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

养儿与投资

日前作家陈智成在早报副刊专栏里转载了以下原以英文书写的一段文字,并标题为《限级CG (须儿女陪同)》,因其“思维论调近乎无赖”,担心父母亲们阅读之下怒火攻心,愤恨难平:

~~~~~~~~~~~~~~~~~~~~~

父母抚养孩子是天经地义,孩子奉养父母则非理所当然!

理由很简单,孩子的出生纯粹是父母的选择,孩子没份参与;孩子要不要对父母尽孝奉养,决定权应该归于经已成年,法律上可以独立做主的孩子,而不应该由他人强制规定。

孩子如果愿意奉养父母,当然是件好事;但是,父母却不能把孩子的奉养行为,当成理所当然,甚至把它当成是一件孩子毫无选择,无论如何都必须做到的事。强制子女奉养父母是不文明的行为。

如果父母因为把孩子抚养成人,就期望孩子奉养,养儿防老实际上等同是商业行为。投资在孩子身上,图取未来回报。商业投资有盈有亏,没有稳赚,所以孩子不奉养父母,理应被视为父母投资失误,哪能怨天尤人?更不能说是孩子这个“投资商品”的错。

更何况:孩子的出生是父母两情相悦的结晶,是父母经历了爱与被爱 的伴侣生活的成果。孩子总被认为是传承了父母优质基因的融合体,让父母在众人面前有机会炫耀自己,以孩子为荣,以自己从此得以延续为慰;父母童年做不到的,有孩子替代,等于自己又一次生命的重来。

孩子的成长岁月里,带给父母的天伦之乐,美满的家庭生活,真算起来,也可以说是父母从孩子身上,多年不断地收取股息与分红。即使孩子长大之后不奉养父母,父母的投资也不见得就血本无归呀!

至于那些不曾对孩子尽到作为父母的责任,打骂苛责孩子,或是能力不足以抚养孩子又偏要生养孩子的父母,连基本的投资都没做好,就更不能奢望有回报了。

~~~~~~~~~~~~~~~~~~~~~

文里现实的思维确实令卫道者失望!近日关于孝道的讨论也有不少人对年轻一代如此的理念无法苟同。

不过,时代的确不一样了,如果我们的孩子是在如此的价值观里挂帅的社会环境里成长,当家长的最好及早体悟,以欢欣鼓舞、心甘情愿的态度育养,当孩子可以独立自主时就该放手,让他们单飞,也令彼此各有成长空间,并尽早为自己完成任务后的晚年生活做出妥善规划,那么闲暇之时往来探望、必要之际互相关怀、支持,还是可以预期的!

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身份认同知行止

尽管“我不知为何而战”的话题已经是过去式了,但下面这篇文章实在精彩,值得感觉被歧视的新移民、抱怨平静无聊的本地人阅读,更是对未来茫然失措,不知道自己定位年轻一代的指针!

在上周探讨青少年帮派事件的最后,我们和大家分享此文,相信当一个人对自我、对家庭、对社会国家有了合宜的认同,就会知所行止,不再寻求结党成团,打杀闹事的出口了!

~~~~~~~~~~~~~~~~~~~~~

我也知为何而战

仲珩

日前读到《联合早报》有篇文章,题目是“我知为何而战”,内容是针对南洋理工大学一位学生提出“我不知为何而战”抒发。作者的观点引起我极深的感触,想要附议说:“我也知为何而战”。

我今年19岁,祖籍是山东省平度县,台湾籍,在美国出生,童年在南非度过,目前在新加坡求学定居。

爸、妈为了我们姐弟三人的前途,带着我们住过许多国家,爸爸说“择良木而栖”,妈妈自诩是“孟母三迁”。爸、妈都是从事教育工作,并不富有,也不权贵,只是比较有国际观和胆识。无论移民到哪里,肯定都是赤手空拳迎战,更要辛勤耕耘、劳作。

除了新加坡,上述几个地方都有我们的亲戚,可惜每次都住不到3年就离开。直到移民新加坡,竟一呆就是13年,既深耕也生根了。

到新加坡时,我刚满7岁,上小学一年级,被爸、妈教导了“要为生存的环境奋勇作战”,因为这里比其他地方竞争激烈,又没有任何亲戚朋友,人生地不熟,一 切只能靠自己。奋勇作战?听起来有火药味,事实不然;我的作战法则第一项是“交朋友,融入大环境”,第二项是“比别人优秀,赢得尊敬”。

想获得友谊就要谦虚,甘心乐意主动地先付出,诚心诚意去关心别人;要赢得尊敬就要比别人更勤劳,用功读书,考好成绩。

就这样,六年的小学生活忙得既充实又快乐,只因做了很多别人看来不起眼,或是不愿意做的事——住家靠学校近,我就主动争取当交通指挥,每天天还没亮,第 一个到学校报到,拿装备执行任务;下课时会留在学校帮老师整理课室桌椅和做其他杂事;从不进行校外补习,只接受学校的课后辅导;常会为了帮忙有需要的同学 而晚回家。例如,陪着同学等迟到的家人来接,帮忙同学找寻遗失的物件,帮同组的同学多做些专题报道作业,照顾比自己小的学弟、妹……除了琐碎的服务工作, 也积极争取参与学校对外的各项比赛,举凡演讲、绘画、田径等,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荣誉,希望家人、同学、学校以我为荣。

小六离校会考 (PSLE),考了全校第一名,顺利进入莱佛士女中。妈妈说,这个成果不是靠补习,不是靠聪明得来,而是我对学校付出的爱;努力融入,快乐学习后,所体现 出来的成果。有一个事例确实可以具体证明:记得当我回到小学接受表扬那天,在学校办公室门口碰到黄老师,我真诚地问她:“可以再为妳买一次咖啡或茶吗?” 她笑着拥我入怀。过去几年,每次经过她的窗口,她都会叫我帮她到餐厅买杯咖啡或茶,次数多了,我也曾想避开那个窗口,但很快又想到,自己比别人荣幸,能有 机会为老师服务,多好哪!也就甘心乐意去做。久了,我和黄老师常习惯性地隔着窗口聊上好几句,我意外地领受到她更多的教诲,感觉好快乐。

13年来,朋友无数,从没遇过被排斥的事,也没想过什么新移民、旧移民,只觉得已经和这个环境不可分割,这里是我的家。

反倒是年岁渐长后,常会问自己,我到底是中国人、台湾人、美国人,还是新加坡人?从莱佛士女中毕业后,我突然想找寻归属感,毅然放弃莱初(莱佛士初级学 院)的入学机会,只身到美国读高中,想体验当“美国人”的滋味。以为要读两年,结果,比当初估计的还早毕业。因为新加坡中学四年所学,竟然已经远超过这里 的高中水平。一入学,校方发现我各个科目都已达标,只需修两门科目,就是美国历史和体育(新加坡的体育教育其实也很完善,只因系统不同,他们不接受我的体 育成绩)。因此,轻松学习下,我多出了很多时间,可以去学开车并顺利考上驾照(美国16岁就可以考驾照,开车)。同时,我还可以在放学后去亲戚的公司打 工,帮忙打文件、报表和整理档案,时薪5美元。每天放学后做3个小时,周末放假就可以做8个小时。工资虽然有点低,但已经可以供应我一个月的零用,相较于 当时的美国社会,正陷入次贷风暴,许多人破产、失业,我已经算是很好了。

万万没想到,这次美国之行,让我亲身见证到美国最大的经济危机以及所引 发的许多社会问题……我敬爱的一位年轻老师被加州政府的财政危机波及而失业(老师都会失业!),住家附近一个小学竟然被勒令必须删除音乐课,政府取消了很 多助学金和奖学金名额,使很多人读不上大学……我的亲戚是跟中国做生意,受影响不大,这也是他为什么喜欢我帮他工作的原因,我的英文水平不但超越了他的其 他员工,还掌握了中文说、写能力。他的孩子只会说简单的中文,不识几个中文字……这是经济风暴下,他对未来最大的忧虑。

身份认同一度的困惑

对美国,我已不再存有任何幻想。拿到毕业证书,立刻回到新加坡,庆幸自己还可以做选择。

或许受到美国经济风暴影响,一时之间还有点犹豫是否该回台湾或去中国发展,于是,同时申请了新加坡和台湾的大学。在等候大学的半年,我再度重游童年居住 过的台湾和南非。以前年纪小,对这两个地方认识不深,此行才发现,这两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自然的资源和美景令人震撼,特殊的民族风貌令人动容。然 而,南非严重的治安及教育问题,台湾政治的乱象也都让我感到震惊和失望。突然有种念头,等将来有能力时,我一定要回来帮助非洲那些失学的孩子;等将来有能 力时,我要改变台湾的政治乱象……胆敢有这些念头的力量,应该就是源自于在新加坡这十年所受的教育。连我都感到意外,生活在这个小小的土地上,竟然有着巨 人般大大的胸怀傲视全球。

当我同时收到南洋理工大学和台湾大学的入学通知,我决定选择留在新加坡,继续接受装备和挑战。在这里,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未来,可以安心地去精进实力,可以完成远大的梦想。

过去,我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籍贯,移民的路径,如今我已经长大,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我当然也不会忘记我来自何处,也许有一天也会去寻根。但我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孕育我的这块土地,为此,我深深感激父母所做的正确选择。

和13年前不同的是,如今我已不是孤军奋战。左看右看,身边越来越多跟我年纪相仿的战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国籍、不同族群……大家目标一致,就是要在 国际舞台上大展手脚。我们从不问,我是为何而战?因为目标已经很明确,是为自己、为家人、为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地。至于新、旧移民问题?谁管呀!如果我想要 有朝一日,让新加坡以我为荣,你还要斤斤计较,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吗?

(注:祖籍——我的祖父母在1949年从中国山东移居到台湾,当年的人都很注重自己的“祖籍”,所以我们也常被提醒。)

作者现就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年级

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遏制青少年帮派(五)社区的力量

继白沙、武吉班让后本地又发生两起青少年暴力事件,11月18日两名年轻人于网上结怨,在宏茂桥见面谈判破裂动刀,17岁少年负伤浴血逃命;23日德惠一名26岁辅警因为擦肩碰撞,遭7名街头党青少年围攻,鼻梁被打断晕倒在地。

一连串的暴力行动令社会不安,但其实过去几年,被捕的青少年罪犯已有减少的趋势:从2004年的2637人减少至2009年的1783人,而因纠众闹事被捕的人数仅占一成。

这是因为政府针对高风险青少年各种改造和辅导计划达成不错的成效,使得重蹈覆辙的青少年已从2003年的23.9%减少至2006年的19.8%,

这当中有专门引导涉及街头党活动的青少年迷途知返的“正途引导计划”(StreetWise Programme),截至去年底已有上千名青年参与;在完成360小时计划的青年当中,只有约一成在一年内重施故技。

如果需要了解“正途引导计划”,可以联系下面的机构:Beyond Social Services, Lakeside Family Centre, Teen Challenge and Youth Guidance Outreach Services.  

另外REACH Family Service Centre、YouthReach、Clubilya Youth Centre也都专门为青少年提供正当休闲、补习、联谊、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和辅导等服务,让孩子们不至于无所事事流连街头。

一个能让边缘青少年建立自我认同,表现和肯定自己,发泄多余精力的空间是把他们从帮派拉回来的力量之一,而这也能由社区主动发起,让我们来看美国的经验:

