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7年12月31日星期一

告别2007

今天是岁末,再过几个小时就要迈向2008,跟2007年说再见了!

这阵子传媒不断报导各式各样的总结2007,十大世界新闻、十大风云人物、影剧圈、运动界、科技、财经等十大要闻等。“整理”是必要的功夫,能够让我们对过去的一年有所比较、反省,就好像一番攀山越岭之后,站在高岗上,望着来时路,你能明白自己是否选对了路线、有没有走了冤枉路、脚下的风景是你想要的吗?还是别人的山头看起来更美好?有什么是你需要调整的?它起到了鉴往知来的作用,让我们对未来的旅途更有目标和信心!

你对自己的2007做了整理了吗?也许我们就趁最后的短暂时刻,静下心思考几道问题吧!

在2007年里,对你而言 --
  • 周遭十大最亲近的人是谁?
  • 你如何选择这十个人?是什么让你你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你为他们做了什么?
  • 2007你个人的十大事件是什么?(它可能发生在你或亲友身上,攸关你的情绪、健康、事业、人生观,或是和往年不一样的事情。)
  • 为什么你选择这十件,而不是其他?
  • 这些事让你觉得开心吗?开心的原因是什么?
  • 某些事情让你觉得很累吗?为什么你觉得累?可以推辞吗?你能让它变得喜乐吗?
  • 事件是为你自己而做,还是为你伴侣及家人而做的?互相平衡吗?
  • 多数的事件是由你自己主动去做,还是外在因素促成?
  • 什么是你生命中最关切的事 -- 健康?财富?人际关系?你为它做了什么?
  • 一年下来, 你整体的感觉是什么?

统整之后,当然最重要就是来年的展望了!人生之所以美妙,是因为我们有未来,所有在今年来不及做的、做得不够的,明年可以加紧去做;那些做得好的,自然要保留,或者让它更上一层楼!

如果你有点茫然,不晓得该怎样进行,或者你一个人下不定决心,无法完成,那么就来参加在雅乐妇友会举办的“如何设立目标?”讲座,活动日期是1月16日 7-8pm ,这是回馈妇女们的服务,入场免费,请尽早报名,和我们一起策划更美好的2008!

也在告别2007的当儿,祝愿大家来年心想事成、幸福平安!

2007年12月28日星期五

今天我什么也没有做

家庭主妇的工作常常吃力不讨好,最吊诡的一点是“你做了,别人看不见;可是一旦你没做,人家就一定会发现!”;再加上这份“工作”非但不支薪,连一般职场上该有的奖励、休假等制度也欠奉,更不堪是家人假日休息的时候,往往也是她最忙碌的时刻!久而久之,在缺乏支持力量、少了成就感的情况下,很多家庭主妇都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因而无精打采,变成了标准的黄脸婆。

其实,一个家庭主妇的影响力非常大,她给了家人温暖的避风港,家庭舒爽、宁静、和乐、欢欣的气氛,足以吸引所有的成员下了班就想飞快赶回家里,在享受家的身心灵粮食,给自己充满电后,隔天又能精神弈弈,为事业打拼,替社会作出贡献,而这就是家庭主妇的幕后功劳!

当然,前提是这个家庭主妇是快乐的!

怎样才可以创造快乐呢?精简家务、平衡工作与娱乐、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等都是方法,而最重要是让家人也能珍惜、体恤主妇们的付出,为自己争取一些福利 -- 譬如年假、周休、旅行等。如果家人无法明白您的重要性,下面的小故事可供参考哦!祝愿所有的家庭主妇天天都开心!

~~~~~~~~~~~~~~~~~~~~~~~~

有位丈夫下班回家,一进门发现院子里一团糟,房门和妻子的轿车门打开着,孩子们在打闹,身上和脸上全是泥巴,地上到处都是空的食品盒和食物袋。

他疑惑的走进屋里,发现情况更糟,所有房间的门都打开着,厨房水槽边没有洗的碗和盘子堆得老高;孩子的房间里,玩具和纸片扔了一地;餐桌上一片狼籍,桌子下面有打破的玻璃杯碎片,门上粘着一些狗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难不成是妻子生病了?”他非常疑惑的猜测。

丈夫迅速的绕过玩具,快步上楼,推开卧室的门,看到妻子穿着一身睡衣,慵懒的躺在床上,正在看小说。看到他回来,微笑着问他“今天工作顺利吗?”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着急的问。
“噢,你平时不是总爱问,今天你到底做了些什么?”妻子依然微笑。
“嗯” 丈夫一脸的不解。
“今天我什么也没有做!”

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

用心感觉

婚姻个案中最常听见的就是太太抱怨夫妻间缺乏沟通,可是做丈夫的却认为“怎么没有?每天都有讲话啊!”

其实大家都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有层次的,一般我们和不熟悉的人打打招呼,如:你早、晚上好、吃饱了吗?下雨了等!这些是最基本的寒喧。更进一步我们会分享一些事实,就像:雨季来了、物价不断上升。可能的话,再加上自己的观点:政府应该推出更有效的配套,佳惠真正有需要的人民!气候怪异、天灾不断,是大地对人类的反扑!

一般人,尤其是惯用左脑的男性都以这三样沟通为主轴,在生活中极少碰触第四个层次 -- 感受!“每天都下雨很讨厌,心情也很郁闷!”、“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日子平安,感觉自己好幸福!”像这些感觉多数是妻子们的心声,当丈夫的很少讲,也不懂得如何去回应,更常见的是根本没能觉察自己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里,确实是充满了责任与义务,我们得重复去做一些事情:早起、送孩子上学、挤公车、千篇一律的公事、家务、回家、看电视、睡觉等,如果没有带着一颗敏锐、好奇、轻盈、鲜活的心去感受,很快的我们就枯萎了,如同行尸走肉般过日子,偶然醒悟,就觉得不堪,连自己都无法忍受!

曾有位心理治疗师在书中描述一个女病人的困扰:她埋怨日子平淡、乏味,因为每天的生活都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地复,毫无新意,没有乐趣。治疗师告诉她要懂得去感觉某些东西,但是不管怎么提示,她都没能真正去感觉,而只是运用自己的理智思考。

治疗师于是请她闭上眼睛,然后紧紧握住妇女的手,并要她述说感觉,她立刻回答:“我感觉到你的手。” 治疗师说“不,那不是你的感觉,我将我的手放在你的手中,你说你在感觉我的手,但是你并没有,这只是推论。再试试看,你感觉到什么?”

她想了想,答曰:“我感觉到你的触摸。”

“不,这不是感觉。不要推论任何事情,只要闭起你的眼睛,把心移到我们双手接触的地方,然后告诉我,你感觉到什么。”

终于她说了:“喔!我感觉到了力量和温暖。现在我明白了,我应该去感受生活中的事物,而不仅是思索它们,我把事情都弄错了!”。

这似乎也是大家常见的毛病,在辅导的过程中谈感觉是很难的,总要不断的引导,才知道辅导员希望他表达的是什么。思考和推论帮助我们很快认知、归类、下判断、做决定,但也阻断了新鲜的感受!就像即使是搭同一趟车,如果张大眼睛,打开心灵的话,你也会看到许多蕴藏其中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十分有趣呢!

这时,假使你身边是个心有灵犀的人,只要一个眼神,便传递了许多共同的感觉,彼此会心一笑,而这就达到了沟通的最高境界“共鸣”了!共鸣其实往往是非语言的沟通,也最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当你在谈恋爱的时候,最能感受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感了!

心灵伴侣始终是人们的追求,如果你的另一半抱怨彼此缺乏沟通,他或她所要求的应该是第四和第五个层次的交流,那么你可要注意了,赶紧用心去感觉吧!

2007年12月26日星期三

失恋对话

分手可能是快乐的吗?大家可能认为主动提出分手的人或许会觉得快乐,但其实不然。

当一段恋情走向死亡,主动提议分手的人可能只是比较理性,能发觉各种主观或客观上不利于两人再继续携手同行的现实,但对于没有前景的爱情,因为曾经付出、有过共同经历的酸甜苦辣,也或者仍然深爱对方,其心情还是很痛苦的!至于“被抛弃”的人,当然就更肝肠寸断了!

陪伴失恋的人是不容易的事,即使身为辅导员,对着个案还可以细心聆听,但当自己的孩子失恋时,心情就不一样了。常常孩子哭,自己也掉泪,除了心疼孩子受苦,也因双方交往久了,父母也都熟悉年轻的一对啊!

朋友正在陪伴孩子走这条艰辛的路,但愿透过以下智者的辨析,能够在理智上“清明”,从而带动情绪更快复原!

~~~~~~~~~~~~~~~~~~~~~~~~~

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

苏(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味道。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性情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我要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失:那我就用自杀来表示我的诚心。
苏:如果这样,你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
失:踩上她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苏: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失:您说我该怎么办?我可真的很爱她。
苏:真的很爱?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那是自然。
苏: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
失:不会的!她曾经跟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苏:那时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苏:不,她一直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去了,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得对你很有情意,甚至更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失:可我为她所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
苏: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因为在你付出感情的同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失: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的爱着她,这多不公平啊!
苏:的确不公平,我是说对你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是她的权利,而你却想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可是您得看明白,现在痛苦的是我而不是她,是我在为她而痛苦!
苏: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可能过得很好,不如说你为自己而痛苦吧。明明是为自己,却还打着为别人的旗号。
失:依你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是的,从开始你就犯了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离幸福。
失: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您说可不可恶?
苏:当然可恶。还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您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失:高兴?怎么可能呢,不管怎么说,我是被人抛弃了。
苏:被抛弃的并不就是不好的。
失:此话怎讲?
苏:有一次,我在商店看中一套高贵的西服,爱不释手,营业员问我要不要。你猜我怎么说,我说质地太差,不要!其实,我口袋里没有钱,年轻人,也许你就是这件被遗弃的西服。
失:您真会安慰人,可惜您还是不能把我从失恋的痛苦中引出。
苏: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
失:但愿我也有这一天,可我的第一步该从哪里做起呢?
苏:去感谢哪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为什么?
苏:因为她给了你忠诚,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2007年12月24日星期一

生命中的礼物

圣诞节早已不只是一个宗教的节日,值此佳节,很多人藉着贺卡和礼物传达了彼此的感谢与祝福。当然,也有不少人为了怎样给对方一份最贴切的礼物而伤透了脑筋!

其实,在生命中,一切的存在与消逝本身就是最美好的礼物。为什么呢?下面分享的小故事或可让你我有所体悟。

行走于人生的道路上,个人应如何修炼,让自己成为别人最珍爱的礼物?我们又该怎样珍惜周遭一切上苍赐予的礼物?因为缘聚缘散都不在我们的掌握,礼物随时都可能被老天爷收回呢!

今晚是平安夜,愿喜乐与您同在!

~~~~~~~~~~~~~~~~~~~~~~~~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翰还是个小男孩。那时家境贫穷,一切因陋就简,当然也买不起洗衣机。所以,要保持衣服清洁,对小约翰一家来说是个难题!

就在那个时候,他家的一个朋友应征入伍,妻子也跟着一起去。在离家期间,委托约翰一家为他们保管家具。令约翰一家感到意外惊喜的是,那个朋友提议让他们使用自己的洗衣机。“用比不用好,放在那里会生锈”他们说。 小约翰常帮忙家里清洁洗刷,经过多年后,他对那台洗衣机已经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终于,战争结束,他们的朋友回家来了,也取回洗衣机。当时,小约翰早已忘了他们最初是如何得到那台洗衣机的了,当朋友取走它的时候,他感到非常懊恼。他的母亲让他坐下来,说:“儿子,你一定要记住,那台机器原先就不是我们的,我们过去使用它,完全是一个礼物。所以,你不应该生气,而要为曾经拥有它而觉得感激吧。”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教诲是非常有价值的。

数年之后,约翰亲眼目睹他的8岁小女儿缓慢而痛苦地死于白血病。虽然他挣扎着熬过了女儿死后的最初几个月,但他怎么也无法从巨大的悲痛中恢复过来,直到他想起了那台洗衣机 -- 他的女儿是一件礼物。!

约翰意识到这个简单的事实之后,一切都改变了。他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她的生命奇迹上,把女儿看作是他有幸与之共度一段美好时光的神奇礼物!这样一来,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感激之情。当约翰找到了力量,伤痛的心灵就开始慢慢恢复。他知道,他能够度过那段失去女儿的人生低谷。

我们全都有过失去的经历——失去朋友、失去工作、失去亲人、失去独立、失去自尊、失去财物。当你把所珍爱的东西看作是一件礼物的时候,你的曾经拥有就变成了一个奇迹;而最终,当你回忆过去的时候,你的感激会多于悲痛。你将会从中发现令你从悲痛中恢复的力量。!

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

优雅社会需要木头

关子先生因为好意让车等候,却被别人抢走停车位,还笑他Kayu。他在十二月十七日早报现在版《个人与环境》一文中写到:

我是Kayu(木头)。我有一种被污辱的感觉。万想不懂我的耐心与顾全别人的不便,得到的竟是讥笑与嘲讽。

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我猛然省悟,个人是不能改变环境的。 当优雅社会的大环境不存在的时候, 个人的努力,耐心与礼让,只有被人当成是傻子和木头。

~~~~~~~~~~~~~~~~~~~~~~

看了这文章,心里有点难过, 又少了一个人愿意为建立优雅社会而努力! 优雅社会因为别人的眼光折损了一员!

放弃是较容易的, 坚持则需要恒心, 耐力, 毅力和勇气!
外在总是有很多阻力和考验, 就看我们耐得住气吗?

别人认为你是木头, 你不会因此变成木头!
我们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同样的, 别人也不活在我们的期待中!

别人无法感受到我们的善意, 我们就决定不为善吗?
如果别人感受是行为的依归;那么,人家可以领会到恶意, 我们就要致力为恶了嘛?!

确实, 个人无法改变环境, 但是个人绝对有选择权。 如果你选择让别人的态度决定自己的行为与人生决定, 是有点让人婉惜的。优雅社会的努力背后, 有着很多挫折, 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气馁。 但尽管看不到立即的结果,亦不轻言放弃,尽力而为之, 君子也! 与您共勉!

2007年12月19日星期三

懂得快乐

早报副刊昨日登载了翟剑平先生的心声“孩子,你快乐么?”,他写道:

昨天,给回去中国的女儿打了一个电话,为了打这个电话给她我想了两天,昨天是问她收到了我寄给她的试卷了么?成绩单要妈妈签了名再带回来,听到这些,女儿就无精打彩了,匆匆挂断电话,像是要躲避“沙斯”一样。

女儿来新加坡读书有一年了,成绩尚可,跟所有外国学生一样,先要入学考试,在中国读完小五,在这里从小四开始,今年尾的考试有2A、2B、1C。总分数较上半年进步了9分,班主任老师也表示算是可以的了。

可是我女儿一心一意要回去,理由吗就是这里不适合她,因为她太有个性,自她三四岁时,我们便同她商量家中所有的事,先征求她的意见,然后再告诉她我们的想法,让她权衡一下再做决定,时间久了,独立性便培养起来了,很有主见,这也是我们的期望。

可是事情总有两面性的,独立性有了,个性也强硬了,同她讲起早报上刊登的外国学生的成就,她就歪歪头:“与我何关,我又不是她,她也成不了我,读到她那样也未必快乐”。唉,呜乎哀哉,气得我只有摇头、叹气了。

快乐是什么,我是不懂

今天,女儿打来了电话,她已决定不回来了,虽然12岁,可是我觉得这个决定是她下了很大决心做出的,我和她妈妈当然希望她在这里读到大学毕业,也一直在这样诱导她。新加坡做为国际大都市不是一朝的成就,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很多。

离开学还有一个多月,转变她想法的时间还有,可是我不禁自问,倘若有一年她在本地学成毕业了,我再问她:“孩子,你快乐么?。”她会怎么回答呢?

~~~~~~~~~~~~~~~~~~~~~~~

快乐其实是很个人的事情,有人以外在因素如:拥有很多钱或有名有利来看自己是否快乐,但也有人因为学会知足而感到快乐!快乐,是需要内外兼顾的!

在家庭中,青少年可以过得比较快乐,如果他们能够:
- 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依照自己的步伐成长及学习
- 得到家人的支持去完成梦想
- 获得家人的尊重与信任
- 得到鼓励和赞赏

可惜家长们往往都不“舍得”让孩子与挫折碰面,在“我是为你将来好”的前提下,孩子无法为自己的将来做独立的选择,心里的苦恼也难以说出口,更别谈快乐了!

文中的孩子清楚知道:当所谓的“优质生”并不能带给她快乐!这是值得恭喜的事。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了解做什么事才能让自己快乐,勇于争取,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这就是接近快乐的第一步了!

你懂得为自己、让孩子找快乐吗?欢迎分享你的快乐秘诀。

2007年12月18日星期二

音乐的力量

近来音乐安抚心灵、平衡情绪、增强免疫力的疗效渐受重视,业界推出许多身心灵音乐,有针对不同的情绪、五行特质,或各种需求,如冥想、瑜伽、静坐、安眠等而设计,甚至也有了疗伤系歌手和歌曲出现。

不管在个人或团体辅导进行中,音乐也常是不可或缺的媒介,它能带动现场的气氛,较快达到当下所要的目标 -- 或宁静,或喜悦,或欢乐,或哀伤,或放松.....。然而,在茫茫乐海中寻找适合的曲调,对某些愧为音乐盲的辅导员就很头大了。

最近拜读胡文雁-我的音乐处方,十分佩服她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和体会,也推荐给大家参考,让我们一起来为心灵大洗涤,天天都开心!如果您也有自己的处方,欢迎介绍给大家,让更多人受益哦。

~~~~~~~~~~~~~~~~~~~~~~~~~

症状:忧郁。听听维瓦尔蒂的《四季》,从春的绚烂到冬的悲凉,就像人生的际遇,起起落落,或热烈或哀伤,静静地、黯然地铺叙与排列出来,在这个可以无限浓缩,无限伸延的过程中,你获得一次难得的跟自己对话的机会。你看见了自己的落寞,也看到了自己的忧郁,但和大自然的变更比起来这算得了什么?跟自己讲和,也跟生活讲和,让维瓦尔蒂陪你走出忧郁。

症状:焦虑。听听德彪西的《月光》,这是一首迷人的作品,以轻盈的乐音描绘出静寂怡人的意境。空中浮动的融融月光,像炼乳一样柔和地笼罩着万物。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调,印象派音乐以恬淡、纤巧和妩媚,让你深入骨髓的焦虑和烦躁一扫而空。

症状:消沉。听听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发自肺腑,动自心底,所有的人,全世界的人,都站在一起,手拉着手,彼此依偎,相互鼓励,讴歌人类的和平、自由和博爱。在振奋人心的乐声中,心灵受到激荡,消沉被打败,乐曲的注脚是:活着是快乐的,生活是美好的。

症状:失眠。听听巴哈的《哥德堡变奏曲》,最好选择古尔德(Glenn Gould)演奏的版本,简单的旋律在变化多端的变奏中游走,温暖而宁静。一个主题,30个变奏,表现了人类心灵的各种幽微之处,也是人生的各色场景。古尔德咏叹似的演奏,平稳舒缓,让人如坠梦乡。

症状:悲伤。听听莫扎特的《第27钢琴协奏曲》,那么的纯,那么的接近陶渊明,是一种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的境界,充满了和谐与宁静之美,欢乐与痛苦在这里已经消融,没有悲观,没有执著,更多的是超脱。这不是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式的涅槃,而是大喜大悲后的大彻大悟,仿佛让人看到了彼岸,从内心感到透彻。此时的莫扎特,已由精神的必然王国步入了自由王国,步入了安详与平和的澄明之境。

症状:忧愁。听听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全曲流露出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又具有幽默、谐谑的特征,让忧愁低头而去。

症状:失恋?这是绝症,没有药医,只能以毒攻毒。先来一帖拉赫曼尼若夫《帕格尼尼狂想曲》的第18变奏曲,哀怨缠绵,荡气回肠,越听越想哭,哭了也就通体舒畅。接着再服用多尼采蒂《爱情的灵药》,第二幕男高音咏叹调《一滴美妙的情泪》不只疗伤,还可止痛。这之后如果你还不醒的话,那就连神仙也救不了你。

2007年12月17日星期一

爱的扶手

随着社会脚步加快,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人罹患了精神疾病,此时身边的亲友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因为患者通常无法意识自己生病了,更遑论照顾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也以为患者只是心情不好、个性比较孤僻、行为有些古怪而已,又或者知道情况不对,但基于种种理由忌讳求医,转而寻找秘方或宗教,而延误了时机,自己和家人也饱受折磨!卫生部的调查就显示平均每6名成年人中有1人曾患上精神病;而每3名病患者当中,只有1人会寻求专人协助!

