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8年11月28日星期五

尊重华文读者权益

25号早报刊登一则争取孩子扶养权的本地新闻,当时仔细阅读全文,并留意了判决结果。

对这类的法庭审理会特别注意是因为处理婚姻问题时,孩子的扶养权是双方最关注的一环。常有个案为了孩子,宁可背负婚姻的不完美,继续维持家庭的表象;而站在辅导员的立场,就像普遍华人的前提一样“劝合不劝离”,如果有任何挽救的可能,同时夫妻双方也有意愿尝试,均会一起努力。

然而,当婚姻已经破裂,无可挽回或不值得继续委曲求全时,下一个焦点便是孩子的归属。很多弱势的女性,因为赚钱较少,甚至是家庭主妇,本身没有收入,非常担心自己争取不到孩子的扶养权;也有父亲觉得妻子已经移情别恋,十分焦虑将来孩子要“认贼做父”!

多次聆听专业律师的解说,了解夫妻若能取得一致的协议就比较容易,否则便得等待法官的判决。一般上,法官会以孩子最大的福祉为依归,假使孩子已经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的选择也会做为参考,而当孩子年幼时,通常比较需要母亲的照料,所以妈妈获得扶养权的可能性较大,除非男方举证母亲不胜任,如吸毒、暴力等;至于有条件的共同拥有,也时而可见。

在早报的报道里,这个案例就是如此:

~~~~~~~~~~~~~~~~~~~~~~~~

丈夫双性恋,妻子申请离婚时以此为由,要求获得独生子的扶养权。不过,申请被拒,法官认为孩子也需要父亲的关怀,下令双方共同拥有扶养权

根据判词,女方在争取扶养权时揭露丈夫是双性恋,因此担心他可能带坏儿子,做出伤风败俗的事。不过,法官认为没有证据显示,男方无法为孩子的福利,尤其无法证明他不能在教育和身心方面给孩子的成长做贡献。

法官说:“我也认为,没有证据显示有自己生活方式的丈夫,不可以当个好父亲。”然而,法官也明白女方的顾虑,于是下令男方每周探视儿子必须是在监督的情况下进行。

~~~~~~~~~~~~~~~~~~~~~~~~

这样的判例,让人觉得法官的立场客观,也尊重双方的权益,父亲的性取向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隔几天,当透过OMY网站查询一些资料时,却发现一则聳动的新闻标题“双性恋丧失儿子抚养权”摘自联合晚报24日的报道指出:做妻子的在争取儿子的抚养权时声称,儿子在出生后几乎全由她一手照顾,何况儿子患有自闭症,需要特殊照顾,丈夫根本没办法照料,因此她要求全权抚养及看管儿子。法庭在今年7月间作出裁决,把儿子的抚养与看管权判归妻子,而丈夫则可在每个周末(星期六)上午10时至晚上7时之间探望儿子。

亦即父亲失去了抚养权,只有探视权!

浏览的当下楞了好久......,为什么一个案例,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判决报道呢?

本文的目的不在分清谁是谁非,或追究责任,我们所期待的是尊重华文读者的权益,虽然诸多的文件或报道都会注明“一切以英文版为主”,但不表示就可以随便对待,一般的新闻或许可以是消息来源不同,略有出入不足为奇,但法庭的判决应该是唯一的吧!

请还给华文读者明白真相,消息准确的文字空间!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强迫性囤积症

昨天所分享的心理问答系列文摘中,在2007年有一位忧心的读者提问:

問:我沒法扔掉東西,至今仍保有一九七○年代穿的一整櫃衣服,閣樓裏有四台舊電腦。家人要我把報紙丟棄,但我萬般不願。我總認為,我們可能有天需要這些東西!我是不是瘋了?

这和11月14日谈到"活着的感觉"时一则留言所陈述的现象部分雷同,究竟囤积一些东西是正常,还是疯了?

读者文摘请教了专家,所得答复是这样的:

你可能得了「什麼東西都不肯扔」症候,或者有病態式的囤積行為。前者的病人覺得如果不保住所有東西(通常是曾經擁有的每一樣物品),世界就會不安全;病態式囤積則與強迫症有關。 吉特林說:「有些最極端的例子:病態囤積狂的家裏根本寸步難行,也沒法找到東西,並且成為火災的高危險地點。」你的問題聽起來沒那麼嚴重,但可能只是程度較輕。

曼哈頓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蘭度.佩路斯表示:「這種行為,以及前面提到的大部分行為,都沒有絕對的好壞標準。心理問題有其前因後果,因此我們必須從整體去分析;有些事情可能只是無傷大雅的怪癖,有些則可能有損無益。」

由於其中並沒有確切而簡單的規則,你和家人必須自己做決定。佩路斯說:「當你受到困擾,或者認為情況很危險,那就該向專業治療師或醫師求助。」

的确,最主要的分野在于是否干扰了正常的生活!

我们常在租赁组屋区见到整间屋子堆满了杂物、报纸、垃圾、过期食物等,有些更扩张到走廊,邻居们因为安全和卫生等考量抱怨连连,只好动用义工强制清理,但过没多久,又是屋满为患了!

像这样的状况,很可能就是患上了“强迫性囤积症”。在美国此症患者众多,约有1500万人,相当于总人口的5%”;著名的奥普拉秀就曾在节目中邀请患者现身说法,不能舍弃的习性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家居生活品质,更影响到人际关系!

下文希望有助于大家更了解这个病症:

~~~~~~~~~~~~~~~~~~~~~~~~

有許多人也喜歡累積一堆沒有價值又無用途東西的人,但如果是收集有趣、有價值的東西或某種特定物品且分類編排整齊,例如:「火柴盒」、「芭比娃娃」、現在流行的「公仔」,可說是一種樂趣、炫耀,甚至投資。但如果什麼都要留著瓶瓶罐罐、舊的鍋碗瓢盆,以及平常人所謂的廢物或垃圾,並且髒亂不堪,影響生活起居,甚至別人要幫他「丟棄」,他都坐立不安,非把東西再從垃圾堆撿拾回來為止。行為嚴重者還會產生「身體不適」等生理反應,這就是一種「病態」了。

這種複雜的行為的人是屬於『囤積狂』(hoarding disorder),是一種精神疾病─強迫症行為(OCD: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直到最近幾年才受到精神醫學的注意。此一怪癖雖然多為成年人及老人才有此現象,但也有人從五歲的童年就開始了。這些囤積者的行為是已威脅個人與周遭的人們安全、健康與尊敬。

這些囤積者多為「完美主義者」,特別對東西的存去想法僵硬,往往自認為「正當地儲存收集」、「不浪費」,很擔心會丟掉「重要的東西」,甚至產生「災難式的預期想法」,還認為「東西留著總有用,沒有了怎麼辦?」,因此不論雜物是否有紀念意義、財務價值、實際功能,都會當寶貝收集起來;有些則是記憶及決策能力有缺損。

這些囤積者往往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不被人需要,毫無價值。囤積雜物久而久之覺得自己家中髒亂頗為「羞恥」就不讓人去住處,也鮮少外出訪客,有自尊及人際困擾。如果家人不在附近,這個現象往往很久才為人所知。

事實上,他們常和其他心理偏差有關聯,如:智障、殘障、過動、憂鬱、成癮、失憶症、飲食失調(厭食症)、阿茲海默症、社交恐慌症。此外有些精神病患也有囤積習癖,甚至會收集尿液、糞便(feces)等穢物。

處理

最早針對囤積者研究的兩位美國醫師:Dr. R. Frost和 G. Steketee 提出CBT(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認知行為治療。不過由於這是一種複雜的問題,加上當事人往往缺乏改變的動機並不合作,也頗為抗拒,因此療效並不理想。

但可採多管齊下之四種治療方法:丟棄治療(exposure therapy)、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預防反應(response prevention)、藥物治療(pharmacologic treatment)。

認知重建希望能夠改變當事人的認知想法,當囤積念頭產生時,試用其他方式來取代因應,避免囤積。其治療目標如下:


1.避免重複問題:我為什麼囤積?我怎麼會弄到如此?(不必有理由,強迫性囤積原本就不合邏輯。)

2.容忍強烈的焦慮情緒,並非囤積不可。

3.接受「不完美」的標準:被子不必折成像豆干、罐頭不必按字母排排站。

4.重要的東西收好(帳單、藥品),次要的東西就不必了(報紙、肥皂、牙刷)。

5.練習「so what」的態度,有什麼了不起,少了「它」又不會怎樣!

6.想想花在這些廢物上的時間、精力,值得嗎?可以做更有價值的事取代嗎?

7.已丟棄的東西千萬別再去撿回來!

8.簡化,限量物品,例如:只留半打襪子、只存五個空盒…等。

9.整理重要文件,並存留檔案。

10.勿亂買、亂收集,日常生活用品用光了才添購。

11.講求物品及空間的功能,簡潔明快的空間,生活才有效率和愉悅。

12.猶豫不決時,可以詢問信任的親友意見或尋求專業的協助。

(作者:張耐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教授)

2008年11月26日星期三

你是正常,还是疯了?(2)

下文摘自2006年8月份的“读者文摘”,上周和大家分享了前半段,不晓得是否让您对自身,还是周遭亲友的一些举止或心态,有了比较清楚的解读与界定?继续与您共赏!

