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8年2月14日星期四

人力时间银行

新年期间听到令人玩味的对比:

特地从香港返回新加坡过年的两夫妻,先生抱怨他的老妈只有年初一见到影子,其他时间都排满了节目,忙得很!这是因为他的寡母为帮忙另一姐妹,成为租赁组屋的住客,也加入了楼下乐龄活动中心的会员。而新春前后正是最忙碌的时刻,很多团拜、庆贺、参观和吃喝、领取红包等活动,每天都有不同的团体来探访或接待,所以老妈子恐怕要等他返港前才轮得到再见一次面!相对的,同样寡居的岳母虽住公寓,但双膝疼痛,举步维艰,几乎很少出门走动,只能寂寞的等待儿女得空前来问候。

这或许也是新加坡人普遍的顾虑,某一些贫困家庭得到较多的关注,各类赞助和活动频密,而有些则被社会遗忘了。至于中等家庭则只能自求多福,就像前两天所提的“登门顾老”,病弱时谁不希望获得关怀呢?可是人均收入一旦超过就得不到津贴,但又无法长期支付计时的照护费用,那么,老人家怎么办呢?是否就让他面对四堵墙,无奈的等候?

2月11日早报的上海居家养老报导,提及中国当局正在探讨“时间储蓄”(也就是鼓励年轻人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为未来做“储蓄”)的可能性,其实这理念在很多国家已经落实,“人力时间银行”是我们必须尽早开办和储蓄的一环!

“人力时间银行”简单的说就是将个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时数累计,等将来他自身或指定的受益者有需要时,再把服务的时数提领出來,请其他义工来服务。这和銀行「存」、「貸」的道理一样,只是流通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货币,参与人力銀行所付出與接受服務的时间。

在美国早有服务积点方案(Service Credits Program)是以居家养老为目标,动员老年邻居互相帮助,并根据乐龄人士在老人志工服务銀行(Older Volunteer Service Bank)规划下的服务时数给予「点数(credits)」,供将来提取。这类方案经立法通过,受法律保障,而且义工经过培训,并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值得参考。

台湾在台北市卫生局的带动下自1999年起成立天使人力銀行,以「失去自我照顾能力」的中老年人为主要对象,服务內容涵盖家事(換洗衣物、环境改善、探访问安、陪同就医,以及餐饮、家务、文书等)、身体照顾(協助沐浴、更衣、进食、服药、肢体活动、上下床、辅助工具使用等)和社区关怀(安排幼儿园等学生探访)。

实际的例子像:
今年三十八歲的曾凱文,全盲的他平時以按摩為業,加入志工人力時間銀行,他以按摩服務累積時間貨幣,目前已經有七百多分鐘。曾凱文也開始習慣使用時間貨幣,因為自己全盲不方便,因此,他會使用時間貨幣請社區的老人家幫他帶路,或是幫忙倒茶水。

因此时间银行已经把观念拓展到每个人运用自己的专长,替换自己无力或需要别人协助的部分。“以服务换取服务”的好处是促进社会上互助的精神,它和慈善不同之处在平等和避免依赖!通常「慈善」代表著「施与」,而施与受者间暗示了权力上的阶级关系;此外被施者不須任何努力就能得到救助。这种只給魚吃而不教人釣魚的施与,不但造成被施者的依賴,也让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存价值,认为自己只能伸手,不能贡献。但时间銀行为弱勢者找到自己的生存意义,任何人只要愿意,都能妥善利用自己零碎的时间,为别人服务,而当将来自己享受别人的服务时便能心安理得!

如果家庭主妇、退休而仍然健壮的乐龄人士能够在“人力时间银行”的机制下作出贡献,自己或亲友日后便能得到陪伴和照顾,不必因为经济不允许而忍受孤寂了!但愿我们可以共同来探讨它在本地落实的可能性。

2 条评论:

匿名 说...

新加坡如果有,我愿加入.很好的制度.

Fid Counselling Society 说...

太好了,您是第一个响应者!

但愿时间银行的理念能够在新加坡落实,大家都来储存时间,彼此交换服务,建立一个和谐互助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