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3年8月12日星期一

新加坡家事法之抚养权

   夫妻走到了离婚这条路,心情是无奈和复杂的,在众多困扰中,最大莫过于争取孩子的抚养权了,能够没有争议取得协调的案例并不多,大部分为此批判对方,使得彼此的关系更恶劣,但法官着眼的是孩子最大之福祉与利益,希望父母亲也以此为考量,不意气用事。以下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Ø      抚养权
¨      法庭以孩子的福祉与利益为依归,考虑:
§         孩子的年龄和需要
§         过去抚养的安排(保持现状,让孩子有安定的生活,不做太多改变)
§         稳定和安全
§         父母的经济能力
§         父母抚养既照顾孩子的能力
§         父母的行径(父母的生活行为,工作时间,社交,消遣等)
§         孩子的意愿(有足够的心智表达)
§         尽量不把手足分开

¨      孩子的福祉:伦理,宗教,身体安康,感情的联结,幸福,舒适,安全等,不以金钱为衡量标准

¨      在新加坡幼小孩子的管养权通常多归女方,尤其是女儿。父亲要争取抚养权,必须说服法庭母亲不适合的原因;但监护权多判给双方共同拥有

¨      监护权可以是一方或双方(sole or joint custody),但管养权care and control则只属于一方。拥有管养权的父母决定日常生活事宜,但重大的事项则由监护权者单独或共同决定,如选择学校,科系,宗教,就医和手术等,而没有管养权的一方则通常有探视权,除非对儿童有害

¨      家事法庭调解中心Family Court Mediation Centre协助双方通过调解解决婚姻争端,是自愿性质

¨      儿童焦点调解中心Child Focus Resolution Centre:涉及子女抚养权争议的调解针对育有14岁以下孩子,法庭将强制接受夫妻接受调解与辅导

¨      不管在分居或离婚诉讼期间,都可向家事法庭提出抚养权的申请

监管提问(摘自:走上单亲路:单亲妈妈生活指南):

1. 法庭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抚养权?
法庭考虑最多的是孩子的福利——到底哪一方最能照顾好和看管好孩子。法庭考虑的其它因素还有:
          家长在孩子的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家长可为孩子提供稳定生活的程度
          孩子目前的照看安排,是否能继续维持
          孩子的年龄;孩子年纪太小通常须由母亲照顾和看管
          孩子是否有兄弟姐妹;法庭尽量不硬把手足拆开
          若孩子已成熟到足以表达个人意见的程度,法庭通常会尊重孩子的意愿
          家长的独立意见;这项考虑仅次于孩子的福利
(通奸或有婚外情不足以使家长失去抚养权或亲近子女的权利)

2. 谁可申请孩子的抚养权?
任何一位家长都可申请,但须由法官决定孩子归谁抚养。法官会以孩子的最佳利益为依归,并考虑双方提出的意见。

3.何时才可申请抚养权?
婚姻关系闹僵之后,妇女不管在分居或离婚诉讼期间,都可提出申请。

4.如何申请抚养权?
须向家事法庭提出申请。此事最好由律师代办和协助。

5.孩子可否选择要跟随哪位家长?
如果孩子已长大到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法庭将考虑孩子的意愿。不过,决定权在法官。

6.抚养权与照顾、看管的意思有何不同?
抚养是指对孩子的福利和成长具有的决定权。内容包括教育、宗教和公民权。

照顾和看管则是指和孩子一起生活时,对其日常起居负起责任。与抚养权不同的是,照顾和看管通常只须由一个家长专职负责,不能分享。

7.如何改变抚养权指令?
倘若能证明自法庭发出抚养权指令之后,情况已有实质性的变化,则可进行更改或修改。但更改或修改仍须以孩子的最佳利益为依归。

8.如果抚养权判给了男方,女方是否仍可亲近其子女?
当法庭判决抚养权和照顾、看管权的归属之后,也会发出亲近令,确保孩子仍可定时和另一位家长见面和联系。

如果离异双方能彼此合作,并想灵活安排亲近子女,则法庭通常会颁布‘合理亲近’指令。

虽然如此,在一些情况下,亲近指令或会更明确指定一些细节。例如:亲近孩子时,须遵守某些条件或时间表。

9.倘若法庭已经判准孩子归前夫抚养,但孩子不想见他,我如何是好?
若法庭已如此下判,便不可刻意阻挠孩子与他的父亲亲近。如若不然,便算违反庭令,或会遭到监禁处分。

妇女不可在一夜之间改变孩子对另一位家长的感受。但是,身为孩子的照顾者和看管人,她可主动鼓励孩子和父亲见面。

亲近有助于加深感情,孩子的父亲或会更愿意遵守赡养令赡养孩子。

10.如果妇女感觉前夫对孩子施加坏影响,而不想让孩子与前夫亲近,该怎么办?
她可请法庭收回孩子和前夫的亲近权。但是,必须衡量利害,只有对孩子利多于弊才这么做。

另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要求法庭发出监督令,允许孩子与前夫亲近时,孩子的妈妈,或者亲戚、社会工作者、辅导员等中立的第三者,可以在现场监督情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