~~~~~~~~~~~~~~~~~~~~~~~~

問:我經常自言自語,有時更大聲回答心中的問題。這是否是輕微的精神分裂?

答:只要說話的是你一個人,並不算精神分裂。要是你聽到其他外來的聲音,叫你去幹傻事,例如要你殺掉某人,那便應該快快放下雜誌,馬上去急症室就醫。

其實自言自語是正常的怪癖,當我們想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會把想說的話排練一番。近來若跟別人談話時表現欠佳,就會重新想像風趣機智的對答。有時,我們也會像你那樣,自言自語找尋答案。

美國太空總署顧問活德說,你用的是一種「放聲思考法」。研究顯示,學生若在思考時放聲說話,學習表現往往較出色。心理學家曾叫接受測驗的人,把心裡所想的同時說出來,好讓研究者了解他們如何解決問題。結果發現開口說話的人比不開口的做得較好。只要你在公眾場合不要太過分,不妨繼續跟自己說話,這只會對你有利。

問:為什麼我喜歡到處敲敲打打,製造重複節奏的聲音?我是否有自閉症?我爸爸也是這個樣子,把媽媽和我妻子氣得發瘋,這和性別有關嗎?

答:這種行為跟性別無關,也不能僅因為有些自閉症患者喜歡重複做某些動作,就認為你也有自閉症。我們請教的專家認為,你的病另有名堂:過分憂慮。臨床心理學家佩路斯建議道:「下次你在敲打時,停下片刻,想清楚是什麼讓你感到焦慮。」是你的工作,還是你的妻子?坦然面對,是處理焦慮的較佳方法。因為敲打雖能暫時紓緩情緒,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心理學家韓默斯巴克補充說,也許是你精力太旺盛。「順其自然吧,可以去跑步,也可以去當鼓手。」那時候,說不定你妻子恨不得聽見你的敲打聲呢!

問:我多年來辛勤工作,終於獲得升遷機會,但我卻害怕起來,因為這意味著,我要主持很多會議、經常在客戶面前講話,而我討厭這樣子。有時我會感到呼吸短促,胸口像被大石壓著,手心冒汗,這情況恐怕不是止汗劑就能解決得了。

答:除非你的止汗劑含有β-受體阻滯藥成分,否則,的確是幫不了忙。你的問題其實是一種輕微的社交焦慮症。許多人即將要向一群人講話前,都會有類似演員怯場的緊張不安,他們可以參加一些公開演講的組織,會大有裨益。


但精神病學家奧斯認為,你有呼吸短促的問題,便有點不尋常,最好服用一些能降低心搏率,抗衡身體反應的藥物,如之前提到的β-受體阻滯藥。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焦慮症總會找到些藉口令你恐懼。你應該問自己:是否已到了害怕手心出汗更甚於主持會議的地步?如果你能察覺這是一種自我製造的恐懼,也許能防患於未然。

問:為什麼我會咬手指甲,或剔起指甲根部的外皮,直到流血?是精神緊張嗎?還是過分愛好修飾?這是否類似一些少年愛做的割腕行為?是我想控制環境?還是跟口腔有關的怪癖?

答:你想把煩惱轉嫁到手指上嗎?有些教科書說這種行為是吹毛求疵的表現,但背後隱藏的問題其實更為嚴重。紐約州立大學北部醫科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瑟.韓默斯巴克說,我們就像猴子和狗一樣,天生愛梳理毛髮,但過分修飾的行為卻有更深的含義。

「這是釋放憂慮的原始方法,你或許因某些事很生氣,但為了保護自己,不能以適當的方法把憤怒表現出來。這種處事態度很幼稚,很不成熟。」要是你經常把手指弄得流血,你該去看心理醫生,然後才找指甲美容師。

問:有時我覺得自己是個冷漠的人。兒子在學校遇到困難,我無動於衷;妻子碰上不如意的事情,我並不關心。但我竟然會因為一齣啤酒廣告而流淚。我是否神經不正常?

答:你並非神經不正常,感情是很難處理的。我們所有人多少都有過冷漠的時候,你可能是把對某些事情(如家庭、人際關係)的真正情緒,轉移到虛構的廣告上。


你為廣告哭泣,因為那樣比較安全,而為真正在發生的事情哭泣,卻帶有風險。 「要是認真地審視你跟妻子的關係,可能會導致感情破裂,令你不得不為此負起責任。看電視廣告流淚,卻可以讓你把情緒抽象地引發出來,避免爭執。」臨床心理學家佩路斯說:「處理人際關係要面對困難和痛苦的過程,因此人總是傾向轉移視線。」這樣做,短期內會有效,但長遠來說,為自己的感情負責,無論如何惡劣的情況,都好好地處理,才是唯一解決之道。勇敢些,朋友,你不是瘋子,只是凡人。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玩闹VS欺凌

去年4月,一名15岁男生在庆生时被11名同学恶整,导致肩膀脱臼,受伤入院,警方介入调查。

去年4月,一名14岁女生惨遭学姐脱光衣服掌掴,还被拍下遭攻击的过程,女生后来向警方报案。

这样的活动,多半本来是庆生时恶整寿星的游戏,但却玩过头了!

本地学府还出现什么整人游戏?omy有以下的报道:

■豆卜(taupok)游戏
被整者会被其他同学推倒在地,其他同学接着一个接一个压在他的身上

■乐掴(happy slapping)游戏
疯狂掌掴兼拳打脚踢学生时,拍下被整者的影像,然后广为传送

■虾饼(keropok)
学生接二连三地拍打指定目标的背部,拍打声就犹如虾饼被人咬碎的声音

■下体撞柱子
将男生的双腿分开抬起,然后将他的下体撞向柱子

■涂牙膏
将寿星公的衣服全部脱下,在他的身上,甚至是私处涂牙膏


最近一名初院女生过生日被同学恶整,强行将她绑在单杠架下,并且不顾女生求饶,捂住她的嘴巴,往她的脸上扔食物!

还有个初院的男生私处被涂上牙膏,之后双腿被分开抬起,撞向柱子,最后还被丢进垃圾桶里,再用水喷洒。

上述的是件虽没有造成明显肢体伤害,但因为过程都有录影,而且录像被上载到互联网,造成当事人的心理困扰,浏览的家长们也为这样的庆生整人游戏(Birthday Bash)胆战心惊,很害怕自己的孩子被整,或者成为暴力的整人者!

说起来,玩闹和欺凌之间有时候仅是一线之隔!青春年少每个人都想活得开心,也期望为生日留下深刻的印象,知道好友们为自己精心策划更觉得受重视,而雀跃不已。

但如果玩闹之际失去了控制,即使当事人感到痛苦、羞辱、气愤、委屈、难受,甚至已经告饶,而依然一意孤行,坚持下去,并把对方被整的画面公开,这样的行径其实已经是欺凌了!

怎样能戏而不谑、乐而不淫、闹而不伤?很重要的原则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掌握为人设想的分寸,就能避免让开心的事情变成闹剧,甚或悲剧!

当然,我们也需要更多像何濛这样是非分明、爱护学生的院长,不怕被批评是老古板,敢及时提出纠正,明白揭示“事虽小,勿擅为”的道理!

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长者的心声

关注乐龄福祉的曹氏基金会自2007年起推行“老年人的声音”计划(Voices of Older People VOP),藉由焦点对话会(focus group discussion)的形式,让乐龄朋友可以针对和自身息息相关的不同主题,发表意见和看法。

在倡导“活跃乐龄“的种种方式里,曹氏基金会认为让老人家持续参与社区活动是重要的一环!而当焦点对话会在各个社区展开,从中汇集、整理讨论的结果,并作出真实、具体的报告时,他们的心声将被听见、造成影响,使得当局所拟定的相关政策能更切合长者的需求和梦想;与此同时,老人家也得到了莫大的肯定!