~~~~~~~~~~~~~~~~~~~~~

美社区探索如何遏制青少年帮派

美国之音记者:埃尔马兹利

很多美国社区都有青少年帮派问题。致力于消除帮派的活动人士认为,遏阻青少年的暴力行为需要有周详的策略,不是只把有问题的人关进监狱而已,而是要给予他们工作、活动和希望。

*11岁少年加入帮派组织*
罗德里格兹跟他在洛杉矶小学的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从来都跟学校的环境格格不入。他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他说,他在11岁时就加入了第一个帮派组织:

那时我住在一个很贫穷的社区里,从小就觉得自己受到很多限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又很害羞。我强烈感觉自己不属于学校,也不属于社区。 对我来说,帮派代表了某种力量,还能对街坊发生的任何事情做出一致反应。那时候,我以为加入帮派似乎是我得到价值和受人尊重的唯一方式。

罗德里格兹说,那时候,帮派活动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很刺激的生活:“很多时候我都是在街头晃荡。我的父母亲是勤奋的墨西哥移民,我想他们对我感到灰心丧气。我13岁的时候,母亲对我实在忍无可忍了,就把我赶出家门。她实在是管不住我。我真的不怪她。”

在街上独自闯荡的罗德里格兹熟知帮派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参与过帮派械斗,目睹过惊心动魄的暴力行为,还吸食毒品。但是在经历了大约5年的帮派生活之后,事情有了改观。

*厌倦帮派生活 重泛校园*
罗德里格兹说:“18岁的时候,我对帮派生活非常厌倦了。我染上了海洛因毒瘾,面对6年徒刑。到那会儿,我已经有25个朋友因为帮派活动被人杀死了。最后,在我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艺术和写作的热情。我想,这比帮派对我来得更重要。”

30年前,罗德里格兹脱离帮派,重返校园。后来,他有了一份工作,也成了家。他说,多年来,他以为那些帮派经验会烟消云散,但是没有。

罗德里格兹说:“我儿子13岁时惹上不少麻烦。他加入了帮派。我以前是帮派分子,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可是没效。他21岁时因3项企图谋杀罪而被逮捕,我猜想,其中之一是企图杀害两名警察。他被判处28年徒刑,目前正在伊利诺伊州服刑。”

*帮助青少年抵制帮派的吸引力*
看到儿子重复犯下自己的错误,罗德里格兹感到十分痛苦。但是他说,这促使他产生了想要解救其他孩子的念头。他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总是奔跑》,书中谈到了他很早就置身帮派暴力的故事。他还设立了一个项目,来抵制街头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罗德里格兹说:“4年前,我和妻子决定开设一个文化中心,里面有书店、咖啡厅、艺廊和表演场所。地点在洛杉矶东北部的圣佛尔南多谷,也就是我现在的住地,这里大部份是拉美裔社区。文化中心真的把社区团结起来了。很多年轻人来这里,他们演奏音乐,作诗,从事艺术、舞蹈和戏剧表演。我们想教导他们很多东西。”

在东岸的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卡尔多纳也在从事类似的努力,他领导当地民众进行反对帮派暴力的行动已经有12年了。卡尔多纳以前也曾是帮派分子。他说,他很羡慕罗德里格兹所取得的成果。

*为青少年开辟活动空间*
卡尔多纳说:“我确信他启发了美国的拉美裔孩子。罪犯是可以改过自新的。罗德里格兹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跟我们一样,成千上万的人都讨厌斗殴、毁坏社区的行为。我们需要在社区里为这些人开辟他们的活动空间和环境。”

在那里,他们的声音会被人听见,他们可以感到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这个中心向帮派分子或者高危险年轻人提供服务。服务项目包括精神健康咨询、团体咨询、娱乐活动、就业准备项目、职业安顿、法律服务、学术提高项目、学习辅导,以及不同方式的家庭服务项目。

*争取整个社区的支持*
卡尔多纳认为,没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能够解决帮派暴力这类复杂棘手的问题。他说,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那就是遏制、干预和预防。

卡尔多纳说,除了直接和年轻人接触之外,成功的项目还需要幕后的工作,比如政界人士和地方领袖的支持,以确保这些活动得到可以长期维持下去的资源,并且能动员整个社区来支持他们。

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遏制青少年帮派(四)介入与辅导

青少年在加入党派之初都怀着单纯的想法,但实际的状况并非如此,然而他们已经一步步走向了不归路--

加入帮派之谬误:
1.横行无忌:误以为一旦加入帮派,便可以“大哥”、“大姐”的姿态示人,可以公然挑战老师、父母甚至社会法律;这样一来,往往导致触犯校规甚至法律,严重伤害自己的前途。另一方面常爱用以牙还牙的方式对待他人,这样则容易与别人产生冲突和磨擦,因而结下仇怨,有的为了加强与别人争执时之实力,更可能会寻求一些“势力”支持,而黑社会正等待着这些机会,去吸纳这些人作为新会员,最后难以自拔。

2.义气英雄:许多的传媒,在播出或刊登与黑社会有关的内容时,如电视、电影、漫画及周刊等,都会不知不觉间宣扬黑社会的次文化,包括夸张化的义气、黑社会英雄主义、事事诉诸暴力解决、从事不法活动等。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朋党亦常会利用这些来作宣传,以「兄弟」、「大哥」或「大姐」等的虚假的关系来骗取青少年的信赖。

3.有安全感:误以为加入朋党后,便能受到“势力”的保护,不会再受别人欺负,其实更助长了成员以暴力方式去解决问题,忽略了使用其他可协助解决问题的正确资源途径。

那么,当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该如何处理呢?


青少年帮派问题的辅导策略
(一)健全家庭生活,加强亲职教育
当青少年出现状况的时候,父母通常都是最后一个知道,而又因着错误的管教方式把孩子推的更远,或者过份溺爱使子女的偏差行为加剧。

在这个时候,是需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介入协助他们的父母去思考、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是真正去探索孩子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亦或着是亲子之间发生了什么障碍?父、母亲的角 色出现了什么问题?

面对青少年多样化的问题,单靠父母亲关起自家门是找不到答案的,这时提供给父母一个再学习的环境,协助他们去了解真正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方能化解亲子间的鸿沟。

(二)加强学校辅导教育功能,预防青少年偏差行为
学校教育除了知识上的教导外,同时应在情感、团体适应上提供青少年适当的协助。研究发现学校大多专注在学生学业成绩表现上,忽略对于学生生活的照应、关怀、与协助,使得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

青少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就成为初级与次级预防危险行为的重要场所。若是能及早觉察出学生心理问题,将能有效预防与治疗。其具体方法包括:

1.提供一些教育性的资讯给抽烟、喝酒等学生,造成青少年态度上的改变、减低危险行为之出现。

2.针对青少年危险行为(如偷窃),直接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减低其复发的机率。

3.正确诊断青少年之身心发展状况并提供适当服务。

所以学校应积极发挥其社会化功能,重视个别差异,提供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学习场所。

(三)建立社区安全维护体系
鼓励社区绘制安全检测地图,找出治安死角,并透过社区安全会议之讨论,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加装路灯或监视器、加强守望相助巡守工作等等。

整合社区里属于比较弱势之社群,例如儿童、青少年之父母亲、老人、精神病患家属等,给予较多的社区协助,例如社区志工可加入社区妈妈、社区爸爸、社区关怀小组不定时的去关心、访视、及主动参与聊天等。藉由聊天的方式引导询问最近是否有遇到什么不寻常的状况,或是附近常有可疑陌生人进出,以防止让犯罪者盯上并且加害,相信对青少年犯罪防制应有所助益。

(四)社会技巧训练
有愈来愈多的人强调以社会技巧训练模式来了解、预防及治疗青少年问题。其焦点在协助青少年提升自我觉察的能力,培养他们在面对新的问题的时候能有效解决、处理的技能。

(五)关怀高风险青少年的处遇措施
由于犯罪之青少年多为家庭、学校、社会之适应不良少年,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辅导人员在各层面积极介入,协助适应其生活环境。具体之作法包括:

1.提供多元发展的学习环境:以多元教育学习方式,并提供技能训练,诱发少年学习动机,协助其肯定自我并达到自我实现,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经验。

2.社区外展服务方案:透过社区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关支持性的关怀服务。

3.转介与安置:对多重问题的青少年,依其个别的需要提供辅导或服务。

4.其他:如心理咨商、家族治疗等服务。

参考资料:
*黑帮入侵校园~谈青少年参与帮派的辅导策略,彭玫瑛撰
*台湾不良帮派分析,台北市关怀青少年协会

2010年11月24日星期三

遏制青少年帮派(三)原因与征兆

青少年为什么加入街头党?其动机和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偏差少年加入帮派之动机:
1. 好玩—耍帅心理
2. 自由—不受家人、学校约束
3. 满足物欲—吃喝玩乐帮派付帐
4. 好奇心作祟—同侪怂恿或为求得保护
5. 有样学样—家人或朋友已是黑道中人
6. 学业中辍—帮派组织的最爱

根据调查,青少年参加帮派的动机,以「结交朋友」为最多(占28.3%),其次依序为「为了玩乐」(占15%)、「追求刺激」(占11.4%)、「获取金钱」(占10.4%)、「向往其威风」(占7.5%)、「寻求安全」(占4.9%)等。

青少年参与帮派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
参与帮派的青少年大多数成绩并不好,或是中辍生,对于学习成就低落、挫折的青少年,帮派活动满足他们独立自主、 被认同、有成就感的需求,并给他们重拾自我的新经验,在帮派团体中被其他成员尊重、认同而获得归属感,是持续参与帮派活动的原动力。

(二)家庭因素
近10年来,少年儿童犯罪原因之「家庭因素」中,以「管教不当」及「破碎家庭」为两大重要原因。研究中发现参与帮派少年的家庭互动关系,多数属于关系一般与关系疏离。另外,研究调查指出不良的家庭管理会增加参加帮派的机会,低度的家庭参与、父母不当的管教、低度的父母控制或监督、亲子关系不佳、家人冲突、亲人参加帮派等,都是影响青少年参加帮派行为的重要变项。

(三)学校因素
参与帮派的学校危险因素包括:学校表现不佳与低度奉献及参与、教育挫折、学校负面经验与态度、逃学中辍、在学校感到无聊、不喜欢教职员的权威态度、学习障碍等。

(四)社会因素
法务部犯罪研究中心统计近10年来青少年犯罪原因之社会因素包括,交友不慎、参加不良帮派、社会环境不良、受不良书刊或传播影响等项,其中以「交友不慎」为主要原因。

常见踢入会之手法

1.利诱:帮派主动对一些青少年提供某些利益,如免费的吃喝玩乐,甚至以金钱作为引诱青少年入会之工具。而许多青少年都为了一时的贪念或顺应潮流要求人有我有的心态下,便加入了黑社会。

2.恐吓:有些青少年,常在球场、公园或电子游戏机中心流连玩耍,由于他们没有帮派背景,故往往会被那地方的小混混恐吓或欺负,为了免于被欺负和作出还击,他们便索性加入帮派以寻求庇护。

3.代为出头:帮派若看中某学生,他们通常会分成两批,一批负责骚扰该同学,而另一批则扮作路见不平,为该同学挺身而出的义气朋友,帮助平息纠纷。待事件平息后,该同学便会被说服以某种方式加入他们的行列。

当家长或老师怀疑孩子加入帮派时,是否有迹可寻,而可以及早介入?

