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活出精彩人生

文:恩昡

这个月初澳洲报道了81岁高龄的Louise Finnane女士过去16年来义务服务的生平记录工作:

露易丝菲内(Louise Finnane)相信人生故事所具有的力量。她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平凡的一面,在生命结束前,有理由记录下其之前所经历的一生,并把这个生命故事交予他(她)们的家人,那麽故事所承载的所有记忆就可以永远延续下去。

出于这一信念,南澳81岁高龄的露易丝菲内于2007年在阿德雷德北郊的Calvary医院开始从事起病人的生平记录服务,与她一起承担这项工作的共有17名志愿者,为接受安宁护疗(又称临终关怀)的病人们记录生平。

至今,菲内女士已见证了156部生平的完成并交予了病人及其家人。她说:「我们给病人们机会讲述他(她)们的故事,因为每个生命都如此特别。」「很多人不觉得他(她)们的一生有多麽不平凡,但当他(她)开始回忆、口述时,才意识到他(她)们人生中那些精彩的片段。」菲内相信「病人们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也是其生命最后阶段的护疗内容的一部份。」

作为一名志愿者,菲内同时也是阿德雷德North Plympton区的居民,表示她很幸运在过去的16年间从事这项生平记录工作,籍此为南澳贡献一份力量。菲内说:「当你将故事完成后再读给病人们自己听的时候,那种经历太神奇了,他(她)们会惊异于自己曾做过的所有那些值得回忆的事,我有幸亲身与他(她)们一起感受这一切。」

除了这份记录生平的志愿工作内容外,菲内还为那些接受安宁护疗的病人开办了弗拉•安杰利科(Fra Angelico)艺术欣赏课。

城市信息报北区版(City North Messenger)特此提名菲内女士为「澳洲骄傲」勳章(Pride of Australia Medal)之善心关爱组的候选人。