本月12日“老年人的声音”计划正式推出,并同时发表了“乐龄人士安居:在新加坡养老”报告,omy刊出了部分内容,让我们听听老人家的心声:

~~~~~~~~~~~~~~~~~~~~~~~~~

300名老人发表心声 本地老人希望能过独居生活

日期:13/11/2008

曹氏基金会昨天推出了“老年人的声音”计划,希望可以让老年人有一个说话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自由分享他们心里的一些想法,以及提出他们面对的一些问题。


基金会会长曹慰萱医生说:“当这个国家和人民都在进步时,我们往往会忘记一些被边缘化的年长国人。他们曾经为我们的社会贡献不少,而我们的计划将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曹氏基金会从5月到8月,在不同的社区及组屋区,与多达300名年龄在50岁至80几岁的年长人士,进行了30场的对话与讨论会。参加讨论的乐龄人士,三分之一是女性,而且多达93%是华人,40.5%居住在三房式或四房式组屋。

在这些老人当中,69.3%是和伴侣或孩子同住的,23%是独居的,其余的7.7%是和亲戚或朋友同住的。

参与讨论的老人们,不少都很关注居住问题

●一些比较年轻的老人希望,他们可以独立的过独居生活,因为他们注重隐私、舒适和安全,希望可以自由自在的过独居生活。

●希望有更多租赁组屋单位供他们选择。

●多数老人都不太接受,也不太了解“反向贷款”和“屋契回购”等住屋计划。

●更多老年人希望可以继续工作。

老人关注的其他课题

老化过程

●希望在自己家中老去,特别是那些已经在某一个环境居住超过20年的老人。

●居住环境的熟悉度,对老年人来说,特别重要。

●现有的居住环境里,缺乏了一些老年人需要的设备和服务。

社区参与感

●多数的老人对“甘榜精神”留有眷恋。

●多数老人觉得,他们需要更多时间与空间与其他人交流。

●多数老人不希望自己被孤立及疏远。

●多数老人觉得,他们应该拥有更多的平台可以让他们作出贡献。

~~~~~~~~~~~~~~~~~~~~~~~~~

在上述的报告里,最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家期望过独立自主的生活”,这点显然颠覆了传统华人喜欢三代同堂,儿孙满屋的观念。

参与对话的长者们希望和自己的老伴或独自住在原来的屋子终老,他们尊重儿女必须为事业和家庭打拼,不喜欢老一辈干预的心态。长者们认为偶尔和儿女或媳妇、女婿等见面,相互之间的关系会比天天共处来得好,这是因为生活方式的差异、语言沟通的障碍,即使老人家和儿孙同住,也不能让彼此更欣赏、更亲近!因而宁可过着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参与社区活动的日子安度余生!

到底这是顺应时代变迁的自我调适、无可奈何的选择,或是我们的老人家也和传统不一样了?变得比较孤僻、强调自我和隐私?

“老人家期望过独立自主的生活”是真正的渴望?还是害怕失望和伤害的自我保护?

针对日本近期的虐童事件,当地的辅导员指出“小家庭制”是关键之一,因为缺少了老人家教养经验的传递和应急时的支援,年轻的父母很容易就崩溃了!

您们认为呢?怎样才是最平衡的方式,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三代和乐融融的景象如何成为常态,而非只在刚过去的祖父母日?

聆听长者的心声,让我们有更多的省思......。

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好一盘Rojak

观赏了台湾当红的影片“海角7号”,终于明白为什么它会如此受欢迎!

这是一盘拌得非常美味的Rojak,当中不管是黄瓜、菠萝、沙葛、豆卜或蕹菜等都是挑选最新鲜、最爽口的,各自芬芳,再加上神奇的虾膏等酱料搅拌,这盘罗杂包含了所有精彩的元素,无论观众从那一个角度切入、品尝,你都能得到滋养、受到感动!

在片子里,有各种不同的感情:爱情、亲情、婚外情、友情和乡情;涵盖了众年龄层的心境:年轻人追求梦想、中年人打拼事业和老人家缅怀过往;使用的语言更是缤纷,有闽南话、华语、日语和一点原住民语,而即使是同一种语言,还可区分为很粗俗的、一般的、荒腔走板的和古老优雅的!就连音乐歌曲也是百花齐放,你可以听到乡土民谣、摇滚动感、创作情歌、优美月琴,乃至电子花车的流行曲!

当然,要让这么多材料融合在一起,功力稍微不足,就会变成四不像,但导演显然驾轻就熟,这部据说酝酿了15年的电影,结构完整、剪裁流畅,利用7封日文情书的典雅口白很轻易的就联结了所有的剧情,让观众们全神贯注,跟着发展笑完了哭、哭完了笑,散场时肚子痛、眼睛红。

戏院里不时传来耳语:为什么他们讲日文?当展读中国历史时我们都知道在马关条约后,台湾割让给日本,也就是直到日本战败,长达51年(1895-1945)的时间里,台湾是日本的领土,相较于清朝对于这块化外之地的消极治理,日本对于台湾则是恩威並用,一方面高压反抗意识,同时积极建设、推展农业,也使得台湾变成了现代化的社会。

因此,台湾人对于日本的情感两极化,有些受到迫害,恨之入骨,但有的从小接受日式教育,思想、生活习惯、进退礼仪等都受到影响,尤其老一辈,脱口而出的日语是很自然的。

亲日的情感与国民党刚接管台湾时的贪腐、欺压和残杀,埋下了仇恨“外省人”的种子,即使到了60年后的现在,省籍意识其实已经模糊了,依旧不时被有心的政客抄作,增加社会的不安!

执导的魏德圣说得好:「我一直覺得台灣這個地方有很濃厚的生命力。台灣這個地方就是缺乏一個集體的共識而已,只要這個集體的共識起來以後,那個生命力的強大是無法想像的,台灣這個地方應該互相包容。

“海角7号”就是这样一部宣扬包容的影片,片里没有大明星,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有他的故事,由冲突到接纳到互相帮助,感人肺腑!

期待新加坡这块更多元文化的土地,也能孕育深层融合、温馨朴实的代表作,端出一盘引人入胜的Rojak。

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

你是正常,还是疯了?(1)

历史悠久的“读者文摘”陪伴了很多人成长,如果说:谈琴的孩子不会变坏,“读者文摘”应该更具备这项保证,多年来它总是能够传达激励人心、坚强不屈、温馨扶持的真实故事和文章,让很多人深受感动!

