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9年3月31日星期二

脊梁当桥卅载无悔


有一些画面,不用文字说明,就震撼人心!

有一些数字,不用详细计算,就瞠目结舌!

一个现年54岁的老师每天四趟背着学生过河,每一趟大概十多个学生,最多的时候背过20来个,就这样风雨无阻背了33年,背过了爸爸,换背儿子,问他算过总共背了多少人?多少来回?他淡然地说:从来没算过!

他不认为脊梁当桥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当回忆起有回风大雨大,背着学生过河时走岔了路,不小心脚被树刮伤,当孩子们都安全过河后,嚷着学生赶快回家,孩子们却不放心他,坚持要看着他回到河对岸才肯离去时,却流下了男儿之泪,他感动于学生对老师的关爱!

几十年来教师背学生过河上学的故事,在二月份记者报道后感动了全中国,今天在“鲁豫有约”的节目里看到了真诚纯朴的师生,对于生长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黎母山下的人们来说,到北京是一辈子难以企及的事,村子里的人从祖先下来历代都没有人到过!乡亲们受访时说:噢!在梦里头有想过!

两位伟大的老师和三个学生有幸为村子里的人实现了梦想,在北京城里了经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为了上电视得化点妆,年过半百,从未见过人化妆,更遑论自己亲身体验的教师很老实的说:我以为化了妆会变成20多岁,没想到还是这模样!

事件披露的最大好处是马干河上在高层的关注下终于要建桥了,很快的以背作桥的事迹将成为历史,但不变的应该是春风化雨,为孩子们成长和学习无怨无悔的教育精神,非常令人敬佩!

以下的内容摘自新华网和海南日报,让大家对老师们的故事更了解:

~~~~~~~~~~~~~~~~~~~~~~~~
(背景:高田村、高湾村和搭择村是三个相对封闭的自然村寨,三面是高耸入云的大山。高田村和高湾村的村前是马干河,搭择村的村前是龙牛河,如果不涉水过河,就要翻越高山,再走几十公里的路,才能到达学校。于是,马干河和龙牛河成了三村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3个村的40多名学生每天必须趟过近20米宽的河水才能到大墩小学。)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大墩小学,有两位教师从走进这所学校那天起,就把背学生过河上学当成了自己的职责,一背就是几十年。

这两天,记者一直和这两位老师待在一起,在两个人的身上,除了憨厚、朴实之外,找不到任何特点,言语不多,但句句都很实在。就是这两位朴实的老师,在大山里,默默地奉献,一位坚持33年背学生过河,他就是学校前任校长,今年54岁的王文周;一位坚持25年背学生过河,即现任校长,今年45岁的王升超。

王文周说,背学生过河是我们老师的职责,作为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文化,还要爱护学生,保护学生。

在众人的眼里,几十年如一日地背学生过河上学,可以成为教育史上的佳话,但在他的眼里,是他的职责,也是他惟一的选择。

大墩小学位于黎母山下,一条大河从学校后方流过,上游叫马干河、下游叫龙牛河。

这所小学现有103个学生,其中38个学生居住在河对岸的高田、高湾和搭择村,大河是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十几年来,村里学生到大墩小学上学每天必须蹚过近20米宽的河水。

每逢雨季,学生无法过河,背学生过河上学,成了学校老师的职责。

王文周的家就在学校旁边,1976年,他作为民办教师来到学校教书,当时月工资只有3元。开学没几天,连续下雨,老校长周兴文便把他叫上,要一起送学生过河。

他至今还记得老校长的话:本地老师水性好,要担起背学生过河的职责,一定要让河对岸的孩子读书,还要保证安全。

五、六月份和九、十月份,山区雨季,每年这时,他和校长最为繁忙,背完搭择村的孩子,再背高田、高湾村的孩子。

老校长爱生如子,水浅的时候,把学生放在背上,水深的时候,把学生放在肩上,王文周暗暗佩服。

没过几年,老校长调离学校,背学生过河的任务就落在了王文周一个人肩上。每到雨季,他总是早早起床,背完这边背那边,中午放学,又要把学生送到河对岸去,下午接过来,晚上送过去,一天四趟。就这样坚持了33年。

王文周说,也曾考虑过让学生住校,但是孩子小,学校条件有限,接送孩子过河,是保证孩子读书的惟一出路。

1984年,王升超师范毕业到大墩小学任教,主动和王文周一起承担起背学生过河的任务。

我上学时,不知道有多少次是伏在老师的肩膀上过的河,我当老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爱护学生,背学生过河是应该的。”在王升超的话语里,背学生过河同样是职责所在。

王升超坐过多少次老师的肩膀和背过多少学生,他记不清,但是有两件事他记忆犹新。

读二年级,有一天下大雨,老师无法背他过河,便留他在校住,可是住到半夜,因想家而哭了起来,校长怎么哄都不成,深夜十一点,河水有所下降,校长背他过河,连夜送回家中。

王升超当老师时,遇到了像自己当年一样大的孩子。1997年秋天,下雨孩子没法过河,孩子留校住宿,到晚上十点多钟,一位低年级学生要回家,哭个不停,没办法,王升超在村里借来汽车轮胎,孩子坐中间,自己游泳,把孩子推过河,送回家中。

王文周说,大墩小学先后4个学生考上大学,但是河对岸的三个村,一直没有一个大学生,多少有些遗憾。但是,河水阻断上学的路,隔不断孩子们的求知欲,这些年来,有一件事一直感动着他。

1985年雨季的一天,一早他就来到河岸边,孩子等在对岸,当时的河水到了胸部,他把带备换衣服的孩子一个个背过了河。一名叫王少英的六年级女学生,没带衣服,背过河,衣服会全部湿透,怕孩子感冒。孩子脱衣服过河也不可能。

王文周对她说,少英,你没带衣服,回家去吧,等明天再来上课。此时的少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他带着孩子走了一段,发现少英还站在那里,王文周又趟水到对岸,说:“少英,你骑在老师的肩膀上可以吗?”

少英点点了头。就这样,一个六年级的女孩,骑在王文周的肩膀上,过河上学。

王文周说:“这件事我一直都很难忘,山里的孩子真的很爱学习,只是学校教学质量比不过城里,耽误了孩子们,我们多少次在想,用我们的肩膀,要是能背出几位大学生,再苦再累也值。

“还有一次,刚开学不久,遇到一场大暴雨,前一天放学的时候叮嘱他们不要来学校了,可第二天看到几个五、六年级的学生浑身都淋透了站在班门口,是王升超不放心,带领几个老师去河边看,看见孩子们,于是就用车轮胎把他们给推过来了。”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2月16日,大墩小学突然零星地掉了几个雨点,下午放学,两位老师把孩子召集好,送他们过河。

到了河边,孩子们都在等,记者发现,23个孩子,这个季节,都穿着拖鞋。

“孩子一年四季都穿拖鞋吗?”记者问。

“是啊,因为要过河,孩子即使在冬天,也穿拖鞋。除了雨季,孩子们最不愿意过的是冬季,河水冰冷,孩子们要趟水过河,天气最冷的时节,好多孩子脚上都裂口子流血,天太冷的时候,我们也会背孩子过河。”王升超说。

王文周背起一个小男孩说,“他的父亲也是我的学生,整整背了他父亲六年。”

就在村里,记者找到了这位男孩的父亲王升洪,他说:“两位校长,背完我,再背我儿子,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谢,把孩子交给两位校长,我们真的很放心。” “原来两位老师背我上学,现在又背我儿子上学,换作是我这么多年也不一定能坚持下来,他们是我们的恩人。

王文周说,30多年来,他们已经背过了两代学生,现在学生的家长,都曾坐我们的肩膀过河。

“这么多年来,你们背孩子过河,有没有遇到特别惊险的情况?”记者问。

“没有,河水涨高,自己先试一试,自己能走到对岸,再背孩子”,王升超说。

三十多年来,两位老师也正是凭着这种谨慎的态度,没有让一个孩子因为过河上学发生意外。

为了让孩子们安全过河,王文周和王升超想了各种办法,水齐腰深的时候,两人背学生过河,水到胸部时,孩子们便骑在两人的肩膀上,以免弄湿衣服,当水到达头部时,简易的竹排、圆木、水桶、汽车轮胎,都会用上。

王升超说:“这些都是没办法的办法,孩子小,在学校没法住,所以什么时候都吵着回去,我们除了上课,还要准备这些东西,但总的来说,我们把握的原则就是一定要确保安全。”

背完孩子,记者跟随两位老师走在回来的路上,王升超说,这不仅仅是我们的功劳,也是整个大墩小学全体教师的功劳,就连自己的妻子,也是把学生安全上学放在心里。

王文周说,每天早上,只要半夜下雨,妻子一早起来就会提醒他,下雨了,赶紧去河边接孩子,每逢雨季,王文周放学回家,妻子总要问,把孩子安全送过去没有。

在回来的路上,凡是遇到的乡亲,都主动向两位校长打招呼。王文周说,这些几乎都是他的学生,都背过他们过河,其实在琼中山区,许多老师都把背孩子过河当成自己的一项工作。

即将到达学校时,王升超说,孩子们的苦日子马上要结束了,省委省政府得知孩子上学很困难后,已经开始着手为孩子们建桥了。自己几十年背孩子感动了社会,其实孩子们的求学精神也一直感动着他们,希望村子里能早日走出几名大学生。

2009年3月30日星期一

你会伸出援手吗?

上个月南京市有这么一则新闻报道:一名75岁的老汉在下关区三汊河公交站台下车时,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当场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似乎知道乘客们的心思,大喊了起来:“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众乘客才上前救他。

这则消息当时引起公众热烈的反响,议论人心不古,似乎大家对于帮助别人多所顾忌,深恐后患无穷,而宁可袖手旁观;若不是这长者“机灵”,了解围观者的担忧,也许就没有被解救的机会了。

而上个星期在本地的电影院前厅,两名壮汉为了一位女性大打出手,由于战况激烈,众人明哲保身,连闻讯而来的警卫都做壁上观,最后是一名勇敢的“阿嫂”介入,又拉又劝,化解了一场殴斗!

所以“关怀”的人道精神似乎越来越少见了,对于周边的人有需要帮助,大家不是有顾虑、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没有想到自己其实可以主动伸出援手,让对方更便利!

上周,Today的周末号外特地派遣了不同的团队,在不一样的地区测试本地或外国人的“关怀”指标,结果发现当主动求助时,譬如在超市购物短少了一些钱,大家都乐于代付、一起搬重物也还可以找到帮手,但看住东西则有一半的人不乐意,可能对物品的安全有所疑虑吧!

至于一个肩背婴儿、右手抱孩童、左手拖住推车,准备要下电扶梯的妇女,会得到行人主动帮忙,代拉推车的几率就比较低了,除非是中年的家长们,因为自己也有过这般狼狈的时刻,懂得有及时的协助是非常贴心的!

而一般人,您知道一位携带幼童的妈妈还需要什么帮助呢?Today告诉你:
1、让位给她们
2、如果她们没听到或注意,重复你的善意
3、让她们先行
4、东西掉下来时,帮她捡拾,妈妈的背早已因为在家不停的捡玩具,酸痛不已
5、为她按住电梯或出入门

至于怎样获得必要的协助?Today建议:
1、如果你表现很无助的样子,得到帮助的机会较高
2、如果你真的需要帮助,尽管开口问,别怕丢面子

但愿关怀的心意和行动,不只是在短短的善意周(Singapore Kindness Week)才呈现,而是变成国人的习惯和礼仪,在必要时主动伸出援手!

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笑看婚姻

以下是一篇最近网络流传的文章,在嬉笑怒骂中,倒有几分的真理,谨在此分享。或许您浏览时觉得“心有戚戚焉”,能从中感受到自己毕竟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而有些许的安慰;又或者十分庆幸,自己的婚姻并非如此不堪,因此倍感珍惜!不过,共同的结论应当是“华语还是个好东西”,不懂华文,怎能理解当中画龙点睛的对照趣味?