得知这一消息后,菲内女士表示:「这是整个团队的努力的结果,你不可能靠你自己完成这一切。我为自己能帮助那些走在生命最后阶段的人们拥抱自己的人生而感到高兴。

~~~~~~~~~~~~~~~~~~~~

这让人回想起201012月在淡滨尼图书馆上完三天的密集‘精彩人生’课程后,顿时人生观做了莫大的改变。这三天内,催化员以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开启参与者对基本心理学的认识。再以七个人生的课题让参与者分组讨论。这些课题围绕着人生重要起伏点、家庭历史、终生事业/工作、金钱的角色、我的生理和健康历史、我对死亡的经历或看法、我的精神生活与价值观和我的人生目标与追求。参与者从开始的拘束到大家能互相信任,并愿意踊跃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及经历,当中的辛酸苦辣及宝贵的历练都感动了这个团体,而那些较为悲观的参与者也从中得到鼓励及安慰,友谊就此展开了,整个团体顿时充满了温情。

课程的催化员在完成了整个活勭后,都会鼓励参与者用各种方式,如:写日记、照片编辑、电脑动画等方式来记录自己的人生故事,大家也都愿意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姿彩。

20111月完成催化员训练后,推动这个团体活勭的机构,因未继续获得社区津贴,而停止办理。我们当中的几个催化员觉得非常惋惜,就义不容辞地主动在社区推展此项计划,并以[活出精彩人生]为主题来强化这个活动的意义;我们也将当中供思考的问题增加深度和广度,让参与者不只追溯生命的前阶,还让他们思考现在能如何地强化及深化自己,让生命更灿烂。除此,我们也进而去探索对未来生命的意义,如何在现有的生命基础上,做更积极的准备,如:如何滋养身体健康、面对病苦、调整对物资的需求、对生活资源的筹划及支配、对临终丧礼的交待,让自己能及时与家人朋友做人生的告别礼等。

我们在数次的推展活动中,觉察到参与者都能坦然的面对自己现在及未来的人生,乐观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正向地面对及策划临终的各项事宜。他/她们都期望家人能依据他们的意愿,来处理他/她的人生最后的旅程。

记录生平不是临终病人才要进行的事,期待[活出精彩人生]这样的团体不只是推广及更多的乐龄人士,能更普及年轻的一代,让他们更早地为生命的每一阶段做好充满生气的准备。


小启:八月份将刊出《两性与婚姻篇》,敬请期待!

2013年7月22日星期一

期待加强推行‘临终关怀’志愿服务

完成三天由台湾临终关怀之母赵可式博士所主持的‘临终关怀与生死学’课程,及两晚临终关怀与灵修伴我行’的讲座后,相信很多人都渴望能投入‘临终关怀’义工行列。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推动及发展不及台湾来得积极与热诚,且面对培训等困难。虽然民间力量正积极推动,若得不到政策制度的助力,恐怕难以普及化。

有时候临终者面对肉体及心灵的百般煎熬,痛苦非常,希望快点离开,免得家人也受苦。但是侍奉父母至孝的子女们,却不让临终者离去,苦苦要求医生保住保存肉体,插管打针以延续生命,到头来两方面都精疲力竭。这些情景,总让人对临终者及其家属感到心酸难过。

‘临终关怀’的理念是:临终者在亲人关爱、和谐的氛围中,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场景来与亲人朋友道别;虽是哀伤难掩,却是平静祥和;子女们则有更充裕的时间及准备妥当的心情,向临终者尽四道人生的惜别,诉尽心中的爱与歉。

相信渴望投入‘临终关怀’义工行列的人士,是为尽力协助那些面对‘四道人生’困难的临终者及家属们,能够区别‘善终与歹死’,及了解‘生命的意义’。期待家属们能在临终者的最后人生阶段中,化解及放下心中的怨恨,重修彼此的情感,让临终者在宽恕中道爱、在感恩中惜别。虽然或许无法像在‘安宁病房’的护理人员那样,能为临终者做最后的梳理及打扮,但可以做到在临终时,使生者与死者能握手言欢、珍重道别,这未尝不是件善举。

岛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新生代却不足以替代,造成人力上及资源上缺乏互补,此时面对死亡的课题,国家建立完善的‘临终关怀’医疗及辅导体制刻不容缓。但如果等待正式的医护和社工体系完善再全力投入,是否又嫌稍迟了呢?若能积极加强招募及培训更多义工投入‘临终关怀’团队,或许更切合实效?

2013年7月15日星期一

辅导生涯之灵修力量伴我行

文:恩昡

个人学习辅导谘商的这些年来,对于各个辅导大师的创见及派系,都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理论概念,在为个案辅导时,感觉除了以自己较为熟悉和偏爱的理论框架作为经,有时还得以灵修作为纬,才能给个案带来觉知和力量,让他/她愿意去审思和做出相应的改变。

