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

坚持与放下的快乐

早报记者叶振忠上个月采访可口可乐公司派出的“快乐团队”,3名年轻人周游地球365天寻访各地人士快乐的定义,很喜欢他们自己对快乐的看法—

24岁的墨西哥大学生Antonio认为,那是一种随手可得的感觉:“快乐是一种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的状态,每一种单独的行为,每一件微小的事物中,都有它存在。不必得成为大人物或者很出色,好些事都会带给我们快乐。”

23岁比利时大学生Kelly觉得,快乐每天都在身旁:“我从细小的时刻中发现快乐,比如朋友的开怀、陌生人的微笑、醒来看到的阳光明媚早晨。 做一些我认为值得做的事情时,我很快乐。生活中有挑战时,我很快乐。

30岁美国的幼稚园教师Tony则说:“快乐是树叶在脚下沙沙作响的声音。我母亲喜欢在秋天的时候,踩在树叶和橡子上。现在她不在身边,我也会踩在树叶上,这总会让我微笑着想起,她听到这种声音时是多么的快乐。”

的确,快乐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是一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事情,但你以认真、珍重的心情去从事和体会,当下就得到了满足与喜悦!

刚在HBO频道观赏了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美味关系》(Julie & Julia)很为女主角Julia决定在一年365天内每日按照Julie所著经典食谱书《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做出全部524道菜,并把烹饪成果和心情公布在博客上的坚持而折服!尽管当中她偶尔抱怨:「烦死了烦死了,怎么会有这么复杂难搞的菜啊!」,也经历了许多挫折与失败,在懊恼泄气时,连老公都劝她停止,因为也没有人在监督或要求她一定要完成,更为Julia只顾着煮菜冷落他而争吵,但她还是没有放弃,最终完成了誓愿!

Julia的努力当然得到了额外的收获,不过她最开心应该自己不背初衷,能够坚持到底,这份快乐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我们的博客《狮城华语辅导》自2007年10月15日开博以来,一星期五篇的文章分享到今天已经三年多了,这些日子以来的快乐同样难以言传,看到好的文章透过分享让更多人产生共鸣,又或者在虚拟的空间里互相交换心情、感动和智慧的火花,都是激励我们再接再厉的动力!

不过坚持有时,放下有时,固守有时,转型也有时,该是改变的时候了!从下个月起,《狮城华语辅导》将改为类似周刊的形式,每个月有一主题,一星期一篇(如有活动相关讯息或特别值得关注的突发事件,将及时刊载)。我们会有更多不同风格的辅导员主笔,目前预定的主题有:狮城关怀、辅导、生活小品、乐龄、亲子、婚姻和身心灵等,三月首先推出的是狮城关怀,将探讨最近新加坡的一些大家关注的课题。

很希望爱戴《狮城华语辅导》的读友们能继续参与,针对课题回应、讨论或者提出疑问,另外辅友会的信箱也开放网上辅导,欢迎来函倾吐心声。

坚持与放下都是快乐,但转身之际也充满了挣扎、不舍与焦虑,期待您的支持!

