现实社会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成就感,通常沉迷的机会较小;而个人的价值观和权衡轻重的自控能力,也会帮助他在投入各个领域的时间上做正确的分配。

当然,一家人的关系更是影响的因素。父母亲在孩子出了问题时,不能只靠政府严惩或提出妙招,希望立马将孩子从电脑前面拉开。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沉迷互联网多时,父母除了花时间沟通、陪伴上网、一起讨论之外,要找到能和电脑抗衡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当中找到快乐、刺激、满足和成就感,比如全家人旅行、划船、射箭、打球、钓鱼、唱歌等等,在不知不觉中带动孩子参与,让电脑在他们生活中的比例能够逐渐恢复平衡,这才是治本的方法。

预防还是最重要的,在事情还不严重、彼此的关系美好时,父母就得先和孩子约法三章,防微杜渐。

以下是微软(Microsoft)提供给父母参考的合约,和你的孩子商量,彼此同意、签名后张贴在电脑旁边作为提醒:

~~~~~~~~~~~~~~~~~~~~~~~
網路使用合約

我會遵守下列各點:

• 和父母討論以瞭解網際網路使用規則,包括:可以瀏覽哪些網站、上網時可以做哪些事、哪些時間可以上線、可以上線多久 (___ 分鐘或 ___ 小時)。

• 未經父母允許,我絕不會公佈自己的個人資訊,包括:家中地址、家中電話號碼、父母公司的地址或電話號碼、信用卡號碼、我的校名和學校地點。

• 如果在網際網路上看到或收到的訊息 (包括電子郵件訊息、網站,甚至是網友寄來的一般電子郵件的內容),令我不自在或帶有威脅言語,我一定會立刻告知父母。

• 未經父母允許,絕不同意與網友見面。

• 未經父母允許,絕不把我自己或其他家庭成員的照片,透過網際網路或一般郵件寄送給他人。

• 絕不能將我的網際網路密碼給父母以外的任何人 (即使對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 上網時要自律,不要做出可能傷害或觸怒他人的事情,也不可做出犯法的事情。

• 未經正式允許,絕不從光碟或網際網路下載、安裝或複製任何東西。

• 未經父母允許,絕不在網路上進行需花費金錢的活動。

• 我的網際網路登入名稱和聊天時所用的名稱應告知父母,茲列出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

父母或監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

2007年11月12日星期一

更年期的转变

更年期就像青春期,都是情绪动荡不安的时刻!

一个原本平和的家庭,如果正值更年期的父母碰上青春期的儿女, 那恐怕是火星撞地球,不得安宁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家庭辅导中,成员的年龄是一项重要的线索!

当然就如很多家长的反应:我的孩子好像没有青春期的现象,他们一点也不叛逆! 更年期也是如此,有些人安然度过,一回头,才惊觉“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点不适感都没有;而有些人则被更年期折磨透了!

除了遗传和体质外,个人的预备、调节和应对能力是影响更年期生活品质的关键; 当然环境和周围的支持力量也很重要。 就像孩子的青春期,如果父母可以理解、接纳他们的身心变化, “顺着孩子的毛摸”,又哪来叛逆可施展?

而如果把更年期当作像下文所言, 是一个重整的良机! 能让我们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回顾过去,思考未来,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懂得疼惜自己,为转变做了好准备。 那就不用把它当洪水猛兽般抗拒、害怕了。

男性和女性一样,都会面对更年期。 只是年龄较迟,大约是64岁,而且不像女性有明显的指标,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 但情绪的不安还是有的,能够觉察、统整,才可以再出发。

~~~~~~~~~~~~~~~~~~~~

50歲 是新的30歲

2007/11/4 作者:方怡安

美國名主持人歐普拉曾說:「五十歲,是新的三十歲(50 is the new 30.)」,這就是更年期的經歷、掙扎和成長的形容,許多女性藉更年期學會觀照自己,同時重新理解自己與他人、重整和家人的關係,這是女人一生中會經歷的兩次身心重大轉變。

更年期是指最後一次經期後連續十二個月沒有月經,平均發生在五十一歲。因女性荷爾蒙減少,對身體各器官產生影響,症狀包括生理方面的熱潮紅、夜間盜汗、心悸、皮膚及黏膜的乾燥、骨質疏鬆及心血管疾病危險性的增加。心理上,則沮喪失落、焦躁易怒、情緒起伏、失眠難安、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衰退。荷爾蒙引起情緒失控,以前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現在卻讓自己陷入膠著,拼命鑽牛角尖。

