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8年11月18日星期二

关怀外来客工

近日的动物园意外事件,引起大家对客工心理需求的关注。

根据早报的报道:外来客工人数不断增加,国家人口秘书处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本地目前有76万名持工作准证的客工、女佣等,占了总人口约16%。

也就是本地大约有六分之一的人口是外来客工,可惜目前专为这个群体服务的非政府组织目前只有温情之家(Humanitarian Organisation For Migration Economics,简称HOME)和Transient Workers Count Too(简称TWC2),力量微薄。

客工就像早期国人的祖辈一样,离乡背井来到新加坡,所面对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
1、劳资纠纷:薪资不如预期、扣发薪水、福利和医疗保障等
2、工作压力:辛苦劳累、时间长、少休假、做不来、管理严苛等
3、不适应:气候、食物、居住环境和语言等
4、心理层面:想念家人、担心家庭变故、孤独寂寞、男女关系和某些国人的歧视等

而更关键的一点,就如受访的国大教授刘瑞平博士所言:“客工其实更需要援助,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不高,遇到问题时也不知道能向谁求助。他们借了一笔中介费到这里工作,不能说走就走,否则将不能偿还欠下的债务。尽管他们遇到种种难题,还是得继续留在这里工作。

所以丧身白虎的客工或许就是在“遇到问题求助无门、身心受挫返乡不得”,进退之路都封闭的情况下,最终无奈的走向了不归路!心思纯朴的他可能在最后一刻设想如果自己拿着清洁用具,或许就像一场工作意外,家人还能因此得到赔偿呢!

从报道上看来,他之前已经有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如在鳄鱼区乱丢东西等,连游客都注意到了,清洁公司的管理层、动物园的巡逻员如果能更有警觉性,也许事情就不至于发生!

庞大的客工为新加坡的进展带来具体的贡献,也存在着潜伏的风险,他们面临的处境需要力量更雄厚的政府或私人团体介入,结合多方面的资源,在社交娱乐、法律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方面三管齐下,才能真正的给以帮助。

尤其来自中国超过10万客工和学生,目前并没有专门提供援助的组织。很高兴早报能提出呼吁,也希望各单位不再推来推去,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当然,身为华语辅导组织,辅友会很愿意在心理辅导层面上协助。

让我们共同关怀这群异乡人,社会也更祥和!

2 条评论:

匿名 说...

我常在开车的路上,看见一大车一大车满载客工的罗里,没有遮盖、没有安全带。大热天的时候,大家热得眼睛睁不开,只好头低低地埋在胸前。下大雨的时候,更是惨不忍睹,大家瑟缩在一起,脸上已分不清楚是汗水、雨水还是泪水。
我曾试想,车上的男人是我的丈夫、儿子或父亲,那是怎样的心情。
我忍不住控诉新加坡雇主的冷血,与政府对客工人权的漠视。既然要引进客工来建设,最起码的人身安全与照顾要做到,不要只会收高额的人头税,夸耀经济建设的突出,然而对人权的基本 概念贫乏地一无所知。
新加坡的城市景观是这群人用劳力与青春、忍受歧视与思乡之苦建构而来的。我们要感谢他们愿意义无返顾地来到这里,请善待他们。

Fid Counselling Society 说...

很感谢您的分享。

的确,客工的基本权益一直不受重视,交通安全是其中一块。雇主因为成本的考量,使用不适合载人的车辆,甚至不安全的驾驶员,超速、超载、安全措施奉欠等,早已为人詬病,但始终如一,未见改善,或许要等哪天出现严重事故,才会亡羊补牢?!

在往来密集的长堤,令人痛心的画面更时而可见!载货的罗厘包裹得密密实实,可是载人的罗厘却是露天的,像“猪仔”挤在一团的客工是铁打的,应该不怕风、不畏雨,更无惧空气污染?!

难道人比货物还贱?

认同您的呼吁,请善待客工,给于尊重,还他基本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