而近三年来,它推出了一项心理关怀,由读者提问自己遭遇的小困扰,然后再由专家学者以有趣、普通的话语解答,在轻松的对答中,读者也能从中获益。

这三篇的内文颇长,我们将根据华人的需要和可能较常面临的状况摘要和大家分享,先睹为快的是2006年8月号的部分内容:

~~~~~~~~~~~~~~~~~~~~~~~~

你是正常,还是疯了?

你會自言自語嗎?會邊看廣告邊哭嗎?還是經常忘記把鑰匙放在哪兒?

文/WILLIAM SPEED WEED

上述的問題是不是說到你心坎兒?親愛的讀者,就算你嘗試裝出正常人的樣子,循規蹈矩,也瞞不了我們,你有些習慣著實十分古怪。我們怎會知道?說穿了,是因為我們都有怪癖。有怪癖,是人之常情。不過,儘管殺人分屍這種變態行為,跟每咬一口薯條都蘸兩下番茄醬的怪癖,不可相提並論,但要分辨哪些是無傷大雅的可愛小動作,哪些是會害人害己的劣行,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我們找來一些勇於自暴其短的人,然後由專家逐一解答釋疑。

問:為什麼我腦海中經常響起一首歌?無論我在做什麼,這些旋律總是重複地在腦間盤旋,有時要幾天後才能把調子改變。我快要瘋了!

答:我們請教過許多專家,除了叫你把 ipod 關掉外,他們對這種現象都不甚了了,結論可能有兩個:一、這現象自然不過,任誰都經歷過。二、那些專家也都是瘋子。但既然我及《讀者文摘》編輯同仁的大腦,都有這種類似自動點唱機的功能,我們選擇了第一個結論。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瑪麗安娜.拉芳斯指出,硬要把歌曲逐出腦海,只會弄巧反拙。「越不去想某件事,越發念念不忘。」她說,事實上令你抓狂的,很可能不是那些歌曲,而是你費勁地企圖改變曲調。那麼,為什麼不順其自然呢?

哈佛精神病學家積琪蓮.奧斯自認也是個經常在腦子裡播放音樂的人,她說:「我發覺任由它播放是最快樂的事。一首歌曲徘徊不去,是潛意識向你發出的訊息。要是你喜愛這樂曲,何不高歌一番?」要是你不喜歡,也不妨想想那訊息所透露的玄機。

問:為什麼我讀小學二年級時,做過什麼、說過什麼、穿過什麼衣服,都能記憶無誤,但今天早上把車鑰匙放在哪裡,卻怎麼都想不起來?我才四十歲,這是否未老先衰?

答:我們因年紀漸長而容易忘卻某些短期記憶,是正常現象,這並不表示出現早衰。而你可能並非真的能夠記起二年級時的一切言行衣著,只是記得穿過的幾件衣裳、發生過的十來件往事。那可能是你成長中重要的一年,你回憶了許多次,又向別人傾訴過,已把這些特別事件不斷鐫刻在長期記憶之中。

美國聖安東尼奧的心理學家祖安娜.活德曾替美國太空總署做過多項行為研究,她說:「我們能夠在今天勾起那些回憶,是由於當天事情發生時,你真的很專注。至於今天早上的車鑰匙嘛,我想你當時並沒太留心。你可能正想著其他重要的事,如工作進展、晚上吃什麼、帳單到期付款等,於是你對鑰匙的下落毫無頭緒。」

在長期記憶中,我們把過去每年發生的少數美好時刻銘記於心,不會輕易忘卻。短期記憶則不然,用的是大腦的不同部位,當我們嘗試記住眼前接二連三發生的事物,卻往往來不及抓住便已悄然逝去。解決辦法是:別把車鑰匙問題交由短期記憶處理,索性在門邊安裝一個鉤子,每次進門,順手把車鑰匙掛上去。

問:無論我怎樣自制,總忍不住要把診所裡的雜誌排列整齊,或把朋友家牆上掛歪了的畫擺正。我有一個朋友穿著連帽皮大衣,胸前口袋有拉鏈,他總是沒有把拉鏈拉上,我每次都得為他代勞,而他卻不領情,不覺得我是在幫他忙。我是不是一個怪人?

答:「我牙縫要是黏著菜屑,告訴我好了,別伸手進我口內挖取。」心理學家拉芳斯警告說,別自欺欺人,你非但不是在幫別人的忙,更重要的是,你沒有正視導致你產生這種行為的根本焦慮。你做的是一種不能自已的固執行為,心理學上叫強逼行為症。

精神病學家奧斯指出,這類心理失調的行為,在我們社會裡很普遍。「每個人都有數種強逼行為症習慣,要是你沒有,也就很難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因為執意要把斗室收拾整齊,或將備忘錄寫得有條不紊,對我們自己都大有裨益。但若是之前提到的情況,你把無法自制的衝動強加於他人身上,很可能對別人造成傷害。這樣的話,你應該尋求心理輔導。心理治療師首先會叫你分析自己的行為;患有強逼行為症的人會自行制定諸多規矩,例如:雜誌要擺好、拉鏈要完全拉上、掛畫時必須擺正等。

「患強逼症的人會認為,雖然這些規矩是我自己訂的,但只要我謹遵不誤,那麼其他非我所能控制的事,也會一如我所願。」拉芳斯說:「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邏輯上也站不住腳。」

能夠控制拉鏈和掛畫,並不表示你對你的人際關係、健康情況、工作和生活有更大的支配能力,從這些方面而來的憂慮,才真正令人困擾。處理這些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勇敢面對,而非轉而執著於其他事物。

問:我總是聞蛇色變,即使在電視上看到蛇,晚上都無法入睡。我曾在公園看到一條蛇,丈夫說那不過是條小束帶蛇,不足一尺長,但我以後再也不肯去公園。丈夫說我神經病,想帶我去寵物店看蛇。我絕不就範,他才瘋了!

答:「你倆都不是瘋子。」在曼克頓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蘭度.佩路斯說。你有那種典型的恐懼症,患者一般會害怕蛇、蜘蛛。他說:「這些恐懼或多或少是被灌輸得來的。」而且非常不合邏輯,因為現代生活的汽車、香煙和電線更令人畏懼。

要克服這種恐懼,通常使用行為矯正法,你丈夫做對了。你要逐步接觸蛇,可以先由圖片開始,再加上放鬆練習。看一眼蛇的圖片,深呼吸。一旦你克服得來,便轉移看電視上出現的蛇,再深呼吸。沒事的話,可試試跟關在籠子裡的小蛇共處一室,不過一定要按部就班,進展太快會有反效果。但南加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米高.吉特林說,就算辦不到也沒關係。「住在城市裡的人怕蛇又怎麼樣?正如住在沙漠裡的人害怕乘電梯。難得碰到一次的事,懼怕又何妨。」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回归自然

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老化越来越严重,各国政府无不针对这个问题拟定对策,希望能够双管齐下,让人民可以在晚年依旧活得阳光、充实、喜乐;而当濒临死亡时,又可以走得安详、无痛,达到“安死乐活”的境界,而最近的国会议题就此提出咨询和辩论,这是令人振奋的事!

关于“乐活”的部分,其实目前已经有许多单位积极投入了,大多数能够走出家门的老人家都能从中受益,感觉自己的生活圈扩大了,比以往快乐许多;而“安死”则仍待努力!

说起来很奥妙,医学的进展确实在危急时救活了很多宝贵的生命,但吊诡的是,同时也让更多濒临死亡的病人“苟延残喘”,很难平静、尊严的逝世,因而对于自然死有了强烈的期待!

最近媒体一系列有关“安乐死合法化”的探讨,让大家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在新加坡:

1、不支持医生辅助的自杀(doctor-assisted suicide)
2、不支持通过医生、有意识地终结他人生命的安乐死(Euthanasia)
3、将积极推动预先医疗指示法令(让末期病患顺其自然走完人生,不通过维生系统或医疗程序延缓死亡),并进行修改,使更简易明白
4、推广减轻病人痛楚的慈怀护理(Palliative Care,也译为临终关怀护理、安宁缓和治疗等)


关于慈怀护理,WHO曾在1990年揭示了六大施行原則:

1. 肯定及珍惜生命;尊重死亡,把死亡视为生命的自然过程
2. 不加速(即不作安乐死),也不延迟死亡(即临終时不作无谓而痛苦的人工复苏及维持生命措施)
3. 提供疼痛或其他不舒适症狀的控制与減除
4. 整合末期病患心理和灵性层面的照顾
5. 提供支援与支持系統,协助病患过正常、有活力的生活,积极地活到生命最终
6. 提供家属在照顾病患期间和病患死后的哀恸调适与支持


因此,慈怀护理其实包含了疼痛控制、缓解治疗和第三项的“预先医疗指示”,而且是全程,由病末到死亡,乃至于家属的悲伤辅导;同时更照料了生理和心理、心灵的全方位需求!

目前很多国家都积极推动慈怀护理,并立法通过,使得施行更有准则。譬如美国加州在1976年8月通过「自然死法案」让瀕死病人依其意愿,拒绝侵入性治疗,选择死亡的自然來临。其“自然死”包含了DNR(Do-Not-Resuscitate),不急救指示,拒绝运用高科技的维生治疗方法,如气切插管、体外心臓按摩、电击、急救药物注射、人工呼吸及使用升压剂…等。

而临近的台湾由于许多医疗、辅导和宗教团体的积极介入,在这一块的发展颇值得借镜。它们在1990年立法通过了“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以尊重不可治愈末期病人的医疗意愿,并保障他们的权益,在这条例下有六项意愿书可供签署:

1.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未患重病时,民众自己预先签署)
2.預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未患重病时,民众自己预先签署)
3.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未患重病时,民众自己预先签署)
4.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罹患重病,意识清醒时,病患自己签署)
5.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罹患重病,意识清醒时,病患自己签署)
6.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罹患重病,意识昏迷时,家属签署)

而这些意愿书是登录在病历和健保IC卡上,所有的医疗人员在第一时间都能明了病患的真正意愿,不至于有误,因为一般上维生措施一旦施行,依法是不能撤除的!

希望我们的慈怀护理能够早日更普及、更有法律规范,而模糊的“预先医疗指示”能够编列其下,并清楚直接的指明内容!让所有民众都有权利选择回归自然,安详的说再见!

2008年11月18日星期二

关怀外来客工

近日的动物园意外事件,引起大家对客工心理需求的关注。

根据早报的报道:外来客工人数不断增加,国家人口秘书处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本地目前有76万名持工作准证的客工、女佣等,占了总人口约16%。

也就是本地大约有六分之一的人口是外来客工,可惜目前专为这个群体服务的非政府组织目前只有温情之家(Humanitarian Organisation For Migration Economics,简称HOME)和Transient Workers Count Too(简称TWC2),力量微薄。

客工就像早期国人的祖辈一样,离乡背井来到新加坡,所面对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
1、劳资纠纷:薪资不如预期、扣发薪水、福利和医疗保障等
2、工作压力:辛苦劳累、时间长、少休假、做不来、管理严苛等
3、不适应:气候、食物、居住环境和语言等
4、心理层面:想念家人、担心家庭变故、孤独寂寞、男女关系和某些国人的歧视等

而更关键的一点,就如受访的国大教授刘瑞平博士所言:“客工其实更需要援助,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不高,遇到问题时也不知道能向谁求助。他们借了一笔中介费到这里工作,不能说走就走,否则将不能偿还欠下的债务。尽管他们遇到种种难题,还是得继续留在这里工作。

所以丧身白虎的客工或许就是在“遇到问题求助无门、身心受挫返乡不得”,进退之路都封闭的情况下,最终无奈的走向了不归路!心思纯朴的他可能在最后一刻设想如果自己拿着清洁用具,或许就像一场工作意外,家人还能因此得到赔偿呢!

从报道上看来,他之前已经有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如在鳄鱼区乱丢东西等,连游客都注意到了,清洁公司的管理层、动物园的巡逻员如果能更有警觉性,也许事情就不至于发生!

庞大的客工为新加坡的进展带来具体的贡献,也存在着潜伏的风险,他们面临的处境需要力量更雄厚的政府或私人团体介入,结合多方面的资源,在社交娱乐、法律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方面三管齐下,才能真正的给以帮助。

尤其来自中国超过10万客工和学生,目前并没有专门提供援助的组织。很高兴早报能提出呼吁,也希望各单位不再推来推去,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当然,身为华语辅导组织,辅友会很愿意在心理辅导层面上协助。

让我们共同关怀这群异乡人,社会也更祥和!

2008年11月17日星期一

等待一粒种子

先和大家分享以下感人的短文:

~~~~~~~~~~~~~~~~~~~~~~~~

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

文/陈文英

有一个女孩,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由於讲不清数学问题,不到一周被学生轰下台.母亲为她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你去做.