同時,這個人生階段往往面臨原本認同的角色需要重新調整,靠自己要面對這麼多的轉變真的不容易,透過和專業身心科醫師談談,可以協助自己看到「卡」在哪裡,甚至有機會選擇新的想法和情緒,也可以學習呼吸及放鬆技巧,對於熱潮紅、心悸及改善焦慮、睡眠,都會有幫助。

更年期症狀千百種,受困程度也不一,有的人演變成憂鬱症,在婦產科與精神科間奔波,有的人眼睛發澀,眼科醫生告訴她得了乾眼症,而皺紋一條條出現才是女人心中最大的痛。當身體警訊響起,方才查覺危機來到,面對更年期停經症候群,不妨先從善待自己的身體做起

2007年11月10日星期六

愈老愈值錢

怎样愈老愈值錢,活得有尊严、有价值,下文或能给我们一个参考:

~~~~~~~~~~~~~~~~~~~~~~~~~~~~~~~~~~~~~~~

庫存與庫藏

2007/11/1 作者:曾言

庫存與庫藏,一字之差,意義大不同。庫存是推銷不出去的打折存貨,庫藏則是增加價值,待價而沽的寶貝。

常見街頭促銷,打著「庫存大拍賣」的廣告牌,這就是推銷不出去,廉價出售的貨品。但庫藏絕不會拿到街頭「俗俗賣」,而是等候識貨者上門的搶手貨。

庫存貨品消費對象是一般小民,庫藏則是行家富賈,價值當然不同。庫存的東西往往經不起時間考驗,過時就失色,有時效的緊迫性。庫藏則是愈陳愈香,時間愈久價碼愈高。就像老酒、老茶,經過庫藏味道不減,反而隨著時間、空間增加韻味,價值自然不同。

人也一樣,有人年紀大了成了庫存,根本推銷不出去,只能做「三等國民」,等吃等老等歸土。但有人愈老愈忙「愈值錢」。兩者最大差異是,前者服老、嘆老、怨老,不出門、不活動、不學習,任時光摧殘,愈來愈退縮,愈來愈無信心。後者不服老,利用老人的優點,時間多、節奏慢、經驗豐,精進、修持、學習,自然而然氣質格調就不同。

古人把婦女比喻成酒,有的隨時間消逝「自然老」,變質、變味,甚至變酸成醋。但有人愈老愈有風韻,愈甘醇。人的韻味並不在外表,而是內涵,要當庫存,要當庫藏存乎一心,只要打開心胸,用心學習,心存善念,與時俱進,就能成為庫藏,愈老愈有價值。

2007年11月9日星期五

家庭主妇支持团体

在雅乐妇友会所开办的支持团体《雅乐主妇园地》欢迎家庭主妇们来参与。

11月13日我们将讨论“养儿防老”的课题,并分享龙应台的“如果”,还有精彩的巧手和妙方哦!

以下是这个团体的简介 --

身为全职的家庭主妇,一路走来,妳无怨无悔!

但一心一意为家人幸福操持的妳,日子久了,是否感觉失去自我而不快乐?

欢迎妳来《雅乐主妇园地》一起分享与学习,为平淡的日子增添姿采,提升妳的生活品质,找到自己的定位,展现积极、自信和愉悦!

活动目标
积极成长、快乐自信,跳脱黄脸婆的刻板印象,活出亮丽与贡献!

活动内容
§ 主妇巧手:分享自己的特殊才艺,如十字绣、缝纫、烹饪、糕点、摺纸、剪纸、书法、绘画、美容等
§ 主妇妙方:处理家务、管教儿女、美满婚姻的妙点子
§ 主妇论坛:讨论近期社会大事,培养对时事的关心和口才
§ 主妇书香:分享对于一篇文章、一本书的看法及心得
§ 主妇圆梦:透过脑力激荡,协助家庭主妇实现自己的梦想
§ 主妇力量:贡献力量和时间支持环保、关心弱势

时间
每月第二个星期二下午2:30 ~4:30

欢迎参加,共同成长!

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

不离不弃

读到这样一则外电报导,除了看到老兵本身的脆弱和毅力,最佩服是旁边支持的力量,她的妻子能够陪伴不记得自己,又全身瘫痪的人十多年,不离不弃,真是不容易啊!