2011年2月25日星期五

没有遗憾的告别

接受挚爱的亲人永远离开自己的身边不是件容易的事,下列真实故事中的儿子默默陪伴母亲的尸体多天,才打电话向医院护士求助,让我们看安宁团队怎样在关键的一刻引导完善的告别,减轻遗憾,抚平哀伤:

~~~~~~~~~~~~~~~~~~~~

妈妈好久没动了

作者:周希諴(医学博士、缓和病房主任)

小菁突然接到志雄打来的电话: 「护士小姐,我妈妈好像很久都没动了,好像没有呼吸了,我该怎么办?」

「妈妈应该过世了,但现在的你对妈妈很重要。」小菁慢慢地说。

「那我要做什么?」志雄口气异常缓慢地说。

「如果可以的话,你先轻轻的抱着妈妈,跟她说:妈妈谢谢妳,我爱妳,请妈妈放心,以后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祝妈妈一路好走。

小菁挂上电话,马上打电话给社工师,同时请社工师帮忙联络志雄的阿姨及表姊。一行人抵达阿銮家,等志雄把门打开,。进房后更闻到一股蛋白质腐坏后独特的臭酸味。

打开电灯,小菁看到垃圾桶有好几桶,都堆得满满的,有些是沾着红色液体的纱布,也有沾着排泄物的卫生纸,可见志雄过去几天,很可能没有出门过。

等到小菁开完灯、把窗户跟窗帘都打开后,走到阿銮遗体边,看到她身体的下面,已有些明显的尸斑出现:「志雄,我们一起来帮妈妈梳洗,再一起帮妈妈穿衣服。」

当志雄开始跟着小菁,帮母亲做遗体清洁时,小菁就轻轻地说:

「阿銮姊,您最疼爱的儿子,正用心的帮您擦脸,您一定很高兴,有一个这么孝顺的儿子…;阿銮姊,志雄把您的身体都擦干净了,现在他要帮您穿上您最喜欢的衣服,很漂亮喔,志雄最爱您了…」当小菁说到这里,原本眼神直视、表情平静的志雄,开始小声啜泣。

「阿銮姊,志雄有些话想跟您说,现在却说不出来;我想帮他说给您听,好不好?」小菁看志雄点点头。

「志雄好高兴退伍后这几个月,可以好好的照顾您。但他也很遗憾,才刚退伍,都还来不及成家立业,让您享清福时,您就要先走了,他真的很遗憾… 」

小菁说到这里时,志雄悲从中来跪在床边大声哭泣起来:「妈妈,呜」

「志雄,我想阿銮姊也很想跟你说:谢谢你,你是一个好儿子,妈妈走了以后,请你一定要好好的生活,追求快乐幸福的人生,这是妈妈给你的祝福,也是妈妈最大的心愿,志雄,你愿意完成妈妈的心愿吗?」

志雄直点着头。此时小菁、义工大哥、社工师小芳、志雄的阿姨跟表姊,围绕在阿銮的遗体旁,默默的陪着志雄。过了一会儿,当志雄握着阿銮的手,大声哭完并擦干眼泪后,他的身体好像变得很轻的站了起来,并恢复他充满自信却有点腼腆的笑容,向在场所有的人深深一鞠躬说:「谢谢大家,谢谢。」

后记:

回到医院后,小菁跟我说:

「为什么最后这几星期,志雄都不跟我们联络?是不是因为我们都太专注于病情,都持续说『坏消息』,而没注意志雄能接受的程度?偏偏志雄又是一个不会表达哀痛情绪、木讷的人,周边也没有人能就近支持他、鼓励他,只好一个人将悲伤往心里吞,导致他最后干脆不见我们。」

「我懂了,下次面对高危险病人家属时,除了病情症状的照护外,心理灵性的持续追踪关怀,尤其是要注意跟家属的心情『同步』,才能有效协助家属走出悲伤阴霾。」

小菁跟社工师在参加完阿銮的告别式后,安宁团队仍持续对志雄做遗族追踪与关心。

一年后小菁再次遇到志雄,志雄兴高采烈的跟小菁介绍,他身边论及婚嫁的女友,并跟她手牵着手笑得很开心,谈论著未来结婚生子的计画。看来志雄已经走出阴霾,迈向下一站阳光灿烂的生活了。

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

忍耐不是办法

没有声音的婆婆

作者:吴娟瑜

Q:我是一个个性坦率、讲话直接的人,结婚五年多,婆婆来帮忙带女儿。婆婆是一个EQ超高、忍耐力超强,又不啰嗦的人,我真是被她老人家打败了。

我请她配合教养,对一岁多的女儿不可予取予求,必要时要大声制止,可是婆婆就是不应声,也不反驳;我说我的,她做她的。

有一次,女儿吵闹时出手打婆婆,婆婆也不回应,就是默默地被孙女打。当我教女儿的时候,女儿问我:「为什么嬷嬷让我做,妳却说不可以?」女儿被搞糊涂了,让我教她变得难上加难,坏人的角色永远是我做,我有向婆婆讲解这个道理,可是她还是一句话:「不会教!」,让我听了好生气!

「不会教」和「不要教」是两回事,她根本是懒得教,而不是「不会教」。

请问吴老师三个问题:

一、婆婆是在挑战我的耐心,好让我先开口不要她看女儿,她就可以自由和做好人吗?

二、婆婆总是向别人诉苦,说照顾孩子辛苦,做家务辛苦,说什么她如果不煮饭儿子会饿死?我害她太辛苦了吗?

三、我希望一家人开心,尤其是希望丈夫工作回家能享受逗孩子的乐趣,可是孩子一天天长大,愈来愈难教了,我应怎样做,才能让婆婆明白教养孩子也是她的责任?

美凯

A:美凯:妳好!

妳真的是踢到大石头了。大石头又硬又大,妳搬也搬不动,更重要的是,它根本不出声音,妳想叫它走东,妳想叫它走西,可能吗?

真的是难为妳了。

自古有句话真的有道理———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要自己转。

幸好妳的婆婆不是那座山,我曾见识到有人的婆婆就像一座山,完全看不懂全貌,也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很难捉摸的呀!

妳的婆婆是那颗大石头,可以让妳看得明白,只是不知如何请她让开一点点路,好让妳在辛苦工作之余,还能和孩子、丈夫有比较好的相处。

针对妳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一、妳的婆婆不是在「挑战」妳的耐心,她可能连「挑战」这两个字都不懂;在我的感觉是,她很「害怕」妳,因为妳的声音、妳的气势、妳的赚钱能力、妳的年龄……都比她有优势多了。所以,自卑的人往往用「不出声音」来隐藏自己的软弱。

二、婆婆向别人诉苦,是为了「求助」,希望得到「认同」,她希望从别人的夸赞和感谢中得到成就感。不知道妳有向她说过谢谢,或送她一些礼物吗?其实她就像一个小女孩,她的「人格年龄」可能还停留在八、九岁,她需要有人关注到她的努力和付出。

三、用对方法教养孩子真的很重要,婆媳要找到教养孙子的「一致性」。不要小看这个「一致性」,当小朋友看到所有的大人态度一致、管教一致,他们也就不会钻矛盾、找靠山了。

~~~~~~~~~~~~~~~~~~~~

回答像这位媳妇的问题真的是需要高EQ!我们看到吴老师站在求助者的立场设想,希望所提的建议她可以听得进去。

但是对婆婆的一些观点却觉得还有商榷之处!婆婆到儿子家帮忙,其实不应该要求她在照顾孙子之外,还要煮饭、打扫等,因为老人家毕竟年纪大了,体力不济,如果还要料理家务,难免对小孩子百依百顺,只要他不哭不闹,让她有时间做事情就好。当然,年纪大了,对小孩子也会变得比较宽容;又或希望讨孙子欢心,因为小朋友爱父母是天性,但未必会喜欢祖父母呢。

可惜媳妇对于婆婆的心情并不理解,也没有对她的付出肯定和赞赏,只是一味批评。很显然婆婆对趾高气扬的媳妇是有些不满,但这位老人家是心疼儿子和孙子的,她选择不和媳妇正面起冲突,沉默承受,委屈多了,找人说几句透透气也是情有可原,只可惜她所托非人,话又传回媳妇耳里!