~~~~~~~~~~~~~~~~~~~~~~~

婚姻,「天長地久」V.S 「能撐多久」

以前提到結婚,想到「天長地久」;
現在提到結婚,想到「能撐多久 」。

當初會結婚,說是「看上眼」;

後來會離婚,說是「看走眼」。

婚前,愛情是神話;
婚後,愛情是笑話。

男人花錢,是為了令女人高興;

女人花錢,是因為男人令她不高興。

嫁入「豪門」,要懂得理財;

嫁入「寒門」,要懂得生財。

以前的人,視婚姻生活為「一輩子」;
現代的人,視婚姻生活為「一陣子」。

婚前,男人在餐廳等女人;

婚後,女人在客廳等男人。

婚前,男人經常找女人「討論」;

婚後,男人只告訴女人「結論」。

婚前,男人對她悄悄講話;

婚後,男人對她大聲講話。

戀愛時,情話綿綿;

結婚後,謊話連連。

戀愛時的男人,喜歡「毛手毛腳」;

結婚後的男人,變成「沒手沒腳 」。

婚前,情侶做什麼都是「浪漫」;
婚後,夫妻做什麼都是「浪費」。

想結婚,是自己已能獨立;

想離婚,是子女已獨立。

婚前的男人,大都很幽默;

婚後的男人,大都很沉默。

女人的記性,吵架時最好;

男人的耐性,結婚後最差。

戀愛時,一見面就「親嘴」;

結婚後,一見面就「鬥嘴」。

婚前,男人常給女人「空白支票」;
婚後,男人常給女人「空頭支票」。

戀愛時,生活「妙不可言」;

結婚後,日子「苦不堪言」。

婚前,男人天天盯著女人;

婚後,女人天天盯著男人。

熱戀時,總相許下輩子再結良緣;
結婚後,懷疑上輩子造作孽緣。

大男人,會「作威作福」;
好男人,會「作牛作馬」。

婚前,「謊話」都是「情話」;

婚後,「情話」都是「廢話」。

婚前,靠近一點;
婚後,閃開一點。

婚前,沒話找話說;

婚後,有話也不說。

「成功」?對男人的定義是指能賺很多的錢,

對女人的定義是指能花很多的錢。

男人有錢就變壞,
女人變壞就有錢。

男人沒有女人,耳根清淨;
女人沒有男人,居家乾淨。

男人「入錯行」,上班會很痛苦;
女人「嫁錯郎」,下班會很痛苦。

好女人,養壞男人的胃口;

壞女人,吊足男人的胃口。

婚前,男人像傳令兵;
婚後,男人像指揮官。

失戀不見得是世界末日:
你的心也許會「泣血」,
你的荷包卻可以不再「失血」。

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器官移植的最大公约数

早报记者游润恬昨天在“国会侧记”的报道里叙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童话:

传说深山里住着一个懂得魔法的快乐天使,只要她拥抱你五分钟,就能把所有的烦恼蒸发掉。她不要求任何回报,谁都可以来找她,不过她一次只能拥抱一个人,也不允许任何人插队。

消息传开后,成千上万不快乐的人来到深山耐心地在她的小木屋外排成长长人龙。无论是觉得生活空虚的大老板,还是刚刚失恋的穷学生,都排队等着进屋与她相拥。

其他懂得快乐魔法的天使看到这情形,也纷纷来到快乐天使的木屋旁,搭建自己的木屋,提供消除烦恼的服务,不过却收入门费。原本在快乐天使屋外排队的有钱人不必继续等了,他们缴了入门费就能从其他天使身上得到幸福。继续排队的穷人,则因为有钱人离开,等候时间缩短。结果是穷人富人都皆大欢喜。

富人选择付费,能令排队等候的人龙缩短,而达至穷人富人雨露均沾,皆大欢喜的结果吗?

还是原本慈悲为怀免付费的快乐天使,有可能在金钱的诱惑下选择收费了,而让穷人等候更久呢?

卫生部对《人体器官移植法令》提出的四项修订,前天在国会中三读通过:
1、取消遗体器官捐赠的60岁上限
2、允许多组活体器官捐献者和需要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进行器官交叉配对
3、允许活体器官捐献者获得合理补还
4、加重买卖器官中间人和集团的刑罚。将增至最长10年的监禁,最高10万元的罚款,或两者兼施。


我们乐见前第一二条的修订,因为增加了器官的来源,关于第二项的器官移植“接力”手术曾经在去年9月29日“集体换肾手术”中探讨过,有兴趣了解更多讯息的话可以查阅。

至于第四条,我们同意肾脏透析基金会(KDF)主席古国泰医生的观点:肾脏病人单凭自己的能力,很难在人海茫茫中找到适合的捐献者,多少会借助器官买卖中间人的协助;因此当局要执法并不容易。也就是当政府允许外国人的器官捐献时,这些迫于无奈的贫苦乡民如何得知讯息?怎样来到新加坡?等候期间又如何生存?是否像外劳、女佣般,我国将出现“合法”的仲介?

而之所以会有这项后遗症,就牵涉到最具争议性的第三项修订条例了,虽然大家都认为活体捐献者获得合理补偿,索回医药费、收入损失等合情合理。但是,当外国捐献者也享有这种待遇时,便会产生许多弊端!

譬如国会卫生委员会主席哈莉玛担心:在本地失业的外劳可能受人怂恿,为了得到补偿金额而“捐”肾。其实在条例为通过前,就曾接到走投无路的工人泣诉,他愿意把自己的肾捐出来,因为欠了一大笔钱,中国的老家整天有一大堆人赖在门厅跟父母要债,而他实在筹不到钱!

而古国泰医生也指出这将利诱贫困国家的人,涌入我国捐肾:“在新加坡看来微不足道的补偿金,对印尼、菲律宾甚至马来西亚的贫困者,可说是一笔横财。我担心新加坡会变成器官交易中心。”他更担忧我国给予外国捐献者金钱补偿,将引起邻国的非议,破坏我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邻国会指责新加坡利用他们的国民解决医疗问题,最终捐献者的国家必须承担相关的医药问题。

这些负面的效应我们也曾在去年8月6日“器官也能交易?”以及8月7日“再谈器官交易”两文中提及,不再重述。

政府修订法令,最大的目的是透过适当的金钱补偿,消除人们捐肾的阻力,从而鼓励更多人捐肾。但卫生部又保证将与移植手术道德委员会紧密合作,制定评估标准,其关键的原则是,每一宗活体移植手术都须经过严格审查,确保捐献者并没有受到威迫和金钱利诱。

这当中的拿捏恐怕是十分考智慧的!从今天早报走访肾脏病人和家属的反应报道看来,我们明白当事人都乐见其成,但愿政府当局能群策群力,审慎处理后续事宜,让患者、捐献者及国家的声誉都得到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

欢喜承担

很多事情欢喜承担,或是辛苦负担,其实都只在一念之间而已,但带来的差别却很大!

昨天早报上“靠公共援助金 一家熬过18年”的报道很令人感动:父亲早逝,家里只剩母女三人,19岁少女与妹妹,从没买过故事书,衣服都是二手货,但她不觉委屈。在困境中长大的她,刚在A水准会考中考到好成绩,可报读大学,她跟记者说:“我只想快点退出公共援助计划,不要再靠政府的钱(过生活)。再过几年,等我大学毕业后,我就能赚钱养家,到时妹妹也应该出来工作了,妈妈就不必这么辛苦了。

这女孩坦然地接受贫困的事实,在没有办法时,无奈接受政府的协助;但感恩之余,却一心一意希望能尽早独立自主,毕业后就由她来承担家计,带领家人脱离困境!

不把养家当成负担,她肯定能得到快乐!

