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4年8月25日星期一

说谎

作者:蓝天

你说过谎言吗?真的一个也没说过吗?或者你认为白色谎言不是谎言?对于那些曾经对你说过谎言的人,要重建对他的信任绝对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你想拆穿他,恐怕还要冒着友情破裂的风险,于是你只能对他干笑,并开始疏远他?

我们对于说谎言的人,总是带着负面的看法,除了瞧不起之外,也认为对方把我们看成傻瓜而暗自恼怒。我们甚至发誓再也不和他深交。

因为我们一直认为,朋友之交贵于真诚。

之所以说谎,大概只是想掩饰自己的丑态,或者另有企图。一句话,谎言令人讨厌。说谎者更令人退避三舍!

一直到最近,读了好友介绍的书籍《说不出的故事,最想被听见》其中一个篇章------谎言背后的秘密,不禁耳目一新!

故事的主人翁菲利普说谎成瘾,被介绍到作者史蒂芬·格罗兹的心理诊所。以下摘录文章的后半部,与大家分享:

咨商进行了一个月后,菲利普不再支付费用,他对我说,不晓得自己把支票放到哪里,一找到支票簿,会立即结清。到了下一个月,他告诉我,他把当月的薪资捐给佛洛依德博物馆。

经过五个月的各种高调空谈之后,我只好下最后通牒,如果还是无法缴清欠款,我们的咨商只能到月底。就在最后一次咨商结束,他准备离开之前,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支票,递给了我。

我拿到欠款之后,安心不少,但更想知道我跟他之间到底怎么了。菲利普这几个月的谎言越来越夸张,我的反应则是越来越退缩。我跟他说话的时候,也多了 戒心。我如今才明白,他早已懂得操控他的听众,让他们保持客气沉默、不对谎言反击。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呢?这种行为到底能满足他什么心里目的呢?

在接下来一年的咨商治疗里,作者与菲利普全力对付这个问题,他们谈到了菲利普的父母亲:他的父亲是外科医师,母亲在菲利普十二岁生日前过世,生前是个学校教师。

有一天,菲利普描述一段童年回忆,这回忆在他看来如此微小而不重要,因此迟迟未提起。菲利普从三岁起就跟两个双胞胎弟弟共用一间卧室,两个弟弟睡在他附近的婴儿床。许多夜晚,菲利普都被窗外的叫嚷声吵醒,那些人从酒馆走出来,打算穿过马路回家。他醒来之后,想尿尿,也知道自己应该全力,乖乖到走廊另一端的厕所,但他只待在床上,一动也不动。

“我小的时候常尿床。”菲利普对我说道。他描述自己把尿湿的睡衣捲得皱皱的,塞进被子深处。等到晚上要睡觉的时候,他发现睡衣已经被洗净、烘干,放在枕头底下,折得整整齐齐。

他从来没跟母亲说过这件事,而且就他所知,母亲也没对任何人提起他尿床的事情,即使是他的父亲也不知道。“要不然他一定会很生气。”他说,“我想,她认为我长大之后就不会再发生这情形了。结果等到她过世的时候,我还是一样尿床。”

菲利普记不起来他有哪些时候是独自跟母亲在一起的,母亲在他的童年时光当中只是忙碌着照顾两个双胞胎弟弟。他不记得自己曾跟母亲单独说上几句话,每次总是有人夹在他们当中,不是他两个双胞胎弟弟,就是父亲。他的尿床和她的沉默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私密对话,只属于母子俩分享的事物。他的母亲过世之后,这种私密的对话戛然而止,唐突地画下句点。因此菲利普开始随机应变,自创另一种“旧有对话”的模式。他编造各种会造成混乱的谎言,期待听者保持沉默,就跟他母亲一样,在秘密世界里成为他的伙伴。

谎言有时候会对亲近的人造成伤害,但菲利普的谎言却不是如此。谎言是他用来维系亲密关系的方式,用来记住母亲的方式。


小启:月份将刊出《狮城关怀篇》,敬请期待!



2014年8月18日星期一

如果可以重来

作者:蓝天

当她无意中摸到自己右乳有团硬块时当场几乎晕倒“不可能!” 她对自己说,因为才在7个月前,她还做了乳房X光检查,一切正常!

一路上她不停地称念阿弥陀佛,直到见着了诊所的医生。那当然是个女医生,因为她虽然五十多岁了,却仍云英未嫁。

女医生摸了摸那硬块,就低头写信,叫她立刻去公立医院。

她连午餐也忘了吃,拿着那封信,惴惴不安地赶到了医院。

经过了一系列的扫描和X光检查,最后,她像被宣判了死刑一样:“是乳癌,第二期得马上安排入院做切除手术。”

手术就被安排在三天后,她不由庆幸自己发现得早。谁知道手术后几天却接到院方通知她,确定癌细胞已经扩散到淋巴腺,得马上做化疗。

犹如当头棒喝,她简直无法接受!脑海里浮现了一连串的想法:

“我怎么能就这样死,我还没有去过旅行!”