因此,到底家属要如何觉察、辨识异状?怎样评估风险?在漫长的复原过程中如何确保自己不崩溃?实为现代人一项重要而紧急的知识。可喜的是各地的精神卫生组织已经开始普及化精神健康的认知、关怀精神病患的家属了!

12月7日中央社报导台湾的张老师基金会以“一人忧郁症,全家來协助”为口号,宣布开办「忧郁症家属协助团体」。并建议家属能「一放、二轉、三接受、四愛自己、五同理」,帮助自己成为患者的「爱的扶手」:

一放:家屬首先要先放下自責與懷疑,憂鬱症患病的原因很複雜,不要將發病的痛苦歸因於親友以前的要求或影響,也不要立刻對號入座。

二轉:適當轉移注意力,因為一直將注意力放在患者身上,家屬容易受到負向情緒的感染,如果從事運動、烹飪、插花、釣魚等嗜好,可以轉換心情,令自己愉快。

三接受:試著讓自己接受家人是個憂鬱症患者,就可以稍稍放下對患者理性上的期待。

四愛自己:讓自己維持正常的社交生活,不僅自己身心狀態比較良好,與患者家屬相處時,患者也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五同理:關注人的感受多於關注事件的對錯」,當家屬覺察到患者進入對錯的爭執時,暫時先放下,轉而關注對方的情緒和討論背後的動機,如果自己被挑起生氣情緒,可暫時離開現場。

令人振奋的是12月13日樟宜综合医院也宣布将在明年开办精神健康急救课程,培训约1000名精神急救人员,以便在第一道防线发现、辨识危机和支持、鼓励精神病人求助,起到“及早发现,尽快就医”的作用,避免病情严重,酿成悲剧。

早报并记录了这套课程所提供的精神急救5步骤,觉得大家不妨当成一项必备的知识,至少懂得基本对待病患的方式,现把它整理成简单的口诀于下:

精神急救5步骤

1、:细心聆听病患诉说,不反驳他的意见

2、:评估对方是否有自杀或暴力倾向?

3、:帮助对方了解自己的精神状况,分享相关识和资料

4、:提供自救策略,鼓励对方改善生活,保持身心愉快,扩大生活圈子,多参与活动

5、:鼓励对方向专人如家庭医生、心理医生或辅导员求助。

想了解更多吗?快上网http://www.traumarecovery.com.sg/mhfa.html查询吧。

2007年12月14日星期五

未来十年的梦想

统计数字一向来最容易让人落入陷阱,取样和解读是其关键!

华侨银行通过AC尼尔森对500名年龄介于18与64岁新加坡人进行电话访问,希望借此了解新加坡人的志向,以探索银行如何协助他们达成梦想。

结果排行榜前十名分别是:
1、旅游:占50%,一半希望环游世界,仅2%想移民
2、自我提升:23%渴望进修。1/3的人最后悔没好好读书
3、赚大钱:打拼或中奖
4、拥有理想的房子:住得好、拥有能容纳全家人的房子
5、健康体魄:占16%
6、家庭与孩子
7、做义工或为慈善做出贡献
8、拥有汽车:是18-24岁单身汉的选项
9、创业
10、退休:占10%

调查结果发布后,早报和我报都以“新加坡人十大梦想旅游居首”为题,乍看之下会觉得不可思议,环游世界居然是最多人的梦想,而不是修身、成家、立业、回馈社会!然则,要注意的是这项调查主要是针对18-64岁国人十年内希望达到的梦想,在取样上是集中于银行的主流客户群,而且是短期、可实现的目标!这和终身的追求当然有所差别。

有趣的是中英文媒体各有着重 – 华文报非常惊讶健康只排在第五名!一向来凡是有关健康的讲座或节目都级受欢迎,造成大家觉得国人很“怕死”,怎么它不在排行榜首呢?我想这也和取样有关,但以18-64岁之间来说,多数的人应该都还不曾被自己的身体病痛折磨过,因而健康在现阶段并不是他们所欠缺而渴望实现的。

而Today英文报则引述银行发言人的观点,同样讶于“慈善工作居然名列第七,显示一般认为新加坡人现实是错误的!”虽然这很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的一种投射,但仍是非常可喜的,我们的义工组织要加紧募集的工作!

更有意思的对比是华文报对于“每十名年龄介于25与34岁的受访者中,就有一名思考过退休的安排,其中更有人表示希望在45岁退休,以享受人生!”的现象,认为“值得关注”;而Today则把“提早退休敬陪榜末”作为大标题!明显暗示超出意料,不过银行发言人对此不表讶异,她四两拨千斤的答道“手头宽裕更重要呀” 。

调查结果中,最值得反思的是只有26%的人希望活到百岁,而且多数是男性、马来人,或是家有幼儿的已婚人士。华人一向祈求长命百岁,是什么原因它的比例这么低?在迈向高龄化的社会里,这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人生一定要有梦想,把踏实的梦想化为逐步可行的目标,尽力去做,美梦成真就指日可待了,让我们一起努力!

2007年12月13日星期四

戏剧治疗

新加坡理工学院即将在明年开办“实践戏剧和心理学课程”,这会是本地首个结合戏剧和心理学的文凭课程。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好奇,这两者如何结合在一起,而戏剧又怎样达到心理疗效?

戏剧其实是包含了想像、创造、代入和行动等元素,结合发酵之后就有惊人的效果。有句俗话说“扮戏疯,看戏憨”演戏能让演员藉着角色的诠释,把不同于自身、平常无法表达的情感、情绪和动作,“合法”的演绎出来,记得有位演员就说过“如果不是戏剧,她早就死几百次了!”;而观众藉由代入,也可以哭笑怒骂,达到发泄和学习的目的。

戏剧在辅导的运用上最常见是角色扮演,个案先在安全的情境下演练他所欠缺,但却是生活所必需的技巧,可能是温和而坚定的沟通方式、自我保护的拒绝诱惑,或是对欺压者说不,等到技巧熟练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心理剧则属更深层的角色扮演,在尽可能还原现场的前提下,让个案打开心结、化解宿怨、完成未竟心愿,或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憾事,厘清其中的是非对错。

源自古巴,由本地戏剧盒引进的论坛剧场也蕴含非凡的启发疗效。它运用剧场游戏和塑像协助个案开拓心灵、刺激行为和思考。当参与者以身体塑像表达内心的感受时,我们会发现它的震撼力远比语言、文字来得强烈,而透过参与者不同角度的投射,又使得塑像更多面化,激发共鸣和反思,从而促使个案凝聚更多的内在经验;至于论坛剧场则鼓励参与者介入,以提供更多元的角度来解決个案所面对的问题。

最近由澳门来的专业导师Jacky则推介了TheatreSports,是一种兢技的戏剧扮演,在比赛中完全由观众来设定角色关系和环境条件,参与者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即兴表演。这样的剧场游戏考验参与者的合作、创意和临场反应外,因为游戏规则强调“不能拒绝任务“,所以参与者必须想方设法完成,挑战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并且在扮演的过程要求正面思考问题。

Jacky接受记者杨福泉访访时分享了一则小故事,说明了TheatreSports的治疗功能:2002年,Jacky在澳门授课时,有一名12岁的女生,在表演时经常以推人、打人和叫喊的方式来解决剧情里的问题。由于是即兴创作,参赛者往往从生活周遭取材,这就让Jacky开始注意这名女生,担心她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碰到困难。

女生不愿向Jacky透露自己的生活,Jacky只能在接下来的几堂课,在女生开始推人、打人的时候喊停,然后请其他同学提议,除了打人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慢慢地,女生发现其他非暴力的途径也非常管用,于是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公演那天,女生获得了表演奖。令Jacky颇感意外的是,女生的父母也在场,他们还上前跟他道谢,感谢他改变了女儿的行为。Jacky事后才从社工的口中了解到,原来女生犯错的时候,都会挨父母的一番打骂,而该父母亲也已经发现到自己在教育女儿时,不该以暴力来解决问题。

明天将有一场“新加坡TheatresportsTM劲爆剧场大比拼”,有兴趣了解的话不要错过机会。

2007年12月12日星期三

再谈老年痴呆症

以下资料由我会从事乐龄工作多年的辅导员所整理,希望有助于对老年痴呆症的认识,及早预防和就医!

~~~~~~~~~~~~~~~~~~~~~~~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丧失智力的病症,乃大脑老化、萎缩、大脑皮质高级功能广泛损害所致的智能障碍。它由脑部神经衰退所造成,是无法扭转的,医学界至今还未找到明显有效治疗早老痴呆症的方法。本地100名65岁以上老人6人患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三阶段:

1.健忘期:一般上,老年痴呆症发生在50岁以上。记忆力明显减退,常对讲过的话没有印象,忘记重要的约会,忘记放东西的位置。思维分析、判断能力、方向感、计算能力等也有所降低。有时还可以保持过去熟悉的工作或技能。

自我小检查
老年痴呆症 vs 正常的健忘
拿着钥匙,却不记得它是做什么用的?vs 偶尔忘记钥匙放在那里
忘记自己住在那里?vs 偶尔忘记约会地点
记不得家人的名字 vs 碰到久未见面的朋友,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煮了饭,忘记拿出来吃,甚至不记得自己已经煮了饭 vs 忙到没有时间吃饭

2.混乱期:
这时,除了第一阶段的症状加重外,很明显的症状就是失去方向感,很容易迷路,生活起居开始出现问题。

3.生活无法自理:便尿失禁、起居饮食需要人照顾。

痴呆症的成因:一般认为,遗传、头部受伤和高血压可能是致病因素。
1、血管性失智症:泛指大脑血液循环问题造成的失智症,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有两种:
一)多发梗塞失智症:这是由轻微中风引起。
二)皮层下血管失智症:由高血压、动脉增厚及供血不足引起的,也跟中风对大脑带来的变化有关。

2、混合型:阿尔茨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

3、晚期帕金森病可发展为老年失智症,但较少见。帕金森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渐进性絮乱,症状是四肢和关节震颤僵硬,言语障碍和身体行动困难。

4、基因:基因遗传也是引发老年痴呆症的原因之一,这是无法预防的其中一个诱因。

预防胜于治疗: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多参与脑力和体力活动是预防早老性痴呆症的最简便和易行的方法。国大研究人员用了两年的时间,针对1635名、55岁到92岁的乐龄人士展开研究。结果显示:逛街、准备餐饮、阅读以及听音乐,能够减低患上老人痴呆症的几率高达六成。如果参加乐龄俱乐部的活动或者打麻将,则能降低三成。

1、多运动产生激素,促进脑细胞增长。
2、接受健脑训练,可防老年痴呆症。
3、老年痴呆与饮食有密切关系:牛奶、鸡蛋、鱼、肉、动物肝脏等优质蛋白食品对大脑机能有强化作用,大量的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可补充维生素B、C、E,防止营养不足引起的智能障碍。
4、吸烟使体内小动脉收缩变窄、加重病情,老年人应戒烟酒 。

预知痴呆症的自测法:日本专家吉泽勋认为,在以下25种症状中,如有15至25症状符合你的情况,将来患上痴呆症的可能性极高;如有8至14种症状符合你的情况,你应该及时加以注意;如仅1至7种症状符合你的情况,那你可暂且放心,但却不能太大意。

1。没有任何兴趣和嗜好。
2。整天躺着看电视。
3。平时讨厌外出,常闷在家里。
4。没有一个可以亲密交谈的朋友。
5。日常生活中没有属于自己的工作,或在家中起不了什么作用。
6。不关心时事,不阅读也不看报。
7。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8。懒得活动,无精打彩。
9。讨厌说话和听玩笑的话。
10。有高血压或低血压。
11。平时老爱发牢骚或埋怨。
12。神经过敏,凡事过分认真。
13。老是将想死挂在嘴边。
14。凡事过分忧虑。
15。总是焦躁,易发脾气。
16。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不会激动。
17。什么事情若不亲自动手便感觉不放心。
18。不听别人的意见,非常固执己见。
19。经常沉默寡言。
20。配偶去世已经有5年以上。
21。不轻易对别人说谢谢。
22。老讲自己过去值得自豪的事情。
23。对所有新的事物都缺乏兴趣。
24。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忍耐与包容。
25。凡事都要以自己为中心,否则就觉得心理不平衡。
(资料来源:联合早报、晚报、新明日报等)

2007年12月11日星期二

喜憨儿的天堂

早报报导参加“第12届新马青年营”的青年,与新加坡弱智人福利促进会的喜憨儿进行了一段不寻常的交流。他们一起做手工、击鼓、弹乐器,还一起欢乐舞蹈。当青年们看到喜憨儿为新航包装耳机时一板一眼认真的态度,无不为他们努力自力更生的精神而感动。

这是第一次在新加坡媒体看到运用“喜憨儿”来描述弱智人士,很直觉的就想到了台湾的喜憨儿社会福利基金会,它由一群心智障碍儿的家长所成立,为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他们设立了烘培屋和餐厅,提供培训,到现在全台湾已有20多家,为弱智人士开辟了谋生之路。

记得几年前在台北的喜憨儿餐坊,也和到访的青少年有着同样的感动 -- 他们好认真、好有礼貌、好欢喜哦!经过培训,喜憨儿在供应各类面包蛋糕、下午茶、西式午餐和晚餐的餐厅里,非常投入的担任不同角色,有厨师、烘培师、服务生、清洁人员等,一个个焕发自信的笑容;而满堂的客人自在的享用餐点,显然丝毫不介意他们略嫌缓慢、拘谨的动作,刹那间令人感觉天堂就在眼前!

家有喜憨儿,父母最大的担心就是他们无法独立,就像昨天所提的韩国妈妈烦恼自己不在了,谁来照顾他?而今社会福利的观念也渐渐由给他一条鱼,转向教他钓鱼,鼓励自力更生的做法;并且结合社区、政府和个人的力量,共同支援。

基金会成立的社区家庭是由6-8人組成一个家,兩三个家左右相邻,每家由一至兩名辅导人员担任父母职务(亦即社会监护人),協助安排起居,孩子们白天工作,晚上回到這个家,週末則由亲人接回。在社区家庭里实际训练生活技巧,如卫生、饮食、家务管理、金钱处理、沟通等,这样即使父母不在了,喜憨儿仍然有妥善的照顾和自主的能力。

另外也设有临时和短期托育,解决照护者的需求和困难。当家庭照顾者生病了、累了,还是出国时有个临时寄托的地方,以免像韩国妈妈那样因为没有喘息的空间,罹患了忧郁症,一边吃药就医,一边还得照顾孩子!

基金会的目标很简单,小小的心愿健康的人或许不屑一顾,但要让社会上的弱势人士实现“天堂就在人间”的美梦,却得大家献出关怀,共同成就:
让所有喜憨儿生活在社区
有朋友、有工作
有溫暖的家!

2007年12月10日星期一

家有自闭儿

自闭儿的母亲以前看到漂亮的花朵,始终感觉不到灿烂,但是“之前,我在韩国看到秋天到来,真的感觉到变化了。现在的每一天,都充满喜悦,感觉到什么是开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呢?

她说“积极乐观的精神很重要。明天会更好的。今天也许很辛苦,但今天会过去,明天就更好了。我一直是这么想的,想着想着,就走到了今天。” 积极乐观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可以朗朗上口,但出自一个在生活中煎熬过来的人,可就不是那么轻松了。

今日早报副刊所报导的韩国妈妈天天给儿子冲凉,喂他吃饭直到13岁,而这孩子第一次开口叫她妈妈时已是15岁了。25年来,她的的手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一直要牵着这智商只有5岁的儿子。她唯一的祈求,是自己死在儿子之后。她说:“任何一个妈妈在我的处境,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先走,谁来照顾他?所以现在我很努力,让他学会照顾自己。”

家有自闭儿对父母亲来说痛苦和担心是无以言喻的,需要有很好的支持团体,学习应对和训练独立的方法,才能走下去,台北市自闭症家长协会给父母亲教养的建议:

(一)抒解家庭的壓力:一般的家庭在得知孩子為自閉症時,多會造成有形與無形的生活壓力,此時應讓家人了解,孩子的病症並不是父母的態度所造成的,需要家人合作一起來幫助孩子,共同面對這個挑戰和考驗。

(二)創造適合的學習環境:教導自閉症兒童時,應該針對孩子的需要,創造適合的學習情境,主動製造的機會,誘發他的學習動機。例如,觀察找出孩子喜歡吃的東西與玩具或利用出去玩的機會,依孩子現有的能力,引導他用點頭、圖卡或說話的方式練習表達需求。

(三)反覆練習的原則:對孩子不會的技巧與行為,可運用逐步養成及增強原理,將該行為設計在前後關聯的事件中,反覆地練習,來幫助孩子學習。以訓練洗手為例,可以在每天吃飯前或吃點心前練習,希望孩子由反覆的練習經驗中,養成洗手的習慣。

(四)多變、多樣化的安排:自閉症兒童的矯治不一定只限於家中與教室來教學,相關的人、事和情境可作有計劃的變化組合,使內容具多樣化。例如,對於會走固定路線的孩子,可事先和他溝通,常換走不同路線回家,讓他知道走不同的路都可以回到家。又例如要教孩子用「杯子」,不要每次都拿同樣的杯子,有時紙杯,有時塑膠杯,有把手、沒把手的杯子等,都可以做彈性的變化來教孩子。

(五)語言表達理解能力的增進: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為一個複雜且因孩子能力不同而不同的長期歷程,一般訓練的進階如:1. 模仿動作(訓練視覺注意力) 2. 聽口令作動作(視覺、聽覺的配合) 3. 叫名反應(訓練聽覺注意力) 4. 強化發音(增加發音的次數和廣度) 5. 仿說單音 6. 仿說單字 7. 仿說詞 8. 仿說短句 9. 自動說(語言與情境的配合) 10. 練習簡答 11. 使用人稱代名詞(你、我、他等) 12. 簡單對答 13. 敘述

勇敢的韩国妈妈不认为自己的付出伟大,反而感谢儿子带给她幸福:“因为他,我学到什么叫力量,以前因为他而伤心、难过,现在因为他而幸福。

2007年12月7日星期五

与失智老人同行

台湾作家龙应台有多篇文章谈及她罹患老人痴呆症母亲,不管是和友人分享照顾的“秘诀”,或描述彼此之间的互动,语调都是轻快、俏皮和乐观的,可是不晓得为什么,每次看了都忍不住心酸的泪水。

家人罹患了老人痴呆症其实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因为对方还活生生的在你眼前,可是他的灵魂不复存在,原本你所熟悉的人渐渐迷失了,他忘记你是谁,也忘了他自己,过去的爱恨情仇他一笔勾销了,可是你依然爱他、依然情牵!

台湾神經內科叶宗熏医师在他的“黑暗隧道的尽头没有曙光 --阿茲海默氏症”一文中,有很深刻的观察,他说:“阿茲海默氏症是一個無情的疾病,它無聲無息、慢慢的、一塊一塊的拿走曾經生活的軌跡,讓照顧的親人雖然每分每秒與病人相處,卻永遠無法觸及過去共同的時光,不管是美好的或是椎心刺骨的,眼前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親人卻比陌生人更遙遠。”

我们对亲人的爱在这个时候最具深意了,因为它是真正“无条件的爱”,所有你的付出,只是短暂间当下的快乐而已,一转眼,他就忘了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语。一切的行动不会累积,不会被记忆,不会化成彼此间亲密的情感;它,没有回报!这许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疼爱。

不过,一天24小时要照顾失智老人绝不容易,当他因为病情影响而失去理性时,可能搞到你也要发疯,绝对不会有好心情陪他玩!所以照护者本身的调适,以及其他家人的共同分担就很重要。另外在互动方面,叶医师也给大家专业的建议,谨摘录于下,希望有助于照护,并请记得在照顾别人的同时,也要疼惜自己,才能在同行的路上走得平稳:

(1) 增強失智症患者溝通的方式:
1.避免批評或糾正對方所說的。
2.即使你不太同意對方的說法也不要與對方爭吵。
3.表現出你有興趣與其交談。
4.試著作一個好的傾聽者。
5.讓對方感到自在並給予肯定。
6.有耐心且多給予支持。
7.給予足夠的時間表達,儘量避免打斷對方。
8.當患者用錯字或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字時,提供一些可能的猜測。
9.重視患者感受而非其字義。
10.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交談,避免外來的干擾。
11.鼓勵患者同時使用語言外的表達,如用手指出或身體動作。

(2)幫助失智症患者理解的方式:
1.有時以答案來代替問題,如告訴患者"廁所在走廊右邊",而不問"你要上廁所嗎?"
2.正面與患者交談並清楚表明你是誰。
3.以尊嚴及尊敬的方式待之。尊稱患者姓名以便引起其注意力。
4.留意你的肢體語言,避免快速動作,姿態要親和並保持眼光接觸。
5.留意你談話的語調、快慢、及態度。說話要清晰且速度不宜太快。
6.使用簡短、簡單、及患者熟悉的用語與句子。
7.一次只給一個指示。一次只問一個問題。
8.耐心等待對方的回答,必要時給予一些鼓勵。
9.必要時要重述,並使用相同的辭句或問題。
10.避免使用容易造成患者誤解的用語或說法。
11.直接將物品名稱說出,儘量少用代名詞,譬如說"你要吃西瓜或是蘋果?"而不說"你要吃這個或是那個?" 12.強調或對關鍵字語加重語氣。
13.避免測驗或執問對方及使用太多禁止的用語,像"不要… 不要… "之類的話。
14.使用視覺上的線索,如用手指出或開始一個動作。
15.若口頭說明不易理解時,將事情寫下來。
16.提供簡單的說明,避免冗長或長篇大論的說明。
17.若對方無法專心時,請稍等一下再試。

2007年12月6日星期四

黄连与蜜糖

尤今老师昨天刊载在早报的这篇文章读来让人会心一笑,很简单的一段经历却能引发多方面的思考。

“冥想”在辅导的过程中是一项很有用的工具,可以让参与者静心,杜绝外缘,能跟随带领者的引导,很快去到带领目标的境界 -- 可能是放松心情、自我肯定、行为定锚、探索过去等。通常我们也鼓励参与者能学习简单的冥想技巧,帮助自己舒解压力,促进睡眠品质。不过,偶尔就会出现状况,譬如有些人因为缺乏安全感,无法放松、无法闭上眼睛,不能跟随带领者的引导进入情境,或基于宗教理由拒绝参与。

另外,就是像尤今所描述的,得到了和带领者所设计完全相反的效果。其实她的亲戚是很能跟随引导的,而且如履其境,只是在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带入了自己判断和感觉,一趟路走下来当然是累死了。

这点让我们想到 -- 很多时候人都是以自己的知觉和价值判断出发,而忽略了对方的需求。我们以为自己最欢喜的,最能感受到爱和关怀的形式,想必也是别人所好,而一心一意的呈现给对方;却没想到人家非但体会不到你的心意,反而埋怨你吝于付出!

为什么一个忠厚老实,下了班就准时回家的先生,会被太太埋怨不解风情?为什么温良恭俭让兼备,辛劳持家,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丈夫会受到外界的诱惑?每天陪伴孩子上学放学、做功课的24孝妈妈,为什么孩子会结交不良朋友而变坏?

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好的提醒 -- 你给予的,是他所需要的吗?你了解他要什么吗?你的蜜糖可能是别人的黄连哦!