与您共享以下佳文:

~~~~~~~~~~~~~~~~~~~~~~

負擔 承擔

作者:曾言

負擔、承擔一字之差,意涵相去十萬八千里。

先說一則故事,古時有位果農,育有二子,每當水果收成,果農叫長子挑到市場賣,長子總是不甘不願,一臉不悅,抱怨什麼事都找他,又苦又累,生為長子真命苦。次子知道後,主動要求挑水果到市場販售,他說父親種水果很辛苦,哥哥生為長子負擔多,他分擔是應該的,很有成就感,也很樂意。

這兩兄弟,哥哥的想法是負擔,弟弟的想法則是承擔。

負擔是一種壓力,一種勉強,一種不得不,不高不興,不情不願。

承擔是一種使命,一種意願,甘願做,歡喜受。

做人無論什麼角色都有責任,角色不同,責任不同。父親負責家計,母親負責家務。學生做好功課,工人做好工作。如果把自己的責任看成一種負擔,就會很痛苦,不情願。如果當做承擔,很高與,做起來快樂。

承擔也好,負擔也好,既然都要做,為何不高高興興面對,何苦愁眉苦臉看待?

承擔有責任感,有自發心,做起來心甘情願,不但快樂,也很細心,當然品質就好,容易得到讚美,成就感滿滿。負擔是別人賦予,出於不得已,心情不悅,流於應付,品質當然就差,也容易得到批評,感覺樣樣不對,挫折感沉重。

負擔、承擔自己決定,聰明如你,如何選擇?

2009年3月24日星期二

人生终旅的送行者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おくりびと》(纳棺师、入殓师,Departures)用温馨、幽默的拍摄手法,企图诠释人生最伤痛、严肃的死亡议题,而它显然是成功了!

片中对于死亡的观点是“死亡並非终点,而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生者、逝者终将在未来的旅途中再相会!”而做为“送行者,旅途的协助者”,不管是纳棺师、仵作、火工都应该给予即将上路的人最大的尊重和礼敬。

尤其是纳棺师,他要藉由一贯的仪式,用尊敬而温暖的双手洁净、碰触亡者原本僵硬、扭曲、蜡黄的身体,让他们干净、优雅的呈现在至亲面前,特别是脸上的妆容,要体现原来的面貌。

在男主角刚入行时,曾经为一个女孩画了时尚的“烟熏妆”,结果当场被哀痛的母亲退货,因为那根本不是女儿平素的模样!但随着经验累积,纳棺师懂得让逝者美得自然,甚至会请家人找来生前最喜欢的一只口红,温柔的为她涂抹,亡者有知,应该是欣喜有加吧!

一位丧妻的丈夫,原本鄙视纳棺师,认为他们只是靠死人赚钱的,不应该迟到,尽管为了五分钟道歉再三,对方依旧愤恨不平,但在一系列的仪式过后,丈夫五体投地的感谢,因为他的妻子从来没有那么美丽过!

所以人生终旅的送行者,除了给予逝者最大的尊严,更重要的是让生者也能从仪式中感受到溫暖、慰籍、和解和宽恕。一位喜欢当女生的男孩自杀身亡,当纳棺师尊重家人,问到“化男妆,还是女妆?”时,父母一致同意是儿子生前最喜欢的女妆;无限悔恨的父亲在事后对纳棺师说:孩子如今脸上的这抹笑容,是他记忆中最后的微笑,他已经好久没见到了!

在纳棺师温柔细腻的小提琴手下,无数面对死亡的家人都在此刻放下爱恨情仇,一心一意为逝者送行,「辛苦了,安心去吧」!而男主角也在最后父亲的手中紧握的小石头,圆满了一生的追寻,像鲑鱼回流般,印证了父亲对自己的爱,他宽恕了父亲,也释放了自己,从此可以如大雁般高飞!

在影片播映的过程里,几乎不同的片段都会听见前后左右压抑的啜泣声,大家被不一样的画面触动了;有时候或许明白是什么地方让你心动,而更多的时刻是理智上并不认为怎样感人,但泪水却悄然由眼角流下来,你知道那肯定是埋藏在潜意识的痛被开启了,在这当儿,你的身体比头脑更清楚!

是什么课题呢?莫待到人生终旅才由送行者来处理...... 。

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四句箴言

乐龄人士集中的地区偶尔就会有新闻报道出现腐尸,尤其一房式租赁组屋更为常见,而发现的过程都很类似,就像昨天早报的纪录:邻居嗅到隔邻单位传来阵阵恶臭,感觉不妥,通知警方。邻居在警方撬开门后才惊觉隔壁人家某人已逝多天,尸体已腐烂。

在繁忙的社会中,国人对于下一代也不忍苛责,因为跌到流血不止、心脏病发作等猝死原因往往就是在一霎那间发生,假使儿女在周末探望后,没有再紧密的电话联系,可能惨案就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因此,这是对屋内紧急呼救机制和邻里守望相助的挑战,当局正努力改善,希望能将腐尸率减少到最低!

不过如果做儿女的能像我们在2008年2月11日“喜报平安”内文所呼吁,每天给父母打一通很简单的问候电话,悲剧很可能就可以避免:一通问安的电话,对子女而言,只是反复的问問候,可是对父母來说,卻是关心、安心与开心!

而也就是这样的互相关怀,促进情感与亲密关系,“卫生科学局:年均100具尸首没人认领”的惊人数据就不会出现了。

最近连氏基金会大力推动临终关怀,希望协助国人可以在逝前完成心愿,表达感谢、歉意、宽恕和关爱,及时说出“谢谢你、我对不起你、我原谅你、我爱你”这四句话;其实这不只在临终,它应该是有生之年就得时时奉行的理念,因为生命无常,你永远不知道死神何时召唤!

假使每个人都可以把“谢谢你、我对不起你、我原谅你、我爱你”这四句箴言挂在嘴边,打从心底真诚的身体力行,这世界应该不会有无人认领的尸首!

让我们打开心胸,接纳和表达关怀!

2009年3月20日星期五

和生命对话

让我们先来欣赏以下的校园演讲摘要:

~~~~~~~~~~~~~~~~~~~~~~~~

生命需要互動與關懷

主講/錢永鎮 (曉明女中教師)

有一回,我到一所學校演講,校長引導我到會場,遠遠一個老師看到校長,他竟然就轉彎回頭走另一條路,那個老師一轉彎,前面的同學看到老師,也轉了彎,我深深感受到這個學校的氣氛真不一樣。當老師沒有跟校長打招呼,老師跟學生沒有很好的互動時,生命教育就不太能成功。

另有一所學校就不一樣,不只老師熱誠地來打招呼,連學生都主動來打招呼說:「校長好!客人好!」這所學校的老師常帶孩子出去體驗;或在一些課程裡讓學生有一些互動,因為生命跟生命如果沒有對話、沒有接觸,講很多都是假的。

所以一般在校園裡校長看到每個小朋友都會說:「小朋友好!」看到一個受傷的小朋友就問他說:「你腳怎麼了?」他雖然已經被五、六個老師問過了,可是當他講自己被問得好煩時,卻笑得很開心。

生命教育的推動,需要每一個老師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寶貝,生命跟生命之中要有對話跟接觸。比如說,剛才演講前我讓大家有一段時間相互聊天,彼此就會有一點溫馨的感覺,現在請你們伸出食指,然後跟周遭的人互碰鼻子,起碼你必須碰兩個人,這樣人與人之間有了接觸與互動,團體氣氛很快就進入了狀況。

我在帶領一個新班級的時候,通常會用印地安式的歡迎方法:先跟第一個學生握手,再跟第二個握手,然後學生也跟著我後面依樣畫葫蘆,全班輪握一遍,這樣花了十分鐘,全班同學就都跟我握過手,彼此也握了手。

第二堂課如果他們還很陌生,就叫他們互相腳踢腳,男生班級他們踢得很過癮,他們會亂踢,不過沒關係,踢完了握手,握完了身體碰一下,每一堂課抽十分鐘做這樣的接觸,師生之間關係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跟自己、跟他人、跟大自然、跟對上天的信仰,都有一些對話及接觸的機會,就是生命教育的開始,以上我們講的是「人與他人」的互動。

接下來談「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讓學生在上課時間去校園散步,但是有兩個要求,不准講話,不准結伴。還有一個作業,就是在散步過程中,要問自己:「我在這裡幹什麼?」然後回來跟同學分享,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獨處」、怎樣面對自己。

下一次我再叫他們去校園每個人選一朵花、一棵樹或一個石頭,然後坐在它對面好好看它十五分鐘,學生會說:「那我不是發神經嗎?」我說:「不是,是因為你們以前從來沒有很認真的,用十五分鐘去對待一個你可以好好欣賞,尤其是有生命的東西。」要讓一個孩子很專注的看一個生命,先從哪裡看?先從花,從草,從樹,從樹葉,後來我讓學生可以選擇看自己的同學,只是不准講話,專注的看他。