后来,她又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剪裁衣服的时候,手脚太慢了,品质也过不了关.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了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然而每次女儿沮丧回来时,母亲总安慰她,从没有抱怨。

三十岁时,女儿凭着一点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又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她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凑到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呢?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女儿落泪了,她明白了,实际上,母亲恒久而不绝的信念和爱,就是一粒坚韧的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而生长出的奇迹。

~~~~~~~~~~~~~~~~~~~~~~~~

好一个耐心等待、完全包容的母亲!这也令人联想到怀鹰日前发表的“舞魂”,他们夫妻俩对执着于芭蕾舞女儿全情的支持与信任,真是世间少有,好叫人佩服!

的确,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土地,他们在尝试播种,寻觅合适自己的种子,而即使找到了,也要等候天时、地利、人和,让种子可以萌芽,茁壮成长,在过程中,为人父母所能做的便是陪伴、信任、辅助和支持,对孩子设立合理的期待是最重要的!

明天下午的雅乐妈妈小组, 我们的短讲将分享“怎样对孩子做合理的期待”, 也希望和各个不同年龄层和经历的妈妈们共聚一堂, 集思广益探讨自己切身的亲子问题, 欢迎您的参与。

时间: 每月第三个星期二下午2点半~4点半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活着的感觉

怎样才是活着的感觉?很多人无法具体的说出来,但当他们失去了,日子就逐渐变得没有意义,点燃生命的烛火便会慢慢的熄灭了!

活着的感觉简单的说就是觉得自己有用!

尤今在“行孝之道”里提到朋友为了年过八旬的老母不肯享清福,总喜欢往外跑,为村里红事白事奔波、帮人煮大锅饭而时起冲突。尤今和他分享了另一刚为母亲办完丧事友人的沉痛慨叹:“我最后悔的一件事,便是为我年迈的母亲请了佣人。自从有了佣人之后,母亲便常常坐在窗口旁边发愣,一脸嗒然若失的样子,我还时常为此而批评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哪,多残忍啊!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父亲屡次开车外出发生小意外后,为了他的安全,强迫老父交出车子钥匙,不准他再驾车,父亲从此极少出门。在他逝后,龙应台回想起来,就是从“缴械”那天开始,父亲一天天的消沉病弱了!

昨天,59岁的NKF主席余福金分享治疗第三期结肠癌的经历:他在手术后两周回返工作岗位,过后的6个月内,每两周都要进行化疗。每次化疗之后,他都坚持自己开车回家,休息一天之后就回去工作。

他说:“虽然我患了重病,但是我希望家里的生活一切如常。我不准家人帮我拿东西,规定他们不准把我当废人看待。

当一个人被迫或自愿“缴械”,觉得自己不再有用时,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了。所以,为家中的长辈做安排,绝对是一门艺术和智慧,怎么样让他们依然感觉被需要、被依赖、被尊重而又不至于有太大的生理压力,这要儿孙辈费点心思,好好拿捏才行!

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

领袖风范

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刚选出,全球都还沉浸在奥巴马旋风中,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世界上不曾有一位领袖是如此受人瞩目,这或许也是一种在衰退的经济氛围中所需要的英雄崇拜吧!

而这位英雄似乎也不让众人失望,他并没有像一般人打了一年多的选战后,在未正式走马上任时好好休息,慰劳自己一番,而是隔天便已投入工作,着手组织新内阁、物色白宫幕僚,并且拿起电话,主动和全世界重要的政治领袖联系,替未来的良好外交关系铺路了!

如此积极的态度,让人想起早报之前的访稿“领袖的能力和根性”。受访者余世维博士(被誉为“中国十大领导力专家”)指出:

任何一个领袖,靠的是“两条腿”。左腿代表的是性格,右腿是能力。两条腿中,只要有一条是残废的,走路就会走得不好。

一个好领袖必须具备七种根性:

1. 做事要沉稳,不可浮躁、不可情绪化;
2. 做事必须细心;
3. 必须要有胆识,才敢带领团队往前冲,才敢尝试新的机会;
4. 做事须有积极的态度,员工才会看到希望,人民才会觉得有出路;
5. 要大度,能体谅和包容别人;
6. 要诚信、有道德,搞品牌时,不应为利益而牺牲道德、责任和坚持;
7. 要有担当的精神,不能在问题出现时,把责任推给下属,要敢直言而不推诿责任。

 
六种能力:洞察力、思考力、决策力、组织力、指导力及执行力。


而左腿比右腿更重要,领袖性格中又以积极和大度最为关键!

余博士说:“我们都不是完人,因此不可能两条腿13个环节都完好;重要的是,在出问题时,领袖应该研究一下自己的两条腿,找出问题的症结。” 知道自己的强处和弱点。要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竞争。同时也要能小心回避自己的短处。

奥巴马似乎够积极、有胆识和担当,其他呢?可能要等待他上任后才更清楚。

而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亚洲区、海峡两岸又如何呢?昨天的早报头版似乎有意的做了映照,奥巴马比一般的美国候任者更早的“入宫”与现任总统举行首次面对面会谈,照片中两人侧面入镜,正对着玻璃窗外晴朗的远景,好像意味着美国的未来;而另一端呢?台湾总统锒铛入狱,权力的滋味令人腐蚀,对民主的进程也打了一大巴掌,他明显的失去了诚信和道德,辜负了人民的期待!而接任者又有治理乱世的洞察、决策和执行力吗?有时候,好人也会把事做坏了,右腿的六种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呢!

2008年11月12日星期三

代代相传

这两天一则虐待女佣案开始审理,被起诉的妈妈连同儿女屡次对女佣施加暴力;其中一次她指控女佣偷钱和手机,她说偷一样东西,拔掉一颗门牙,偷两样就拔两颗。当时,妈妈硬将女佣的嘴拉开,让女儿拔掉她的两颗门牙!

之前她的孩子已经判刑,把女佣门牙拔掉的女儿被判坐牢26个月,而面对两项虐待控状的儿子则坐牢六个星期。

上周的一则新闻,更令人心痛不已!

8岁女童不会煮晚餐,遭同母异父姐姐和姐夫粗暴对待,手臂被咬伤,身体被打伤,身上有34道瘀伤。

两姐妹的母亲先后有三次婚姻,她们因而有不同的父亲,揭发这起虐童案的是现任继父。她们的妈妈因为嗜毒罪坐牢,而60岁的第三个丈夫需要工作,无法照顾这第二个丈夫的女儿,于是把女童托交第一个丈夫的女儿照顾,并让女孩暂住她姐姐家,却不幸遭受暴力虐待。

警方在调查时,发现大女儿夫妇服食吗啡。结果22岁的姐姐因触犯儿童与青少年法令控状,坐牢9个月、嗜毒,再加9个月;她的丈夫也因用铁锤打小妻姨的腿坐牢1年,更由于他是顽固嗜毒者,法官另判他吸毒罪坐牢5年及鞭5下。

像这样的案子中,您看到了什么?

代代相传的不止是样貌、健康等生理基因,更主要的是性格、习惯、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一个嗜毒或暴力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他们误以为当沮丧、失落时,毒品是逃避的方式;当对方惹你生气时,如果她只是个低下的人,你可以肆无忌惮的施加暴力,以发泄心中的愤怒......。甚至当孩子踏入婚姻时,他们选择的对象也可能是重复的模式,一样的暴力、一样的吸毒,只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环境和对待!

而这8岁女童的未来又是如何呢?若果没有转变的机制打破恶性循环的话,她的将来恐怕是可以预期的!另外,这些孩子的母亲相信也是代代相传的受害者!

当然,这并不表示酒鬼的孩子也一定酗酒,能够突破原生家庭影响要有很大的决心、定力与自觉。很多时候,感化院的孩子们也会诚实的说:被关时,发了誓愿,出去后一定要离开狐群狗党,重新做人,决不走回头路;但是实在没把握,因为看到很多老朋友都又沉沦了......。

打破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最重要是寻找资源,包括自身的力量、旁边良友的支持、过来人的提携、社福机构的辅助等,只要有诚心和毅力,老鼠的孩子绝对不止会打洞!

2008年11月11日星期二

安乐死合法化齐探讨

过去的几个星期里,狮城掀起了对于“安乐死合法化”的热烈探讨,虽然多数的人依然坚持自己的角度,但能够坦开胸怀,接纳和交换不同的意见,至少给予民众和决策者一些参考。就像买卖器官不可能合法化,但正式规划给予器官捐赠者补偿的做法,至少能够确保双方得到安全而可靠的医疗护理,而这也是经过一轮论辩的结果。

至于安乐死有可能达到共识吗?让我们整理赞成与反对合法化的意见:

赞成:
1/百病缠身,肉体上,精神上都在受折磨,活着很痛苦
2/长期卧病在床,起居饮食得靠人照顾,拖累亲人,加重家庭负担
3/不能自己冲凉、大小便,失去了尊严
4/长期昏迷或植物人等,不具生命的意义
5/浪费医疗资源和社会副利
6/生命的医疗自決权和死亡自主权
7/当病人一再强烈表达死亡意愿,快速平和地结束生命是比较人道的作法

反对:
1/病人表达「不想活」,只是传达渴求解脱痛苦,不等于「希望立刻被『杀』死」
2/是周遭亲友或医护人員的反应让患者产生喪失尊严的感觉,而非病痛本身
3/人因病和老化的厌世,真正传达的是: 害怕孤独、被遗弃、轻视和欺负
4/真正的慈悲不是结束受苦者的生命,而是和他们分担折磨和痛苦, 末期病患情感脆弱,最需要的是亲友的支持、关怀与保证
5/家属或医生可能滥用生杀之权
6/医生执行上的困扰, 安乐死与医生拯救病人的宗旨背道而驰,违背行医目的
7/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安乐死断送挽救的机会
8/「滑坡效应」(slippery slope effect):逐渐扩大到其他非末期的病患
9/安乐死合法化的社会将让患病、年长及脆弱的人受到暗示, 觉得自己有死亡的义务,以致生命的价值被削弱
10/功利主义: 愈是弱势者、「沒有用」、妨碍社会发展的人,愈可能被迫安乐死
11/安乐死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临终关怀服务应获得更多拨款
12/由于医生必须采取积极行动终结病人生命,即使得到病人同意,安乐死也等同于杀害他人和自杀行为
13/宗教: 安乐死违反神的旨意和戒律, 生死由神主宰,即使患上绝症,人类没有结束生命的权力

您还有其他的看法吗?欢迎分享。

今天下午下午的雅乐主妇园地我们将在“主妇论坛”的单元里共同探讨,另外也准备了以下单元:

书香: 李家同:癌症细胞
妙方: 天然草药染发DIY
巧手: 彩墨画学习心得、美味食谱

欢迎主妇们暂时抛开家务,拨空参加!

时间:每月第二个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8年11月10日星期一

生死一线勇敢抗癌

第八频道的星期二特写开始了新的系列:生死一线,上周播出了韩裔美籍女子“信”对抗乳癌的故事,大家对她的坚强与乐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果她的博客Shin's Cancer Blog一下子涌进了无数的读者,光是留言就有300多条,让她得抱病一一的过滤、整理和回复。

今年42岁的信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两个孩子分别是5和3岁,就在第二个小孩出生后不久,她罹患了末期乳癌,经过一年的治疗,癌症在2007年中复发,今年年初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她的脑部、肝、肺和骨头。幸好最近接受一种新药,病情似乎暂时控制下来,但她的呼吸还是有些困难,常常得借助氧气桶,在受访的过程也不断咳嗽。

信的力量来自于她的坚毅,发病后她积极的面对和处理,不抱怨,也不颓丧。自己极少落泪,反倒是得时常安慰陪伴的朋友,她为此觉得安慰:还好是我得到癌症,而不是挚爱的亲友,因为我“可以顶得住”!

顶得住的信在博客里留下非常完整的病况和治疗记录,显示她对抗病魔的决心和自主,当病重时她努力为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礼物,将来即使她不在人世了,对于孩子的爱和叮咛依然会随着预备好的小东西和文字,每一年献给宝贝儿女,在当中她不断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与珍惜!

她并不贪心,只希望上苍再给她五年的时间,这样孩子们较大了,比较可以忍受母亲的离世……。

对于患上癌症,信告诉自己:克服它!找到一个方式和癌症共处,并为了周遭的亲人全力以赴!

相较与之前的“癌症细胞”一文,虽然同样是罹患了末期癌症,信的应对方式和老医生迥然不同,这当中很大的差别,应该是在年龄和人生观吧!任何一个人像信的处境都必然继续奋斗,而老医生的选择则未必人人皆可奉行(而这也不表示他的决定是唯一且明智的,应该是各有取舍吧!)。

老医生认为癌症细胞是最健康的细胞,有些人不表赞同,这是相对于人的身体而言,或许说它是最强悍的,就人人可以认同了。下列的讯息供参考:

人類醫治癌症到目前為止只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消滅病源,第二條路是增加抵抗力。但很奇怪的是,癌無論用鈷 60 或其他藥物去消滅癌細胞,可是癌細胞還沒被消滅,好的細胞卻先被殺死。另無論用什麼營養、補藥,好的細胞還未吸收,癌細胞卻先吸收、讓癌長得更快;因此可說上述兩條路都行不通、所以叫絕症。

对抗绝症,有人提出辅助疗法:改变体质,因为癌細胞似乎无法在碱性体质下生長、生存,所以少油、少肉、少盐清淡而简朴的饮食是安全的取向。另外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也显示:所有癌症病例中“生活方式癌”所占的比例高达80%。这是由于人类不健康的衣食住行引起的癌变,因此,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吧!

2008年11月7日星期五

如何善用假期的时间?

学校假期来临了,孩子们为放假的日子欢欣鼓舞,很多家长却头痛万分,因为有一场硬仗正等待着开锣!

平常上学时孩子的生活有既定的规律,家长们,尤其是家庭主妇便有了一段自己的时间,容许安排琐事、要务和个人休闲;而当假日,家长得24小时与孩子共处,也就是必须同时处理双方面的事,很多家长因此感受到压力,特别是在时间运用上,彼此的观念截然不同。

怎样才算善用假期的时间呢?孩子的目标一定是抛开课本,好好的休息和游玩,每天睡到自然醒、电玩打到眼睛凸、携友诳街走到两脚酸、最好还能出国旅行,总之吃喝玩乐,补偿自己一年来的辛苦读书。但泰半的家长并不认同,希望利用暂时没有进度压力的追赶下,孩子可以把落后的课业补回来,然后再提前预习明年的内容,或者学习才艺,不容浪费时间!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目标都没有错,一个长假期可以运用三分之一法则来支配,让学习、休闲和心灵成长同步进行。

首先要和孩子坐下来,针对未来的假期做策划,各自提出自己的期望,共同讨论,在决策过程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因为人只有在自己抉择和有强烈意愿的情况下,会最能坚持不懈,也最有成效!

目标确认后,便得一起制定时间表,切记留下宽松期,安排的太满会增加双方面的压力,而当一些突发事件插进来,而无法完成既定目标时,便会倍感失落而放弃,造成常见的“虎头蛇尾”现象。

每天的活动时间表确定之后,要怎样让孩子愿意配合,并控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一门教养功课。究竟如何教他懂得珍惜时间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帮助孩子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欢迎参加今天下午2-3pm的讲座,共同探讨!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表象与本质

拜读余云在今天早报副刊所发表的文章“有一种人情叫台湾”,很感温馨。相较于大家在媒体所见,天天上演的议会闹事、打架、骂粗话、贪污腐化、无能懦弱……,这些表象的动乱与纷争,让普遍的外国人对曾经号称“美丽宝岛”的台湾画上了大问号,也质疑“民主”到底给这块土地带来什么好处?!

在进行民主抗争之前,两蒋时代的统治虽然高压、垄断,但也为民生富足和普及教育铺设了一定的底藴,从而滋生丰厚的精神财富、人文素养和思考空间,因此在野蛮、无礼的政治秀下生存的多数民众,其实就像余云所引述陈丹青“日常的台湾”之观察:温良恭俭让!

中国著名油画家陈丹青曾经移居纽约18载,2000年受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返国教导博士生,但过后他辞职了。期间一直为僵化的体制提出抗争:他曾经相信,在体制外受得了,在体制内也该受得了。可惜五年后,他说:“我发现我受不了。要做我自己,只有离开体制。”“我不想再玩下去了”,陈丹青说,“我知道,这样做是一种奢侈。”

敢说敢行,提倡只看表象,不重本质的他,其实常能犀利的看到更深层的脉动,让我们跟着他的眼睛体验不同于传媒的台湾,也藉此观察每个地方表象与本质的异同!

