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5年5月25日星期一

唠叨是老化的现象

为什么年纪大的人爱唠叨?

来源:心连心网

生活中,有不少老年人话很多,整天唠唠叨叨、说三道四,反反复复没完没了。老年人为何会变得喋喋不休呢? 

首先,唠叨是老年人排除孤独感的一种手段。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心理要获得健康,需要各种环境因素的丰富刺激。如果缺乏这种刺激,人就会变得呆板而神经过敏。老年人从工作或劳动岗位退下来后,就会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一些“不顶用”的事情上。譬如热衷于回首往事,因而喋喋不休。晚辈下班回到家之后,老人就会尽情倾诉心中郁积之言。子女独立后不少事情不再听命于父母,本能的心理防卫功能会使老人坚持己见与习惯,不赞成小辈的意见和看法。或有的老人觉得自己别无所求,而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转而对下一代过分关心。

其次,老人需要通过话语的不断反复,来达到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的平衡。老年人由于大脑的退化和机能障碍,明显地引起感觉能力降低。老年人感知能力降低之后,这种心理活动的反馈就失灵了。

如看不清东西,就自言自语地督促自己集中注意力努力张望;听力减退,自己说的话连自己也没有听到,就会重复再说,力求使自己听到;看到别人开口,自己却听不清,就会产生焦虑,再三催问。

记忆力减退,更是老年人反复唠叨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短时记忆能力的障碍。老年人往往对眼前即事迅速遗忘,看文章,听讲话,必须重复几遍才能搞清楚;自己刚刚讲过的话,立刻又忘了,还以为自己根本没讲过,这样势必重复同样的话语。

总之,喋喋不休是老人们心理、生理功能退化的表现。作为晚辈,应该多给予关心和尊重。


~~~~~~~~~~~~~~~~~~~~

辅导员的话:

乐龄朋友应接受自己因生理和心理退化带来的改变,坦然告诉家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适当的与家人分享自己快乐的往事,避免重复哀伤的负面过去。同时,放下个人主观的成见和执着,接纳年轻一代的想法和作风。凡事以静心去体会,去领悟,晚年自然能安逸渡过。


注:下月将刊出《两性与婚姻篇》敬请期待

2015年5月18日星期一

不同类型的乐龄人士

了解老年人心理期待

来源:心连心网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心理期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成就型。有些老年人在是中青年时曾经在工作中做出过一些成绩,甚至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因而离退休之后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和自豪,他们喜爱同年轻人谈自己辉煌的过去,更希望年轻人尊重自己。此外,这部分老年人往往壮心不已,积极进取,希望有机会发挥余热。

  2.安乐型。有些老人离退休之后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同时认为既然从岗位上退下来了就应该安于清闲的生活,知足常乐,平时可以在家养个宠物或者锻炼身体,或者是认为自己年轻时把时间用在了工作上,没有时间顾及家庭,这时有时间了就要在家里多做家务和老伴、子女更多时间地相处等。总之,这一类老年人最让照顾他们的年轻人省心,家里人也应该用心营造氛围,让老人更好地享受天伦之乐。

  3.不服型。有些老年人平时身体好,加上有某个方面比较过硬的技术,因而可能会出现不服老的现象,他们认为自己身体还好,就要多做出些贡献,甚至很多事情一定比年轻人干得更好。另外,也有一种情况是对某种看法不服气产生的,如同事在某个方面曾经超过自己,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而不服,即使退下来了还要用事实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等。

  4.求助型。这部分老年人或是因为经济条件差,或是因为健康状况不佳,或是因为配偶离去,倍感孤单,因而特别需求帮助,尤其是需要子女对自己的照顾,这部分老年人如果情绪不好,常常会产生失望的感觉。照料好这样的老人不仅仅是儿女们的事情,所有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爱心,让老人感到温暖。

  5.衰弱型。身体的衰老必定会影响生活,这类老年人常常感到没有生活乐趣,感到苦闷,甚至是忧虑烦恼,日久可能会对生活失去兴趣,产生恐惧心理。家人应该多给老人关心,用心安排老人的生活,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快活起来

~~~~~~~~~~~~~~~~~~~~

辅导员的话:

你是文章內容中那一类型的乐龄人士?如果你是~

成就型:继续努力,去完成你晚年的后半部人生。
安乐型:安心的享受温馨家庭的乐趣。
不服型:参予能力范围做得到的活动,若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应适当而止。
求助型:虽然周遭有不少援助团体可以给予支持,但也应学会自力。
衰弱型:走出户外,多运动和多交朋友,以減轻个人和家人的负担,生活也才有乐趣。