青少年误入歧途的一般征兆::
(一) 早期征兆(可早自10至13岁出现)
● 缺乏合适的家人或亲人,作为成长的典范去跟随.
● 衣着打扮近似帮派模样.
● 衣物及书籍上有帮派记号.
● 一些科目成绩开始退步.
● 间中缺课, 特别在某些固定日子, 如周一或周五.
● 间中晚上迟迟未回家.
● 身上藏有利器, 如: 小刀,剪刀.
● 常诉说苦闷.
● 与家长或家人争拗家规.
● 朋友转变, 不让家人知道朋友的资料及见面.
● 开始吸烟, 喝酒或尝试其他毒品.
● 心中既自卑, 又怨愤,与家人或不同族裔的人发生争执.
● 间中有离家不归行径.

(二) 中期征兆
● 以帮派中人作为典范去跟随.
● 作出帮派的手势, 例如: 跟随一群人合照时,穿着帮派打扮.
● 多项科目成绩下跌.
● 缺课增多, 但家人可能仍然不知道.
● 夜出晚归,却不能清楚说出原因.
● 与父母或家人对抗, 甚至有反叛校方师长权威之事.
● 藏有攻击性武器,但解释是拾获, 或替他人保管.
● 持有不明来历的金钱或其他财务, 如: 电子器材, 衣物.
● 与穿着帮派衣着的朋友往来频密.
● 常使用烟,酒, 甚至其他毒品.
● 有离家出走行为.

(三) 后期征兆
● 被警方拘捕.
● 感到已是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 常常缺课, 被校区当局追究.
● 常夜出晚归, 不受家人约束.
● 离家出走,少在家中.
● 十分反叛, 不怕权威, 包括: 师长, 警方.
● 藏用武器, 甚至曾伤及他人.
● 身上或有帮派纹身.
● 常使用烟, 酒或毒品, 甚至与贩毒有关.

参考资料:
*黑帮入侵校园~谈青少年参与帮派的辅导策略,彭玫瑛撰
*预防青少年误入帮派须知,亚太家庭服务中心
*台湾不良帮派分析,台北市关怀青少年协会
*幼齿的江湖青少年帮派,文/周文勇(警察大学)、许正道(台北市警局少年队)

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遏制青少年帮派(二)关怀与教育

短短十天内发生两起青少年街头砍人事件,协助前嗜毒者和前囚犯重返社会的中途之家援手之家辅导员陈福祥受访时提醒大家:
现在的青少年比以前更愿意表达自己,他们聚集在一起,就想要告诉别人自己是谁,显示他们的身份。青少年加入帮会通常因为他们的一些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例如来自家庭的关怀和归属感,缺少社交和情感支柱。

而一旦加入党派,这些青少年就很难单靠自己脱离帮会,因此家人的帮助尤为重要。家长如果怀疑孩子涉及帮派活动,或与不良分子交往,应拨电64350000向刑事侦查局求助。必要的话,警方将会安排这些青少年参加跨部门的正途引导计划Streetwise Programme),协助他们走回正道。

内政部兼教育部政务部长、全国青年辅导与改造委员会主席马善高也同意:严刑峻法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法律必须配合其他软性引导计划双管齐下。他认为家庭、个人和环境因素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三大主因,要改善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对症下药。

中央青少年指导署主任黄玲丝则指出,缺乏家庭的支持和损友的不良影响,是造成这些青少年较难被改造的两个重要原因。

此外,本地自由撰稿人杨松坚对事件的观察和建议极为中肯与全面,值得参考:

~~~~~~~~~~~~~~~~~~~~~

必须加强青少年人文情商教育

作者:杨松坚

近来数起青少年结伙伤人的暴力事件报道,命案、血案的发生令人震惊,让为人父母者不禁担心孩子们的安全。结伙行凶事件已经造成对社会治安 的干扰,警民需通力合作严惩肇事者,特别是查办可疑的私会党幕后操纵者,有效遏制行凶罪案。对于时下部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情绪失控和情感脆弱,也不禁发人深省,青少年的人文、情商教育确需要加强,心理素质有待提高。在这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需要密切关注和行动。

中小学生正值身心发育的成长阶段,他们既承受东方传统价值观训导,可又受到开放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尤其是五花八门的网络和电玩,渲染黩武暴力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日深。现实社会的巨大影响与学校、家庭教育有较大的差异,造成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的困扰。

现代社会忙碌,早出晚归的父母必须为事业拼搏,留给亲子相处的时间很有限。而学校老师多忙于教课,无暇细心体察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并给予关怀。暴力、色情和颓废文化,正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遭遇情绪困扰的孩子,在家庭中无倾诉对象,又得不到适当疏导,其极端反应就是付诸暴力或自暴自弃。

一些被过早标定为成绩不佳的学生,都归类在同一类型的学校课程内,他们面对失败挫折,又得不到关怀和引导时,很容易陷入颓废、偏激,或沉沦于时尚玩乐,甚至暴力和情色。

我们为岛国教育多元化的改革而鼓舞,学校硬件资源日愈扩充和完善。但仍偏重分数精英化的教学体系,仍可能造成学生素质的两极分化,值得探讨。此外,教育 界也应深入探讨如何有效贯彻人文、品德和纪律教育。在教育资源的调配上,需将更多的教育资源、有经验的教师分配到比较后进的学校和班级,加强对所谓“问题学生”的教育和关怀,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身为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论多忙碌,必须抽出一定时间与家中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减少疏离和隔阂,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铭怀早年朴实校园生活,同学间团结、友爱精神,留下美好记忆。虽然如今时代不同,但希望学校需要创造一定的人文关爱的环境,多举办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

学校也应该定期并有针对性地举行师生和家长对话、交流会,让同学们勇于有话直说,构架起沟通的管道和机制,促进师生沟通和了解。此外,希望加强学校学生 会、班会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同学们组织班级和小组的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群体、家访和公益活动,在同学之间开展互助、友爱活动,让同学们对校园和班集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增进师生和同学间的深厚学友情和凝聚力,抵御社会不良倾向的侵袭。

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遏制青少年帮派(一)预防胜于围堵

10月30日下午19岁的理工生疑因瞪眼风波,在巴西立乐怡度假村的购物中心被乱刀杀害,后来警方证实涉及帮派纠纷。

11月8日晚上10时左右两帮街头党发生争执,一群马来青年携带各种刀器,到武吉班让四处搜寻仇。他们在组屋楼下砍伤一位20岁印族青年后,越过马路到附近篮球场袭击六名介于14至18岁正在踢足球的青年,其中五人送院治疗。

11月13日午夜四名马来少年在白沙的Coasta Sands度假村附近游荡,形迹可疑,被到场巡逻的警方截查,结果从他们的身上搜出两把菜刀,立即以在公共场所携带攻击性武器逮捕,及时制止另一起可能发生的青少年街头党徒带刀砍杀事故。

到目前为止,警方在全岛展开大规模的扫荡行动已逮捕了144个涉嫌参与街头党活动、贩毒和拥有攻击性武器的人,包括35名因涉嫌白沙命案和16名涉嫌武吉班让案件而被捕的嫌凶,还有一些人在逃。

这些青少年械斗事件震惊了全国,家长们担心七、八十年代的私会党是否死灰复燃,面对来临的学校假期,孩子们的行踪更难掌握,令父母亲们忧心如焚!

幸好在事后各方面很快采取了一些防止事端扩大的措施:
*警方调查动作迅速,沿用刑事法临时条款(Section 55)立即逮捕和提控,并将严厉惩治不法份子。
*社区由基层组织和志愿居民组成的巡察队加强巡逻
*内政部的“全国青年辅导与改造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Youth Guidance and RehabilitationNYGR也将尽快检讨现有对付街头党的法令及刑罚,以确保宪法能更好地反映目前的社会变迁和可能影响年轻人身心发展的种种因素。
*出事的学校加强管理--
第一,保安和纪律队增加对校园内部和周边社区的巡逻和检查次数,就连附近的巴士站、学生们课余时间常逗留的组屋楼下和咖啡店,也列入巡查的区域。
第二,邻里警局和学院的保安人员携手合作,增加在校园的巡逻次数。
第三,为学生提供校园保安电话服务,灌输安全意识,并促使他们警惕可疑分子。
第四,校方促请为学院提供外包和维修服务的人员,在校园发现可疑事件时,第一时间通报保安和纪律队。

然而,这仅是围堵的动作,预防才是根本之策。最近舆论不断探讨究竟我们的社会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走向帮派?为什么他们在被逮捕后毫无悔意,态度嚣张?家庭、学校和社会该怎样尽己之力,协助孩子们不要误入歧途?

今年成立的中央青少年指导署Central Youth Guidance Office,简称CYGO)在本月份正式运作,专为被鉴定有行为不良可能性的13岁至21岁青少年提供指导服务,防止他们误入歧途或重蹈覆辙。这是由内政部、教育部和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共同组成的跨部门单位,可见当局也明白防范青少年犯罪不是警察单方面的责任。

我们接下来将整理本地最近的资讯和一些外地的经验,提供大家参考,希望有助于消弥帮派暴力事件。

2010年11月19日星期五

生存的意志力

73岁的陈源兴本身也是失明者,担任新加坡视障人士协会会长近30年,他协助了众多视障人士接受商联中心(Bizlink)的就业培训,至今已有约10名视障人士在完成培训后,成功找到工作;陈源兴也鼓舞视障人士发掘自己的才能,开办课程培养他们在艺术、音乐及创作等方面的天分,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自力更生,他最近获颁总统社会服务奖。

陈源兴在受访时所强调的心态非常正确:“失明人士不可一直消沉,也不应该一直等待别人的施舍,一定要有生存的意志力,争取进修就业的机会……

善心人士常把残缺者的能力给限制了,直接给他们鱼吃,但这只能救急,无助于他们的尊严、独立和成就感,有时候也让受惠者气馁,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谋生!但其实只要勇于向极限挑战,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也会在热忱尝试和努力奋斗的毅力下实现了,以下的外电报道就是一例:

~~~~~~~~~~~~~~~~~~~~~

(photo from dailymail.co.uk) 

盲人厨师 餐厅上菜

英国伯明翰市「概念会议中心」的厨房内,五名厨师各司其职,为顾客准备餐点—他们都是盲人。这是英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全部雇用盲人厨师的餐厅。

在大多数人想象中,锋利的刀具、明火、滚烫的开水和五名盲人厨师,构成一幅令人提心吊胆的场景,但是主厨乔‧米勒(Jo Miller)热衷向大家证明:他们的疑虑错误。

四十八岁的米勒九岁时罹患眼底黄斑病,双眼失明,只剩下极微弱视力。她工作时需要俯下身子,贴近看手里的活儿。

她示范装饰奶酥时,忍不住窃笑:「其实我看不到自己弄出什么花团锦簇来,一切凭蒙胧感觉吧。」

她也是唯一看得到烤炉上度数的员工—全靠一面五公分厚放大镜的辅助。其他人的绝技还有:听油炸吱吱响判断是否已炸得金黄酥脆、嗅到起司香就知道焗好了没等等。

有人会担心盲人厨师在厨房工作的安全性。诺丁汉大学医院眼科医生阿莫阿库指出,只要他们熟悉厨房环境、眼睛能够感知光,安全应该无虞。大多数患者可以看到色度、区别形状。

三十九岁的实习生保罗‧韦林顿患有色素性视网膜炎,他上月开始在厨房工作,负责摆放盘子。他轻摸物品边缘,检查它们是否摆放成排。米勒说:「新人从简单工作做起,让他们借此熟悉厨房环境。」

这家盲人餐厅四年前由英国国家盲人学会成立,旨在为盲人提供就业岗位和受训机会。

有人认为,视觉能力降低意味着其他感官能力增强,但米勒不赞同这种说法:「人们将失明浪漫化。事实上,我的听力糟糕,可能因为我青少年时经常参加摇滚音乐会。」她表示,自己的确依赖味觉和嗅觉,但是与其他厨师无异。

谈及盲人厨师的烹饪秘诀,米勒说,烹饪的秘诀是时间的把握,其他的全部依赖经验。 「我从十六岁起从事烹饪工作,我知道什么时候一块牛排五分熟。」

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外劳嗜赌不容忽视

新开放的两个赌场不仅对国人和临近国家造成了沉迷赌博的问题,在本地工作的外籍劳工也深受其害!