因此不要再扮演没有声音的婆婆,忍耐不是办法,心平气和的把双方的期望提出来,工作合理分配,教养的原则沟通清楚,了解婆媳不同的个性与需求,在幸福家庭的共同目标下,事情应该是有解决的希望!

2011年2月23日星期三

别等到最后一眼

最后一眼

作者:袁琼琼

那时他站在斑马线上,正在等绿色指示灯亮起。车水马龙,应该很吵,不过他没听见。他正在听音乐,带着耳机。走路的时候他总是这样,把耳机声音调很大,让音乐把他与其他人隔开,与整个世界隔开。因为唯一的声音就是他耳机里的音乐,世界于是便在韵律和节奏中,产生了某种秩序,某种美感。

他在等号志亮起,耳机那时里正在播唱歌曲,是节奏轻快的情歌。他看过这首歌的音乐带,脑海里于是同时浮出了女歌手边唱边跳的画面。

然而,在他眼前,一个骤然出现的场面,让他脑海里的画面破碎了。他不知道为什么没看见。他面向着前方,他正在等红绿灯。所有的车子停在黄线前,不,不是所有的车子,有一部车忽然出现在视线里,就像某种屏隔,突然,而且快速的挡到面前。这阻挡就在他鼻子前,他什么也没听见,耳机里还在唱歌,但是带点焦臭的燃烧汽油的热气,打蜡的车身涩涩肥腻的油脂香,迅速的扑鼻而来,就像是那首歌附加的什么。随着音乐节奏,那些气味混杂着,一波波向外发散。

整个世界旋转了。他感觉后脑壳撞到什么,硬硬的,很痛。之后,耳机脱落,混乱的声音一下子全部涌入,许多的声音,让他头昏,忽然之间,无数的声音,喇叭声,说话声,喊叫,人类噪音,脚步声,马路上汽车驶过,带着风的呼啸。

天空浮着许多人的脸。不,不是天空,只是他视线上方。很多人在看他。在这种时刻,那些脸孔全部都一样,他几乎分辨不出是男是女,也看不出年纪。他们群聚在空中,似乎飘浮着,单独的脸孔,各种颜色,红的黄的黑的,蓝色绿色,许多色块,以奇妙的方式排列及组合,混乱的几乎看不出五官和眉目。而为这画面伴奏的,是整个街道的喧闹。很吵杂,纷乱,他听不大清楚那些语句表示什么,好半天,才听清楚有人在问:「你怎么样?还好吧。」

世界逐渐清晰。有人问他:「你能不能站起来?」

他能。旁观的人扶着拉着,让他站了起来。杂七杂八的声音在劝他去医院检查有没有脑震荡。他不想去,说不用了。

他的耳机没有丢,还连在MP3上。他把耳机又塞在耳朵里,人群让开路,他向前走去。几步后,他才想到刚才有多么惊险:他有可能就在那刹那间死去了。如果死去,他注视世界的最后那一眼,他到底看到什么?

他想不起来。他专注着听音乐,不记得自己看到什么。

他站住了,拿下耳机,开始注视周围,仔细的看着这个他一直忽略的世界,就仿佛这是他死前的最后一眼。

~~~~~~~~~~~~~~~~~~~~

许多有濒死经验的人在重生之后都有了极大的转变,因为他们在最后一刻看清了什么是生命里最重要的!

不少年轻人离不开耳机、手机等,不管是走路、坐车、和朋友聊天、与家人吃饭都还是机不离身,说好处是可以兼顾许多事情,但其实是浮浅掠过,什么也没看见、听见,而且极不尊重自己眼前的人、事、物呢!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专注的能力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别等到最后一眼才后悔!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

学校开学不久,但很多学生已经在学校和各科补习班之间奔波,不少家长埋怨孩子做功课不专心、不认真,然而孩子的反应是做完了学校的课业还有父母交待的,永远没有自由的时间,那么又何必要急于专注的完成呢?

学习如果不是自发,而是外控的话,那就如同道德依靠严刑峻法,只有在法规管得到的地方才能体现!

法国18世纪的思想家卢梭曾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制度和教育猛烈抨击,他的呼吁到今天对老师、对家长还是非常好的提醒,让我们一起拜读:

~~~~~~~~~~~~~~~~~~~~

卢梭的核心教育思想

1.顺应自然

卢梭相信儿童发展有其自然的序阶,教育如果不尊重这个序阶,不但事倍功半,还可能坏了培养健全儿童的可能性。他主张,不论小孩的外表看起来如何,我们都应该依照他的心智年龄来对待他。他坚信教育最重要且最有用的一个法则乃是:不但不应当抢时间,而且应当虚度时光。他的意思是,不要急不可待的要小孩学一些他不可能理解的东西,一厢情愿地以为这为小孩省了许多时间,少走了许多冤枉路,实则残害其心灵;相反的,我们应该耐心地等候儿童发展条件成熟,等他兴趣表现出来时,才给予这当的学习材料和教导。

对于幼童的教育,我们如何才能不偏离自然的轨道呢?卢梭提供了四项明确的原则:
(1) 让儿童尽可能地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力量,而不要加以干预,甚或禁止,在这一方面,不会有滥用的危险。
(2) 儿童在心智和体力上的不足和需要,应当加以协助和弥补。
(3) 只帮助真正的需要,绝不理会无理而不自然的想法和欲望。
(4) 研究儿童的语言和动作,以分辨哪些是儿童自然真实的欲望,哪些是贪心的念头产生的欲望。