~~~~~~~~~~~~~~~~~~~~~

黄连病-尤今

  阿璇是我的远亲,世界里飘满了即连狂风也吹不散的乌云。她老是眉头深锁,整个人苦涩得像是一碗黄连熬成的汤。

  一日,带她出席一项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希望她从中得到启示,从而把黄连汤转化为蜜糖水。
  心理治疗师玛莉有一把好似棉花糖般的嗓子,甜而软。她嘱咐众人闭上双眼,专心一致地随着她进入一个精神的“虚拟世界”。

  双眼一闭上,使人筋脉全然放松的音乐便轻轻轻轻地流满一室,她就在美妙的音符里开始了让人如痴如醉的叙述:

  “阳光明媚,天幕是一片欢快的蓝。你在一个开满了鲜花的地方悠悠闲闲地行走。一尘不染的空气,把你的肺叶洗涤得干干净净。走着时,你听到鸟儿啁啾的鸣叫声,一声比一声清脆;你闻到了由青草泌出的清香,这一股酥软的芳香,令你心旷神怡;你看到了绽放得比碗口还要大的鲜花,粉红的、嫩黄的、纯白的、淡橙的、深紫的,一朵一朵,盛放到了极致,千姿百态,风情万种;连回旋着的风,都变得十分斑斓。你走,走呀走的,来到了一道长长的梯阶旁边。远处,高高低低起伏有致的山峦在向你妩媚地微笑。你沿着梯阶向下走,一级、一级,慢、慢、慢、慢地走,一直、一直向下走。早晨的风,轻轻轻轻地缠在你脸上,好像有人用一方浸了凉水的小毛巾温温柔柔地为你拭脸。你走,继续地往下走,走到梯阶的尽头。啊,你看到了一个湖泊,一个很大很大的湖泊,一望无际的蔚蓝。清晨如碎钻般的阳光落下来,湖泊安静而又活泼地闪出了千层万层如鱼鳞般的波光。绵绵叠叠的山峦,好奇地探头看湖,而那浪漫的湖呵,就多情地留住了山的姿容。湖中有山,山中有湖。湖里的山瑰丽,山里的湖神秘。你在湖畔坐了下来,听到了远处丛林传来了不绝如缕的蝉叫声,看到了近处花枝上翩翩飞舞的蝴蝶,你的心,进入了一个全无忧虑、全无烦恼的世界……”

  音乐继续播放了一阵子后,慢慢慢慢地停止了。

  众人恋恋不舍地回到了现实的世界。

  说也奇怪,经历了这一趟奇妙无比的心灵之旅后,原本被生活揉得皱皱的那一颗心,就被这一只无形的手抚得平平的、顺顺的,有一种拥抱快乐的感觉

  转过头去看阿璇,没有想到,看到的依然是一张眉头打结的脸、一张宛若黄连的脸。
我问她:“你觉得怎样?”

  她的嗓音,像是机器忘了上润滑油,又干又涩:“很累。”

  这样的回答,自然使我大吃一惊;但是,更让我吃惊的,是她接下来的话:

  “走那么多路,脚很酸。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患有风湿炎,刚才,那道梯阶,那么长,膝盖实在痛得受不了。再说,我不会游泳,坐在湖边,万一滑进湖里,谁来救我!还有,我鼻子敏感,蝴蝶飞来飞去,花粉弄得我鼻子发痒,真是难受。那些鸟,好像鬼一样,叫声尖尖的,说多刺耳便有多刺耳!还有,还有,蝉的叫声就更难听了,听久了会发疯的!今天,你带我来这里,简直就是活受罪嘛!”

  讲座还没开始,她竟已累得像一叶咸菜。

  病入膏肓的悲观症,是药石罔效的;而我,竟然异想天开地希望黄连变蜜糖!也许,在她眼中,像我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乐观,才是一种无可救药的病哪!

2007年12月5日星期三

暂停一下

一个人在怒气中能够延缓冲动,暂停一下是很重要的情绪智商。

在10月22日“怒气控制”一文中,曾提及 -- 如果你已经火冒三丈其实是很难谈控制的,我们要练习觉察自己的情绪和生理反应,一旦到了临界点就要赶快喊暂停,离开战场,找出让自己冷静的方法,待情绪平复了再继续下一步。

有些人想了解暂停一下可以做什么利于平息怒气的活动,下文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要注意的是愛地巴处理怒气的过程:

1、觉察情绪的能力:当发现自己快要失去理智了,便能及时喊停

2、暂停一下的转移活动:运动、深呼吸、唱歌、散步、到海边大喊等都是可行的方式

3、理性对话:和自己进行理性的对话,就像愛地巴年轻时对自己说“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小,那有時間和資格去跟人家生氣?” 到了晚年,他说“我的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我又何必跟人計較?”。他每次都能扣紧人生目标,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不与人进行无谓的纷争。

小小一个故事,却有无尽的启示。

~~~~~~~~~~~~~~~~~~~~~~~
生 氣
2007/11/9 作者:杜荷

在西藏有個男孩叫愛地巴,每次與人起爭執或生氣時,就會快速地跑回家去,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後坐在田地邊喘氣。由於愛地巴很勤勞,房子和土地就愈來愈大,他繞的時間也愈來愈久。

但他從來不說為什麼一生氣就繞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村裡的人都很疑惑。直到愛地巴年老時,房屋與土地面積已大得難以計數,他只要一生氣,還是拄著拐杖繞著土地跟房子,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陽都下山了。

愛地巴的孫子忍不住問他:「爺爺請告訴我,為什麼您一生氣就要繞著土地跑三圈?」

愛地巴禁不起孫子一再懇求,終於說:「年輕時,我一和人吵架、爭執、生氣,就繞著房地跑三圈,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小,那有時間和資格去跟人家生氣,一想到這裡,氣就消了,於是就把所有時間用來努力工作。」

孫子又問到:「爺爺,你現在已經是最富有的人,為什麼還要這麼做?」愛地巴笑著說:「我現在還是會生氣,生氣時繞著房地走三圈,邊走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我又何必跟人計較?一想到這,氣就消了。」

2007年12月4日星期二

陪伴病患

人世间的陪伴之中,最令人伤感的莫过于陪伴不久人世的亲友。

生离死别在即,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前不久播映的一部电影里,小女孩的爸爸成了植物人久卧病床,为了不让自己在失去时伤心,她选择以不看他、不想他,假设他不存在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后来经过临时保姆的分享和鼓励,她靠近了父亲的床边,开始和他谈自己的生活、喜乐、爱好和这些日子以来的变化等等。

才刚开始有了联系,爸爸却很快去世了,女孩伤心欲绝!表面上她是因为重新有了连结,才如此痛苦,但其实这样的痛没有遗憾,比较快就能恢复;而因为害怕、拒绝靠近,深藏内心的爱才会令人“此恨绵绵无绝期”。至于小女孩的父亲也因为她的接近,不再挂碍,而得以“死而无撼”。

关于怎样陪伴病患,以下的故事或可供我们借镜:

~~~~~~~~~~~~~~~~~~~~~~~~~

小欣的先生住了院,她在午夜泣訴的電話裡,始終是自責的,明明先生只剩最後的幾個月,但她除了盡妻子義務的去陪伴他,卻無心找方法去提起先生的求生意志,兩人在病房裡總是相對無言。

「他身體很痛,很痛,麻醉已不能完全解決這種痛,妳要握住他手,抱住他,這樣就可以減低他的痛。」我安慰小欣,此時的他不想吃東西,不想多說話,這都是正常的,沒關係的,話說也不用刻意去找話說,安靜的,溫柔的,自然的,用自己的雙手和一顆心,傳給他力量就可以了。

小欣聽完,哭得更大聲,她抽搐著說,「我試過,試過好幾次,但是我……我……,我怕……。」 熟悉的親人瘦得脫了型、被病折磨得失去平日的好脾氣,小欣病榻前已盡了力,時日一久,孤單與無助混雜成膽怯,小欣的心情並不難理解,但是:「愈怕,愈要勇往直前,因為現在不去試,以後絕對會有遺憾。」我一再重覆的告訴小欣,心態改變,做法也會跟著改變,聽我的話好嗎?去抱住他,讓他感覺妳體溫,他不會立即說出心裡的感受,但一定是舒服的,起碼能減低一半痛楚。

我同學的哥哥一住院就被宣布無救,一個有淚不輕彈的大男人,哭得快要斷腸,同學告訴我,每次去醫院看哥哥,哥哥已沒力氣說話,只用手勢一再叫他回家休息,「我只好回家,但回了家卻心不寧,就再往醫院跑。」同學無助的說。

我不禁罵了他一句:「傻瓜,哥哥叫你回去,你就以為他真的不希望有親人在身邊嗎?他是心疼你工作太辛苦,不忍心而已,聽我的,帶幾本書去,就坐在他身邊靜靜的看,等他迷迷糊糊醒了又睡,睡了又醒,一睜開眼就看到你,哥哥會覺得非常安心。」

同學恍然大悟的自言自語:「對呀!哥哥喜歡看漫畫,書架上還有很多小時候留下來的。」 「這就對了,各看各的書,多麼身心安頓的畫面。」拋開靦腆去抱住哥哥,他一定更高興,會對人生產生新希望。
(可惜找不到原文出处了,谨向作者致歉)

2007年12月3日星期一

心灵语言

下面的文章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 --人 常追逐外在,而忘了耕耘内心。

这也就是读了很多书的人未必快乐的原因,因为读的文字可能就只是像旅人和记者所使用的语言一样,只是一项工具,只是增加一些知识,而未尝深入自己的内心。

相反的,没有被尘世污染的人,他们却能专心的聆听大自然,不管是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总能带给心灵无限的滋养和启发。当我们靠近它、接受它,体会期间的生老病死、四季循环,感觉沧海桑田的变幻,臣服于山河宇宙的伟大和奥妙,就自然而然的平静了、接纳了、无碍了!

让我们常常聆听心灵的语言。
~~~~~~~~~~~~~~~~~~~~~~~~~~~~~~~~~~~~~~~~~~

心靈語言

2007/11/23 作者:杜荷

駱駝節是印度北方一年一次的重要慶典,這一天駱駝才能卸下龐重貨物,過一下屬於牠們的節日。主人還會將每隻駱駝塗以鮮艷的彩繪,給數十萬朝聖者和觀光客們欣賞。

一位旅人和一位印度記者在慶典中相遇,很自然地交談起來。英文流利的記者,向旅行者炫耀自己不但會講孟買官方語、基本的法語、葡語和當地的印度語、旁遮普語,甚至連回教徒使用的烏爾都語都會說。 「你會到處旅行,至少要會兩三種語言吧?」記者問道。 旅行者不甘示弱地表示,他會說日語、韓語、尼泊爾語,還會印度語等。於是兩人竭盡所能地用他們懂的語言對話,話題幾乎到了群魔亂舞的境界。

這時一位騎著駱駝的印度老人聽到他們的對話,便停了下來。旅人好奇地向他詢問,「您遊牧各處會講幾種語言呢?」 老人連簡單的英語都聽不懂,於是靠記者翻譯他說的土語:「我除了會說家鄉語言外,只會兩種語言。一是我飼養的駱駝語言,二是與神對話時的心靈語言。但這兩種你們肯定不會。」

旅人聽後,當下覺悟到沙漠的遊牧民族「和神溝通是不用翻譯的」。即使會說流利的外語,如果無法了解心靈之語,又有什麼用呢? 當旅人再度踏上旅程時,彷彿從茫茫風沙中,聽見了大地之語、神的沉默和內心孤寂的低訴。

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

美好的一天

23岁的孩子意外身亡,来不及说再见的爸爸这么提点大家:"我们都应该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回到家抱一抱你的父母亲,别忘了,一旦有事,便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让我们珍爱生活里的每一天,疼惜身边的亲人,让日子不留遗憾!

把几米的这幅画当作一个提醒:

当时,你命令我们站在一簇艳红的花前拍照。
我们不喜欢花,也不喜欢被勉强,露出不耐烦的神情。
现在,相片里美丽的花色已褪,我们长大,而你已离去。
我始终无法忘记那一天,你一直笑着哀求我们:
“笑一个嘛!笑一个嘛!”
如果当时我们带着甜美的微笑,该有多好。

我可以发脾气吗?

在你心中, 有过这样的呐喊吗 -- 烦恼事情一箩筐,家务锁事、亲子问题、老公外遇,我该怎么办?我好想发脾气,让自己舒舒服服透一口气!

有人在面对压力时,大发脾气,伤人又上己;也有人在面对压力时,选择默默忍受。到底要如何解压?如何好好发脾气?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健康又自在呢?

適度压力有助学习和成長,让你谨慎面對,激发潜能;太大的压力却让你不负重荷,如果没有及时好好疏解,将让你感觉:

# 生气
# 被背叛
# 羞耻感
# 内疚
# 无力感
# 郁闷
# 害怕、茫然
# 麻木
# 不公平
# 焦虑、担心
# 想哭一场

如果我们一直压抑情绪,一直没有觉察到它的发生及存在,长久下来,双肩的肌肉就会僵硬紧张;胃也容易抽痛。

如何释放压抑、紧张的情绪,促进肌肉放松?

怎样应用身体活动促进个人对身体的觉察;勇于表达蕴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唤醒个人注意动作内在的诗情?

如何提升个人的自信,透过不同的表达经验,发展个人的美感?

《我很想发脾气!我可以发脾气吗?》的讲座将在雅乐妇友会举办, 欢迎所有年龄在40岁以上的女性朋友们一起来探讨,应该如何好好发脾气?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健康自在?

时间:12月7日下午2-3点
请向雅乐妇友会报名(Tel: 6250-1012)

2007年11月29日星期四

破茧而出的蝴蝶

在周遭的环境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孩子充满了怒气,就像一只毛虫,周身是刺,碰也碰不得,到了青春期又像蝶蛹,把自己闷在茧里苦苦挣扎、艰辛的寻找自己,总要跌跌撞撞,才能破茧而出,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绽放生命的光辉。

昨天早报现在的主角彭志永就是一例,19岁因为父亲去世而醒悟的他,只有小学会考还未及格的资历,经过10年的奋发图强,如今他是国大的模范生!更令人欣喜的是他回到曾经被关的收容所,分享自己浪子回头的故事。

前几天电视报导了冯俊杰的心路历程,他也曾经逃学、吸大麻、被学校开除,但后来却成为一名设计师,并在工余粉墨登场,扮演小丑,到乐龄中心、孤儿院、医院,把欢笑带给老人、小孩和不幸的病人。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杂技训练班”,专门教导在纪律方面有点问题的学生,学习马戏及杂技技巧。这项活动在无形中加强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培养纪律和努力不懈的奋斗精神,从而引导青少年走上正途。

志永和俊杰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曾经犯错,是过来人,和迷途青少年有相同的经历。他们一出现就已经是最好的示范,胜过辅导员、师长或父母的千言万语,有非一般的说服力 -- 如果我做得到,你也行!

不过,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生命中的贵人,让自己从挫折中爬起来,以下的提醒,供青少年和家长们参考:

青少年面对挫折要懂得:
-- 接纳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
-- 找出受挫的原因
-- 寻求父母和师长的意见
-- 不可意气用事
-- 改变需要时间,获得别人的信任也需要时间

孩子渴望父母的鼓励,您需要:
-- 以温和支持的语气、坚定的态度和他沟通
-- 表达对他有信心
-- 建立孩子的自尊
-- 认同他的努力和进步
-- 把焦点集中在他的正向行为和优点
-- 注重过程,不要只看结果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社交困难的孩子

11月24日早报报导前一天有位国人路经台北的台湾大学门口时,不幸遭一名男子砍伤,一条动脉被砍断,几乎断腕,伤势严重。从25日早报即时新闻得知,这名约50岁新加坡商人左手腕关节也有开放性骨折,目前在加护病房,虽已脱离险境,但意识还没有清醒, 他的太太在病房外苦苦等候先生醒来。

据知23岁的嫌犯患有一种“亚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s syndrome)的精神疾病,个性易怒情绪不稳,连他的母亲都得申请家暴令保护自己。而砍人的原因是,当天他要求母亲撤销家暴令不成,情绪失控才会砍杀发泄。

过后莫茲婷心理師在中国時报发表文章,让大家更了解「亞斯伯格症」。拜读之后,发现它听起来陌生,但在我们的环境中不乏这样的孩子,值得我们留意,并给予及时的协助,以免惨祸发生:

~~~~~~~~~~~~~~~~~~~~~~~~~~~~~~~~~~~~~~~~

他們不是外星人

台大門口爆發的砍人事件,砍傷人的男子母親說明男子是「亞斯伯格症」。這會不會造成社會大眾對一般「亞斯伯格」的誤解和畏懼?筆者從心理諮商工作多年,接觸不少「亞斯伯格症」的兒童和青少年,茲將他們的特質分述說明,以讓社會大眾有正確的瞭解進而能適時適宜的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協助。

「亞斯伯格症」乃在一九四四年被維也納的一名小兒科醫師叫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所提出,經過五十年後,第四版的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正式承認為「亞斯伯格症候群」。無論是亞斯伯格醫師或在他之後的許多研究學者專家,都對「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主要症狀指向社交困難、溝通困難、行為興趣的固執。「亞斯伯格症」也經常被稱為「學者症候群」、「自閉症」等,現今和過去所熟和的人物中,被研究人員懷疑為亞斯伯格症的有:莫扎特、梵谷、愛因斯坦、牛頓等。

許多的亞斯伯格孩子仍然與一般孩子一樣上一般的學校,進入一般的班級,和同儕做同樣的事。在認知能力、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方面,亞斯伯格幾乎與同儕的表現沒有兩樣,甚至有些在成績方面的表現比同儕更加出色。他們能在大人面前侃侃而談的發表言論,用詞遣字超乎其實際年齡外,所言之內容也活像個「小博士」般令人驚訝,這樣的表現著實常常會遮蔽其社會技巧損傷的事實!

因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亞斯伯格孩子的父母、老師、同學都會拒絕相信孩子有先天社會技巧損傷的情況,而會用這孩子很「奇怪」、「成績很好但EQ不好」、「他很霸道、很自我中心」等來形容他們。在人際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假像正常」常帶來許多的困擾,困擾著孩子本身,也困擾著父母、老師及同學。

此外,「亞斯伯格」孩子常常成為團體或班級中被其他同儕欺負的對象孩子,因為他們不瞭解存在於社會團體中的無形規則(如:人際互動該有的界限、玩遊戲要輪流等等),也難於瞭解社交線索,如察言觀色,因此在人際互動時會出現看似怪異、白目或冒犯別人而不自知的不適當行為。

亞斯伯格孩子在人際關係中經常是挫折的,而他們所感受到人際壓力卻又難於調適,所以經常會有焦慮不安的情緒,甚至容易併發「被害妄想症」。當內心對外在環境逐漸的恐懼時,亞斯伯格孩子常會產生防衛性的行為,如:想要隨身攜帶武器、攻擊行為、退縮,甚至懼學或封閉自己等。

亞斯伯格因為與環境的互動會格格不入,有適應上的困難,他們需要「人際及情緒諮商」,人際技巧訓練。當個人、家庭、環境(學校、職場)、社會大眾共同努力,並善待這些彷彿從另個星球來的人類時,他們將顯得可愛,也相對有善意回應。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走过死亡幽谷

哀伤是由失落而起,不一定是丧失亲友,有时候一段感情、一件心爱的物品、美好的时光、青春美貌,甚至是宠物的消逝,都会令人感到悲伤。悲伤是人生当中的一个危机,也可能是转机。有的人因此成長,但也有人卡在失落里,生命就此停滞不前。

在金边龙舟翻覆惨祸的事件中,龙舟队的队长无疑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他勇敢的面对了媒体,当记者询及这次的意外是否会影响他今后继续龙舟活动,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还没有仔细想这件事。”

或许记者是太年轻了,没有经历过悲痛的事件,不了解哀伤需要一段时间平复,得走过了不同的阶段,才能思考未来。

走过死亡幽谷是需要时间的!对于哀恸最深的丧亲者,我们得从接受死亡的事实开始,陪伴他们实际处理后事,以增加亡者已逝的现实感;鼓励表达复杂的情绪,经历失落的痛苦;協助克服新环境中的种种障碍,慢慢适应失去逝者的生活;直到最后他们才能放下失落、与之道別,统整自己的人生,替未来做决定,重新过日子。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說:生命彷彿海鸥与浪潮的会合,稍纵即逝,生命与死亡由天命所主宰,都非人力所能改变,这是大自然生物的常情,重要的是生存時活得有意义、有尊严。在无尽的追思与怀念中,我们看到这些健儿都在短短的生命里绽放了光芒,他们将永远活在心爱的人心中!

2007年11月26日星期一

给悲伤一个出口

11月23日,22名代表我国到柬埔寨参加亚细安龙舟竞赛的健儿,在赛后自行划回起点时,龙舟不幸翻覆,5名失踪的划手经过将近40多个小时的打捞后尸体终被寻获,家属最后的一线希望破灭,其内心的惨痛与呼喊,随着记者的报导,让人看了也忍不住泪水。

失去亲人的痛以白发人送黑发人为最,而意外死亡造成来不及告别,更是哀伤中最难以平复的!何其难过,他们要承担这两者!报导中,这些健儿都是品学兼优,而且和父母兄长的关系密切,他们的父母多已60岁以上,在辛苦了一辈子,正要安享晚年时,却遭遇丧子之痛,我们能理解他们复杂纠结的种种情绪,也希望让大家也都明白哀伤的历程,丧家以及亲友能够做些什么,帮助自己或别人走过死亡的幽谷。

根据生死学大师伊莉莎白. 库伯勒. 罗斯的看法,哀伤是一段循环的历程,所有的情绪会反反覆覆:

# 否定:不承认死亡的事实,拒绝去看、去听、去接触。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机制,让自己不被接到噩耗时的种种负面情绪击倒!在未见尸首前,他们都说“我不相信他不在了,去的时候还开开心心!”“可能在哪里被救起了?”

愤怒:对自己、迁怒他人,甚至可能针对逝者。想要找个对象或原因为整件事情负责,他们怒号:“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救他?”、“队员求胜心切,但是队长或领队一定要以安全为首,不能为了取胜而忽略安全。队长要告知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家人一个交代。”、“我都叫你不要来了,你为什么还来!”、“他就这样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他亏欠父母一个交代。”

# 讨价还价:“如果当时有穿救生衣,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一直交代他要小心,水的东西不可以开玩笑的…”。希望能改变事实,寻求弥补,向外界、甚至命运之神追讨公道。

# 陷入悲伤:发现既成的事实不能改变,但心理上仍无法接受,陷入无助、沮丧。“从儿子出事当天,她不吃不喝不睡,只要想起儿子,就泪如雨下”悲伤流泪是正常的心理历程,协助人们度过最难挨的阶段,为接受及面对现实做准备。

# 接受:承认失去亲人,开始学习接受。这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间线,随时因为某些事件又被挑起情绪;如具有意义的日子,亲人的物品等。

接受是复原的开端,有些局外人常觉得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去找回尸首,但这是帮助丧家复原的关键,不能看见,就无法接纳,永远是一个谜、是一丝希望,在心中将是一个无法复原的缺口!所以我们常鼓励丧家见死者最后一面,这有助于接受死亡的事实,能够较快走出阴影。

当然,意外死亡的面容是很可怕的。早报提及当其中一人的父亲从殓尸房认尸出来,他的母亲紧紧拥抱他落泪,频说:“对不起,对不起。” 她道歉,因为自己始终不能鼓起勇气踏进殓尸房,抱歉伴侣得独自承担认领儿子浮肿尸体的包袱。她事后对记者说:“我要记得儿子俊俏的样子,我要记得他从前的模样。”这段报导令人动容,当中包涵了多少心酸、不舍、犹豫、煎熬和歉疚!或许,对这妈妈而言,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丧家在接受事实后,要明白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无可避免的,不要自责。尽量找机会叙说或舒解心中的感伤与怀念,给悲伤一个出口。如不时举办亲友的纪念会,分享彼此的不舍,设立纪念册、网页或博客,让大家有共同怀念的平台。如原有博客网站的一名成员,他的好些朋友纷纷在网上留言,表达对失去这位挚友感到悲痛,并希望他在九泉之下能够安息;这对丧家是很好的安慰。

另外,我们会想为事件找到意义,譬如有位兄长在看到弟弟生前不久拍的照片,三个死去的人在照片中,搭着彼此的肩,笑容灿烂。他说:“至少他在去世前,非常享受最后的时光。” 或者藉此教训,大家也会思考活动安全的重要性,懂得在赢得胜利跟生命安全之间取得平衡点。

在当下,丧家的健康是我们所关切的,如果您是他们的亲友,请全心陪伴、耐心聆听,不要给建议、说道理。大家分配时间前往协助处理烦杂的琐事,提醒他们照顾自己的身体。记得,陪伴是长程的,一定要持之以恒、彼此合作,否则,事件过后的人去楼空,常更令人感伤,而你自己的悲伤也要有适当的舒解管道!

最后克莉斯汀.龙雅可这首诗,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方向:

假如我死時, 你不在我身旁, 请別担心, 也不必感到遺憾
有時你的出现对我是一种安慰, 有時卻会障碍我的离去
如果你想对我说什么或作什么,请早
那样,在我不預期地突然撒手時, 你不会有遺憾
当你获知我已离开人世時,请万緣放下
记住, 我感激你为我所做的一切
我最需要的是你的慈悲,你真挚的祈祷
祝福我, 让我安心地走

2007年11月23日星期五

多元智能

前几天早报记者林弘瑜报导了东部一所学校校长,为表扬家长对孩子的突出学业成绩的努力,特别予以父母奖励;有者觉得这事有待商榷,读书不是孩子应尽的责任吗,干吗需要鼓励父母?这个校长认为,父母的付出,应该给予肯定,颁奖是最具鼓舞性质的。

的确,为人父母都体验到培养一个孩子成材绝对是不容易的事!要找到好学校,还要进到好的班级,并得叮咛孩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回家确实做功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再加上特地请假,来个彻底的考前大猜题。此外,还得求神拜佛祈求考试当天孩子的状况良好、考场安宁(或要像韩国般禁止飞机起落、汽车鸣笛)、考题难易适中,诸多努力才能博得孩子的好成绩,你说,是否应该嘉奖呢?

然则,这样的嘉奖本身是否有些本末倒置呢?孩子有好成绩应该是他自发学习的结果,要感谢的话,要由学生自己表达,谢谢父母给他安定和乐的家庭,让他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是!

刚以294分缔造状元史纪录的圣希尔达小学女生纳塔莎昨天受访时,就感谢她母亲。她说:“从小妈妈就鼓励我努力学习,我从2岁起养成阅读习惯,至今已读了上千本书,这都是妈妈指导有方,我欠她很多。” 她的妈妈原本是新航空姐,怀孕后辞职当家庭主妇。她说:“我辞去工作已经12年半,专心在家照顾孩子,那是一份有3000多元薪水的工作。家里的收入虽然少了,我却有100%的时间能和孩子在一起。她们有什么困难,我就在身边帮忙。看到纳塔莎今天的成绩,我感觉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是的,陪伴和支持孩子非常重要!该获嘉奖的,是能够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鼓励孩子发挥潜能,并支持他勇往直前追求目标的父母。这样的孩子或许未必在成绩上有好的表现,但他肯定活得有自信、积极乐观。

这是因为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我们也得在孩子身上看到他们的多元智能。加德纳教授就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八项:

语言文字智能: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
数学逻辑智能: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
身体运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
音乐旋律智能: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人际关系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自我认知智能: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瞭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
自然探索智能:能认识和探索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环境的能力

一般我们所看重的只是语言文字和数理的能力,但孩子的长处可能是在其他方面,父母要能“慧眼识英雄”,不以学业表现论成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支持;而学校也能够因材施教,鼓励孩子往各方面发展!

如此一来,我们要给予父母肯定的应该是努力奖、进步奖、支持奖…。

2007年11月22日星期四

幸福家庭7习惯

成功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曾被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为全美25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第一本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高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七年,在全球70个国家以28种语言发行共超过一亿册。过后根据七个习惯的精神,拓展到青少年、家庭等各个领域,出版了众多作品,并开发为课程,设立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现为提供培训和管理咨询的世界顶尖级公司,它的服务与产品遍布全球,在38个国家设有44个分支机构。上个周末,他应邀到狮城举办“强化关系”的社区研讨会,同事有幸恭逢其盛。

七个习惯包括了 --
1主动积极: 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
2以终为始 :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
3要事第一:把要事放在第一顺位
4双赢思维: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
5知彼解己: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开启真正的沟通
6统合综效 :扬弃敌对的态度(1+1=1/2),不以妥协为目标(1+1=1 ),也不仅止于合作(1+1=2),寻求创造式的合作(1+1=3 或更多)
7不断更新: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

史蒂芬·柯维把这七个习惯运用在家庭,写成了《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与幸福有约,台湾版)。《纽约时报》称这本畅销书会告诉你:在一个动荡的世界中,如何建立和维护强有力的家庭文化,并获得幸福、成功的完美人生。当家中人人互相指责、批评的时候,如何才能拾回家庭和睦?如何让你的孩子心甘情愿做自己该做的事和作业,而不必百般提醒或贿赂?当感情不再的时候,如何重建已破裂的关系?如何对一个根本不想听你说话的家庭成员施加影响?当父母感到孩子逐渐远离你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在不施惩戒的情况下统整纪律?当父母为了三餐温饱而工作的时候,怎样才能让这个家庭获得高质量的时间?如何才能使你的家庭坚固,经受得住社会上不良的影响?

他主张建立幸福家庭的第一步是为心目中的家庭画幅蓝图,想一想我们要用那些原則來经营自己的家庭?比如說:真誠、尊重、終生学习、同步成長、圆满、无条件的爱、信任、双赢、服務等等原則,來做为家庭中扮演何种角色時抉择的依归。厘清原則就像用罗盘定位及选择方向一样,使我们的抉择产生一致性。碰到问题或任何刺激時,都可以回归到「原則」來寻求更好的回应方法,这就是以原則為罗盘的重要。 我想这就是中国人的”家训“、”家风“吧!

當厘清了原則、存在目的及期許(願景),便可以將三元素結合成家庭的「使命宣言」。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所写就的使命宣言是专属这个家庭的,它反映了此家庭的期許与价值观或原則,是家庭成员思维及行为的指引;而七个习惯便是实践蓝图的正確态度及方法。

这套有系统的家庭法则,简单、可行,热爱美满家庭的你我,不妨找来原著,好好参考!

2007年11月21日星期三

雅乐妈妈互助小组

让孩子到幼幼班,还是自己照顾好?
小女儿不肯上学,总是哭闹,怎么办?
刚上中学的孩子结交了坏朋友,行为、举止都改变了!
15岁儿子的房间一团乱,都讲不听!
整天对着电脑,三更半夜还不停止,如何是好?
孩子不和家人讲话,他在想什么啊?
…………

亲爱的妈妈们,以上的困扰妳是否感同身受?

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承诺,上一代的人在大家庭里成长,彼此互相支援分享,有很多老一辈的智慧、人力可以依靠;但当一个现代的妈妈可不简单!不仅多数得单打独斗,要工作、进修、回到家还要洗手做羹汤、照顾孩子的功课和作息,真是不容易!即使是全职的妈妈也常感精疲力尽,因为科技瞬息万变,孩子吸收外在的讯息又快又直接,妳好像和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要踏入他们的频道好难哦!

别泄气!不管妳的孩子2岁、12岁,还是28岁,欢迎妳来《雅乐妈妈互助小组》!在这里,妳的喜悦有人分享,妳的困扰有人理解,妳的问题有人聆听!请带着坦诚与信任,来和其他妈妈们一起学习和交流。

活动目标:
1、建立妈妈间良好关系,提供安全、有共同经验,能互相倾听的支持环境
2、互相了解、分享教养子女通常面对的压力与困扰
3、学习教养知识、亲子沟通和解决问题技巧

活动内容
§ 亲子教养短讲:分享常见的教养问题应对方式和管教原则
§ 亲子疑难杂症:有经验的妈妈、辅导员和妳一起分担
§ 亲子游戏:提供一些增进亲子关系、同欢共乐的游戏

时间:
每月第四个星期二下午2:30 ~4:30

11月27日,短讲主题:孩子的多元智慧

12月18日(因逢圣诞节,提早一周),短讲主题: 有效的亲子沟通

请别错过妈妈们互相扶持的机会,致电雅乐妇友会报名(Tel: 6250-1012)!

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

婚姻这堂课

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18日的早报周刊正好把两则有关这个预言的文字放在相邻的版面上,正反两极相互对照,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

作家吳淡如藉由“爱情盛宴”这部电影来诠释爱情是一场痛苦的盛宴,而婚姻确实是爱情的坟墓,男主角的两位太太都因为外在爱情的力量,结束了婚姻弃他而去。

不过,他说「唉,我们怎么能够因为她真心爱一个人而谴责她?」

吳淡如也认同:
~~~~~~~~~~~~~~~~~~~~~
說的好,就算是不倫,就算是出軌,就算被傷害,
如果他(她)是真心的愛上一個人,
那麼,他只是背棄了與你的盟約,並沒有背棄他的真心和愛情。

搶得了人,搶不了心,
他選擇了他真正要的東西,
落選的戀人,只能黯然接受愛情的后冠已經悄悄移轉到別人頭上的現實,
除了祝福他,和悄悄的療傷止痛之外,能做什麼呢?
~~~~~~~~~~~~~~~~~~~~~~~

真正的爱是不忍对方受苦,而放手让他(她)去追寻新欢吗?我相信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像男主角这么大方的少之又少。在我们的个案中,极大部分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让步,而独啃被人背叛和孤单养育子女的苦果,当中的折磨又岂是“悄悄的療傷止痛”可以化解!

