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9年3月20日星期五

和生命对话

让我们先来欣赏以下的校园演讲摘要:

~~~~~~~~~~~~~~~~~~~~~~~~

生命需要互動與關懷

主講/錢永鎮 (曉明女中教師)

有一回,我到一所學校演講,校長引導我到會場,遠遠一個老師看到校長,他竟然就轉彎回頭走另一條路,那個老師一轉彎,前面的同學看到老師,也轉了彎,我深深感受到這個學校的氣氛真不一樣。當老師沒有跟校長打招呼,老師跟學生沒有很好的互動時,生命教育就不太能成功。

另有一所學校就不一樣,不只老師熱誠地來打招呼,連學生都主動來打招呼說:「校長好!客人好!」這所學校的老師常帶孩子出去體驗;或在一些課程裡讓學生有一些互動,因為生命跟生命如果沒有對話、沒有接觸,講很多都是假的。

所以一般在校園裡校長看到每個小朋友都會說:「小朋友好!」看到一個受傷的小朋友就問他說:「你腳怎麼了?」他雖然已經被五、六個老師問過了,可是當他講自己被問得好煩時,卻笑得很開心。

生命教育的推動,需要每一個老師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寶貝,生命跟生命之中要有對話跟接觸。比如說,剛才演講前我讓大家有一段時間相互聊天,彼此就會有一點溫馨的感覺,現在請你們伸出食指,然後跟周遭的人互碰鼻子,起碼你必須碰兩個人,這樣人與人之間有了接觸與互動,團體氣氛很快就進入了狀況。

我在帶領一個新班級的時候,通常會用印地安式的歡迎方法:先跟第一個學生握手,再跟第二個握手,然後學生也跟著我後面依樣畫葫蘆,全班輪握一遍,這樣花了十分鐘,全班同學就都跟我握過手,彼此也握了手。

第二堂課如果他們還很陌生,就叫他們互相腳踢腳,男生班級他們踢得很過癮,他們會亂踢,不過沒關係,踢完了握手,握完了身體碰一下,每一堂課抽十分鐘做這樣的接觸,師生之間關係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跟自己、跟他人、跟大自然、跟對上天的信仰,都有一些對話及接觸的機會,就是生命教育的開始,以上我們講的是「人與他人」的互動。

接下來談「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讓學生在上課時間去校園散步,但是有兩個要求,不准講話,不准結伴。還有一個作業,就是在散步過程中,要問自己:「我在這裡幹什麼?」然後回來跟同學分享,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獨處」、怎樣面對自己。

下一次我再叫他們去校園每個人選一朵花、一棵樹或一個石頭,然後坐在它對面好好看它十五分鐘,學生會說:「那我不是發神經嗎?」我說:「不是,是因為你們以前從來沒有很認真的,用十五分鐘去對待一個你可以好好欣賞,尤其是有生命的東西。」要讓一個孩子很專注的看一個生命,先從哪裡看?先從花,從草,從樹,從樹葉,後來我讓學生可以選擇看自己的同學,只是不准講話,專注的看他。

最後同學分享的經驗是:自己好像很少有這種經驗。

我們大人有時候甚至也很少有經驗去看很細微的生命。可是幼稚園小朋友看一隻螞蟻他會看得很認真,越長大,這些東西就越不被重視。

生命的尊重、欣賞,要從一個人跟自己、跟他人、跟大自然有和諧的互動及關懷做起

~~~~~~~~~~~~~~~~~~~~~~~~

不管是讲座、支持团体或工作坊中,我们常常在一开始就安排了暖身活动,目的就是建立彼此的关系,拉近距离。还记得最近应邀再次在同一个地点做讲座时,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知道长者的近期记忆通常不佳,但还是捉狭的询问“还记得我们吗?”,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猛点头,然后举出手掌说:“你教我们大家互相拍掌打招呼”!

是啊!去年讲座的内容可能都忘记了,但所做的暖身活动却依然记忆深刻,因为他们虽然在同一团体很久了,但彼此却极少互动,没有交谈,更别说肢体上的接触了,但这样碰触的活动,或许刚开始会有些不好意思,可是一下子就打破了僵硬的界限,互相玩得很开心了!

人和别人、和自己都需要有机会去共处,曾与一位因病需要在隔离病房住一个星期的女士分享经历,她提及自己一辈子从来没有单独生活过,那个星期她非常寂寞、孤单、害怕,精神几乎要崩溃了,很想自杀,可是医院窗户都紧闭着……。

您曾和自己单独相处过吗?自在吗?这应该也是一门迟早必修的功课!

而上述小朋友很认真看一只蚂蚁的画面,您是否也很熟悉呢?我们儿时不正是如此对生命充满了好奇,但当今呢?

短短的一段文字,让人有许多的反思。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