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5年12月28日星期一

会思考的孩子

先进国家的教育和你想的不一样:「老师的存在不是给孩子知识,而是让他们具备学习能力!」

文:黄农文

先进国家的教育方式是如何呢?为什么许多人都说那样「比较好」?借着了解他们的教育方式,我们或许也能想想:对教育而言,到底应该重视什么? 

以色列:自己找答案
犹太人的教育中,发问和讨论是很重要的一环。我曾看过介绍以色列的相关节目,里面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教育方式:画面中,小学生们分成好几组,面对面坐着、正在认真讨论。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讨论式教育的优点:「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思考的方法,也就是让他们学会自己找答案。」即使在大学里,仍然采用面对面讨论的方式授课。

从小就借着提问和讨论培养思考力与创造力,是犹太式教育的特征。在讨论的过程中,为了不输给对方,会产生一种微妙的竞争心理,所以会试图用更好的理论来说服对方,也会更努力深入思考,自然而然发挥「挑战与回应」的效果,讨论也变成诱导学生动脑的有效刺激。像这样,不但能培养逻辑力、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的沟通力,还可以避免陷入思考盲点、养成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和理解力;另外,透过讨论,也能培养社交能力。

从小就习惯持续思考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比较具有挑战精神。 「chutzpah」(发音近似「虎子帕」,有大胆、自信、放肆、不惧怕权威的意思)是犹太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这种个性和教育方式让他们乐于挑战、重视过程甚于结果,就算失败了,也几乎不会有挫折感,并且勇于提出和其他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也正是他们能席卷诺贝尔奖、掌握世界经济脉动的重要因素。

芬兰:弹性才是一切
如果提到「教育先进国家」,很多人都会想到芬兰。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每三年会举行一次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画,自二○○三年以来,芬兰的整体表现始终稳坐全球第一,并且写下「没有跟不上进度的学生」的教育神话。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二次大战刚结束时,芬兰仍是欧洲最贫穷的农业国家。不久后,他们认知到工业化时代即将到来,于是在教育上投注大量资源,希望能借此振兴国力,经过了三十年努力,终于开花结果。

芬兰的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毛额的百分之六,是OECD国家中占比最高的。芬兰的老师至少要有硕士学历,待遇也仅次于医师和律师,而且在教学现场所拥有的弹性和权限也很高,这是让芬兰优秀人才投入教职很重要的诱因之一。举例来说,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学程的录取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七(甚至更低),热门的程度简直就像许多人为了成为医师或律师而抢破头一样。

在芬兰的中小学,一个班级最多只有三位老师,其中两人负责教学,另外一位老师负责引导学习较落后的学生。芬兰的上课时数和课后复习时数都低到让我们难以想像,但是他们重视跨科别学习、重视思考与统整,更重视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差异性。芬兰也有考试,但以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题目为主。举例来说,芬兰小学的考试会用这种方式出题:

飞行的历史始于一七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那天,法国巴黎的某位侯爵和他的科学家朋友搭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热气球飞了九公里,飞了二十五分钟。一九三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但那架飞机只飞了几秒钟。

六年后,飞机的设计有了十足的成长,法国人布莱里奥驾驶飞机成功横跨英吉利海峡,这次飞机飞了二十八公里,飞行时间是三十七分钟。又过了十八年,查尔斯.林白一个人驾驶飞机从纽约飞到巴黎,成功横跨大西洋,他飞了五千八百公里,花了三十三小时又三十分钟。

请问:
一、法国侯爵的热气球是在哪一年制造的? 
二、布莱里奥第一次驾驶飞机横跨英吉利海峡是哪一年? 
三、林白成功横跨大西洋是哪一年的事? 
四、布莱里奥成功横跨英吉利海峡时,再飞多久就会满一小时? 
五、林白的飞行时间如果想满两天,还需要再飞几小时? 
六、布莱里奥飞越英吉利海峡的时间,比法国侯爵热气球的飞行时间长多久? 
七、从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到林白横跨大西洋,中间相隔几年?