人们可以为了新的恋情什么都不顾吗?在大家的期盼中,对婚姻的共识是 -- 婚姻=爱情+承诺+责任!也许在激情过后,爱情会褪色、会淡化、会转为较深沉的感情或是恩情;可是在婚姻里,一旦有过承诺,不是就应该一辈子相厮守,可以共富贵,同甘苦,即使对方潦倒病痛,也不离不弃,即便自己的心变了,也不可以违背?!

相比之下,法国新左派大師、以「政治生态学」著称的社会学家安德列.高茲(Andre Gorz)对她太太的爱,就很令人震撼。两个月前他在巴黎家中与妻子一起注射毒液,共赴黃泉,因为「沒有对方,我们皆不想继续活下去。」

40年来,他的妻子因为手术后遗症饱受病痛折磨,发作时痛彻心扉,他不忍心看著爱妻煎熬至死,也无法独活,并处理妻子的身后事,他说:「有時夜深人靜,我会看到有个男人跟著一輛灵车,走在荒野中一条空蕩蕩的道路上。那个人就是我,但是我不想看著妳被火化,不想双手接过妳的骨灰罈。」所以他们选择一起离开人世。

高茲84年的生命留下近20部作品,但都不及他的遗作《给D的信:一个爱的故事》(Lettre a D: Histoire d’un amour)来得轰动。这是一封写給重病妻子、長达74頁的情书,早报摘录了当中的一句:

“你就快到82岁了。你的身高缩短了6厘米,体重不足45公斤,可你依然美丽优雅,令人爱慕。我们共度了58年的时光,我爱你胜过从前。”“我们说过,假若世间真有来生,还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他们以生命见证了对爱情的坚贞。

当然,高茲夫妇的选择有其生活背景因素,他们都是彼此的唯一依靠,妻子来自破碎家庭,高茲和父亲的感情也很疏离,他们也不愿意生养小孩而分薄对彼此的爱,58年的婚姻已让这对夫妻紧紧缠绕,互相依赖,少了一个人就无能独存。

在婚姻里怎样平衡自我的独立和夫妻的亲密,怎样让爱情保鲜,怎样信守承诺,怎样肩负对配偶儿女的责任,是一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的功课!

2007年11月19日星期一

也谈代沟

很喜欢早报周刊“给孙儿的信”这一栏,知道它已结集成书实在很高兴,因为当中有一些绝妙佳文在稍不留意时就找不回了,甚是懊恼!

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内蕴的真情与爱心。老爷爷和老奶奶有的描述他们照顾孙儿时的快乐,让大家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不只因为老人家能为儿女分劳,并在共处时默默灌输小孙子为人处事的道理、传统的价值观或制造华文、方言的学习环境,更关键的是他们有时间、有耐性、有爱心,能够在包容、专注的状况下陪伴孩子成长,而这是丰硕小心灵非常重要的养分!

有些则苦口婆心,表达了他们对孙子的隐忧。有道是爱之深责之切,当见到孙子身上一些不良的习性,老人家原本只有叹惜的份,因为讲了孩子未必会听,听了也未必会改,不讲嘛,又觉得没有尽到长辈的责任,糟蹋了一个灵巧的孩子!有了“给孙儿的信”这一媒介,至少能痛快的表达内心的焦急和关怀。

而昨天李建爷爷的“代沟”一文令人激赏!因为做爷爷的明明白白指出了祖孙间各个方面的差异,然后客观的向孙子寻求消弭差距的好方法,这当中没有任何指责!

了解和接纳是跨越鸿沟的前提,知道彼此是不一样的,而能够尊重和欣赏则是下一步。我们都受环境和时代的影响,每一种生活方式、理念和价值观都是因应外在,而能让我们继续生存的产物,这当中无所谓好坏对错,只有行不行、能不能!只要老一辈不坚持自己那一套才是唯一的依归,可以放下架子,去探索年轻人的世界和思维;而年少的也不一竿子打翻一条船,认定传统思想为无用、跟不上潮流,可以细心观察长者的风范,那么融合当不是难事!

态度是跨越代沟的关键,大家都把身段放软,诚心接纳,积极沟通,那么鸿沟虽无法消弭,至少也能在当中筑一座桥,互相交流!

2007年11月16日星期五

童年只有一次

看到下面这则外电报导,内心其实是百感交集的!

带过多个回合的单亲妈妈支持团体,当然,我们会鼓励大家看到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的优势。就像丹尼这样,他们早熟、体贴、懂事,能为妈妈分忧,彼此之间的感情比一般双亲家庭来得浓厚。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单亲家长必须看到,才能摆脱自怨自艾和亏欠的心理,以平常心来对待亲子互动。

但是,我们也不断提醒单亲家长“童年只有一次”,不要让孩子介入婚姻的纠葛、莫让孩子过早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也不把孩子当作自己倾诉痛苦、寂寞、怨恨等等情绪的对象!单亲家长一定要学习照顾自己、保护自己,需要帮忙的时候,周遭的亲友、社会资源都可以妥当运用,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让自己或孩子过度或错误的承担。

一个跳出来保护妈妈,而和父亲争执、打架,甚至砍伤对方的孩子,是我们所不乐见的,因为人生而平等,没有任何人该受到欺压或打骂,妈妈有责任保护自己不受暴力伤害,而不是年幼的孩子。

而一个“9歲救母百次,2歲會撥999 ,早晚替重症母親注射、驗血”的男童又是我们该鼓励的吗?这孩子白天当小护士照顾母亲,晚上即使睡觉了,也不時起床檢查母親的狀況,如此夜不安寝的情形应该已延续多年了,有照顾过病人的家属都知道这是多大的心理负担!一般为人父母在孩子1岁前也常常睡不安席,过后渐渐放下,可以一觉到天亮,感觉真是如释重负,但可怜这么小的孩子却要持续的担负种种失去母亲的恐惧!不免设想:将来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幸福吗?他会健康成长吗?

觉得英国政府在表扬孩子的同时,是否该设法减轻他的重担,还他一个童年?

~~~~~~~~~~~~~~~~~~~~~~~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英國里茲市的四十七歲母親安‧泰勒患有嚴重糖尿病,時刻面臨生命危險。讓人感動的是,與她相依為命的九歲兒子丹尼成為她的守護天使,兩歲就會撥急救電話,七年來從鬼門關前搶救母親上百次。

丹尼是一名三年級小學生,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因病去世,從小和母親安同住。然而,安罹患嚴重糖尿病,每天必須按時注射胰島素,否則將因體內的胰島素數值太低而昏迷,隨時可能喪命。由於母子倆相依為命,小丹尼成了唯一能照顧母親的人。

與同齡的孩子相較,丹尼顯得非常懂事、貼心。每天早上起床,丹尼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幫母親注射一針胰島素,而每天下午放學回家後,丹尼就會立即再替母親注射一針,並為她驗血。即使到了晚上睡覺,丹尼仍會不時起床檢查母親的狀況。

丹尼從兩歲起就學會撥打九九九急救電話,以便在母親發生意外時能及時呼救。丹尼至今已撥打過一百通急救電話,搶救陷入昏迷的母親!安也知道自己隨時可能撒手人寰,早就寫好一份詳細而感人的遺書,告訴兒子在自己發生不測後應該怎麼處理。

十二月四日,小丹尼將應邀上知名兒童節目《藍彼得》,講述他和媽媽的感人故事,為該節目的年度慈善活動募款,呼籲社會關注單親家庭兒童處境。《藍彼得》節目的主持人康妮‧胡克說:「他做得非常好,他是媽媽的小戰士。」另外,早在二○○四年,丹尼已獲頒「英國榮耀獎」。

乐龄天地支持团体

我们的长者,奉献了一生的岁月给国家、工作和家庭,如今,该是他们坐下来,好好休息及和别人分享他们的丰富经验的时刻。然,在忙碌的都市里,许多年轻人都必须为自己的事业打拼,每个人都有自己忙不完的事情要做。长辈们的心声,向谁倾诉呢?有调查显示,乐龄朋友要活得健康长寿,必需要有社交活动,并多结交朋友,才能够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辅友会从2007年4月开始,在位于碧山的雅乐妇友会,为这些乐龄朋友成立了一个崭新的支持团体【乐龄天地】。这是一个属于乐龄朋友的天地,也是一个让彼此相互扶持的互助团体。该团体也通过讲、演、说、唱、舞的方式,让乐龄朋友建立自信,提升自尊,信心满满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和挑战。如今已有近百人参与了前几次的活动,她们都给于这个团体很高的评价,多数参与者都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加释怀和喜乐。

【乐龄天地】的活动目标和内容如下:

活动目标:
提倡成功老化,达到健康、参与和安全三大目标,让乐龄朋友喜乐自在活在当下。

活动内容:
唤醒内在的天才: 真情分享之 -- 走过的路、才艺分享
集思广益: 学习解决和面对问题的新技巧
减压法: 呼吸法 、欢笑瑜伽 、歌舞与游戏

活动时间:每个月的第四个星期五下午(2点半到4点半)

本月的聚会日期是在23日下午,欢迎年龄50岁以上的妇女向雅乐妇友会报名(Tel: 6250-1012)。

2007年11月15日星期四

雕塑青少年

每一年考试结果公布时,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因为成绩不理想而结束自己宝贵生命的青少年,在这短短两个月内就有两宗,究竟我们要给孩子怎样的自我肯定、人文价值观和挫折教育,该如何来雕塑青少年呢?

昨天的早报大声讲访问了数位初院和中学生,幸而他们都能正向的看待“失败”,了解一次的失败不代表永远,也找到运用沟通、亲友支持和博客等舒解失落的情绪,并将失望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

之后800热线辅导员(也是我会会长)指出在影响青少年方面,师长虽然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毕竟关系比较疏远,而强调“父母的关心、谅解,就起着更关键性的影响力”,“家长必须明白成绩不是全部”,“父母不应该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或以严厉的态度指责孩子“。在教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家长是第一线!

至于人文教育呢?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青少年生活的重点心,又可以在那些方面着力呢?我会的另一辅导员曾经 出席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在新加坡的学术讲座,讲题是:人文教育的位置。她整理了当中的精华:

~~~~~~~~~~~~~~~~~~~~
人文教育是人之心灵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选择何种方式在社会生存!人文教育不等同语言、非知识性的东西,人文教育能帮助人变得更好。

人文精神包括对人的尊重、自觉和重视。人文教育要从小开始,越小越应该唤起。它不是给你东西,而是从你本身就有的东西唤起。人文教育应该从中学做起。讲理论、讲思想、讲观点、细读名著,不然到了大学就太迟了。

小孩日常能力的训练,自理、团队精神等,都是家长与社会应教导他的。13岁孩子是《认识自我》的最关键时刻,大人需帮助、启发和教育他。知识教育全世界通用,但人文教育则不一样,因国情文化之不同。通过人文教育潜移默化、通过阅读打开心灵之门,把人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故事中的情节能让孩子与它沟通,产生情感,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用感情和故事里的角色沟通。

人文教育不能只有理性化、教条。阅读对《美》的理解,一定要帮助孩子懂得美、欣赏美。有爱才有美。爱的感受需要人去激发它。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美、感受美?这过程需要人去教育,需给孩子大量地接受美的可能性。

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一个国家没有人文教育,不打自垮。人文教育要坚持自由、多元化、不设限,要替小孩创造一种施展的环境。人本身有一种能量,会把美好的东西唤发出来,只是目前受社会压抑。人对自身一定要有信心,作一个会还原到自己本来面目的人。

伦理道德是人性原有的东西,它不是社会的约定俗成,而是人性本具的善良。生命的本能是需要与别人交流、分享喜怒哀乐,由此可引申出许多问题和互助。不讲人文的恶果:如《上海宝贝》一书。

人性需要完美。大楼再多不幸福;地铁再多不幸福;真正的幸福是靠自己的心灵存在。生命一定要开花,一定要去爱别人,要教导小孩有爱人和奉献的心。人本身有一种自觉的奉献去爱别人。我们应当把社会上强加在孩子身上不道德的东西淡化掉,宗教与人文教育可帮助孩子!
~~~~~~~~~~~~~~~~~~~~~~

Carl Jaspers 对于教育的见解是我的最爱,他说:

教育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雕塑青少年是一门艺术,有赖父母、师长、学校和社会以爱心、了解和技巧长期的耕耘。

2007年11月14日星期三

从何处再起?

我们常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前阵子洪兰到新加坡演讲时,她说从哪里跌倒,要换个地方爬起来,因为可能另一个天地才是自己专长或是伯乐所在。但如果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上时,又该如何呢?以下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思索一下人生的境遇和处置:

~~~~~~~~~~~~~~~~~~~~~~~

韓國作家柳時和到印度旅行,滿懷期待地要參加十二年一次的「小壺節」,卻意外地遇上大霧,取消了從孟買到德里的航班。

失望全寫在臉上,一位八字鬍的印度人笈陀看見了,和他分享一個故事。 印度在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為了享受休閒,在加爾各答建造了高爾夫球場。想不到有不速之客出現擾亂,那就是猴子。

每當他們揮桿後,球一落在草地上,總有猴子跑來撿球,再把球亂扔到別處。比賽因此必須從頭開始,火大的英國人,於是將球場外圍鐵欄加高兩倍,但這對猴子一點用處也沒,反而更興致勃勃地穿梭在球場。

英國人只好重新制訂球場規則,那就是「每次都從猴子把球扔到的地方再開始。」此後,打高爾夫球變得更不能掌控。幸運的人,球明明打偏了,可是猴子卻把它扔到球洞裡。倒楣的人,球已滾到球洞附近,猴子卻把它扔到水池裡。

笈陀說:英國人從高爾夫球賽中,學到的不僅是球賽,而是人生與球賽是一樣的道理。人生當中,如果遇到猴子來妨礙時,何不就從猴子把球扔到的地方再開始!

2007年11月13日星期二

沉迷网吧

议员李玉云昨天在国会上提出青少年沉迷网吧的问题,希望政府各有关部门能协调运作,联手出击,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以阻止学生流连网吧。

有记者怀疑本地青少年沉迷网吧的情况,是否已经严重到得花国会近15分钟的时间来辩论?!我们的观察是确实很多父母对于孩子上网、玩游戏和沉迷网吧而荒废学业、影响健康伤透了脑筋。


当然电脑和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像双刃剑,有效运用就如虎添翼,为学习、交游和娱乐等各方面增加了许多便利和姿采;然一旦失去了时间控制、忽略当中的陷阱,就给生活带来困扰。

能否运用得当关键在于青少年对自我的认同。如果他在现实社会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成就感,通常沉迷的机会较小;而个人的价值观和权衡轻重的自控能力,也会帮助他在投入各个领域的时间上做正确的分配。

当然,一家人的关系更是影响的因素。父母亲在孩子出了问题时,不能只靠政府严惩或提出妙招,希望立马将孩子从电脑前面拉开。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沉迷互联网多时,父母除了花时间沟通、陪伴上网、一起讨论之外,要找到能和电脑抗衡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当中找到快乐、刺激、满足和成就感,比如全家人旅行、划船、射箭、打球、钓鱼、唱歌等等,在不知不觉中带动孩子参与,让电脑在他们生活中的比例能够逐渐恢复平衡,这才是治本的方法。

预防还是最重要的,在事情还不严重、彼此的关系美好时,父母就得先和孩子约法三章,防微杜渐。

以下是微软(Microsoft)提供给父母参考的合约,和你的孩子商量,彼此同意、签名后张贴在电脑旁边作为提醒:

~~~~~~~~~~~~~~~~~~~~~~~
網路使用合約

我會遵守下列各點:

• 和父母討論以瞭解網際網路使用規則,包括:可以瀏覽哪些網站、上網時可以做哪些事、哪些時間可以上線、可以上線多久 (___ 分鐘或 ___ 小時)。

• 未經父母允許,我絕不會公佈自己的個人資訊,包括:家中地址、家中電話號碼、父母公司的地址或電話號碼、信用卡號碼、我的校名和學校地點。

• 如果在網際網路上看到或收到的訊息 (包括電子郵件訊息、網站,甚至是網友寄來的一般電子郵件的內容),令我不自在或帶有威脅言語,我一定會立刻告知父母。

• 未經父母允許,絕不同意與網友見面。

• 未經父母允許,絕不把我自己或其他家庭成員的照片,透過網際網路或一般郵件寄送給他人。

• 絕不能將我的網際網路密碼給父母以外的任何人 (即使對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 上網時要自律,不要做出可能傷害或觸怒他人的事情,也不可做出犯法的事情。

• 未經正式允許,絕不從光碟或網際網路下載、安裝或複製任何東西。

• 未經父母允許,絕不在網路上進行需花費金錢的活動。

• 我的網際網路登入名稱和聊天時所用的名稱應告知父母,茲列出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

父母或監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

2007年11月12日星期一

更年期的转变

更年期就像青春期,都是情绪动荡不安的时刻!

一个原本平和的家庭,如果正值更年期的父母碰上青春期的儿女, 那恐怕是火星撞地球,不得安宁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家庭辅导中,成员的年龄是一项重要的线索!

当然就如很多家长的反应:我的孩子好像没有青春期的现象,他们一点也不叛逆! 更年期也是如此,有些人安然度过,一回头,才惊觉“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点不适感都没有;而有些人则被更年期折磨透了!

除了遗传和体质外,个人的预备、调节和应对能力是影响更年期生活品质的关键; 当然环境和周围的支持力量也很重要。 就像孩子的青春期,如果父母可以理解、接纳他们的身心变化, “顺着孩子的毛摸”,又哪来叛逆可施展?

而如果把更年期当作像下文所言, 是一个重整的良机! 能让我们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回顾过去,思考未来,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懂得疼惜自己,为转变做了好准备。 那就不用把它当洪水猛兽般抗拒、害怕了。

男性和女性一样,都会面对更年期。 只是年龄较迟,大约是64岁,而且不像女性有明显的指标,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 但情绪的不安还是有的,能够觉察、统整,才可以再出发。

~~~~~~~~~~~~~~~~~~~~

50歲 是新的30歲

2007/11/4 作者:方怡安

美國名主持人歐普拉曾說:「五十歲,是新的三十歲(50 is the new 30.)」,這就是更年期的經歷、掙扎和成長的形容,許多女性藉更年期學會觀照自己,同時重新理解自己與他人、重整和家人的關係,這是女人一生中會經歷的兩次身心重大轉變。

更年期是指最後一次經期後連續十二個月沒有月經,平均發生在五十一歲。因女性荷爾蒙減少,對身體各器官產生影響,症狀包括生理方面的熱潮紅、夜間盜汗、心悸、皮膚及黏膜的乾燥、骨質疏鬆及心血管疾病危險性的增加。心理上,則沮喪失落、焦躁易怒、情緒起伏、失眠難安、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衰退。荷爾蒙引起情緒失控,以前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現在卻讓自己陷入膠著,拼命鑽牛角尖。

同時,這個人生階段往往面臨原本認同的角色需要重新調整,靠自己要面對這麼多的轉變真的不容易,透過和專業身心科醫師談談,可以協助自己看到「卡」在哪裡,甚至有機會選擇新的想法和情緒,也可以學習呼吸及放鬆技巧,對於熱潮紅、心悸及改善焦慮、睡眠,都會有幫助。

更年期症狀千百種,受困程度也不一,有的人演變成憂鬱症,在婦產科與精神科間奔波,有的人眼睛發澀,眼科醫生告訴她得了乾眼症,而皺紋一條條出現才是女人心中最大的痛。當身體警訊響起,方才查覺危機來到,面對更年期停經症候群,不妨先從善待自己的身體做起

