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岁末结语

2008进入了倒数,这一年原本被认为蕴涵“易发”的好兆头,但爆发的却是全球性经济危机,为岁末的心情罩上了一层愁云惨雾!

动荡的一年即将过去,亚洲地区国家以不同的“汉字”为它下了代表性的结语。

首先登场的是日本,自1995年起,每年的12月12日被订为汉字日,能力检定协会根据过去一年日本国內和国际社会的重要时事,让民眾票选出一个汉字概括其共通性;这个“年度汉字”将在京都的清水寺揭晓,并由住持亲笔挥毫,过后在清水寺展放一年。

今年写下的是“变”字,代表了日本多变之年,包括估价暴跌、经济负成长、首相变成麻生太郎等。

接下来的台湾,在12月16日票选出“乱”字,映照过去一年的政局,这个字的确表露了民众的心声,而乐观者则认为:「亂」隱藏機會和希望。「亂只是過程,不是結果!」希望能夠亂中有序、撥亂反正。

至于地大物博的中国则似乎未能有统一的结果,不同的机构有其各自的统计。12月18日华商报与读者和网友们选出“众”字,因为:抗击雪灾、震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民奥运、全民航天,众人拾柴火焰高;2008年,是中国人空前团结的一年!

而华龙网12月28日的评选结果,多数人认为“惊”最能够代表对2008年的心理感受:“奥运让人惊叹”、“地震让世界震惊”、“中国的发展、崛起让世界惊奇”、“我们国家、民族与灾难的较量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等!

而如果狮城也要以一个字来代表过去的一年,您觉得什么字最贴切?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动荡,新加坡算是平静得多了,无论政局、种族和社会治安等都相对和谐、和平;经济不再猛飞,但仍属和缓;“和”字或为我国在2008年的特质,它是多年来努力的成果,是我们的强点,但也是个隐忧,因为太和顺、安逸就无法应变和吃苦耐劳,面对来年的挑战!

您以为呢?欢迎分享您的看法,也和您一起告别2008,明年见!

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根不再被偷走!

电影《澳大利亚》(Australia)以爱情、冒险史诗大片做为号召,观看之后,发现澳大利亚的原始旷野奇景、上千头牛横穿澳州和大陆日军轰炸达尔文港等场面更引人瞩目,而最震撼人心的是土著儿童的遭遇!

如果对于澳洲“被偷走的一代”背景不了解,将无法体会影片的旨意。以下对于这段历史和当今土著的处境做一整理,希望有助大家的观赏(参考自:百度百科等网站资料):

~~~~~~~~~~~~~~~~~~~~~~~~

20世纪初澳政府推行土著同化政策,以改善土著儿童生活为由,规定当局可以随意从土著家庭中带走混血儿童(土著和白人的混种),把他们集中在保育所等处,接受白人文化教育,肤色较浅的孩子则被送到白人家中收养。

一些人权和机会均等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曾在长达11个月的时间里,访问了500多位属于“被偷走的一代”的土著受害者。他们指出,土著儿童在收养营里生活在非人的条件下,且经常受到性骚扰。这项政策直到1970年才被废除,在长达60年期间,全澳大利亚有近10万名土著儿童被政府从家人身边强行带走,这些人后来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

对这些土著人而言,2008年的2月13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天澳大利亚总理对土著民族与文化所遭受的“侮辱和贬低”做出了正式道歉。他代表政府说:为“被偷走的一代”及其后代、家属所蒙受的悲痛和伤害,我们要说“对不起”;为被拆散家庭和社区的父母、兄弟、姐妹们所受的痛苦,我们要说“对不起”;为由此引起一个自豪民族和自豪文化的尊严受到贬低,我们要说“对不起”。

正式道歉无疑有助于土著人与非土著人建立更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民族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持和发展。但要真正改善原著民的生活水平,澳大利亚仍需要更多切实有效的政策。目前,在澳大利亚2100万人口中,土著居民仅有约45万,且大多生活在偏远贫瘠地区,是澳大利亚最贫困的群体。在澳大利亚人口中,土著居民成为文盲、失业和坐牢的可能性最高,自杀率也高居各族群之首。土著人与非土著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差距高达17年。

而全球其他的国家也面临了同样的危机。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世界上大约有3—5亿土著人,他们分布在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讲五千多种语言,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在一些国家,土著人还被称为“原住民”或“第一居民”。长期以来,土著人视大地为母亲,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把自己看成是地球的守护神。

但如今,一些早已被驱逐出自己家园、被剥夺了自己语言和文化传统,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土著人口最集中的非洲和美洲地区的,大多处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物质和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的地区。即使在发达国家,土著人支付不起教育费、医疗费的情况也不少见。

多年来,土著人一直在为争取留在祖先的土地上、拥有自然资源和传统生活方式而进行斗争。联合国20多年前就已成立工作组,专门研究如何改善土著人的状况。2007年9月,第61届联合国大会以决议形式通过了《土著人民权利宣言》,呼吁国际社会保障土著人的各项权利,但是土著人的未来,在面临保存文化和结合现代文明上,依然是一项考验!


~~~~~~~~~~~~~~~~~~~~~~~~

在《澳大利亚》影片中混血土著儿童和母亲为了逃避警察而躲进水塔,结果护儿心爱切的妈妈不幸溺死,而女主角则负起母亲般的责任。过后她为了是否让他和“巫师”祖父进入森林十分矛盾,她当然希望孩子接受文明、安全的教养,但原住民在高山峻岭的磨练和巫术学习等,却是土著文化必修的“成人礼”,她最后还是放下了不舍,让他追寻祖宗的传承!

因“海角七号”而走红、而有了足够资金的台湾导演魏德圣,接下来要投入的电影「赛德克‧巴萊」就是以原住民对抗日本人为主轴,探讨兩方文化信仰的坚持与冲突:塞德克民族的男子必須「出草」獵回人頭、女子必須有好的織布技術才能「紋面」,唯有紋面才能結婚且擁有後代,成為一個「賽德克‧巴萊」(原住民語言中指真正的人);然而這些原生信仰與尋求祖靈庇祐,在當時的統治者日本人眼中卻是惡習,且用高壓武力逼迫塞德克民族停止,才讓他們群起反抗。

与土著历史相关的电影、文学著作将有益于人们关注少数族群和弱势文化,毕竟他们也是地球村的一员,有权利保留自己的栖息之根和固有文化;并且经由互相的理解和接纳,走向彼此可以融合的世界!期待更多精彩的作品出现!

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报偿器官捐献者的代价

当回顾2008年时,买肾事件是引起讨论的话题之一,卫生部为使器官移植更合乎实际的需要,目前《人体器官移植法令》正进行修订,包括按照国际道德规范,给予活体捐献者合理的报偿(compensation)。

上述的报偿是指因为捐献器官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损失,如收入损失和未来因为捐献器官而造成的开销。

在本月初第一个对话会上卫生部长许文远劝请需要器官移植的贫困者无需担心:因为人体器官移植法令即使修改,并不表示所有受益人都必须为捐献者提供金钱补还,他相信多数器官仍会是来自无私的捐赠。

但在此前景不明的状况下,结果却发现今年活体肾脏移植的个案比去年缩减了,据早报报道:

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6月到11月)进行活体肾脏移植手术的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人数从去年同时期的20人,下降到今年的13人。今年1月至11月进行活体肾脏移植手术的人数是26,目前还是比去年和前年1月至12月的31人和29人少。

日前有两位政府医生投书指出给捐献者报偿,可能造成的问题是:

1、出自善心而捐献器官的人士可能减少,因为他们会觉得“既然能够通过其他办法获得肾脏,我又为什么要冒险捐出我的肾脏呢?”。

2、对于捐献者最大的担忧顾虑,通常是捐肾日后可能生病的问题,万一,捐献者肾衰竭需要进行手术和几个月的洗肾,所获得数万元的报偿,其实很快就耗尽!

而且必须考虑的是这笔报偿,很可能在更早之前就花在其他用途上了!

当然,卫生部长也指出为了避免捐献者滥用报偿,当局或许把部分补还金直接存入捐献者的医药保健储蓄户头。

而考虑到一些肾脏衰竭者无法负担报偿,当局可能同NKF等非政府组织合作,设立基金为他们支付补还额,而政府也将协助他们的筹款工作。

相较于报偿的争议性,我们赞成医生的建议;给予捐献者补还(reimbursement),其数目是根据捐肾实际造成的损失,如往后肾衰竭的医药费账单上的数据,而给予赔偿和全力的帮助,让他们在医治的过程中无金钱之虞,也不用担心影响生计,拖垮了家人。

当然,我们也希望这笔补还金能包括每年定期健康检查的费用和所需支付的更高医药保险保费。

卫生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共有524名病人等待肾脏移植、24人需要眼角膜移植、17人在等着换肝,心脏移植的等候名单上则有7人。但愿合理、合情、合法的器官移植法令能赶快出炉,造福焦急等待的病人和家属!

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正向面对灾难

本月23日摩天观景轮发生故障,导致173名游客受困在悬挂高空、狭小密闭的透明观景舱内六个小时,有医生指出:受困在摩天观景轮的游客,一般不会有大碍,但是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解救、很多人在同个小空间里、空气流通有问题、饥饿和有可能需要空降等情况,或会造成压力,因而出现头晕、陷入恐慌、呼吸急促等症状,“特别是那些惧高、害怕处于狭小空间的人”。

过后,这些人甚至可能患上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接受早报采访的詹俊源医生说: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症状是失眠、恐慌、害怕、情绪不稳定等,而有关病症可能不是在事件发生后就出现,而是在过后几个星期才出现。

“患者会一直回想起那个事件,这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影响休息、睡眠、食欲和工作表现。他们也会担心同样的事件会再发生。”


医生建议,受困旅客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在一两个星期内找专业辅导员帮忙,辅导员有必要时会转介他们看心理医生。

六个小时对很多人来说是个煎熬,有些错过了离开新加坡的航班、回返临近国家的车程;也有婚礼策划人因为布置观景舱而受困,幸好新人注册没受影响;因为空调温度太低而感冒不适者也大有人在,大家惟有自叹倒霉!

但早报却采访到一位逆境智商超高的父亲,他和女儿同困观景轮内,患有糖尿病的他错过了吃药的时间,没水喝、没饭吃又要憋尿,但他却开心的说:“它停了这么久,我们从白天坐到晚上,我们已经赚了700多块。还可以坐飞机到台北咯!

这位先生说:虽然受困六小时,但不会感到心浮气躁,因为观景轮很稳固,不像缆车一样摇晃,他和女儿都不太担心。他们靠观看舱外海上的景色和飞过的飞机消磨时间,女儿到了晚上10时也靠着舱里的凳子睡着了。

本地艺人周初明患上脊椎性肌萎缩症的消息传开后,大家都很关心,但他却能坚强、坦然面对!

周初明不希望博取同情,他对支持者说:“我有宗教的力量,告诉他们我没事。”而一同拍戏的艺人也指出:周初明判若两人,以前的他爱开玩笑,会讲黄色笑话娱人,后期信教后人变得稳重,对于许多事都看开了,也不讲黄色笑话了,展示另一份前所未有的开心。

有些人对遗传性疾病会抱怨自己的父母,而他非但不怪罪,更担心的是母亲为此自责!他也接受了无法治愈、随着病程可能肢体的衰退,而藉此省视自己的人生,知所取舍!

的确,当挫折来临,不管你如何看待,都还是避免不了,与其呼天抢地,何不像他们两位,正向面对灾难,赚取生命的春天!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佳节礼物狂想曲

炎热的狮城一向来都是在汗流浃背,而不是白雪飘飘的情况下过圣诞节,难得昨夜一雨成秋,为佳节带来一丝凉意,总算有些儿应景。

报刊上都以“圣诞礼物”为主题,甚至来个狂想曲:你最想收到的神奇礼物是什么呢?设计总监希望有指间发声词典、餐馆老板期待神奇美食照相机、家在千里的设计师盼望有瞬间时空移动椅、爱车人想要有自动行驶汽车......;而吴庆康则说是“止痛神丹”,他在这个圣诞节,最想送一颗止痛神丹给所爱的每一个人,把种种头痛、心痛、悲痛、伤痛、肠胃痛、颈椎痛,还有腰酸背痛统统送走,过个真正的快乐圣诞。

在海角的台湾,一所大学的学生则頭头戴圣诞帽、手持笑脸牌,逢人就说「來,笑一个!」「你,今天微笑了吗?」他们是「微笑服务队」的成员,发起「溫馨、笑脸」活动,希望能够动员整个社会都笑出來,因为:

舉目所見,盡是痛苦的信息,貪腐、失業、自殺、犯罪等字眼,讓人快樂不起來。一波波的裁員、減薪潮,讓許多家庭陷入愁雲慘霧之中。而貧富懸殊的距離愈拉愈大,也讓人心理難以平衡。漫步在街頭的人們呈現的多半是一張張焦躁、苦悶、不快樂的臉孔。

如果大家都不快樂,整個社會就呈現苦悶的愁容,久而久之,這個社會就失去了笑容,一個看不到笑容的社會就如鬼域一般,陰沉鬱悶沒有朝氣;不丹人民雖然窮苦,但人民臉上多展現燦爛的笑容,就是因為樂天知命的個性使然。因而学生们所盼望的是一个神奇的“笑脸牌”吧,让看到的人打从心里发出会心的微笑,忘掉了生活的烦扰。

身为辅导员,最期待是一个“苦难收藏盒”,并不是把所有的人间疾苦化为乌有,而是让痛苦有栖息的地方,那么我们可以在需要凝神工作或展露欢颜的时刻,轻松应对,让日子依然过得下去;又或者在自己软弱、心智尚未成熟,无法承受打击之际,先将苦难寄存;而当时机允许,又能从收藏盒里拿出来,慢慢梳理,或如猫儿般遍舔满身的伤痕,或像受挫的雄狮发出怒吼狂嚎......。

而您呢?在这圣诞佳节里,您期待什么神气的礼物呢?

谨此寄上诚挚的祝福,家人平安,诸事喜乐!

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

积极应对经济衰退

在这一波经济衰退中,从国际新闻来看,几乎所有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在大减价,企图以优惠政策引诱买家出手。但似乎并不凑效,看的比买的人多,大家都在等待谷底,会不会明天又跌了呢?

学者钟布在“美国美国经济衰退怪现象”一文中提及:经济学家们鼓动说,现在是买房、买车的最佳时机。美国人对此充耳不闻。经济萧条时,人们更加坚信“买涨不买跌”的硬道理。因为他们看不懂为什么到处都在降价。这也难怪,美国经济会遭遇如此大范围的降价,是自1933年经济大萧条以来的第一次。

但是台湾名嘴陈文茜却对「哦!我们正经歷此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的谈话十分憎恨!她上月22日发表于苹果日报的文章“绝不是此生最糟”昨天在早报转载,内文指出绝大多数的华人都经历过更困苦、艰辛的年代,所以目前的萧条“绝非世界末日,也不会是「我们这一代经歷最糟的状况。」”,因而当昂首挺胸,积极应对,不可泄气,否则恶性循环的结果将更使得经济更紧缩!

她提出建议:鼓励富有者多犒赏自己,到市场消费刺激景气;有工作的人以日行一善的心态,帮助比自己更苦、更不快乐的人;如果不幸失业了,但仍有部分储蓄,别过度沮丧,这可能是投资自己最好的机会,回学校上一门对自己未来有用的功课。例如会计、管理、创业、行销、其他一技之长以及流利的英语,为日后的经济復甦做準备,累积更强的竞争力。

针对这次的经济危机,福理会也推出了求助指南,英文版已可在民众俱乐部、社理会、各族群的自助团体、家庭服务中心和辅导中心索取,或上网到福理会网站(http://www.ncss.org.sg/)下载。但中文版一直还没出炉,以下仅摘译部分内容,希望有助大家度过难关:

* 接受既成事实的损失
* 在重新策划和做决定的一刻保持冷静!这样才能谨慎从事,而不是惊慌失措
* 切记你并不孤单,有很多人和你一样,寻求相同经历的团体或过来人协助
* 向让你感觉安适的对象吐露心事,人们可能提供更多的资源与不同形式的支持
* 寻求有助你决定下一步的各种建议、讯息和咨询
* 做些令你振作和保持活力的事情,像让自己感觉快乐和美好的事
* 尽量发掘其他的可能性;这也许是尝试新事物的好时机!
* 困难的时刻终将度过
* 如果应对变故和压力有问题,寻求专业协助是关键而积极的一步

2008年12月22日星期一

父亲之爱

在可见的文坛或艺术界中,对父爱的歌颂并不多见,尤其是华人社会,男性的爱更是含蓄,表现在行动上更多于语言,如果不是细心体会,恐怕一辈子都感受不到!

上星期早报专访知名指挥家水蓝,文中最叫人激赏是他对独子的爱:

~~~~~~~~~~~~~~~~~~~~~~~~~

里只有音乐的水蓝,因为当了爸爸,生活和人生观有很大改变。“音乐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是我的生命,但现在我要把生命分一半给儿子。” 以前到外演出个把月,他无牵无挂,但现在对儿子非常思念,要是呆在新加坡的时间长,他索性把儿子带在身边,然后再从杭州把父母接过来小住,一来可以让两老和孙子多相处,二来他上班时儿子有人照顾。

“我太太有时也过来,但她在哥本哈根有别的事情要忙,通常是我一个人带着他上飞机。我觉得孩子在这个阶段是最需要父母陪在身边的,因此不工作的时候,我都把时间留给儿子。他长到10岁左右可能就不爱亲近我了,所以趁现在,我要珍惜每一刻和他相处的宝贵时光。


关于儿子的未来,水蓝说:“我不会逼他,他若真有兴趣,到大一点再让他学琴不迟。成不成音乐家不要紧,我的责任是引导他鼓励他,希望他长大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那是做父亲最大的骄傲。

~~~~~~~~~~~~~~~~~~~~~~~~~

这个爸爸知道和孩子能够紧密结合相处的时间其实不多,他珍惜短暂的光阴,尽可能陪伴儿子,但却不给予孩子压力,让他有最大的自由,选择做自己,不因为爸爸是音乐家而有包袱,真是难能可贵!

关于深沉的父亲之爱,记得曾经在一次读书会上观赏中国的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与会者无不深受感动!

由作家彭見明原着的短篇小说描述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在湖南深山里忠诚老实的送了一辈子信,日后要由独子接棒。面对儿子第一次出发,老邮员千叮万嘱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带着长年伴随送信的忠狗,陪儿子走最后一趟邮路。

徒步在壮阔的山林和蒼翠的田野间,这一对既熟悉又陌生,相对无言的父子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和了解。老邮员的步子是沉重的,他不服老,但在儿子背他过河后,老人流下了一滴眼淚,记忆中,他只背过儿子一次,而現在,儿子背着父亲那蒼老的身躯,內心也是五味杂陈。年轻气盛的儿子终于了解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而老乡邮员也体会20多年来,妻子终日等待的无奈和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

在影片中,所有的互动是很奇妙的,无论父子、夫妇、村民与邮员,或是人和狗,都是在陌生而疏离的表相下,有着含蓄、內敛而深沉的情感;唯其如此,比西方式的直接、奔放更能触动人心。

而这就是典型的男人之爱!

最近有人提及“聆听父亲”这本书,台湾作家张大春在里头细诉了家族里五代长辈们的故事,也表达对自己父亲的敬佩,他认为:我爸是比我更棒的爸爸,他會帶著孩子到處跑,小時候他每週帶我去動物園、指南宮、兒童樂園,但我因工作沒辦法帶兒子到處玩,雖然兒子生命的前三年半,已經每天跟著我,但我還是希望能一直陪在他身邊。

他说:面對小孩像面對上帝,你要服侍他,家庭也是,今天不清理,明天螞蟻就來懲罰你。

这句话在现今的社会里是值得警惕的,再忙都要拨出时间陪伴家人,而再相对无言,也要从中体会默默的关爱之情!

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

远离自残,珍爱自己

在接触的个案中,不乏伤害自己身体的人,最常见当然是割手腕,很多少女对自己伸手时密密麻麻的割痕根本不在意,甚至还有隐约的自豪,因为“我敢”,而相对之下,不敢动手割的人,似乎就显得“逊色”了!

这是时下青少年受到不正确的价值观和风气影响,好像自己手上有一些伤痕,就比别人“酷”,却没想到这些疤痕是消除不了的,而且会变成一种类似“上瘾”的行为,一旦开始便很难停止。
昨天早报刊登了“自残行为动机何在?”,指出原因大约有:
1、发泄情绪,减轻压力
2、自我惩罚,表达对自己的愤怒与失望
3、控制他人,吸引关心
4、标榜独立,获得自我掌控
5、抵抗麻木,取回活着的感觉
6、抵抗自杀念头,提醒自己或他人,处理心理困扰
7、追求快感,建立同侪认同

曾经碰到中年未婚女性因为不满母亲重男轻女而割腕,在当下,她是由于伤痛无法排解而引刀一割,肉体的疼痛似乎稍微疏解了内心的痛楚,过后,她向老母显示自己的伤痕,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怀,而这便是一种不适当的操控了。很多父母见到儿女自残都痛彻心屝,都好生自责,不晓得究竟是自己哪里做错了,也不知道该如何协助孩子走出困境!以下所节录的一些方式,希望可以帮助想改变,远离自残的人。

~~~~~~~~~~~~~~~~~~~~~~~~

了解自殘行為,遠離自我傷害

文/慈惠醫院 蘇俊賢心理師

為何自殘?

美國康奈爾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調查(2006)在校生中,每5人中就有1人以刀切、火燒等方式故意傷害自己,以減壓,美國《兒科學雜誌》引述一項調查結果,顯示17%受訪者承認曾故意傷害自己,其中約70%人曾多次自殘,其中女性更易多次自殘,並且更容易患上飲食紊亂症或產生自殺傾向。

自殘者多數臨床診斷或未診斷的憂鬱或精神問題,自殘行為形成有其脈絡可循,筆者將自殘行為形成的過程繪製如下圖,自殘的過程是以極端的方法來處理強烈的感受與情緒,以完全表現出內心的痛苦,當然也可能是一種自我懲罰與自我控制的方式,而這種因應策略也是一種自我平衡的方式,而且會因為自殘之後減緩心中的痛苦、宣洩情緒、得到關心與控制感而不斷增強自殘行為,自殘行為雖然不會立即致死,但是我們依然擔心在情緒極度低落之下個案會一時失控而喪命,而個案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除了是永久的傷痕之外,將會因為重複的自殘將使支持系統瓦解,而使個案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並且陷入更嚴重的憂鬱當中。


何謂自殘?

顧名思義,自殘是對自己做有害的行動,必須包括某一類人身侵犯,以受傷為目的,且是單獨完成,自殘行動不是以殺害自己或是結束生命為意圖,且不偶然發的,常見的自殘行為包括割腕﹝用刀、筷子、石片、玻璃碎片割手臂、雙腳、頸部等﹞、吞食較不具毒性的藥物或牙刷、刀片;以煙蒂燙傷手臂或其他地方;故意撞傷身體;刻意的過量飲食拒食;以拳頭打自己;吞食異物等,所以一般坊間常見的刺青、穿耳洞,或是宗教中以法器刺傷身體的行為均不能稱之為自殘。

自殘者的自助方式

自殘者的困難在於曾經經歷過一個創傷事件,當記憶、思想或事件,那是極端強烈痛苦時,為了避免去直接面對、承受那種心理的痛,所以以自殘的方式把它轉移成可掌握的生理的痛!過程很痛又傷人,卻是可以暫時脫離心理的困境,讓個案可以覺得有控制感和暫時脫離心痛的感覺,但是,缺點卻是沒有真正處理問題癥結,心痛的感覺會捲土重來而造成不斷自殘。

~~~~~~~~~~~~~~~~~~~~~~~~

自殘的即時替代方案
(注:此文為Secret Shame 自殘關懷網頁版主 Deb Martinson 作,作者為「資深」自殘者,以自殘者現身說法的自殘研究報告‧)
我怎麼樣停止自殘? 這些技巧是不是跟自殘一樣的「壞」?