除了顺应儿童的发展阶段之外,卢梭的自然教育,也强调要回归大自然,才能在身、心上保全儿童的健康。

2.尊重儿童
卢梭对儿童受压制的处境有极深刻的体会,所以他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任何评判。卢梭坚信儿童有其主动适应的能力,其发展亦有自然的序阶,和不容破坏的关键期及节奏。我们尊重儿童,就是要研究这个节奏,依循这个节奏,同时相信儿童不是一无所知,他了解自己的感觉,而且经常有满足自我动机的需求和能力。所以,小孩所需要的,有时不是大人的指导或协助,反而是大人的自我克制。

3.消极教育
卢梭提倡消极教育,这种教育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顺应天性,一是自然惩罚。

就顺应天性方面,卢梭说:「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他所谓的「消极」是静待儿童最适当的发展条件的来临,才教以必要的事物,在那一刻来临之前,只要防着坏的因素的干扰就可以了。

至于自然惩罚的消极教育观,是相信自然存在一套因果的必然法则,这个法则是儿童不得不接受的铁律,打破它,只有自找苦头,而儿童终究要在这种丝毫不爽的制裁下,学会遵守无可循逃的法则,根本不需要大人的介入或指导。

4.感觉能力的发展
卢梭认为感官是人类取得知识的第一个工具,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性才能随之开展。因此,他反对洛克先研究人类的精神(或思维),再研究人类身体的说法。他赢,这就像蒙着眼睛来看物体一样。正确的顺序是对身体做长期的研究之后,才能对精神有一正确的概念。

在活生生的经验世界中,个人要运用自己的各种官能去解决问题,此时,人的感觉和思维都要保持最高的状态。

卢梭认为十二岁以前的儿童,处在理性的睡眠期,大人千万不要急着要他吸收书本的抽象知识,因为这就好像要儿童不要睡眠一样,只有造成死亡的后果。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卢梭对于情感这种「感觉能力」的强调,他认为要培养儿童关爱他人和万事万物的心,没有这个心,理性就不圆满。

卢梭认为要培养人善良、仁爱等温柔动人的情感时,必须依循三个原则,希望使人做到:
(1)起心动念想的,不是比自己更幸福的人,而是比自己更可同情的人。
(2)在别人的痛苦中,想像自己也可能遭遇类似的痛苦。
(3)不以别人痛苦的数量为同情的唯一考虑,更要从别人是一个和你同等值得尊敬的人的立场出发,来想像他受的苦。

(摘自伊莉百科全书)

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最重要的东西

越来越多人喜欢阅读童书和绘本,这是因为文字简单但蕴意非凡,尤其一些书是作者和团队精心和长期的策划的心血结晶,更不容错过。下面这三本书便是一例:

日本医学博士、摄影家山本敏晴,发起一个非营利的国际援助机构「太空船地球号」,他与所属成员计划寻访世界各地七十多个国家,询问4岁到18岁的孩子:「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请孩子画在图画纸上,并他们还拍摄受访儿童、居住地、家人与街道风景等,希望借此反映该国的民族性、宗教、社会文化。

目前这项活动已在四十多个国家举行,而书籍也以超过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台湾的天下杂志翻译成中文,至今出版了三册,并简介于下:

~~~~~~~~~~~~~~~~~~~~

*2007年,出版《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透过柬埔寨孩子对地雷和战争的忧心,带领大家更珍惜眼前的幸福!

孩子的答案其中有些出人意料的回答,他们说最重要的就是「中止战争」或「铲除地雷」。虽然照片中的孩子对访问者报以灿烂的微笑,但拄着拐杖的小小身影,提醒着我们,战争在他们身上、心里留下的伤痕,就像是他们用涂鸦表现的战争场面一般,清晰可见。在此同时,孩子甜美的笑容和真挚的话语,让人产生一种信念:正因为过去沉重的生命体验,这些孩子绝不会轻易忘记──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金边市的郊外有一座很大的垃圾山,有很多人住在这座垃圾山里。这位5岁的孩子希望家里有花朵盛开!

书的结尾把孩子们最重要的东西并置──汽车、牛车、植物、动物、漂亮的衣服等,每个孩子最重要的东西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身边都有亲爱的家人和朋友,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存在。在美丽而沉静的柬埔寨暮色中,作者缓缓道出他衷心的期盼:如果大家都能尊重彼此最重要的东西,那么有一天,所有的人,一定都能得到幸福。

*2008年,出版《日渐沉没的乐园》,我们看到吐瓦鲁小孩担心地球暖化会淹没他的国家,提醒「地球居民」共同重视环保议题!

山本敏晴和工作人员深入西南太平洋上的吐瓦鲁(Tuvalu),采访了两百名孩童、拍了3万张照片、录影长达57小时,对每个孩子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在吐瓦鲁,小朋友担心的不是战争也不是地雷,而是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会让他们没有淡水可以饮用,甚至淹没他们的国家。

吐瓦鲁将遭海水淹没,对全球的影响带来一个严重的警告。如同山本敏晴所说,「我们在小小的岛国吐瓦鲁这里,可以同时看见现在地球的好与坏,在吐瓦鲁发生的各式各样问题,就像是将来地球各种问题的缩影。 」

‧2009年,出版《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这次来到了罗马尼亚,这里的孩子尴尬地夹在新与旧社会中成长,面对无法掌握的未来,依然抱持希望!

从传统过渡到现代、自独裁走向民主、由共产体制迈向资本主义、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炮火的洗礼、于2007年加入欧盟……在罗马尼亚社会快速变迁之际,夹在新与旧社会成长的孩子们,又该何去何从?

透过孩子率真的画笔和摄影师敏锐的镜头,捕捉了罗马尼亚在自然、历史、传统、宗教、经济等不同层面的样貌。书中不仅反映出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况与问题,也道出世界各国在追求快速经济发展之际,所共同面临的困境与难题,以及孩子对于家庭、生命与爱的共同渴望。

在书的末了,对于无法掌握、瞬息万变的未来,山本敏晴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以罗马尼亚作家的一段话:「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也在今天种下一株苹果树苗」作为答案……而那株幼苗的名字,也叫做「希望」。

罗马尼亚,很远,也很近;它远到让读者看见不同、了解差异,也近到让读者在这片一样的天空下,看到普世人类的共同。

山本敏晴希望,藉由儿童的视角,反应出各种不同的生命经验,看到世界的多样性。也看到即使来自不同国家、文化,大家还是可以一起寻找共通的、最重要的价值。