最後同學分享的經驗是:自己好像很少有這種經驗。

我們大人有時候甚至也很少有經驗去看很細微的生命。可是幼稚園小朋友看一隻螞蟻他會看得很認真,越長大,這些東西就越不被重視。

生命的尊重、欣賞,要從一個人跟自己、跟他人、跟大自然有和諧的互動及關懷做起

~~~~~~~~~~~~~~~~~~~~~~~~

不管是讲座、支持团体或工作坊中,我们常常在一开始就安排了暖身活动,目的就是建立彼此的关系,拉近距离。还记得最近应邀再次在同一个地点做讲座时,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知道长者的近期记忆通常不佳,但还是捉狭的询问“还记得我们吗?”,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猛点头,然后举出手掌说:“你教我们大家互相拍掌打招呼”!

是啊!去年讲座的内容可能都忘记了,但所做的暖身活动却依然记忆深刻,因为他们虽然在同一团体很久了,但彼此却极少互动,没有交谈,更别说肢体上的接触了,但这样碰触的活动,或许刚开始会有些不好意思,可是一下子就打破了僵硬的界限,互相玩得很开心了!

人和别人、和自己都需要有机会去共处,曾与一位因病需要在隔离病房住一个星期的女士分享经历,她提及自己一辈子从来没有单独生活过,那个星期她非常寂寞、孤单、害怕,精神几乎要崩溃了,很想自杀,可是医院窗户都紧闭着……。

您曾和自己单独相处过吗?自在吗?这应该也是一门迟早必修的功课!

而上述小朋友很认真看一只蚂蚁的画面,您是否也很熟悉呢?我们儿时不正是如此对生命充满了好奇,但当今呢?

短短的一段文字,让人有许多的反思。

2009年3月19日星期四

都是电玩惹的祸?

最近的传媒报道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电玩的不良影响:

衣阿华(Iowa)州立大学心理系副教授Douglas Gentile,最近对几千名日本和美国青少年做过调查,研究他们在玩暴力游戏后3到6个月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这些学生都变得更暴力。

他在昨天触爱“多重互联网游戏对青年影响”的研讨会上指出暴力游戏之所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是“由于他们经常玩这些游戏,因此在游戏中引发的反应,也很有可能成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反应”。

也就是当年轻人还未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时,就因为长期接触,电玩中的游戏规则,内化成为现实社会的行为条规和反应;而这是和成年玩家截然不同的地方。

3月15日的联合晚报曾报道:国立教育学院心理学副教授为研究电玩,3年多来每晚花两小时上网斗兽,但可以做到沉而不迷。她还跟7个远在美国的战友成了朋友。他们边斗兽边聊天、互诉心声、分享食谱,还曾在美国见面。教授因为找对了战友,大家都能自律,反而让她学到合作和谋略。

而且当她给家长开讲时,会当场示范游戏怎么玩,有的家长也不禁被游戏牵引,体会到孩子为什么爱上游戏,从而促进亲子沟通。

所以我们可以归纳的结论是电玩就像双刃剑,有利有弊,而青少年因为思想未成熟,自律性差,所以较容易承受负面的祸害,但是否玩电脑游戏就会导向暴力、自杀?Douglas Gentile指出:事发的原因往往不只一个,大家将矛头指向网络游戏,或许是因为对它有负面的看法。他说,这就像抽烟一样,除了抽烟,饮食和运动等也能影响患肺癌的几率。

他在讲演中提及美国情报组织在1990年代发生的校园枪杀案后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涉案青年有6个普遍特征,其中包括家长对他们漠不关心、本身患有精神病、曾遭欺负,同时经常玩暴力游戏和看暴力电影,这类青年较有可能作出类似1999年科罗拉多州的哥伦拜恩校园(Columbine High School)骇人枪杀事件。

像这些“家长对他们漠不关心、本身患有精神病、曾遭欺负”的因素是身为父母要关注的,通常孩子会沉迷多有其背后的原因。

教授在接受联合晚报采访时给予家长的小贴士是:

1.跟孩子一起选择游戏,看看标签上的分级是否适合孩子。
2.家长也要学玩电脑游戏,并和孩子一起玩以控制玩的时间。
3.把电脑放在客厅,方便看到孩子在玩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青少年的未来,如果孩子在电玩的世界出现了负面影响,请专门处理青年使用互联网问题的志愿福利机构触爱健全网络与体育(TOUCH Cyber Wellness and Sports)求助!

2009年3月18日星期三

多种语言?谁怕谁

前阵子因为南大教授在语言学研讨会上呼吁保留方言学习一事,惹来满城风雨,而随着昨天讲华语运动第三十年开幕式上,李资政所发表的一番见解,恐怕关于“英语、华语和方言之学习与运用”的讨论将比先前更热烈了!

李资政认为“随着越来越多家庭讲英语,要学好华语就成了大问题。所以,今天的讲华语运动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并不是华语与方言的抗争,而是扭转华人家庭讲英语的趋势。

我们从报上得知教育部在小一新生登记入学时的调查结果:讲华语的家庭自1990年的70%一路下滑,到现在只剩40%的家庭仍以华语作为主要用语,反之,讲英语的家庭却从当年的26%增至今年的60%。

学习华语的重要性,不管是从文化认同、时势所趋或经济效益来考量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资政对于国人的期望“家长应跟孩子讲华语”值得肯定,而政府早在1979年开始推行华语运动,让人民正视华语的学习,也的确有先见之明!

而关键在于是否保留方言,李资政的观点是:“学习方言不但剥夺孩子学习华英双语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而且方言的发音、词汇和句子结构与华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会严重干扰孩子学习华英双语的能力。为什么我们要加重孩子不必要的负担?为什么我们不让孩子好好学好华英双语?

从上述的统计图表,我们也看到以方言为主要用语的家庭从1980的60%,到90年猛跌至10%以下,而至今只有不到2%!这真是惊人的数据,而孩子真的无法同时学习多种语言吗?

有许多移居美加的华人,不管本身是广东人或福建人,他们坚持保留自己的母语,从孩子小的时候便和他们以母语沟通,所以孩子能够讲一口流利的粤语或闽南话,等到孩子3、4岁就开始送进汉语文化中心,至少一直读到中学,因此华文的听说读写也没问题,至于英文是最不需要担心的,因为整个大环境让孩子自然就学会!

而更多的情形是父母来自不同的省籍,所以孩子跟父亲讲粤语,和母亲说华语,就像扭转收音机的频道一样,十分顺畅。还见过一个例子,父亲是华裔,母亲是韩裔,他们都是后天失聪,完全无法听到声音,也讲不出话,互相的沟通靠读唇语和手语,他们两个5岁、3岁的女儿虽然从小生活在父母无声的世界里,却在家长和双方长辈的努力下,韩语、华语和英语朗朗上口之外,更精通读唇和手语!

这些孩子并不是天才,所运用的不过是孩子3岁前“海绵期”的吸收能力,人类的头脑从一出生就有着像海绵般无孔不入的超强吸收力,不用逻辑分析、无需勉强,只要让孩子沉浸在多种语言环境里,他们自然如照相机的快门一样,咔嚓咔嚓的印入脑海,完全不会有任何额外的负担或妨碍及干扰。

也许未来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在某些语言上比较少运用了,但儿时的记忆很容易被唤起,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学习和运用起来事半功倍!

学习语言有压力是因为成长之后依赖的是左脑系统 -- 要记忆、背诵、分析和考试等,令人退避三舍;但如果让孩子从小有浸濡方言的机会,和老人家聊天、接触方言歌曲和戏剧,吸收起来轻松自然,那么我们就可以敢敢说“多种语言?谁怕谁”!

2009年3月17日星期二

悲伤的权利

如果您有机会观赏昨晚播映的“百万小学堂”,就会被主持人的热情和灵巧所感染,不觉得它说到底其实是一个“很枯燥”的益智问答节目;而在幕前掌舵、点石成金的就是刚从丧夫之痛走出来的张小燕,她,六十岁了。

有这么一段很感人的文字,记载小燕的丈夫离世前后:

~~~~~~~~~~~~~~~~~~~~~~~~~

搬離挹翠山莊舊居,張小燕回到「人間」已快兩年了。

搬家那天,她一邊叮嚀工人小心輕放那張大辦公桌,一邊萬般柔情地喚著逝去的先生:「太保,我們要出發囉!」往後,她要用這張桌子繼續為兩人熟悉又鍾愛的娛樂事業努力。

新家無處不藏有舊回憶,是太保送給她的最後禮物。

還記得朋友到醫院看他,拿一塊手寫板問,「你對小燕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地方嗎?我們現在該趕緊做些什麼?」