有不少典型的治標的即時緩兵之計,我贊同做任何不自殘而能產生強烈身體感覺的事,例如用冰塊冰,沖冷水或熱水,吃辣椒、胡椒、檸檬、生薑等刺激性食物,擦抹沙隆巴士、薄荷冰等‧把刺激跟你的情緒配合更有效‧

這些方法之所以有效,因為挑起自殘的強烈情緒是過度的,它來去像一陣強風,如果你能抵的過第一陣你就有本錢抵下一陣,(你變堅強了) 你熬過越多狂風暴雨你就越能屹立不搖!

但是問題來了,你那些辦法跟割、打自己還不是差不多?主要的不同是它們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你用冰塊冰痛的要命但是不會留下疤痕,第二天你不用跟人家去解釋什麼‧比較不會有罪惡感,只是覺得有點蠢,也許還有點得意你捱過一個危機而沒有自殘‧

這些分心的方法並不是要治療你自殘的根源,你累的舉步維艱的時候不能叫你去跑馬拉松‧這些技巧是要讓你捱過最難過的關頭而避免長遠的傷害‧它們是訓練工具,它們教你你能捱過一個危機而不用自殘‧你可以修正它們,創造更有效的對應方法‧到後來,自殘的衝動逐漸平息無力再掌控你的生命‧用這些過度的辦法證明你能克服痛苦而不用對自己身體做永久性的傷害‧每次你進步得分就是自殘它退步減分!

你決心要停止自殘的第一要務就是阻斷惡性循環,強制你自己去嘗試新的克服方法‧你必須強迫自己去做,它不會不請自來‧你不能光是空談克服方法,直到有一天方法都齊全了而你的生命已經改變了‧你必須行動!奮力掙扎去改變自己‧當你拿起刀片、打火機或想撞牆傷害自己的時候,要用意識改變自己去做其他的事‧

用什麼方法代替?
很多人試了以上我講的的代替自殘的方法,覺得有時候有時候有效,有時後無效‧有一個辦法可以增加分心與替代效果而降低自殘衝動,那就是用不同的替代動作去配合你當時的情緒‧

首先,停下來回頭看你的衝動‧你當時的感覺是什麼?你是在生氣?挫折?坐立不安?悲傷?渴望自殘?整個人都變了、虛幻、麻痺?精神不能集中?然後,用替代動作去配合這個情緒,以下是一些例子:

情緒:生氣,挫折,坐立不安 >> 試一些激烈的體力動作,對不是活的東西
我發覺當我割、扯、打這些東西的時候,同時對它怒吼效果會更好。我慢慢地開始,想我為什麼不快、生氣,往往後來弄到以咒罵、哭號收場,即使這樣也很有效

揮打(用)保特瓶、厚紙板、舊襯衫或舊襪子‧
找個大布偶代替你生氣的對象,割它扯它而不是對你自己‧
踩扁鋁罐以便回收,看你踩得多快‧
打拳擊沙袋‧用枕頭打牆壁,像枕頭戰那樣‧
撕舊報紙或電話簿‧
用紅筆在你自己的照片或畫像上做記號,割劃或撕裂它‧
弄一些塑膠或泥土娃娃來割或搗碎‧
折筷子、木桿子‧
放音樂跳舞‧
清清理你的房間或整間屋子‧
出去散步、慢跑或跑步‧
穿重鞋用力踏步走‧
打手球或網球‧

情緒:悲傷,低落,憂鬱,沮喪,不快 >> 作一些緩和、鎮靜的事
洗一個熱水香精泡泡澡,弄杯可可縮在棉被裡讀本好書,疼你自己一下‧做照顧、安撫自己的事‧點燃香味蠟燭,聽抒情音樂‧把好的護膚油擦在你想傷害的地方‧打電話給一個朋友盡情傾訴‧弄盤好吃的東西捲在床上看電視或看書‧到朋友那裡去‧

渴望有感覺,感到失去自我,解離,不真實 >> 做一些有強烈身體感覺的事
用冰塊擠壓(用冰塊用力壓在你想自殘的地方,會很痛,留下一塊像燙傷一樣的紅印‧)把一隻手指頭放入冰凍的食物裡一分鐘,例如冰淇淋‧嚐一點胡椒或咬生薑‧塗一點藥在鼻子下,例如綠油精,萬金油等‧用力拍打桌面‧用橡皮筋彈打手腕‧沖冷水澡‧往地上蹬腳‧集中意念在呼吸上‧感受你的胸部、腹部的起伏動作‧

無法專注 >>做一些有刺激性,須要專注、集中精神的事
打電玩、寫電腦程式、針織
吃一大口葡萄乾‧抓起一把葡萄乾,體會它在你手裡的感覺,仔細看它,看它不均勻的形狀,想像它從葡萄一步一步變過來的過程‧用手指轉動,看它的紋理,試著去描述它‧把它靠近你的嘴巴,注意你手在移動的感覺‧聞一下味道,它讓你想起什麼?聞起來怎麼樣?注意你開始流口水,體會那種感覺‧張開嘴把葡萄乾放進去,花一點時間去體會舌頭的感覺‧開始慢慢咀嚼,一面咬一面體會它結構跟味道的變化‧還有籽和梗嗎?裏面和外面有什麼不同?最後,吞下去‧

在房間理找個東西,仔細觀察,盡可能地把你能看到的細節寫下來,包括任何事,大小、重量,紋理、形狀、顏色、可能的用途、感覺等等‧
找個隨便的東西,例如迴紋針,寫下30種不同的用途‧
找一個主題,在網路上搜尋‧試一些電腦遊戲‧

想要看到血 >> 使用替代品
用紅色水性筆畫‧把紅色的番茄醬等用熱水熱一下,塗在你想割的地方‧
像擠牙膏一樣假裝在個割手同時擠出蕃茄醬‧
做冰塊時加幾滴蕃茄醬或紅墨水,用這種紅冰塊模擬割手見血‧

想看瘡疤或挖瘡疤 >> 用紋身貼紙弄一點人造瘡疤,也可以慢慢挖‧

另一招叫做「15分鐘遊戲」,告訴自己如果非做不可的話先忍15分鐘,當15分鐘到了,試試看能不能再忍另外一個15分鐘‧我曾試過用這個方法熬過一整夜‧

試過全部以上的方法,還是沒有用?

有時你已經用心盡力去避免自殘了,但是還是無效‧你想盡了辦法,但是還是覺得你不做的話就要爆炸了,那就請你先照實詳盡回答以下8個問題,不用欺騙自己,如果你對第8題的答案是堅決非做不可的話,那就答應你自己去做吧‧但是要設定明確的上限,看好自己不要做過頭‧不要讓衝動控制你;如果你決定向它投降,就決定吧‧投降之前先設定好底線,答應你自己做什麼、做多少才夠,堅守底線‧做的時候盡量保持安全,並為自己所做負責‧

1. 為什麼我會感到我想要自殘?是什麼造成的?
2. 我曾經這樣過嗎?那時我怎麼做?那時感覺怎麼樣?
3. 我目前做了什麼去解除現在的痛苦?有沒有其他不自殘的方法?
4. 我此刻的感覺是什麼?
5. 當我在自殘的時候我的感覺怎麼樣?
6. 當我自殘過後我的感覺怎麼樣?
7. 我能避開這帶來壓力的事嗎?或下次能處理得更好?
8. 我非要自殘不可嗎?

自殘時務必保持衛生、安全‧ 你要自殘時請牢記在心:
不要跟任何人共用自殘用具;你會從刀片、針頭等傳染到疾病或毒癮(肝炎、AIDS等)‧‧
不要割得太深‧急救包隨手並知道如何緊急處置‧‧
做到能解除痛就好,限制自己,決定要做多少‧(割、燙、挫多少次,多深多重,做多久‧) 維持在這個限度裏,事後清潔包紮‧ 如果你能做到這樣,至少你對你的自殘已經有了一點控制力!

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

星星的孩子

昨天早报“陪你去上班”系列报导,访问了自闭症学校的老师,了解教育自闭症孩童的苦与乐。拜读之余,知道本地有这样热诚投入特殊教育,愿意献身成为“封闭世界与主流社会桥梁”的老师,很是感佩!

在以往,家长们对自闭症的认识不多,当孩子不与别人沟通时,会认为是怕生、害羞的表现,而当自闭症逐渐被提起后,父母亲在似懂非懂之际反而更担忧了,究竟自己的小孩只是比较不爱说话而已,还是患上了自闭症呢?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展障碍。它会影响到他们与其他儿童进行语言交流,建立关系,以及学习及处理信息的方式。以下是一个初步的测试,家长若怀疑孩子有自闭症,可替他们做以下测试。请回答“经常有、有时有或没有回应”,若你的孩子曾经有过以下一些行为(现在没有),也记录下来:

  1、没有眼神接触/很少眼神接触。
  2、不适当地大笑或傻笑。
  3、对于别人的脸部表情、情绪或肢体语言无法了解。
  4、无法调适声量迎合不同的社交场合(例如声量太大/太小)。
  5、不喜欢/抗拒改变日常生活规律。
  6、游戏方式缺乏创意,也缺乏“角色扮演”的能力。
  7、怪异行为/让旁人觉得古怪的行为(例如:无故在课堂上拍掌)。
  8、满不在乎的态度(例如不理睬来访的客人)。
  9、只在大人坚持和相助的情况下,才参与活动或做事。
  10、兴趣范围狭隘,对某样东西/事物着迷(例如:收集有关巴士的资料,包括路线和车牌号码,或详绘巴士图样等)。
  11、对同样的课题滔滔不绝(例如:地铁/占星学)。
  12、没有与他人分享他的兴趣/爱好。
  13、像鹦鹉般地模仿他人说话。
  14、呆板而重复地模仿电视、录像里的行为举动和讲话方式。
  15、自顾自的和别人说话,不管他人是否有兴趣听或者有回应。
  16、不能自然与适应地和其他孩子玩乐。
  17、可以很快和很好地做一些事情,但却不能胜任需要应用一些社会知识的工作。
  18、喜欢旋转东西和喜欢自身旋转或注视会旋转的东西(例如:风扇、陀螺和洗衣机)。
  19、喜欢独自玩很长时间的积木或画画。


若有半数或以上的回应是经常有/有时/曾经有,建议去看相关的专家,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诊断。

而万一孩子确诊为自闭症,家长们不得不接纳事实后,又如何痛定思痛,帮助小孩更好的适应主流社会呢?

  • 尽量避免对他们大声说话
  • 用视觉图像来教导和指示,因为他们通过看来学习,比较有效果
  • 尽量给他们简单,明确和一致的指示
  • 生活尽量规律化,如有必要,预先告诉他们可能会有的转变,让他们做好准备
  • 多给孩子具体的例子去帮助他们了解新的概念
  • 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了解和回答问题,要给予更大的包容
  • 帮助他们在社交场合表达自己,传达意思和交换意见
  • 尽量鼓励和协助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帮助他们改善社交和沟通技巧
  • 不要特别理会他们不正确的社交行为,可是当他们做出正确的社交行为时,我们应该加以赞赏和鼓励
  • 与其他家长、和老师保持联系,互相提供有用的资料
  • 为防止自闭症孩子走失时,因其不会表达导致路人、警察无法及时找到家长,家长应为孩子制作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联系卡,注明自己的联系方式
  • 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尽量让孩子远离周围环境中的危险,如火、电、河流、池塘等,以免因照顾不周发生意外

自闭症的孩子虽然在社交、沟通和想象力等方面有缺陷,但有些却别具特长,最常见是超强的记忆力。而英国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精神病学教授菲茨杰拉德就表示: 很多天才都有类似自闭症的特征。他以牛顿、爱因斯坦、乔治.奥威尔、H.G.韦尔斯和维根斯坦等伟人为例,他们都有包括阿斯伯格症候群在内的自闭症特征。根据死后诊断结果,贝多芬、莫扎特、安徒生和康德亦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

因此,自闭症儿童的及早发现和适当治疗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庆喜的是在本地对这类孩子的教育正不断加强中,除现有资源外,新加坡自闭症学校(Singapore Autism School)占地1公顷、容纳多达400名学生的新校园、圣安德烈自闭症学校(St Andrew Autism School)4层楼高的新学校都会在明年竣工;另外教育部也积极培训特殊教育师资。

昨天爆米花版报道了走出忧郁症的好莱坞喜剧天王金凯利,其实也是自闭症儿童的关注者,积极参加有关的游行活动。这乃因他同居女友的6岁儿子伊万就是一名自闭症儿,并曾把自己照料儿子的经历编写成书:《胜过语言:一位母亲对付儿童自闭症的旅途》。其女友指出,金凯利能和儿童“说悄悄话”,“他帮助伊万克服了许多困难,实现了我无法做到的任务。他说的一些话能被伊万听懂。”而金凯利则表示:“是伊万教我如何去爱!”

患有自闭症的儿童经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好像活在不属于自己的星球上,茫然面对无法完整拼凑和理解的社会,让我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接纳!

(部分资料参考自:牵手,为什么他们都不和我玩)

2008年12月17日星期三

你是正常,还是疯了?(4)

这是读者文摘最新近一篇关于心理问题的报道,刊载于2008年11月号,与您共享,希望帮助您更理解自己和周遭亲友的非一般行为:

~~~~~~~~~~~~~~~~~~~~~~~~

我這樣正常嗎?

本刊去年十月刊登了〈是怪癖,還是怪病?〉一文後,我們收到上千封讀者的來信,再度證明我們身邊怪人多。不過,你不必擔心:怪癖乃人性也。當然,不是所有怪癖都很可愛。某種行為到底是無傷大雅,還是有害,常常很難判斷。

撰文/William Speed Weed

問:我無法停止購物。我有各種顏色的髮膠和眼影,有成堆從未讀過的書。我總是不停地去到同一家商店,購買我已有的東西,僅僅是為了以防萬一。我的朋友們都說,我的家看上去就像間商店。我是怎麽了?

答:你說「僅僅是為了以防萬一」。我們得問問你,僅僅是為了預防什麽樣的萬一?在什麽樣的地震和海嘯中,髮膠和眼影能派上用場?

麻薩諸塞州心理學家賈尼斯.萊文博士說:「許多人受到『購物療法』的困擾,許多人購物成癮。當你情緒低落或遇到困難的時候,可能會想給自己買一件禮物,改善一下自己的情緒,這是很尋常的做法。」關鍵在於是你控制購物慾,還是購物慾控制你。

就你的情況來看,答案似乎是後者。你喜歡囤積物品,有強迫症(OCD)的徵狀。

有執業資格的治療專家可以幫助你控制這種強迫症,甚至讓你重新找回購物樂趣,購買你真正需要並喜歡的東西。

問:無論什麽樣的事,都不可能長時間讓我煩心。在聽到或看到十分恐怖的事時,我會無動於衷,但事後卻讓我受不了,我會哭個不停。這僅僅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嗎?是不是有什麽問題?

答:心理學家科爾曼說:「各人處理壓力的方式不盡相同。」有些人不斷地釋放感情;還有一些人則像你一樣,會積壓情緒,直至它爆發為止。哈佛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吉恩.柏瑞森博士說,對戰鬥機飛行員、職業運動員,以及那些必須在壓力之下保持冷靜的人來說,控制情緒的能力極其重要。

不過,這樣的素質雖然對從事極限工作大有好處,卻可能不利於日常生活。你或許會發現,把情緒積攢起來的這種方式會損害你的人際關係。

柏瑞森博士建議,要學會把強烈的情緒分成幾小段來處理,這是一項很有益的技巧。可求助於治療專家。

問:三年來,我從來沒跟人進行第二次約會。假如男人在第一次約會後的二十四小時內沒有打電話給我,我就會很生氣,再也不想跟他講話。如果他打電話給我,談話卻又總是不投機。 我的朋友都說我是一個毫無耐心的完美主義者,但我認為我應該獲得完美,完美是值得等待的,不是嗎?

答:不對,不對。我們都不是完人,所以你將永遠等待。你真正的想法很可能是這樣的:你害怕親密,因為你覺得自己配不上,於是你定了一個苛刻的規矩,故意跟自己過不去。這是個很簡單的逃避手段。你不想要第二次約會,為什麽呢?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瑪麗安.拉弗朗斯博士懷疑,「此中有一個關係到自尊的大問題。你實際上擔心自己是個壞人。」你怕別人真的接近你之後,會發現這一點。當然,你並不真的是個壞人。

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瑟夫.希梅爾斯巴什博士說,世上有很多好男人,只是沒有十全十美的男人,所以,希梅爾斯巴什博士建議,「那就對男人寬容一點吧。」

問:我很難集中注意力。我接電話時,如果房間裏還有人跟我講話,我會兩邊都聽不進去。開車回家時,我有時會走神,無法回想起大段的路程。我經常走神,這正常嗎?

答:這很難說。如果你從小就有這個問題,那麽你可能患有多動症;如果你最近才注意到自己有這個問題,那麽你現在可能有點焦慮,也可能有憂鬱症。


哈佛大學柏瑞森博士說,以上三種情況都可以通過談話療法或用藥物治療。偶爾走神是很正常的;再專心的人也會有分神的時候。不過,柏瑞森博士建議,這種情況應該去看醫生,以確定是否有比以上三種情況更為嚴重的問題。

問:我非要把東西用壞才買新的。我花了七年時間才用完十四瓶指甲油。我應該買一雙新涼鞋,但舊涼鞋還沒完全穿壞,於是我就等着。我的朋友都說這很不正常。

答:你這雙舊涼鞋是否傷腳?你如此節儉,其中是否有覺得自己不配穿新鞋子這樣的自虐因素?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麽你就有心理問題,需要治療。

但假如你只是根據東西的用處來評估它們的價值,那麽你這樣做或許說明了一個意味深長的事實:你是完全正常的,而我們其餘的人則是瘋狂的物質崇拜者,是不正常的。在《超越瘋狂競爭》(Beyond the Rat Race)這本討論如何儉樸生活的書裏,作者亞瑟.吉什是這樣說的:「我們購買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想以此打動我們並不喜歡的人。」

我們大多數人購買東西之後就浪費掉,浪費之後再購買;這樣的行為即使不算是精神錯亂,但是我們這樣製造垃圾,實在是令人震驚。南多.佩魯西博士是臨床心理學家,在紐約行醫,他說:「你如此節儉已把禁慾主義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不過,他又說:「誰知道呢,或許你正在拯救地球!」

求醫指南

四分之一的人有憂鬱、焦慮或其他心理問題。百分之六的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如躁鬱症或精神分裂症。哈佛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吉恩.柏瑞森博士認為,美國的精神疾病治療嚴重欠缺。「假如我的膝蓋疼,我會去看醫生,但如果是思想、感覺或行為上出了問題,許多人卻不會給予同樣的關注。人們應該明白,大腦是身體的一個器官,出了問題,就應該積極尋求治療。

不知道該向誰求助,常是阻礙治療的原因。朋友、牧師或家庭成員或許是你最先可以求助的對象。你也可以與你的家庭醫生談談,他會給你介紹一位治療專家,或是可向推廣心理健康的機構求助。

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管理自己的情绪

日前台湾著名的佛学学者郑振煌教授应本地企业界邀请,发表“如何培养快乐的情绪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讲座,9号早报刊载了内容提要,其中有些话语很有警惕性。

譬如他指出:如果一个人能拥有全天下,而不能拥有自己的心,是真痛之痛!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不要以现象来判断问题,不要把问题情绪化,必须要使心静下来,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郑教授提供了三个管理情绪的方法:

1、生活有规律:要有固定的运动,起居定时,不熬夜,不说谎,不喝酒。这样身体就会健康,心境平静。

2、培养“缘起性空”的智慧: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其因缘。在工作上,看到有员工表现不好时,不要当下爆发脾气,应该找出导致员工表现的因缘,以平静的、宽容的心去接纳他;不应非因治因,以情绪化来对现象作出判断。

3、放下成见:对任何事件,不要用自己的封闭心去思考。过去从经验和学习中得到的,可以当成解决问题的参考,但其效果是有局限的。只有放下成见,放下过去的经验,重新来过,才能见到真正的真理。

在经济风暴期间,大家的压力都相对增加,更需要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免引发更多的问题。郑教授还另有一篇“情绪的四放”值得参考,谨分享于下:

~~~~~~~~~~~~~~~~~~~~~~~~

情緒的四放----文/鄭振煌

每一個人難免都有情緒。正面的情緒是積極、樂觀;負面的情緒是沮喪、悲觀、消極、挫折感。


情緒管理有四種方法,一、放鬆,二、放下,三、放開,四、放空,我們姑且稱之為「四放」。

現代人最需要身、心放鬆

站在台北車站前面完全無法停下腳步,總是被後面的人推擠得不由自主的往前衝,人海茫茫,不知前往何處,衝進地獄也不自知。 所以現在的人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

我引用一個故事:佛住世時,阿難尊者一直跟在佛的身邊,從佛那裡聽到不少法門。在慕道者眾多,導師不能分身兼顧時,阿難也教學生。

有一個彈印度古琴的在家人,名叫「億耳」,他的音感很好,很會彈琴。 阿難尊者教億耳用數息的方法襌修。億耳因為怕數息數錯,開始非常緊張,到最後心煩氣躁,於是告訴阿難尊者:「你教我數息,卻讓我很緊張,心更亂。」阿難聽了很驚訝,但他無法教億耳去掉心煩氣躁的毛病。

億耳於是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你很會彈琴,一定知道弦太鬆會如何?太緊又會如何?」億耳回答:「弦太緊會斷,弦太鬆會彈不出好音樂。」 佛說:「襌修的道理也是鬆而緊,緊而鬆。該緊則緊,該鬆則鬆,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

懂得身心放鬆,就懂得修行的道理。可是太放鬆,就要緊一點。

第二個方法是「放下」。

有句成語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要先「捨」才能「得」,不捨就不得。我們不肯放下,是因為我們都是「貪得無厭」,怕手中的東西一放下,就會被別人拿走,於是抓得越緊,就越不能得到新的東西。

各位朋友,如果你一時失掉地位或事業,不必傷心,如果你現在是經理,不肯放下經理這個職位,就可能會得不到副總經理,甚至是總經理的位子。

你一定要放掉一樣東西,才能得到另一樣東西。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兼得的。

第三個方法是「放開」。

我們為何怕東西丟掉呢?因為我們怕放開了這個東西,就不再是我們的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你放開的東西,是不會喪失的。

比如你放開心胸,可以接納更多的人、事、物,可以得到新的成長。

再比如說,因為成見,你越討厭的人、事、物,你就越無法從他們那裡學習到他們的經驗、長處,也無法接觸新事物。

即使你是一個佛教徒,也要開放心胸去接納不同的宗教,這樣當你接觸到別的宗教時,就可以學到別的宗教的方法、教義。你也可以從天主教、基督教朋友那裡學到佛教徒所沒有的東西,多開放就可以多吸收新的東西。


最後是「放空」。

完全放空就可以擁有一切,放得越空,便擁有越多;放得越少,就越苦悶。我們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裡,就會感覺不自由,因為觸目所及都是牆壁,就束縛了自己。如果是在大自然中,那種一望無際的草原、森林、天空,讓我們感覺很開放,好像和大自然合而為一。我們可以利用外境來放空自己,到高山,到西藏喜馬拉雅山上,放眼望去,一片湛藍的天空,毫無邊際的蒼穹,就把自己給放空了。

佛教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位學問很好的教授,有一天,他想向寺裡的老和尚請教問題,他到和尚的方丈室坐下,滔滔不絕談他對佛教的看法。他說:「我今天是來向您請教的。」

老和尚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拿著茶壺,往杯子一直倒茶水,杯子都裝滿了,他還是不斷地倒水,水不斷流到杯外。

教授看了,疑惑地問:「老和尚,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為什麼水滿了,還是一直倒水?」

老和尚笑著對他說:「這就對啦,你說你來向我請教問題,你卻一直在講話,你的心是滿的,怎麼能容得下我給你的新東西?」

所以,要學東西,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空,這樣才能學到新的東西。若不能放空,就還有「相」在。

放鬆、放下、放開、放空,四放可以管理好情緒,對人生和事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節錄自《慧炬雜誌》 鄭老師演講集錄)

2008年12月15日星期一

网络成瘾

近期的亚洲周刊报导《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出炉,结果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中国因此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上网成瘾列为一种临床精神疾病的国家,但由于它的标准过于严苛,引起了网民们的激烈抗议。

这项以中国心理学家研究基础而制定的网瘾新标准是在11月初通过了专家论证,可能很快在全国推广。它对网络成瘾的定义是: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标准也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每天连续使用网络达到或超过六小时,连续超过三个月的状况就是患了“网瘾”,并把网瘾归为与强迫性赌博或酗酒类似的病态行为。而网民则反击,认为这样一来“放眼望去,举国都是精神病”!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导:

估计中国大约10%的年轻网民受到网瘾困扰,其中约70%是男性。中国首个网瘾治疗中心的陶然医生说,网瘾只是更深层心理障碍表现的一种症状,几乎所有网瘾儿童都存在行为问题,而网瘾加剧了他们的问题;当上网成瘾者不上网时,有可能转入犯罪或吸毒以克服孤立感,一些人选择了自杀。

陶然医生的网瘾治疗中心收治过患有抑郁、害怕和不愿跟人接触的网瘾患者,许多人存在睡眠障碍。他们不愿与家人或朋友交流,喜欢蜷缩在电脑屏幕前逛聊天室或打暴力游戏,患者普遍有家庭问题。陶医生的经验是互联网与毒品不一样,不会造成生理的依赖性,治愈的成功率为70%左右。

姑且不论其诊断的标准是否合理,但能够正视网瘾的问题至少是一个起步,在新加坡它也造成了许多家庭的困扰,从小学生到理工学院生都有深陷其中,而影响课业、社交、家人关系、个人健康等问题,而让家长们忧心如焚。

明天的妈妈小组,我们将探讨“协助青少年善用网络”,欢迎参加!

