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1年4月25日星期一

用同理心对话

同理心是辅导的中心思想。

很多人错以为同理心是同情心。同理心与同情心最大的不同处是:同理心是感同身受、将心比心。 而同情心是以一种比对方幸运、高超的角度去看事情, 去安慰对方。

同理心不是安慰对方,而是接纳当事者的情绪,觉察引起情绪的可能因素。

例子: 孩子放学回家, 向妈妈说今天同学不跟他说话。
如果妈妈的回应是:“我想你一定很难受了。”
这样的回应就是同理心的回应,孩子较会进一步描述在学校的情况。

而如果妈妈的回应是:“没事, 他明天就会跟你说话了, 他可能今天心情不好。”这是同情。
妈妈看似好心的安慰, 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你不明白他想表达的情绪,而让对话就此停下。如果明天同学仍然没有跟孩子说话, 那么好心的安慰就会变成另一次的失落。

替孩子说出他的心情!反映会让孩子对自我的情绪感受多一份体察与认识。

用同理心说话, 让对方觉得自己被了解了。被了解是所有沟通里最为重要的。
同理心可以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让人与人互相理解, 让人际关系更为靠近。
用同理心对话, 可以让对方更畅快的述说自己的心情及故事。

用以上的例子, 如果妈妈试图安慰, 孩子就算不同意, 他也可能不会说出真正的看法, 因为他觉得说了妈妈也不同意, 他就把话打住了。
同理心的运用, 也是让对方继续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有效回应。

有些人觉得用同理心沟通很虚伪, 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欠缺真正的关心及接纳性, 往往以自身的角度或价值感为出发点。尤其是只想赢了那场对话的参与者, 结果是赢了对话, 输了关系。其实你想真正的嬴了一场对话, 最基本的尺度应该是:我们之间的关系有改进吗? 而用同理心的对话, 常常不止让大家了解彼此, 更让关系改善呢!

使用同理心的困难是:搁置自己的成见与假设 , 让对方把话说完, 并且先去考虑对方可能有的感受,自制着不急于说明自己的立场。在谈话的过程中,不管本身同意与否,先听取别人的意见,客观地邀请对方说得更详尽一些,对很多人知易而行难,因为我们总想展现自己高于对方的思维,尽快地说服或开导,结果却欲速则不达!

记得在对话中, 还要时时加入同理心的回应, 如: 你觉得难过。。。, 你觉得不公平。。。, 你觉得被误会了。。。才会引发同理心的效果及正面回应。

你今天用了同理心对话吗?

小启:五月份我们将刊出《身心灵篇》,敬请期待!

2011年4月18日星期一

为情绪找出口

常常听人说, 你要控制你的情绪. 不要让情绪主宰你的人生.

而你, 真的能控制你的情绪嘛? 你可能可以控制一两次, 第三次你可能努力压抑, 而累积的压抑, 有可能会让你爆发更不可收拾的事情, 或压抑久了以后, 累积成了情绪病.

鼓励你对自己的情绪多一份体察与认识, 觉察引起情绪的可能因素, 然后引导自己了解情绪带给我们的讯息.

例子: 如果你很生气,而你却对自己说:“ 我不应该生气。” 那么这“不应该” 一定会带来冲突,因为你否决自己或他人有生气的权力.

在这里必须澄清, 不是鼓励发脾气, 而是鼓励了解自己的情绪的由来. 鼓励你做一些思想的工作, 去想想是什么事情引发你的生气, 是一些特定的几个说话的人特别会引起你的生气? 生气是在在乎对方的想法? 生气是因为委屈吗? 生气是自己的努力没被肯定?

情绪无法用正面的管道抒发, 生气不会自己离开,你越不正视它, 它就一直存在, 等待机会发作.

情绪没有对错好坏,情绪是人真实的感受。很多情绪是在无意识或潜意识下产生的, 多数与我们的过往的生活经验有关.

情绪包含你的种种感觉, 感觉与行动两者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认同及觉察你的情绪, 同时清楚的表达, 但你是不需要做出伤害性的行为来表达情绪的.