这些题目都不是单纯套公式或背诵就可以解答的,必须具备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这样的题目才是能成功引领学生挑战并建构逻辑的题目。 

德国:有兴趣最重要
举例来说,德国的小学会花很长的时间,不断反覆练习从一加到二十。老师不会直接教学生怎么算;至于要用手指还是脚趾去算,那是学生的自由。孩子算出答案前,老师和家长都只会在一旁陪伴。因为在德国的教育理念中,兴趣是最重要的,借着长时间接触和思考,让孩子找出与问题相处的办法,也等于让他们不断自我挑战。

许多德国学校没有「预习」这两个字,老师甚至会要求家长「别让孩子预习」,因为教导学生是老师的分内工作,家长不需要在家里当第二个老师。而且预习会让孩子觉得「我已经知道答案了」,反而忽略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的互动,甚至妨碍其他人上课。

一位德国小学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明德国的教育哲学: 
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水准。身为一名教育者,应该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帮助他们创新思考。同时,我们应该牢记:老师的存在不是为了教给孩子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具备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德国学校十分重视户外活动和体育,课程时数甚至比英文还多,至于理由,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邦对学校体育课的相关规范中就可以了解:
「可实践全人教育的体育,是青少年时期学习的科目之中,无可取代的课程。」

我完全同意这个论点,尤其是团体竞赛,可以让大家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果想在团体竞赛中获胜,只有自己表现得好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所有人互相合作才行。透过体育竞赛,除了能了解到合作的重要,还能了解如何截长补短、学习领导能力。许多欧美大学都很重视学生过去有没有参与学校社团或担任干部的相关经历,因为领导力高的人,不但思虑较周密、较勇于面对问题,也比较没有个人主义的倾向。

法国:我思故我在
简单来说,法国的课程重心就是「讨论」或「逻辑」。法国有良好的哲学思辨传统,这种传统也让法国人不管在艺术、文学或基础科学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除了外语和数学,法国中小学的考试题目几乎都是以「申论题」的型式出题的。评分的标准在于对题目的理解力及逻辑推论能力,据说每一科考试时间都长达二至四小时,虽然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建立自己的论述,对体力却是一大考验(再次重申:养成运动习惯很重要)。

法国的高中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名为「le baccalauréat」的会考,考试分成三组,可以依个人兴趣选择组别。这种会考不但是毕业资格考,也等于法国高等教育的入学资格考,因为法国大学采用申请制,只要会考及格就能申请入学。

早在一八八年,哲学就已经成为法国中学教育的必修课,依组别不同,高三的学生每星期至少要上两个小时的哲学课(文学组则高达八小时),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培养思考能力的重要学科,并且希望透过反覆思辨的过程,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会考的哲学考题非常灵活,包括:「自己无法意识到的幸福是否存在?」「幸福是否只是一闪而逝的东西?」「现在的我是过去的总和吗?」「梦想是必要的吗?」 「如果可以从过去脱离,我们是不是就能真正自由?」等,既没有范围,也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深入思考,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回答起。 

哈佛大学:说出你的看法
美国的哈佛大学向来采取讨论为主的教育方式。辞去美国大型法律事务所工作、现任首尔大学法律系助理教授的约翰.莱特诺曾说过,他在就读哈佛法学院时,教授是以「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上课的以提问、应答、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电影《金发尤物》就是以哈佛法学院为背景,电影中时常有教授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以「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授课的场景。

韩裔美籍音乐家史克特.宇曾经担任首尔市立交响乐团客席指挥,他在哈佛大学专攻物理。当记者问到,主修明明是物理,为什么他又会选择音乐时,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大学所学到的,不是物理理论,而是思考的方法;而不管是音乐或物理,思考方法都是很重要的。

大家对桑德尔教授的「正义」课程应该也很熟悉。桑德尔教授会先说明一段简短的内容,不断向学生抛出问题,再从他们的回答中找出新的问题,借此引领学生思考与讨论。这和一般填鸭式教育完全不同,而是透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某个现象或事实背后的种种逻辑推理。 