据报载:向德教太和观丹戎巴葛家庭服务中心求助的外国人当中包括有中国、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韩国和菲律宾人等;从事的职业以工厂、建筑工人、厨师和侍应生为主。他们拨打嗜赌求助热线1800 6668668,询问有关赌场禁门令和病态赌博的辅导服务,也向该中心申请家人禁门令。

该中心的辅导员指出:外国人嗜赌的原因是他们在本地无亲无故,感到孤独寂寞,不上班的日子也没有社区活动可参与,况且他们进入赌场不需支付入门费,又可享受冷气和饮料。

值得庆幸的是原本只针对国人的禁门令,现在也开放给外来人士申请。目前,外国人可到位于汤申路的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办公室、新加坡劳工基金大厦(SLF Building)和外籍劳工中心(Migrant Workers Centre,地址是仰光路62号)亲自申请《赌场自愿禁门令》;从本月24日起,也可直接从理事会www.ncpg.org.sg和人力部网站,下载自愿禁门令申请表格,并把表格邮寄给理事会。申请自愿禁门令的时间,也将从原来的一至两个月,缩短到一至两周。

如果外国人要为家属申请《赌场家人禁门令》,申请者必须直接向德教太和观丹戎巴葛家庭服务中心申请。

至于《第三方禁门令》是针对破产者或接受公共援助者,不适用于外国人。因此一些雇主担心外劳沉迷赌博,花光血汗钱后无心工作,或输光后铤而走险,偷走值钱的工厂器材去变卖,而希望他们有权申请禁令,阻止员工进赌场的建议还不可行。

其实我们都知道嗜赌行为本身并非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探究外劳沉迷赌博的原因,是好奇?是诱惑?是刺激感?是损友怂恿?是逃避异乡的寂寞孤独和工作的压力?得找出根本的原因,然后用健康和正确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心灵的空缺。

在下定决心戒赌的同时,一些外在的方法可以帮助抵抗赌博的诱惑:
1、 别让自己手上有多余的钱,把生活外的钱汇回去或定存…
2、 申请申请赌场自愿禁门令
3、 拨打全国预防嗜赌援助热线:1800-6-668-668或上全国预防嗜赌理事会网站:www.ncpg.org.sg寻求更专业的协助

最重要是莫忘初衷,紧记自己当初离乡背井的决心和目标,必然可以克服成功赌瘾!

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

爱的真谛

每个人都向往爱情,并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而随着年岁渐长,生活经历的累积,很可能每一个生命阶段所追逐的也都不一样!最终能百首偕老的,应该是两个人可以同步成长,彼此跟得上对方的脚步,满足不同年岁的需求,否则,只好在茫茫人海中持续地追求,在过程中,难免也伤害了曾经情系的伴侣。

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真谛!

~~~~~~~~~~~~~~~~~~~~~
前男友的婚礼.

三十分钟前,我都还在怀疑我的决定。

来参加前男友的婚礼,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尤其是经过这几年胖了超过十五公斤的我。

不过,在仔细的思考过我当初与他的交往情形(没见过他爸妈,没认识几个他朋友)后,我还是愿意假装大方的将自己打扮的美美走进这个会场。

约十年前刚出社会时和他交往了一年,其实没什么争吵,除了他最后不清不楚的分手原因之外,他实在算是个很棒的男朋友。

婚礼本身没什么特别,按照最近几年的惯例,婚礼前先播放男女双方的成长照片(有小部分照片我看过),然后开始播放婚纱照,这一切,都让我觉得索然无味,一直到司仪宣布了今晚的特别游戏规则。

「我们今天为了让新郎新娘能够得到每一位特别的朋友的特别祝福,我们待会会请每一位被抽到的朋友上台说说,他与新郎或新娘的关系,并且说出一件与她们来往中最特别的事情──」

关系! ?这下可好了,现场都是新郎认识的人,我断不可能说自己是同事,或是小学或任何时期的同学,因为怎么说都会被别人抓包,那,我要说我是他的前女友吗? !

这时现场也起了骚动,不过不同于我的惊慌,大家似乎非常乐于这个游戏。于是在晚宴的进行中,随着不同的菜肴上桌的同时,也陆续的有许多不同关系的人走上台对新郎与新娘说出祝福的话。

我则是持续冷汗直流。我祈祷,希望晚宴结束之前,我没被叫到名字,或是被叫到的话,我干脆落跑算了。

上去说话的人,有人哭着祝福,有人搞笑的说着新郎的糗事,不过大抵都是些无关痛痒的话。

这时有个外型出色的女人上台了,脸上画着合宜的妆,让她的好肌肤看来更加出色,身上穿着优雅的礼服,衬托出她一身的好曲线。

她一开口,全场立刻安静了下来。

「我是新郎的前妻。」女人平静的吐出了这几个字。

「新郎很好,是个好人,对我,对我家人,对身边的朋友,都很好。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他最常对我说过的话,就是,他最喜欢的,是我的美丽。但我最觉得纳闷的是,不到一年的婚姻生活,他便提出了离婚的要求,而我当初还是那么的爱着他…」

我心里渐渐的浮出回忆,才想起十年前与我交往时,他的确提到了他刚离婚的这件事情,但我作梦都没想到,前妻竟然是这么美丽的女人。

虽然这位美女最后还是不免俗的恭喜了新郎,但全场的气氛,却充满了窃窃私语的诡谲。

司仪为了冲淡这股尴尬味,赶紧抽出了另外一个来宾的名字,于是从台下走出了一位相当斯文的女性,俐落的短发,感觉上就像是在外商公司服务的高级主管。

「我是Subrina,如果算得没错的话,我应该是新郎的前前女友…」

这下可好,我这下可真是又惊又喜。

看来坐在台下的紧张的人不只我一个,这下子我可一点都不害怕了。

不过这时候我倒是很好奇新郎的心情如何,于是我刻意的起身眺望主桌的新郎,却依然是一副平静,喜乐的表情。不过同时,我也瞧清楚了新娘的样貌,比起前妻的美丽,和这位前女友的干练,这位新娘子既使是穿上了婚纱,还是那么的不起眼。

「我和新郎有过许多美好的回忆,不过我特别有印象的也是他对我常说的一句话-他最喜欢的是,是我的聪明。可是,我也不懂,为何当初他会想要和我分手…」

听到这段话,全场几乎都安静不下来了,因为几乎是同样的模式,新郎与前妻离婚,与前前女友分手。那么这段婚姻,还有办法得到在场来宾的祝福吗?

随着这两位女性的发言,我脑海中画面,也像是飘回了十年前交往的过程。隐约中,我记得,他似乎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但我一时却想不起来…

「Maria陈!」恍惚之中听到有人叫出我的名字,我也不自觉的站了起来。

「是!」我话一出口,就察觉叫我的人不是别人,而是司仪。我的本能反应将我之前想要用的拙劣手段,一股脑的都忘光了。

就在我尴尬的不知道要用什么关系上来说话时,新郎忽然站了起来,走向台上。

「我想,我需要对我一路走来的几段感情,做个说明。」新郎接下来说的话,却让全场人为之动容。

「十年前的第一次婚姻,我追求着美丽的人事物,我认为,找到美丽的另一半,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过,当我发现,美丽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时,我选择离开, 并且谨慎的决定婚姻对象,不再轻易结婚。」

「当我与Subrina在一起时,我觉得她的事业能力与聪明才智可以帮助我许多方面,不过当我发现她的聪明让我的生活感到压力时, 我还是选择离开。」

「在她之后,我觉得内涵与兴趣相投才是我人生对象的选择,于是我开始了与前女友Maria 的交往,不过当我发现自己罹患癌症时,那一切都不重要了,于是我再度选择离开。」

当我经历了几年的医疗之后,我觉得不离不弃才是我人生另一半最重要的条件, 不是美丽,不是聪明,不是内涵,于是,我选择了我妻子…

话说到此,台下的观众已经掌声如雷,我看到就连刚才上台的前妻与前女友,也都露出了认同并且微笑的表情。

当前社会的婚姻能够贫贱不离,病老不弃,坚持情义,一生扶持的又有几个?

祝福天下的眷属都能情义绵延...

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

引导沉迷网络的孩子


近日青少年结伙械斗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家关切其进展、当局处理和肇因,有的把它和电脑游戏里的暴力色彩挂钩,认为孩子在心智尚未成熟之际,可能因为接触了太多打打杀杀的角色扮演而影响了判断能力,以至于在现实生活里也仿效起来。

暴力电玩当然是不可忽略的一环,尤其当沉迷于网络时,后果更不堪设想。我们日前的讲座正是针对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走出网瘾而举办,现经整理和讲员核实,刊载摘要于下,希望有助于面对网络沉迷束手无策的家长们!

《如何引导孩子走出网络沉迷?》讲座记录

日期: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四日
时间:下午两点半至四点
讲员: 王劲
地点:大巴窑图书馆

网络是有利弊的.

网络有什么好处?
青少年最长用网络的方式:
·        查找资料
·        网上交友, 清谈
·        表达自己的想法
·        网络游戏

使用电脑网络可能造成的问题:
网络上瘾 / 网络犯罪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沉迷网络世界?
自我控制能力弱 /   认知能力较不成熟 等

父母该怎么办?
·        密切关注孩子动向
·        教导孩子网络规则
·        教导孩子自我保护能力
·        培养孩子自控能力
·       引导孩子平衡的生活

衡量孩子是否网络上瘾?
1.    生活被电脑网络占据
2.    使用时间增加
3.    想要改变但有心无力,不能中止
4.    不能上网,感觉怏怏不乐、生气
5.    上网比原定计划的时间长
6.    只对上网有兴趣,其他一概不理
7.    开始迟到,后来渐渐不上学,成绩下降
8.    只通过网络,才感觉到快乐,成为逃避舒解压力的手段
如有3~4个以上的症状出现,孩子可能已经上瘾了

网络上瘾的后果
 无心学业 / 长期:冷漠、冲动、耐性差 

如何协助孩子从沉迷中走出来?
·        沉迷只是表象,是求助的讯号
·        关注孩子内心的需要而非行为
·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不要害怕被标签化。

问答时间
问题1:父母教育水准不高,想管也无从下手。
答:拉近关系,给予关心,适时讨论,或借助其他力量。

问题2:游戏卡,买或不买?
答:重点不在于买或不买,而在自控能力/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平衡
游戏卡是孩子与同侪交流的平台,有时有助孩子得到友情,得到同侪的接纳。
例子:游戏中是四人一组,孩子被令马上停止游戏,会让其他队友失分,以致孩子在同伴中信誉不好,不被朋友信任。

问题3:由于孩子玩团体游戏,他不愿第一个退出游戏,因其他人仍在玩?
答:教导孩子们安排时间,与朋友协调上网时间及告知对方可以玩乐的时间限制。

问题4:孩子上网玩游戏两三个小时,其后有上youtube,总括七小时.
:孩子与父母对上网的定义不同,需要再度协调用电脑的时间及如何分配游戏及游览其他网站的时间.协商至双方都可接受的程度及设立合理的期望.


问题5: 孩子连饭也不想吃?
答:培养孩子生活的乐趣,如运动/朋友/出外/读书/电视等等。
刚开始,孩子可能会抗拒,慢慢培养其他的兴趣。

问题6:孩子说考试压力大,需玩一会解压,父母觉得孩子自制能力不足,引发冲突。
答:帮助孩子了解他的内心需要,及其他有效的解压方法。
也让孩子学习如何取得父母对他的信任

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

图书馆伴读狗

来临的星期天如果美国的法案通过的话,那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 -- 「全国阅读教育辅助狗日」!

关于狗儿陪伴阅读,我们曾经在08年4月30日“陪读狗之爱”一文里介绍,当时引述动物治疗协会执行理事令人深思的一段话:“在没有表演压力和其他人注视情况下,孩子更愿意尝试。小狗永远不会批评孩子,如果孩子读错,它也永远不会笑他,小狗一点都不在意孩子结巴或是读得不好。而孩子们都相信,小狗能理解他们读的故事。

但愿在新加坡的图书馆也很快会有这么一块温馨的角落,让温顺、不会批判的狗儿伴随有需要的孩童阅读!