通过沟通来让亲密的亲人了解你的情绪, 而不是通过发脾气来让人知道你在生气.
沟通拉近人的距离, 发脾气让人对你害怕, 不敢亲近你.

当越不去表达情绪,我们的情绪无以得到彼此的关照与理解,人们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
正面及负面的情绪都没有对错好坏, 当我们允许自己庆祝快乐的事件时, 我们也可以允许自己表达生气或难过的.

负面的情绪是不会自己消失的, 压抑/视而不见/逃避/控制只会让负面情绪加重.
试想负面的情绪没有经过纾解与表达, 就被令马上消失, 可能吗?

鼓励大家, 不管正面或负面的情绪, 你都可以与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分享, 而不要去压抑它.

辅友会, 与你同行! 为情绪找个出口.

2011年4月11日星期一

倾听内在的声音

现今社会,很多人都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说话也是,希望说完后,事情就会变成他想的那样。
但事实是,希望结果与你想的一样,需要你全程的参与过程。

而交谈里面,常让人忽略的是倾听。
每个人都想讲,没人想听。
于是产生的结果都不是每个人想要的。

倾听是取得你要的结果最重要的过程。

以下有些回应,是以为自己在倾听的例子:
回话:“那件事让我想起我的经验…” 意思是:“我的故事比较精彩…”
回话:“如果我是你的话…” 意思是:“不要再埋怨了.该行动吧!”
回话:“别那么想!” 意思是:“不要用烦你的事来烦我!”

而这些回话,让说话者觉得被拒绝。

倾听就是要集中注意/有兴致/关怀/用心体会/确认/察觉, 然后表现出感动以及欣赏。
常常有人误会, 倾听是对某人说保证的话, 或对方建立一些共通性, 或对对方的话表示赞同, 或给与对方解决的方法.
要好好的倾听, 你必须把你想说的话先搁置下来, 而且要控制自己想要打岔或争论的冲动。让对方有时间慢慢表达自己对事件/行为背后的想法, 情绪, 思维逻辑。

倾听的过程让人觉得被重视, 而被重视的结果, 就会发挥潜在的力量, 让说话者找到能量去面对他的问题。

的确, 给方法容易多了. 为什么要化这麽多时间及气力去倾听呢?
因为你给的方法可能对你自己最有用, 而未必对对方有帮助!
藉由倾听, 让你听到对方的心声, 让对方觉得你正视他的想法。
比较之下, 倾听后, 两人的关系会变得较亲密。
说教式的方法, 让对方觉得自己能力不足, 而产生低自我价值,进而解乏自信, 时时都无法自己解决很多事情, 而依赖别人.

倾听你的亲密亲人或朋友的话语固然重要, 倾听自己的声音更是首要, 让自己有更多自省的觉察!


部分内容取用--
倾听:人际关系中沟通的艺术大众心理学邱珍琬译,1998初版

2011年4月4日星期一

辅导是什么?

很多人对辅导有很多问号?觉得有问题的人或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寻求辅导。于是觉得让人知道自己去辅导,是件没面子的事。又或者觉得辅导没有用,去了一两次以后就不再继续辅导。辅导不是特效药,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辅导的任务是辅助当事人能够发现/发掘自己的内在资源,了解自己有改变的能力及力量,让当事人有信心走自己要走的路。

辅导的中心思想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什么,会懂得为自己寻找人生目标。

辅导帮助人们可以不必依赖外在环境给的评价来断定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有时人们认为辅导就是与辅导员谈话,没有太大的作用,殊不知谈话会有帮助,因为谈话引发更多谈话,在谈话中,会让人们重新打造自己的人生故事或改变对事情的观感。

辅导员不是八宝箱,不是提供当事人最好方法的人,而是依着当事人的价值观,了解当事人的内在愿望,帮助当事人找到内在资源,履行自己的愿望。

辅导员陪着当事人走过人生的低潮,让当事人用自己的步伐走过低潮。

辅导员聆听当事人的心声,了解内在声音。

而我们在这里,等待你来了解自己的内在需要,与你一起成长。

让辅友会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