强化提问和讨论,教出会思考的孩子
从以上这些国家的例子可以看出,所谓的「先进教育」重视的并不是一般的知识传递,而是透过讨论和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针对一个议题深入思考,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论是文字或言语)。越是卓越的教育,外显记忆﹙外显记忆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记忆,也就是可以让人回想已知资讯的记忆﹚的比重就越低,透过体验学习的内隐智能比例就越高。以这种方式所教育出的孩子,不是只会考高分的机器,而是具有逻辑性、思考力、创造力的人才。

~~~~~~~~~~~~~~~~~~~~


这是作者在以上书籍里的摘录,很值得父母亲们参考。认同德国老师的做法“甚至会要求家长「别让孩子预习」,因为教导学生是老师的分内工作,家长不需要在家里当第二个老师。”家长和老师的角色很少有父母可以同时扮演得恰如其分,多数还造成了孩子的压力,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中国人传统的权威感,也让两代之间少了“提问-应答-讨论”,甚至是辩论的空间,我们普遍擅长于服从,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慢慢也缺乏了思考的能力,这是很可惜的。也许家长们可以从家里做起,培养孩子独立思辨的能力,让他们喜爱学习,这会是将来的社会所需要的!


小启:明年一月将刊出《身心灵篇》敬请期待,也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2015年12月21日星期一

家务教育

日本的幼稚园教我的事:小孩一开始该学的不是功课,而是「责任感」

作者:Mayi

日本学校一年有好几次的课堂参观,老师和学生照常上课,家长就一字排开站在壁报板前安静观课。我留意到孩子的书桌下有两条毛巾,用衣夹夹好,像我们洗衣服会晾干一样,只是换了地方在自家书桌下。

我好奇,放学后我问儿子:「在书桌下那两块布,有什么用途?」儿子说:「打扫课室用的。」我问:「那为什么有两块?」儿子说:「轮流用,湿了一块明日干了就用。」我打趣说:「可否偷懒不打扫的?」儿子一脸认真:「当然不可以!先打扫自己地方,再打扫在自己附近的走廊,之后老师会检查。偷懒不干净的话一看就知道了!」

几天后,我想起儿子在校园里穿的「白饭鱼」(「白饭鱼」是香港的戏称,日文称为「上履き」)已经好几个星期没有带回家洗了。我吩咐儿子务必要带白鞋回家,妈妈要洗,否则臭死了。他说:「我已经洗了。」洗了?那是一对鞋,不是毛巾。怎洗? 「老师带我们全班到天台洗,洗后放在天台晾干。」有没有用洗衣粉、肥皂? 「有。先用刷擦干净,再洗走所有泡才合格。洗后要用力捏,才可以晾。」我一脸狐疑。 「不用担心,我洗得很干净,不会臭的。」儿子样子很满足,好像完成了创举一样。

有言日本人学校重自理能力培养先于学术。幼稚园完全没有功课,回校就是唱游、听故事、画画、做劳作、玩耍。幼儿班开始,小孩要会学会运动后要自行换衣服、绑鞋带、扣钮、自己用筷子吃饭、吃饭后抹台、放学前抹地。到高班,老师更会叫家长只预备白饭,小孩会在老师陪同下用刀切食材、开炉煮咖喱。幼稚园的三年间学会什么呢?在大人眼中都是很小的事,可是却是小孩一生受用的常识与能力。到小学,自理能力的训练仍然继续,只是难度高了而已。

身边的朋友都有请工人姐姐帮忙。有时我也很羡慕他们夫妇俩随时可二人世界,我也羡慕他们的工人姐姐能做家务、买餸煮饭、接送小孩上学放学等等。可是,日本人外子一直不为所动,他说:「我妈妈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带大我们两兄弟,为何要请工人帮忙呢?」可是由早上五时开始起床做便当、接送上学、买餸煮饭、做家务、还有兼职真的很累。 「你作为母亲,不就应该训练孩子自理,要他们自己收拾玩具、清洁地方吗?日本妈妈都不会像香港家庭请工人姐姐帮忙的。」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我都在思考这到底是我的能力问题,还是文化观点不同的问题。

是不是香港这环境令人很轻易就把家务外判呢?(生活逼人,父母都出外工作,假手于人有时也很无奈,我懂的。)是不是我们太呵护孩子、不相信他们有能力自理呢?是不是我们太急躁,在孩子花很长时间尝试穿鞋子换衣服之前,我们已经嚷:「赶时间出门,别耍,我来!」呢?是不是我们嫌麻烦,在孩子把玩具和书散落一地之后,我们又为了省时间而代为收拾呢?

家务本来就不是小事,家务是一头家的细务,也是每个家人的责任。孩子由何时起发展出责任感呢?就是脱鞋后要放回鞋柜、玩玩具后要收拾,保持家里整齐是第一个为家承担的责任。随他成长能力越大,他要承担的家务也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大了;成年搬离父母,生活不需要父母担心;为人父母后,可妥善照顾好子女(一个婴儿所延展的支出和家务是倍数计!)、肩负一头家的责任,家务的教育就算功德圆满了。

~~~~~~~~~~~~~~~~~~~~

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是父母可以给孩子一辈子受用不尽的礼物,但我们的社会普遍并不注重。尤其聘有女佣的家庭,家里的杂务无分大小,一律由女佣代劳,好像不“物尽其用”就会很吃亏。但其实到头来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更认为做家务是低下的事情,丧失了对家、对物的珍惜之心,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盼望家务教育可以成为大家重视的一环,能看作比成绩和功课更重要来培养孩子!