~~~~~~~~~~~~~~~~~~~~~
伴读的图书馆狗

作者:王岫

先觉出版社今年出版的《希望真的存在:一只拉布拉多犬如何创造奇迹》(A Puppy Called Aero: How a Labrador Saved a Boy with ADHD)是讲述一只拉布拉多犬如何与一位过动儿经由训练课程,建立人狗之间的友谊,并治好过动儿之行为的一本书,已入选台北市立图书馆本年上半年「好书大家读」图书之一。

的确,以动物来当医疗辅助伴侣,在欧美许多医院早已有案例,许多病人(特别是儿童或老人病患)看到经过训练的医疗犬或医疗猫等动物,原本不想讲话或懒得动的病人,经常会张开嘴对这些温驯又可爱的动物笑了、打招呼了,或伸手去爱抚它们身上的绒毛;这些举动,都有助于病人改善病情。

宠物也上图书馆

因着家庭宠物有这种疗愈的效果,美国一些公共图书馆也开始打破不准动物进入图书馆的规定,反而引进所谓「图书馆狗」(Library Dog),来陪伴有阅读障碍的儿童读者或刚开始要起步学习阅读的小读者们,让他们能在有动物伴侣陪听的氛围中,对阅读产生兴趣和动力。

当然,不是一般狗儿都能胜任这项伴读工作的,图书馆想实施这项宠物伴读,也得提出计画和申请,才能得到有训练和有证照的狗儿和其训练主的协助。

以圣地牙哥的郡立图书馆拉美沙(La Mesa)分馆实施的「Read To Your Breed」计画而言,就是为一位七岁、行为稍有过动的小男生--小克而申请的。一只受过训练且有证照,名叫Sunny的八十磅重柯利牧羊犬,在其训练主的带领之下,每月会来到图书馆两次,陪伴小克阅读。

Sunny总是乖乖坐在小克身旁,听着小克朗读图书,而小克一边阅读,也一边亲昵地抚摸或拥抱着Sunny……与动物共读,读给狗儿听,让小克能安静下来,也显得很轻松。小克的妈妈说,小克参与图书馆这项计画后,比对著成人阅读显得有自信多了,因为Sunny不会像成人会叨念或批评(成人或许说是给意见而已);而且, Sunny总显出很想听他阅读的样子。

需经训练与证照

这种对有阅读困难的儿童读者(Struggling Readers),给与伴读协助的图书馆狗,其实也是一种治疗狗(therapy dog),它与导盲犬或医疗犬一样是要长期的训练和考证照的。以Sunny来说,便是经过五年的训练,并听过英文、西班牙文、法文和义大利文等国文字的朗读经验,才能派与任务的。

若担心会造成混乱或带来脏菌,但它们通常都是选择性格温驯,且被训练得循规蹈矩的狗儿,而且一定是干净又有皮带拴住,所以对儿童而言是相当安全的。进入图书馆的狗,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通常,训练主会带来一条地毯(或由图书馆提供也可以),阅读的活动就在地毯内进行,鲜少离开特地空间,以免造成图书馆其他读者的影响。

阅读教育辅助狗

狗的可爱,和不时摇动的尾巴、专注的眼神,好像听了小朋友阅读后,在回应着:「然后呢?……」、「假如……又会怎么样呢?……」这些种种的表情和动作,都会激发年幼孩子的阅读,引发他们更爱阅读的动机, 接下去,就是他们能改善他们的阅读能力;他们不仅学习到如何阅读,也学习到喜爱阅读。

现在,美国已有数百个图书馆或学校、教师等,在推动所谓的「 阅读教育辅助狗」(The Reading Education Assistance Dogs(READ)program)的各项计画,并打算鼓吹国会通过,将十一月十四日订为「全国阅读教育辅助狗日」(National Reading Education Assistance Dog Day),看来,狗儿以后在阅读教育方面,也会和其在医疗方面,占有重大的角色了。

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

把握当下

来去摘樱桃

文 / 张国立

我总是喜欢用一种方式来计算生命,并为自己的吃喝玩乐寻找借口:你在二十岁以前的人生是有记忆的吗?

有,你记得你老爸揍你,因为你在做功课时偷偷看漫画。
有,你记得老妈在你没考上大学时,挤着明明是苦笑的微笑说,明年再来嘛。
有,你去喝了两杯啤酒,被警察逮进派出所,你老爸老妈慌张的赶来为你求情。

对,我的意思是,二十岁以前你几乎是在不知不觉,或为了老爸老妈而活的。当然,也许你是天才,从三岁时就为自己做好人生规画,天才不在我的叙述范围之列。

那么六十岁以后呢?你有了积蓄、有了子女、也开始逐渐有了时间,但你却没有太多的体力和理想,因为理想的基础的是梦想,你已经没有做梦的力气了!

好,你的人生扣除二十岁之前和六十岁之后,你还有四十年,这是黄金岁月,可是,老天,你在黄金砖块里做了些什么?

你很忙,没空研究这种数学问题,我的数学很烂,但还是好心的帮你算算:你睡觉睡掉了三分之一,折合成明确的数字是13.333年。根据统计,平均每个台湾人每天花在电视或电脑网路(无关工作)是三小时,等于每天的八分之一,也就是五年。上班则以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真有人只工作八小时吗),这又去掉了十年。换句话说,扣除例行的活动,你的黄金40年已经不知不觉被干掉了28.333年。

我还没算你骂儿子、叫老婆、洗屁股、和邻居为了停车位吵架的时间。

老兄,我讲的是良心话,你的一生真正落到你手里的,大约不到五年,而你休假的时候居然还跑去租DVD,躲在家里的沙发上过日子,喂,这真是当初你想要的人生?

好吧,再用另一种方式来计算人生。

早上起床后,无论挤公车、坐捷运、开汽车,你的路线是不是都一样?下班时只不过重覆一番罢了,至于中午休息,你是不是都吃便当,或者公司附近的几家餐厅,你会花个半小时去找一家听说很好却相当远的小饭馆吗?

我们都是蚂蚁,每天在同样的几条线上行动、和同样的几张面孔聊天、为同样的问题争吵。

对,我也完全同意人生便是在平凡里寻找乐趣,问题是,你有乐趣吗?

你又要骂我好高鹜远,不这样又要怎样?

二十五岁起有汽车贷款,三十岁有房屋贷款,三十五岁起烦恼子女未来的教育经费,四十岁担心老爸老妈退休后的生活,四十五岁则恍然发现要每年去做健康检查。

能够在六十岁前还清房屋贷款、把儿女送进大学、除了身高外其他的数字,像是血压、胆固醇,都慢慢的升高,然后你坐在电视机前看同样的广告,忽然发现你好像该做些什么不一样的事,却又叹口气,这些事该在四十岁时候做的啊!

这样你全明白了吧,业绩是老板的、存款是儿女的、身体是医生的、梦想是日记上的,剩下来的虽然不多,那才是你自己的,所以做人得快乐。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日本禅宗的「老虎」,也许你听过,也许没,反正你已经习惯看同样的广告,不如将就的再听一遍这个故事吧:

有个人走在山里,突然树林中冲出来一头老虎,看起来它很饥饿,对你直追,你拼命的跑,跑到一处悬崖,你想,完啦!后有老虎,前有断崖,唯一能活的方法就是往下跳,说不定还能捡回命。当你正要往下跳,却看到崖下也有一头饿虎,正抬起头朝你狂吼。好了,你跳下去不死也会变成老虎的生鱼片。

这时你看到有根树藤从你脚边往下垂。好,你可以攀着藤挂在半空中,这样下面的老虎和上面的老虎都咬不到你。你兴奋地攀着树藤下去,当你正庆幸可以垂挂在两只老虎中间时,老天,你看到一群蚂蚁在咬树藤,而且显然很快树藤就要被咬断了。

一切的努力都白费,你万念俱灰时,忽然看见山壁上有颗樱桃,红红亮亮的,你不禁伸手去摘下那颗樱桃放进嘴里。

嗯,好甜的樱桃呀!

故事便结束在好甜的樱桃。

究竟这个故事有什么含意呢?