虛弱的太保在板子上告訴朋友,小燕生性糊塗,腦子又不好,不會照顧自己,所以,一個人住山上無法生存,自己非要幫小燕在方便的市區布置一個新家才能安心地走。

「我腦子不好?」難不成綜藝教母浪得虛名:「還不是被他寵的?」

之後,太保撐著虛弱身子,一件家具、一件家具的添置(小燕毫不知情)。

「我還得瞞著溫哥華的婆婆和中風的父親,」淚再決堤,小燕都不允許自己在兩位老人家面前表露一點點。這一天,本來是要和小燕多談談復出後所主持的「百萬小學堂」,但是,話題無論怎麼轉,都轉到婚姻那一段,太濃、太烈…,一時之間那揮得掉呢?她收起泛紅眼眶,抬頭看天,調皮地說,「我知道你不喜歡我講你,對不起呀!」


~~~~~~~~~~~~~~~~~~~~~~~~~

在挚爱的人离开之后,回想起对方对自己的关心和体贴,那种感觉是温馨的,而和适当的人分享那种曾经被宠爱的幸福,更是未亡人最大的安慰,可以帮助自己继续走下去!但却不能沉陷其间:

契合的談話,是人生最美的珍藏,如果先生還在…「我深知,過去的那種快樂是再也找不到了,可是,仍努力地保持熱情,努力地找尋快樂,不做一個死心眼的女人。」用工作來療傷,小燕的臉上逐漸出現陽光,尤其「百萬小學堂」開出紅盤,一顆空盪許久的心有了落點。

張小燕說自己像是一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只要有戰場,就能隨時打仗;而在觀眾面前,得控制情緒,藝人沒有悲傷的權利

除了工作,她也养了五只狗:「狗兒很簡單,就是需要被照顧、被愛,一回到家跟我的狗對談,就感覺溫暖。

狗儿让她满足了照顾与爱的需求,也填补了回到家凄清的心!

而不是艺人的你我,有悲伤的权利吗?

一般人或许不需要像艺人随时戴着面具,但为生命不同的角色担负应尽的责任,正是激励振作的泉源;因而面临失落时,也应当要勇敢的说:在挑战面前,我们没有悲伤的权利!

不过,人总有脆弱的当儿,在这一刻,何不卸下面具,和也有共同遭遇的人一起缅怀过往、展望未来,为重新出发凝聚力量?!欢迎参加今天下午孀居妇女茶会:

时间:3月17日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

不要波及下一代

上星期看到《联合晚报》关于六岁双胞胎兄弟被遗弃在国际学生宿舍系列的报道,甚为感慨!

一家四口的经历让人有许多的省思:

*代代相传的恐惧

这位父亲自己就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小孩。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在他3岁那年离婚,过后爸爸远走高飞,妈妈改嫁,父母都不要他,所以自小由祖母抚养长大,直到今天35岁了,他还在找母亲下落!

父母背弃的恐惧和哀伤,肯定非常痛苦,他不希望孩子和他一样的遭遇,所以当前妻把孩子送回来时,他咬紧牙根,答应养育孩子的责任。

但现实是:他自身难保将孩子送到宿舍,过完年后就不再联络,一个半月了无音讯。他当年有熟悉的祖母照顾,而他的孩子却是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寄居在陌生的环境,一天天的怀疑、害怕、想念!

宿舍负责人指出:其他外国学生的父母都经常来电,或趁周末或假期,带他们出去玩。小兄弟看在眼中,心情分外落寞。“他们问,别人的父母在外国都可以经常来,我们的爸爸在新加坡,为什么没来?我真的不知如何回答。”

小兄弟常在睡梦中惊醒哭泣,负责人说:“有时在睡觉时间,他们会突然来敲我的房门,追问爸爸妈妈在哪里?他们也经常半夜惊醒起来哭,看了真的很心疼。

恐惧、不安全的阴影显然已经在孩子的心海里种下,如果没有抚平的机会,将是代代相传的悲剧。

*抚养权的考量


在离婚之际,父母都想争取孩子的抚养权,但过后却有很多人懊悔了,因为即使没有再婚的因素,独自抚育孩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少了商量和替手,真会把单亲家长累坏了!

而很多女人,就像这位爸爸的母亲、前妻的处境一样,都因为改嫁,而现任丈夫不肯接受孩子,结果不得不把小孩留给自己的娘家、还给前夫,或由前夫的父母接手。

可怜的孩子就在不同的环境间流转,无法安定。

因而在育养之前就应该要有承诺,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责任!

*失业的困境


双胞兄弟的父亲说:“我15岁就开始打工,做过油漆散工、搬货、侍应生、服务业。我当了10多年的导游,没想到这半年来行情那么坏,我几乎没机会带团,间中也做散工,大多数时间没工作,日子过得很苦。

他找不到亲戚的支持:“我除了患上失忆症的祖母外,已经没有别的亲人了。有三个姑姑都患癌症,大姑喉癌刚去世,另外两个姑姑住在国外。其他的叔伯都看不起我,早就没有联络了。

尽管愿意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但他失业大半年,依靠好心朋友收留寄宿,每天只吃一餐泡面过日子,担心孩子跟着他会吃苦,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他们留在学生宿舍,并因为没有钱支付学费、宿费,不敢和孩子联系。

虽然难免质疑“为什么他当导游这么多年,在景气好的时候,旅客购物的佣金十分可观,但却没有留下什么积蓄?在过往稳定的时刻,为何不曾考虑购买组屋,给孩子一个安乐窝?”

但无论如何,这又是一桩失业的悲剧,尽管有关当局不断宣传求助的管道,但还是有些人成为漏网之鱼,没有被照顾到!

幸好晚报披露消息后,善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也愿意提供工作的机会,从根本解决问题,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吧!

随着经济风暴日益严峻,失业率肯定越来越高,希望有困难的人士要勇敢求助,不要波及下一代。

2009年3月13日星期五

关怀异乡客

最近一些到狮城求学、就业的异乡同胞,遭遇到了不同的困难,最终他们选择了客死他乡!

去年12月底,就读新加坡物流管理学院的23岁中国籍学生,在丛林中上吊,原因是证实染上了爱之病,他在遗书中透露自己的精神压力和恐惧,担心无法完成学业,更无脸回国见父母。

他后悔过去两年拼命追求物质享受,因为无知和大意,结果走上绝路。经过了痛苦的感情挣扎,始终无法解脱,他在死前三天曾用各种方法结束性命,但无法成功;最终,他在丛林里以尼龙绳索上吊身亡。

3月6日,考获南大电机与电子工程系二等甲级荣誉学位,刚受母校聘用才上了五天班的24岁中国男生,也在教职员宿舍的4楼阳台吊死。自杀的原因还在调查中,有报道指出他在上一份工作中被派至美国受训,但不到两个月就因公司大裁员,而他是外地人,所以首当其冲遭到裁退!而这会是他,一个乡下农夫的独子,千里迢迢来到他乡就读,学成觅职却首度遇挫,因而抑郁寻死的原因吗?

异地求学和工作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地方包括语言、生活习惯和法律条规等要适应,再加上中国的同胞来此就读要花上父母许多血汗钱,好些还是借贷应付的,所以他们往往背负了整家人的期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功成名就得下一番艰苦奋斗,然而花花世界的诱惑、谋生的挫折,有时候就击垮了年轻的心!

当我们不断开门揖客,希望引进更多华人精英的同时,相应的配套也得做足,以协助他们适应、融入新环境,并在遭遇困难时,不管是经济、健康、心理等都求助有门、关怀有方!

2009年3月12日星期四

跨越人生的困境

打开今天的早报真是触目惊心,除了欧美的青少年疯狂杀人事件,在第十版细细长长的一栏新闻稿里,就报道了三则国人自杀案,令人扼腕!

儿子诞生不到一年的31岁新电信的技术经理,前天晚上7点多,突然冲到路中间撞车身亡。

昨晚11时左右,34岁的印族男子跳下轨道,遭列车撞倒,幸而没有卷入车底,只是身体几处受伤,左腿伤势严重。

而昨天火化的27岁军医,自去年10月15日擅离职守后了无音讯,不料在3月3日凌晨被发现卧尸澳大利亚墨尔本西门大桥下。

来自专业家庭的他,父亲是妇产专科医生,母亲为整形科医生,哥哥是中央医院的医生,而妹妹则在香港担任律师。

身为奖学金得主,面对长达十多年的合约,但工作性质却只是一般行政事务,长时间的工作让他感觉不到快乐和满足,好像在坐牢!而且感情上也遭遇挫折;所以他留了一封遗书,表示自己是在开心而平和的情况下,选择结束生命。

每个人做决定之前,或许都有过一番思考,当看不到出路、或是觉得自己无法面对与承担时,便以为自杀是唯一寻求解脱的方式,而牺牲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也留给在世的亲人无限的遗憾和惋惜!

但挫折就一定会打垮一个人吗?逆境是否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在绝望中有没有一扇门窗?如果求助会不会有一线光明?

很喜欢台湾作家几米的小诗:

希望井

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
等待救援……

天黑了,黯然低头,
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

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
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也和大家共享以下的短文,本来要活埋你的土,变成救命的恩物。跨越人生的困境原来这么简单--不要被它击倒,顺势善用!马儿做得到,人却很难超脱呢!希望您能从中得到一些力量:

~~~~~~~~~~~~~~~~~~~~~

跨越

杜荷


生命的浪流裡,有誰總是一帆風順?

生活中一切順逆境界,即使薄如清風,都有吹起陣陣漣漪的力量。

有個農夫養了一匹心愛的馬。有一天,馬兒不小心掉進深坑,他想盡方法要將馬兒救出來,但這個洞實在太深。經過幾天的折騰後,農夫為了讓馬兒脫離痛苦,決定將牠活埋。

他把沙剷進坑洞裡,馬兒不斷地掙扎,拒絕就這樣死去,甚至在土堆踏踩。漸漸地,坑洞填滿了泥土,馬兒踩在土堆上。最後,在到達一定的高度時,馬兒一躍跳出了沙坑。

你是否有過像這匹馬的際遇,你是選擇陷入問題的泥沼中,整天擔心,眉頭深鎖;還是選擇像馬兒一樣,善用這些泥土,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跨越人生的困境。

2009年3月11日星期三

化解学习压力

A水准会考放榜时,报载特优学生歌唱、运动、演舞台剧和拍摄影片等样样都来,显示他们对于应付功课游刃有余,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最近发生的连串大学生命案,又让大家感觉到学习的巨大压力,究竟压力是怎么来的?学习和压力又是怎样的关系?

其实压力有一个简单的计算方程式:外界+內心的要求-个人应对的能力 = 压力(身心的紧张状态)。

在竞争激烈的学校就读,校长和老师对成绩的要求便会比较高;而身处新加坡,华人家长普遍也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表现,会给予较高的标准,这些就是外界对孩子的要求。另外,也有些家长常说孩子很紧张自己的学习,对得失看得很重,但父母的要求并不高,而这就纯粹是孩子个人本身对自己的要求了!

但无论外界或是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有多高,如果孩子应对的能力足够,他就不至于感受到压力了!而上述的特优学生之所以能够文武双全,也就是因为在应对的技巧上有“妙方”,因而不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

当然,要减轻压力,除了增强应对的能力,降低、化解“外界+內心的要求”也是另外的一个途径!