2015年12月14日星期一

教养有方

教育孩子有七大忌讳要避免


(文摘自网络)

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但是不少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误区,自己却全然不知,这样就会让孩子无法健康成长。教育孩子要掌握方法,下面7个忌讳一定要避免

一、过度照
 在许多小孩一生下来,就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其结果却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有些孩子被喂食到了两三岁甚至更大,小手缺乏拿汤匙、筷子的练习,会导致手 部肌肉的发展问题,上了小学可能连写字都会很困难。因为怕孩子噎到,所以一直给孩子喂食柔软的食物,会让孩子没法发展咀嚼能力,甚至没办法正确发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热、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负,处处保护的结果,反而是在伤害孩子

二、说教太多、身教太
许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书,自己却在看电视。要求小孩要有礼貌,自己却一天到晚对孩子破口大骂。当父母言行不一的时候,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反感。如果希望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就该尽量陪着他读书。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礼貌,表现出你对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只关心学业,忽视其他生活能
现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对孩子的投资全都放在成绩上。但学校只能给孩子颁发毕业证书,却不能给孩子就业保证书。拿到高学历、好成绩,并不是竞争的结束, 而离开学校才是竞争真正的开始。父母除了在乎孩子外在的分数、学历、学校之外,对于孩子内在的美德、快乐和健康等,更需要关心

四、用来满足孩
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只要掏出口袋里的钱,就能买到各式各样的东西。父母买给孩子的东西不断增加,却不见得能增加孩子的快乐。现代人只有消费,除了买,还是买,孩子除了得到那买来的东西之外,却失落了许多学习和成长

五、负面的言语太
你不要……”你不可以……”为什么你总不听我的话……”等等。负面的词语太多,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防卫机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纠正他的缺 点,他的大脑会渐渐形成一种反应,一看到你就紧张、害怕、甚至产生敌意。负面言语会压抑孩子的天赋,而正面的欣赏和鼓励会让孩子表现得更

六、害怕输在起跑线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结束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孩子的成长就像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阶段时,提早学习往往没有效果,甚至伤害孩子的心智

七、完美主
有研究表明,许多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孩子,往往都是父母造成的,他们被父母的要求与期望逼得喘不过气,最后只好宣布放弃。父母应该给孩子一条活路,也给孩子一条退路,如果孩子没有办法考上第一志愿,他还应该有一条退路,退一步海阔天空也不一定

只有失败的教育,没有失败的孩子。这就话一点不假,父母的教育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要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一定要懂得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

辅导员的话

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不同的孩子,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掌握方法,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2015年12月7日星期一

让孩子为自己负责

父母不要养成催促孩子做事的坏习

(文转摘自百度

很多父母都有催促孩子做事的习惯,通常由早至晚,由催促刷牙洗脸到穿衣服,催促做功课到不要看电视, 很多时候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催促孩子。 其实,家长老催促孩子的危害大。 

家长老催促孩子的危害大如果孩子做事情,大人总是去催的话,孩子就会养成习惯,什么事情都要别人催才能去完成,孩子就不会主动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就会缺少责任心。父母凡事催促,孩子习惯了,会以为不催就不要做,更坏的会以为所有事都是爸妈的责任。那么,如果你经常催促孩子,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1、对父母形成依赖心理孩子在生长发育中,存在依赖心理是正常的,但依赖过度,却会对孩子带来不利。当孩子还未正式上学时,孩子会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去认识和尝试新事物,并初步地去适应这个环境。可是,很多时候,当孩子想去尝试的时候,也许做事情的速度比较慢,父母就不耐烦,总是催促孩子。例如,有些小孩子出门的时候,会模仿大人,尝试自己穿鞋子和袜子。可是,父母觉得他们这样做比较慢,为了缩减出门时间,通常会阻止他们自己尝试。由于父母的阻挠,孩子会觉得这种穿衣、吃饭、出门的事情,只是父母的事情,跟自己毫不相干孩子尝试新事物的行为如果一味地遭到父母干涉,他们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最后只能放弃对新事物的探索,潜意识里会觉得,父母能够帮忙解决任何事情,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2、孩子责任心减弱孩子对自己凌乱的房间视而不见,不主动打扫,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犯了错不敢承认,总是强调别人的过错……这些都是孩子缺乏责任心的表现。那么,孩子缺少责任心,也跟父母的催促有关。例如,孩子外出之前,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带少东西,就在孩子收拾的时候,不断催促带食品,带衣物。由于父母的催促,孩子就会认为在自己每次出门前,父母总会催促自己,自己不需要有什么责任心去记住该做的事情。因此,父母在孩子做事情时,对其催促太多,只会造成孩子的责任心减弱,养成粗心的坏毛病。