~~~~~~~~~~~~~~~~~~~~

撰写书评的一位医师说:「有两个问题很特殊,是人越长大越难回答的:一是『你的梦想是什么?』,二是『什么是你最重要的东西?』……我也开始要学学这些孩子,把这两样东西的答案找回来……。

如果访问的团队来到新加坡,我们的孩子会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为人师长、父母,你有希望孩子回答什么?!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幽默过老年

人到老年免不了有一些病痛,反应、听视觉和理解能力可能都大打折扣了,时不时就因为误会而闹出一些笑话,假使我们可以用轻松的心态,一笑置之,接纳老之将至,欣赏自己的老糊涂,那么周遭的亲人或许也会自在许多!

收到可爱的英文电邮,译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这些洋笑话:

~~~~~~~~~~~~~~~~~~~~

一对老夫妇到另一对夫妇的家里共进晚餐,用完餐后,太太们离开桌子走进厨房。

两位男士在聊天,一个说:'昨天晚上,我们去了一家新餐厅,真是棒极了..我会推荐给你。'

另一名男子说:'餐厅的名字是什么?'

第一名男子想了又想,最后说,'你送给爱人的花是什么名字?你知道....那种红色,有刺的。'

'你说的是玫瑰吗?'

'是的,就是这个',该名男子回答。然后,他转向厨房大叫,'玫瑰,我们昨晚去的餐厅叫什么名字?'

==

为了安全,医院规定病人办理出院手续时得坐轮椅。

在我当实习护士时,发现一位老先生穿好衣服坐在床上,脚旁的行李箱已经整理好了,他坚持不需要我的帮助离开医院。

经过劝说让他了解有关规则后,老先生不情愿地让我用轮椅推他进电梯。在电梯下降时我问他,妻子是否会来碰面,接他出院?

老先生说'我不知道,她仍然在楼上的浴室里更换医院的袍子。'

==

一对超过90岁的老夫妇,双方都有记忆方面的问题。一次体检,医生告诉他们,他们身体都很好,但他们可能要开始将事情写下来,以帮助他们记得住..。

那天晚上看电视时,老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 '我去厨房,你有想要什么吗?'他问。

'你给我拿一碗冰淇淋?'

'没问题.. '

'难道你不觉得你应该写下来,这样你就可以记住了吗?'她问。

'不,我还记得住。

'嗯,我想上面加一些草莓。也许你应该写下来,以免忘了呢?'

他说,'我能记得住。你想要一碗草莓冰淇淋。'

'我还想加点奶油。我敢肯定你会忘记的,就写下来吧?'她问。

老先生恼火了,他说,'我不需要把它写下来,我还记得住!冰淇淋加草莓和奶油-我知道了,老天爷!'

然后,他慢条斯理走进厨房。经过约20分钟,从厨房出来,递给他老婆一盘培根煎蛋!

在那一刻,她瞪着盘子。然后气呼呼地说:
'我的吐司面包在哪里?'

==

两位退休老人坐在安养中心一棵大树下的长椅上,其中一位对另一位说:'斯利姆,我83岁了,现在我只是浑身疼痛和痛苦。我知道你的年龄和我相仿。你感觉如何?

斯利姆说,'我觉得就像一个新生婴儿。'

'真的吗?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是的。没有头发,没有牙齿,而且我想我刚刚尿湿了我的裤子。'

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隔代教养

隔代教养始终是个问题,但很多双薪家庭却不得不仰赖老一辈的照应,这当中,婆媳教养理念的差异,就有待年轻一代好好的沟通了,在表达感激之后,相信协调会顺利完成,让我们一起欣赏吴娟瑜老师怎样解开问题的源头,理出简单可行的方向:

~~~~~~~~~~~~~~~~~~~~

一团打乱的棉线

作者:吴娟瑜

Q:吴老师,有一件事很困扰我,希望能请教您。我先生是吃苦耐劳且头脑灵活的人,当初他从湖南长沙到深圳闯天下,没几年,做到公司的业务总监,买了套房,就接了我和孩子到深圳。相安无事地过了两年,我看孩子小宝已经四岁多,一切也都稳定了,于是想找个工作,女人总不能一辈子靠男人养吧!不料,这是噩梦的开始。

因为,先生没经过我同意,就一通电话把他爸妈从老家喊过来了。两位老人家来的时候,他们不适应城市里独门独户的生活,也不习惯带小宝上托儿所要过红绿灯,我呢?也正在适应新工作带来的压力,可以说是一切都没有就绪,我就开始了整天像陀螺打转的日子,而先生比我还忙,他也顾不到我。

今天,已经快五岁的儿子,竟然对着爷爷、奶奶两人大声嚷着:「你们快给我滚开,你们挡住了电视,我怎么看?」结果两位老人家也不动气,竟然还笑嘻嘻地回说:「好,好,我们走开!」他爷爷还去拿了把扇子为小宝扇凉,口中直说:「乖,乖,别生气……。」

