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4年3月31日星期一

做好心理准备

请客 別有用心

作者:飞鸿

女儿的男友,过节来送礼,我请他到餐厅吃饭;儿子的女友来送礼,我请她在家里一起用餐,老公怪我偏心。

我说:「我才不是偏心,而是別有用心。」

女儿是要嫁出去,让人家疼的,选在外面用餐,我就不用忙着张罗,会有较多的时间跟年轻人聊天,多了解一下对方。眼看男方很有礼貌地为我们盛饭、倒水、挟菜……,并礼让我们先食用,我是「丈母娘看女婿,愈看愈欢喜」。

而媳妇是要娶进门当家人的,让她早点融入我们家庭,对彼此都会有好处。

我把主菜调理好后,就跟儿子说:「青菜就由你们两个负责。」厨房传来小俩口的嘻笑声,似乎忙得很开心。儿子女友还特別来问我说:「阿姨,我们家青菜都用手折断,不用刀子切的,这样可以吗?……口味是否要淡一点?要不要有一点辣?要煮烂一点还是清脆即可。」

我答:「都没有关系,你们看着办吧!」相信儿子有私下跟女友面授机宜,炒出来的菜,还满符合我们的口味。

席间,老公问儿子说:「我e-mail一篇xxx文章给你,你有没有收到?」

儿子说:「我今天还没有收信。」儿子女友听了,却一直发笑。

我问:「怎么笑得那么开心?」。

儿子解释说:「如果在她家,都是叫过来,大家一起看,又不是外人,何必要e-mail传过来传过去。」由此可以看出,儿子女友家人相处得很和乐,相信也会是好相处的亲家。

饭后,小俩口开开心心地收拾善后,并一起洗碗。若将来有缘成就美好姻缘,希望他们永远都要像这样恩爱、开心。

~~~~~~~~~~~~~~~~~~~~

亲子之间的相处在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后,就进入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阶段,需要不一样的人生智慧去应对。有些亲子关系在子女未成家前堪称融洽,但加入了女婿、媳妇,问题却出现了,因为双方面对的是相异的价值观与生活习惯,如果能像作者般事先观察,即使无法改变,也至少做好心理准备的话,会比较容易适应,减少纠纷!


小启:月份将刊出《身心灵篇》,敬请期待!

2014年3月24日星期一

快乐童年?

德国爸妈的育儿经


作者:文与图/皮尔斯夫人

在台湾,多数人认为,小婴儿出生后,要满四十天或百天后才能带出门。记得恩典出生没多久,公公就打电话来嘱附我们,每天都要带小BABY外出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让婴儿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从医院回到家里坐月子,公婆来看我,时值七月初的夏天,一家人坐在阳台吃午餐,恩典也被我们放在阳台上的小摇篮里跟著透透气。

我的月子还没做完,恩典爸爸早等不及用婴儿背带背着恩典,每天去散步,而像恩典这么小的BABY,偎在爸妈胸前如只小小无尾熊般,在德国可是相当普遍的画面。德国人的想法是,家里有新成员到来,很开心,但也需要找到适合的方法,继续家庭生活的运作。就这样,婴儿背袋几乎成了大部分父母,在孩子诞生前都会采购的必备用品之一。

下雪的冬天,可別将婴儿一整天都关在家里,只要将婴儿套上羊毛做的毛布袋,放上婴儿车后,一样可以带孩子出门散步。我问婆婆,孩子会不会因此受寒?婆婆说,怎么会,孩子就是需要从小学习适应外在环境的差异,如此才会变得更有弹性也更有生命力啊!关在温室里的花朵开出来的花太娇嫩,经不起外在的考验,那样不是爱孩子,还可能摧残了孩子的生命力。

恩典满半岁后,推著婴儿车带他到处趴趴走,取代了用背袋背他。有些妈妈喜欢骑脚踏车,有孩子后也不必担心需要放弃骑单车,通常只要买一台接在脚踏车后方,供孩子们坐的安全座椅或小车箱,妈妈们仍可像往常一样生活自如。

说到德国父母的育儿经,养育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像我推著恩典外出时,碰到老人家时,她们总是半弯下身,以言语及眼神来表达他们对孩子的喜爱,如说孩子可爱、问孩子的名字与大小等,但不太会看到可爱的小BABY就忍不住捏孩子的小脸、亲吻,或装可爱娃娃音来逗孩子笑。

孩子到一岁左右开始会走路了,学走路期间难免会跌跌撞撞的,但我看到游戏公园里的德国妈妈们,总是不疾不徐的走到孩子身旁,稳稳地抱起跌倒在地的孩子,温柔地揽在怀里,以镇定的眼神跟孩子说;「跌倒是难免的,因为你在学走路,这是必经的过程,痛痛一下很快就会好。」妈妈的话语,让孩子停了哭声,马上又开心玩耍去了。

给孩子很多正面的语言鼓励,也是德国父母育儿的习惯之一。孩子做了一件小小的事:懂得如何用手翻书了、懂得如何拍手鼓掌了、开始学讲话了,父母都会告诉宝贝:你好棒!这成了德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养养分。

然而,教导孩子什么是不行的也很重要。孩子在一岁左右开始对任何事都新奇,也开始爬高爬低,当孩子开始接触危险物品时,就必须走到孩子身边,用力握住孩子的手,以严厉的眼神看着孩子,告诉他那是不行的,几回后,孩子就会慢慢懂得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

另外德国人认为,学龄前的孩子,不需要太早学习一堆才艺及语言,因为这个时候对孩子最重要的是全身大小肌肉的发展,也因此住家附近的亲子公园,每天下午一点到四点多,到处都是妈妈们跟孩子们。德国爸妈的育儿经,让我这个新手妈妈很受用,因为不同文化的差异,让我有机会也以开放式教育来带恩典;尊重孩子,但也恩威并施。我更明白养育孩子,让孩子感觉到安全的,不是来自父母亲处处的限制与保护,而是来自父母内心、肢体及眼神,传递给孩子的安全感和爱。