~~~~~~~~~~~~~~~~~~~~~~~~~

日常的台湾
作者: 陈丹青 2008-09-03 【南方周末】

从纸媒与电视远看海峡对岸,一片混乱,闹翻天。我曾三次造访宝岛,只是末一回去台北,距今也有12个年头了。上周,因台湾文学期刊《印刻》举办的年度“文学营”课席,去了几天,看望台北的老朋友,兼带访故宫,逛诚品书店——没有阿扁与马哥,也没有蓝绿阵营和贪污案,我看见的只是台湾的日常,日常的台湾。

日常所见不免琐屑而平凡,我的行迹无非是机场,海关,宾馆,街市,搭计程车,看路上的人群,和朋友在酒吧夜谈。台北故宫大幅装修过了,最高建筑“一零一”的北端现在是诚品的“旗舰店”,楼层内的咖啡座与各种时尚店,已近东京的水准。十多年前位于敦化南路的诚品书店正待停业翻修,附近街心花园的吴稚晖铜像,当阿扁主政时,已被拆除了……短暂逗留,我无意核对十多年来的变化,对岛内的政治是非既缺概念,也没意见。我所搜集的密集印象,仅只是交遇过往的生人与熟人,什么印象呢?很简单,用大陆的说法,即“五讲四美”,引祖宗的古语,就是“温良恭俭让”。