2015年5月11日星期一

老人的价值感

无价值感”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来源:爸妈在线心理网

人生无价值感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所存在的非常危险的错误认知和心理体验,产生人生无价值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由于对人生价值的错误定位,二是源于认为人终归要死,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人生无价值感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消除人生无价值感必须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同时弘扬个体的主体意识。

生活中有无价值感对老人的健康和生命有相当大影响。在同样的时间段,责任感被激活,感到生活有价值的老人,他的快乐程度较高,健康程度亦较高;觉得生活不再有意义,生活已不再有价值的老人,生活的激情和活力也日趋缺乏,说话越来越少,很不开心,身体也慢慢垮掉了。

当人处于事业失败、年老、晚期疾病、经济拮据的状态下,常常会产生无价值感,带来消极的认知:我不能贡献社会,我不能完成个人分内的事情,不能积极参与有趣的事情,已成了家人们的拖累。无价值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寿命。当一位老人失去了价值感、责任感,会产生严重的沮丧、忧郁情绪,可能甚至连早晨起床的动力都没有,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任何事都不会有好结果。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到非常绝望。

生命的无价值感是一种自挫性的思维。事实证明,正确的认知,比传统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要有效得多。我们应当用理性的思维来代替那些消极绝望的想法,使人们对人的绩效、价值、尊严获得正确的认知,摆脱追逐名利的社会世俗压力,提供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能支撑人生的力量。这样,就能使人们不仅在成功中,而且也能在失败中,无论健康或患病,有工作能力或无工作能力,都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作为人,我是有价值的。

《精神心理学》的作者丹尼什指出,价值感能“将我们与他人、自然和生活的源泉联系起来,帮助我们超越和拥抱生活”。而丧失价值和意义感,则会使人迷恋于过去,困惑于现在,害怕将临之未来。保持和获致心理的健康,在人的生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许当所有其他东西都失效时,它仍能支撑起我们的生命。


~~~~~~~~~~~~~~~~~~~~

辅导员的话:

人生路上有平坦也有崎曲,生活中的我们遇到快乐和哀伤的事,往往影响着个人情绪的起伏,所以不管你是成功或失败,平庸或超越,顺利或挫折,只要做个有〝价值感〞的人,你的生活自然会过得有意义。

2015年5月4日星期一

年轻的心

人生的至乐——老顽童

来源:爸妈在线心理网

老顽童这个称谓沾了一个“老”,其实并非老人才有资格做老顽童,一个人只要在别人认为必须成熟的年龄时,还保持着一种对世事的乐观,他就称得上是一个老顽童。

一个人要做个老顽童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前些日子看到一个故事:在二战期间,一名士兵被敌方俘虏了,敌方的军医将俘虏的双眼蒙住,将俘虏绑在一张床上,在俘虏的手腕静脉处扎入一支注射针头,并导上一根导管,在床侧放一个盆子,然后告诉俘虏说:“我将放你的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为止。”两天后,那个军医再观察俘虏时,发现他已经死了。其实,军医并没有放俘虏的血,那根导管的另一端是封闭的,液体滴在盆子里的滴答声,是由一个底部有小孔的容器装上水后让其滴落在盆中发出的。这位俘虏表面上是死于敌方军医之手,实际上是死于对生活的失望,死于对战胜人生黑夜缺乏信心。

做老顽童不是幼稚。幼稚是面对生活的无知,是遭遇复杂与艰险时的茫然。而做老顽童则是认识事物本质之后对自我能力的确信,对生活挫折的征服,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一个幼稚者可能把自己的前程葬送在轻率里,一个乐观者却只会把爱情、事业的失败沤成成功的肥料,让人生最终开放出艳丽的花朵。幼稚是我们要尽力避免的,而乐观却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世上的人常常喜欢追问人生的至乐,其实,生命的至乐莫过于痛痛快快地说自己的话,干自己的事,做一个通体透明的老顽童。      

~~~~~~~~~~~~~~~~~~~~
             
辅导员的话:

乐龄朋友应尽量接触美好的事情,多接近儿童或年轻人,以培养出新鮮的兴趣和思维,在日久的熏陶下,心态也会因此而变得活泼开朗。

心理学家认为乐龄朋友天天和自己同龄老人在一起,除了回忆和抱怨外並不能得到快乐。不如学学金庸笔下〝老顽童〞的处世态度,多与年轻人沟通,尽可能参予年轻人的团体话动,使自已虽年老,却拥有一颗年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