~~~~~~~~~~~~~~~~~~~~

快乐童年在目前的华人社会里似乎越来越难了,学龄前儿童就已经安排太多的才艺班,即使本来是兴趣的延伸,也在家长互相的比较和期待的眼神里起了变化,让孩子在单纯的快乐里成长似乎可遇不可求了!

2014年3月17日星期一

让孩子学会负责任

直升机父母升级版

来源:广州日报

直升机父母是指那些爱子心切的父母,好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刻监控他们的一举一动。你我都有当过直升机的时候,只是当下,你不觉得这有何不妥。

一个母亲跟我分享到这个课题时说,女儿9岁前,都是她帮孩子刷牙的。她说,因为担心孩子自己刷牙不够干净,为确保孩子能从小拥有一副健康美白的牙齿,她每天乐此不疲地为孩子保持口腔清洁卫生,责无旁贷。一天,女儿从学校回来雀跃地告诉她,学校牙医选她成为最佳美齿学生模范,还有奖状为证,这个妈妈兴奋难耐。她问女儿这是谁的功劳,女儿说:妈妈的!如果给你选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刷牙的习惯,最后拿不到这个奖状;还是要成为这个自豪的妈妈?你选谁?

朋友也说到直升机难当之处。他的儿子做事粗心大意,尤其是数学科,总是因不小心而算错,这好像都是我们求学时常犯的毛病。因此,这个爸爸每次都确保把孩子的学校功课过目一遍,才交给老师批改。一次,因为工作太累,没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最后孩子把作业拿回家,第一句就是:爸,你害我的数学拿不到80分!这功课到底是谁在做啊!以前,我哪儿敢开口对父母说功课不好是他们的责任!

专家给直升机父母/祖父母列出的症候群包括:
  1.如果孩子上学忘记带书或钱包,家长马上放下工作或事务,把东西送到学校。
  2.父母帮孩子检查作业,希望孩子的功课都要满分。
  3.孩子已上高中或大学,家长还是一天好几个夺命call”追查孩子的行踪。没回电或简讯,就会追根究底。
4.从小就给孩子报读最好的名校,从中学、初院到大学,甚至也希望影响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

现代父母常误认为能控制孩子生活中所有变量,这显然不可能,最好的方式是教会孩子们如何思考,而不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科学研究显示,孩子从3个月起就能自主做出道德选择,因此并非一般父母认为的那套标准,即父母教导与决定孩子的一切。这好比鱼缸法则,无论鱼缸里的鱼多美丽,总感觉养不大。如果把鱼放入水池中,三两个月就变成大鱼了。同样的,孩子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我们不要成为鱼缸,而是顺应变成更宽广与包容的水池。

~~~~~~~~~~~~~~~~~~~~

人生是长远的,为人父母往往只看到眼前的、短暂的成就,而越俎代庖,承担了许多孩子应该自己担负的责任,虽然表面上是得到赞许了,但长远来看,终会功亏一篑,得不偿失!-- 因为孩子没有学会为自己、为选择负责,一旦失去了父母的羽翼,就变得脆弱不堪。

现在甚至出现了“割草机父母”lawnmower parents),他们不像“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只是整天盘旋在孩子头顶、密切关注其一举一动,一旦孩子遇到什么挫折,马上出手相助--而是不等困难出现,随时赶在前面,帮助孩子扫清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面临的所有障碍。

过度保护固然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不让孩子自己面对当下的小问题,学会负责任,总有一天会出现大问题,而父母后悔也来不及了!

2014年3月10日星期一

平衡赏与罚

多年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观念,一直在美国教育界盛行,并被各地教师付诸实践——孩子们通常每天都会得到肯定,稍有表现就可得到言语等方面的奖励。不过,任何观念都不能绝对化,全美各地都开始对这一观念作出反思。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越来越多的教师正摒弃这种空洞的表扬的做法。基于心理学以及大脑方面的研究,教育从业者们打算使用一些更精确、科学的表扬词汇,以促进孩子们切实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承担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育水平在全美居前的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即在发生类似转变。

报道说,过去30多年的大量研究表明,轻率的表扬对学生无益,反而会干扰他们的学习。我们倾向于认为能将自尊拱手交给孩子,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萝尔·德韦克表示,但常常事与愿违。

德韦克在蒙哥马利县等地进行的研究显示,夸奖孩子智力高,例如你太聪明了,通常也弊大于利——经常被夸奖聪明的孩子更容易逃避那些可能损害他们声誉的困难任务,而被夸奖很努力、敢于冒风险的孩子更乐于接受挑战并实现更大的成功,相信智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学习新事物不断发展的孩子,其长期表现也更佳。

这样的结果具有科学基础:大脑造影显示,一个人学习和实践新技巧时,其大脑皮层神经元之间的联接会更加牢固,勇于接受挑战的孩子更容易被激发出一种对成功的控制感。

报道援引《用奖赏惩罚》一书的作者阿尔菲·科恩的话说,大部分表扬会鼓励孩子成为表扬瘾君子,会导致他们依赖外界反馈而不能培养自身的判断标准以及学习动机。

报道还举例说,布鲁金斯学会布朗教育政策中心200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8年级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只能算得上中等,但他们的自信心却非常高——与新加坡、韩国等成绩更好国家的学生相比,美国学生更容易报告说自己数学学业较好