时间: 每月第三个星期二下午2点半~4点半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8年12月12日星期五

经济寒冬里的投资

这一波的经济风暴随着美国日前正式宣布进入衰退期,而且从去年12月底算起,人们的心上了又下,因为一般的不景气大约维持16~18个月,那么明年中就可能复苏了吗?但实际的市道状况似乎让人担忧!

在本地,最近我们看到种种不同的遭遇,譬如:善款进不来,很多非牟利机构不得已缩减补助金或无限期延迟拓展服务范围、中上级的消费场所为了吸引人潮,只好推出较低价位的产品,就像牛车水一间豪华装修的老字号中餐馆以仅仅8.8元的午间套餐做为卖点,实在不可思议!

在台湾,科技业纷纷被迫放无薪假期,但担心老板下一波要裁员,所以自动回办公室继续工作,希望能保住饭碗!因为养不起孩子,人工流产的数字增加,接受试管婴儿的案例也少了!

在美国,大公司的总裁只敢领一元薪金、多数家庭无法负担孩子的大学费用,连离婚的数目都减少了,早报引述的外电报道指出:婚姻顾问和律师说,以往,离婚率总会在经济困难的时期上升。例如,1997年经济衰退期间,美国离婚率便上升了17%。这次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相信是因为美国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司法部官员告诉我们,来的人都说他们无法负担离婚后,得分开组织两个家庭的费用。他们几乎连原来的家庭都没法负担。”

怨偶们在无法负担离婚和分居的费用,而必须想办法同在一个屋檐下度过难关,这也许是桩好事。另外,也有报道显示在不景气中,妇女们节衣缩食,但男士们反而增加“自我成长”的开销,包括了特意正式打扮,因为穿着得体,表示对工作的重视和认真,也降低被裁退的可能性,另外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是根本之道。

而这点应该是萧条中的好消息,一向来多数男士对于家庭的付出是无怨无悔的,总是把孩子和家人的幸福摆在第一位,鲜少注意到自己的需要。日前早报就指出:女性享有受津贴的乳房和子宫颈检验,而且生育之后,健康情况也受到妇产科医生的监控。但是医疗体系不设有男性专科,而且男性通常不积极参与健康检查,再加上种种先天因素,导致男性更容易死于严重疾病。上个星期更有个尽责的慈父为供两个儿子读书,每天早晚班开德士10多小时,即使工作疲累也硬撑,结果因过劳一口气喘不过来就突然去世了...... 。

这起不幸的事件值得警惕,在经济的寒冬里,我们要冷静的反思,什么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与拥有的?妥善运用宝贵的金钱和时间,做最好的投资!

2008年12月11日星期四

阅读障碍不是病

当你接受这个问题,它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就不会把它视为困难了。”这是患了阅读障碍,遭受老师和同学的误解与嘲笑、走过许多学习困境的20岁青年,用他的历炼所换来的宝贵人生哲学,读来令人敬服!

日前早报报道:到阅读障碍协会学习中心进行辅助学习的学生有增加的趋势,人数从5年前的300多人,增加三倍至目前的近1200人。在主流学校上课、患有阅读障碍的学生也有所增加。

而其实这应该是好现象,表示:家长和教师比以前更认识阅读障碍,家长也愿意向学校透露孩子的问题,因此,罹患阅读障碍的孩子容易被确认,并得到适当的支持和辅助。

对于阅读障碍您了解多少呢?您曾经怀疑自己的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吗?您知道如何帮助他们吗?以下的资料摘自新加坡阅读障碍协会网站,希望有助于增进家长们认识和辨别孩子一些学习上的困扰:

~~~~~~~~~~~~~~~~~~~~~~~~~

关于阅读障碍—给家长的指南

什么是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是一种先天性的学习障碍,受影响的人在阅读、拼写、写作等方面比一般人面对更多的困难。在新加坡,估计有 16,000 至 18,000 的中小学生受到这种学习障碍的影响。

阅读障碍所造成的问题对孩童的学生生涯有直接的影响。即使这些孩子一般拥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智商,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却往往和他们本身的能力有一定的差距。正因为家长和老师们都清楚以孩子的能力绝对可以考获更好的成绩,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往往把这归咎于他们没有专心上课或懒惰等。

阅读障碍究竟有什么征兆呢?

  • 平时显得聪明伶俐,但是测验及考试成绩不理想。
  • 记性差;即使重复学习好几遍,仍然无法吸收新的知识。
  • 分辨语音(例如押韵或发音接近的字)有困难。
  • 阅读,尤其是朗读时不流畅,常跳字或跳行,或不自觉地加减或换字。
  • 不能辨别某些字形相似的字,例如 “was” 和 “saw” 。
  • 时常混淆小写的 p 、 q 、 b 、 d 。
  • 时常拼错字,例如把 “birthday” 拼成 “brithday” 。
  • 时常搞乱句子结构。
  • 字迹潦草。
  • 写时错别字多,文章无条理。
  • 时常混淆左和右。
  • 时常混淆日、月、星期等的次序。
  • 时常混淆或无法执行一系列的口头指示。
  •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 丢三掉四,经常遗失随身物品。

不是每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都表现出以上的症状,即使同样是有着阅读障碍,没有任何两个孩子是完全相同的。除此之外,有些孩子,特别是学前、幼儿园或刚上小学的学童,也会面对类似的问题。可是这并不一定表示他们有学习障碍。举个例子,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常常把文字中字母的次序颠倒,很多四、五岁的孩子也常犯类似的错误,两者不同的是,一般孩子在年龄渐长时会自动把这种错误纠正过来,而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则将在小二甚至小三以后持续这种错误。

根据国际阅读障碍协会的定义,有阅读障碍者面对的最主要问题是学习字形与字音之间的关系,这在学习由拉丁字母组成的英文或马来文等语言时尤为明显,其中英文更是世界上最繁复、最不规律的语文之一,例如字母 /a/ 的发音就有超过两种以上,这对阅障学生而言,更是困难。

如何鉴定我的孩子有阅读障碍?
如果您的孩子表现出多项上述征兆,您可和他的老师商量,然后安排您的孩子接受专业的鉴定。除了到阅读障碍协会接受测试,您也可以通过校方联络教育部的心理学家,或到政府医院寻求专业咨询。

在阅读障碍协会,我们将根据测试的结果及您所观察到他在学习方面所遇到的困难,以鉴定他是否有这种学习障碍。一般上,测试包括了以下几个步骤:
• 和父母面谈,以便对孩子的情况有深入地了解。
• 测试孩子的智商,包括会话、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记忆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 测试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包括测试他对语音的辨认及运用能力。
• 根据测试的结果及父母所观察到孩子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就他是否有阅读障碍与父母进行讨论。

除了鉴定孩子是否有阅读障碍之外,测试也帮助家长及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包括他们的强项及弱项、是否面对其他的学习困难、适用的学习方法等。因为每一名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不尽相同,测试将能以较统一、客观及科学的方法来鉴定,因此绝对是必要的。

阅读障碍协会提供的专业课程
我们的课程将以规律 (systematic) 、有系统 (structured) 、循序渐进 (cumulative) 、重复练习 (repetitive) 的方式,教导孩子应用各种感官 (multi-sensory) ,包括看、读、写、碰触、用身体或手指的移动等,来加强他们对所学习的东西的记忆。目前,我们的课程集中于教导基本的读及写,我们的专业老师也会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调整课程的内容,例如理解文、考试的应对技巧、读书方法等。

阅读障碍并不是一种疾病,并不能以药物或手术来治疗,也没有所谓的康复。它主要是因为脑部的运作及结构不同所造成的一种状况,而我们所提供的课程则是以适合他们的方式来教导他们。基本上,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进度也不一样,或者一、两年,或者三、四年,当孩子掌握了学习的窍门而能自学,并能应付学校一般教育的要求后,孩子便不再需要接受这种专业教导课程。

最后,给家长的话:
不要怪责自己或孩子,也不要因为孩子有阅读障碍而感到绝望。这是一条漫长的学习之路,有您的支持、关怀、体谅和鼓励,您的孩子将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健、更有自信。

如何联络我们 …

新加坡阅读障碍协会
Dyslexia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2 Bukit Merah Central #05-00 Singapore 159835 Tel : 64445700 Tel : 64447900

2008年12月10日星期三

七封情书的意涵

本月6日举行的金马奖颁奖典礼可说是华人电影界的盛事,能够得到金马奖的肯定就像专家学者获颁诺贝尔奖一样,是毕生的荣耀,也是对自己专业表现的认可。今年的大热门非“海角七号”莫属,可惜它并不受评审青睐,大奖旁落,而影片进军中国的可能性也因为政治因素受到阻挠。

不过在媒体新闻无远弗届的今天,7日早报两篇相关的论稿刊出后立即被当地中央社引述,标题为“海角七號被指鼓吹皇民化意識 星媒抱屈”:

~~~~~~~~~~~~~~~~~~~~~~~~

「聯合早報」編輯張從興,今天以「七封日文情書和武士刀」為題,替「海角七號」打抱不平。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可能沒想到,「海角七號」竟會在台灣海峽兩岸引發熱烈辯論,爭議焦點,竟是這部電影是否有「鼓吹皇民化意識」的「媚日」之嫌。

如果說「海角七號」有什麼日本元素,大概就是那七封遲了60年才寄出,卻貫穿全劇的日文情書。

~~~~~~~~~~~~~~~~~~~~~~~~

说起来这7封迟到了60年的情书是电影的主轴,所叙述的是日本二战败后,在台的日籍教师随日軍撤退时丢下了相约私奔的女友,在归日的航程中,他经由文字倾诉自己内心的情爱与悔恨,不过信件并没有及时寄出,直到教师去世了才被他的女儿发现,代为邮寄。

它其实比较像一篇微型小说,短短的七封信就描绘了真挚的师生恋和无奈感,当信件内容经由一位在台发展的日本年轻人荫山征彦缓缓念出时,许多人都被他典雅、轻柔的音色触动了,随着他极具感染力的口白起伏激盪,继而忍不住落泪,或许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恋情和遗憾吧。

以下与您分享这这七封情书,让我们一起探讨它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鼓吹了皇民化意识?还是仅仅传达了一场在時代的宿命里,注定没有结局的爱恋?

~~~~~~~~~~~~~~~~~~~~~~~~

<第一封>
1945年12月25日。
友子,太陽已經完全沒入了海面
我真的已經完全看不見台灣島了
你還站在那裡等我嗎?
友子,請原諒我這個懦弱的男人
從來不敢承認我們兩人的相愛
我甚至已經忘記
我是如何迷上那個不照規定理髮
而惹得我大發雷霆的女孩了
友子,你固執不講理、愛玩愛流行
我卻如此受不住的迷戀你
只是好不容易你畢業了,我們卻戰敗了
我是戰敗國的子民
貴族的驕傲瞬間墮落為犯人的枷
我只是個窮教師為何要揹負一個民族的罪
時代的宿命是時代的罪過
我只是個窮教師我愛你,卻必須放棄你

<第二封>
第三天。該怎麼克制自己不去想你
你是南方艷陽下成長的學生
我是從飄雪的北方渡洋過海的老師
我們是這麼的不同
為何卻會如此的相愛
我懷念艷陽…我懷念熱風…
我猶有記憶你被紅蟻惹毛的樣子
我知道我不該嘲笑你
但你踩著紅蟻的樣子真美
像踩著一種奇幻的舞步
憤怒、強烈又帶著輕挑的嬉笑…
友子,我就是那時愛上你的…

<第三封>
多希望這時有暴風
把我淹沒在這台灣與日本間的海域
這樣我就不必為了我的懦弱負責

友子,才幾天的航行海風所帶來的哭聲已讓我蒼老許多
我不願離開甲板,也不願睡覺
我心裡已經做好盤算
一旦讓我著陸,我將一輩子不願再看見大海
海風啊,為何總是帶來哭聲呢?
愛人哭、嫁人哭、生孩子哭
想著你未來可能的幸福我總是會哭
只是我的淚水,總是在湧出前就被海風吹乾
湧不出淚水的哭泣,讓我更蒼老了
可惡的風
可惡的月光
可惡的海

十二月的海總是帶著憤怒
我承受著恥辱和悔恨的臭味
陪同不安靜地晃盪
不明白我到底是歸鄉,還是離鄉!

<第四封>
傍晚,已經進入了日本海
白天我頭痛欲裂可恨的濃霧,阻擋了我一整個白天的視線
而現在的星光真美
記得你才是中學一年級小女生時
就膽敢以天狗食月的農村傳說來挑戰我月蝕的天文理論嗎?
再說一件不怕你挑戰的理論
你知道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星光
是自幾億光年遠的星球上所發射過來的嗎?
哇,幾億光年發射出來的光我們現在才看到
幾億光年的台灣島和日本島又是什麼樣子呢?
山還是山,海還是海,卻不見了人
我想再多看幾眼星空
在這什麼都善變的人世間裡,我想看一下永恆
遇見了要往台灣避冬的烏魚群
我把對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隻
希望你的漁人父親可以捕獲
友子,儘管牠的氣味辛酸你也一定要嚐一口
你會明白…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我在眾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低喃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第五封>
天亮了,但又有何關係
反正日光總是帶來濃霧黎明前的一段恍惚
我見到了日後的你韶華已逝
日後的我髮禿眼垂
晨霧如飄雪,覆蓋了我額上的皺紋
驕陽如烈焰,焚枯了你秀髮的烏黑
你我心中最後一點餘熱完全凋零
友子…請原諒我這身無用的軀體

<第六封>
海上氣溫16度風速12節、水深97米
已經看見了幾隻海鳥預計明天入夜前我們即將登陸
友子…,我把我在台灣的相簿都留給你
就寄放在你母親那兒
但我偷了其中一張
是你在海邊玩水的那張
照片裡的海沒風也沒雨
照片裡的你,笑得就像在天堂
不管你的未來將屬於誰,誰都配不上你
原本以為我能將美好回憶妥善打包
到頭來卻發現我能攜走的只有虛無
我真的很想妳!
啊,彩虹!
但願這彩虹的兩端足以跨過海洋,連結我和妳

<第七封>
友子,我已經平安著陸
七天的航行,我終於踩上我戰後殘破的土地
可是我卻開始思念海洋
這海洋為何總是站在希望和滅絕的兩個極端
這是我的最後一封信待會我就會把信寄出去
這容不下愛情的海洋至少還容得下相思吧!
友子,我的相思你一定要收到
這樣你才會原諒我一點點
我想我會把你放在我心裡一輩子
就算娶妻、生子
在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上一定會浮現…
你提著笨重的行李逃家
在遣返的人潮中,你孤單地站著
你戴著那頂存了好久的錢才買來的白色針織帽
是為了讓我能在人群中發現你吧!
我看見了…我看見了…你安靜不動地站著

你像七月的烈日,讓我不敢再多看你一眼
你站得如此安靜
我刻意冰涼的心,卻又頓時燃起
我傷心,又不敢讓遺憾流露
我心裡嘀咕,嘴巴卻一聲不吭
我知道,思念這庸俗的字眼
將如陽光下的黑影我逃他追…我追他逃…一輩子

我會假裝你忘了我
假裝你將你我的過往像候鳥一般從記憶中遷徙
假裝你已走過寒冬迎接春天
我會假裝…一直到自以為一切都是真的!
然後…祝你一生永遠幸福!

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幸福的旅程

时不时我们的邮箱里就会出现美好的文章或电子简报(ppt),它是亲人或朋友阅读之后认为值得分享而乐于转发的,在垃圾信件满天飞的时刻,这些就是当中的珍珠,偶尔读到好的文字或画面,总会心动不已!

下文就是其中之一,当我们一直在寻觅、等待幸福时,其实它早已在身旁了!今天的家庭主妇园地里,将一起共读此文,分享彼此对幸福的体会:

~~~~~~~~~~~~~~~~~~~~~~~~~

生活是什么?

我們讓自己相信,當我們結婚後,有了孩子以後,或者其它的什麼事情之後,我們會更加幸福。


可是後來,我們感到氣餒,因為孩子們太小了,如果他們長大了,一切就好了吧!

可是後來,我們還是感到氣餒,因為孩子們進入青春期後,我們必須密切注意他們的一切。毫無疑問,當他們度過了這段時間,我們會更加幸福吧!

我們告訴自己,當我們的伴侶能和我們一起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當我們擁有一輛更好的車,當我們能去度假,當我們最後退休之後,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幸福!

事實上,沒有所謂的比現在更幸福的時光。如果有的話,那麼又是什麼時候呢?

生活中總是充滿挑戰,最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然後決心從此刻起就盡情享受生活中的快樂,而不去考慮其它。

從最長遠來看,生活似乎是即將要開始,真正的生活。但是,生活的道路上總是佈滿障礙,需要一步一步的經歷挫折,需要完成一些工作,需要付出時間,需要付出金錢,這樣生活才能開始。最後我開始明白,這些障礙就是生活。

這個想法説明我認識到,沒有一條道路是通向幸福的。這條路本身就是幸福!

於是,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在決定去幸福之前,不要等待下課,又等待上課,不要等著失去10塊錢,又等著掙回10塊錢,不要等著工作開始,等著去結婚,不要等待週五的晚上和周日的早上,不要等待一輛新車,不要等待還清住房按揭,不要等待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不要等待月初,月中和月末,不要等待電臺播放你的歌,不要等待死亡,不要等待再次重生。



幸福是旅行,而不是終點!沒有比現在更幸福的時光!活在現在,享受現在!
-未知的作者

~~~~~~~~~~~~~~~~~~~~~~~~~

另外经济不景气的时刻,回过头来本岛自由行,集思广益找寻便宜好去处,是论坛即将讨论的主题;还有辨别中药真伪的妙方,美味食谱等,欢迎主妇齐来参与。

时间:每月第二个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

服务长者的快乐

日前参加一间乐龄活动中心的年度义工大聚会,赫然发现平日大约30位、周末增加到60多位长者出席,而外游时一百多人,坐满四辆车的小规模乐龄中心,参与服务的义工竟有60人之多!

义工们男女老少济济一堂,而且来自五湖四海,各种背景皆有,多数的人彼此之间并不熟识,这是因为大家服务的性质和时间不一样,能够碰头的机会较少;但由于关怀共同的对象,对他们有一致的热忱与认识,所以很快的打成一片。

上台发表服务感言时,这群自己出钱出力,坚持不渝的义工不约而同的指出,其实在付出的过程中,最大的得着是自己!

负责报告新闻的有好几位,看起来就是很有“墨水”的模样,他们说为了报告新闻,得翻阅好几份报章,务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然后还得深入浅出,用长者们听得懂的语言和词句表达出来,而且要生动活泼,夹杂一些幽默和“颜色”,这样老人家才会听得津津有味。15分钟的新闻报告常常要花上大半天来准备,收获最多当然就是充实了自己的见识,而最大的满足是长者们要求加长时间继续讲,别管接下来的活动!

当然后续的义工也要呛声一下,教导手工的漂亮女老师就说每次老人家都要求她跟中心反应新闻报告可以缩短,尤其手工制作到了结尾,大家的兴致最高,像小孩一样的长者巴不得赶快看到作品成型呢!而这也是反映了手工项目同样深受喜爱,老师没想到多数已经有老花眼的长者们会如此专心一意的参与,比她在其他地方的学生更认真,当一件件完美作品经由七八十岁老人家战巍巍的双手完成时,她深受感动,也十分满意。

帅气的排舞老师挑战的是自己的耐心,因为她的朋友对她要教长者跳排舞都笑掉大牙,认为缺乏耐性、个性急躁的她,绝对受不了老人家的“迟钝”,结果她非常自豪已经坚持了一年,别的地方一堂跳三、四首,这里一曲要重复三、四堂课才完成,但当看着老人家乐在其中,甚至拄着拐杖也要蹣跚起舞,她得到了最大的快乐。

甜点老师谦称为长者服务前,她只会两种点心,现在她会四、五十种、卡拉OK老师谈到了自己教学的严谨与教导老人唱歌的心得,简直欲罢不能......!

所有的义工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满满,有源自于自我的挑战和成长,更来自老人家的回馈,长者发自内心的感谢、关怀和欢喜,使得义工们乐此不疲,发愿继续未来的路!

施永远比受更有福!

后记:辅友会每月第一个星期五在裕华第六分区居民委员会的乐龄活动,义务为长者服务,带领老人家欢聚一堂,走出孤独,今天下午正好是活动的日子,欢迎参加!