台湾人情好,我早就领教的,但那时定居纽约,不以为珍贵,而今居住北京近八年,忽然置身台北,可就处处看得稀罕,然而难描述。譬如“文学营”主办方的迎送招待,全程没有差错延误,没有横生枝节,大陆做不到这般周详与准确;又譬如宾馆服务敬业到令你诧怪,每个服务生会一再提醒你有访客的留言,额外的请求俱可商量,交代的小事,绝对准时照办;去隔壁连锁店买个卤蛋,摸出一把硬币,掌柜的看我裤袋里零钱太重,不吱声,迅速数过,换给你整数纸币;在故宫买画册,台币不够,人民币能用吗?——台北尚未如香港那样通用人民币,营业员稍有迟疑,进去问过,欢天喜地回说可以,倒好像是她的麻烦,解决了,比我还要宽慰……礼貌、笑容、抱歉、连声谢谢,都不在话下,办各种琐事,没一次落空、尴尬、被拒绝。我本能预备遭遇粗暴的态度,冷漠的脸,僵硬荒谬的机制,穷凶极恶的生意经,还有,在零星小节上的不专业,不认真,权责不清,或心不在焉——那是我在北京随时随地的日常经验。走在这样的人丛中,我发现只有我自己时或粗心、急躁,在绿灯闪亮前跨越横道线,因为我已像久在此岸的人一样,惯于粗粝的生活,嫌种种礼数与自我克制,太麻烦。

连日会面的新朋旧友则另是一番温良与教养:非常地想要见见,但必定问清你的安排,不使勉强或为难;席间随口应许的事,我倒忘了,不在意,翌日却已悄然办妥,如变戏法一般;谈话间难免涉及人事作品的议论,抑扬有度,不夸张,不渲染,总留三分余地,说是世故,却世故得自然而斯文,一点不是勉强,显然从来如此。通常,台湾对此岸的客人大抵格外地客气,格外热忱,我的留心观察却并非人家怎样待我,而是人家怎样对待彼此,这一看,我随时随处目击的人情,实在并非假装——集体性的温良恭俭让,装不出来,也装不像,我所以觉得以上种种情状难以举证描述,并非指社会的精英,而是在街市随处遇见的人。

相比日本人的打起精神事事认真,台湾人的恭谨是有汉民族的温润松爽,不给你看得吃力;相比香港人的凡事规矩兢兢业业,台湾人的周到透着家常的欢然,并不板着脸。细想想,好像在吴、蜀、闽、粤,民间尚存稍许类似的遗风,偶或遭遇,会念及早先的南中国民风大致还好——北地的良民另是一种表现,而今日各大都市的民风民德,还用我来细说吗?

所谓“温良恭俭让”,现代的说法叫做“公德”,也近于如今大陆常说的所谓“底线”。倘若温良恭俭让被养成集体的习性,日常生活便不至于荒败。台湾的种种问题已被说得太多,不提政治状况,只说社会罪案,自我1980年代便在纽约华人报章不断读到,最惊心的是1990年代演艺家白冰冰女儿的被绑架被撕票大案。然而由媒体了解一地,与亲履亲历的经验,实在天差地别,不可混同。我短暂的旅行印象必定表面肤浅,但我所看重的正是这点浅表。假使社会的浮面与浅表都不好看,不看好,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度过每一天?我不关心台湾曾经戒严与解严,也不关心那里如今实行的是真民主还是假民主,以我的阅历和记忆,民主实现之日并非太平世界,一如革命成功之时,世道尤为难测。我在乎人群的德行,社会的日常,普遍是在底线之上还是底线之下。总之,在台湾,在这短短几天,我有所触动的并非阿扁的遗患或马哥的希望,而是以上微不足道的琐碎。

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

yes, we can!

当这篇文章发表时,需要至少得到270张选举人票的奥巴马已经赢得了297张票,美国的历史篤定从此改写,诞生了有史以来以来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这位黑白混血、灵活机智、充满草根魅力的法学博士是值得敬重的!他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挑战,尤其是童年的经历,换做是一般缺乏逆境智商的人,可能早就走向了歧途。

48年前的美国社会,女性白人和来自肯尼亚的黑人结婚还是很令人难以接受的事,那时不同种族的人通婚在美国近半数的州仍属违法,但他当时18岁的母亲却忠于她的爱情。不过在奥巴马两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坚持报国、回馈故乡的理想,毅然决然选择领取仅够一人生活费用的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和他们母子离异。

六岁时,奥巴马跟着再婚的母亲到了印尼,一个黑白混血的孩子,在贫困保守的亚洲乡间生活了4年,显然不容易。之后,他被母亲送回夏威夷,交由外祖父母照顾。当他得到奖学金就读一所名校时,近两千名学生中,只有几个黑人,而他屡因古怪的奥巴马姓氏被同学们取笑!

奥巴马过后唯一见到父亲是在12岁那年,短暂相聚,留给他的印象是;“父親的脸像沥青一样黑,而母亲像牛奶般白”,种族认同的困扰一度让他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而吸毒。

但年长之后,他展开了寻根之旅,去到肯尼亚和父亲的家人见面,虽然爸爸早已去世,但他对父亲破碎的记忆,在家族的情感中逐漸完整,并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原谅,同时意识到身为黑人的重担和荣耀,重新找回自我认同的来源。

也或许是这样的成长背景给了他很多的历练和坚持,他并从父亲短短、不得志的一生获得启示,希望自己避免重蹈覆辙,他要改变一切,并引领美国人高喊“我们办得到!”

在经济危机中,美国人用选票传达他们相信改变的决心和信心,这当中奥巴马的演讲魅力是最大的加分点之一,被列为自甘廼迪总统以来最能震撼人心的演说,2008年1月8日的这场“yes, we can!”很多人认为是精彩之最,让我们一起共读:

~~~~~~~~~~~~~~~~~~~~~~~~~

我们办得到!

首先要恭喜克林頓參議員在新漢普夏贏得艱辛的一役!

僅僅幾星期前,沒有人能預料到我們能有今晚的成就。這次參選,大多時候,我們的選情都嚴重落後,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這會是段艱辛的追趕歷程。可是數據告訴我們,由於你們挺身而出,大聲疾呼,情勢因而扭轉。你們用言論以及選票,清楚地告訴大眾,此次選情可能會有出乎意料的發展。


當男女老少願意在Des Moines, Davenport, Lebanon, Concord等地方,在元月的冰天雪地中站出來,在人龍中等候,只因為他們對這個國家仍有所憧憬,我們知道有事情即將醞釀成形!

當從未參與政治的新一代年輕美國人,以令我們驚訝的數量,一群群走出來,為了要創造一次不一樣的選舉,我們知道有事情即將醞釀成形!

我們知道有事情即將醞釀成形!當人們不把選票投給自己的黨派,而投給他們共同維護的希望。不論貧富、不管種族,拉丁裔、亞裔,來自愛荷華、漢普夏、內華達、南卡羅來納等各各地方的人都已經準備好了,要從根本讓美國有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就是這件事正在醞釀成形,而且改變已經開始了!

你可以站到新的多數這邊來,這批人將引領國家從長期的政治陰霾中走出,這些人無論是民主黨、無黨無派、共和黨,都對籠罩著華盛頓的分歧與干擾感到厭煩,都知道我們可以抗議而不必招惹爭議,都了解只要異體同心挑戰金權、挑戰自我, 邁向更美好未來,我們將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達不成的目標。

我們這群新一代的多數,可以終止這一代人對昂貴且匱乏之醫療體系的憤怒。我們將調和醫病、勞資、兩黨的對立關係,我們會警告醫界及保險業界,他們在議會可以有代言人,但再也不能買通所有席次,至少不是這次選舉,不是現在。

我們這群新多數可以中止對工作機會外移的企業減免賦稅,可以將對中產階級所減免的稅收放進勞動大眾的口袋,因為他們更值得。

我們能夠不讓孩子接受窄化他們視野的學校教育,而將他們送往通向成功的康莊大道。我們可以不再只是口頭談論 老師有多偉大,而是給這些偉大的老師們實質的回聵。有這群新多數的支持,我們辦得到!

我們可以箝制農夫及科學家們無窮無盡的新花樣,可以讓大眾及企業家節約用油,不讓地球走向不歸路。

我當上總統時,將中止對伊拉克的戰爭,讓我們的軍人回家;將停止對抗阿富汗境內的聖戰組織al Qaeda;將關照我們的老兵;恢復我們在世界上的道德聲望。 我們不會運用911事件來催票,這不是贏得選票的正當手段。真正的挑戰應該是如何聯合美國及全世界其他國家,共同面對21世紀的各項威脅︰恐怖主義、核子戰爭、氣候變遷、貧窮問題、種族屠殺、以及種種疾病。

這些是所有參選人的共同目標,所有參選人對這些議題也都提出了精采的看法,而且各各參選人都是盡忠職守的好公僕。

我們這個陣營之所以從開始就與眾不同,不是因為身為總統的我,會有什麼不同的做法;而是身為熱愛美國的你們,要怎麼做才能讓我們的國家有所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晚上是屬於你們的日子,是屬於策劃人、義工、工作人員的日子。是你們對這場原不被看好的戰役深具信心,才能集結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參與。

我們知道橫在面前的,仍有漫漫長路。但請一定要記住,不管有多少險阻,沒有人阻擋得了,眾志成城,呼籲改變的力量 。

一群不看好我們的人,不斷警告我們,說我們無法勝出。接下來的幾個星期,他們的聲音將更大,意見將更與我們更相左。我們不斷被要求回歸現實、停止參選,不斷被警告不要引導群眾做不實在的夢。

只是,在所有那些被說不可能實現的故事當中,夢想卻都實現了。只要我們肯面對艱困的阻難,當有人告訴我們時機尚未成熟,我們不該嘗試,告訴我們,我們不可能辦到,代代的美國人,都僅以一個簡單的庶民信念回應:

我們辦得到!


這個信念深深鑲入我們的立國宣言,一直引領著我們國家的發展方向。
我們辦得到!

奴隸和異議人士如此低聲傳誦,使他們有力量在暗夜中燃亮一條通往自由之路。
我們辦得到!

移民在遠方海岸啟航時、西部拓荒者在面對無情曠野時,都曾如此高唱。 我們辦得到!

當勞動大眾集結起來大聲疾呼時,當婦人們站出來投出手中選票時,當一位總統將人類足跡探往月球時,當一個國王帶領我們登上山巔,指出通往蜜奶地時,我們都聽到了這樣的呼喊:
我們辦得到!

我們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我們能提供機會邁向繁榮;我們可以療癒這個國家,整頓這個世界。是的,我們辦得到!

所以今後,當我們將競選活動帶向南部和西部時,當我們了解到Spartanburg的紡織工人和拉斯維加斯的洗碗工人,他們的煩惱並無不同,當我們明白在Dillon破舊校園中上學的小女孩和洛杉磯的街頭小混混,他們的夢想也並無不同,我們就會記起:有事情正在美國醞釀成形!我們的歧異並不如政客所說那麼大,我們同屬一種庶民、一個國家,團結在一起,我們即將寫下美國故事更偉大的下一章,就憑藉這幾個字,從此岸傳唱到彼岸:

是的,我們辦得到!


Translated by Sue Cien(簡素玫翻譯)

2008年11月4日星期二

爱的寄托

在所学习的哀伤理论中有这么一说:

家屬為甚麼會哀傷呢?就是因為有愛結。「愛結」就像二隻手握在一起,一隻手失落了,另一隻手就感到哀傷及空虛。如夫妻感情很好,結婚多年,其中有一位去世,另外一位很容易生病,二年之內去世的或然率也會高過這個年齡層的一般比率。所以家屬的生死教育是對愛結的鬆弛與轉換,他可以去握另一隻手,另外一隻手並不一定是人,也可以將愛與精力投注「轉換」到其他的理想與事、物上面。

尤今老师的这篇文章让人看了像她所说的大箱子一样,沉甸甸的。

为老先生曾经拥有的、深刻的爱庆喜,也为他现在锥心的、失落的痛怜惜,人世间就是这么公平,但我们绝对不会因为害怕日后的失去,而舍弃现下的爱!

爱有着神奇的滋润作用,能够帮助一个人复原,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逝者期待生者可以快乐前行!而老先生也正慢慢在寻找新的寄托和生存意义,希望他有新的爱结!