~~~~~~~~~~~~~~~~~~~~

多年来华人社会在接触西方教养方式之后,无论是老师或父母都极力检讨过往吝于赞赏的缺失。诚然,华人在“谦虚”的前提下,一向不标榜自己或家人的优势,感觉称赞会令受者产生傲慢,并恐被外人笑爱自夸,不知耻。而在不称赞的环境里成长,孩子失去了自信,或为博得家长认可,委屈了自己。

由上述的报道可知,这其实是过与不及的课题,孩子太容易得到赞美,尤其是“空洞的表扬”,往往无法接受失败,也失去了奋斗的意志。

平衡赏与罚,具体和适度的赞赏是我们要学习的态度!

2014年3月3日星期一

网上霸凌

我国七成青少年 曾经历网上不愉快事件

发布日期:2011-11-18 来源:联合早报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年龄介于8岁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71%曾在网上经历过不愉快的事,包括接触到含有血腥或色情内容的网站,成为网上霸凌受害者,或者收到陌生人的交友邀请等,网上不愉快经历的概率,比全球平均62%高。

虽然如此,大部分儿童和青少年却习惯向父母隐瞒他们在网上遇到的不愉快事件。超过半数儿童和青少年表示,若发现父母在旁察看,就会停止浏览网站。26%的儿童和青少年也承认,当父母不在场时甚至会浏览成人网站。

昨天发表的诺顿家庭上网报告Norton Online Family Report)是由资讯科技安全公司赛门铁克(Symantec)撰写,该公司在今年2月至3月之间调查包括新加坡在内的2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9600名家长、孩童以及教师,新加坡有500名父母、200名少儿孩童以及100名教师受访。

报告显示,活跃于社交网站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碰到棘手的问题,近八成拥有社交网站户头的儿童和青少年会碰上不愉快的事,没有社交网站户头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只有两成碰到同样的问题。

超过三成的儿童和青少年也会向父母隐瞒他们在网上遇到的不愉快事件,因为担心父母会反应过度,四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担心如果告诉父母,自己会惹上麻烦。

调查也显示,41%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网上购物习惯,但其中六成是背着父母这么做,将近一半在未获得父母许可下,使用父母的信用卡购物。

然而,超过九成接受调查的父母却认为,知道孩子在网上做什么,87%也制定孩子上网的家规。这意味着,父母和孩子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沟通隔阂。

针对这些家庭上网情况,非盈利福利组织CARE Singapore属下的心理学家林福星(33岁)建议,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注意与孩子培养感情,而不是一味的阻止孩子做这做那。

他说:父母应该以孩子理解的语言来与他们沟通,譬如,晚餐时间到了母亲大声叫房内的儿子出来吃饭,他迟迟不愿意出来,可尝试发送即时短信(instant messaging)给儿子,效果应该不错。

林福星也透露,近年来沉迷于电玩游戏以及遭受到网上霸凌的儿童和青少年有增加的趋势,一个40人的班级中大概有67名学生曾经历过。与此同时,儿童在网络运用上越来越早熟,小学五年级的儿童普遍对网络技术了如指掌,中学二年级的青少年则已和成人没两样,了解网络上的各种人际关系。

因此,他认为没有一个方案可完全解决问题,关键是父母需要制造一个有利于沟通的开放式环境。他说:如果要限制孩子把太多时间花在网上,不妨鼓励孩子自己做个时间表。

~~~~~~~~~~~~~~~~~~~~

上述报道已经是将近3年前的调查,但网上霸凌的严重性相信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者年龄层的降低而增高。有否上社交网站和遭遇不愉快事件的比例是8:2,可以想见在虚拟世界里,人类的劣根性更容易显现!

身为家长在不可阻挡的趋势里,必须教导孩子保护自己、设定界限,并保持密切的亲子沟通管道,让孩子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无须独自面对,他们永远拥有父母的支持,这是最重要的亲子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