我简直要气疯了。小宝那副小皇帝的模样,让我看了痛心。请问,我要辞职回家,让公婆回家乡,孩子自己管教呢?还是顺其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A:丽华,先别急着辞职,好不容易走出家门了,总有一些好办法来解决。

妳现在就像一团打乱的棉线,只要找得到线头,我们就可以理出头绪了。

妳的线头分四段:

第一段线头:把自己照顾好
初次上班,除了要适应工作,也要注意不可太劳累地回家,因为那样对孩子、对家人是不公平的。当妳累到板着一张脸回家,就失去了「女人追求梦想」的真谛。我们要造就自己,也需要调整到和家庭有平衡的发展。

第二段线头:把先生拉进来
先生再忙,照顾他的爸妈、教养自己的孩子都是责无旁贷。所以,明智的现代老婆会适时和丈夫约会、散步、看电影之类的轻松娱乐,保持良好的互动,让他知所分寸的参与家庭,妳的压力相对会减轻很多。

第三段线头:把公婆关照好
到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相信妳的公婆说有多别扭就有多别扭,首先要感谢他们乐意照顾小宝的生活起居;至于不对的教育方式,当妳送礼物给他们时,当妳邀他们外出庆生吃饭时,客客气气地把话说开来,请大家该严则严,该宽则宽,让「小皇帝」没得造次。

第四段线头:把小宝管教好
前面三段线头循序渐进地做了,第四段线头就好办了。当然不可以任由小宝在家中颐指气使,这样呼风唤雨地欺负老人家,日渐长大后还得了。

幸好妳及早看出这个家庭像一团打乱的棉线,只要妳能趁早循序渐进的著手改善,一切都还来得及的。加油喽!

2011年2月16日星期三

残障不等于受限

老天爷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外观,但多数正常的人可能虚有其表,并没有让自己的眼睛仔细地看,耳朵专注地听,双手灵活的工作和创作!反而一些有缺陷的人不因此而依赖,限制了才华与梦想,他们透过自身的毅力与乐观的心境,克服天生的不足,独立自主的生活,甚至照顾家庭,令人敬佩!

请看以下的外电报道,也可以到youtube见证她的奇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6aqf0FnMY&feature=player_embedded

~~~~~~~~~~~~~~~~~~~~


图片来源:cnettv.cnet.com

伊朗口足艺术家Zohreh Etezad Saltaneh生来没有双手,不过却克服自身残障,学习用双脚生活,她能作画、烹饪,甚至还会用脚指头传手机简讯。

据英国《The Telegraph》报导,四十九岁的苏荷莉,一出生就有缺陷,手臂和手掌无法正常发育。她与八十五岁的母亲同住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北部的公寓,她用双脚打扫、烹饪与照顾年迈且罹患癌症的母亲,这些日常家务事,她做得相当俐落自如。

「我没有任何问题的,经过练习,我的工作表现甚至优于常人。」苏荷莉说,她已经坦然接受自己的残缺超过四十年;她努力做任何事,当购物时,她认为,自己与他人无异,而且她的艺术作品也获得各界肯定。

孩童时期,苏荷莉的母亲就在她脚趾间放支画笔,鼓励她透过艺术表达自己。苏荷莉坐在她一幅未完成的画作旁说:「我的座右铭是:『残障不意谓受限』。现在,我已接受身体残缺这个事实,当我创作时,我不需要想这是我的双脚,或者我没有双手。

不管一个人有什么限制,从事新的技能和希望学习任何事情都是潜力无穷的!就是这样的想法在支持着我坐每一件事。

苏荷莉的艺术作品已引人注意,她的六十场画展巡回世界,得到许多肯定,其实,她的艺术才华不只限于绘画,苏荷莉还用她的脚趾织成波斯地毯,她希望有朝一日地毯能在伊郎首都文化展展出。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第一和最后一天

一生只有两天-「第一天」和「最后一天」

就先从贾伯斯追女朋友讲起啰!贾伯斯是谁?他是苹果公司的创办人,是世界第一部个人电脑的发明人之一,也就是出产iPhone公司的老板。话说1985年,贾伯斯被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扫地出门!可以想像当时的打击有多大,但是贾伯斯只郁卒了一下子,很快他就振作起来了。有一天他在一所大学演讲,「她」坐在听众席聆听,贾伯斯被煞到了。

活动一结束,贾伯斯就去跟「她」聊天,拿到了电话号码。原本想开口约「她」当天晚上一起吃晚餐,可是又正好有个会议要开,只好把快要说出口的话,吞了回去。

当贾伯斯准备去开车离开时,他问了自己一个「老问题」,这是他每天早上面对镜子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是我这辈子的最后一天,我今天要做些什么?」.......答案出来了,贾伯斯马上跑回去演讲厅找「她」,约去共进晚餐。这位「她」-Laurene Powell宝儿-现在就是贾伯斯的老婆。

引述贾伯斯的一段话:「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临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方法。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声、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实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

贾伯斯又补充说:「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惧失去的陷阱里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理由不能顺心而为。」我们也静下心来,问自己「最后一天」这个问题-「如果今天是我这辈子的最后一天,我今天要做些什么?」

「第一天」又是什么呢?
-当「第一天」入大学读书,我们对学校、课本、同学充满好奇心
-当「第一天」进公司上班,我们谦虚,愿意学习,有冲劲
-当「第一天」约会,我们小鹿乱撞,珍惜相处的每一刻
-当「第一天」晋升职等,新官上任三把火,有满腹雄心壮志,要有所作为

回想我们做任何事的「第一天」,都是我们最有活力的一天。时光不能倒流,但态度可以回转。

一生只要两天,就拥有了每一天。

用「最后一天」的心情去选择下一步,我们会更有方向;用「第一天」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我们会更有活力,更能成功。

~~~~~~~~~~~~~~~~~~~~

很多事情我们迟疑着不做,是因为以为还有明天,但常常机会失去了就不再来;更糟糕的是人常忘了初衷,一段时间之后便习以为常,懒散、轻忽、懈怠、视而不见等,没有了开创的奋斗精神。

让我们把握一生只有两天的心情,珍惜当下!