3、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着干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世界是充满神奇的。但许多大人们不理解孩子们的好奇、探索心理,总认为孩子是在瞎闹,于是经常催促孩子做别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小女孩睡前很爱看漫画书,但家长总是催促女儿去睡觉。在妈妈的经常性催促下,有一天,小女孩的逆反心被激起,不听妈妈的话,反而跑去玩游戏了。其实,当孩子对某样事情或者东西入迷时,父母首先应该给予理解,然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解释,而不是粗暴打断催促孩子去做别的事情,这才会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 

家长不催促,三招让宝养成好习惯

1、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对于任何人来说,责任感都是十分重要的。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益于他能够尽快适应社会,承担起照顾家庭,独立完成工作的责任。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交给孩子的任务难度可以逐渐增加。做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最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按时去完全。让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帮孩子制定时间计划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这样才能让孩子懂得如何合理安排事情的轻重缓解。家长可以这样训练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以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比如,多久洗完脸、多久刷好牙,可以用小闹钟作为提醒的工具,让孩子有一定的危机感。当孩子做事情很慢的时候,爸爸妈妈要有耐心。尤其是孩子刚开始学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妈妈要多加鼓励,哦,宝宝做完了呀这么快,如果再快点就好了,这样我们玩下个游戏的时间就多了这样反复提醒,孩子就知道,只有及时完成了手头的事情,才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3、提升孩子做事能力,提升效率要想让父母不再催促孩子,提高孩子的做效率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家长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小孩子往往对故事书很着迷,不如找一些有关名人守时的儿童读物,让孩子明白,如果不遵守时间,会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不便,这些生动的故事能让孩子从中受到大的启发。提高孩子做事效率,父母可教导其相应的做事技巧。例如,通过合理安排时间的办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在日常活动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来提高效率,使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样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窝耍赖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长一起去上幼儿园; 再如,吃饭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张动画片的盘了,否则时间又被拖延过去了。