如果您对于“如何帮助青少年面对学习压力?”有兴趣了解更多,欢迎出席今天下午的讲座:

时间: 3月11日下午3点~4点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9年3月10日星期二

知的权利

在网上查询资料时,无意中拜读了以下的讯息,这是国会议员潘惜玉女士(Mdm Cynthia Phua)于去年初议会期间所提呈的建议:

~~~~~~~~~~~~~~~~~~~~~~~

副议长,另一项我所关注的课题就是,我要求一笔预算拨款作为教育我们介于50 岁到80 岁中老年妇女。她们多数是家庭主妇,照顾家庭,带孩子,甚至孙子,她们是家庭的核心人物,但是她们很多都没有受过教育,不能阅读报纸,虽然可以从巴刹、邻居或是朋友那里获得一些消息,不过,这些消息很多可能都是加入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有真有假,半真半假,甚至有些完全不符事实,或者跟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

最近,政府的援助措施做了许多调整,比如就业奖励、健保双全、财政预算手册、公积金终身入息等等,都会对她们往后的生活有着长远的影响。但是,令人担心的是,却没有人解释给她们听。很多妇女由于对这些新措施完全不了解,因此不能从这些新措施获益。由于不了解,她们也就不会向她们的丈夫和孩子要求为她们安排,参与这些往后对她们有好处的措施和计划,作为她们今后的生活保障。一些妇女也可能以为这些福利保障计划会为她们的丈夫和孩子增加额外的开支。

以医药保健来说,虽然保费高一点,但是,这是长期的保健计划,一旦发生突发意外或者身患重病时,就能够帮助家庭渡过难关。我和许多女性讨论过这些措施,她们都觉得孩子们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况且,她们也觉得自己很健康,不想增加孩子们的经济负担。她们许多只看到眼前的生活而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利害关系。

副议长,我认为我们需要有一个与人民有着密切联系的机构,就比如人民协会,或者社会青年与体育部能够扮演中介角色,让我们拨出一笔款项,作为设立步骤去直接和这些妇女保持联系,伸出援手,这也能减轻她们家庭的负担和生活的精神压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高林·马特先生(Mr Colin Mathers)的研究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压力产生的忧郁症已经成为新加坡所有年龄层妇女的头号致病因素。忧郁症对男性来说,则是排在动脉心肌梗塞之后的第二位。

副议长,这是协助中年妇女、家庭主妇拥有美好生活的另一个途径。

~~~~~~~~~~~~~~~~~~~~~~~

这项报告所反映的现象十分真实,在所接触的中老年妇女,尤其是是家庭主妇,多数面临上述的困境,不知道此议是否得到政府的关注,能够正视向来默默付出、不懂得争取与抗议的“弱势”群体需要!

在雅乐主妇团体里,我们尝试扮演这样的中介角色,藉由“论坛”等单元让大家了解更多攸关权益的民生课题;像今天的主题便是“屋契回购与原地养老”。

如果您也想借机让自己在忙碌的主妇生涯中,给自己充点电,结交新朋友,欢迎参加今天下午的主妇园地,让我们共同成长:

时间:每月第二个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9年3月9日星期一

热爱18岁的生命

A水准考试成绩上周五刚放榜,每到这一刻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考试的结果虽不尽然代表一个人真正的实力,因为它包含了应试的技巧与运气等额外因素,但出炉的成绩却会影响未来的前途。此际,身为学生或家长,是否正在为将来的选择犯愁,不晓得该何去何从?还是为了成绩不尽人意而难过?

下面这封信是台湾名嘴陈文茜不久前因应世局的萧条,特别为文鼓励当地18岁的莘莘学子,很有她独特的见解,也值得我们参考,谨在此和大家分享:

~~~~~~~~~~~~~~~~~~~~~~~

給十八歲以下的你


陳文茜

這封信寫給不知名的你或妳。

現在的你或剛進大學校園,或仍等待一關又一關的學測,好進夢想中的校園。然而,二○○八年九月源自華爾街的金融海嘯,讓台北或高雄的你,開始迷惘未來。四年後人生什麼樣?十年後世界又是何種風貌?

十八歲,剛冒了青春痘沒多久,你本打算丟離了從小背膩的書包制服,好好享受人生。如今金融海嘯一來,全世界的國罵加起來都不足以緩解心中的徬徨。四年後有工作嗎?台灣還是那個台灣嗎?你做錯了什麼?為何被迫承擔這一切?

十八歲,有些人已走了很長的路。

十八歲,林語堂也剛離開福建鼓浪嶼,前往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林語堂本是福建漳洲旁小村落龍溪的「土孩子」,改變他一生的,是父親從小給他的國際視野。破落的龍溪鄉下,有位長老教會的牧師,自小以中英文自學教導他的兒子,並諄告「長大定要念世界一流大學。」自幼起林語堂即離鄉寄讀鼓浪嶼中小學,一個動亂的中國,一個看起來毫無希望的鄉下孩子。他忍受了童年的孤獨,藉由一塊偶然開放的鋼琴之島(鼓浪嶼別名),與世界悄悄連結。他的同學裡有英、法、葡、西…各國領事小孩,林語堂沒為他的孩提時期留下太多紀錄,唯一惦記在心的是父親的話,大海的另一邊是另一個世界,「要讀世界一流大學」。林語堂後來實踐了父親的夢想,先留美於哈佛,再留德。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華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作家,其作《生活的藝術》(Importance of Living)連續登「紐時」榜首五十二周,文字行雲流水,語帶幽默。嚴苛地說,他的文學造詣比不上同一時代的沈從文、魯迅、張愛玲甚至辜鴻銘,但他在世界文壇地位遠遠超越同輩,只因他擁有的世界觀,尤其以英文書寫的能力。

十八歲,霍金還在足球場上奔馳;他沒料到數年後,自己即將罹患肌肉萎縮症。就讀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班時,他的腦神經已開始明顯受損,一天比一天不會說話,一日比一日手腳萎縮,直至我們今天看到的「怪物」。蜷曲於特殊設計的輪椅,霍金二十五歲後只能透過合成器發音,與世界甚至宇宙溝通。十八歲時的他,及時抓緊了青春,滿街追逐「女生」、踢足球;他一生相信,這世界最大的謎就是「宇宙」與「女人」。往往閱讀完愛因斯坦的物理著作,左手一擱,右手就拿起王爾德的「敗德」文學,探勘那女人究竟怎麼回事。

十八歲,巴菲特已賣過口香糖、二手高爾夫球、爆米花…買進股票,賺了一筆又賠光…並且當過送報生。他不喜歡桿弟類的勞力工作,但熱愛送報生的生涯。他擁有一條送《華盛頓郵報》的路線和兩條《時代先鋒報》的路線,兩報立場一左一右。每天送報前,他總是同時閱讀支持羅斯福與反對羅斯福的新聞論點,然後沿途「一個人工作,自己想通某些事」,除非那個路段「有隻惡犬」。巴菲特出生於一九三○年八月,算起來他娘懷胎時正巧一九二九年十月大股災前後;更倒楣的還在後頭,他十一歲某個星期天,一家人剛做完禮拜開車返家,廣播突然插播「日本襲擊珍珠港」,車上一陣騷動。從收音機巴菲特得知二次大戰就此開啟,更大的災難要來了。巴菲特的父親是他心目中的「大人物」,為了反羅斯福,還曾絕望地投入一場必輸的眾議員選戰。母親會彈管風琴,但平時只要一開口,對孩子盡是負面攻擊語言。巴菲特傳記作者發現他常大談自己的父親,或「父母親」,但絕不單獨提到「媽媽」。他的友人則回憶,巴菲特自小蒙受母親的語言羞辱,這是他長大後既需他人安慰,也冷靜無情的動力。一個沒有太多愛的孩子,對世界擁有很多夢想,但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對巴菲特而言,如果母愛都不可信賴,長大後誰能輕易信賴?冷靜看「財報」,一切「眼見為憑」。這是股神的童年故事,時代與家庭讓一個十八歲的孩子過分早熟,但也學得五十歲的人都學不到的人生智慧。

十八歲的你是健康的,而世界的經濟是生病的;十八歲的你是青春的,而台灣的政治是衰老的。十八歲,學學林語堂,愛你生長的地方,瞭解你受教的文化,但別被故鄉拴住一切,勇敢地往前走,往更大的世界探索。十八歲的你,學學巴菲特,把童年的遺憾當作人生歷練,愈嘮叨的媽愈能歷練冷靜抗壓的投資之神。十八歲的你,學學霍金,及時享受青春的美好,人生有太多不測,別盡苦惱華爾街發生什麼事,抓住青春的尾巴,熱愛你的生命。

十八歲的我,發生中壢做票事件,世界正歷經第一次石油危機。衛生紙遭囤積,沙拉油也被廠商炒作,漲了十倍。上廁所擦屁股都是番奢侈,今天想來,還真覺有趣。我最遺憾的是十八歲前沒把英文學好,無能以英文書寫;沒環遊世界,趁年輕闖蕩天涯。最高興的是大一念民法親屬篇,知道女人一嫁,什麼都沒,並預知法律不適合我,畢業後早早轉行。

欣羨年僅十八歲的你或妳。

2009年3月6日星期五

失业不忧郁

“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吗?”

遭到公司裁员,一时间无法找到工作,而到母亲小贩档口帮忙的青年幽幽的问着,因为当他告诉朋友他失去工作时,友人大声呼喝:“去找工作啊!这么没用?!”

日前李资政指出:全球消费情绪低落,已严重打击我国的出口,使得政府预测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的最糟情况可能从之前的负5%,加剧至负8%,甚至如果出口在第二季度继续萎缩三四十个百分点,经济出现负10%增长的情况,也可能出现!

像这样惨重的经济萎缩,表示有更多人会在当中成为失业人士,而有外国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每增加1%的失业人口,自杀率就会上升10%!

而自杀往往是忧郁症最坏结果,当一个人被裁退、失业为什么会导致忧郁呢?这种现象特别出现在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男性「三明治族群」身上,原因是:

1、失去自信:感觉被公司裁退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尤其过后面试多次不成功时,会更沮丧!

2、失去自尊:觉得没有面子,不敢对亲戚朋友透露,企图隐瞒、独自承担的结果,失去了支持和配合的力量,使得情况更糟糕!

3、失去身份:对很多男性来说,工作是个人的价值所在,失去工作、没有了身份和头衔,就没有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4、失去了人际关系:在家庭与工作之外,许多人和外界没有保持联系,失去了工作,就没有了职场上的“情谊”,人际关系也消失了,这种现象尤以男性为普遍。

在知道自己被裁的情况下,很多人由最早的愤恨不平、觉得被背叛,转移到上述的失落,而随着求职的挫折,陷入了忧郁。

失业忧郁会带来一些后遗症,让我们看看以下的外地报道:

~~~~~~~~~~~~~~~~~~~~~~~

近年來經濟不景氣,許多人被裁員、減薪、強迫休無薪假,凸顯「失業憂鬱」的嚴重性。失業憂鬱容易傳染蔓延,而且非失業者也可能成為受害人。失業憂鬱情緒對每個人狀況都不同。

根據臨床經驗,失業族群歷經憂鬱情緒大致可區分為四大症狀:

一、行為方面,出現疲倦虛弱、無精打采、坐立不安等。

二、身體方面會出現不適或睡眠困難等。

三、情感方面會造成心情低落、易哭、易怒、憂傷、自責無能、緊張不安等情緒。

四、思考方面容易產生悲傷、對自己不滿、覺得比不上他人等負面思想、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甚至有自殺傾向。


父母失業或家庭陷入困境,也可能影響孩子的憂鬱傾向,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顯示,出現鬱卒症狀愈多的母親,對小孩愈冷淡;而小孩在學校,也會對人事物愈不關心。那是因為愈鬱卒的母親,愈無法將她的感情調控能力,潛移默化給小孩。

~~~~~~~~~~~~~~~~~~~~~~~~

为免出现严重的后果,面对失业,第一步要做的便是调整自己的情绪,其次是告知家人!

首先得把失业和自己的价值脱钩,尤其在这一波的经济海啸里,裁员只是公司整体策略上的决定,常常无关个人的表现,没有必要当成是对自己的否定!

而亲人的情感支持、行动配合与生活调整,更是凝聚全家人力量绝佳的机会,万不可为了怕家人嘲笑、担忧而隐瞒,这只会增加误会、制造更多的问题;而最好也能和朋友们分享,情绪上可以得到疏解外,或许也有较多觅职的门路!

情绪调整之后,便是重新出发的时刻了,究竟要继续本行、进修、还是换跑道,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行业……,前路其实是宽广的!

至于身为家人,要能给与信任和扶持,协助被裁者振作,让他有充分的时间重整自己,如果一时间对方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在生活上节流、想办法开源,定能共度难关。

有谓“一次的萧条,就是一次的洗牌”,不卑不亢、掌握自己的强项,翻身的机遇就是你的!

2009年3月5日星期四

老夫老妻相依以终

一位个案黯然述说母亲对年迈父亲的言行举止,在她眼里非常不尊重、不包容,让她十分心痛,因而与母亲的关系恶劣,但当互相起了冲突,一气之下要妈妈搬出去自己购置的屋子,去和其他的兄弟姐妹同住时,父亲居然不是站在她这边,而是选择和母亲同进退!

她很难受,感觉是双重的背叛!

其实婚姻这回事,外人很难以明瞭,当儿女的最好避免介入;因为夫妻之间相处、依赖和表达爱意方式,往往只有当事人才能了然!所以除非父母求助,否则不要企图当法官。

身为子女,对父母尽了孝心,并从中感受他们对自己的关怀就够了,老一辈的事,留给父母处理,无需打抱不平。

吴淡如这篇发表在早报专栏的文章,与您共赏,也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

一辈子都需要妳

吴淡如

好友的父亲癌症复发,医师宣布放弃积极性治疗时,断言他的父亲的生命不超过3个月,没想到,只留了一个星期。

半夜尿湿拒绝更换


「自从爸爸住院以来,无时无刻都会叫唤妈妈,妈妈几乎彻夜未眠,我们很怕妈妈病倒,在爸爸去世前两天,找了一位特别看护,让妈妈晚上可以回家睡觉……医护人员告诉我,半夜,爸爸的纸尿裤湿了,看护要帮他更换时,爸爸跟她起了冲突,神智已经不是很清楚的爸爸,还按铃找医护人员,大声说: 『她不是我老婆,她不可以帮我脱衣服。』……」

朋友说到这儿时红了眼眶爸爸在昏迷时,都不愿意让陌生女人看见他的身体。可见对母亲的依恋之深。

然而,这也累了母亲。母亲听了,赶了过来,24小时守在床边过了一天,他的父亲就在睡梦中去世了。

父亲过世,人子固然痛心但孩子们也都知道,这是父亲的另一种体贴。「他应该是怕妈妈太累,所以干干脆脆的走了,不让妈妈累坏了。」

互相依赖走过一生


以前,爸妈常为生活琐事争吵,在我们面前,也不会说对方的好话,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的父母是恩爱夫妻;到了最后一刻,我们才体会到,爸妈这一辈子的感情,其实始终不渝的。」他说。

上一辈的男人对女人的爱,表现的方式很特别,建立在依赖上面。

女人依赖男人做各种决定,男人依赖女人处理生活杂事。没有了男人,女人六神无主,不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没有了女人,男人就不知怎么活下去,食衣住行样样出问题。

他们一辈子没有说过甜言蜜言,谈起对方,也都用数落和嘲讽的话语来提起,风风雨雨了一辈子,怨尤洗不掉,欢喜不常提,但在心里头,他们却知道,这一辈子除了你,再也没有别人,你是我唯一的拐杖,我还是要倚赖着你以终老。


2009年3月4日星期三

防止校园悲剧

向来平静的大学校园突然发生了惨案,令大家百思不解的是被杀伤的教授脾气相当好,学生很容易亲近;而先弑师后自杀的学生,平素开朗、豁达、性情温和!

是什么原因造成悲剧?是论文截稿和考试来临的双重压力?是师生无法良好的沟通?是向来不曾遭受挫折的高才生不满教授修改论文的要求?是论文成绩影响奖学金的有无,而刚失去了奖学金,无颜见江东父老?或是论文一旦不及格就得重修一年,无法及时毕业,在本地找到工作?

学生带了刀见老师,显示并非临时起意,很可能事先已经对论文的内容与评级,和指导教授之间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在原先的计划里,刀子是想宣泄心中的不满,还是给予威胁?而及后的跳楼,是本来就不要活?想同归于尽?畏罪自杀?还是见教授被砍,还极力制止自己割腕,不惜牺牲完好的手掌维护学生,而心生惭愧?当行凶后,呆坐在五楼天桥的刹那,他的心在想些什么呢?懊悔自己沉迷网上游戏,导致成绩退步?(理论上,有计划的自杀会有遗书、收拾、告别……等动作)

人不在了,即使教授还原事发经过,可能真相永远难明,而悲剧的发生始终让人扼腕,虽然事属偶发事件,很难预防,但究竟能否把不幸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呢?

以教授被杀的部分而言,身为老师如果有更好辨识、处理学生情绪的能力,有否可能在第一时间意识到情况不对,及时降温,或采取一些紧急自我保护的措施?校园里可以立刻通知保安协助吗?

而针对学生行凶和自杀,事前真的无迹可循吗?有同学在博客中指出“他在一个多星期前变得比较孤僻,不太与人来往,甚至也少上网与人聊天。”,这表示他的心中有了困扰,而一个天资过人、成绩优异、自恃甚高的数学精英,在离乡背井的异地,显然没有足够的人际支持和情绪管理的能力,以至于在一时无法面对失去奖学金的困境下丢失了宝贵的生命!

校园的悲剧让我们知道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危机管理机制中,预防、辨识和化解是最为重要的步骤:

1、预防:最好学校能为学生建档,了解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等,以针对特别需要扶持的孩子多关照(譬如像这位国际学生没有亲人陪伴、性喜孤独、朋友不多、喜欢躲在单人宿舍的房间里玩电脑游戏);并同时能够开设情绪管理的通识课程,让学生们掌握觉察、表达和疏解情绪,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辨识:多加强师生关系,让学生在需要支持的时候能够得到关怀和帮助,而老师和周遭的同学也都能知道行为异常的征象,及时防范。

3、化解:有了怀疑时:适当的转介是必要的,学校的辅导员可以是好帮手。在很多招收海外学生的欧美学府,他们的外地学生辅导员往往也都是外籍人士,因为有共同的经历和背景,而更能了解国际生的需要。

希望教授的负伤和学生的生命都没有平白牺牲!

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安度晚年的选择

前天正式宣布的“屋契回购”计划,为国人安度晚年增加了选择!

新加坡人口老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再加上金融海啸,乐龄朋友面临了裁员的威胁,因为企业第一个开刀的对象便是三高人士:高职位、高薪水、高年龄!这一波银色海啸该如何安然度过,显然是迫在眉睫的一大课题!

对于新加坡人来说,有一项强势是多数拥有自己的一栋房子,这在外地并非普遍的现象,很多其他国家的人终其一生拼搏,也无法在高价位的房地产市场里得到一席之地!

而当然,组屋也是很多人最大的资产,在经济困难的时期,怎样运用组屋来套取现金呢?

政府建议的方式有:

1、整栋或部分房间出租

2、卖掉大房子,改买较小型的组屋

3、申请30年期的乐龄公寓(年龄55岁以上)

4、反向抵押贷款:让62岁以上的年长屋主将组屋抵押给贷款机构,每月领取一笔款项,而屋主可继续住在房子里直到贷款期满或去世为止。据知目前有两家机构提供反向抵押贷款,职总英康(NTUC Income)的服务包括政府组屋和私人房产,而华侨银行只限私人房地产。

5、屋契回购计划:让年长屋主把一、二或三房式组屋的部分屋契,以市价卖给建屋局套现。当局将保留30年屋契,让屋主继续在同一组屋养老。在申请过程中,政府会确保年长屋主了解计划的细节,之后才签署屋契回购的法律文件,整个过程约需两个半月。

针对新推出的第五项选择,受到某些国人的青睐,它的强项在于:

1、不需要勉强自己和陌生人同住:当房子租给外人,有许多问题因运产生,即使遇到了好房客,人们还是得调整一些生活习惯以互相配合,这对年长的国总是一大适应。

2、不用和儿女同住:许多国人希望能独立自主,留给自己和孩子更多互相尊重的空间,而选择两老独居。一些卖了自己的房子在儿女家中留宿的老人家,有的孩子众多,每个地方住一阵子,觉得自己像流浪狗,时候到了又得收拾包袱,缺乏安定的感觉;而固定在一处的也会觉得是个客人,始终很难尽如己意的布置房子、规划娱乐、招待朋友等,旁人虽然欣羡儿孙满堂,但自己总有说不出口的委屈和懊恼。

3、不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地区和老房子:当一个家居环境多年安住下来,附近的交通、商店、诊所等都已经一清二楚,邻居也彼此相识了,生活十分自在。而那些不得不搬迁的长者,在还能走动的时候,往往不辞千里再回到旧居的咖啡店和老朋友们相聚一上午呢!

当然,屋契回购计划面临最大的挑战便是遗产观念,其实很多已婚子女都拥有自己的房子,并不会搬回老家住,而是卖掉套现,而长者如果平日有积蓄,再加上可能的退款,还是有一笔款项可以为自己善后,或留下一些给子孙。

再说,也许是时候检讨这样的观念了。在所遇个案中,很多因为遗产分配不均,反而造成了孩子之间感情破裂,也有的接受了遗产,不思劳作,很快坐吃山空,但已经失去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了。

在世之时,把自己照顾好,减少儿女的负担,银发生活过得精彩多姿,其实也是很好的精神遗产,不晓得您以为何?

“屋契回购”计划是安养晚年的另一项选择,以下是施行的方法和条件,供您参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也可以上建屋发展局网站查询:
http://www.hdb.gov.sg/fi10/fi10207p.nsf/WPDis/Monetisation%20OptionsLease%20Buyback%20Scheme?OpenDocument

施行方法

1、把组屋屋契卖回政府:保留30年屋契给屋主,剩余年数(99年-屋龄-30年)的屋契建屋发展局以市价回购,再以30年租约让屋主继续住在同一单位
2、屋主加入计划时可得5000元现金以及额外1万元津贴
3、其余收入拨入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CPF Life),屋主每月获取一笔固定收入,直到终老
4、要是屋主在30年屋契结束后仍健在,年金可以继续领取,而租约可获延长,或由当局协助安排别的住处
5、如果屋主在30年屋契结束前去世,屋主的妻儿可以:
a. 选择继续住在同一组屋,直到屋契期满
b. 选择取回所剩屋契的退款(扣除已领的金额)

条件
1、屋主必须满62岁
2、只限三房式和以下的屋主
3、只享受过一次购屋津贴
4、申请者不曾拥有过四房式或更大型组屋或私人房地产
5、须在要求建屋局回购屋契的组屋住满五年
6、家庭月入不超过3000元,负债少于5000元

2009年3月2日星期一

领受爱

上周CSI剧集的结尾片段很发人深省,当女探员面对曾经施暴、离婚后还不断骚扰、纠缠的前夫遗物百感交集,觉得自己无法清点时,一向悲憫睿智的上司陪着她打开了盒子,结果一映眼便是夫妇俩甜蜜相拥的合照,两人的笑颜如骄阳般灿烂,上司说:“还是曾经有很美满的时刻,对吗?让我们选择只记得那些美好的事情吧!”。

的确,生活有喜怒哀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不见得都是平坦亲密,如果我们硬要钻牛角尖,专往负面诠释,便会觉得自己过得很悲惨,从来没有得到亲人的爱护。但假使保持乐观,选择记忆里只留存那些亲近与关怀的片刻,那么生活将阳光、快乐多了!

下文就传达了这个讯息,导演张之亮选择在心中的摄影机记录自己感受到的父爱,即使父亲的举动在旁人眼里并不代表特别的爱,又或者父亲也只是顺势而行,不以为意;但重要的是身为儿子的他从当中辩识、领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并且珍而重之。

文中所描述张之亮的话语、作为,有很多发人深思的内涵,是一篇让人无法轻易放下的文稿,与您共赏:

(这篇发表在读者文摘2009年11月号的文章,本地作家尤今曾在2月25日以“手”为题的专栏里引述,大家不妨也找来一读。)