~~~~~~~~~~~~~~~~

現年四十八歲的英國海軍老兵艾倫‧帕頓在波斯灣戰爭中身受重傷,不但全身癱瘓,也喪失所有記憶,但一隻輔助犬讓他重燃對生命的熱情,並在艾倫與妻子的二度婚禮上擔任伴郎。

艾倫曾是英國海軍中的武器工程師。一九九一年,艾倫駕駛軍車遭炸彈攻擊,他因此身受重傷,在病床上昏迷了整整三年。當艾倫醒來後,他絕望地發現自己全身癱瘓、無法言語,而且喪失所有記憶,認不得現年四十八歲的妻子珊卓拉和自己的兩個孩子—現年二十二歲的利亞姆和二十一歲的柔伊。

艾倫被困在輪椅上,每天和陌生的妻子兒女相處,他兩次試圖自殺失敗。然而,一隻名叫恩達爾的「輔助犬」幫助艾倫重回人生軌道。過去十二年來,拉布拉多犬恩達爾每天幫艾倫做家事,包括為他到郵箱中寄取信件,將髒衣服放進洗衣機、取出乾淨衣物,以及協助艾倫使用銀行提款機。

恩達爾甚至在一場車禍中救了艾倫。當時,乘坐輪椅上街的艾倫被一輛汽車撞倒,肇事司機逃逸,恩達爾將艾倫拖曳至道路旁,讓他保持可以順暢呼吸的姿勢,並迅速衝到附近的旅館求援。恩達爾的英勇事蹟讓牠獲頒英國動物慈善機構的金獎章。艾倫說:「恩達爾讓我找回了失去的愛心和人類感情。」

更好的是,由於妻子珊卓拉無微不至的照顧,艾倫與妻子重墜愛河。雖然艾倫始終想不起他們一九八三年所舉行過的婚禮,不過,他們決定拋開過去,再度宣示兩人的愛情永誌不忘。這回,聰明靈巧的輔助犬恩達爾在婚禮上擔任伴郎,見證艾倫人生的新一章。

2007年11月6日星期二

爱情的代价

很高兴歌手许美静能够走出忧郁症的阴霾,重新出发。经历了大闹酒店的事件,我想她愿意复出,面对公众的勇气,给很多罹患忧郁症的病人带来曙光 -- 它不是绝症,及早治疗,是可以复原的!

“留下”是她的新单曲,作词人陈佳明对爱情发出了一个问号,而美静的诠释是“爱情没有所谓的代价,一旦爱了就很执著,很简单却不容易。”

~~~~~~~~~~~~~~~~~~

刚刚梦里还有他

多么幸福和感伤

梦里外的我们真的爱过吗

没有呼吸的天空

告别蒙了一层沙

忘了我是谁

困在那一段时差

将我留下

也许能逃过遗憾和挣扎

眼里是 爱成了我无助的手中沙

放不下

你冷笑中有一丝苦涩的牵挂

如果重新开始需要用什么代价
~~~~~~~~~~~~~~~~~~~

前两天狮城的大事便是科学家和美学家齐来解释美,他们除了是多年好友,共同点应该也是对爱的执着吧!他们都做了“这不是一般男人会做的事……”。然则,爱情无关道德、社会规范和责任吗?

也许爱情没有所谓的代价,但是如何回应婚姻的承诺?

当我们赞叹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同时,何以面对被抛弃的糟糠之妻?