要改善这种催命符的坏习惯,为人父妈妈要学会下放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孩子自觉完成该做的事情,才会进步

~~~~~~~~~~~~~~~

辅导员的话

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很多时候都习从于与父母的互动,父母如何与孩子互动、沟通,不知不觉便培养了孩子的某些行为习惯,身为父母要特别在细微处留意,不要越俎代庖,造成孩子依赖的心理,影响他们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成就感

2015年11月30日星期一

超越自我 

文:恩昡

心理学家里曼认为老年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超越自己,并且把自我的界线拓展至超越自身个体。他曾写道:不管是否以宗教的形式呈现,或透过认知、神秘经验、默想或伟大的爱――这些超越性的经历是老年时最美的经验。

到了老年,随伴着生活的方式由繁渐简。老年人若能自主地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活着,就已经证明他们能过超越自我的生活。

超越性中,老年人会将紧抓在手的自我放掉,并让自己投身于比自己更伟大的那一位。他也可能会产生一种宇宙的感受。在这种感受中知道自己跟整个宇宙合一,感觉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而消除了孤独感。

老年人可能在灵性方面获得经验,也可能面对自身信仰的挑战:是坚守信仰、抑或放弃信仰?这些想法或许是他们从来都不敢这么思索的但此时却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进入深切的思考中。

一旦老年人开始怀疑:当他们面对许多痛苦的经验、失去伴侣或孩子、病痛或寂寞,到底还有什么能够扶持他们呢?这时就面对灵性的挑战。

此时,老年人应该建立自己的生活仪式,每天都过着规律化的生活。他能够过自主的生活,自己可以安排活动:参与社区生活、灵修生活,关心所愿关心的事,把生活与灵修相融合,这样的仪式是他生活乐趣的来源。随着他自我设计的生活方式与灵修,将使他感觉到良好的个人的存在感,并获得内心的自由。

这种生活仪式让他获得家乡的归属感。这个归属感使他更致力于将自己投入创造超越自我的感受与行动,并从中获取生命的泉源。


小启:12月将刊出《亲子篇》敬请期待

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

修身养性

文:恩昡

人生来到乐龄的阶段,我们经历了许多的人际关系,也面对各种沟通技巧上的回应。此时,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培养一些美德,以便能够成功地经历变老的过程。这些美德应包括:自在、忍耐、温和、感恩、自由和爱。

‘自在’是我们能够全然地放下自我以及生命中曾经掌控过的一切。此时我们不再需要改变现实,而是诚然地接受它。‘自在’的态度让我们可以细心观察他人,却不会坚持要去改变他人,如此也就减少双方的压力。

因为‘自在’我们能够掌控时间,从容地处理事情,不再为琐碎的小事而费心。因为能够找到自己的重心,我们就不会让其他人任意转移自己的方向。懂得看待他人的差异性,不会任意判断他人;因而就能安然自在地处理身边的一切事物及面对他人。

当我们逐渐放缓在生活起居上的行动时,就得学习‘忍耐’那些让我们无法自主地掌控和难以忍受的事物。‘忍耐’也让我们学习容忍他人的错误和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学习接纳他人原本的自我,不加以评断和阻止。

或许在年轻时,我们都过于严谨或严肃地面对人与事。在迈入乐龄后,不妨学习‘温和’地对应人与事,这会让我们更容易地建立人际关系。凡事以‘温和’的态度来面对,身边的人将乐意与我们建立互动的关系。‘温和’使他人更愿意与我们亲近、共处。

因‘感恩’,所以喜乐。乐龄通常会以‘感恩’跟记忆连接在一起。当我们回忆起曾经经历过的生活事件,其中受人恩惠的、获得满足的、美好善良的,都使我们以‘感恩’的心来回应生命。拥有‘感恩’的心使我们更易于和他人相处,并得到照顾。

或许踏入乐龄,我们会变得僵化和固执,成了‘老顽固’;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执拗地固守单一想法。我们应积极地学习‘自由’表达个人的意见、心中的想法、感受,我们不受制于压力、不需要去证明自己的力量,只是诚实地表达出内心的实话。

乐龄也应培养‘爱’的能力。‘爱’让我们不再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但要愿意默默地付出。让我们散发出‘爱’的馨香,对于所相遇的人,都能够单纯地付出‘爱’。‘爱’能包容一切、对万事有信心、对生活有盼望、能忍受一切。‘爱’也给人带来保护、了解和承当‘爱我自己’的自由。

2015年11月16日星期一

面对孤独、学习独处

文:恩昡

到了老年时,身边的亲人都会渐渐地离去,而年轻人因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经常与我们共度晨昏。老人家面对着孤独的生活,心里肯定是很难忍受、接纳的。我们会感觉到孤伶伶的,被他人忽视、排挤、得独自面对困顿和无奈。

诗人赫曼塞认为,能接受孤独,就是迈向智慧之路,若无法面对自己的孤独,就永远不可能变得更有智慧。

我们要学习向孤独挑战,拒绝与孤独为伍。因此,我们将心力专注于个人的生命社会人群,将自己奉献给有意义的工作或事件上,让我们的心智运用在实际的事务中,以智慧来造就更圆满的人生。

另一方面,在变老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学习独处,尝试享受独处的时间。一个人时,我们可以安静地读书、写字、作画,欣赏音乐、戏剧、歌,或者是默想、禅修。当我们能专注在这些活动中,它既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及灵性修养,也让我们充满了智慧。