禅宗的东西都有很多含意,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我的解读很简单,要保握住现在,就像那颗樱桃;你不可能在树藤上晃来晃去地晃到六十岁才去摘,你得马上就摘了送进嘴里。

同样的,别老安慰自己说,现在拼命努力,等到退休时就可以享受。

相信我,任何享受都应该随时进行,千万别等到退休,那时你可能早忘了怎么享受了。

工作时要给自己找乐趣,工作之后更要找乐趣,这样你才可以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你的人生。

~~~~~~~~~~~~~~~~~~~~~

老虎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有着美好的结局:饱尝樱桃(或梅子)之后,猎人干脆放心睡了个觉,醒来居然发现蚂蚁(或老鼠)不见了,老虎(和狮子)也不见了。他顺着树枝,小心翼翼地攀上悬崖,终于脱离了险境。原来就在他睡着地时候,饥饿地老虎按捺不住,终于大吼一声,跳下了悬崖;老鼠听到老虎的吼声,惊慌地逃走了;而跳下悬崖地老虎(与崖下的狮子)展开了激烈的打斗,双双负伤逃走了。

如果我们好好的把握当下,该认真工作时努力奋斗、该放松休息时也享受生活,那么未来自有定数,不要担忧太多!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

美好的爱情

美丽的误会

有一年的平安夜。下午,罗兰在公车站等车。在10米外,一男一女两个用手语交流的年轻人吸引了她的视线。读大学时,罗兰当过三年的志愿者,定期去聋哑学校服务,她能熟练地用手语交流。她看出,女青年是在问路,而男青年,用手语说他不知道。一向乐于助人的罗兰连忙跑过去,用手语告诉二人。男青年却用手语和罗兰聊起天来。出于对残疾朋友的友好,上车前,罗兰留下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和QQ号码。

第二天,罗兰意外地收到了男青年的电子邮件。他叫吴天宇,在一家物业公司工作。父母都在外地,他一个人住在一个花园小区。罗兰很认真地回覆了邮件,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她还鼓励吴天宇好好工作。

后来,两个人就开始在QQ上聊天了。除了网上聊天,吴天宇还偶尔约罗兰出来走走,地点是罗兰家附近的公园;虽然总是用手语交谈,罗兰却丝毫不觉得沟通有障碍。

可渐渐的,罗兰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吴天宇,而吴天宇,显然也很喜欢她,可他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他永远只能用手语比划〝我爱你〞。

罗兰在网咖碰见网友就问:「你会喜欢一个哑巴吗?」

没有一个人给出肯定的答案,罗兰更加难过了。吴天宇似乎也察觉的了她的异常,但对罗兰仍然很关心体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12月,晚上,吴天宇约罗兰出来,这天,他居然捧着一束玫瑰;憋红了脸,认真地用手比划:「你愿意做我的女朋友吗?」

罗兰既惊喜又惊讶,可随之而来的是矛盾的心情。她请求吴天宇给她一点时间,她要说服父母,去争取朋友们的理解。

不出罗兰所料,父母得知此事后大发脾气,看他态度坚决后又动员了家中其他长辈轮番当说客。

罗兰告诉他们:「他很优秀,他非常乐观,生活和工作的态度都很积极,凡事总为别人着想,比很多正常人强百倍。聋哑人也是人,也应该拥有美好的爱情。他给我的爱,我要用一颗知足感恩的心去回报!

一段时间过去,家人不再激烈反对,要求先见见这个小伙子。

见面时间是这一年的圣诞节。罗兰想,如果父母冷待吴天宇,他们就去教堂请求上帝的原谅和祝福。傍晚,忐忑的罗兰带着吴天宇回家。

公车上,吴天宇特别开心,他用手比划着:「放心吧,你爸爸妈妈一定会喜欢我,我会告诉他们,我要好好照顾你一辈子!」罗兰感动得要流下眼泪。

一进家门,罗兰告诉父母:「这就是吴天宇……」没想到,语音刚落,吴天宇扔下手中的礼品,紧紧抱住罗兰说:「你会说话?」

而这句话,也正是罗兰想问吴天宇的?在场的四个人全都惊呆了,足足愣了几分钟,罗兰突然喜极而泣。原来,吴天宇也一直以为她是聋哑人,但他还是深深地爱着她。

我想,开玩笑的上帝此刻一定笑了。

~~~~~~~~~~~~~~~~~~~~~

有一些美好的故事,即使你仔细想想在现实生活里绝对不可能发生,就像上述的情节,除非相爱的两人永远躲在自己的二人世界里,否则真相应该早已大白!但是这段描述的男女感情是这么的单纯、真挚和善良,我们宁可相信它是真的!

2010年11月9日星期二

向命运挑战的巨人

探访的疗养院里有一位自小罹患癫痫症的病人,他在院里显得很特别,因为从外表看不出有病痛的痕迹,60多岁了,依旧像50岁般神清气爽。然而,当邀请他参加讨论或歌唱团体时,他立刻摇头,因为自己不识字,也不懂得要说些什么!

从小就被家里严密保护的他,没有上过学,不曾工作,更没有社交经验和婚姻生活,他觉得自己的生命被不时发作的癫痫症限制住了!

这是传统的家庭很可能做的事,如果你没有企图心,那么,一辈子或许就这么过了,但也有人偏要向命运挑战!感谢读友推荐,让我们看阿潭的故事:

~~~~~~~~~~~~~~~~~~~~~
走路像鳄鱼的男人 -- 一个有勇气的男人

在南投县山区乡下,有个小孩名叫阿潭,他三岁时罹患小儿麻痹,从此无法站起来走路;他像一只鳄鱼一样,用胸部贴在地上爬行,所以他的膝盖、小腿、脚盘经常磨破、流血,也留下许多疤痕。到了七岁,爸爸才教他用两只手,拖着鞋子走路。你可以想见,当阿潭用手拖着鞋子走路,别人一定都会用好奇的眼光看他,但阿潭总是不自卑,而以点头、微笑面对。

七岁,原本是孩子上小学的年龄,可是妈妈担心他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欺负,所以没让他上小学念书。直到九岁时,热心的校长才建议买一部三轮车,拜托全校同学帮忙推阿潭去上学。可是,遇到下雨天怎么办?在倾盆大雨中,三轮车陷在山区泥沼中,进退不得啊!同学都先走了,阿潭的眼泪和雨水一直流、一直流,大姐也在一旁抱怨。

然而,皇天总是不负苦心人,六年后阿潭从西岭国小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不过,问题又来了,山区没国中啊!阿潭问爸爸:「以后我该怎么办?」爸爸也去请教很多人,有人说:「叫他去擦皮鞋啦!」也有人说:「去学刻印章啦!」甚至也有人直接说:「这孩子是个『废人』,不用再念书,也不必去学什么手艺,干脆拿个盘子给他,叫他去车站,趴在地上当乞丐,人家就会丢铜板给他!」

可是,阿潭听了,难过得跑到树下大声痛哭‥「不,我不要当废人,我不要当废人,我不要当乞丐……」后来,国小旁边盖了一所国中,阿潭高兴得哭了好多天;他深信,上天听到了他的祈求,老天绝不会放弃他的。也因此,阿潭更加努力用功念书,三年后,也以第一名成绩从凤鸣国中毕业。

真的,天助自助者!只要自立自强,敢向命运挑战的人,就是巨人!

阿潭说:「遇到困难时,我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被打倒!

阿潭,名字叫做「刘大潭」,他后来又念了台中高工、逢甲大学机械工程系,也都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的坚定信念和毅力,就像「感恩的心」这首歌的歌词一样:「我要向苍天说,我绝不认输!」

在求职过程中,刘大潭曾经被一百多家公司行号拒绝于门外,甚至被警卫赶出来,但最后终于有一家工厂愿意「试用他」。于是,刘大潭努力工作、不计较酬劳,也免费加班;当别人设计东西都只画出一种方案时,他就加班设计出五、六种方案,提供老板圈选。也因这种用心、认真的态度,获得老板赏识;也因此,阿潭从组长、设计课长,一直升到研发部经理,薪水是全工厂最高的。
后来,刘大潭在书法班认识了一位漂亮、有才艺的女孩,当然女孩的父亲说什么也不愿让女儿嫁给一个「用手走路」的人。然而,刘大潭鼓起勇气,恭敬地向「可能的老丈人」说:「我除了脚不方便之外,我身体健康,品德操守及责任感都很好,设计课长的薪水也很稳定,最重要的是,我很爱您女儿……」丈婿一夜的恳谈之后,丈人终于点头答应了。如今,刘大潭有了貌美如花的太太,也有了三个可爱的美丽女儿。而且,刘大潭也自己创业,成为「速跑得机械公司的董事长」。

刘大潭说,十五年前,他曾经「爬进」汽车展示场,现场的五、六名业务员一看到他,都纷纷走避,怕他可能是来化缘、要钱的。这时,刘大潭向一名小姐说:「我要买车!」可是,还是没有人愿意理他,只在一旁窃窃私笑。隔一天,刘大潭再度「爬进」了汽车展示场,但他也请银行经理提领「六十万现金」过来,把钞票放在桌上;此时,所有业务员都看傻了眼,急忙客气、毕恭毕敬地泡茶、端咖啡过来。付完钱之后,刘大潭拿出手提袋内的工具和零件,把铁条用螺丝起子安装在油门和脚煞车上;这时,只要「用手」就可以操控油门和煞车。三十分钟之后,刘大潭就把车子开走了,而现场六、七名的业务员,人人瞠目结舌、错愕不已!

二十年前,刘大潭看到电视新闻中,报导七、八个大学生在火灾中被烧死,很心痛。一天,他看到一只蜘蛛从葡萄棚上滑下来,就立刻冲回家,设计出蜘蛛高楼缓降机,吊在窗中测试,效果很棒!他申请专利,立刻就被核准了;后来,被派出国比赛,也得到金牌。又有一天,他看到连战先生到圆山饭店开会,被困在电梯里两小时;于是,他又发明「在停电或电梯故障时,可以安全下降到一楼」的安全电梯。这个发明,又很快得到专利和金头脑奖。
您知道吗?刘大潭先生的发明不计其数,但他说,他这一生中做得最好的是「废物利用」!原本他的身体已经残废,但他坚持「看好自己」,也绝不放弃,并充分利用剩余的头脑和双手,也因此他成为一名顶尖的发明家!他曾经荣获「全国发明展第一名、金头脑奖」,也拿下「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金牌」、「德国国际发明金牌」、「国科会十大杰出科技人才奖」、「文复会科技总统奖」、「经济部中小企业创新研究奖」……同时,他更是全球第一位「身障发明家」!

刘大潭先生说,这几年,他得到的金牌已经超过「一公斤」,奖金超过两百万;他的人生目标,是「金牌五公斤、奖金五百万」。

靠自己的智慧以及不向命运低头的毅力,刘大潭从一名被认为这辈子注定只能当乞丐的穷小子成功翻身,成为身价数千万元的企业家。

2010年11月8日星期一

学着欣赏别人

敲蛤蜊的哲学

作者:黄迺毓(研究所教授)

小时候我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忙妈妈检查买回来的蛤蜊里有没有坏的。

蛤蜊的外壳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如果一不小心让一个臭掉的蛤蜊混在新鲜蛤蜊中,那整碗汤就都糟蹋了,所以虽是小事一椿,我可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并将此神圣的使命视为庄严的仪式,用虔诚又恭敬的心情在做这件事。

检查的方法是用左手先拿住一个蛤蜊,再用右手捡起其他蛤蜊,一个一个的敲敲看,如果蛤蜊敲出的声音是结实的,就是新鲜的蛤蜊,如果敲的声音是虚的,有点沙哑,不管它的口闭得多繄,还是臭的蛤蜊。

小孩子耳朵好,很容易就可以辨别出好坏,自从母亲教过我之后,我几乎不曾「误判」过,也使家人每次在享受鲜美的蛤蜊汤时,都会夸奖这个「蛤蜊鉴定专家」 。

有一天,母亲又买回一包蛤蜊,我熟练的拿出一个大碗,开始我的鉴定工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居然「所有的」蛤蜊都是坏掉的?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一个一个再敲过一次,竟然仍然「没有一个」蛤蜊是好的!那种感觉就很像一位警察到一部公车上去抓扒手,结果发现一车的人都是扒手!

我捧着那一大碗被判刑的蛤蜊去禀告母亲,母亲很是惊讶:「怎么会这样呢?这个卖蛤蜊的从来不会骗我的呀?」

于是母亲大人亲自动手检验,这才发现原来我抓在左手中的那个蛤蜊是坏的!难怪敲起来声音全部不对劲!

这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经验,往往在孩子心中烙下深刻的沟痕,然后进入记忆的深处,等候生命的唱盘再度转到那个相似的部位。

大学毕业后我开始工作,我非常的努力,对自己有些期许,有些要求,但是有一段时间我对周围的人都看不顺眼,在我眼中,「每一个人」都有令我难以忍受的缺点,我很想改造他们,而改造不了时,我又想躲避他们。我觉得自己很倒楣,很不幸,怎么「都」遇到不好的人!

正当我沉醉于自怨自哀时,心中忽然响起「蛤蜊之歌」,难不成我就是那个坏掉的蛤蜊?我听到那么多「别人的」沙哑之声,竟可能是我本身造成的?按照常理,一个人不会只遇到坏人,周围有些人对你友善,有些人对你不友善,这样的机率最大。

我可能就是那个不友善的人,我用自己的高标准去检验我周围的人,看起来我对大家都不满意,其实我最不满意的人是我自己!我没那么好,别人也没那么差!

我忘了我震惊于这个内心的自我发现有多久,我其实很难过,原来我没我装出来的那么好,别人也没我看的那么差。

我有两个抉择的方向:一个是--把自己装得更好,使得别人看起来更差!另一个选择则是──开始学着去欣赏别人。因为只有在看到别人的好时,我才会发现自己的好,也才能真正欣赏自己。

这是一段漫长的历程,一开始甚至要「强迫」自己,很像「视力矫正」。要把不顺眼的看、看、看,看到顺眼。每当我想放弃时,就想起那个差点害我将整碗新鲜的蛤蜊倒掉的臭蛤蜊。

几年下来,我也体验到原来这项能力不仅改善了我的人际关系,对于教师这个职份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我如何去听出噪音中的乐音,更进一步去判断他的旋律和节奏?没想到吧?这么一件小小的家事训练,竟也可以影响我如此巨大!

你,如果没有成为伟人的抱负,至少也可以像我敲敲蛤蜊,学会做个友善的人吧。