2007年11月10日星期六

愈老愈值錢

怎样愈老愈值錢,活得有尊严、有价值,下文或能给我们一个参考:

~~~~~~~~~~~~~~~~~~~~~~~~~~~~~~~~~~~~~~~

庫存與庫藏

2007/11/1 作者:曾言

庫存與庫藏,一字之差,意義大不同。庫存是推銷不出去的打折存貨,庫藏則是增加價值,待價而沽的寶貝。

常見街頭促銷,打著「庫存大拍賣」的廣告牌,這就是推銷不出去,廉價出售的貨品。但庫藏絕不會拿到街頭「俗俗賣」,而是等候識貨者上門的搶手貨。

庫存貨品消費對象是一般小民,庫藏則是行家富賈,價值當然不同。庫存的東西往往經不起時間考驗,過時就失色,有時效的緊迫性。庫藏則是愈陳愈香,時間愈久價碼愈高。就像老酒、老茶,經過庫藏味道不減,反而隨著時間、空間增加韻味,價值自然不同。

人也一樣,有人年紀大了成了庫存,根本推銷不出去,只能做「三等國民」,等吃等老等歸土。但有人愈老愈忙「愈值錢」。兩者最大差異是,前者服老、嘆老、怨老,不出門、不活動、不學習,任時光摧殘,愈來愈退縮,愈來愈無信心。後者不服老,利用老人的優點,時間多、節奏慢、經驗豐,精進、修持、學習,自然而然氣質格調就不同。

古人把婦女比喻成酒,有的隨時間消逝「自然老」,變質、變味,甚至變酸成醋。但有人愈老愈有風韻,愈甘醇。人的韻味並不在外表,而是內涵,要當庫存,要當庫藏存乎一心,只要打開心胸,用心學習,心存善念,與時俱進,就能成為庫藏,愈老愈有價值。

2007年11月9日星期五

家庭主妇支持团体

在雅乐妇友会所开办的支持团体《雅乐主妇园地》欢迎家庭主妇们来参与。

11月13日我们将讨论“养儿防老”的课题,并分享龙应台的“如果”,还有精彩的巧手和妙方哦!

以下是这个团体的简介 --

身为全职的家庭主妇,一路走来,妳无怨无悔!

但一心一意为家人幸福操持的妳,日子久了,是否感觉失去自我而不快乐?

欢迎妳来《雅乐主妇园地》一起分享与学习,为平淡的日子增添姿采,提升妳的生活品质,找到自己的定位,展现积极、自信和愉悦!

活动目标
积极成长、快乐自信,跳脱黄脸婆的刻板印象,活出亮丽与贡献!

活动内容
§ 主妇巧手:分享自己的特殊才艺,如十字绣、缝纫、烹饪、糕点、摺纸、剪纸、书法、绘画、美容等
§ 主妇妙方:处理家务、管教儿女、美满婚姻的妙点子
§ 主妇论坛:讨论近期社会大事,培养对时事的关心和口才
§ 主妇书香:分享对于一篇文章、一本书的看法及心得
§ 主妇圆梦:透过脑力激荡,协助家庭主妇实现自己的梦想
§ 主妇力量:贡献力量和时间支持环保、关心弱势

时间
每月第二个星期二下午2:30 ~4:30

欢迎参加,共同成长!

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

不离不弃

读到这样一则外电报导,除了看到老兵本身的脆弱和毅力,最佩服是旁边支持的力量,她的妻子能够陪伴不记得自己,又全身瘫痪的人十多年,不离不弃,真是不容易啊!

~~~~~~~~~~~~~~~~

現年四十八歲的英國海軍老兵艾倫‧帕頓在波斯灣戰爭中身受重傷,不但全身癱瘓,也喪失所有記憶,但一隻輔助犬讓他重燃對生命的熱情,並在艾倫與妻子的二度婚禮上擔任伴郎。

艾倫曾是英國海軍中的武器工程師。一九九一年,艾倫駕駛軍車遭炸彈攻擊,他因此身受重傷,在病床上昏迷了整整三年。當艾倫醒來後,他絕望地發現自己全身癱瘓、無法言語,而且喪失所有記憶,認不得現年四十八歲的妻子珊卓拉和自己的兩個孩子—現年二十二歲的利亞姆和二十一歲的柔伊。

艾倫被困在輪椅上,每天和陌生的妻子兒女相處,他兩次試圖自殺失敗。然而,一隻名叫恩達爾的「輔助犬」幫助艾倫重回人生軌道。過去十二年來,拉布拉多犬恩達爾每天幫艾倫做家事,包括為他到郵箱中寄取信件,將髒衣服放進洗衣機、取出乾淨衣物,以及協助艾倫使用銀行提款機。

恩達爾甚至在一場車禍中救了艾倫。當時,乘坐輪椅上街的艾倫被一輛汽車撞倒,肇事司機逃逸,恩達爾將艾倫拖曳至道路旁,讓他保持可以順暢呼吸的姿勢,並迅速衝到附近的旅館求援。恩達爾的英勇事蹟讓牠獲頒英國動物慈善機構的金獎章。艾倫說:「恩達爾讓我找回了失去的愛心和人類感情。」

更好的是,由於妻子珊卓拉無微不至的照顧,艾倫與妻子重墜愛河。雖然艾倫始終想不起他們一九八三年所舉行過的婚禮,不過,他們決定拋開過去,再度宣示兩人的愛情永誌不忘。這回,聰明靈巧的輔助犬恩達爾在婚禮上擔任伴郎,見證艾倫人生的新一章。

2007年11月6日星期二

爱情的代价

很高兴歌手许美静能够走出忧郁症的阴霾,重新出发。经历了大闹酒店的事件,我想她愿意复出,面对公众的勇气,给很多罹患忧郁症的病人带来曙光 -- 它不是绝症,及早治疗,是可以复原的!

“留下”是她的新单曲,作词人陈佳明对爱情发出了一个问号,而美静的诠释是“爱情没有所谓的代价,一旦爱了就很执著,很简单却不容易。”

~~~~~~~~~~~~~~~~~~

刚刚梦里还有他

多么幸福和感伤

梦里外的我们真的爱过吗

没有呼吸的天空

告别蒙了一层沙

忘了我是谁

困在那一段时差

将我留下

也许能逃过遗憾和挣扎

眼里是 爱成了我无助的手中沙

放不下

你冷笑中有一丝苦涩的牵挂

如果重新开始需要用什么代价
~~~~~~~~~~~~~~~~~~~

前两天狮城的大事便是科学家和美学家齐来解释美,他们除了是多年好友,共同点应该也是对爱的执着吧!他们都做了“这不是一般男人会做的事……”。然则,爱情无关道德、社会规范和责任吗?

也许爱情没有所谓的代价,但是如何回应婚姻的承诺?

当我们赞叹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同时,何以面对被抛弃的糟糠之妻?

2007年11月5日星期一

真相

对于上篇所提的“真相”,眼见未必是实,下面的故事或许可以诠释一二:

~~~~~~~~~~~~~~~·
有一對情侶,男的非常懦弱,什麼事情都讓女友先試,女友十分不滿。

一次出海,返航時颶風將小艇摧毀,幸虧女友抓住一塊木板。她問男友:「你怕嗎?」男友從懷中掏出水果刀說:「怕,但如果有鯊魚來,我就用這個對付。」女友搖頭苦笑。

不久一艘貨輪發現他們,正當欣喜若狂,一群鯊魚出現了。女友大叫:「我們一起用力游,會沒事的!」男友卻突然用力將她推進海裡,獨自趴著木板朝貨輪游去,並喊道:「這次我先試!」 女友驚呆了,望著男友的背影非常絕望。

鯊魚靠近,卻對她不感興趣而向男友游去,凶猛撕咬,男友發瘋似對女友喊:「我愛你!」

女友獲救了,船上的人默哀,船長坐到她身邊說:「小姐,他是我見過最勇敢的人。我們為他祈禱!」

「不,他是個膽小鬼。」女友冷冷地說。

「怎麼這樣說呢?剛才我用望遠鏡看,清楚看見他把妳推開後,用刀子割破自己的手腕。鯊魚對血腥味很敏感,如果他不這樣做來爭取時間,恐怕妳不會出現在這艘船上。」

2007年11月3日星期六

钝感力的回想

今天一位中学教师在早报上推荐日本外科医生、医学博士,有师奶杀手之称的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所创造的新名词和理念:《钝感力》(The Power of insensitivity)。的确,在这个太过强调自我、过度敏感的社会是个好介绍。

这股“迟钝的力量”如今随着新书的发表,十分红火。连前首相小泉也在安倍内外交困之际指点他: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必须“迟钝”一点,钝感力非常重要,不要总把民意支持率的起伏挂在心上。

相较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大家都会觉得它或许是新词汇,但绝非新观念。就渡边所指的钝感力是“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的波动”;那么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济公的笑骂由人,甚至徐志摩的“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也有类似的意境。当然,拾得禅师回应寒山的问话“世间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最能表达:“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不过道理简单,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就像渡边先生所认为: “在人际关系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钝感力。” 我们常常是看到或听到一些东西就“快快的生气”,相信自己所见事情的表象便是真理,认为别人故意针对自己、贬低自己,从而撤回对别人的信赖,也对自己的价值失去信心。

这种现象在亲密的亲人间很容易出现,我们的情绪在家庭最是动荡。有人戏称“太太在外是精装本,回家是平装本”,而当丈夫的也是半斤八两。在家里,彼此的情绪赤裸裸的坦诚相见,动起怒来,由于了解对方的弱点,言语伤害,刀刀见肉。且“慢慢的生气”吧!先沉淀自己的情绪,冷静的思考之后,再进行沟通。

虎威先生在今天的专栏提及的鱼露事件就是绝佳的例子,他的太太EQ超高,非但没有让鱼露惹祸,还藉此增进了夫妻感情:

~~~~~~~~~~~~~~~~~
鱼露瓶在托运过程中被打碎了。开箱一看,玻璃碎片幸好都掉落在装瓶子的塑料袋内,但鱼露却肆无忌惮地“漫游”到各角落。整个皮箱,箱内的每样物品,都沾上它的色、“香”、味。我忽然不知所措,像个做错事的小孩。

妻看到我与皮箱的狼狈像,又好气又好笑,却也不发怒,只开始善后工作。受“污染”之物不能洗的马上丢弃,能洗的非得一洗再洗,不能去除气味。夫妻俩洗、擦、抹,搞了整个钟头,直到凌晨才就寝。
~~~~~~~~~~~~~~~~~~

其实要相处融洽,对事钝感之外,我们还得练就对人“敏感”!结婚多年的太太最常向辅导员抱怨的就是 -- 他一点都不知道我要什么、我在想什么,我都生气了好几天,他还懵然无知;忍了大半辈子,一些太太在上了年纪时提出离婚,这是主要的原因。所以想要白首偕老,先生得学习对太太的情绪敏感,而当妻子的则要练习的丈夫的反应钝感!

只有一招钝感力,万事“懵查查”是不够的,我们得敏于觉察别人的情绪,但却钝于和“自我的价值”划上等号;这样,或许就能笑傲江湖了!

2007年11月2日星期五

您准备好了吗?

接到以下这封电邮,描绘的虽然是日本的社会,但人心是一样的。

与其埋怨,及早为自己的晚年做好准备才是正向的心态吧!

~~~~~~~~~~~~~~~~~~~~~~~~~~~~~~~~~~~~~~~~~~

有很多事,年輕時都不懂,真的連聽都不懂。等年歲漸長,小孩漸大,某天才恍然大悟這些事....

小津安二郎導演? 早年享譽國際的"倫理親情"片代表作東京物語-(老父母的哀歌故事)有朝一日,你我都將是故事中的老父母!預見未來,先規劃晚年生活的模式與本錢,才是上策!

東京物語,影像一開始就有其象徵意義:一輛火車由僻遠鄉間駛向都市東京,然後鏡頭轉向鄉間的老夫婦,正在整理行李預備去東京看已成家立業的孩子們,夫婦為枕頭到底在誰的行李包裡起小爭論,反映著他們年老後的糊塗健忘。

而後,有一寡婦從窗口經過,攀談間,表達出對這對夫婦的欽羨,因為她是個很寂寞的老婦人。這小小一段落影像,在電影結尾時,將會有很嚴謹的對照。

老夫婦去東京先在大兒子處落腳,當晚,在東京的孩子們都來探望父母,除了大兒子外,還有嫁出去的女兒,以及另一個因二次大戰丈夫殉難、如今已單身的媳婦。

大兒子是個醫生,跟妻子原本預期在老父母來時,好好利用週日帶他們出去玩的,未料病人急診,假日泡湯,反而變成老媽媽帶生氣的孫子出去周圍空地玩。老媽媽感慨的看著孫子說,孩子總算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孩子了,我的年歲,應當看不到孫子成婚了吧?

兒子沒空,父母被送到女兒家,女兒比兒子更糟,非但沒空,還很吝嗇,兩老更是沒去處可玩。最後還是守寡的媳婦請假帶兩老逛遊東京,還請他們去簡陋的單身宿舍吃飯喝酒,深有情義。

媳婦不能一直請假,兩老還是沒得玩。兄妹商量把兩老送到熱海度假旅館,其實兩老是想跟兒女在一起,去到熱海,看的是陌生年輕人的喧鬧,加倍襯托兩老的寂寞,老人家沒有玩興,老母親還突然暈眩站不起來,只好提前回到女兒家。

這可慘了,女兒連著工作講習,根本沒有預期要接待父母,父親尷尬之下謊稱有朋友接待,母親只好再去打攪既己守寡、其實並沒有接待義務的媳婦。其實這時兩老心中都有數,他們是不被歡迎的客人。兩老坐在廊前等候朋友和媳婦下班,是寂寞而蒼涼的。但是他們很有默契的絕口不提心中的失望與沮喪。

父親和朋友相聚,酒醉後終於說出心情,他心知肚明,知道讓孩子去東京留自己孤單在鄉間,孩子在東京卻過的很打拼,是大都會下的小人物,並沒有活出他當年對孩子風風光光的期待,遠離家鄉、父母去東京,原來是如此的不值得。為人父母又能怎樣?只能坦然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凡。

鬱悶下跟朋友酒醉,而朋友呢,其實也無法如預期的招待一晚,最終竟然是酒醉的爸爸帶著酒醉的朋友回女兒家,女兒嫌厭極了,一肚子氣。至於母親呢,在經過親生兒女都不能接待居住的波折後,再去守寡的媳婦簡陋住所暫住,更深深感受到這個媳婦的體貼遠勝過親生兒女,但卻深知她不能為了公婆一直孤單守寡一輩子,也勸她該圖謀自己的幸福,找好男人改嫁。因此邊勸她改嫁、邊暗自垂淚。

就這樣,去東京都會一場,老父親最終的結論是:至少,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過的好好的,我們也可以心安了。回鄉間後,老母親隨即病倒,不久即過世了。未料父母才離東京,孩子們立即接獲噩耗返鄉。喪事匆匆,東京的兒女們又回去東京。竟然還是守寡的媳婦守到最後。

最後的影像,就是這個難能可貴的守寡媳婦也離開了,火車駛遠。剩下孤單的老父親,隔鄰早已守寡的孤單老婦,又再度經過窗前,體會理解的跟老父親說:「是很孤單啊。」

東京物語充分反映出年老父母的失落感。父母終生勞苦,就是為了孩子日後的成就,但孩子一個個長大按父母期望為事業打拼之後,勢必就得遠離父母,忙到當父母去探望時,竟連抽空的時間都沒有。一座火車的駛出鏡頭之外,串連了遠在異地的子女與孤單的老人家,也串連了鄉間與日益繁忙的工商都會。東京物語也反映著父母用同樣的心養育子女,各個子女對父母親孝心卻有差別,這很難用道理講明、只能稱之緣分的人之常情。

小津導演對忙碌的兒子並不批判,只客觀描述出兒子媳婦的忙碌,甚至週日都為了急診得放棄休假;至於女兒,小津是讓對話自然呈現出她的鄙吝、甚至對父母來自鄉間的輕蔑。父母親不是沒有感覺,因此父親輕描淡寫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正是這個女兒,襯托出守寡媳婦的溫柔體貼。她很清苦,但是對公公婆婆照顧細膩周到,甚至不忘給婆婆零用金。父親因此最終是把母親遺物中最鍾愛的錶送給這個媳婦,說:沒想到是死去兒子的媳婦對我們最有情義。至於他們的小兒子,只有在父母從東京回家時路過,有機會相見,當母親彌留之際,這個離父母最近的兒子,竟然為了工作沒有趕的及回家。未嫁的小女兒看到這一切景象,心中憾恨難平,寡嫂跟她說:「等妳有了自己的生活,也不得不這樣。人都是最愛惜自己的生活的。等我再婚,我也會變成這樣,儘管不願意,我們都不得不改變。」一句話,道出對離開父母的兒女的寬囿。

人生豈不正是這樣?父母含辛茹苦,正是為了孩子的展翅高飛。但孩子展翅高飛之時,也是走出自己的世界遠離父母之刻,最終是白髮兩鬢。

2007年10月31日星期三

支持团体

很喜欢OREO饼干的广告 -- 牛奶所剩不多,三个小女生只能每个人分到1/4杯,吃OREO时最享受的就是沾着牛奶吃,可是牛奶太少沾不到,怎么办呢?倒进同一杯内就可以了!

它让我想到这则寓言 -- 上帝带着教士造访天堂和地狱。在地狱,他看到满屋子饿得皮包骨的人,他们围坐在摆满了丰盛食物的大圆桌旁,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吃到东西,因为他们拿着一米长的汤匙,拼命往自己嘴里放,可是还没靠近嘴边,菜就掉了。在天堂,教士看到饭桌上的菜肴、人们手上的长柄汤匙都和地狱没两样,然而个个满足而快乐,所不同的是他们所挟的菜,不是喂自己,而是喂对方。

在一个支持团体里也是像天堂一样,每个人都要学习喂对方!透过带领者的引导,让某些遭遇同样困境或是有共同目标、特质的人齐聚一堂,彼此支持、鼓励,贡献每个人的经验和想法。

在当中带领者只是穿针引线,让每个人能在温暖、安全和尊重的氛围中,坦诚地对话。所以主角不是带领者,而是每一个参与的人。最重要的目标是参与的人从中透过分享、跳脱自己是唯一受害者的眼光,建立起凝聚力和对自我的肯定。

在支持团体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就像OREO饼干为了更容易可以沾到牛奶,推出了新的细长型包装,这便是创意!在团体里透过脑力激荡或是别人的一个意见,都有可能激发好点子,找到解决问题的管道,这也是发挥了三个臭皮匠的功能。

常常有人询问什么是支持团体,它为什么和听讲座不一样,有很多的个人分享?这是一点澄清。

2007年10月30日星期二

感恩心

看到母子争店屋权益的报导,以及“养儿防老”的真情告白,觉得这个时代所缺乏的是一颗“感恩心”!

从孩子出生,父母亲只知道要他们给最好的。环境比较差的,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吃丝毫苦,或在物质享受上比不上别人。环境许可的,家里一切由女佣打理,主人家常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让离乡背井的女孩从早忙到晚,并动辄打骂。在当中,孩子看不到父母对女佣的感谢和尊重,更从来不曾被教导要对别人的照顾感恩。从小饭来张口被侍候惯了的孩子,自是惟我独尊,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他们也受了西方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是我要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是你们把我带来的,父母有责任要抚养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毫不感谢。而他们所没有学习到的是过后的独立,外国的孩子一旦到了18岁父母责任已了,一切就得靠自己,搬到外面住、读书靠奖助学金、贷款、打工等等,极少再向父母伸手。

现代的人生育较少,对独生儿女更是宠爱有加,在个案中就不乏孩子要不到钱买名牌货时,对父母抱怨反正钱迟早是他的,为什么不能早点给?!但是父母打拼赚来的钱一定要留给自己的儿女吗?除了自己养老,确保晚年的生活品质之外,应该有自主的支配权力。如果孩子贤达,自有营生的能力,不需要分给他;而如果孩子挥霍成性,好吃懒做,就更不需要分给他了!