~~~~~~~~~~~~~~~~~~~~~~~~~

纸盒里的爱
尤今(2008-10-29)


  这口大箱子,沉甸甸的,重得好似放了金条。

  箱子里,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一个一个,全都是折得整整齐齐的纸盒子,数目惊人地多。

  这些方方正正的小纸盒,手工细致、扎实,在粗犷中透着纤丽、在恬静里透着坚韧、在柔和中透着隐密。它们稳稳地立在桌上,好似一个个恪守纪律而又守口如瓶的小士兵。

  这一口大箱子,是黄美芬送来给我的。说来难以置信,搁在箱子里面那数目上千的小纸盒,竟然全都出自一名老人的手。

  这名老人名字唤作卢金荣,年届86。

  他是黄美芬的母亲黄玉莲女士的老邻居。

  据黄玉莲女士告诉我,老人和妻子鹣鲽情深,相濡以沫。一般上,许多暮年人士都爱到楼下咖啡店去,和别人磨嘴皮子,消磨时间,但是,卢老却不同,他喜欢陪在妻子身畔,有滋有味地过着平淡恬静的生活。每天,夫妻俩总坐在大厅里,谈那说了一辈子也依然谈不厌的话题。细细碎碎的话语,就像是源远流长的水,日日夜夜,潺潺潺潺地流个没完没了。

  附近有游荡的野猫野狗,夫妻俩在闲谈时,却没让双手闲下,他们共同折了许多可爱的猫盒和狗盒,送给善心人士,让他们拿去盛放猫食和狗食,喂饲野猫和野狗,这样一来,不但予人方便,且又保持了环境的清洁,一石二鸟。

  对于年过八旬的老者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金色的起点,然而,与此同时,每一天也可能是一个黑色的终点。

共折纸盒的这对老夫妻,尽管恩爱逾恒,可大家都心知肚明,诀别是迟早的事。

  去年,比老人小一岁的八旬妻子,终于撒手尘寰了。

  中年丧偶固然令人难过而怅恨,然而,老年丧偶,却是悲凉而又凄怆的,尤其是先走的那个人是无话不谈的良伴,那种痛,就犹如一只全身尖刺竖立的刺猬残忍地坐在脆弱的心上,有被凌迟的感觉。剧痛还没有消褪,可怕的孤寂便“狼狈为奸”地化成了一座高高的楼房,重重重重地压在心头上,把耄耋之年的鳏夫或寡妇压得辗转难眠。许多老人,可能便会因此而失去了生存的欲望,一心只想和离他而去的配偶在黄泉路上重逢。

  卢老在丧偶后,变成了一个比深海的鱼更为沉默的人。

  为了化解死别的痛苦,也为了凝聚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他把心中无可化解的思念通过干瘪起皱却仍然无比灵活的十指,塑成一只一只的小纸盒。他把时间和精力都投注进去了,每天完成的纸盒惊人地多。

  我想,纸盒对于老人来说,多少有点移情作用吧?当他以风般的速度“折折折、折折折”的当儿,他或许也将那无法传递的思念一并折进了纸盒里。

  一只纸盒一缕情,万千纸盒万缕情,寸寸都是爱呵!

  美芬说:
  “他每天所折的纸盒是那么、那么的多,我唯有一袋一袋、一箱一箱地替他到处免费派送。大家都用他的小纸盒,才能让他觉得他对社会还是有贡献的,也才能让他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

网上交友安全

上个星期早报转载了来自北京的讯息:81岁老教授在网上认识58岁成都阿姨便一见钟情,10天的网上聊天后即约会见面,三天内就决定闪电结婚。刚当了新郎的老教授说不在乎别人说他这么大年纪了还“网恋”,因为网络不仅仅是属于年轻人的。

对于这段婚姻,很多人都献上了祝福,因为两个人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而且老教授在交友网站上第一次登录时就真实公布了自己的年龄、经济状况等。

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并非每个人都像老教授这般诚实,很多上网发表言论或交友的人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当中好些人还是有性侵前科!让我们看看以下的报道:

~~~~~~~~~~~~~~~~~~~~~~~~~

MySpace這個知名的社群網站,使用者眾多,人們可以在上面很容易找到同好,一起分享生命中喜悅的事務,音樂、藝術、電影、旅遊等各式各樣的話題、文章、照片與影片在MySpace上廣為傳閱,也讓這個網站的使用者多到驚人的數字,超過2億個註冊帳號,每天以數十萬名新帳號的速度成長著;但這對犯罪者來說,同樣也是個天堂,因為他們可以在MySpace大量的網友中尋找獵物,特別是性侵犯、戀童癖等不為社會所容的犯罪行為。

在過去2年半內,MySpace就發生過多起年輕網友離家出走為了會見遠方網友的事件,甚至還因此受害;如著名的2006年6月事件,一名14歲的女孩表示遭到在MySpace上認識的19歲使用者性侵犯,其母親具狀控告MySpace與其東家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求償3,000萬美元。另外,還有16歲的Katherine Lester欺騙父母拿到護照跑到中東去見在MySpace上認識的20歲男子,後來美國政府在約旦成功地勸說她回國並回家。

~~~~~~~~~~~~~~~~~~~~~~~~~

所幸MySpace在2007年与身份辨识业者哨兵科技公司合作,使用“安全哨兵”软体,每天24小时运作。结果,他们在网站上留下交友档案的会员中找出了2万9,000名性侵前科犯!

令人震撼的是他们不仅大胆使用真实姓名登记,而且搜集了许多儿童和年轻人的资料,有的更进行约会见面,显然是认为网络安全太松散了,可以为所欲为。而有了过滤软体至少阻隔了某一部分的风险,目前只要一发现性侵前科犯的交友档案就会将它们删除,而且将资料提交司法部門。

有些人可能觉得为什么不给予前犯罪者机会?然而,像MySpace这类的网站,多数的网友都是年轻、单纯的孩子,他们乐于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也不吝于贴上大量的生活照片,这类的网页讯息很容易诱发前性侵犯者产生犯罪动机,因此应该被剔除在MySpace等之外。

但是对于匿名使用者就难以防止了,而这就有赖上网者自身的警戒意识,当有可能泄露个人或朋友的资料时务必谨慎,发现可疑分子更要警惕!当然也希望各交友网站、论坛、聊天网、兴趣圈等的管理部门发挥把关的功能,严格监督,还给网友清净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杜绝犯罪,让青少年活泼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