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

你是正常,还是疯了?(3)

很高兴读者文摘这一系列的文章对您有帮助,继续和大家分享摘自2007年10月号的部分内容:

~~~~~~~~~~~~~~~~~~~~~~~~

是怪癖,還是怪病?

撰文/William Speed Weed

二○○六年我們刊登了〈你是正常,還是瘋了?〉這篇文章後,許多讀者繼續「自暴其短」,把怪癖寫下來寄給我們。從中,我們看到有些人無理恐懼,有些人過度歉疚,還有人過分自以為是……各位也同樣因為憂慮、沮喪、興奮、憤怒或愛戀,而感到不安嗎?

其實,人人都會如此,我們應該加以區分的是,哪些不尋常行為可以忍受?哪些應當矯治?怪癖和危機之間的界線非常單薄,於是我們將各位提出的問題,交給頂尖的心理學家與精神病學家分析。親愛的讀者,想知道你是正常,還是瘋了,請看看以下專家的評估。


問:為什麼我讀書時,總會用手指捻弄頭髮?然而,我只有讀書時才這樣,這正常嗎?

答:還好你沒得到「拔毛症」,強制自己從頭上、眉毛和其他長毛的部位將毛髮一撮撮拔下。你的行為只算是一種癖好,不但沒什麼害處,還可能對你有一些幫助。你讀書時習慣捻弄頭髮,或許是一種肢體語言,暗示周遭的人:「我在讀書,別煩我!」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瑪麗安娜.拉芳斯認為:「類似捻弄頭髮這種自我觸摸的習慣,是在傳達微妙的訊息,叫其他人別靠近。假如看到某人不斷檢視自己的指甲,或者用腳趾輕敲地面,你便曉得他不想跟你講話。

問:我今年四十七歲,喜歡搓揉緞織品。小時候,我會邊吸吮手指,邊搓揉毛毯的緞面。如今,我到任何地方,都會在口袋裏放一條緞質手帕;只要搓揉它,我就感到平靜。我是不是精神有問題?

答:一點也不,心理學博士蘿莉.柏爾曼如是說。這位在加州一間私人診所執業的治療師說:「大部分人都需要安慰,事實上,這個世界充滿壓力,假如我們不找些方法來放鬆自己,我們真會瘋掉。許多成年人的方法不大健康,例如抽煙或暴飲暴食;光是私下搓揉緞織品,對人對己都沒害處。」

:為什麼我老是計算不停:上班要走二十三級樓梯,天花板上有九十六塊瓷磚,甚至看牙醫時,我也數壁紙上有多少朵花!我必定是瘋了。

答:聖路易市心理治療師桃莉絲.懷爾德.海爾默琳指出,喜愛數東西,可能只是一種癖好,甚至是有益的癖好。「當牙醫替你拔牙時,要引開你的注意力,還有什麼方法比數診療室裏的花朵更好?」不過,也有人認為過度的計算(「計算癖」,arithmomania)會干擾日常生活,令人失控。哈佛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尤金.貝瑞辛表示,這些可憐的人有可能為強迫症所苦。

癥結所在,是你能否控制你的計算行為,還是你反被控制。貝瑞辛建議:對一些強迫症患者,最有效的療法是服用抗憂鬱藥,並由受過訓練的精神科醫生治療。

問:不管是在購物中心裏走路,或是在公路上開車,我無法忍受旁邊的人跟我用同樣的速度前進,必須加速超越他們,或放慢速度讓他們超前。這很古怪嗎?

答:不,一點也不。聽聽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教授米高.吉特林的意見吧:「我不曉得這是否真的與精神病理學有關,但我自己也有相同的經驗。」

耶魯大學的拉芳斯指出:「與人肩並肩,是親密的表現;但假若對方是陌生人,這種親近反而令人緊張。」

問:為什麼我總是事事擔心,特別是半夜躺在床上的時候?搭飛機時,我會設想假如機翼脫落,該如何逃生。另外,我也準備好一旦被解雇,會講些什麼。理智上,我知道機翼脫落的可能性很低,我也剛剛獲得加薪;但我總是想最壞的情況出現,並做好準備,為什麼?

答:紐約上州醫科大學心理學家約瑟.韓默斯巴克表示:「事實上,人不可能完全無憂無慮。壓力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接受治療,部分工作就是幫助你處理壓力。」

精神病學教授吉特林認為你的情況與疑病症患者相似:「有些人只要咳嗽,便以為得了肺癌。那些焦慮的人,腦子裏可能有些我們尚不了解的環節,任何事讓他們碰上,都會解讀為災難。」假若你的憂慮只偶爾出現,那就看你能不能憑理智找出脫身之道。但如果情況已失控,那就該考慮和信得過的朋友或治療師談一談。要是焦慮已變成恐慌,那就得去看醫生,接受治療。

問:我討厭選擇,例如只是從抽屜裏拿出一支湯匙,就算每一支都一模一樣,我也很難下決定。然後,當我終於挑了一支湯匙,我會為其他湯匙感到難過,甚至覺得有點對不起它們:「抱歉了,下次再選你們吧!」這是不是有病?

答:唔……我們的專家這次可是意見不一。心理學博士柏爾曼見到一個受創的心靈,以及「經由創傷、排斥或冷落而產生的極度敏感特質」;精神科醫生魏姆斯則認為你太過自以為是:「認為湯匙想在你的餐桌上曝光,這是自我陶醉作祟。」

舊金山心理學家約書亞.柯爾曼則懷疑你能否在比抽屜更重要的場合裏,維護自己的利益。他說:「生活上和職場上要成功,必須果斷,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決定其緩急輕重。」

精神病學教授貝瑞辛則感到奇怪:「這是開玩笑嗎?你會向桌上的鉛筆或商店裏你不買的東西道歉嗎?這真是難以置信。四歲的小孩相信沒有生命的東西也會有感覺,這很正常;但成年人也這樣認為,就絕對不正常。」

專家們都對你的個案很感興趣,你或許可與其中一人談談,但不必對沒選上的感到歉疚。

2008年12月3日星期三

孀妇下午茶会

生命或许会因一口气上不来,就轻易结束了,但留下来的人却不这么简单!

爱恨纠葛有时会随着时间逝去而模糊,但共同走过的岁月恒在记忆里,未亡人心中永远会有一个位子保留着,而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也会跟踵而至:从痛不欲生,到不适应,到过后的日子,可否寻找生命的第二春,在在都是挑战。

虽然丈夫已经逝世两年了,但冥诞将屆,心中的思念和哀伤免不了就又勾引上来,可惜周遭的亲友却无法理解,当她一开口,便立即劝告:“人都没了,别再想了!”,不肯听她细诉,甚至埋怨她原地踏步,辜负了家人的厚爱!

上周末一场电影分享会,主轴原本是乐龄人士的沟通技巧,但当影片“饮食男女”发展到最后,老鳏夫宣布自己将和年轻的妇人结婚时,现场便有年长妇女凄切的提问:“这应该是老男人才会如此吧!寡妇通常不能有这样的结果?!”她为丧夫的朋友抱不平,因为儿女反对,使得她不敢再婚!

本来预期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天人永隔,内心的悲痛当然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停息,孀居妇女可能处在不同的复原阶段,而不管妳是还在震惊中,无法接纳、愤怒老天爷不公平,夺走挚爱、逐渐接受伴侣不在的事实,但偶尔午夜梦回依然泪湿枕巾,或是已经走出阴影,迎向蓝天,欢迎参加明天下午的茶会!

在这里,一群和妳相同经历的人将彼此分享,共同扶持,妳无需担心别人无法了解和接纳。

悲伤是因为妳心中有爱! 善待悲伤, 就是善待生命!

让我们一起来喝喝茶,谈谈生命的起伏!

时间:12月4日星期四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8年12月2日星期二

与死亡对话

28岁的律师卢慧燕受邀到印度孟买参加法律座谈会并发表演说,没想到2天1夜短短的行程,却为灿烂美好的生命画下了句点。

除了谴责恐怖主义滥杀无辜,国人也和她的家人同声哀悼,甚至有人说“我没有工作,比你年长两倍,没有经济能力,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如果可以,我非常希望可以代替你。

但其实每一条生命都是可贵的,无从比较,多数的人更无法预知何时是自己告别人世的一刻,所以“生前安排”应该是每一个人,无分老少,共同的功课!

假使我们没有预备,挚爱的亲友就只能在悲痛之余,仓促揣测和准备,就像:卢慧燕本身没有宗教信仰,但丈夫是天主教徒,所以她的丧礼采用了天主教仪式。简单庄严的灵堂,左侧悬挂白色屏幕,播放生前的生活画面,有些是家人聚会;有些和朋友同欢,但更多的是她与丈夫甜蜜恩爱的画面;背景则是生前喜欢的爵士音乐。卢慧燕将穿着举行华人结婚晚宴时定做的红色旗袍,带着心爱的名牌包包、鞋子和耳环入殓。,妹妹说:“姐姐总是走在潮流尖端,家人都希望她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打扮得最美。”“我们希望这是给姐姐最好的送行。”

朋友在网上说:卢慧燕生前充满朝气,就好比生命中一场场舞会中的主角一样,经常把欢笑带给身边的亲人、朋友。他们在网上吁请到她灵堂的公众和朋友以黑色盛装出席卢慧燕的最后一个舞会。

是的,一切都是希望和猜测,这真是她的期待吗?如果死亡能够预知,卢慧燕会怎样来进行这场舞会?假使她有机会参与“死亡对话会”,情况会不一样吗?

连氏基金会为鼓励人们为死亡做好准备,推出了一系列“终前生命”的活动(the Life Before Death campaign)。包括流芳相册(Legacy Albums),留下罹患重病或濒临死亡亲友最珍贵的生活画面及拍摄《死亡对话会》纪录片,据悉到目前为止,超过80人已经响应号召,分享他们如何准备面对死亡的经历,当中有专业人士、学者、工人、退休者和家庭主妇等不同的背景。

《死亡对话会》还走入户外,到商业中心和组屋区实际采访民众的反应。负责主持的是本身也正和癌症搏斗的前DJ东方比利,他的几个问题包括:你怎么看待死亡?如果你只剩3个月会做些什么?你有什么遗憾吗?你会去立遗嘱吗?

结果大家的回应让他有些失望。当问及:你怎么看待死亡?而公众答:“我没有想过,应该还轮不到我”时,东方比利感慨的说“为什么大家这么有把握,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明天?万一有意外,可能会留下很多遗憾,提早做些准备也不是很难啊!”。

在哀悼律师不幸罹难的同时,让我们更珍惜身边的亲人,也尽早与死亡对话,思索临终的安排。

(关于the Life Before Death campaign,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朋友可到www.lifebeforedeath.sg网站)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防治爱之病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爱之病日,为提高人们对爱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爱之病日,希望号召各国际组织在这一天同时举办相关活动,以宣传和普及预防爱之病的知识。

每年的爱之病日都会设定共同努力的主要目标,今年的宣传口号为“遏制爱之、履行承诺”,而主题则与去年相同,仍为“领导”,期望能突出政府领导者在爱之病防治中的作用。

因而在世界爱之病日前夕,中国总理温家宝到了安徽省阜阳市,深入患者集中的村庄探望,除了解实际状况,也承诺政府将逐年增加爱之病的防治资金,全力做好爱之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根据联合国爱之病规划署发表的《2008年全球爱之病疫情报告》指出:全球爱之病防治在去年首次出现了进展,新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下降了。其中新增感染者250万人,低于1998年的320万人;去年约有200万人死于爱之病,也比2001年少20万人。全球目前仍有3320万名爱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250万名感染者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众多非洲国家。

不过,本地的情况却相反,被诊断出感染爱之病的病人人数逐年攀升:截至10月,卫生部已获知382起新病例,相比之下,去年全年只有423人被确诊,因此预计今年的新爱之病患者人数将创高峰。

不降反增主要的原因一是接受爱之病检验的意识提高了,随着匿名检验诊所的增加,更多人愿意在更早期就接受检验;但相对的,也显示本地高风险群越来越多!

爱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母婴遗传和性接触等,而通过性交感染病毒者占大多数:滥交和男性嫖妓是最普遍的感染途径。今年首半年,本地的新患者中有一半是异性恋者,32%是同性恋者,22%则是双性恋者。

这种状况不免令人和越来越多的非法“性工作者”联结,昨天的早报指出“流莺飞上巴士”怀疑有人在川行于牛车水与芽笼一带的2号和51号巴士上公然拉客!而除了这两个为人熟知的地点,之前联合晚报也报道一名少妇和家人到乌节路享用晚餐时,发现乌节路出现许多衣着暴露,打扮艳丽的女郎向路过男子抛媚眼,当街拉客,让人以为来到了红灯区,更不幸的是她也被骚扰。

乌节路原本是国人和外来旅客开心购物、品尝美食的胜地,如果纵容流莺入侵,不仅破坏大家的游兴,影响国际形象,更重要的是非法流莺没有安全的健康检查和管理,是传播爱之病的恐怖源头,而受到诱惑的男性往往又在不设防的情况下,把病毒传染给伴侣,对无辜的妻儿老小造成极大的伤害!

谨在世界爱之病日希望当局加强管制和取缔,并请所有的人提高警觉,确保自身安全,一失足成千古恨是众多爱之病共同的心声!

2008年11月28日星期五

尊重华文读者权益

25号早报刊登一则争取孩子扶养权的本地新闻,当时仔细阅读全文,并留意了判决结果。

对这类的法庭审理会特别注意是因为处理婚姻问题时,孩子的扶养权是双方最关注的一环。常有个案为了孩子,宁可背负婚姻的不完美,继续维持家庭的表象;而站在辅导员的立场,就像普遍华人的前提一样“劝合不劝离”,如果有任何挽救的可能,同时夫妻双方也有意愿尝试,均会一起努力。

然而,当婚姻已经破裂,无可挽回或不值得继续委曲求全时,下一个焦点便是孩子的归属。很多弱势的女性,因为赚钱较少,甚至是家庭主妇,本身没有收入,非常担心自己争取不到孩子的扶养权;也有父亲觉得妻子已经移情别恋,十分焦虑将来孩子要“认贼做父”!

多次聆听专业律师的解说,了解夫妻若能取得一致的协议就比较容易,否则便得等待法官的判决。一般上,法官会以孩子最大的福祉为依归,假使孩子已经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的选择也会做为参考,而当孩子年幼时,通常比较需要母亲的照料,所以妈妈获得扶养权的可能性较大,除非男方举证母亲不胜任,如吸毒、暴力等;至于有条件的共同拥有,也时而可见。

在早报的报道里,这个案例就是如此:

~~~~~~~~~~~~~~~~~~~~~~~~

丈夫双性恋,妻子申请离婚时以此为由,要求获得独生子的扶养权。不过,申请被拒,法官认为孩子也需要父亲的关怀,下令双方共同拥有扶养权

根据判词,女方在争取扶养权时揭露丈夫是双性恋,因此担心他可能带坏儿子,做出伤风败俗的事。不过,法官认为没有证据显示,男方无法为孩子的福利,尤其无法证明他不能在教育和身心方面给孩子的成长做贡献。

法官说:“我也认为,没有证据显示有自己生活方式的丈夫,不可以当个好父亲。”然而,法官也明白女方的顾虑,于是下令男方每周探视儿子必须是在监督的情况下进行。

~~~~~~~~~~~~~~~~~~~~~~~~

这样的判例,让人觉得法官的立场客观,也尊重双方的权益,父亲的性取向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隔几天,当透过OMY网站查询一些资料时,却发现一则聳动的新闻标题“双性恋丧失儿子抚养权”摘自联合晚报24日的报道指出:做妻子的在争取儿子的抚养权时声称,儿子在出生后几乎全由她一手照顾,何况儿子患有自闭症,需要特殊照顾,丈夫根本没办法照料,因此她要求全权抚养及看管儿子。法庭在今年7月间作出裁决,把儿子的抚养与看管权判归妻子,而丈夫则可在每个周末(星期六)上午10时至晚上7时之间探望儿子。

亦即父亲失去了抚养权,只有探视权!

浏览的当下楞了好久......,为什么一个案例,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判决报道呢?

本文的目的不在分清谁是谁非,或追究责任,我们所期待的是尊重华文读者的权益,虽然诸多的文件或报道都会注明“一切以英文版为主”,但不表示就可以随便对待,一般的新闻或许可以是消息来源不同,略有出入不足为奇,但法庭的判决应该是唯一的吧!

请还给华文读者明白真相,消息准确的文字空间!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强迫性囤积症

昨天所分享的心理问答系列文摘中,在2007年有一位忧心的读者提问:

問:我沒法扔掉東西,至今仍保有一九七○年代穿的一整櫃衣服,閣樓裏有四台舊電腦。家人要我把報紙丟棄,但我萬般不願。我總認為,我們可能有天需要這些東西!我是不是瘋了?

这和11月14日谈到"活着的感觉"时一则留言所陈述的现象部分雷同,究竟囤积一些东西是正常,还是疯了?

读者文摘请教了专家,所得答复是这样的:

你可能得了「什麼東西都不肯扔」症候,或者有病態式的囤積行為。前者的病人覺得如果不保住所有東西(通常是曾經擁有的每一樣物品),世界就會不安全;病態式囤積則與強迫症有關。 吉特林說:「有些最極端的例子:病態囤積狂的家裏根本寸步難行,也沒法找到東西,並且成為火災的高危險地點。」你的問題聽起來沒那麼嚴重,但可能只是程度較輕。

曼哈頓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蘭度.佩路斯表示:「這種行為,以及前面提到的大部分行為,都沒有絕對的好壞標準。心理問題有其前因後果,因此我們必須從整體去分析;有些事情可能只是無傷大雅的怪癖,有些則可能有損無益。」

由於其中並沒有確切而簡單的規則,你和家人必須自己做決定。佩路斯說:「當你受到困擾,或者認為情況很危險,那就該向專業治療師或醫師求助。」

的确,最主要的分野在于是否干扰了正常的生活!

我们常在租赁组屋区见到整间屋子堆满了杂物、报纸、垃圾、过期食物等,有些更扩张到走廊,邻居们因为安全和卫生等考量抱怨连连,只好动用义工强制清理,但过没多久,又是屋满为患了!

像这样的状况,很可能就是患上了“强迫性囤积症”。在美国此症患者众多,约有1500万人,相当于总人口的5%”;著名的奥普拉秀就曾在节目中邀请患者现身说法,不能舍弃的习性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家居生活品质,更影响到人际关系!

下文希望有助于大家更了解这个病症:

~~~~~~~~~~~~~~~~~~~~~~~~

有許多人也喜歡累積一堆沒有價值又無用途東西的人,但如果是收集有趣、有價值的東西或某種特定物品且分類編排整齊,例如:「火柴盒」、「芭比娃娃」、現在流行的「公仔」,可說是一種樂趣、炫耀,甚至投資。但如果什麼都要留著瓶瓶罐罐、舊的鍋碗瓢盆,以及平常人所謂的廢物或垃圾,並且髒亂不堪,影響生活起居,甚至別人要幫他「丟棄」,他都坐立不安,非把東西再從垃圾堆撿拾回來為止。行為嚴重者還會產生「身體不適」等生理反應,這就是一種「病態」了。

這種複雜的行為的人是屬於『囤積狂』(hoarding disorder),是一種精神疾病─強迫症行為(OCD: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直到最近幾年才受到精神醫學的注意。此一怪癖雖然多為成年人及老人才有此現象,但也有人從五歲的童年就開始了。這些囤積者的行為是已威脅個人與周遭的人們安全、健康與尊敬。

這些囤積者多為「完美主義者」,特別對東西的存去想法僵硬,往往自認為「正當地儲存收集」、「不浪費」,很擔心會丟掉「重要的東西」,甚至產生「災難式的預期想法」,還認為「東西留著總有用,沒有了怎麼辦?」,因此不論雜物是否有紀念意義、財務價值、實際功能,都會當寶貝收集起來;有些則是記憶及決策能力有缺損。

這些囤積者往往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不被人需要,毫無價值。囤積雜物久而久之覺得自己家中髒亂頗為「羞恥」就不讓人去住處,也鮮少外出訪客,有自尊及人際困擾。如果家人不在附近,這個現象往往很久才為人所知。

事實上,他們常和其他心理偏差有關聯,如:智障、殘障、過動、憂鬱、成癮、失憶症、飲食失調(厭食症)、阿茲海默症、社交恐慌症。此外有些精神病患也有囤積習癖,甚至會收集尿液、糞便(feces)等穢物。

處理

最早針對囤積者研究的兩位美國醫師:Dr. R. Frost和 G. Steketee 提出CBT(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認知行為治療。不過由於這是一種複雜的問題,加上當事人往往缺乏改變的動機並不合作,也頗為抗拒,因此療效並不理想。

但可採多管齊下之四種治療方法:丟棄治療(exposure therapy)、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預防反應(response prevention)、藥物治療(pharmacologic treatment)。

認知重建希望能夠改變當事人的認知想法,當囤積念頭產生時,試用其他方式來取代因應,避免囤積。其治療目標如下:


1.避免重複問題:我為什麼囤積?我怎麼會弄到如此?(不必有理由,強迫性囤積原本就不合邏輯。)

2.容忍強烈的焦慮情緒,並非囤積不可。

3.接受「不完美」的標準:被子不必折成像豆干、罐頭不必按字母排排站。

4.重要的東西收好(帳單、藥品),次要的東西就不必了(報紙、肥皂、牙刷)。

5.練習「so what」的態度,有什麼了不起,少了「它」又不會怎樣!

6.想想花在這些廢物上的時間、精力,值得嗎?可以做更有價值的事取代嗎?

7.已丟棄的東西千萬別再去撿回來!