也许及早让孩子知道自己如果有余钱是用来回馈社会的,会是“感恩”最好的身教!既能够帮助社会上真正有需要的人,体认“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受恩勿忘的精神,也可以免去儿女为分多分少而导致的纷争!

以下也跟大家分享一则感人的故事:

~~~~~~~~~~~~~~~~~
受恩勿忘

2007/10/30 作者:心燦

「微不足道的一百盧比(約新幣四元),卻讓我得到最好的禮物,老人教導我即使受到別人一點小恩惠,也要懂得回報,生活雖然清苦,卻擁有富足的心靈。」這是韓國詩人作家柳時和去印度旅行時,偶遇賣笛子老人後的啟發,故事是這樣的:

為了賣一支笛子,老人向柳時和描述家裡的窘況:「老婆在去年死了,留下五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柳時和明知道是謊話,還是看著他說:「是不是連房租也繳不起,被房東趕出來了!」老人驚訝地回答:「天啊!你怎麼知道的?我們真的流浪在街頭,求您做好事,買一支吧!」老人說完馬上拿起笛子吹奏起來。

悠揚淒涼的笛聲感動了柳時和,他決定施捨給老人十盧比,然而從口袋掏錢時,卻跑出一百盧比。就在猶豫的瞬間,紙鈔已到了老人手中。老人拿到錢後,馬上合掌跪地磕頭:「感謝您!您的恩惠終生難忘!」

隔晨,柳時和從悠悠的笛聲中醒過來,打開窗戶一看,老人正吹著笛子。老人說:「得到您的幫忙,實在無以回報,我決定每天早上都要來為你吹奏笛子。」

柳時和說:「我每天清晨就在笛聲中醒來,打開窗戶,看著旭日自恆河升起,讓我迎接充滿活力的一天…,即使是元首訪問印度,也沒人像我在清晨享受到笛聲晨叩的禮遇吧!」

心靈的財富誰都付得起,而且付得心甘情願,一顆誠摯回饋的感恩心,你我都可以做到,也都可以感受到,不是嗎?

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左手的勇氣

这是台湾台中市市長 胡志強在美丽的妻子车祸后所写的感人文章。
知道曉鈴背景的人都知道复键对她来说是一条比发生车祸更令人难以接受的事!
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勇往直前呢?让我们从文中来探索!

~~~~~~~~~~~~~~~~~~~~~~
左手的勇氣

車禍後,曉鈴有很大轉變。

上人對她說的「美不是在外表,是在內心」,她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裡。「我現在外表不好看,但我內心很美。」她這樣說,我聽了其實很難過。

如今的她,不僅變得堅強,展現了無比的勇氣,樂觀面對一切,接受一切,而且積極想要做更多的事。她明白,自己擁有很多的愛,不僅是家人與朋友,還有很多不認識的人默默在為她祝福。「我將來還要幫社會做事!」曉鈴已經計畫好了之後,她要走出去,幫助更多的人。

我看過一篇報導,一位高科技公司的主管,也是車禍重傷,在昏迷了四天後,奇蹟似的甦醒,之後個性一百八十度轉變。他太太形容他從一個大男人變成好男人,好像上帝把先生拿回去修好再送回來。

有位朋友告訴我,一位至親因腦溢血陷入重度昏迷,被醫師評估就算開刀,還是有九成機率為植物人,家人決定放棄,我聽了默然無語。如果是我自己,我會叫家人放棄。但若是家人,很難叫我放棄,我會救到底。

我常想,還好曉鈴急救時,醫師不讓我進去,否則我看到她被捶打,全身是血,又無生命跡象,可能會大喊不要再折磨她了! 幸好,我們沒有放棄。

因為眾人的祈福愛心,讓曉鈴重生,出現了三大奇蹟。第一個奇蹟是從死神手裡逃過一劫。第二個是急救這麼久,竟然沒有成為植物人。 第三個是植皮後,她的右臉奇蹟似的沒有凹陷,平整貼上,本來醫師擔心無法緊密接合的情形也沒發生。

對於這場車禍,我們沒有怨懟。曉鈴醒來的那一剎那,什麼也不記得,記不起自己、家人的名字,語言能力受損,還要面對身體的不完美,復健之路漫長又艱辛。從躺在床上到坐輪椅,再到能自己行走;從前言不對後語開始,到能自主思考、回應對話,辛苦的復健課程,她忍著痛苦,勇敢撐過。

能夠重生是上天給的恩寵,我心中只有感恩。」曉鈴認真的跟我說。

有天,護理長跟她聊到關於車禍的事,問她會不會恨肇事者。「我為什麼要恨他?他讓我重生啊!」她說。

其實大家不一定知道,現在的她腦傷還沒有完全好,語言能力看似恢復了,實際上,她想的東西,要從嘴裡表達出來,中間會有障礙,而且識字能力沒有恢復,很多字看不懂,許多東西都要從頭開始學。

「我不怕,我沒事!」復健過程,碰到挫折時,曉鈴總是這樣說。「妳是一流的!」不管她表現如何,我常對曉鈴豎起大拇指,讚美她。

因為知道大家關心她,曉鈴總是以甜美的笑容,表達心中滿懷的感謝。每次公開露面前,她都會緊張,怕自己講不好,簡短的幾句說辭,她苦練了好幾遍;一首〈感恩的心〉,是在家一字一句,反覆練唱的成果。

有人說夫妻倆過日子就要像一雙筷子,誰也離不開誰,離開了就毫無價值與意義。不管是木頭、竹子、象牙、黃金製的,不分貧富貴賤,什麼酸甜苦辣,都能在一起品嘗,才是真正的福氣。 歷劫歸來,再一次牽著曉鈴的手,曾經以為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現在夢想實現了,我心中感恩,更加珍惜。

佛家常說,失就是得、得就是失,太太車禍後,我感觸最深刻,原本以為是失,沒想到得到更多,我們接受到社會太多的溫暖,我們會永遠樂觀、堅強,不辜負大家的心意。

有了大家的祈福,沒有過不去的苦!無法逐一握過每一雙為我們祝福的手,無法親口對每一位為我們盡力的朋友表達感謝,願在有生之年全力奉獻,回報這片溫暖的土地。 我希望,藉由曉鈴的故事,來幫助其他人,告訴大家絕不能放棄希望。如果她的故事能鼓舞某個正在與生命奮鬥的人,那是我們最期望的。

曉鈴將愛和感恩化為重生的力量,從人生谷底重燃勇氣。從躺到坐,由坐到站,再到能行動自如,一點一滴,讓大家看到,只要堅持,不管多麼困難,都能重新站起來。但願曉鈴的例子能鼓舞所有面臨不幸挑戰的人,永遠、永遠,都不要放棄任何的希望!我們更誠心誠意的希望,每個人都愈來愈好,沒有災難,能夠平安、幸福!

有天,曉鈴練唱〈感恩的心〉,唱到歌詞的「要蒼天知道,我不認輸」這句時,轉頭望著我,很認真的說:「我也是這樣的。」 我終於放下一顆心,她少了左手,多了勇氣。我們的故事還沒結束,要過更勇敢的人生,曉鈴也會以「左手的勇氣」,迎向未來。

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老之将至

今天在早报拜读龙应台的“如果”,有很多的触动。

最近也和一些个案谈到他们的遗憾,逝者已矣,但未亡人总有无限的怅惘,如果我对他说了我爱他,如果我不曾在照顾得精疲力尽时大声呼喝他,如果我来得及见他最后一面 ........

但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如此!丧亲者的悲伤和遗憾只有透过不断的叙说、持续的被接纳与支持、擦了又流的泪水中慢慢的复原,虽然偶尔想起,它还是生命中的一个缺口,仍然会痛,但生活已经可以再走下去。

过不了关卡的人,悲伤支持团体是一个出路。

害怕遗憾的人可要开始面对自己的“老之将至”了!(但其实棺材里躺的不是只有老年人啊!有修炼的人晚上临睡前的草鞋都要摆正,因为你不懂明天早上你还穿得上吗?!)观察周遭的老人、体谅他们、关怀他们、为自己的晚年做安排、想做的事立马就做......都是一些避免遗憾的妙方。

在龙应台面对他儿子安德烈关于老的询问时,她有很好的回应,摘录于下供大家参考--

~~~~~~~~~~~~~~~~~~~~~~~~~~~~~~~~~~~~

反問一:你怎麼面對自己的「老」?我是說,做為一個有名的作家,漸漸接近六十歲──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還有什麼?

  我每兩三個禮拜就去看你的外婆,我的母親。八十四歲的她,一見到我就滿臉驚奇:「啊,你來了?你怎麼來了?」她很高興。我照例報告:「我是你的女兒,你是我的媽,我叫龍應台。」她更高興了,「真的?你是我的女兒,那太好了。」

  陪她散步,帶她吃館子,給她買新衣新鞋,過街緊緊牽著她的手。可是,我去對面小店買份報紙再回到她身邊,她看見我時滿臉驚奇,「啊,你來了?你怎麼來了?」我照例報告,「我是你的女兒,你是我的媽,我叫龍應台。」她開心地笑。

  她簡直就是我的「老人學」的power point示範演出,我對「老」這課題,因此有了啟蒙,觀察敏銳了。我無處不看見老人。

  老作家,在餐桌上,把長長藥盒子打開,一列顏色繽紛的藥片。白的,讓他不暈眩跌倒。黃的,讓他不便秘。藍的,讓他關節不痛。紅的,保證他心情愉快不去想自殺。粉紅的,讓他睡覺。。。

  老英雄,九十歲了,在紀念會上演講,人們要知道他當年在叢林裡作戰的勇敢事蹟。他顫顫危危地站起來,拿著麥克風的手有點抖,他說,「老,有三個特徵,第一個特徵是健忘,第二個跟第三個──我忘了。」

  他的幽默贏來哄堂大笑。然後他開始講一九四零年的事蹟,講著講者,十五分鐘的致詞變成二十五分鐘,後排的人開始溜走,三十五分鐘時,中排的人開始把椅子轉來轉去,坐立不安。

  老英雄的臉上佈滿褐班,身上有多種裝備,不是年輕時的手槍、刺刀、竊聽器,而是假牙、老花眼鏡、助聽器,外加一個替換骨盆和柺杖。

  老人,上樓上到一半,忘了自己是要上還是要下。

  老人,不說話時,嘴裡也可能發出像咖啡機煮滾噴氣的聲音。

  老人,不吃東西時,嘴巴也不由自主地蠕動,做吸食狀。

  老人,不傷心時也流眼淚,可能眼屎多於眼淚。

  老人,永遠餓了吃不下,累了睡不著,坐下去站不起來,站起來忘了去哪,不記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記得。

  老人,全身都疼痛。還好「皺紋」是不痛的,否則。。。

  我怎麼面對自己之將老,安德烈?

  我已經開始了,親愛的。我坐在電腦前寫字,突然想給自己泡杯茶,走到一半,看見昨天的報紙攤開在地板上,彎身撿報紙,拿到垃圾箱丟掉,回到電腦邊,繼續寫作,隱隱覺得,好像剛剛有件事。。。可是總想不起來。

  於是你想用「智慧」來處理「老」

  「老」,其實就是一個敗壞的過程,你如何用智慧去處理敗壞?安德烈,你問我的問題,是所有宗教家生死以赴的大問啊,我對這終極的問題不敢有任何答案。只是開始去思索個人的敗壞處理技術問題,譬如昏迷時要不要急救,要不要氣切插管,譬如自身遺體的處置方式。這些處理,你大概都會在現場吧──要麻煩你了,親愛的安德烈。

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

养儿防老

前几天早报刘先生关于"养儿防老“的真情告白,引发了不少回应,大家也对刘老的境遇十分同情。

记得曾经在一场宣扬孝道的讲座上,为听众演出了这一幕短剧:

:你阿公死了,我看这个碗可以丢了。还好我够聪明,买了这个塑胶碗,要不然不懂他还要打破多少碗!每次叫他小心都教不会,把我气死了!
:妈,我看你先不要丢。
:为什么?
:因为我可以留着给你老了用啊!

以身作则是教养子女最基本的道理,很多人的眼光短浅,只以当下对自己最“有利”的角度出发,却没想到给孩子带来多麽深远的影响。

年轻一辈经济独立的媳妇们不愿意和公公婆婆同住最大原因是彼此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当无法协调时,就会争取自由自在的空间,不会扮演委屈求全的角色。

而实际上也有部分的老人家选择不与儿子媳妇同住,觉得小一辈的会太过依赖,常常仍然过自己婚前般的生活,放工回家就是休息、看电视、等吃饭、玩电脑等,完全不理会煮饭、洗衣、购物、打扫之类的家务,老人家娶了媳妇进来,非但没有减轻负担,反而要多侍候一个人而心理不畅快!有时候也看不惯媳妇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或消费习惯,不纠正自己不开心;开口了,媳妇相应不理更是懊恼;向儿子投诉嘛,又搞得他里外不是人!而等到孙子出生了,又把公公婆婆当免费的保姆,孩子健壮成长是理所当然,一旦有病痛或不良的习惯便认定是老一辈的方法不对,或是宠坏了孩子!因此决定两老在带大自己的孩子,尽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之后,过自己悠哉游哉的日子。

像这类的人,因为是基于自己的选择,常能乐享丰富的退休生活,不会埋怨。但情况如果是像刘先生般逼不得已,便较难开脱了。

其实说到底是否三代同堂,是否由公婆带孙子,完全视乎彼此的家庭价值观,以及能否互相包容、尊重、接纳和平心静气的立即协商,否则的话分开来住,还有可能“相敬如宾”。

而当事情已经成定局的时候,我们不必去责怪任何人或自己,重要的是接纳现实,并设想当下怎样活得更有尊严、更快乐?!当你不卑不亢的时候,展现出来的气度、风范,自然令人敬仰;当你生活充实有意义时,自在喜悦的样貌,自然使人乐于亲近!所以与其低声下气,倒不如把握美好的黄昏时光,抬起头来向前看,把身体养好,把心情理顺。

真的喜欢小朋友,一些乐龄中心正在招募学校的义工,为小学生们讲讲中国文化故事,陪伴他们读华文,维持秩序等,都能让人放大心胸,找到童真的乐趣,并体认自己的价值。

俗谓:养儿方知父母恩,孩子总有一天会明白父母的付出,一切但求问心无愧即可!

2007年10月24日星期三

面孔管理

读到以下的文章觉得它跟我们时常在倡导的欢笑治疗异曲同工。

大家以为一定是因为心情好才笑,其实未必。
笑的时候牵动脸部的肌肉,会刺激脑部分泌“快乐因子”,减轻忧郁的情绪,所以为什么笑不重要,笑了你的心情就会好起来!

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甚至发现只要“预期”会大笑一场,
已可减轻压力,增强我们的免疫力了!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喜欢幽默,乐于和会稿笑的朋友在一起的原因。

林肯总统曾经辞去一个面目可憎的员工,当其他人质疑时,他说了一句名言:
人在40岁以后,要为自己的脸孔负责!

为什么呢?看看以下的文章吧!

祝愿大家越来越容光焕发。
~~~~~~~~~~~~~~~~~~~~~~~~~~~~~~~~~~~~~~~
面孔管理

2007/10/23 作者:曾言

這是一個重視管理的年代,家庭要管理,事業要管理。金錢要管理,財務要管理。資訊要管理,情緒要管理。管理做得好有條不紊,按部就班,效率高,成果好,管理做不好,亂成一團,成效不彰。

有人看起來慈眉善目,有人看起來凶狠奸詐,有人看起來可愛親和,慈悲善解,有人看起來高傲自大,難以親近。有人笑容綻放,開朗樂觀,有人愁眉苦臉,悲悽滿面。

五官是天生,表情卻可塑造。面孔管理並非美容,也不是化妝,而是將面部表情控制在最佳狀況,讓人感到舒適,樂於接受。自己充滿自信,別人樂於接受。

醫學研究,人的表情受神經控制,也就是說臉部的表情可以鍛練,設法讓五官舒展,不要讓五官糾結。同樣一張嘴,「嘴角上揚」、「嘴角下垂」,傳達的表情絕對不一。同樣一雙眼睛,「眼波帶醉」、「眼如死魚」顯現的丰采絕不相同。

雖說笑容是天生,但有人真的不會笑,整天繃著臉,好像全天下的人都負他。有人則笑不出來,整天臭著一張臉,好像全天下人都欠他債。笑容有真誠,也有偽裝。有可愛,也有可恨。有發自內心,也有皮笑肉不笑。有譏笑,有奸笑,有微笑,有大笑。笑容不同,含意有別。

表情是情緒、心念的反射,有什麼樣的心情,就有什麼樣的表情,要管理面孔,就要掌握情緒,心情好,五官就放開,心情差,五官就揪結。控制好心情是管理面孔第一步。

管理面孔第二步是訓練表情,如果不知如何訓練表情,每天早晚照照鏡子,當你笑容滿面,怡然自得就是成功的面孔管理。笑一笑,裝一裝,習慣成自然,笑容就出來了

2007年10月23日星期二

同性恋不是病

这两天同性恋是城中的热门话题,我们谨提供心理病学的角度,以及家长的应对参考。

美国精神医学会在1980年出版的心理异常诊断统计手册内,已将同性恋从心理疾病的名单中删除,同性恋不是疾病,也不是一种病态,这是一种正常的,只占少数的性指向,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同性恋的性活动不一定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只有由于同性的性行为导致了心理矛盾、焦虑,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才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

当家长怀疑孩子是同性恋时:
1 不要惊慌失措:尤其青少年期有性倾向的困惑是正常的,应表达接纳,建立信任关系。
2 建议他不必急于为自己的情欲感觉下判断,延迟对性开放,多给自己时间和空间考虑清楚,因为性取向是一渐进式的发展历程,需要耐心来等待确定。
3 介绍及提供相关资料,让他更了解同性恋,并厘清他可能的误解。
4 必要时透过辅导员的协助,帮助青少年更了解自己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检验是否真的有同性恋倾向和成长背景的影响。
5 提醒他即使经历到同性间的吸引,仍有选择的空间,和他一起探讨对自己有益的选择,考虑同性恋将面对的宗教、道德、社会及正常家庭生活等压力。
6 通常有同性恋挣扎的人在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都比较弱,应鼓励他多参与团体活动,拓展生活圈,广交朋友,建立健康的同性友谊

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怒气控制

看到早报刊登“中国籍女生家中被勒死 嫌凶是继父当场被捕”的消息,很是痛心!

凶嫌可能是为了亲生儿子的事和离婚妻子发生争执,在盛怒的状况下杀死继女作为报复吧!

我们是局外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显然是很愚蠢的做法,损人且不利己!白白牺牲了一个可爱的少女,而他自己也难逃牢狱之灾和心灵的愧疚。对离婚妻子是很大的折磨,而对他自己的儿子又何尝会有好结果?!

有可能他自己冷静下来也会懊悔万分,但刹那间的怒火显然淹没了他,使他失去了理智。

怎样做到怒气控制呢?