~~~~~~~~~~~~~~~~~~~~~~~~~

人生如戲

邓明仪撰

導演張之亮的人生一如電影橋段般令人意想不到

張之亮在他的電影裡,一直通過「命運」、「分離」及「無奈」幾條線索,引導觀眾和他一起思考一個問題——何謂愛?「其實我也不知道什麼是愛,但我希望電影能給我答案。」

從早年獲獎的電影《籠民》,到張國榮主演的《流星語》,直至最新執導的《車票》,張之亮都一直在歌頌父母親對子女的愛,把為愛而犧牲的偉大細膩地刻劃出來。「天下沒有不愛惜兒女的父母,而愛有很多種表達方法,不同的成長環境和經歷,賦予人們不同的觀點。但我想通過電影,讓大家擦亮眼睛,看清楚身邊愛我們的人,去感謝他們,用一種全新的態度去接受他們給我們的愛。

他的新片《車票》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女主角甫出生便被母親遺棄在修道院,後被修女養育成人。她一直憎恨把自己拋棄的生母,但長大後毅然踏上千里尋母之路,去揭開當年母親拋棄自己的真相。然而,現實中的張之亮卻從不敢揭開生母之謎。直到他十三歲時才赫然發現,自己一直喊做媽媽的人,原來是他的養母,而被遺棄在家裡某個角落的婦人,才是他的親生母親。

那種無法言喻的傷痛,一直深埋在張之亮的心底。「我有三位哥哥,我排行最末,生母生下我後患上產後憂鬱症,精神迷迷糊糊、痴痴呆呆,與父親的婚姻因此而破裂。父親另娶,生母卻住在家裡一個環境很惡劣的角落。這些都是我十三歲才知道的。那年,生母辭世,父親說我有責任戴孝,我這才如夢初醒,明白了我們好心收養的陌生人其實是自己生母,而一直教育我成長的卻是養母。但我不會忘記養母的愛,畢竟生娘不及養娘大。」

張之亮的父親是自學成才的工程師,也是家裡的權威,他從小就對嚴肅的父親又敬又畏。對於生母的事,家裡上下一直都保持沉默,他也不敢向父親多問半句。

有些事是永遠不能解釋的!小時候是不敢問,因為覺得大人世界的事是屬於大人的;長大後也不想知道,因為覺得答案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在生母身上,張之亮看到生命本是如此脆弱,生命的逝去讓人毫無防備,也讓人無可奈何。但在父親身上,他又看到生命的力量。「他是思想傳統的人,只懂辛苦工作,努力擔起整個家;但他不懂如何做父親,跟子女溝通有問題,不會向孩子講自己的感覺,也從不會拖孩子的手。因此從小到大,我都一直在想像,假若父親有一天主動拖著我的手,我相信自己一定會泣不成聲的。」那種情景,他在夢裡想過千回百遍,卻只能將之呈現在電影裡。

張之亮剛剛出來工作時,父親因胃潰瘍動手術切去了三分之二的胃,當時父親麻藥還未退去,他替父親擦臉,然後偷偷握著父親的手,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他一輩子都忘不了。「第一次摸他的手,有種偷偷摸摸的感覺,很有距離感,卻很開心。曾經,我以為父親並不疼愛我,例如小時候家裡窮得只有一隻荷包蛋,卻只會讓大哥吃,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可以大家分來吃,但我長大後才慢慢發現,父親對我的愛與關心,其實都默默收在心裡。」

張之亮的心中有一部攝影機,記錄了只屬於他與父親的美好回憶。無人可以奪走,無人可以改變。「在我十八歲那年,有次與他到廣州,他覺得我長大了,竟然買了一罐啤酒給我,那是我覺得最好喝的東西。還有,我第一次做導演,有同事送了一幅一公尺高的相片拼圖給我,相片中有我與洪金寶等人。後來我結婚搬離父母家,並沒有搬走那巨型拼圖,父親卻至今仍把拼圖掛在大廳中,我每次回到父親家裡吃飯,看到那張拼圖,都會很開心。雖然父親沒有說什麼,但我知道他以我為榮。」

對於父親的愛,他彷彿只可以遠觀之。直至八十八歲的父親近年患上輕度老人痴呆症,這個從前了不起的強人才柔了下來,張之亮終於能夠毫無忌諱地與父親共度親密的時光。「最近他走不動了,我買了一把輪椅給他,然後推他到尖沙咀鐘樓和天星碼頭拍照,我終於可以拖著父親的手,沒有尷尬,沒有別扭。雖然他未必記得我跟他做過些什麼,但我很享受獨占父親的時光,我可以親手替他剪髮,給他表演魔術,聽他侃侃而談往事,看他對著我笑,這就是我最開心、最甜蜜的時候。」

張之亮坦言,自己也不是一位好父親,女兒今年十八歲,三胞胎兒子也將十三歲了,子女與太太在溫哥華生活,他卻為了工作大部分時間住在北京,一家人聚少離多。不過,他非常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時代不同了,現在我在訪問中提了大兒子兩次、小兒子一次,兒子們也會不開心,太太便會問罪,因此,我要盡量做到不偏愛。我與子女像朋友,經常都攬攬抱抱,我不但要通過行動,而且要用語言告訴他們,我真的好愛他們。」愛,其實就是橋樑,是連通父母與子女的心橋。

張之亮簡介:一九五九年出生,曾執導《中國最後一個太監》、《流星語》、《自梳》、《墨攻》等作品,並憑藉《飛越黃昏》奪得第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及最佳編劇獎,《籠民》更獲得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