“太不值得了,我辛辛苦苦赚的钱难道就要全交给医生?”

“我还想活多几年,我还想看看世界,我还想要------”

当她见着医生时,第一句问的是:

“化疗后,我还可以回去工作吗?”

很意外吧?死亡已经敲响警钟,她牵挂的还是工作、工作。仿佛不能工作的话,她不知道要如何生存下去。而她,并非没有积蓄。

人难免一死,当你已经看见死亡时,你会有什么想法?以下是一个85岁老太太死前写下的纸条,摘自《人生四大秘密》一书,作者亚当∙杰克逊,非常有意思,与大家分享:

如果可以重来,我会试着多犯一些错误,我将不再如此完美,我会轻松一点,愚笨一点,其实很多时候,我都可以不必太认真,可以疯狂一点。

我会珍惜更多机会,攀更多山峰,游更多河流,去更多没有去过的地方旅行,我会吃更多的冰淇淋,少吃一点豆子。

我会愿意面对更多实际的问题,而不要只是在脑中想象。我就是哪种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平平安安度过每一天的人!

如果可以重来,我要拥有更多的时间,我曾经是哪种没有温度计、保温瓶、漱口水、雨衣和雨伞就出不了门的人,如果可以重来,我要更轻便地去旅行。

如果可以重来,我要在春天来临之前就光起脚丫,直到秋末。

如果可以重来,我要欣赏更多次的日出日落,要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

可是,我无法重新再来。


问问你的内心,如果可以重来。。。


我会试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珍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面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愿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8月11日星期一

代代相传

独家传人


文:​艾禺
​他枕在沙发里看电视。女人坐在他旁边,把切好的苹果块送入他口中。


​一阵猛烈的敲门声突然响起。


​“又来了!”女人的脸色即刻沉了下来。


​“去开门。”


​门开处,一个老女人和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冲了进来。


​“你今天就跟我说清楚,到底要我还是要这只狐狸精?”


​“爸,妈为你挨了几十年,你现在可以享清福了就抛弃她,宁愿跟别的女人在一起,你对得起她吗?” 做儿子的为母亲不值,语气里充满责备。


​“要享福当然找个温柔又喜欢的,你看看她那张脸,还皱过陈皮!” 他朝老女人指了指,不禁摇头。


​老女人情绪大受打击,几乎站不稳,被儿子搀扶着离去。


​“烦死人了!” 女人把盘里的苹果全都扫入口中,走入厨房。


​他依旧在沙发里坐着,其实从刚才到现在都没站起来过,越来越欣赏自己的耐力了。


​“一门手艺的传承从一代到一代,不断薪火相传下去——”


​最喜欢的节目又开播了。


​当年老爸没本事,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手艺相传,他只记得父亲弥留之际曾经抓住他的手,一股暖流就直窜心底,好像把某种功力传了给他。