2011年2月14日星期一

亲子心门


文/王嘉涵

我家大门只在宾客来临或是佳节时分才会打开,否则它是这样常年紧闭着的。这扇母亲特别选购的实木大门,很沉。母亲说,重一点,大一点的门才够气派。当初在装修新屋时,母亲还特意要求把它漆上金色。然而,在我的强烈反对下,它最终被漆上了米黄色,取其金黄之意。为了衬托这扇门,母亲还吩咐工匠在门的两旁镶上刻了花卉的玻璃窗。

我并不喜欢这扇门。

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说一定要关门,不然坏人会跑进家里。然而,我并不喜欢把门关上。不爱关门的习惯把脾气暴躁的母亲惹怒了好多次,最终母亲每次出门时,都会把我反锁在家里,留下年幼的我透过视窗看着她离去。母亲并不知道,年幼的我不爱关门,只不过是因为害怕。害怕紧闭的门后会出现妖魔鬼怪把我抓走,让我找不到回家的门。但,早已走远的母亲不会知道有好多次我因为害怕而一个人在家里大声哭泣。

所以,我不喜欢这扇门。

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母亲给我的总是把门关上的背影,而父亲却总是扮演着开门的角色。我偏爱父亲,老是期待着父亲打开门带我出去的面容,他总是在门后伸出最温暖的手带我去飞翔。父亲不会对我大声说话,也不会在遗弃我后小心翼翼地向我道歉,因为父亲从来不在我面前把门用力关上,不像母亲,用这扇金色大门隔绝了我与外面的世界,也隔绝了我与她的世界。母亲并不知道,其实在很久以前,金子成了铁,徒留下生锈的灵魂还有生了坏疽的心智。

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紧闭的门后不会有什么妖魔鬼怪,而关门似乎也成了我的一种习惯。用力的把门甩上,奔向外面没有门的世界,我不爱回家了。母亲老了,而关门成了我的特权。我不会向母亲大声嚷嚷,也不曾叛逆顶撞,我只会不发一语的在母亲面前把门大力关上。因为我知道,当门关上时那「喀」的一声,是伤害一个人最厉害的武器。

陪伴我成长的,是门外的一群野朋友。我们不爱回家,不屑于整个世界。我们取笑大人们为五斗米折腰,讽刺父母亲安于天命的样子,并唾弃现实社会那扇人们向往的金色大门,用崇高还有神圣来形容自己。而我,也开始无视于家门后的饭香还有嘘寒问暖。我恨母亲。她在一次次离开我后,却又狠心地告诉我,我最依赖的父亲,不过是一位在我出生以前缺席的人。养父与父亲毕竟是不一样的。母亲,不只把这扇金色大门关上,还上了锁。

我痛恨这扇门。

记得有一次,父亲开车带我出外购物,他把车子停在路旁看着我走进商店里。我并不担心什么,因为我知道,父亲会等我。这些年,就算我们之间已不再有什么言语, 他依然守着他的责任接受我的挑三剔四。然而,三十分钟后,我从店里心满意足的走出来却看不见父亲的黑色车子。我以为父亲会在下一个路口等我,但他并没有。我在同一条路上,来来回回地走了好多次,还是找不到父亲始终站在原地等我的样子。我开始害怕。是不是父亲已经厌倦了替我开门?是不是父亲已经厌倦了等我开 门?而当时已经是高中生的我,竟然不曾想过自己想办法回家,也没有想过打通电话。当下的感觉就好像小时候,父亲把我放在校门口,年幼的我以为父亲不要我了,抱紧父亲的大腿放声大哭。彷徨、无助在那一刻汹涌而来。原来,父亲才是我最依赖的人。在我快要崩溃大哭的时候父亲出现了。

我劈头第一句,「爸!你刚才去哪里了?」

我看着父亲受伤还有错愕的眼神,我误会他了。父亲只是兜去餐厅替我买午餐。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我哭了。

那天回家,我站在那扇金色大门前,始终没有勇气转动插进去的钥匙。当年母亲关门离去的身影依然鲜明。但其实,母亲把门关上是为了保护我,而母亲离开的步伐只是为了替我铸造一扇金色大门。一扇,可以让我衣食无忧的门。父亲开门,是因为他爱我。然而,我却选择用一扇门无视所有的解释还有盼望。我选择当一个无理的小孩,用不成熟的方式来宣泄所有的不满,用一扇门来阻断源源不绝的爱。