8.簡化,限量物品,例如:只留半打襪子、只存五個空盒…等。

9.整理重要文件,並存留檔案。

10.勿亂買、亂收集,日常生活用品用光了才添購。

11.講求物品及空間的功能,簡潔明快的空間,生活才有效率和愉悅。

12.猶豫不決時,可以詢問信任的親友意見或尋求專業的協助。

(作者:張耐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教授)

2008年11月26日星期三

你是正常,还是疯了?(2)

下文摘自2006年8月份的“读者文摘”,上周和大家分享了前半段,不晓得是否让您对自身,还是周遭亲友的一些举止或心态,有了比较清楚的解读与界定?继续与您共赏!

~~~~~~~~~~~~~~~~~~~~~~~~

問:我經常自言自語,有時更大聲回答心中的問題。這是否是輕微的精神分裂?

答:只要說話的是你一個人,並不算精神分裂。要是你聽到其他外來的聲音,叫你去幹傻事,例如要你殺掉某人,那便應該快快放下雜誌,馬上去急症室就醫。

其實自言自語是正常的怪癖,當我們想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會把想說的話排練一番。近來若跟別人談話時表現欠佳,就會重新想像風趣機智的對答。有時,我們也會像你那樣,自言自語找尋答案。

美國太空總署顧問活德說,你用的是一種「放聲思考法」。研究顯示,學生若在思考時放聲說話,學習表現往往較出色。心理學家曾叫接受測驗的人,把心裡所想的同時說出來,好讓研究者了解他們如何解決問題。結果發現開口說話的人比不開口的做得較好。只要你在公眾場合不要太過分,不妨繼續跟自己說話,這只會對你有利。

問:為什麼我喜歡到處敲敲打打,製造重複節奏的聲音?我是否有自閉症?我爸爸也是這個樣子,把媽媽和我妻子氣得發瘋,這和性別有關嗎?

答:這種行為跟性別無關,也不能僅因為有些自閉症患者喜歡重複做某些動作,就認為你也有自閉症。我們請教的專家認為,你的病另有名堂:過分憂慮。臨床心理學家佩路斯建議道:「下次你在敲打時,停下片刻,想清楚是什麼讓你感到焦慮。」是你的工作,還是你的妻子?坦然面對,是處理焦慮的較佳方法。因為敲打雖能暫時紓緩情緒,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心理學家韓默斯巴克補充說,也許是你精力太旺盛。「順其自然吧,可以去跑步,也可以去當鼓手。」那時候,說不定你妻子恨不得聽見你的敲打聲呢!

問:我多年來辛勤工作,終於獲得升遷機會,但我卻害怕起來,因為這意味著,我要主持很多會議、經常在客戶面前講話,而我討厭這樣子。有時我會感到呼吸短促,胸口像被大石壓著,手心冒汗,這情況恐怕不是止汗劑就能解決得了。

答:除非你的止汗劑含有β-受體阻滯藥成分,否則,的確是幫不了忙。你的問題其實是一種輕微的社交焦慮症。許多人即將要向一群人講話前,都會有類似演員怯場的緊張不安,他們可以參加一些公開演講的組織,會大有裨益。


但精神病學家奧斯認為,你有呼吸短促的問題,便有點不尋常,最好服用一些能降低心搏率,抗衡身體反應的藥物,如之前提到的β-受體阻滯藥。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焦慮症總會找到些藉口令你恐懼。你應該問自己:是否已到了害怕手心出汗更甚於主持會議的地步?如果你能察覺這是一種自我製造的恐懼,也許能防患於未然。

問:為什麼我會咬手指甲,或剔起指甲根部的外皮,直到流血?是精神緊張嗎?還是過分愛好修飾?這是否類似一些少年愛做的割腕行為?是我想控制環境?還是跟口腔有關的怪癖?

答:你想把煩惱轉嫁到手指上嗎?有些教科書說這種行為是吹毛求疵的表現,但背後隱藏的問題其實更為嚴重。紐約州立大學北部醫科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瑟.韓默斯巴克說,我們就像猴子和狗一樣,天生愛梳理毛髮,但過分修飾的行為卻有更深的含義。

「這是釋放憂慮的原始方法,你或許因某些事很生氣,但為了保護自己,不能以適當的方法把憤怒表現出來。這種處事態度很幼稚,很不成熟。」要是你經常把手指弄得流血,你該去看心理醫生,然後才找指甲美容師。

問:有時我覺得自己是個冷漠的人。兒子在學校遇到困難,我無動於衷;妻子碰上不如意的事情,我並不關心。但我竟然會因為一齣啤酒廣告而流淚。我是否神經不正常?

答:你並非神經不正常,感情是很難處理的。我們所有人多少都有過冷漠的時候,你可能是把對某些事情(如家庭、人際關係)的真正情緒,轉移到虛構的廣告上。


你為廣告哭泣,因為那樣比較安全,而為真正在發生的事情哭泣,卻帶有風險。 「要是認真地審視你跟妻子的關係,可能會導致感情破裂,令你不得不為此負起責任。看電視廣告流淚,卻可以讓你把情緒抽象地引發出來,避免爭執。」臨床心理學家佩路斯說:「處理人際關係要面對困難和痛苦的過程,因此人總是傾向轉移視線。」這樣做,短期內會有效,但長遠來說,為自己的感情負責,無論如何惡劣的情況,都好好地處理,才是唯一解決之道。勇敢些,朋友,你不是瘋子,只是凡人。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玩闹VS欺凌

去年4月,一名15岁男生在庆生时被11名同学恶整,导致肩膀脱臼,受伤入院,警方介入调查。

去年4月,一名14岁女生惨遭学姐脱光衣服掌掴,还被拍下遭攻击的过程,女生后来向警方报案。

这样的活动,多半本来是庆生时恶整寿星的游戏,但却玩过头了!

本地学府还出现什么整人游戏?omy有以下的报道:

■豆卜(taupok)游戏
被整者会被其他同学推倒在地,其他同学接着一个接一个压在他的身上

■乐掴(happy slapping)游戏
疯狂掌掴兼拳打脚踢学生时,拍下被整者的影像,然后广为传送

■虾饼(keropok)
学生接二连三地拍打指定目标的背部,拍打声就犹如虾饼被人咬碎的声音

■下体撞柱子
将男生的双腿分开抬起,然后将他的下体撞向柱子

■涂牙膏
将寿星公的衣服全部脱下,在他的身上,甚至是私处涂牙膏


最近一名初院女生过生日被同学恶整,强行将她绑在单杠架下,并且不顾女生求饶,捂住她的嘴巴,往她的脸上扔食物!

还有个初院的男生私处被涂上牙膏,之后双腿被分开抬起,撞向柱子,最后还被丢进垃圾桶里,再用水喷洒。

上述的是件虽没有造成明显肢体伤害,但因为过程都有录影,而且录像被上载到互联网,造成当事人的心理困扰,浏览的家长们也为这样的庆生整人游戏(Birthday Bash)胆战心惊,很害怕自己的孩子被整,或者成为暴力的整人者!

说起来,玩闹和欺凌之间有时候仅是一线之隔!青春年少每个人都想活得开心,也期望为生日留下深刻的印象,知道好友们为自己精心策划更觉得受重视,而雀跃不已。

但如果玩闹之际失去了控制,即使当事人感到痛苦、羞辱、气愤、委屈、难受,甚至已经告饶,而依然一意孤行,坚持下去,并把对方被整的画面公开,这样的行径其实已经是欺凌了!

怎样能戏而不谑、乐而不淫、闹而不伤?很重要的原则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掌握为人设想的分寸,就能避免让开心的事情变成闹剧,甚或悲剧!

当然,我们也需要更多像何濛这样是非分明、爱护学生的院长,不怕被批评是老古板,敢及时提出纠正,明白揭示“事虽小,勿擅为”的道理!

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长者的心声

关注乐龄福祉的曹氏基金会自2007年起推行“老年人的声音”计划(Voices of Older People VOP),藉由焦点对话会(focus group discussion)的形式,让乐龄朋友可以针对和自身息息相关的不同主题,发表意见和看法。

在倡导“活跃乐龄“的种种方式里,曹氏基金会认为让老人家持续参与社区活动是重要的一环!而当焦点对话会在各个社区展开,从中汇集、整理讨论的结果,并作出真实、具体的报告时,他们的心声将被听见、造成影响,使得当局所拟定的相关政策能更切合长者的需求和梦想;与此同时,老人家也得到了莫大的肯定!

本月12日“老年人的声音”计划正式推出,并同时发表了“乐龄人士安居:在新加坡养老”报告,omy刊出了部分内容,让我们听听老人家的心声:

~~~~~~~~~~~~~~~~~~~~~~~~~

300名老人发表心声 本地老人希望能过独居生活

日期:13/11/2008

曹氏基金会昨天推出了“老年人的声音”计划,希望可以让老年人有一个说话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自由分享他们心里的一些想法,以及提出他们面对的一些问题。


基金会会长曹慰萱医生说:“当这个国家和人民都在进步时,我们往往会忘记一些被边缘化的年长国人。他们曾经为我们的社会贡献不少,而我们的计划将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曹氏基金会从5月到8月,在不同的社区及组屋区,与多达300名年龄在50岁至80几岁的年长人士,进行了30场的对话与讨论会。参加讨论的乐龄人士,三分之一是女性,而且多达93%是华人,40.5%居住在三房式或四房式组屋。

在这些老人当中,69.3%是和伴侣或孩子同住的,23%是独居的,其余的7.7%是和亲戚或朋友同住的。

参与讨论的老人们,不少都很关注居住问题

●一些比较年轻的老人希望,他们可以独立的过独居生活,因为他们注重隐私、舒适和安全,希望可以自由自在的过独居生活。

●希望有更多租赁组屋单位供他们选择。

●多数老人都不太接受,也不太了解“反向贷款”和“屋契回购”等住屋计划。

●更多老年人希望可以继续工作。

老人关注的其他课题

老化过程

●希望在自己家中老去,特别是那些已经在某一个环境居住超过20年的老人。

●居住环境的熟悉度,对老年人来说,特别重要。

●现有的居住环境里,缺乏了一些老年人需要的设备和服务。

社区参与感

●多数的老人对“甘榜精神”留有眷恋。

●多数老人觉得,他们需要更多时间与空间与其他人交流。

●多数老人不希望自己被孤立及疏远。

●多数老人觉得,他们应该拥有更多的平台可以让他们作出贡献。

~~~~~~~~~~~~~~~~~~~~~~~~~

在上述的报告里,最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家期望过独立自主的生活”,这点显然颠覆了传统华人喜欢三代同堂,儿孙满屋的观念。

参与对话的长者们希望和自己的老伴或独自住在原来的屋子终老,他们尊重儿女必须为事业和家庭打拼,不喜欢老一辈干预的心态。长者们认为偶尔和儿女或媳妇、女婿等见面,相互之间的关系会比天天共处来得好,这是因为生活方式的差异、语言沟通的障碍,即使老人家和儿孙同住,也不能让彼此更欣赏、更亲近!因而宁可过着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参与社区活动的日子安度余生!

到底这是顺应时代变迁的自我调适、无可奈何的选择,或是我们的老人家也和传统不一样了?变得比较孤僻、强调自我和隐私?

“老人家期望过独立自主的生活”是真正的渴望?还是害怕失望和伤害的自我保护?

针对日本近期的虐童事件,当地的辅导员指出“小家庭制”是关键之一,因为缺少了老人家教养经验的传递和应急时的支援,年轻的父母很容易就崩溃了!

您们认为呢?怎样才是最平衡的方式,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三代和乐融融的景象如何成为常态,而非只在刚过去的祖父母日?

聆听长者的心声,让我们有更多的省思......。

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好一盘Rojak

观赏了台湾当红的影片“海角7号”,终于明白为什么它会如此受欢迎!

这是一盘拌得非常美味的Rojak,当中不管是黄瓜、菠萝、沙葛、豆卜或蕹菜等都是挑选最新鲜、最爽口的,各自芬芳,再加上神奇的虾膏等酱料搅拌,这盘罗杂包含了所有精彩的元素,无论观众从那一个角度切入、品尝,你都能得到滋养、受到感动!

在片子里,有各种不同的感情:爱情、亲情、婚外情、友情和乡情;涵盖了众年龄层的心境:年轻人追求梦想、中年人打拼事业和老人家缅怀过往;使用的语言更是缤纷,有闽南话、华语、日语和一点原住民语,而即使是同一种语言,还可区分为很粗俗的、一般的、荒腔走板的和古老优雅的!就连音乐歌曲也是百花齐放,你可以听到乡土民谣、摇滚动感、创作情歌、优美月琴,乃至电子花车的流行曲!

当然,要让这么多材料融合在一起,功力稍微不足,就会变成四不像,但导演显然驾轻就熟,这部据说酝酿了15年的电影,结构完整、剪裁流畅,利用7封日文情书的典雅口白很轻易的就联结了所有的剧情,让观众们全神贯注,跟着发展笑完了哭、哭完了笑,散场时肚子痛、眼睛红。

戏院里不时传来耳语:为什么他们讲日文?当展读中国历史时我们都知道在马关条约后,台湾割让给日本,也就是直到日本战败,长达51年(1895-1945)的时间里,台湾是日本的领土,相较于清朝对于这块化外之地的消极治理,日本对于台湾则是恩威並用,一方面高压反抗意识,同时积极建设、推展农业,也使得台湾变成了现代化的社会。

因此,台湾人对于日本的情感两极化,有些受到迫害,恨之入骨,但有的从小接受日式教育,思想、生活习惯、进退礼仪等都受到影响,尤其老一辈,脱口而出的日语是很自然的。

亲日的情感与国民党刚接管台湾时的贪腐、欺压和残杀,埋下了仇恨“外省人”的种子,即使到了60年后的现在,省籍意识其实已经模糊了,依旧不时被有心的政客抄作,增加社会的不安!

执导的魏德圣说得好:「我一直覺得台灣這個地方有很濃厚的生命力。台灣這個地方就是缺乏一個集體的共識而已,只要這個集體的共識起來以後,那個生命力的強大是無法想像的,台灣這個地方應該互相包容。

“海角7号”就是这样一部宣扬包容的影片,片里没有大明星,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有他的故事,由冲突到接纳到互相帮助,感人肺腑!

期待新加坡这块更多元文化的土地,也能孕育深层融合、温馨朴实的代表作,端出一盘引人入胜的Rojak。

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

你是正常,还是疯了?(1)

历史悠久的“读者文摘”陪伴了很多人成长,如果说:谈琴的孩子不会变坏,“读者文摘”应该更具备这项保证,多年来它总是能够传达激励人心、坚强不屈、温馨扶持的真实故事和文章,让很多人深受感动!

而近三年来,它推出了一项心理关怀,由读者提问自己遭遇的小困扰,然后再由专家学者以有趣、普通的话语解答,在轻松的对答中,读者也能从中获益。

这三篇的内文颇长,我们将根据华人的需要和可能较常面临的状况摘要和大家分享,先睹为快的是2006年8月号的部分内容:

~~~~~~~~~~~~~~~~~~~~~~~~

你是正常,还是疯了?

你會自言自語嗎?會邊看廣告邊哭嗎?還是經常忘記把鑰匙放在哪兒?

文/WILLIAM SPEED WEED

上述的問題是不是說到你心坎兒?親愛的讀者,就算你嘗試裝出正常人的樣子,循規蹈矩,也瞞不了我們,你有些習慣著實十分古怪。我們怎會知道?說穿了,是因為我們都有怪癖。有怪癖,是人之常情。不過,儘管殺人分屍這種變態行為,跟每咬一口薯條都蘸兩下番茄醬的怪癖,不可相提並論,但要分辨哪些是無傷大雅的可愛小動作,哪些是會害人害己的劣行,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我們找來一些勇於自暴其短的人,然後由專家逐一解答釋疑。

問:為什麼我腦海中經常響起一首歌?無論我在做什麼,這些旋律總是重複地在腦間盤旋,有時要幾天後才能把調子改變。我快要瘋了!

答:我們請教過許多專家,除了叫你把 ipod 關掉外,他們對這種現象都不甚了了,結論可能有兩個:一、這現象自然不過,任誰都經歷過。二、那些專家也都是瘋子。但既然我及《讀者文摘》編輯同仁的大腦,都有這種類似自動點唱機的功能,我們選擇了第一個結論。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瑪麗安娜.拉芳斯指出,硬要把歌曲逐出腦海,只會弄巧反拙。「越不去想某件事,越發念念不忘。」她說,事實上令你抓狂的,很可能不是那些歌曲,而是你費勁地企圖改變曲調。那麼,為什麼不順其自然呢?

哈佛精神病學家積琪蓮.奧斯自認也是個經常在腦子裡播放音樂的人,她說:「我發覺任由它播放是最快樂的事。一首歌曲徘徊不去,是潛意識向你發出的訊息。要是你喜愛這樂曲,何不高歌一番?」要是你不喜歡,也不妨想想那訊息所透露的玄機。

問:為什麼我讀小學二年級時,做過什麼、說過什麼、穿過什麼衣服,都能記憶無誤,但今天早上把車鑰匙放在哪裡,卻怎麼都想不起來?我才四十歲,這是否未老先衰?

答:我們因年紀漸長而容易忘卻某些短期記憶,是正常現象,這並不表示出現早衰。而你可能並非真的能夠記起二年級時的一切言行衣著,只是記得穿過的幾件衣裳、發生過的十來件往事。那可能是你成長中重要的一年,你回憶了許多次,又向別人傾訴過,已把這些特別事件不斷鐫刻在長期記憶之中。

美國聖安東尼奧的心理學家祖安娜.活德曾替美國太空總署做過多項行為研究,她說:「我們能夠在今天勾起那些回憶,是由於當天事情發生時,你真的很專注。至於今天早上的車鑰匙嘛,我想你當時並沒太留心。你可能正想著其他重要的事,如工作進展、晚上吃什麼、帳單到期付款等,於是你對鑰匙的下落毫無頭緒。」

在長期記憶中,我們把過去每年發生的少數美好時刻銘記於心,不會輕易忘卻。短期記憶則不然,用的是大腦的不同部位,當我們嘗試記住眼前接二連三發生的事物,卻往往來不及抓住便已悄然逝去。解決辦法是:別把車鑰匙問題交由短期記憶處理,索性在門邊安裝一個鉤子,每次進門,順手把車鑰匙掛上去。

問:無論我怎樣自制,總忍不住要把診所裡的雜誌排列整齊,或把朋友家牆上掛歪了的畫擺正。我有一個朋友穿著連帽皮大衣,胸前口袋有拉鏈,他總是沒有把拉鏈拉上,我每次都得為他代勞,而他卻不領情,不覺得我是在幫他忙。我是不是一個怪人?

答:「我牙縫要是黏著菜屑,告訴我好了,別伸手進我口內挖取。」心理學家拉芳斯警告說,別自欺欺人,你非但不是在幫別人的忙,更重要的是,你沒有正視導致你產生這種行為的根本焦慮。你做的是一種不能自已的固執行為,心理學上叫強逼行為症。

精神病學家奧斯指出,這類心理失調的行為,在我們社會裡很普遍。「每個人都有數種強逼行為症習慣,要是你沒有,也就很難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因為執意要把斗室收拾整齊,或將備忘錄寫得有條不紊,對我們自己都大有裨益。但若是之前提到的情況,你把無法自制的衝動強加於他人身上,很可能對別人造成傷害。這樣的話,你應該尋求心理輔導。心理治療師首先會叫你分析自己的行為;患有強逼行為症的人會自行制定諸多規矩,例如:雜誌要擺好、拉鏈要完全拉上、掛畫時必須擺正等。

「患強逼症的人會認為,雖然這些規矩是我自己訂的,但只要我謹遵不誤,那麼其他非我所能控制的事,也會一如我所願。」拉芳斯說:「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邏輯上也站不住腳。」

能夠控制拉鏈和掛畫,並不表示你對你的人際關係、健康情況、工作和生活有更大的支配能力,從這些方面而來的憂慮,才真正令人困擾。處理這些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勇敢面對,而非轉而執著於其他事物。

問:我總是聞蛇色變,即使在電視上看到蛇,晚上都無法入睡。我曾在公園看到一條蛇,丈夫說那不過是條小束帶蛇,不足一尺長,但我以後再也不肯去公園。丈夫說我神經病,想帶我去寵物店看蛇。我絕不就範,他才瘋了!

答:「你倆都不是瘋子。」在曼克頓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蘭度.佩路斯說。你有那種典型的恐懼症,患者一般會害怕蛇、蜘蛛。他說:「這些恐懼或多或少是被灌輸得來的。」而且非常不合邏輯,因為現代生活的汽車、香煙和電線更令人畏懼。

要克服這種恐懼,通常使用行為矯正法,你丈夫做對了。你要逐步接觸蛇,可以先由圖片開始,再加上放鬆練習。看一眼蛇的圖片,深呼吸。一旦你克服得來,便轉移看電視上出現的蛇,再深呼吸。沒事的話,可試試跟關在籠子裡的小蛇共處一室,不過一定要按部就班,進展太快會有反效果。但南加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米高.吉特林說,就算辦不到也沒關係。「住在城市裡的人怕蛇又怎麼樣?正如住在沙漠裡的人害怕乘電梯。難得碰到一次的事,懼怕又何妨。」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回归自然

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老化越来越严重,各国政府无不针对这个问题拟定对策,希望能够双管齐下,让人民可以在晚年依旧活得阳光、充实、喜乐;而当濒临死亡时,又可以走得安详、无痛,达到“安死乐活”的境界,而最近的国会议题就此提出咨询和辩论,这是令人振奋的事!

关于“乐活”的部分,其实目前已经有许多单位积极投入了,大多数能够走出家门的老人家都能从中受益,感觉自己的生活圈扩大了,比以往快乐许多;而“安死”则仍待努力!

说起来很奥妙,医学的进展确实在危急时救活了很多宝贵的生命,但吊诡的是,同时也让更多濒临死亡的病人“苟延残喘”,很难平静、尊严的逝世,因而对于自然死有了强烈的期待!

最近媒体一系列有关“安乐死合法化”的探讨,让大家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在新加坡:

1、不支持医生辅助的自杀(doctor-assisted suicide)
2、不支持通过医生、有意识地终结他人生命的安乐死(Euthanasia)
3、将积极推动预先医疗指示法令(让末期病患顺其自然走完人生,不通过维生系统或医疗程序延缓死亡),并进行修改,使更简易明白
4、推广减轻病人痛楚的慈怀护理(Palliative Care,也译为临终关怀护理、安宁缓和治疗等)


关于慈怀护理,WHO曾在1990年揭示了六大施行原則:

1. 肯定及珍惜生命;尊重死亡,把死亡视为生命的自然过程
2. 不加速(即不作安乐死),也不延迟死亡(即临終时不作无谓而痛苦的人工复苏及维持生命措施)
3. 提供疼痛或其他不舒适症狀的控制与減除
4. 整合末期病患心理和灵性层面的照顾
5. 提供支援与支持系統,协助病患过正常、有活力的生活,积极地活到生命最终
6. 提供家属在照顾病患期间和病患死后的哀恸调适与支持


因此,慈怀护理其实包含了疼痛控制、缓解治疗和第三项的“预先医疗指示”,而且是全程,由病末到死亡,乃至于家属的悲伤辅导;同时更照料了生理和心理、心灵的全方位需求!

目前很多国家都积极推动慈怀护理,并立法通过,使得施行更有准则。譬如美国加州在1976年8月通过「自然死法案」让瀕死病人依其意愿,拒绝侵入性治疗,选择死亡的自然來临。其“自然死”包含了DNR(Do-Not-Resuscitate),不急救指示,拒绝运用高科技的维生治疗方法,如气切插管、体外心臓按摩、电击、急救药物注射、人工呼吸及使用升压剂…等。

而临近的台湾由于许多医疗、辅导和宗教团体的积极介入,在这一块的发展颇值得借镜。它们在1990年立法通过了“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以尊重不可治愈末期病人的医疗意愿,并保障他们的权益,在这条例下有六项意愿书可供签署:

1.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未患重病时,民众自己预先签署)
2.預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未患重病时,民众自己预先签署)
3.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未患重病时,民众自己预先签署)
4.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罹患重病,意识清醒时,病患自己签署)
5.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罹患重病,意识清醒时,病患自己签署)
6.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罹患重病,意识昏迷时,家属签署)

而这些意愿书是登录在病历和健保IC卡上,所有的医疗人员在第一时间都能明了病患的真正意愿,不至于有误,因为一般上维生措施一旦施行,依法是不能撤除的!

希望我们的慈怀护理能够早日更普及、更有法律规范,而模糊的“预先医疗指示”能够编列其下,并清楚直接的指明内容!让所有民众都有权利选择回归自然,安详的说再见!