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

真相

对于上篇所提的“真相”,眼见未必是实,下面的故事或许可以诠释一二:

~~~~~~~~~~~~~~~·
有一對情侶,男的非常懦弱,什麼事情都讓女友先試,女友十分不滿。

一次出海,返航時颶風將小艇摧毀,幸虧女友抓住一塊木板。她問男友:「你怕嗎?」男友從懷中掏出水果刀說:「怕,但如果有鯊魚來,我就用這個對付。」女友搖頭苦笑。

不久一艘貨輪發現他們,正當欣喜若狂,一群鯊魚出現了。女友大叫:「我們一起用力游,會沒事的!」男友卻突然用力將她推進海裡,獨自趴著木板朝貨輪游去,並喊道:「這次我先試!」 女友驚呆了,望著男友的背影非常絕望。

鯊魚靠近,卻對她不感興趣而向男友游去,凶猛撕咬,男友發瘋似對女友喊:「我愛你!」

女友獲救了,船上的人默哀,船長坐到她身邊說:「小姐,他是我見過最勇敢的人。我們為他祈禱!」

「不,他是個膽小鬼。」女友冷冷地說。

「怎麼這樣說呢?剛才我用望遠鏡看,清楚看見他把妳推開後,用刀子割破自己的手腕。鯊魚對血腥味很敏感,如果他不這樣做來爭取時間,恐怕妳不會出現在這艘船上。」

2007年11月3日星期六

钝感力的回想

今天一位中学教师在早报上推荐日本外科医生、医学博士,有师奶杀手之称的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所创造的新名词和理念:《钝感力》(The Power of insensitivity)。的确,在这个太过强调自我、过度敏感的社会是个好介绍。

这股“迟钝的力量”如今随着新书的发表,十分红火。连前首相小泉也在安倍内外交困之际指点他: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必须“迟钝”一点,钝感力非常重要,不要总把民意支持率的起伏挂在心上。

相较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大家都会觉得它或许是新词汇,但绝非新观念。就渡边所指的钝感力是“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的波动”;那么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济公的笑骂由人,甚至徐志摩的“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也有类似的意境。当然,拾得禅师回应寒山的问话“世间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最能表达:“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不过道理简单,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就像渡边先生所认为: “在人际关系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钝感力。” 我们常常是看到或听到一些东西就“快快的生气”,相信自己所见事情的表象便是真理,认为别人故意针对自己、贬低自己,从而撤回对别人的信赖,也对自己的价值失去信心。

这种现象在亲密的亲人间很容易出现,我们的情绪在家庭最是动荡。有人戏称“太太在外是精装本,回家是平装本”,而当丈夫的也是半斤八两。在家里,彼此的情绪赤裸裸的坦诚相见,动起怒来,由于了解对方的弱点,言语伤害,刀刀见肉。且“慢慢的生气”吧!先沉淀自己的情绪,冷静的思考之后,再进行沟通。

虎威先生在今天的专栏提及的鱼露事件就是绝佳的例子,他的太太EQ超高,非但没有让鱼露惹祸,还藉此增进了夫妻感情:

~~~~~~~~~~~~~~~~~
鱼露瓶在托运过程中被打碎了。开箱一看,玻璃碎片幸好都掉落在装瓶子的塑料袋内,但鱼露却肆无忌惮地“漫游”到各角落。整个皮箱,箱内的每样物品,都沾上它的色、“香”、味。我忽然不知所措,像个做错事的小孩。

妻看到我与皮箱的狼狈像,又好气又好笑,却也不发怒,只开始善后工作。受“污染”之物不能洗的马上丢弃,能洗的非得一洗再洗,不能去除气味。夫妻俩洗、擦、抹,搞了整个钟头,直到凌晨才就寝。
~~~~~~~~~~~~~~~~~~

其实要相处融洽,对事钝感之外,我们还得练就对人“敏感”!结婚多年的太太最常向辅导员抱怨的就是 -- 他一点都不知道我要什么、我在想什么,我都生气了好几天,他还懵然无知;忍了大半辈子,一些太太在上了年纪时提出离婚,这是主要的原因。所以想要白首偕老,先生得学习对太太的情绪敏感,而当妻子的则要练习的丈夫的反应钝感!

只有一招钝感力,万事“懵查查”是不够的,我们得敏于觉察别人的情绪,但却钝于和“自我的价值”划上等号;这样,或许就能笑傲江湖了!

2007年11月2日星期五

您准备好了吗?

接到以下这封电邮,描绘的虽然是日本的社会,但人心是一样的。

与其埋怨,及早为自己的晚年做好准备才是正向的心态吧!

~~~~~~~~~~~~~~~~~~~~~~~~~~~~~~~~~~~~~~~~~~

有很多事,年輕時都不懂,真的連聽都不懂。等年歲漸長,小孩漸大,某天才恍然大悟這些事....

小津安二郎導演? 早年享譽國際的"倫理親情"片代表作東京物語-(老父母的哀歌故事)有朝一日,你我都將是故事中的老父母!預見未來,先規劃晚年生活的模式與本錢,才是上策!

東京物語,影像一開始就有其象徵意義:一輛火車由僻遠鄉間駛向都市東京,然後鏡頭轉向鄉間的老夫婦,正在整理行李預備去東京看已成家立業的孩子們,夫婦為枕頭到底在誰的行李包裡起小爭論,反映著他們年老後的糊塗健忘。

而後,有一寡婦從窗口經過,攀談間,表達出對這對夫婦的欽羨,因為她是個很寂寞的老婦人。這小小一段落影像,在電影結尾時,將會有很嚴謹的對照。

老夫婦去東京先在大兒子處落腳,當晚,在東京的孩子們都來探望父母,除了大兒子外,還有嫁出去的女兒,以及另一個因二次大戰丈夫殉難、如今已單身的媳婦。

大兒子是個醫生,跟妻子原本預期在老父母來時,好好利用週日帶他們出去玩的,未料病人急診,假日泡湯,反而變成老媽媽帶生氣的孫子出去周圍空地玩。老媽媽感慨的看著孫子說,孩子總算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孩子了,我的年歲,應當看不到孫子成婚了吧?