在吵杂与充满怨怼的生活中,以充沛的能量来处理人事物的矛盾,化解莫须有的纷争,是我们运用智慧的成果。当老人家能在宁静中安度岁月,展现长者的风范,年轻人将更愿意与我们相处,从老一辈身上看到岁月留下的光辉,活出了生命之泉。

在独处之际,能觉察寂静之美、自然之美,它们深入内心,让回忆走过我们的生命,肯定生命中具价值的事物。惟有真实地触摸到内心深处,接触到生命的本质,我们才能体会到心灵真正的幸福感。故此,也就能从容地领会变老的奥秘。

2015年11月9日星期一

活出丰盛的生命

文:恩昡

从工作场所退休后,正迈入少老年的阶段的人士,如何在现有的生活情里,活出丰盛的生命,是我们该认真探讨并积极规划的时候。

要成功地迈向乐龄生活,我们得认真的掌握生命艺术。我们需要以行动来达成可掌控的生活规划,也可将宽余的时间贡献给身边的亲友,同时也服务于社区。

想想我们有多久没有与亲友们相互探访,真正地关怀他们的状况,给予他们在精神面及生活面的关怀及安慰?我们乐于花些时间来陪伴他们,以解除他们的寂寞与孤独吗?我们愿意以具体行为来协助亲友,减轻他们在行动上的不方便吗?

此时,我们得重新评估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连结。在这空巢期,应着重调整双方退休后的生活习惯、兴趣、活动及情趣,以能达至夫唱妇随或妇唱夫随,共同携手开创新的生活方式,巩固夫妻情。孩子成长了、成家立业了、组织自己的家庭了,乐龄父母得适时放手,让他们去开拓自己的生活,我们尽可能只给予咨询,但绝不插手干预;这就创造了两代间的和谐共处。

在社区方面,我们是否能积极地参与各项社区服务,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来造福较多的老老年人,让他们在最后的生命旅程中更充满喜乐与慰藉?我们也可花些时间与金钱来进修,与时并进地学习更多、更有实用价值的技巧和知识?这些新技能与认知,将助益我们在为他人服务时能更得心应手,对于自己则是丰富了人生经验,为我们在心理、生理健康方面打下自我照顾的扎实基础。

除此,我们是否更愿意发展本身具有潜能的兴趣?从这些兴趣中陶冶心性、智性,发展自己内在的能量,使我们获得更深层的内在沉积,发挥正能量,使生命更趋温和、良善。

当乐龄人士能以正能量、祥和与慈悲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积极服务他人,那么他就活出一个丰盛的生命了!

2015年11月2日星期一

服务DNA

文:恩昡

今早,到税务局去,在该局的电脑系统荧光幕上,找不着所要点击的项目。因此,趋前向驻守在柜台的女服务员询问。我礼貌客气的提出询问,只见该女服务员竟只面对着电脑荧光幕,理都不理会!我垂眼见到一个牌子,上面书写着“柜台关闭”(英文书写)。我回过意,说了声:“对不起,原来柜台是关闭的!”。那女生这时才很不乐意地问:“什么事?”。

我按住心中的不满,向她提出我要征询的部门,并没有显现在荧光幕上,因此无法点击排队编号。她又是一脸冷漠的样子,要了我的税务单,随即在电脑上敲击,之后按了个编号给我。她还冷冷地说:“到后面的等候处等候!”。我回应了声“谢谢”,感到非常无奈。

接着,来了另一位女士,也提出询问,女服务员的回应还是那么的冰冷。

此刻我想,各个政府部门,不是正在积极地就各项民生政策,先行与民沟通,以了解将执行的政策给人民带来怎样的冲击?并在收集各方回馈后,再作适当的调整后,才正式启动政策的执行,将可能造成的冲击减至最轻。而各政府部门的前线服务员,是否应最先执行有效的服务DNA呢?

这次,我去纳税,觉得很不是味道,这位女服务员的薪酬是来自拿纳税人的税金哟!反观,上次我前去提询时,遇到的是一位热忱有礼的男士服务员,不但客气尔雅,还乐于教导使用者如何使用新的电脑服务。这样的礼貌与热诚,那才是真正的“服务DNA”呢!

柜台是与民接触的第一道桥梁,其沟通态度与服务素质最先被检视的,期待会有更佳的服务精神展现

2015年10月26日星期一

面对死亡

生老病死问题 老人如何正确面对

来源: 39健康网

    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遇到的事情,老年人对待死亡有不同的态度,有些老年人清楚地意识到死亡接近自己的时候,会告诉自己,死亡不过就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生活。也有些老年人将死亡视为解脱,产生我累了,我该休息了的感觉,因而能平静地面对死亡的威胁,也有的老人面对死亡会感到恐惧,那么,该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呢。

 面对死亡,大家肯定还是会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但如何正确认识死亡,怎样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专家提出了建议:
  
1.  老人要正确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要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不遵循这个自然规律。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正确地面对死亡,顺其自然,晚年生活才会过的得愉快而有意义。

2. 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泰然处之,一个老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比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恐惧心理。
  
3. 愉快地活好每一天,老年人在平常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心理、运动、饮食三方面。尤其是心理因素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现代社会长寿老人很多,他们无一不是保持着愉快的心情,想得开,放得下,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愉快地度过晚年。