2008年11月18日星期二

关怀外来客工

近日的动物园意外事件,引起大家对客工心理需求的关注。

根据早报的报道:外来客工人数不断增加,国家人口秘书处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本地目前有76万名持工作准证的客工、女佣等,占了总人口约16%。

也就是本地大约有六分之一的人口是外来客工,可惜目前专为这个群体服务的非政府组织目前只有温情之家(Humanitarian Organisation For Migration Economics,简称HOME)和Transient Workers Count Too(简称TWC2),力量微薄。

客工就像早期国人的祖辈一样,离乡背井来到新加坡,所面对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
1、劳资纠纷:薪资不如预期、扣发薪水、福利和医疗保障等
2、工作压力:辛苦劳累、时间长、少休假、做不来、管理严苛等
3、不适应:气候、食物、居住环境和语言等
4、心理层面:想念家人、担心家庭变故、孤独寂寞、男女关系和某些国人的歧视等

而更关键的一点,就如受访的国大教授刘瑞平博士所言:“客工其实更需要援助,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不高,遇到问题时也不知道能向谁求助。他们借了一笔中介费到这里工作,不能说走就走,否则将不能偿还欠下的债务。尽管他们遇到种种难题,还是得继续留在这里工作。

所以丧身白虎的客工或许就是在“遇到问题求助无门、身心受挫返乡不得”,进退之路都封闭的情况下,最终无奈的走向了不归路!心思纯朴的他可能在最后一刻设想如果自己拿着清洁用具,或许就像一场工作意外,家人还能因此得到赔偿呢!

从报道上看来,他之前已经有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如在鳄鱼区乱丢东西等,连游客都注意到了,清洁公司的管理层、动物园的巡逻员如果能更有警觉性,也许事情就不至于发生!

庞大的客工为新加坡的进展带来具体的贡献,也存在着潜伏的风险,他们面临的处境需要力量更雄厚的政府或私人团体介入,结合多方面的资源,在社交娱乐、法律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方面三管齐下,才能真正的给以帮助。

尤其来自中国超过10万客工和学生,目前并没有专门提供援助的组织。很高兴早报能提出呼吁,也希望各单位不再推来推去,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当然,身为华语辅导组织,辅友会很愿意在心理辅导层面上协助。

让我们共同关怀这群异乡人,社会也更祥和!

2008年11月17日星期一

等待一粒种子

先和大家分享以下感人的短文:

~~~~~~~~~~~~~~~~~~~~~~~~

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

文/陈文英

有一个女孩,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由於讲不清数学问题,不到一周被学生轰下台.母亲为她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你去做.

后来,她又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剪裁衣服的时候,手脚太慢了,品质也过不了关.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了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然而每次女儿沮丧回来时,母亲总安慰她,从没有抱怨。

三十岁时,女儿凭着一点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又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她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凑到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呢?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女儿落泪了,她明白了,实际上,母亲恒久而不绝的信念和爱,就是一粒坚韧的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而生长出的奇迹。

~~~~~~~~~~~~~~~~~~~~~~~~

好一个耐心等待、完全包容的母亲!这也令人联想到怀鹰日前发表的“舞魂”,他们夫妻俩对执着于芭蕾舞女儿全情的支持与信任,真是世间少有,好叫人佩服!

的确,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土地,他们在尝试播种,寻觅合适自己的种子,而即使找到了,也要等候天时、地利、人和,让种子可以萌芽,茁壮成长,在过程中,为人父母所能做的便是陪伴、信任、辅助和支持,对孩子设立合理的期待是最重要的!

明天下午的雅乐妈妈小组, 我们的短讲将分享“怎样对孩子做合理的期待”, 也希望和各个不同年龄层和经历的妈妈们共聚一堂, 集思广益探讨自己切身的亲子问题, 欢迎您的参与。

时间: 每月第三个星期二下午2点半~4点半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活着的感觉

怎样才是活着的感觉?很多人无法具体的说出来,但当他们失去了,日子就逐渐变得没有意义,点燃生命的烛火便会慢慢的熄灭了!

活着的感觉简单的说就是觉得自己有用!

尤今在“行孝之道”里提到朋友为了年过八旬的老母不肯享清福,总喜欢往外跑,为村里红事白事奔波、帮人煮大锅饭而时起冲突。尤今和他分享了另一刚为母亲办完丧事友人的沉痛慨叹:“我最后悔的一件事,便是为我年迈的母亲请了佣人。自从有了佣人之后,母亲便常常坐在窗口旁边发愣,一脸嗒然若失的样子,我还时常为此而批评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哪,多残忍啊!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父亲屡次开车外出发生小意外后,为了他的安全,强迫老父交出车子钥匙,不准他再驾车,父亲从此极少出门。在他逝后,龙应台回想起来,就是从“缴械”那天开始,父亲一天天的消沉病弱了!

昨天,59岁的NKF主席余福金分享治疗第三期结肠癌的经历:他在手术后两周回返工作岗位,过后的6个月内,每两周都要进行化疗。每次化疗之后,他都坚持自己开车回家,休息一天之后就回去工作。

他说:“虽然我患了重病,但是我希望家里的生活一切如常。我不准家人帮我拿东西,规定他们不准把我当废人看待。

当一个人被迫或自愿“缴械”,觉得自己不再有用时,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了。所以,为家中的长辈做安排,绝对是一门艺术和智慧,怎么样让他们依然感觉被需要、被依赖、被尊重而又不至于有太大的生理压力,这要儿孙辈费点心思,好好拿捏才行!

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

领袖风范

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刚选出,全球都还沉浸在奥巴马旋风中,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世界上不曾有一位领袖是如此受人瞩目,这或许也是一种在衰退的经济氛围中所需要的英雄崇拜吧!

而这位英雄似乎也不让众人失望,他并没有像一般人打了一年多的选战后,在未正式走马上任时好好休息,慰劳自己一番,而是隔天便已投入工作,着手组织新内阁、物色白宫幕僚,并且拿起电话,主动和全世界重要的政治领袖联系,替未来的良好外交关系铺路了!

如此积极的态度,让人想起早报之前的访稿“领袖的能力和根性”。受访者余世维博士(被誉为“中国十大领导力专家”)指出:

任何一个领袖,靠的是“两条腿”。左腿代表的是性格,右腿是能力。两条腿中,只要有一条是残废的,走路就会走得不好。

一个好领袖必须具备七种根性:

1. 做事要沉稳,不可浮躁、不可情绪化;
2. 做事必须细心;
3. 必须要有胆识,才敢带领团队往前冲,才敢尝试新的机会;
4. 做事须有积极的态度,员工才会看到希望,人民才会觉得有出路;
5. 要大度,能体谅和包容别人;
6. 要诚信、有道德,搞品牌时,不应为利益而牺牲道德、责任和坚持;
7. 要有担当的精神,不能在问题出现时,把责任推给下属,要敢直言而不推诿责任。

 
六种能力:洞察力、思考力、决策力、组织力、指导力及执行力。


而左腿比右腿更重要,领袖性格中又以积极和大度最为关键!

余博士说:“我们都不是完人,因此不可能两条腿13个环节都完好;重要的是,在出问题时,领袖应该研究一下自己的两条腿,找出问题的症结。” 知道自己的强处和弱点。要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竞争。同时也要能小心回避自己的短处。

奥巴马似乎够积极、有胆识和担当,其他呢?可能要等待他上任后才更清楚。

而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亚洲区、海峡两岸又如何呢?昨天的早报头版似乎有意的做了映照,奥巴马比一般的美国候任者更早的“入宫”与现任总统举行首次面对面会谈,照片中两人侧面入镜,正对着玻璃窗外晴朗的远景,好像意味着美国的未来;而另一端呢?台湾总统锒铛入狱,权力的滋味令人腐蚀,对民主的进程也打了一大巴掌,他明显的失去了诚信和道德,辜负了人民的期待!而接任者又有治理乱世的洞察、决策和执行力吗?有时候,好人也会把事做坏了,右腿的六种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呢!

2008年11月12日星期三

代代相传

这两天一则虐待女佣案开始审理,被起诉的妈妈连同儿女屡次对女佣施加暴力;其中一次她指控女佣偷钱和手机,她说偷一样东西,拔掉一颗门牙,偷两样就拔两颗。当时,妈妈硬将女佣的嘴拉开,让女儿拔掉她的两颗门牙!

之前她的孩子已经判刑,把女佣门牙拔掉的女儿被判坐牢26个月,而面对两项虐待控状的儿子则坐牢六个星期。

上周的一则新闻,更令人心痛不已!

8岁女童不会煮晚餐,遭同母异父姐姐和姐夫粗暴对待,手臂被咬伤,身体被打伤,身上有34道瘀伤。

两姐妹的母亲先后有三次婚姻,她们因而有不同的父亲,揭发这起虐童案的是现任继父。她们的妈妈因为嗜毒罪坐牢,而60岁的第三个丈夫需要工作,无法照顾这第二个丈夫的女儿,于是把女童托交第一个丈夫的女儿照顾,并让女孩暂住她姐姐家,却不幸遭受暴力虐待。

警方在调查时,发现大女儿夫妇服食吗啡。结果22岁的姐姐因触犯儿童与青少年法令控状,坐牢9个月、嗜毒,再加9个月;她的丈夫也因用铁锤打小妻姨的腿坐牢1年,更由于他是顽固嗜毒者,法官另判他吸毒罪坐牢5年及鞭5下。

像这样的案子中,您看到了什么?

代代相传的不止是样貌、健康等生理基因,更主要的是性格、习惯、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一个嗜毒或暴力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他们误以为当沮丧、失落时,毒品是逃避的方式;当对方惹你生气时,如果她只是个低下的人,你可以肆无忌惮的施加暴力,以发泄心中的愤怒......。甚至当孩子踏入婚姻时,他们选择的对象也可能是重复的模式,一样的暴力、一样的吸毒,只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环境和对待!

而这8岁女童的未来又是如何呢?若果没有转变的机制打破恶性循环的话,她的将来恐怕是可以预期的!另外,这些孩子的母亲相信也是代代相传的受害者!

当然,这并不表示酒鬼的孩子也一定酗酒,能够突破原生家庭影响要有很大的决心、定力与自觉。很多时候,感化院的孩子们也会诚实的说:被关时,发了誓愿,出去后一定要离开狐群狗党,重新做人,决不走回头路;但是实在没把握,因为看到很多老朋友都又沉沦了......。

打破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最重要是寻找资源,包括自身的力量、旁边良友的支持、过来人的提携、社福机构的辅助等,只要有诚心和毅力,老鼠的孩子绝对不止会打洞!

2008年11月11日星期二

安乐死合法化齐探讨

过去的几个星期里,狮城掀起了对于“安乐死合法化”的热烈探讨,虽然多数的人依然坚持自己的角度,但能够坦开胸怀,接纳和交换不同的意见,至少给予民众和决策者一些参考。就像买卖器官不可能合法化,但正式规划给予器官捐赠者补偿的做法,至少能够确保双方得到安全而可靠的医疗护理,而这也是经过一轮论辩的结果。

至于安乐死有可能达到共识吗?让我们整理赞成与反对合法化的意见:

赞成:
1/百病缠身,肉体上,精神上都在受折磨,活着很痛苦
2/长期卧病在床,起居饮食得靠人照顾,拖累亲人,加重家庭负担
3/不能自己冲凉、大小便,失去了尊严
4/长期昏迷或植物人等,不具生命的意义
5/浪费医疗资源和社会副利
6/生命的医疗自決权和死亡自主权
7/当病人一再强烈表达死亡意愿,快速平和地结束生命是比较人道的作法

反对:
1/病人表达「不想活」,只是传达渴求解脱痛苦,不等于「希望立刻被『杀』死」
2/是周遭亲友或医护人員的反应让患者产生喪失尊严的感觉,而非病痛本身
3/人因病和老化的厌世,真正传达的是: 害怕孤独、被遗弃、轻视和欺负
4/真正的慈悲不是结束受苦者的生命,而是和他们分担折磨和痛苦, 末期病患情感脆弱,最需要的是亲友的支持、关怀与保证
5/家属或医生可能滥用生杀之权
6/医生执行上的困扰, 安乐死与医生拯救病人的宗旨背道而驰,违背行医目的
7/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安乐死断送挽救的机会
8/「滑坡效应」(slippery slope effect):逐渐扩大到其他非末期的病患
9/安乐死合法化的社会将让患病、年长及脆弱的人受到暗示, 觉得自己有死亡的义务,以致生命的价值被削弱
10/功利主义: 愈是弱势者、「沒有用」、妨碍社会发展的人,愈可能被迫安乐死
11/安乐死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临终关怀服务应获得更多拨款
12/由于医生必须采取积极行动终结病人生命,即使得到病人同意,安乐死也等同于杀害他人和自杀行为
13/宗教: 安乐死违反神的旨意和戒律, 生死由神主宰,即使患上绝症,人类没有结束生命的权力

您还有其他的看法吗?欢迎分享。

今天下午下午的雅乐主妇园地我们将在“主妇论坛”的单元里共同探讨,另外也准备了以下单元:

书香: 李家同:癌症细胞
妙方: 天然草药染发DIY
巧手: 彩墨画学习心得、美味食谱

欢迎主妇们暂时抛开家务,拨空参加!

时间:每月第二个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8年11月10日星期一

生死一线勇敢抗癌

第八频道的星期二特写开始了新的系列:生死一线,上周播出了韩裔美籍女子“信”对抗乳癌的故事,大家对她的坚强与乐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果她的博客Shin's Cancer Blog一下子涌进了无数的读者,光是留言就有300多条,让她得抱病一一的过滤、整理和回复。

今年42岁的信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两个孩子分别是5和3岁,就在第二个小孩出生后不久,她罹患了末期乳癌,经过一年的治疗,癌症在2007年中复发,今年年初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她的脑部、肝、肺和骨头。幸好最近接受一种新药,病情似乎暂时控制下来,但她的呼吸还是有些困难,常常得借助氧气桶,在受访的过程也不断咳嗽。

信的力量来自于她的坚毅,发病后她积极的面对和处理,不抱怨,也不颓丧。自己极少落泪,反倒是得时常安慰陪伴的朋友,她为此觉得安慰:还好是我得到癌症,而不是挚爱的亲友,因为我“可以顶得住”!

顶得住的信在博客里留下非常完整的病况和治疗记录,显示她对抗病魔的决心和自主,当病重时她努力为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礼物,将来即使她不在人世了,对于孩子的爱和叮咛依然会随着预备好的小东西和文字,每一年献给宝贝儿女,在当中她不断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与珍惜!

她并不贪心,只希望上苍再给她五年的时间,这样孩子们较大了,比较可以忍受母亲的离世……。

对于患上癌症,信告诉自己:克服它!找到一个方式和癌症共处,并为了周遭的亲人全力以赴!

相较与之前的“癌症细胞”一文,虽然同样是罹患了末期癌症,信的应对方式和老医生迥然不同,这当中很大的差别,应该是在年龄和人生观吧!任何一个人像信的处境都必然继续奋斗,而老医生的选择则未必人人皆可奉行(而这也不表示他的决定是唯一且明智的,应该是各有取舍吧!)。

老医生认为癌症细胞是最健康的细胞,有些人不表赞同,这是相对于人的身体而言,或许说它是最强悍的,就人人可以认同了。下列的讯息供参考:

人類醫治癌症到目前為止只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消滅病源,第二條路是增加抵抗力。但很奇怪的是,癌無論用鈷 60 或其他藥物去消滅癌細胞,可是癌細胞還沒被消滅,好的細胞卻先被殺死。另無論用什麼營養、補藥,好的細胞還未吸收,癌細胞卻先吸收、讓癌長得更快;因此可說上述兩條路都行不通、所以叫絕症。

对抗绝症,有人提出辅助疗法:改变体质,因为癌細胞似乎无法在碱性体质下生長、生存,所以少油、少肉、少盐清淡而简朴的饮食是安全的取向。另外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也显示:所有癌症病例中“生活方式癌”所占的比例高达80%。这是由于人类不健康的衣食住行引起的癌变,因此,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吧!

2008年11月7日星期五

如何善用假期的时间?

学校假期来临了,孩子们为放假的日子欢欣鼓舞,很多家长却头痛万分,因为有一场硬仗正等待着开锣!

平常上学时孩子的生活有既定的规律,家长们,尤其是家庭主妇便有了一段自己的时间,容许安排琐事、要务和个人休闲;而当假日,家长得24小时与孩子共处,也就是必须同时处理双方面的事,很多家长因此感受到压力,特别是在时间运用上,彼此的观念截然不同。

怎样才算善用假期的时间呢?孩子的目标一定是抛开课本,好好的休息和游玩,每天睡到自然醒、电玩打到眼睛凸、携友诳街走到两脚酸、最好还能出国旅行,总之吃喝玩乐,补偿自己一年来的辛苦读书。但泰半的家长并不认同,希望利用暂时没有进度压力的追赶下,孩子可以把落后的课业补回来,然后再提前预习明年的内容,或者学习才艺,不容浪费时间!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目标都没有错,一个长假期可以运用三分之一法则来支配,让学习、休闲和心灵成长同步进行。

首先要和孩子坐下来,针对未来的假期做策划,各自提出自己的期望,共同讨论,在决策过程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因为人只有在自己抉择和有强烈意愿的情况下,会最能坚持不懈,也最有成效!

目标确认后,便得一起制定时间表,切记留下宽松期,安排的太满会增加双方面的压力,而当一些突发事件插进来,而无法完成既定目标时,便会倍感失落而放弃,造成常见的“虎头蛇尾”现象。

每天的活动时间表确定之后,要怎样让孩子愿意配合,并控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一门教养功课。究竟如何教他懂得珍惜时间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帮助孩子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欢迎参加今天下午2-3pm的讲座,共同探讨!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6-05
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表象与本质

拜读余云在今天早报副刊所发表的文章“有一种人情叫台湾”,很感温馨。相较于大家在媒体所见,天天上演的议会闹事、打架、骂粗话、贪污腐化、无能懦弱……,这些表象的动乱与纷争,让普遍的外国人对曾经号称“美丽宝岛”的台湾画上了大问号,也质疑“民主”到底给这块土地带来什么好处?!

在进行民主抗争之前,两蒋时代的统治虽然高压、垄断,但也为民生富足和普及教育铺设了一定的底藴,从而滋生丰厚的精神财富、人文素养和思考空间,因此在野蛮、无礼的政治秀下生存的多数民众,其实就像余云所引述陈丹青“日常的台湾”之观察:温良恭俭让!

中国著名油画家陈丹青曾经移居纽约18载,2000年受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返国教导博士生,但过后他辞职了。期间一直为僵化的体制提出抗争:他曾经相信,在体制外受得了,在体制内也该受得了。可惜五年后,他说:“我发现我受不了。要做我自己,只有离开体制。”“我不想再玩下去了”,陈丹青说,“我知道,这样做是一种奢侈。”

敢说敢行,提倡只看表象,不重本质的他,其实常能犀利的看到更深层的脉动,让我们跟着他的眼睛体验不同于传媒的台湾,也藉此观察每个地方表象与本质的异同!

~~~~~~~~~~~~~~~~~~~~~~~~~

日常的台湾
作者: 陈丹青 2008-09-03 【南方周末】

从纸媒与电视远看海峡对岸,一片混乱,闹翻天。我曾三次造访宝岛,只是末一回去台北,距今也有12个年头了。上周,因台湾文学期刊《印刻》举办的年度“文学营”课席,去了几天,看望台北的老朋友,兼带访故宫,逛诚品书店——没有阿扁与马哥,也没有蓝绿阵营和贪污案,我看见的只是台湾的日常,日常的台湾。

日常所见不免琐屑而平凡,我的行迹无非是机场,海关,宾馆,街市,搭计程车,看路上的人群,和朋友在酒吧夜谈。台北故宫大幅装修过了,最高建筑“一零一”的北端现在是诚品的“旗舰店”,楼层内的咖啡座与各种时尚店,已近东京的水准。十多年前位于敦化南路的诚品书店正待停业翻修,附近街心花园的吴稚晖铜像,当阿扁主政时,已被拆除了……短暂逗留,我无意核对十多年来的变化,对岛内的政治是非既缺概念,也没意见。我所搜集的密集印象,仅只是交遇过往的生人与熟人,什么印象呢?很简单,用大陆的说法,即“五讲四美”,引祖宗的古语,就是“温良恭俭让”。

台湾人情好,我早就领教的,但那时定居纽约,不以为珍贵,而今居住北京近八年,忽然置身台北,可就处处看得稀罕,然而难描述。譬如“文学营”主办方的迎送招待,全程没有差错延误,没有横生枝节,大陆做不到这般周详与准确;又譬如宾馆服务敬业到令你诧怪,每个服务生会一再提醒你有访客的留言,额外的请求俱可商量,交代的小事,绝对准时照办;去隔壁连锁店买个卤蛋,摸出一把硬币,掌柜的看我裤袋里零钱太重,不吱声,迅速数过,换给你整数纸币;在故宫买画册,台币不够,人民币能用吗?——台北尚未如香港那样通用人民币,营业员稍有迟疑,进去问过,欢天喜地回说可以,倒好像是她的麻烦,解决了,比我还要宽慰……礼貌、笑容、抱歉、连声谢谢,都不在话下,办各种琐事,没一次落空、尴尬、被拒绝。我本能预备遭遇粗暴的态度,冷漠的脸,僵硬荒谬的机制,穷凶极恶的生意经,还有,在零星小节上的不专业,不认真,权责不清,或心不在焉——那是我在北京随时随地的日常经验。走在这样的人丛中,我发现只有我自己时或粗心、急躁,在绿灯闪亮前跨越横道线,因为我已像久在此岸的人一样,惯于粗粝的生活,嫌种种礼数与自我克制,太麻烦。

连日会面的新朋旧友则另是一番温良与教养:非常地想要见见,但必定问清你的安排,不使勉强或为难;席间随口应许的事,我倒忘了,不在意,翌日却已悄然办妥,如变戏法一般;谈话间难免涉及人事作品的议论,抑扬有度,不夸张,不渲染,总留三分余地,说是世故,却世故得自然而斯文,一点不是勉强,显然从来如此。通常,台湾对此岸的客人大抵格外地客气,格外热忱,我的留心观察却并非人家怎样待我,而是人家怎样对待彼此,这一看,我随时随处目击的人情,实在并非假装——集体性的温良恭俭让,装不出来,也装不像,我所以觉得以上种种情状难以举证描述,并非指社会的精英,而是在街市随处遇见的人。

相比日本人的打起精神事事认真,台湾人的恭谨是有汉民族的温润松爽,不给你看得吃力;相比香港人的凡事规矩兢兢业业,台湾人的周到透着家常的欢然,并不板着脸。细想想,好像在吴、蜀、闽、粤,民间尚存稍许类似的遗风,偶或遭遇,会念及早先的南中国民风大致还好——北地的良民另是一种表现,而今日各大都市的民风民德,还用我来细说吗?

所谓“温良恭俭让”,现代的说法叫做“公德”,也近于如今大陆常说的所谓“底线”。倘若温良恭俭让被养成集体的习性,日常生活便不至于荒败。台湾的种种问题已被说得太多,不提政治状况,只说社会罪案,自我1980年代便在纽约华人报章不断读到,最惊心的是1990年代演艺家白冰冰女儿的被绑架被撕票大案。然而由媒体了解一地,与亲履亲历的经验,实在天差地别,不可混同。我短暂的旅行印象必定表面肤浅,但我所看重的正是这点浅表。假使社会的浮面与浅表都不好看,不看好,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度过每一天?我不关心台湾曾经戒严与解严,也不关心那里如今实行的是真民主还是假民主,以我的阅历和记忆,民主实现之日并非太平世界,一如革命成功之时,世道尤为难测。我在乎人群的德行,社会的日常,普遍是在底线之上还是底线之下。总之,在台湾,在这短短几天,我有所触动的并非阿扁的遗患或马哥的希望,而是以上微不足道的琐碎。

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

yes, we can!

当这篇文章发表时,需要至少得到270张选举人票的奥巴马已经赢得了297张票,美国的历史篤定从此改写,诞生了有史以来以来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这位黑白混血、灵活机智、充满草根魅力的法学博士是值得敬重的!他的生命历程充满了挑战,尤其是童年的经历,换做是一般缺乏逆境智商的人,可能早就走向了歧途。

48年前的美国社会,女性白人和来自肯尼亚的黑人结婚还是很令人难以接受的事,那时不同种族的人通婚在美国近半数的州仍属违法,但他当时18岁的母亲却忠于她的爱情。不过在奥巴马两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坚持报国、回馈故乡的理想,毅然决然选择领取仅够一人生活费用的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和他们母子离异。

六岁时,奥巴马跟着再婚的母亲到了印尼,一个黑白混血的孩子,在贫困保守的亚洲乡间生活了4年,显然不容易。之后,他被母亲送回夏威夷,交由外祖父母照顾。当他得到奖学金就读一所名校时,近两千名学生中,只有几个黑人,而他屡因古怪的奥巴马姓氏被同学们取笑!

奥巴马过后唯一见到父亲是在12岁那年,短暂相聚,留给他的印象是;“父親的脸像沥青一样黑,而母亲像牛奶般白”,种族认同的困扰一度让他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而吸毒。

但年长之后,他展开了寻根之旅,去到肯尼亚和父亲的家人见面,虽然爸爸早已去世,但他对父亲破碎的记忆,在家族的情感中逐漸完整,并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原谅,同时意识到身为黑人的重担和荣耀,重新找回自我认同的来源。

也或许是这样的成长背景给了他很多的历练和坚持,他并从父亲短短、不得志的一生获得启示,希望自己避免重蹈覆辙,他要改变一切,并引领美国人高喊“我们办得到!”

在经济危机中,美国人用选票传达他们相信改变的决心和信心,这当中奥巴马的演讲魅力是最大的加分点之一,被列为自甘廼迪总统以来最能震撼人心的演说,2008年1月8日的这场“yes, we can!”很多人认为是精彩之最,让我们一起共读:

~~~~~~~~~~~~~~~~~~~~~~~~~

我们办得到!