​他十岁那年,妈妈领着他去敲一户人家的门,一个妖艳的女人应声开门,爸爸就枕在沙发上,不管妈妈怎么劝骂,他就是坚持放弃家人要跟对方在一起。


​独家传人,谁规定一定要传手艺的?
~~~~~~~~~~~~


完全不需多加注解的一篇文章,在冷冷的笔调里道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生命真相,强而有力!育有下一代的成人在行事、做决定时能不警惕吗?

2014年8月4日星期一

输在起跑线上

作者:蓝天

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吗?怎么样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就是“怕输”的父母吗?为孩子请补习老师的父母就是“怕输一族”或应该被指责吗?狮城父母为何如此在意孩子报读的小学?

身为一名华文补习老师已经十多年了,见过不少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他们不只是对华文学习感觉吃力,其实英文、数学和科学也穷于应付。或许有人会说他们聪慧比不上人,这是先天因素,奈何不了,只能靠后天。按这么说的话,努力就能赶得上吗?如果还赶不上是不是学生不够勤奋?还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追赶,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是致命因素,他们注定要落在后头?因为狮城的教育制度,对学习能力需要多些时间的一群,非常不利,而这一群孩子,并非少数。

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一栋建筑物的地基打不稳,试问如何架起高楼?于是有人高呼专注学前教育,仿佛学前教育提升了,尤其是让弱势群体也有机会报名优质的学前教育中心,孩子就能赢在起跑线上,将来就能摆脱穷困,当真如此吗?这是不是过于乐观的想法?

学龄前的孩童,基本上还是玩乐的年龄,什么创意教学,都可以让孩童乐得玩;问题是:让我们坦白一点面对现实吧,倘若目前的教育制度不改,学龄前的儿童如果在进入小学前还无法掌握好华英语拼音,不能自己阅读故事书,那,恐怕进入小一后,父母的恶梦就要开始,儿童的欢乐也要告别;孩子将天天听见妈妈的唠叨和指责: 功课做了没有?听写读了没有?啊?为什么不及格?你还要玩!不及格你就知道死!

也因为学习能力的差异,学校开始“因材施教”,无论中小学上语文课时,学生开始背着书包玩“大风吹”,因为被分成了不同等级不同班。这样的安排看来是用心良苦,成效如何颇令人质疑。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一部分学生开始有优越感,一部分学生自信心受挫。自信心受挫的一群他日要重建信心恐怕并非易事。更糟的是自暴自弃,或是愤世嫉俗。

我们不妨把眼光转向有能力,有智慧的父母,看看她们如何为孩子的教育投资。

她大学毕业,小学读的是名校,前年她选择让大儿子进入自己的母校,尽管她必须每天花一小时来回接送孩子。就如她所说的,报读母校有优先权,不读白不读,而且母校是福建会馆属下学校,以后孩子就能打下双语的基础,小六成绩优秀也可望也。今年,当女儿也进入小一后,她选择放弃工作,因为发现念小三的儿子教学进度非常快,课业的难度也高,孩子学习开始有压力,她自嘲地说: “我以前最讨厌那些家长怕输,没想到现在自己也加入!”真是肺腑之言!

她说优秀的补习中心费用将近两千元,普通的补习中心却不知道是否能把孩子教好?三思之后她决定辞职呆在家里相夫教子,现在她既可协助两个孩子的课业,又可安排孩子作息时间不致于被补充课业淹没。为了弥补收入的减少,她选择搬家,把大房子卖掉住小房子,为的就是孩子的前程。

另一些学问、地位、经济能力更高的,他们对现有的教育制度不敢苟同,他们没有让孩子进入正规学校,而是选择自己教导或请专人教授。当然有人为此发出警告,认为儿童因没有进入正规学校,长大后将缺乏社交能力。但,善于变通的家长对此另有想法:要学习社交能力不一定非得在学校不可,参与一些艺术活动一样有机会学习与人沟通,重要的是自己可以确保孩子的学习素质,并充分利用宝贵时间。

狮城的父母都非常清楚,社会的竞争非常大,没有把握好孩子的学习关键期,没有优秀的成绩,将来受苦的是孩子。

父母是大学生者,还有能力为孩子的学习帮上忙,家庭经济能力强的,也能为孩子请到优秀的补习老师,而弱势的那 一群,除了上一般的补习中心搏一搏之外,还能有什么良策?问题是:这样就能帮得上忙吗?补习老师可不是魔术师,神仙棒一点,你的孩子就能成才。可偏偏许多家长期望的不只是成绩及格,而是成绩优秀,于是给孩子不断换补习老师或补习中心的事时有所闻。辛苦的不止是大人,孩子更辛苦。

对于刚入学的稚龄儿童,个人觉得学习语言应先着重在口语上,也请给予较多的时间让孩子掌握拼音,而不是现在的两三个月内教完它。要知道,学前孩童虽然有学习过,但没有操练的机会,要求他们看着拼音即刻读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此阶段也不适宜让孩子认记太多字,以免产生抗拒的心理。所以,课文应该越短越好,让孩子多背诵短篇的课文,对孩子的语言学习可以奠下扎实的基础。

也许有些人会说,学校确实有在帮助这群学习能力慢一些的学生,但问题来了,当这些学生好不容易掌握好基本拼音,可以自己阅读时,其他同学早已往前跑,习字比他还多,而在考试时,他们面对的考题却是一样的,结果,他们只能对着一连串的陌生字发呆,成绩如何可想而知。之后呢?不用说,家长就只有找补习,这也就是为何狮城的补习行业一枝独秀,卖得满堂红的原因了。

狮城眼下正是小学报名阶段,不少名校的报名都超额,尽管教育部长不断强调“所有学校都是好学校”,可是相信的能有几人?别忘了,“好”在家长们的心中,尺度不一!

有人说,看一个家庭的关系和运作,就像看见一个国家的缩影。

家长拼命工作,拼命提升自己,因为我们是小红点,我们的的国家要求不断前进,好还不够,要好上加好,要争世界第一!我们的学生要不断求取好成绩,拼命补习、拼命练习补充作业,无论小学、中学,无一幸免。现在,我们把压力又推向了学前教育。

其实,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的应该是提升孩子学习的乐趣、动力和信心吧!学前应该培养,小学初始更不能忽视,尤其是那些需要多些时间学习的稚龄儿童,如何让他们愉快地赶上学习的列车,而不至于压恶学习、畏惧学习、排斥学习,恐怕是所有关心教育人士都应关注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