~~~~~~~~~~~~~~~

辅导员的话
    
面对死亡,大家肯定还是会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但如何正确认识死亡,每个老年人都有不同的态度:有的老人会感到恐慌,有的老人会依恋拥有的一切而不捨得离开,但也有的老人会坦然接受,或将死亡视为解脱而平静对待。

如果你能把《爱》融入你的生活中,一直去爱着你生命中的人和物,当你把爱给予他们时,你就是没有死去,相反的你是获得新生和永恒。


小启:11月将刊出《狮城关怀篇》敬请期待

2015年10月19日星期一

再婚幸福之道

再婚老人怎样才能更幸福

来源: 99健康网

     老人晚年,可能另一半会先离去,现在很多老人选择再婚,找一个伴,对于生活对于心理都是好的,但是很多老人再婚后,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离婚,再婚老人离婚率是很高的,如果再婚后离婚,会增加很多的烦恼,所以老人再婚需要考虑的还是很多的,再婚老人如何拥有幸福生活,做到以下几点,老人再婚后可以有幸福的生活,老人来看一看。

  1.莫将新伴比旧伴
    许多丧偶老人都会想念以前的老伴,再婚后也容易将新伴与旧伴相比若新伴在某些方面不如原来的老伴,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新老伴面前夸奖旧伴。这样会导致新老伴的心理不平衡,引起摩擦不和。

  2.莫将原来的家庭阴影带入新家庭
    因为感情不和与老伴分开的老人,再婚后如果把原来感情上的阴影带进新的家庭,事事耍态度、提防新老伴,这样双方的感情就会出现隔膜,生活在一起也不会幸福。

  3.不要让经济问题侵蚀双方情感
    经济问题是再婚后双方最为关注的问题,如果双方都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私藏小金库或总将钱放在嘴边,为金钱而斤斤计较,这也会给婚姻带来阴影,而使新的婚姻难以维持。

  4.是不要因偏心导致婚姻夭折
   人们都认为孩子是自家的好,在孩子问题上,如果双方都偏袒自己的孩子,很容易使子女同老人形成对立,从而影响老人之间的感情。

~~~~~~~~~~~~~~~

輔导员的话:

如果老人在资产、个人钱财能分配均匀,和前妻孩子的亲情能取得平衡,而老人渴望寻觅一晚年伴侶,子女和社会应给予他们理解、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转变自身观念,打破外在的约束去追求晚年幸福。然而老人再婚必要考虑清楚,放平心态,不能因一时起兴就结婚,这样婚后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是不会幸福的。 

2015年10月12日星期一

老人常见心理症状

老人老来怪是心理疾病 该如何预防?

来源: 39健康网

什么是老来怪

人到老年,躯体和精神功能都会发生衰老大脑的血流量减少,摄氧量下降,精神细胞皱缩,神经纤维的再生能力减弱,从而引起精神功能衰退,心理随之发生变化,性格也会发生变化。此外,生理和精神方面也容易受到创伤。常服某种安眠药、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引起老年性精神病理改变,从而使老年人出现心理疾病。

如何预防老来怪

预防老来怪的最佳办法就是不要过分放纵自己,学会宽容待人,同时把老来怪看作老年人的常见病态,给自己一份宽松的心境。

另外一种常见老年病:多疑

多疑是一种精神老化现象,积极的解决办法就是采取精神治疗法。具体办法是尽量将注意力从自身转向他人,从家庭转向社会,比如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以及社会活动,以便加强与社会交往,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增强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要能坚持下去,所有的孤独感都会逐渐消失,多疑心理也会随之减弱、治愈。

~~~~~~~~~~~~~~~

辅导员的话;

建议当你步入老年期之后,应该结合自己的真实状况,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每天朝着目标不断前进,才会有充足的动力,让自己心理状况保持良好。同时学习在生活中放松和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天塌下来都要保持乐观,这才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