首先要恭喜克林頓參議員在新漢普夏贏得艱辛的一役!

僅僅幾星期前,沒有人能預料到我們能有今晚的成就。這次參選,大多時候,我們的選情都嚴重落後,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這會是段艱辛的追趕歷程。可是數據告訴我們,由於你們挺身而出,大聲疾呼,情勢因而扭轉。你們用言論以及選票,清楚地告訴大眾,此次選情可能會有出乎意料的發展。


當男女老少願意在Des Moines, Davenport, Lebanon, Concord等地方,在元月的冰天雪地中站出來,在人龍中等候,只因為他們對這個國家仍有所憧憬,我們知道有事情即將醞釀成形!

當從未參與政治的新一代年輕美國人,以令我們驚訝的數量,一群群走出來,為了要創造一次不一樣的選舉,我們知道有事情即將醞釀成形!

我們知道有事情即將醞釀成形!當人們不把選票投給自己的黨派,而投給他們共同維護的希望。不論貧富、不管種族,拉丁裔、亞裔,來自愛荷華、漢普夏、內華達、南卡羅來納等各各地方的人都已經準備好了,要從根本讓美國有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就是這件事正在醞釀成形,而且改變已經開始了!

你可以站到新的多數這邊來,這批人將引領國家從長期的政治陰霾中走出,這些人無論是民主黨、無黨無派、共和黨,都對籠罩著華盛頓的分歧與干擾感到厭煩,都知道我們可以抗議而不必招惹爭議,都了解只要異體同心挑戰金權、挑戰自我, 邁向更美好未來,我們將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達不成的目標。

我們這群新一代的多數,可以終止這一代人對昂貴且匱乏之醫療體系的憤怒。我們將調和醫病、勞資、兩黨的對立關係,我們會警告醫界及保險業界,他們在議會可以有代言人,但再也不能買通所有席次,至少不是這次選舉,不是現在。

我們這群新多數可以中止對工作機會外移的企業減免賦稅,可以將對中產階級所減免的稅收放進勞動大眾的口袋,因為他們更值得。

我們能夠不讓孩子接受窄化他們視野的學校教育,而將他們送往通向成功的康莊大道。我們可以不再只是口頭談論 老師有多偉大,而是給這些偉大的老師們實質的回聵。有這群新多數的支持,我們辦得到!

我們可以箝制農夫及科學家們無窮無盡的新花樣,可以讓大眾及企業家節約用油,不讓地球走向不歸路。

我當上總統時,將中止對伊拉克的戰爭,讓我們的軍人回家;將停止對抗阿富汗境內的聖戰組織al Qaeda;將關照我們的老兵;恢復我們在世界上的道德聲望。 我們不會運用911事件來催票,這不是贏得選票的正當手段。真正的挑戰應該是如何聯合美國及全世界其他國家,共同面對21世紀的各項威脅︰恐怖主義、核子戰爭、氣候變遷、貧窮問題、種族屠殺、以及種種疾病。

這些是所有參選人的共同目標,所有參選人對這些議題也都提出了精采的看法,而且各各參選人都是盡忠職守的好公僕。

我們這個陣營之所以從開始就與眾不同,不是因為身為總統的我,會有什麼不同的做法;而是身為熱愛美國的你們,要怎麼做才能讓我們的國家有所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晚上是屬於你們的日子,是屬於策劃人、義工、工作人員的日子。是你們對這場原不被看好的戰役深具信心,才能集結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參與。

我們知道橫在面前的,仍有漫漫長路。但請一定要記住,不管有多少險阻,沒有人阻擋得了,眾志成城,呼籲改變的力量 。

一群不看好我們的人,不斷警告我們,說我們無法勝出。接下來的幾個星期,他們的聲音將更大,意見將更與我們更相左。我們不斷被要求回歸現實、停止參選,不斷被警告不要引導群眾做不實在的夢。

只是,在所有那些被說不可能實現的故事當中,夢想卻都實現了。只要我們肯面對艱困的阻難,當有人告訴我們時機尚未成熟,我們不該嘗試,告訴我們,我們不可能辦到,代代的美國人,都僅以一個簡單的庶民信念回應:

我們辦得到!


這個信念深深鑲入我們的立國宣言,一直引領著我們國家的發展方向。
我們辦得到!

奴隸和異議人士如此低聲傳誦,使他們有力量在暗夜中燃亮一條通往自由之路。
我們辦得到!

移民在遠方海岸啟航時、西部拓荒者在面對無情曠野時,都曾如此高唱。 我們辦得到!

當勞動大眾集結起來大聲疾呼時,當婦人們站出來投出手中選票時,當一位總統將人類足跡探往月球時,當一個國王帶領我們登上山巔,指出通往蜜奶地時,我們都聽到了這樣的呼喊:
我們辦得到!

我們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我們能提供機會邁向繁榮;我們可以療癒這個國家,整頓這個世界。是的,我們辦得到!

所以今後,當我們將競選活動帶向南部和西部時,當我們了解到Spartanburg的紡織工人和拉斯維加斯的洗碗工人,他們的煩惱並無不同,當我們明白在Dillon破舊校園中上學的小女孩和洛杉磯的街頭小混混,他們的夢想也並無不同,我們就會記起:有事情正在美國醞釀成形!我們的歧異並不如政客所說那麼大,我們同屬一種庶民、一個國家,團結在一起,我們即將寫下美國故事更偉大的下一章,就憑藉這幾個字,從此岸傳唱到彼岸:

是的,我們辦得到!


Translated by Sue Cien(簡素玫翻譯)

2008年11月4日星期二

爱的寄托

在所学习的哀伤理论中有这么一说:

家屬為甚麼會哀傷呢?就是因為有愛結。「愛結」就像二隻手握在一起,一隻手失落了,另一隻手就感到哀傷及空虛。如夫妻感情很好,結婚多年,其中有一位去世,另外一位很容易生病,二年之內去世的或然率也會高過這個年齡層的一般比率。所以家屬的生死教育是對愛結的鬆弛與轉換,他可以去握另一隻手,另外一隻手並不一定是人,也可以將愛與精力投注「轉換」到其他的理想與事、物上面。

尤今老师的这篇文章让人看了像她所说的大箱子一样,沉甸甸的。

为老先生曾经拥有的、深刻的爱庆喜,也为他现在锥心的、失落的痛怜惜,人世间就是这么公平,但我们绝对不会因为害怕日后的失去,而舍弃现下的爱!

爱有着神奇的滋润作用,能够帮助一个人复原,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逝者期待生者可以快乐前行!而老先生也正慢慢在寻找新的寄托和生存意义,希望他有新的爱结!

~~~~~~~~~~~~~~~~~~~~~~~~~

纸盒里的爱
尤今(2008-10-29)


  这口大箱子,沉甸甸的,重得好似放了金条。

  箱子里,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一个一个,全都是折得整整齐齐的纸盒子,数目惊人地多。

  这些方方正正的小纸盒,手工细致、扎实,在粗犷中透着纤丽、在恬静里透着坚韧、在柔和中透着隐密。它们稳稳地立在桌上,好似一个个恪守纪律而又守口如瓶的小士兵。

  这一口大箱子,是黄美芬送来给我的。说来难以置信,搁在箱子里面那数目上千的小纸盒,竟然全都出自一名老人的手。

  这名老人名字唤作卢金荣,年届86。

  他是黄美芬的母亲黄玉莲女士的老邻居。

  据黄玉莲女士告诉我,老人和妻子鹣鲽情深,相濡以沫。一般上,许多暮年人士都爱到楼下咖啡店去,和别人磨嘴皮子,消磨时间,但是,卢老却不同,他喜欢陪在妻子身畔,有滋有味地过着平淡恬静的生活。每天,夫妻俩总坐在大厅里,谈那说了一辈子也依然谈不厌的话题。细细碎碎的话语,就像是源远流长的水,日日夜夜,潺潺潺潺地流个没完没了。

  附近有游荡的野猫野狗,夫妻俩在闲谈时,却没让双手闲下,他们共同折了许多可爱的猫盒和狗盒,送给善心人士,让他们拿去盛放猫食和狗食,喂饲野猫和野狗,这样一来,不但予人方便,且又保持了环境的清洁,一石二鸟。

  对于年过八旬的老者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金色的起点,然而,与此同时,每一天也可能是一个黑色的终点。

共折纸盒的这对老夫妻,尽管恩爱逾恒,可大家都心知肚明,诀别是迟早的事。

  去年,比老人小一岁的八旬妻子,终于撒手尘寰了。

  中年丧偶固然令人难过而怅恨,然而,老年丧偶,却是悲凉而又凄怆的,尤其是先走的那个人是无话不谈的良伴,那种痛,就犹如一只全身尖刺竖立的刺猬残忍地坐在脆弱的心上,有被凌迟的感觉。剧痛还没有消褪,可怕的孤寂便“狼狈为奸”地化成了一座高高的楼房,重重重重地压在心头上,把耄耋之年的鳏夫或寡妇压得辗转难眠。许多老人,可能便会因此而失去了生存的欲望,一心只想和离他而去的配偶在黄泉路上重逢。

  卢老在丧偶后,变成了一个比深海的鱼更为沉默的人。

  为了化解死别的痛苦,也为了凝聚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他把心中无可化解的思念通过干瘪起皱却仍然无比灵活的十指,塑成一只一只的小纸盒。他把时间和精力都投注进去了,每天完成的纸盒惊人地多。

  我想,纸盒对于老人来说,多少有点移情作用吧?当他以风般的速度“折折折、折折折”的当儿,他或许也将那无法传递的思念一并折进了纸盒里。

  一只纸盒一缕情,万千纸盒万缕情,寸寸都是爱呵!

  美芬说:
  “他每天所折的纸盒是那么、那么的多,我唯有一袋一袋、一箱一箱地替他到处免费派送。大家都用他的小纸盒,才能让他觉得他对社会还是有贡献的,也才能让他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

网上交友安全

上个星期早报转载了来自北京的讯息:81岁老教授在网上认识58岁成都阿姨便一见钟情,10天的网上聊天后即约会见面,三天内就决定闪电结婚。刚当了新郎的老教授说不在乎别人说他这么大年纪了还“网恋”,因为网络不仅仅是属于年轻人的。

对于这段婚姻,很多人都献上了祝福,因为两个人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而且老教授在交友网站上第一次登录时就真实公布了自己的年龄、经济状况等。

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并非每个人都像老教授这般诚实,很多上网发表言论或交友的人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当中好些人还是有性侵前科!让我们看看以下的报道:

~~~~~~~~~~~~~~~~~~~~~~~~~

MySpace這個知名的社群網站,使用者眾多,人們可以在上面很容易找到同好,一起分享生命中喜悅的事務,音樂、藝術、電影、旅遊等各式各樣的話題、文章、照片與影片在MySpace上廣為傳閱,也讓這個網站的使用者多到驚人的數字,超過2億個註冊帳號,每天以數十萬名新帳號的速度成長著;但這對犯罪者來說,同樣也是個天堂,因為他們可以在MySpace大量的網友中尋找獵物,特別是性侵犯、戀童癖等不為社會所容的犯罪行為。

在過去2年半內,MySpace就發生過多起年輕網友離家出走為了會見遠方網友的事件,甚至還因此受害;如著名的2006年6月事件,一名14歲的女孩表示遭到在MySpace上認識的19歲使用者性侵犯,其母親具狀控告MySpace與其東家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求償3,000萬美元。另外,還有16歲的Katherine Lester欺騙父母拿到護照跑到中東去見在MySpace上認識的20歲男子,後來美國政府在約旦成功地勸說她回國並回家。

~~~~~~~~~~~~~~~~~~~~~~~~~

所幸MySpace在2007年与身份辨识业者哨兵科技公司合作,使用“安全哨兵”软体,每天24小时运作。结果,他们在网站上留下交友档案的会员中找出了2万9,000名性侵前科犯!

令人震撼的是他们不仅大胆使用真实姓名登记,而且搜集了许多儿童和年轻人的资料,有的更进行约会见面,显然是认为网络安全太松散了,可以为所欲为。而有了过滤软体至少阻隔了某一部分的风险,目前只要一发现性侵前科犯的交友档案就会将它们删除,而且将资料提交司法部門。

有些人可能觉得为什么不给予前犯罪者机会?然而,像MySpace这类的网站,多数的网友都是年轻、单纯的孩子,他们乐于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也不吝于贴上大量的生活照片,这类的网页讯息很容易诱发前性侵犯者产生犯罪动机,因此应该被剔除在MySpace等之外。

但是对于匿名使用者就难以防止了,而这就有赖上网者自身的警戒意识,当有可能泄露个人或朋友的资料时务必谨慎,发现可疑分子更要警惕!当然也希望各交友网站、论坛、聊天网、兴趣圈等的管理部门发挥把关的功能,严格监督,还给网友清净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杜绝犯罪,让青少年活泼健康的成长!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癌症細胞

一连数天和大家探讨了安乐死合法化的课题,似乎心情还一下子无法转移,感觉在这个时刻拜读李教授以下的文章,更是心有戚戚,谨在此和您共享!

~~~~~~~~~~~~~~~~~~~~~~~~~


癌症細胞 李家同教授

老張是我們高中同班同學中唯一念醫學院的同學,他是癌症醫生,我們雖然是好朋友,但我們常常開玩笑說最好不需要去找他。


同班同學聚會,老張一定會到,他的收入高得不得了,所以有的時候他會請客,偶爾同學中有人發生一些經濟上的困難,他也會慷慨解囊。雖然老張對人很慷慨,卻過著很簡樸的生活,他每次都坐公共汽車來聚會,他也乘公車離開,現在有了地鐵,他當然都乘地鐵。他也從不大吃大喝,我的感覺是,老張非常不喜歡過非常舒適的生活。

我們都是六十二歲左右的人,快到退休年齡,卻沒有人真正退休。大概四個月以前聽人家說,老張退休了,醫院還為他舉行了一個退休儀式,而且聽說場面有些哀傷。我弄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正想打電話給他,沒有想到在台北的一家書店碰到了他,他正在買偵探小說,看到了我,高興得不得了,一把抓住我,找了一家環境優雅的咖啡館,坐下來大談他所喜歡的偵探小說,我也聽得津津有味,可是我注意到一件事,老張瘦了一些。

老張是個聰明人。他當然知道我已經注意到他的消瘦,他主動地告訴我,他得了癌症,已經只有幾個月的生命。對我來講,這真是青天霹靂,也沒有問他現在有沒有治療,因為我想他是這方面的專家,應該知道如何治療。離開咖啡館的時候,下雨了,我替老張攔下了一輛計程車,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老張乘坐計程車。

一個月以後,老張來埔里找我,他的兒子開車送他來,他的兒子也是癌症醫生。我們一起去了附近的農場看油桐花,那裡的油桐花種在道路兩旁,大樹成蔭,車子開過滿地的白花,真是奇景。老張雖然時常面露倦容,但他一再說不虛此行,因為他以後再也看不到這種遍地都是白花的情境了。除了看花以外,老張也對我們的多媒體系統有很大的興趣,我們的研究生替他表演了好多有趣的系統,老張仔細地看這些表演,也問很多有道理的問題。

這也是我看到老張的最後一次,不久,老張就去世了。我當時心中納悶,為什麼他走得這麼快,以他的專業素養,他的癌症一定是初期,他所得到的治療也一定是最好的,為什麼他這麼快就走了?

我們都收到了訃聞,訃聞中除了絕對婉謝花圈這些玩意兒以外,還有一個特別的請求,請大家在指定的地點坐他們家租的遊覽車去,訃聞中好像拒絕任何人開汽車去參加葬禮。老張的葬禮,來了一大票名醫,他們都面容嚴肅,我們這些人看了這麼多的名醫,更加深一個疑問,為什麼老張走得如此之快?

謎底終於揭曉了,老張的兒子致詞的時候,告訴我們一個我們都不知道的故事:老張從頭到尾沒有接受任何治療。為什麼呢?老張的兒子在禮堂中放映了一段錄影帶,在這段錄影帶中,老張解釋了何謂癌症細胞。我們常以為癌症細胞是不健康的細胞,其實不然,癌症細胞是最健康、最有活力的,別的細胞雖然會分裂,但分裂會有止境。癌症細胞的分裂永遠不會停止,不斷的分裂需要養分,但是人的養分有限,癌症細胞的不斷分裂,最後將其他正常細胞的養分吸取得一乾二淨。

因此老張認為我們這些人都是癌症細胞,因為我們太健康,所以我們吃得多,因為我們有錢,所以我們消耗掉大量能源,可是地球上就這麼多資源,我們用得多,其他人類就倒楣了。老張在錄影帶中一再地強調,百分之八十的資源,由百分之二十的人類消耗掉,他也一再地提醒我們,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們這樣地吃遠洋的魚,全地球海裡的魚只夠我們吃一天,他一再地問一個問題: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們一樣地享受,地球上的資源能撐多久?舉例來說,四十年後,石油就用光了。

老張的錄影帶也介紹了非洲二千五百萬人得到了愛滋病的慘相,這一段的聲音被消除了。但這一段靜寂的錄影帶帶給我們極大的震撼。

老張的兒子沒有解釋為什麼老張不願意接受治療,那一段沒有任何聲音的錄影帶解釋了一切,老張早就對於他的生活好感到內疚,所以他一直儘量地過得很簡單,最近非洲大批人得到愛滋病,卻沒有人得到任何治療。歐美雖然有治療愛滋病的藥,但這些非洲窮人如何有錢買這種藥呢?這種情形也使老張很難過。

老張熱愛生命,但是他不願他的生命影響了別人,他不願意看到自己太健康,太健康就是癌症細胞了。

最後,老張提到他自己的病,他說他的病是不可能痊癒的,花了很多錢以後,他可以多活三至四年,在這三、四年內,他所能做的非常之少,所以他不願意為了他的這三、四年的生命而花費人類大量的醫藥資源,有這麼多非洲人死於愛滋病,他實在是沒有興趣去接受治療了。

老張的兒子也在葬禮上告訴了大家,老張臨死以前,捐了大筆的錢給一個慈善機構,專門用作醫治非洲愛滋病人之用。

老張如果多活幾年,也許可以醫治一些人,但是他的拒絕治療,卻是一個強有力的震撼教育。前天,我們同學會,每人一個盤餐,大家不發牢騷,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命運感到滿足。我家現在平時只開電扇,有客人來才開冷氣。我們也越吃越簡單,每次餐後有香蕉吃就心滿意足矣。

我住的是公寓,有時難免想念當年在美國住的獨門獨園的房子,現在我的想法也改了,如果全台灣的人都這樣住,台灣恐怕會看不到一片青山,一片綠水,全台灣只看到房子了。

老張說得有道理,我們不能生活得太好,我們不該是癌症細胞。我們應該將青山綠水留給下一代,留給別人。老張瀟灑地離去,使我們可以瀟瀟灑灑地活著。我們都輕鬆多了。

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

安乐死合法化之省思(八)爱与关怀

这一系列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文章和大家从各种不同的观点与角度探讨,最大的目的在于澄清一些误解,并明白现有体制下可有的替代选择,国人唯有在明了其中的方方面面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光凭主观、模糊或情绪性的决定,让大家以为多数的老人家都赞成安乐死是很可怕的!

国际著名伦理学家、国大生物医学道德研究中心主任Professor Alastair Campbell在接受早报专访时指出:

1、很多人害怕多余和不必要的无效治疗(futile treatment),因为担心费用太高会加重家人的负担,却又不能带来益处。不过,他们要求的应该是停止治疗,而不是安乐死。

2、一般人不怕死,怕的只是垂死的过程。人们害怕垂死时可能感受的疼痛和痛苦,不过,通过现代慈怀护理,这些都能受到控制和减缓,让病人不会感到疼痛、担忧和害怕。

新加坡医药协会秦经智医生也指出,在探讨安乐死的时候,以个别个案来讨论,跟把“安乐死合法化”当成公共政策来讨论,是不一样的。前者会因为看到个别病人的痛苦,忽视了其他的考量,而后者则需要考虑公共政策被滥用的可能,以及政策对专业的影响。

因此提升现代医学绝佳的疼痛控制技术(有研究显示接受「缓和医疗」(palliative treatment)而減轻大部份疼痛的病人,百分之九十五不再有求死的意愿。)、宣传和鼓励签署预先医疗指示,以避免不必要的拖延死亡历程、改善临终病人护理,让病人和家属都能在身心灵全方位得到妥善照护的情况下,自然走向人生的终点,会是我们积极要进行的项目。

当然,还有其他的关键因素 -- 首个施行安乐死合法化的荷兰有它的健全的医疗制度和社会背景,使得最终会选择安乐死的案例并不多,而这也是很多国家所无法企及,不敢跟随的原因之一:

1) 荷蘭的醫療服務在全世界來說,可以說是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95%以上的老百姓有私人醫療保險。長期療養也包含在保險範圍內,而且涵蓋沒有私人保險的少數人民。

2) 緩和醫療非常進步。幾乎每一家醫院都有疼痛控制及緩和醫療中心。與之相較,其他國家的類似中心少而昂貴。

3) 納粹佔領時期,只有荷蘭的醫生不參與納粹的「安樂死」計畫。這個因素顯示荷蘭醫病關係有高度彼此信賴的傳統。再者,他們的家庭醫師制度推行的很不錯。大部份的病人與醫師都有長久的友誼關係。這兩點都是其他許多國家所不及的。

(但即便是如此,它也逃不了逐渐走向非自愿性安乐死,更多弱势病人被强迫接受非自愿性安乐死的后遗症。)

因而完善的医药保险与社会救济,让病人在经费上无后顾之忧,不感觉自己拖累家人、更多的慈怀病院和良好的家庭医师制度也是我们进步的空间!