兒子沒空,父母被送到女兒家,女兒比兒子更糟,非但沒空,還很吝嗇,兩老更是沒去處可玩。最後還是守寡的媳婦請假帶兩老逛遊東京,還請他們去簡陋的單身宿舍吃飯喝酒,深有情義。

媳婦不能一直請假,兩老還是沒得玩。兄妹商量把兩老送到熱海度假旅館,其實兩老是想跟兒女在一起,去到熱海,看的是陌生年輕人的喧鬧,加倍襯托兩老的寂寞,老人家沒有玩興,老母親還突然暈眩站不起來,只好提前回到女兒家。

這可慘了,女兒連著工作講習,根本沒有預期要接待父母,父親尷尬之下謊稱有朋友接待,母親只好再去打攪既己守寡、其實並沒有接待義務的媳婦。其實這時兩老心中都有數,他們是不被歡迎的客人。兩老坐在廊前等候朋友和媳婦下班,是寂寞而蒼涼的。但是他們很有默契的絕口不提心中的失望與沮喪。

父親和朋友相聚,酒醉後終於說出心情,他心知肚明,知道讓孩子去東京留自己孤單在鄉間,孩子在東京卻過的很打拼,是大都會下的小人物,並沒有活出他當年對孩子風風光光的期待,遠離家鄉、父母去東京,原來是如此的不值得。為人父母又能怎樣?只能坦然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凡。

鬱悶下跟朋友酒醉,而朋友呢,其實也無法如預期的招待一晚,最終竟然是酒醉的爸爸帶著酒醉的朋友回女兒家,女兒嫌厭極了,一肚子氣。至於母親呢,在經過親生兒女都不能接待居住的波折後,再去守寡的媳婦簡陋住所暫住,更深深感受到這個媳婦的體貼遠勝過親生兒女,但卻深知她不能為了公婆一直孤單守寡一輩子,也勸她該圖謀自己的幸福,找好男人改嫁。因此邊勸她改嫁、邊暗自垂淚。

就這樣,去東京都會一場,老父親最終的結論是:至少,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過的好好的,我們也可以心安了。回鄉間後,老母親隨即病倒,不久即過世了。未料父母才離東京,孩子們立即接獲噩耗返鄉。喪事匆匆,東京的兒女們又回去東京。竟然還是守寡的媳婦守到最後。

最後的影像,就是這個難能可貴的守寡媳婦也離開了,火車駛遠。剩下孤單的老父親,隔鄰早已守寡的孤單老婦,又再度經過窗前,體會理解的跟老父親說:「是很孤單啊。」

東京物語充分反映出年老父母的失落感。父母終生勞苦,就是為了孩子日後的成就,但孩子一個個長大按父母期望為事業打拼之後,勢必就得遠離父母,忙到當父母去探望時,竟連抽空的時間都沒有。一座火車的駛出鏡頭之外,串連了遠在異地的子女與孤單的老人家,也串連了鄉間與日益繁忙的工商都會。東京物語也反映著父母用同樣的心養育子女,各個子女對父母親孝心卻有差別,這很難用道理講明、只能稱之緣分的人之常情。

小津導演對忙碌的兒子並不批判,只客觀描述出兒子媳婦的忙碌,甚至週日都為了急診得放棄休假;至於女兒,小津是讓對話自然呈現出她的鄙吝、甚至對父母來自鄉間的輕蔑。父母親不是沒有感覺,因此父親輕描淡寫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正是這個女兒,襯托出守寡媳婦的溫柔體貼。她很清苦,但是對公公婆婆照顧細膩周到,甚至不忘給婆婆零用金。父親因此最終是把母親遺物中最鍾愛的錶送給這個媳婦,說:沒想到是死去兒子的媳婦對我們最有情義。至於他們的小兒子,只有在父母從東京回家時路過,有機會相見,當母親彌留之際,這個離父母最近的兒子,竟然為了工作沒有趕的及回家。未嫁的小女兒看到這一切景象,心中憾恨難平,寡嫂跟她說:「等妳有了自己的生活,也不得不這樣。人都是最愛惜自己的生活的。等我再婚,我也會變成這樣,儘管不願意,我們都不得不改變。」一句話,道出對離開父母的兒女的寬囿。

人生豈不正是這樣?父母含辛茹苦,正是為了孩子的展翅高飛。但孩子展翅高飛之時,也是走出自己的世界遠離父母之刻,最終是白髮兩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