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读了无数的寓言,它运用拟人化的方法,藉由动物等的行为,告诉我们简单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记得老师总在阅读后询问学生们有什么感想,学习到什么?
在年幼单纯的世界里,大家几乎都是标准答案,到了青少年的反叛期,很多人对于如此分是非明的“样板”开始不以为然,结果常引来反效果。
在新一代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的是思考和创意,对于寓言的运用便有了不同的层次。
就像今天的早报客串篇,关爱孩子的家长提及他所阅读的微型小说 -- 作者藉由伊索寓言里的“乌鸦和狐狸”,发展了一段新的寓言:
“乌鸦和狐狸”描述有只乌鸦偷到一块肉,衔着站在大树上。路过此地的狐狸看见后,口水直流,很想把肉弄到手。他便站在树下,夸奖乌鸦身体魁悟、羽毛美丽,应该成为鸟类之王,若能唱出美妙的歌声,那就更当之无愧了。乌鸦为了要显示他能唱歌,便张嘴放声大叫,而那块肉掉到了树下。狐狸跑上去,抢到那块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读了这故事,老实说现代的孩子们多倾向赞扬聪明的狐狸,而不同情上当的乌鸦!所以当老师要求学生们“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时,多数人都一面倒,对乌鸦批评告诫一番。
仅有一位同学同情乌鸦的境遇,她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老师责骂她是非不分,将来难有作为,但事实是女孩后来成为社会名人。
这位家长很庆幸自己的孩子们也深具同情心,懂得在别人难过、失败的时候伸出援手,他们要对乌鸦说“你不要难过,我去把肉抢回来给你。”
说到底,不管是老师或这位家长可能都有些可以再琢磨的地方。
近三百年前的社会,卢梭埋怨寓言把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要不得!现代的学者钱钟书也抵制寓言,因为寓言把孩子教得简单、幼稚了,很可能以为现实世界也像寓言里的动物们是非分明,善恶皆有公平果报,那么将来到了社会上就难免吃亏上当。
如此截然的对比,实在让我们笑不出来,或许我们的社会确实是愈来愈复杂了!
所以家长和老师在运用寓言的时候要更开放、更鼓励孩子多方面的思考,不要有自己的预设立场,顺着孩子的方向和他们再更深入的探讨,譬如:“你能够安慰别人,见义勇为真是好孩子,不过这样乌鸦会不会不懂得保护自己呢?”“如果你来为这个故事写个后续,下一次乌鸦又衔着肉,碰到了狐狸,你想会怎么样?”
用轻松的心情,赞美孩子值得鼓励的思维和理念,挑战他们尚未成熟的部分,允许天马行空的思考,寓言还是一项可用的工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