如果你已经火冒三丈其实是很难谈控制的,我们要练习觉察自己的情绪和生理反应,一旦到了临界点就要赶快喊暂停,离开战场,找出让自己冷静的方法,待情绪平复了再继续下一步。

火爆的人平常就要学习管理自己的怒气,免得伤害别人,而内向的人也要学习表达自己的情绪,一味的把怒气往内吞,到头来伤害最大的是自己和身边的人!

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慢活

今早读到虎威的"这个 里程碑"颇能感同身受!

他在文中提到:

~~~~~~~~~~~~~~~~~~~~~~~~~~~~~~~~~~~~~~~~
越来越觉得空间宝贵。多年前已决定不再收藏任何物品,但身边物件依然不断增加。自己买的、别人送的、活动赠的、商家给的……堆得储藏室、橱柜差不多“爆满”。下定决心,一定要来个彻底的“丢弃”运动,大事整顿一番。很多物品为着“感情理由”而收着,来到这个里程碑,这理由已不再成为理由。

这些年来,感情的事早已看透。缘聚、缘散,原不由人,假如还有什么感情包袱的话,也必须连同物品一同丢弃。心中腾出一片澄净的空间,只面向当下与未来的一切善缘

前些时候,为着这篇文章该配什么照片而伤脑筋。有一天,在路上看到图中所示两个路牌,忙用手机摄下,正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是里程碑,但数字“50”,英文字“Slow”,相映成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可要放慢?我想,答案应该是“Yes and No”。Yes,我会从容地生活,尽量不要将活动安排得“背对背”;No,我还是会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跟着整个社会的步伐前进,决不掉队。

有许多目标,并不一定靠快就可以达到。“年过半百一老翁”,除了白发增多,智慧也应该增多。只要能善用智慧,前面的路程,定然精彩。
~~~~~~~~~~~~~~~~~~~~~~~~~~~~~~~~~~~~~~~~~~~

五十是知天命之年,懂得自己的需求,知道生命不是为别人,而是要为自己而活!

只有像虎威所说把心灵腾空,洗净过往的爱恨情仇,放下怨怼伤痛,才可能心无挂碍,广结善缘.

家居的大扫除有家务助理帮忙,心灵的清理有时候也需要人协助哦!

伴侣、好朋友、宗教、书籍都是好帮手,辅导员亦能助您一臂之力!

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

重阳敬老

今天是重阳节,一个敬老的节日。

收到了这样的短讯:

九月重阳九月九,
愿你添寿九十九,
敬你九月九的酒,
财运亨通到久久!

的确,现在全世界的人大都长寿,实在很需要以上的祝福!

而刚读到的外电报导,好像也揭示了一些生命的讯息。
究竟我们对老人有多少关怀,多少尊重?
他们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生命的尽头,什么是我们所在乎的?

~~~~~~~~~~~~~~~~~~~~~~~~~~~~~~~~~~~

把我的寵物骨灰灑在我身上。
把我的手機放進棺木裡。
要確認我真的死了。
將我裸體下葬。
埋葬在自家花園。
幫我把假牙裝上。
還有,我要帶著所有存款入土。

這些是英國「關懷老人喪禮規畫」調查發現的有趣現象。

調查單位發出超過十萬份問卷,統計後發現「和寵物骨灰一同長眠」榮登榜首,成為英國老年人對喪禮的首項要求。

英國人對寵物的愛舉世聞名,即使往生了仍不願和寵物分開。

調查也發現,許多英國人擔心自己還沒被確認死亡就下葬,要求一定要被確認死亡無誤,例如將鏡子放在鼻子下,檢查是否還有呼吸。

悦读人生工作坊讯息

【悦读人生—我的生命故事】工作坊

日期:未定,4次活动 (请先报名,有人数足够即开办)
时间:逢周五晚上7点半~9点半
费用:60元
地点:Blk 147, # 02-89, Potong Pasir Ave. 1( 近Potong Pasir MRT) 智胜学院
对象:40岁以上中年男性

目标:在正向和支持的情境里,透过一系列妥善设计的团体活动,帮助你回顾和探讨过往的生活经历,从而评估自己的人生、重拾遗忘的梦想,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定位,欣赏、肯定自己的价值和潜能、迈向未来。

形式
工作坊由8-12位参与者组成,每星期聚会一次,由带领者引导,进行各种刺激记忆及思考、写作技巧训练、回顾人生等活动,探讨的内容包括重要起伏点、原生家庭历史、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工作与职责、生理发展与健康、生死及价值观、人生目标和追求等课题。每次都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参与者统整人生的方方面面,参与者必须事先针对以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或写作,以便在活动中分享。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你的生命故事绝对精彩,透过团体的讨论,你将体会它不平凡的地方,且听过来人的分享--

“每一个人都在谈他生命中的贵人,我觉得自己好惨哦,为什么我没有呢?听着、听着,我突然被触动了,太好了,我想起生命里的贵人,大家都好羡慕我,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祝福的人!”

“回顾生命,我曾经有过伤痛,但经过不同的角度来看事情,我发现自己要感谢过去的挫折,我总算放下了!”

人到中年,身为男性的你会想厘清自己的人生要什么或不要什么,你也需要清楚什么是今生今世要不到的东西,然后决定要怎样继续接下来的生命旅途;你也可能想把过往的历练写下来,传承宝贵的人生智慧,留给自己和家人作为纪念。

欢迎加入这个温馨及彼此支持的分享团体,辅友会的辅导员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协助你回顾及整理人生经历!工作坊只限8-12人参加,不要错过机会哦!

报名:请直接在本博客留言,或者您也可以电邮给我们,谢谢!email: fidcounselling@gmail.com

2007年10月17日星期三

安靜的力量

今天读到这篇文章好感动!

为善除了不为人知, 还回馈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区和大自然呢!

新加坡是否也需要这股安静的力量?

==========================================
安靜的力量

2007/10/17

作者:(閑子)

最近聽了林生祥唱的種樹(鍾永豐作詞),歌詞是:「種給離鄉的人,種給太寬的路面,種給歸不得的心情。種給留鄉的人,種給落難的童年,種給出不去的心情。種給蟲兒逃命,種給鳥兒歇夜,種給太陽長影子跳舞。種給河流乘涼,種給雨水停歇,種給南風吹來唱山歌。」

林生祥覺得,台灣現在需要一種「安靜的力量」,一種像「種樹」這首歌的神秘男主角這樣的精神,靜靜做事、幫助別人的精神。現代的社會,有許多人努力想出頭,也有許多人,默默的對社會、對土地付出。這是一首會讓心震動的歌,無關乎語言,聽起來再樸實不過的歌。

在此引用林生祥的友人對這首歌的說法,「聽說林生祥唱的『種樹』,是真的有一個種樹的男人。這個不想讓人知道的人,是美濃一家早餐店的老闆,兒子都讀大學了。每天生意做完,下午他就騎著摩托車四處看那裡有需要幫忙,看到小學校園需要整理,他就靜靜去做;颱風過後,樹木被吹得東倒西歪,他就拿鋤頭,一棵一棵把它扶正;公路邊剛種的樹苗,被人偷挖了,他就再去找其他的樹苗,把它種回去;家附近有山泉水,他就呼朋引伴,把它整理得像一個親水公園…為什麼他要做這些事情?因為他非常感謝這個讓他們全家,可以安居的小鎮,他只是用很自然的方法,來表達他的心意。」將此小小心得送給默默付出的人。

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洪兰评《飛舞的手指》

洪兰教授的讲座在新加坡轰动一时,正好读到她的一篇书评,在此与大家分享:
======================================================

看完《飛舞的手指》,我驚訝的不是一個八歲的小女孩會寫故事書,還能在亞馬遜上熱賣,而是她有這麼豐富的想像力,可以編出這麼生動的故事來。

一個才八歲的女孩怎麼知道人世間這麼多悲歡離合的事情呢? 原來她父母親從小念書給她聽,尤其她來自捷克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唸斯拉夫民族的詩歌給她聽,雖然聽不懂,但是她喜歡依偎在父親身旁的感覺,她同時也想知道這是什麼東西,為什麼爸這麼喜歡它。有動機就會想去學,她二歲自己就能看書了。

閱讀打開了她的視野,打開了她的心扉,使她在書中的各種情境漫遊,體驗了人世間的各種喜怒哀樂,包括嫉妒、陰謀、背叛等人性的黑暗面。這些體驗後來在她故事的主人翁身上出現,所以若非事先知道作者背景,讀者絕對不會想到這是一個八歲小孩的想像世界。

《飛舞的手指》印證了我一直相信的一個理念: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不管孩子聽得懂聽不懂,挑你喜歡的書,持續的唸給她聽,孩子要從父母喜悅的口氣中,學會閱讀是「悅」讀,是一件大人高興喜歡做的事。有了這個信念後,他會因為要認同父母而去探索書為什麼這麼吸引爸媽,從而踏進閱讀之門。

最近神經學的研究發現大腦中有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所以每個女孩都有偷穿媽媽的高跟鞋、每個男孩都有偷用爸爸的刮鬍刀的經驗。假如父母常拿起書來讀,他也會裝模作樣地拿起書來讀,即使書是倒的拿也沒關係,如果他這樣做得到父母的稱讚時,他更會努力去「假裝」閱讀,久而久之,閱讀這個習慣就養成了。天下孩子都是非常希望取悅父母的,只要在孩子小時候陪他讀書,沒有不愛閱讀的孩子。

但是只買書給孩子而沒有跟他共讀是沒效的。因為「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多年,在人類演化的歷史上來說,太短了,短到來不及登錄(coding)到基因上,來不及演化成為本能。語言就不同了,學者推論人在站起來二足直立走路時因喉頭肌肉往下拉就會講話了,它有很長的時間作用在基因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中,沒有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中,沒有人教他閱讀,他是文盲。我想作者有今天,她父母從小唸書給她聽,功不可沒。

那麼,為什麼聽的懂不懂沒有關係呢?因為在研究上已經知道動機是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動機可以移山倒海,把動機引發起來,連智障的孩子都可以學。小孩子在學說話時並不見得了解大人說話的意思,他們是先聽大人說話,一邊聽,大腦一邊忙著揣摩這句話的意思,然後才學著講。這是為什麼有時小孩會講出老氣橫秋的話來。這種自己探索、嘗試各種可能性,最後才得到正確答案是最有效的學習,它的神經迴路最穩定,記的最牢,因為主動的動機有情緒在內,情緒增加記憶,記憶增加學習效果。同時在嘗試各種可能性時,帶動了神經迴路的連接,神經連接的密度及連接的方式正是我們對智慧的定義。這是全世界國家都鼓勵親子閱讀的原因。

小時候,我父親帶我去台北螢橋底下聽孔明「草船借箭」的說書,我才小學一、二年級,照說是聽不懂的,但是大人的書也是故事書,只是比較複雜的故事書罷了,我一樣聽的津津有味。第二天就立刻去偷翻我父親的「三國演義」,就我認得有限的字,說書給我妹妹聽,她們也照樣聽的津津有味。所以說,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本書作者就是最好的例子,她父親讀捷克的詩給她聽,我相信她是聽不懂的,或是說不能完全了解的,但是詩的抑揚頓挫讓她體會文字是有聲的,是抒情的,是穿越時空,跟古人的對話,無遠弗屆的。我父親以前用閩語唸唐詩給我們聽,我們也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但是我喜歡詩歌押韻帶給我的感覺,更喜歡爸爸怡然自得的表情,童年的愉悅經驗打下了我對古典文學的愛好,讀書變成我排遣情緒最好的方法。 《飛舞的手指》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父母關注孩子,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的成果。相信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材,那麼,就請從親子共讀開始,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選自智庫出版《飛舞的手指》序)

2007年10月15日星期一

辅友会身心灵成长与家庭生活教育计划2

我们乐于分享所知所学,举办下列的讲座, 也可以针对您的需要提供合适的讲座!

Ø 针对家长
· 了解儿童发展特征、教养类型分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技巧
· 亲子沟通技巧、管教与赏罚原则
· 因材施教、培养学习兴趣与能力、应付考试、为孩子进小学的准备
· 帮助孩子处理各种压力
· 了解孩子的情绪、预防心理创伤、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增强逆境智商AQ
· 建立自我形象,培养有自尊、自信、独立、负责任的孩子
· 提升EQ,孩子的社交、处事、与人合作的团队能力
· 如何避免与处理兄弟姐妹间的纠纷、竞争?
· 儿童品德教育、价值观
·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 阅读兴趣 / 艺术欣赏的能力?
· 孩子的性教育
· 了解青少年需求、面对同侪压力、两代沟通技巧
· 青少年交友、上网问题
· 离婚或单亲家庭的孩子教养
· 为父之道

Ø 针对婚姻
· 男女对婚姻不同需求
· 沟通技巧
· 增进亲密关系、成功婚姻的秘诀
· 问题解决技巧、冲突的处理
· 婆媳(姻亲)相处之道
· 婚外情的预防与应对
· 离婚将面对的问题

Ø 针对乐龄人士
· 怎样享受黄金年华?
· 家人如何共处?三代同堂秘诀
· 怎样面对亲人遗弃?逝世?
· 自身死亡的准备

Ø 针对个人成长
· 怎样独乐乐?
· 减压之道
· 自我认识
· 沟通技巧

v 成长营(约半天~一天)
Ø 青少年亲子

辅友会身心灵成长与家庭生活教育计划

辅友会可以提供各类工作坊,协助大家生活得更健康自在,如有需要欢迎和我们联系。

# 工作坊workshop(每期约4次活动,每次2-3小时)

Ø 父母工作坊
· 孩子年龄7~12岁:了解儿童发展特征、教养类型分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技巧、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孩子面对压力、建立自我形象、提升EQ、管教与赏罚原则、手足纠纷与竞争
· 孩子年龄13~17岁:青少年发展特质与需求、亲子沟通技巧、管教原则

Ø 青少年工作坊
· 自我认识团体
· 自我肯定团体
· 沟通技巧与面对同侪压力团体
· EQ团体:增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愤怒控制
· 两性关系团体
· 生涯规划团体

Ø 中年男性 / 女性成长团体(中年危机):自我了解、接纳与爱自己、家庭图、原生家庭影响、生命历程、了解及应对中年危机等

Ø 夫妻沟通团体:男女对婚姻不同的需求、沟通秘诀、增进亲密关系、问题解决技巧、处理冲突、原生家庭的影响

Ø 上班族压力管理团体:了解压力来源及影响、学习各种解压技巧

Ø 乐龄团体
· 自信人生系列:自我了解、接纳与爱自己
· 健康人生系列:养生秘诀、常见老人心理疾病认识、解压技巧
· 和谐人生系列:三代同堂、老夫老妻等沟通和和谐相处技巧
· 喜乐人生系列:统整生命、面对死亡
· 悦读人生系列:为自己写传记(至少6次活动)

Ø 基本助人、辅导技巧训练:沟通技巧(同理心、我讯息、积极聆听等)、实用辅导理论、辅导伦理

Ø 特殊需要团体:单亲家长支持团体、悲伤辅导

辅友会简介

# 缘起
辅友会于1999年初正式成立,2004年成为国家福利理事会(NCSS)会员是由关怀辅导中心与中国辅导学会联办的第二届辅导文凭班学员所创办

# 目标:
Ø 本著服务的精神,运用所学习的辅导技巧,回馈社会各阶层
Ø 与当地和海外的辅导员或辅导团体一起工作、互相交流,以提升会员专业服务技巧,并为新加坡发展华语辅导尽一份绵力

# 服务方式:
Ø 个人、家庭面谈辅导
Ø 团体辅导,针对不同的需要而设计
Ø 公众家庭生活教育:讲座、座谈会和工作坊

# 贡献:
Ø 辅友会成立至今,积极寻求与各机构合作,为有需要的民众提供志愿性或象征性收费的个人和团体辅导服务,如:
§ 新加坡少女收容所
§ 新加坡男童宿舍
§ 新加坡男童收容所
§ 关怀辅导中心热线、乐龄活动中心、家庭服务中心
§ 裕廊东居委会
§ 中区联合社会服务中心
§ 碧山民众俱乐部
§ 永恩关怀中心
§ 恩邻好街坊乐龄活动中心
§ 雅乐妇友会

Ø 在图书馆、联络所和学校举办家庭生活教育讲座

# 联络:
电邮:fidcounselling@gmail.com
电话:80120226 (星期一~五9am-5pm)

FRIENDS-IN-DEED COUNSELLING SOCIETY

# FORMATION
The Friends-in-Deed Counselling Society (FID) was formed in early 1999 by a group of graduates from the Diploma in Counselling (2nd batch) course, jointly conducted by Care Corner Mandarin Counselling Centre and The Chinese Guidance Association of Taiwan. We’ve registered as member of NCSS since 2004.

# AIMS
The aims of this society are to work and interact with local and overseas counselling groups and individual,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its members. Most importantly, it is to put what we have learnt into practice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so that we can do our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counselling arena.

# SERVICES
Ø Face-to-face personal or family counselling
Ø Group counselling--series of activities designed for different groups
Ø Public education—talks and workshops

# CONTRIBUTIONS
Ø Our society has provided voluntary counselling services to the various organizations
such as:
§ Singapore Girls’ Home
§ Singapore Boys’ Hostel
§ Singapore Boys’ Home
§ Care Corner Singapore: Counselling Centre, Hotline, Seniors Activity Centre, Family Service Centres
§ Jurong East RC
§ Central Singapore Joint Social Service Centre
§ Bishan Community Club
§ Yong-En Care Centre
§ Neighbour Ring Community Services
§ Wings

Ø We have also conducted talks at the libraries, community centres and schools.

# CONTACTS
email: fidcounselling@gmail.com
tel: 80120226 (Monday~Friday 9am-5pm)

辅友会辅导信箱

也许您心中有话要倾诉,欢迎点击评论发表!但要注意保护您和相关他人隐私哦:-)
或者您也可以电邮给我们,辅导员将尽快回复!
email: fidcounselling@gmail.com

辅友会电子邮件网络辅导同意书

辅友会辅导信箱的设立是希望透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协助有需要的人一起面对和处理问题。因为作业程序,我们将在7~10天内回复。在进入辅导前请阅读以下的约定:

  • 请务必了解网络没有绝对的安全保障,如涉及个人重大隐私应考虑其它形式的辅导

  • 辅导一律保密,唯下列情况例外:
    • 在您有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自由、财产或安全时
    • 涉及法律责任时,如儿童、妇女福利法

  • 网络辅导服务双方谨守保密原则
    • 请您在收发阅读后立即删除信件
    • 未经同意,双方不可以对外透露、复制或转发彼此的往来信件

  • 请帮助我们了解你的情况,好让我们更有效的帮助你:
    • 来信时请提供个人资料,例如:姓名(你可以选择使用匿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你所提供的资料将是保密的。
    • 叙述问题时请包含以下几点:您面临的困扰是什么?何时发生?过程如何?您的感受和想法?您曾经努力处理的方式及结果?您期望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 请在信件的开头注明:
    þ 我已了解及愿意遵守《辅友会电子邮件网络辅导同意书》

开博白

此博客的设立是为了让华语社群有抒发情绪和寻求协助的园地!

我们希望在这里有一站式的服务,你可以很容易的找到:


# 新加坡的社会服务资源网
# 鼓舞心灵的好网站、好文章
# 抒发心情的管道
# 与辅导员公开或私下的交流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遇到挫折和起伏, 有时候别人善意的聆听或点醒, 就能够让我们提起勇气继续搏斗!

所以欢迎你抛出烦恼和问题,让我们一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