在最终我们要强调的是“爱与关怀”的力量,安宁照护的研究报告指出:越经验到关爱与照顾的病人,对于痛苦的忍受以及面对生命挑战的能力也就越強。

谢桂桦的丈夫逝世后,家人发现他的手机里有一则他未寄出去的简讯:“为了孩子和妻子,我要一天天的搏斗和活下去。(fighting and living day to day)”!

移民荷兰的陈俐颖也指出:有人即使病得全身僵硬无法坐立,依旧积极地生活。设立网站,与相同病例的人联系,互相鼓励,没有放弃。一些年轻的病人还有恋爱结婚的例子。他们都得到家属细心地照顾,家属的正面支持给他们很大的生存力量。

让我们以美国诗人威尔德这一句话做为总结:「在生死两岸,爱是中间的桥梁……爱是唯一的生机,爱是唯一的意义」!

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安乐死合法化之省思(七) 生命四季

最近听到一个温馨的故事,有位原本独居的80多岁老妇人不幸罹患末期癌症,医生诊断只有三到六个月的生命。她的女儿得知后,尽管丈夫不认可,仍毅然决然带着自己的孩子搬回娘家同住,照顾临终的母亲。妈妈在她细心的照料下,一直很宁静,并没有出现医生所预言的巨大疼痛,前往探访的人都被她的安详所震撼,她自言在平和外表下的身体是疼痛的,但她可以忍受,也藉着祷告平静心情。前几天,老妇人果真如医生所说在第三个月归西,不过始终没出现那难忍的剧痛!

这当中很重要的讯息是精神上的幸福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肉体的苦难! 宗教、亲情、修炼和感恩,都是很好的精神资粮,让人在跨越死亡幽谷时不忧不惧。

这就像潜水钟的作者所说:當我困頓如繭的處境,比較不會壓迫得我喘不過氣來,我的心就能夠像蝴蝶一樣四處飄飛。有好多事情要做。我可以在空間、時間裡翱翔……。

心灵的自由是痛苦的身体所无法局限的,而最关键的心理建设是接纳。

最近的经济风暴让我们领会景气的规律: 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循环不已。无可避免; 而人生也如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当生命来到了尾声,衰败是必然的,就像树上的叶子总要等它完全枯萎才会掉落,外力或如台风暴雨将它提前打落,这并非自然的规律。

达赖喇嘛说:「我喜歡把死亡想成衣服穿破了,要換件新的一樣,而不是最終的結束。然而,死亡是無法預測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或怎麼死。因此,在死之前,要做好事前準備。

接纳包括了死亡的事实、时间和方式,饱受折磨的墨瑞就提醒大家: 你認為可怕,它才會可怕,看著我的身體慢慢萎縮至死,是很可怕,但也很可喜,因為我有充分的時間說再見,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如此幸運!

死亡和痛苦都是珍贵的礼物,能让我们思索更深,领悟更多,当快刀斩下,会不会失去了某些蕴涵的旨意?

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安乐死合法化之省思(六) 反对观点

今天早报的一则香港消息令人心痛: 近月来每逢周二和周五《招职》出版日,黄大仙港铁站都有数十名老人在闸外两侧排开,不停地向乘客招手并苦苦哀求:“唔该做吓好心,帮我攞份《招职》啦!”(麻烦做做好心人,帮我拿一份《招职》啦!)受震撼场面打动的乘客,好心代拿几份相赠,老人即如秃鹰抢食般疯狂争夺。最高峰时有50多名对手抢纸,推撞、打架时有发生,有人甚至因此跌断骨头。

《招职》是港铁给乘客的增值服务,让求职者可以免费浏览各公司招聘的广告,不必掏钱买报纸,但一转眼就被老人拿去当废纸卖了! 如果是您,面对可怜长者的请求,是否会被打动,帮忙拿一些呢?

答案恐怕多数是肯定的,因为人之本性都是仁慈的,我们很容易会顺应对方期待以解除当下的痛苦,而没有了解老人家招手并苦苦哀求声中,真正呼唤的是什么? 可以解决问题的根本究竟在哪里?

而这就和近日讨论的安乐死合法化类似,不管是当事人或旁观的亲友,到底我们所渴望的是什么呢?

安乐死的英文用词“Euthanasia”源自希腊文,意思是「好死、善終、安详、无痛的死」,可说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最高期待。老人家常常说的就是“不怕死,就怕死不去” ,尤其身边的人在受尽折磨后才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情景,让很多人希望安乐死不是幸运才被抽中,而是通通有奖,因此有了人为的安乐死出现。

所以安乐死是针对濒临死亡、无法挽救,正被痛苦所折磨的人,为除去其痛苦,而停止治疗或不提供维持生命设施,让病人自然死亡(消极安乐死),或以特定方式,如利用药物、毒品等,刻意提早結束病人生命的行为(积极安乐死) 。而不管方式如何,都是有意识的结束一个人的生命!

这当中还依病人本身的意愿,区分为自愿(病人清醒或昏迷前曾经留下书面指示)和非自愿(为无意识或无法表达意愿的人做决定)。在道德上,消极的自愿安乐死最为一般人接受,依次为积极的自愿安乐死、消极的非自愿安乐死,而非自愿的积极安乐死最受争议; 目前国际间在讨论的主要是针对积极安乐死。

除了之前提出的不良效应,让我们继续来审视为什么反对安乐死合法化?

—厌世害怕的是孤独: 根据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观察,人因病和老化的厌世心情,真正反应的是: 害怕孤独,担心自己被遗弃、轻视和欺压。而相反的,如果周遭的亲友一直围绕身边,给予温暖,关怀备至,表达不舍,病患都会有无比的勇气继续和病魔对抗,而这在近几天的早报投书或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正向的例证。

—仰赖并不喪失尊严: 当一个人在重症末期时,要仰赖别人翻身、洗澡、喂食、如厕、一动不动的躺在床上,难道就没有尊严了吗? 其实尊严的有无,和照护过程的关系与品质成正比。人在脆弱的时候是非常敏感的,旁边亲友或医护人员的一点点不耐烦或鄙视的反应,都会伤害患者的自尊,让他觉得喪失尊严。而一旦患者认定自己在別人眼中一无是处且令人嫌恶,求死之心必然产生。

接受早报采访的谢桂桦指出罹患癌症的丈夫曾尝试轻生,但被她及时制止。“我跟他说,你不可以这样。这样对不起我,孩子还小,我尽心尽力照顾你,如果上天要带走你我没有办法,但是我们要争取每一分钟。不然我下辈子也不会原谅你。

—生命价值不在有形的功用: 是否一切「沒有用」、妨碍社会发展、浪费医疗资源的人,就可以忽略或扼殺他们的生存权?允许功利主义继续延伸的国家社会是非常恐怖的,这在纳粹事件里已经得到明证!

还记得在聆听一场临终关怀的演讲时,主讲医生张保贤曾坦言病患常说: 自己无用了,只会拖累儿女,感觉很过意不去,希望医生赐死。他的回答是: 您曾经辛苦育养孩子,而现在是上天给与的珍贵礼物,让儿女有机会回报,您应该坦然接受,大家好好珍惜最后在一起的时间。

有时候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安慰,让我们藉谢桂桦这句话做为提点: “很多人看到他这样痛苦,都说宁愿他可以安乐死。但是,我是他的妻子,我就是不舍得他走。可能我比较自私。只要他在,我可以看到他,跟他谈话,他走了,什么都没了。

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

安乐死合法化之省思(五) 不良效应

很高兴早报连续三天针对“安乐死合法化”之方方面面进行了访问和报道,让大家对这个课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当中得知最早的投书者原来已经多次发稿给英文报章,但始终石沉大海。早报这次接获投书却毅然将稿件翻译,在交流站发表,并掀起了后续的热烈讨论,能够让国人关注自己的生命课题,也引起政府加紧处理不足之处是最让人振奋的事,而真理更是越辩越明的!

让我们继续探讨安乐死合法化的不良效应 --

1/ 家属或医生滥用生杀之权: 昨天提到的荷兰经验和造成的老人大逃亡是活生生的例证。

2/ 医生执行上的困扰, 违反救命的伦理: 医生的责任是拯救生命和舒解痛苦,而非结束病人的生命。受访的陈笃生医院慈怀护理顾问余辉耀医生就提及医生宣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我们的工作是要救人。To cure,就是要治疗他们的病情,能医好我们尽量医好。To relieve,能减轻他们的痛苦我们尽量减轻。To comfort,我们要提供他们多方面的安慰。” 让救命的医生沦为“杀人的专家”也将对医病的信任关系造成伤害!

3/ 断送挽救的机会: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不治之症,可能很快出现曙光,而即使是植物人,多年后苏醒的案例也是有的。

4/「滑坡效应」(slippery slope effect): 一旦末期受痛苦的病患可以合法安乐死,漸漸其他非末期的病患,只要有病痛,亦可效法。更可能演变为无自主能力的患者(重度昏迷者、精神错乱者、痴呆症等),只要别人見他活得痛苦或无价值,即可给予安乐死,这样的连锁反应是极可能发生的。

5/ 对弱势不公: 愈是弱势者,愈可能被迫「安乐死」,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形成弱势群体更弱,而强势群体更强的局面,造成社会不公。

今天早报刊登了一位律师的看法: “当人们不能再贡献社会的时候,生命就失去了很多价值,而在亚洲社会,我们的价值在于我们可以贡献多少。如果我们生病,对他人造成负担,就会觉得有责任减轻这个负担。

从功利、现实的价值与贡献来论断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很可悲,却也是很普遍的评价方式! 下个星期我们将继续从其他的角度来探讨,在屠妖节的长假期里且和家人好好相聚,思索生命真正的意义吧!

祝大家佳节愉快!

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

安乐死合法化之省思(四) 荷兰经验

目前“安乐死合法化” 的国家只有荷兰、比利时等,瑞士和美国的俄勒岗州则允许医生辅助自杀。其中荷兰是世界首个立法的国家,它在2001年4月法律通过,2002年4月1日正式实施,之后立即引发了一些不良效应,让我们进一步探讨以从中吸取经验。

荷兰的安乐死其实早在1973年就开始有实施的案例, 而在1993年通过的自愿安乐死施行指导原则,所根据的是1981年鹿特丹法庭确立的指引,安乐死的執行必須符合以下条件:

1. 必須是在病人无法忍受痛苦的绝症情況下
2. 病人必須意识清楚, 签署书面声明
3. 病人必須出於自愿
4. 必須給予病人足夠的时间冷静思考
5. 必須在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況下
6. 病人的死亡不能对其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7. 主治医生必須向患者详细陈述病情和预测, 并由第二个咨询医生确诊附议
8. 只有医生可以執行安乐死
9. 「死亡」必須是最佳的处置方式

究竟在这样周密的指导原则下,引发了什么后遗症呢?

1/非自愿安乐死增加:

在荷兰每年约有4000名老人死于“合法化死亡”。但自2002年合法条例正式实施后, 不到1年的时间里, 接受安乐死的人数突增至约7000人。德国格丁根大学对荷兰7000起“安乐死”案例进行分析, 发现当中高达41%的人并非出于自愿, 而是由医师和家属配合, 背着患者做出了“安乐死”的决定。

家属的理由是不愿看到不治之症的患者继续痛苦, 所以向医生提出要求“合法死亡”。在这41%的非自愿“安乐死”患者中, 11%在死前仍神志清醒, 有能力自主做出选择。但却没有人顾虑相关法案的规定, 尊重患者的意见, 而是强行决定, 对他们实施了“安乐死”。

2/诊断不够客观:

愿意执行安乐死的荷兰医生只占少数,相对的, 愿意参与, 充当咨询医生的也不多, 因此实际上有第二医生意见的安乐死案例很低, 当中还有很多是配对的, 互相为对方担任咨询医生, 使得在鉴定病人意识、病情和意愿等方面, 缺少了客观性。

3/ 互不信任:

在这种状况下, 荷兰的一些老年患者对医生越来越不信任, 担心他们对自己“合法下毒手”。即便是对自己的家属, 患者也产生疑虑, 担心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安乐死”的对象。为逃避被家属和医生变相“合法促死”的命运, 老人和患者开始向周边国家“逃亡”。

荷兰老人移居国外的现象始于2002年下半年, 目前这种“大逃亡”还在不断增加。邻近的德国, “安乐死”暂时还不会提上立法日程, 因此成了荷兰人逃亡的首选目的地。

因为滥用合法化, 造成弱势病人的不安, 甚至为避免被迫提前死亡而到避难他乡, 这实在令人唏嘘。当某些人大声疾呼要求安乐死的同时, 我们应该再更冷静的面对, 明白当中的利弊, 并懂得替代的选择!

(参考资料 -- 安乐死: 荷兰老人永远的痛, 《中老年保健》2006年12期)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安乐死合法化之省思(三) 预先指示

能够在患病末期给予生命最后的关怀与尊严的慈坏护理在本地并未普及,卫生部长承认: 虽然在其他方面我国的医疗水平可评为甲级,但在对垂死病人的慈怀照顾方面,却只能拿个丙下。

根据早报的报导: 去年有4400名病人获得政府津贴的登门和住院慈怀护理服务。不过在每年大约1万7000人的死亡率中,需要慈怀护理的肯定在四千人以上,但他们和家属却因为不知道或不清楚这项护理的精神,而错失了可以安乐面向死亡的机会。

人们对于生命的期待是可以完全的掌控,希望能自由的运用和终结这条命。但世事并不如人愿,你不能用它做坏事、出卖你的身体或器官、与同性或非人类交欢……,当然,在本地杀害自己更是犯法的! 所以当有人控诉“这条命到底是谁的?”时,很遗憾的,我们的生命并不单纯的属于自己!

故此,如果你害怕到了重病末期陷入昏迷或失去表达能力时,却被舍不得你离去、坚持一线希望或不敢下最后决定的家属要求,而全身插满了管子,仰赖一些人工的机器维持表面的生命迹象,但说到底只是延长死亡的过程,让自己和家人更痛苦的话,签署预先医疗指示是必要的!

预先医疗指示法令在1997年生效,不过到现在只有少过一万国人签署。很多人担心一旦签定了,医生便会疏忽治疗,急着接收可用的器官进行移植。但其实预先医疗指示只有在医院当病人已经无药可医、昏迷,必须依靠维持生命的医疗时才能施行。而要断定病人无药可救,必须得到三位医生一致同意。

卫生部希望能够鼓励更多人立下这个指示,可能简化其中的程序,包括去除需要医生当证人的规定。但是它的作用在保障病人利益,允许医生向病人解释签署的用意,并观察病人在签署时是神智清醒,而非遭到胁迫或误导,贸然简化此项,恐怕引来争议的后果。

而且预先医疗指示最好能得到家人的认同,否则在最后一刻家属和医生发生不愉快,相信也非病人所乐见。因为到了临终,家人的看法和感受也许和你不一样,或希望再拖延片刻,以等待一些人,处理某些事,而且家人间也可能意见分歧。

也因此,另外一项选择: 指定代理人亦是重要的预先措施,它让人们在心智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持久授权书(Lasting Power of Attorney),自愿委任一名或多名亲友作为他未来心智退化时的受权人(donee),代替他在财务、个人福利或医疗方面作出规划和决定。

而经过你清醒时指定的人,肯定是你所信赖,理念也一致的。这样一来可以免除家人间的纠葛,同时你即使失去了心智能力,变得痴呆、昏沉,也无惧生命被无止境的折磨!

预先医疗指示让临终病人拒绝维生设施,慈怀护理则拒绝无意义的治疗,这都是保障个人对维持生命尊严的权利,在某些程度上,它们接近了消极安乐死的精神,是在新加坡您可以做到的选择,请多了解它,再做出自己明智的决定!

2008年10月21日星期二

安乐死合法化之省思(二) 慈怀护理

在重病末期,疼痛是病人本身和照护者最大的敌人,当病人疼痛时不仅吃不下、睡不好、动不了,使得营养和免疫力变差,身体更虚弱,健康更快恶化; 而且当疼痛控制不好,更会影响心理,感觉疲倦、忧郁、心情低落、愤怒、焦虑和孤单等,他们便会不断的抱怨,希望早点结束生命,而身旁的亲人也不忍心他受苦,认为安乐死或是一条出路。

但其实病人所渴望的是结束痛苦,而不是生命本身!

昨天介绍的何国元医生在说明疼痛控制时, 曾举出临床的病例: 两个月前,一名患上了大肠癌的病人因为背痛而入院。彻底检查之后,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肺、肝和脊椎。背痛的原因是腰椎椎体骨折。断裂的椎体还压到从中枢神经向双腿分布的神经根。因此,除了腰背剧痛之外,病人还感受到两脚触电般的刺痛,完全不能坐立和走动。止痛药也无法帮助减痛。跟病人讨论之后,我们同意采用内鞘止痛药输入治疗。治疗时,我把导管插入病人脊髓内鞘,注入吗啡和麻药,小手术长达一小时。手术后,当我巡房的时候,这名病人已经坐在病床上,脸露微笑,正在享用晚餐。

这前后的差别何其大也! 免於疼痛才是我们所要请求的权利,当痛苦时就要大声的说出来,这样医生才能根据你的症状进行治疗,必要时甚至可以藉由外科手术,阻断从神经传送至大脑的疼痛讯息,让你痛不怕! 而一旦疼痛得到控制,你不需要把全部的精神放在和疼痛对抗上,人就有了活力、睡的好、吃的下、可和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互动,一起愉悦平静的完成人生最后的功课。

而一个能够陪伴病患和家属平安走完全程的机制便是慈怀护理!又称临终安宁疗护的慈怀护理目标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但也不是加速死亡或进行安乐死!

慈怀护理针对医生确诊只有6个月生命或不足6个月濒临死亡的病人,这时任何的药物或手术对病人都已於事无补,只是折腾病人,徒然增加痛苦、降低生活品质。慈怀病院通常不提供治疗,而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剩余生命的质量。临终安宁疗护强调病人和家属情感的、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精神的整体需要。故此,病人尊严是一个最为关心的问题。

慈怀护理一般是在病人的家中提供,政府已经积极进行对看护者的免费培训,让更多家有老人的家庭,懂得怎样在身心灵全面的照护临终病患; 而且慈怀医护团队也会定期登门护理,减轻各层面压力,伴随全家,直到最后。但当家庭无法照料时,临终关怀也可以在医院、护理院、或其他设施中进行,目前本地有八个慈怀护理机构。

曾经造访其中的雅西西慈怀病院,发现不管是住院或日间活动病人都非想象中的愁容满面或悲凄,整所病院花木扶梳,环境幽雅宁静,布置清爽色彩鲜艳,医生护士和社工都和蔼可亲,让人感受到的是和谐、温馨和关爱,而没有走过死亡幽谷的恐怖气息。

当然,生离死别是人生至痛,怎样让亲人走得平顺,彼此好好告别,这才是我们所要,如果让病人因为受不了痛苦、羞辱或不安而要求安乐死,恐怕所有人都应该检讨!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安乐死合法化之省思(一) 疼痛控制

9月20日72岁的沈李珍妮女士在早报发表了《何不公开讨论“安乐死”是否可行》一文后,就引发热烈的反响。姑且不论课题的争议性,令人雀跃的是大家开始对生命的存在意义和尊严有了省思,这对于在本地推展生命教育是一大鼓舞。

这回的讨论中,泰半是由老人家执笔。他们能写能读,又懂得向报馆投书,显然受过相当的教育,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每日但求三餐温饱,恐怕无暇顾及其他。然而,这也正是最让人伤感之处! 假使这群在新加坡中上阶层的长者都对自己的未来如此恐惧、彷徨,那么在金字塔下层的人岂不更悲切?!

而尚属庆喜的是,在刚开始的一面倒,纷纷大力赞成,并惶恐的请求尽快立法通过之后,出现了反驳的声音,而政府也积极的指出现行制度中替代的选择。可惜报章的说明并不清楚,恐怕很多人还是不明白真正的意涵,而这也是促成我们不断和各乐龄中心长者共同探讨的原因, 希望在了解之后再来下判断。

让我们先审视部分读者提出的案例:

A女士,今年81岁,有高血压,因为跌倒,动过两次手术,三年来一直病痛缠身。她流泪对人说;活得很痛苦,白天吃不下,晚上睡不着,医生也救不了她,安眠药、止痛药、也都失去作用了。问新加坡为什么没有安乐死?

B女士, 今年85岁,在过去的15年里,除了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外,还经过两次的初期癌症和两次中风。第一次中风还能走动和进食,在五年前她再次中风后,就完全无法移动身体和进食,因为喉咙受损,甚至连喝一口水都会呛得半死。她每天睁着眼睛躺在床上不能移动身体,背部又热,手脚因为不能活动,血液循环不好而会疼痛,大小解都在床上解决,她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了五年。孩子每天都得让她做物理治疗,搬她起来坐在床边一阵子让背部通风,这些动作让她觉得很辛苦,有几次她央求不要再折磨她,让她躺回床上。她常说活得很痛苦想早点死去。

C先生, 今年87岁,有多种慢性疾病,每天要吃十多种药物,三年前跌倒后就不良于行,当时家人决定让他在疗养院住几个月才回家,他竟然绝食绝药寻死,结果只好让他在姐姐家当厅长,与母亲作伴。近一年他喉咙退化不能吃固体食物,又常咳嗽和肺部发炎,他整天就躺在床上等时间过去。

D先生, 今年49岁, 四年前爆血管,经医生抢救,变成只能听、用流泪来表达一切的植物人!从一个90多公斤的壮汉,消瘦成只剩40多公斤。

这些病况让了读了心酸, 他们因为肉体和精神的折磨, 日子过得很痛苦。但现代的医学和制度并非对改善生命的品质无能为力。

首先是疼痛的控制,早报日前刊登: 为了提高民众对疼痛的了解,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在每年的十月中旬举行“世界疼痛日”(World Pain Day)。从今天起至明年10月20日,在全世界范围推广全球对抗癌症疼痛年,目的是增强人们对癌症疼痛的认识,也唤起世人对癌症疼痛的关注和重视。

而执笔的新加坡中央医院麻醉与疼痛治疗专科顾问医生、疼痛治疗中心副主任就指出医学对各种疼痛已经有很好的控制方法, 医学研究也证明长期服用吗啡来治疗癌症疼痛而导致药物成瘾的风险很低。事实上,正确的服用吗啡不但不会造成副作用或上瘾的现象,还能有效地减轻疼痛,改善生活素质。

台湾主修「临终照顾」的赵可式博士有这么一段话: 人們對死亡過程、方式、時間及形象的恐懼,目前我們都有辦法克服。例如死亡的過程,進入安寧療護可以讓他沒有痛苦。過去我總認為人們都很怕痛,在身體潰爛、噁心、嘔吐的折磨下,要患者心中平靜,除非是修行深厚。直到我出國去修習安寧照護,才了解這些病人的痛苦是有辦法緩解的。醫護人員大約能了解他還剩多少時間,希望在什麼情境下往生,例如有些病人不願意清醒地經歷死亡,想在睡眠中走,我們可以完成他的心願,使用很好的藥物,讓他睡覺,在不損傷他的肝臟機能的情況下,很平安地在睡眠中離開;有些人希望清醒,我們也有辦法讓他醒著,在止痛的情況下往生。

如果您在病末不感到疼痛, 对于安乐死的请求, 您有不同的看法吗?

明天我们将从其他的角度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