在辅导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对个案的某些投射,而引起个人内在情绪困扰,这时就必须去检视自己的潜意识为何会被牵动?此刻,灵修的能量就能帮助我去面对情绪困扰。

根据自己的经验,若能在每天有定时的静坐,并藉着呼吸或数息来平定情绪与心神,在静心后,觉察自己是如何被影响的、如何能将负向的能量引导为正向的能量,并将之传送给个案,相信这对个案及自己都有好处。

在宇宙中,正向的能量磁场非常大,且有力量去改变负向的能量。例如:当一位临终病人在获得家人及亲友给予的正向能量时,就能在平安中度过最后一刻。

记得父亲在肝癌末期住院时,因着对母亲的愧疚没有得到宽恕,而无法平安的面对自己的罪恶感。到了医生宣判只剩24小时的生命时,作为子女的,唯有央求母亲至医院,孩子们也到齐了,就以自己的方式来作阖家团圆和互相宽恕的仪式(2007年,还未见闻过临终关怀,更不懂得四道人生与别离)。此时母亲对父亲所积压的怨恨终于被释放了,父亲在获得妻子及子女的宽恕后,当晚就平安地离开尘世。

对个人而言,从小就在教会学校成长,21岁领洗成为家中的唯一基督徒。多年的祈祷与侍功增强了自己的灵性能量,让我有勇气带领这个不同信仰的家庭渡过重大的创伤,并修复了这个破碎的家园,对我来说是何等幸福。

没有信仰的人,或许无法觉知灵修的力量,但对于在静修中经验到灵修能量者,却是他们学习面对每天生活压力的最好良方。

2013年7月8日星期一

作好心理准备-以平常心对待死亡

数天前一位相熟的女士逝世,享寿68。此前住院将近一个月,医生检验结果是肾衰竭末期,估计只有半年的生命,因此不施予洗肾治疗。之后再预测只有三个月生命,最后,孩子们预感妈妈的生命熬不过这数日。

令人敬佩的是这位面临死亡的女士从始至终都没有埋怨,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前往探访时小心翼翼地问可以谈论死亡的议题吗?她自在地说,心理已经准备好了。尽管肉体与心灵都备受煎熬,却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抱怨,平静接受。只是两个孝顺的孩子,看在眼里、痛在心理,频频问道:“想对妈妈说,放心的走吧,没有什么需要牵挂的!这会是不孝吗?”

当下告知他们已在母亲有生之年,给了母亲最需要的爱与尊敬,尽了做子女的孝道,并分享如何以临终关怀-道爱、道谢、道歉、道别的方式来与母亲临终告别。这是为让母亲能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死亡,并放下对俗世的执著。

也让孩子们作好心理准备,正向接纳母亲死亡将带来的哀伤,顺服地面对死亡这回事。儿子不忍心向妈妈告别,但女儿在深夜里对着熬苦的母亲说了道别的话,祈求妈妈不要执著、不要牵挂、以平常心放下这个俗世。女士终于在次日下午,平静地告别俗世,孩子们看到妈妈了无牵挂,微笑着离开他们,背负的哀伤与痛苦减轻多了。


只要亡者与家属都在作好心理准备下,双方以平常心纳受,又能以道爱、道谢、道歉、道别的方式来面对死亡,则离别就不那么沉重了!

2013年7月1日星期一

令人期盼的《临终关怀与生死学’研讨会》

非常期盼参与即将于74日至6日举办的《临终关怀与生死学研讨会

在前两次由飞跃社区服务机构所主办的研讨会,发觉台湾在临终关怀方面做得比我们更早、更多、更好,人性的慈悲油然而生。从课程中认识到完整的临终关怀历程能使亡者与家属们在安宁护理人员的辅导及指导下,经过“四道-道爱、道谢、道歉、道别”的善终方式,让亡者了无牵挂与遗憾、生者获得陪伴及抚慰哀伤。尤其当获得正向的指导,家属的哀伤情绪能够得到同理及疏解,这对生者的身心健康是裨益非凡的。

最近早报周刊也以“生命中必须承受的重”访问了殡葬业者及连氏基金会,大家一致认为“在生前规划葬礼,能减轻亲人的痛苦”。为自己规划及处理好身后事,让家属至亲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身后事,将减少家人间许多的互相伤害与争执。让亲属在平安、和谐与安宁中与亡者共渡最后的时光,保留美好的记忆,这样才算是走完美好的人生。

飞跃社区服务机构再度举办《临终关怀与生死学研讨会,为我们揭开对死亡的恐惧感与哀伤感面纱,以及如何面对及接受死亡的事实,从中让生者意识到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四善-善生、善老、善终、善别”。另方面也学习如何面对处理与亡者的最后告别方式,使到双方都能在祥和的气氛中互道别离。

“临终关怀”让我们体认到死亡就是人生的最后一个旅程,并不可怕!但望为亡者与生者都带来互爱、互动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