~~~~~~~~~~~~~~~~~~~~~

有些文章读了之后,脑袋瓜好像灵光乍现茅塞顿开,是了,原来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尤其对有敲蛤蜊经验的家庭主妇来说,或许更能体会!

当你怀着自己的标准,看周围的人都不顺眼时,其实最不快乐,损伤最重的人还是自己!何不检讨一下是否正拿着一个臭蛤蜊在检验外界呢?

明天下午的主妇团体我们将一起分享这篇文章,欢迎您抽空参与。
 
书香: 敲蛤蜊的哲学
巧手: 京酱肉丝
论坛: 持久授权书知多少?
妙方: 盐的妙用

时间:11月9日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5-03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10年11月4日星期四

一个人的婚礼

“明天我要嫁给你啦”是几乎每个日子都会上演的戏码,在百年一遇的时辰甚至有多人齐声欢唱。后天,十一月六日,并非良辰吉时,但特别的是有人要嫁给自己!

~~~~~~~~~~~~~~~~~~~~~
嫁给自己! 享受「一个人的婚礼」

十一月六日,将满卅岁的粉领族陈薇伊,将举办「唯一」、也是「一个人的婚礼」,喜帖、喜糖、婚戒、婚纱照一应俱全,唯一差别是没有新郎;她要和自己的人形立牌结婚,借此宣誓未婚熟女绝非「败犬」,应永远爱自己。

陈薇伊曾当过杂志记者,后来到英国读性别研究所,目前任职澳洲留学代办公司;和自己「结婚」后,还要一个人到澳洲度「蜜月」,辞职前往度假打工。

她强调,自己交过好几个男朋友,既非嫁不掉,也非不婚族,举办一个人的婚礼,除了想借此和至亲好友短暂告别,更想透过结婚仪式,告诉未婚朋友,爱自己天经地义,「先学会爱自己,才去爱别人」,要先和自己结婚,才和别人结婚。

陈薇伊说,女性进入卅岁后,结婚生子成为周遭亲友最关心的话题,但当「败犬」、「干物女」成为单身熟女代名词时,以往被贬为黄脸婆的「人妻」,反成被欣羡的对象。只是婚变、家暴、情杀的新闻攻占媒体头条之际,不禁令人怀疑:究竟婚姻是人生必要之恶,还是幸福的真实答案?

她指出,一般人习惯以鲜花、礼物、大餐和至死不渝的承诺表达对别人的爱,却很少人有勇气大声宣告「我爱自己」;当一般人以婚姻和婚礼的方式,宣誓对另一半的爱,「爱自己」也应当可透过婚礼来呈现,让更多人学着「爱上自己」。为何想到办一个人的婚礼?陈薇伊解释,这几年来,也有人想娶她,但都没遇到合适对象, 才选定满卅岁前夕和自己结婚,即使将来嫁不掉,也会好好爱自己。

虽是一个人的婚礼,但筹备一点也不马虎,喜帖、婚纱、礼金、喜饼、喜糖、婚戒、婚礼小物,及伴娘、伴郎、婚礼企画等,一样也没少。她选在台北市一家餐厅办婚礼,只宴客卅人,妈妈将以主婚人身分出席。

~~~~~~~~~~~~~~~~~~~~~

很多人都懂得要善待自己,但很少人这样大声宣告「我爱自己」,大部分的人,尤其旧时代的女性们,都偷偷摸摸的爱,甚至在做了一点只对自己好,而没有直接利及家庭的事后,感觉愧疚。但其实,惟有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爱别人,一些表面上仅利益自己的事情,到头来由于你从中得到快乐和平静,你身边的人也因此受益!

或许“先和自己结婚,才和别人结婚”的顺序是对的!

2010年11月3日星期三

赚钱也赚到人生

当你付出全部的能量和时间,而赢得「有钱没闲」的A级人生时,是否想过失去了什么?如果把金钱的目标降低一点,而能享受「钱少一点,但是有闲」B级人生,你愿意吗?

让我们阅读日本经济专家提倡的B 级人生,想想自己的选择吧。

~~~~~~~~~~~~~~~~~~~~~
B 级人生

若是成绩单上出现B ,大部分人联想到的,绝对不是「Better」,而是「Bad」。

B 这个字母,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次等」的表现,每个人都奋力想达到A,甚至A ,仿佛若不能达到A的成绩,就是不够努力与称职。但人生凡事都追求A,一定能获得满足感吗?

享受生命的充实感

最近「B级人生」的话题,在日本引起不少讨论。

起因于经济专家森永卓郎,把人生分成三级: A级人生是「有钱没闲」;B级人生的「钱少一点,但是有闲」,可算是「有钱有闲」。至于C级人生则是经济困窘,可能是「有闲没钱」(如失业者),也可能「没钱没闲」( 如底层劳动者)。森永卓郎认为,B级人生是最有满足感的生活。

若每天工作10几小时,牺牲家庭与休闲,不惜一切代价追求A级人生,即使赚到A级财富,没时间享受也是枉费。

B级虽然收入次一等,但还是能维持在一定生活水准之上,反而因为付出较少的代价,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生命的充实感,所以整体生活绝不输A级。

因此,森永卓郎特别强调「B is Beautiful」,认为「B is Better Than A 」

精算人生投资报酬率

B 级人生这种价值观的出现,有其社会渊源。作家刘黎儿指出,日本经过长年经济不景气,原本「1亿国民都是中产阶级」的社会,已经不再回头,转成「 1%超级精英+99%平庸上班族」的结构,除了极少数A +超级精英之外,99%工作者的薪水都在递减,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正比例关系被打破,打拼不再保证出头天,「努力必有回报」也成为一种欺瞒的说法。

因此,许多日本上班族,开始思考「人生投资报酬率」的问题。当付出无法获得回报,他们不想再无条件卖命给公司,宁可将更多时间用来享受家庭生活,或是经营个人兴趣休闲。

B级上班族虽不是高薪族,但还是有一定生活水准,也还买得起车子等用品。比起将人生全部送给公司的A+超级精英,谁的人生比较划算,答案不言可喻。

赢了事业,输了人生

有人用古玛雅文化的活人献祭,来形容追求A级人生的工作者。玛雅皇宫贵族居住的中心地带都有一个球场,凡是赢得球赛的人,就会被当作被神所选中的神圣的人,由祭司血祭给神;而赢家被砍头祭给神明,被看成是件很光荣的事。

超级精英不惜一切赢得A级人生,就好像在玛雅球赛最后赢得胜利的人,所换到的不过是过劳死。

根据统计,日本每年死于心脏病的21万人,至少有20%是肇因于过劳,其中多半是中壮年上班族。

追求A级人生本身没错,只是若只把人生当成是一场竞技,就算赢得了胜利,却输掉了身体、输掉家庭、也输掉人生,这样划算吗?

事业高度Vs.生命广度

但追求 B级人生,是否太消极呢?一位在媒体任职的刘小姐认为,B级人生重视「人生投资报酬率」,从追求工作表现的「高度」,转为追求人生多采多姿的「广度」,这是一种价值选择的问题,与人生是否积极进取无关。

她以研究所成绩为例,一般研究生表现普普大约有85分,稍微认真一点有86分,一定要表现很亮眼才能拿到90分。

她自己每天不眠不休,念完所有原文papers才得到89分,但其实只要稍微多花点心力念书,已经可以得到86分。为了多得那3分, 刘小姐舍弃了社团活动与假日休闲。

「一学期120天,每天多念3小时书,360小时只换来3分,想想真是划不来;若是拿360小时做其他有意义的事,人生想必更精采。」

刘小姐认为,不论是课业或工作,都适用80╱20 法则,亦即80%的成绩,来自于20%的付出。

假设你有100小时,只要花20 小时做A工作,就能拿到80分,剩下的80小时,你有两种选择:

1、精益求精在A工作下苦工,最后拿到满分100分;
2、去做BCDE四件工作,每件工作投注20小时,各拿到80分,最后总分是5×80=400 分。

哪一种时间运用方式,投资报酬率较高,可带给你更大的满足感?这就是B级人生所要思考的问题。

从连续2年蝉联年终奖金第一名的理财专员工作引退,宁可在银行柜台当一般行员的安小姐,就是选择B级人生的例子。

工作乐趣荡然无存

大学毕业后, 安小姐就在老字号的银行担任临柜行员,办理一般存款工作, 5 年前被调到贵宾理财部门。

刚转换跑道时,她相当满意理专的生活,「可以说是虚荣吧!」安小姐说,这几年理专俨然是当红炸子鸡,金控为训练理专「伺候」金字塔顶端客层,安排许多缤纷的课程,安小姐转跑道第一年学到很多新鲜事,包括高尔夫、品酒品茗、艺术鉴赏、插花、命理星座等。

课程的多采多姿,让她学到许多人际应对技巧,而且第一年就考上多张证照,还幸运地拉到几位「 VIP大户」,使她从工作中获得不少成就感。

没想到,第一年的一帆风顺后,银行开始调高安小姐的绩效指标。 「公司把我的业务目标订得『比山高比海深』,高不可攀的业绩压力,令我深感挫折,工作乐趣也荡然无存。」安小姐说,当时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是常态,甚至周末假日也不得闲。

「我不怕累,但我最怕客户赔钱。如何在业绩与顾客权益取得一个平衡点,令我饱受煎熬」 安小姐说。安小姐去年决心向公司递出辞呈,但公司基于爱才,强力慰留她当银行行员。

人生,要学习「减法」

挥别高薪工作,安小姐没有后悔。她说,人生前半段的职涯规画,是一种「加法选择」,所以担任理专时,她不断寻求各种可能性,为自己的职涯资本增值,包括薪水、职位等等。现在,她则把人生当成「减法选择」。

她说,减法管理其实非常简单:在人生诸多追求的目标中,如金钱、地位、家庭、爱情、享受生活等等,一项一项删除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终留下一两项,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家吴淡如说,「赚钱也赚到人生,才是最大幸福的人。

人生和金钱的关系有四种可能状况:赚钱也赚到人生、不赚钱却赚到人生、赚钱却赔上人生、不赚钱也赔上人生。

前两者都是成功者,后两者则为失败者。赚钱也赚到人生,其实就是B级人生的真义,拥有一定水准的金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人生的赢家。

2010年11月2日星期二

年轻不要在乎

或许您已不再年轻了,但一路走来,总有些经历是您觉得当初应放下或敢敢去做的事,错过了,难免遗憾!

潜能大师卡内基有一样的想法,和您分享来自他的提醒 -- 一些年轻人应该放手去尝试,不要斤斤计较或耿耿于怀的事情:

~~~~~~~~~~~~~~~~~~~~~
 30岁前不要去在乎的24件事

1.放弃
把握的反面就是放弃,选择了一个机会,就等于放弃了其他所有的可能。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不是功亏一篑,这不是半途而废, 这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2.失恋
不是不在乎,是在乎不起。三十岁前最怕失去的不是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梦想。爱情如果只是一个过程,那么正是这个年龄应当经历的,如果要承担结果,三十岁以后,可能会更有能力,更有资格。

3.离婚
一位三十八岁的女友与老公结婚十五年,冷战十三年,终于分手。
她说:「如果说后来不愿意离婚是为了孩子,那他第一次提出离婚我没有同意,现在想来真不知道为什么。如果那个时候早分手,我的生活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现在再重新开始,总觉得一切都晚了。」

4.漂泊
漂泊不是一种不幸,而是一种资格。趁着没有家室拖累,趁着身体健康此时不飘何时飘?当然,漂泊的不一定是身体,也许只是幻想和梦境。新世纪的时尚领袖是飘一代,渴望漂泊的人惟一不飘的是那颗心。

5.失业
三十岁以前就尝到失业的滋味当然是一件不幸的事,但不一定是坏事。三十岁之前就过早地固定在一个职业上终此一生也许才是最大的不幸。失业也许让你想起埋藏很久而尘封的梦想,也许会唤醒连你自己都从未知道的潜能。也许你本来就没什么梦想,这时候也会逼着你去做梦。

6.时尚
不要追赶时尚。按说青年人应该是最时尚的,但是独立思考和个性生活更重要。在这个物质社会,其实对时尚的追求早已经成为对金钱的追求。今天,时尚是物欲和世俗的同义语。

7.格调
有格调要满足四大要件:智慧、素养、自信和金钱。
格调就是把「高尚」理解成穿着、气质、爱好的品味和室内装潢。
也就是大老粗只会表现谈吐的庸俗。

8.评价
我们最不应该做出的牺牲就是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我
因为那些对你指手画脚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他们遵从的规则是什么。千万不要只遵从规矩做事,规矩还在创造之中,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做每一件事,虽然这样会麻烦一点。

9.幼稚
不要怕人说我们幼稚,这正说明你还年轻,还充满活力。
「成熟」是个吓人的词儿,也是个害人的词儿。成熟和幼稚是对一个人最大而无当、最不负责任、最没用的概括。

10.不适应
在一首摇滚有这么一句:「这个城市改变了我,这个城市不需要我」
不要盲目地适应你生存的环境,因为很可能这环境自身已经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了。

11.失败
我的老师曾经跟我说,一个人起码要在感情上失恋一次,在事业上失败一次,在选择上失误一次,才能长大。失败来得越早越好,要是三四十岁后再经历失败,有些事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12.失意
包括感情上的,事业上的
过分在乎失意的感受,不是拿命运的捉弄来捉弄自己,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13.缺陷
也许你个子矮,也许你长得不好看,也许你的嗓音像唐老鸭……那么你的优势就是你不会被自己表面的浅薄的亮点所耽搁,少花一些时间,少走一些弯,直接发现你内在的优势,直接挖掘自己深层的潜能。

14.误会
如果出于恶意,那么解释也没有用;如果出于善意,就不需要解释。特别说到「误会」倒不是因为一个人在三十岁之前被人误会的时候更多,而是这个年龄的人想不开的时候更多。

15.谣言
这是一种传染病,沉默是最好的疫苗。除非你能找出传染源,否则解释恰恰会成为病毒传播最理想的条件。

16.疯狂
这是年轻人最好的心理调适,只能说明你精力旺盛,身心健康。
说你「疯狂」是某些生活压抑、心力交瘁的中老年人恶意的评价,他们就像一部年久修的机器,最需要调适,但只能微调,一次大修就会让他们完全报废。

17.稳定
三十岁之前就在乎稳定的生活,那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中了彩票,要么就是未老先衰。

18.压力
中年人能够承受多大压力检验的是他的韧性;
年轻人能承受多大压力,焕发的是他的潜能

19.出国
也许是个机会,也许是个陷阱。除非从考大学的那一刻你就抱着这个目标,否则,对待出国的态度应该像对待爱情一样,努力争取,成败随缘

20.薪水
在三十岁之前,机会比金钱重要,事业比金钱重要,将来比金钱重要。
对多数人来说,三十岁之前干事业的首要目标绝不是挣钱,而是挣未来

21.存款
这倒不一定是因为我们钱少,年轻人现在谁都知道钱是有生命的。
做今天的事,花明天的钱;也可以拿钱去投资,拿钱去「充电」。
钱只有在它流通的过程中才是钱,否则只是一叠世界上质量最好的废纸

22.房子
除非你买房子是为了升值,要么就是你结婚了。
房子是都市生活的寓言,这个寓言不应该过早的和我们相关。

23.年龄
女孩子一过二十五就开始隐瞒自己的年龄,其实大可不必。
现在青年期都延迟到四十五岁了,二十五又算得了什么呢?

24.在乎
这是一种拿不起、放不下的心态,它的反面不是放弃,而是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永远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金钱VS时间

俗称“清官难断家务事”亲子之间的纠葛外人常难以置喙,但其实天道伦常还是有迹可循的多,让我们跟着作者上了一堂亲职教育课:

~~~~~~~~~~~~~~~~~~~~~
幸福天伦

作者:游干桂

每年,我都有一、两回旅行。有一年撞见了这对感人的父子,让我上了一堂别出心裁的教育课。

中年人约莫四 多岁,是个朝九晚五的公务人员,理个小平头,看来很有朝气,声如宏钟。老人约莫七、八 岁,身子有点佝偻,声音微弱,脚步不快,常伴着轻声咳嗽,清除积痰。他们结伴旅行,行走于金庸笔下的段誉国度──大理王朝,我梦中的云南圣地。

他们选择自助旅行,这可不多见。年纪不轻的中年人带着年迈的老父,纵走于穷山僻壤间,总是负担,他们却甘之如饴。我在玉龙雪山与之交会,攀谈起来,结一个缘,赫然发现同住一家旅店。那天夜里,繁星点点,天高云低,露水沁凉,我们在草虫唧唧间聊了起来。

我问了一个很蠢的问题:「会不会很辛苦?」

言下之意是:这么辛苦,怎么会想到带老人家出来自助旅行?他只差没答:「废话。」我明知是累人,但何以为之?

值得的是他的说词。父亲虽说硬朗,可身体骗不了人,大不如前,他清楚感受到岁月不饶人,风烛残年镶嵌老父脸上。有一年,与哥哥讨论,决定用轮流的方式,每年由其中一人陪父亲出游,但考虑到老人家,决定慢行,以半自助的方式旅行。

所谓半自助,就是自个儿打理行程、旅店,聘请当地导游伴游,好玩又不必赶行程。累了就休,休好再行,白天旅行,入夜就睡。对于两个孩子的孝心,老人家当然很满足,笑容溢于言表。

感恩是决定的缘起。

中年人的爸爸是个忙碌的生意人,日理万机,但总不会忘记家或孩子,真诚付出,家人皆感受得到。他常指着孩子说:「你们比钱重要。」

平凡的一句话却深深烙印。老爸爸即使再忙也会回家用餐,有时比他们放学时间还早,一度使他们以为爸爸是不用上班就会有钱的人。事实上他是惦念小孩,下班便急着赶回家,蹲下身子,给两兄弟做牛做马骑。

他是两兄弟的贴身坐骑,并且甘于充当这角色。老人家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心肝宝贝」。

他开玩笑告诉孩子:爸爸就是把自己碗里最好的食物,放进儿女碗中的人;而儿女就是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放进父母碗中的小家伙。看似怨言,实则真情。孩子把这话记在心上,许下宏愿,希望有一天,爸爸发现,儿女也是把最好的东西,放进爸爸碗中的人。

如今两个孩子长大了,有了成就,做到了这点,在父亲日暮西山前,用心经营一段美好的记忆。他们知道这一年过了,不知是否还有下一年。我偷偷注意到,说这话的同时,他眼眶泛红。

隔天,老先生邀我一起结伴闲行香山曹雪芹的故居,据说那是书写《石头记》之处。虽说仍有争议,但牵就于自己对《红楼梦》的喜爱,哪管真假,反正假作真时,假亦真,不是吗?

路程中有好几回,中年人用风一般的速度抢进厕所,我不明究理,事后才明白,原是替老爸爸占据有门的厕所。老人家夜里临睡向儿子吐露,没门的上不出来。

初闻此话,我有点哭笑不得,但自知犯错,缺乏同理心,马上修正,与中年人相约,一起拚抢厕所,来个有趣的抢门大作战。再度想起此事,我依旧发噱。

平凡的父子,让人见识家人比财富重要的典范。

金钱与亲情的纠葛,小时候说不清,长大后却明白,投资金钱的人,儿女顶多理性地还我们金钱,打电话未必嘘寒问暖,只是确认零用金收到否?可是像老先生一样投资时间于孩子身上的人,才会感性地得到美好时光,有子女惦记健康,关心生活,抽空陪同旅行。

这点值得老嚷着「没空」、「很忙」、「不会自己玩」的父母好好反思,孩子可能因而在孤独与怨怼中长大。等我们年老走不动了,经常生病,需要身旁有个嘘寒问暖的帮手时,噩梦竟悄降临:孩子会牢牢记住大人们的借口,也学会嚷嚷「很忙」、「没空」、「你不会自己来吗?」

这件事早已经过多年,记忆慢慢泛黄、淡忘。临老之际,毫无预警地想起这对父子,才发现当年看似平凡之事,其实不平凡。虽互留了电话,然而时光荏苒,早已更替,联络不上了。

很想知道,这段美好动人的亲子关系,是否仍加演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