如果门会说话,那就好了。那么,在一开一合的过程里,它就可以告诉我它听到的故事。而那「喀」的一声,也就不再是沉重,而是欢愉的。

如果门会说话,那就好了。

~~~~~~~~~~~~~~~~~~~~

由文中的陈述,我们得知作者最亲密和依赖的父亲其实是养父,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养父无微不至的关怀、及时的支持,却让他感觉比亲生的母亲更靠近。

尽管母亲是迫于生计,不得已把作者单独留在家中,但幼小的孩子未必会明白;而另一方面,孩童的畏惧和孤寂为生活忙碌的家长也没有觉察,又或者认为照顾不了那么多,环境所逼,孩子得学习去承受,但假使能多沟通,表达关爱或寻找一些让孩子安心的替代方式,那么脆弱的心灵就不至于受伤害,导致后来的心结和叛逆。

中国人都倾向蔡美儿虎妈式的高压严苛教导,但在高唱战歌的当儿,可曾聆听孩子的心声?千万别让一道无情的门,把亲子之间心与心的联结给关闭了!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我们总是欠别人的

人性的地狱与天堂

作者:刘墉

第一个故事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由于陈进兴和高天民两人四处强暴杀人,全岛都人心惶惶。突然,民众报案,在北投看见高天民,大批警察赶过去,但是被高天民发现,从马路旁边纵身跃入下面的小溪和竹林,等警察想办法追下去,已经失去他的踪影。

电视马上播出一大批警察搜山的画面,我正在朋友家作客。「狗屁警察,人家高天民一下就跳下去了,警察不敢跳,不要脸!」朋友的太太咬着牙骂。

「可不是吗?」我笑问,问她:「可是如果今天那警察是你丈夫,你怎么说?」 她怔了一下,笑起来:「要是我丈夫呀!我就打电话叫他别逞强!快回家!」

第二个故事
有一天,在台北市的某广场举行慈善团体的募款活动,我去了,并在募款会结束后,到附近逛逛。「您是刘先生,对不对?」有个艺品店的小姐认出我,又歪着着头、指指我:「我知道了!你是来参加募款大会。」

「妳也知道广场上有募款大会呀?」我惊讶的说。「当然!我也去了一下,还捐了钱呢!」她掏出一张捐款的收据给我看,又带我参观她的艺品:「刘先生买一个吧!算您特价。」

我买了,没还价就买了,相信一定不会贵。但是,才走几步,看见另一个艺品店,橱窗里放着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只要四分之三的价钱。

第三个故事
去水果摊买水果。老板不在,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看店。「小弟弟,你看这两种梨,哪个比较好?」我问那小孩。「右边这个!」他想都没想,就指了指。

刚说完,老板进来了,跟我打个招呼,我又问一次:「老板啊!你看我该买哪一种梨?」 「当然左边这个!」他也想都没想,就指了指。

我笑了:「可是刚才小弟弟告诉我右边的比较好耶!」 「干!」他突然打了小孩一巴掌:「这是刘伯伯,好朋友,要说实话!」

故事说完了,你说这里面,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谁对?谁错?人性就是这样,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如同名作曲家王洛宾说的.............别人为你拍照,他的镜头偏右,拍出来,你就是「左派」;一下子他的镜头偏左,拍出照片,你又成了「右派」。

焚化炉一定要建!核电厂一定要盖!你很客观,讲得一点也没错。

但是跟着发现你家旁边在整地。打听之下,大惊失色。当天,你的说法就有了改变;隔周,抗议的队伍里就有了你。 你跟第一个故事里的太太有什么不同呢?

看到电视里灾民的影片,你会落泪;捐款专线的字幕出现,你赶快抄下,然后拨通、捐钱。你去打禅七、去布道会、去清修、去告解。问题是,隔天早上,你走进办公室,该争的、该吵的、嫉妒的、贪婪的。你改变了多少?第二个故事里得女店员,不也是一样吗?

至于第三个故事。如果你是我,你相信那孩子,还是相信那老板?无论你相信谁,都是可悲的! 相信孩子,你会为孩子悲,因为他说实话还要被揍,而且父亲当着他的面撒谎。相信父亲,你也要为孩子悲。为什么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撒谎?是学会了撒谎?是谁教他的?问题是,当我们教育小孩的时候,是不是正犯同样的错?

梁启超在他的家书里写得很好:「其实我们大家都是在不断再生的循环之中。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一生中要经过几次天堂和几次地狱。

可不是吗?何必等死后去天堂和地狱?如果有天堂和地狱,我们应该说:「在活着的时候,心里常有天堂的人,死后也可能上天堂;在有生之年心里常有鬼的人,死后也可能下地狱。」

我们其实在今生就不断在心里挣扎。住在地狱,想着天堂;又住在天堂,想着地狱;更进一步是..................自己住在天堂,却把别人推入地狱。

我在研究所的一个教授,很会算命。有一天,他坦白说:「唉呀!我哪里会算命,只是懂得人性啊!

我只要把一个人拉到一边,小声对他说「我看你的相,就知道你太热心,结果不但没得好报,还总是因为说话太直,得罪了人。你的朋友都亏欠你.....』」

那教授得意的问:「换做是你,我对你这么说,你是不是也要猛拍一下大腿,说:『是啊!您真是说的太准了!』这就是人嘛!」

对!这就是人,总觉得别人欠自己的。

人人都这么感觉,所以反过来想,就成了「我们总是欠别人的。」

~~~~~~~~~~~~~~~~~~~~

您对哪一个故事比较有感觉呢?

人性在天堂与地狱间摆荡,有时善与恶是观点和角度的问题,人终究是保护自己的,但重点是千万不要伤害别人啊!

如果以“我们总是欠别人的”为出发点,我们的心会不会更柔软?

2011年2月10日星期四

幸福自己掌握

勇敢去爱

作者:林琇琬

交往刚满一个月,男友说要带我回家和他母亲见面,男友一直坚持:「我妈是很好的女人,妳一定会喜欢她!」

「你有跟她说,我大你七岁,你妈还说想见我?」我问男友。

男友笑说:「我妈说,只要我喜欢她就喜欢,她是很明理的女人。」我听了不禁放下一颗心。

到了男友家,他母亲果然很好,男友见一切都好,离开五分钟进房间,她妈妈一见男友进房,脸便沉下来说:「当他大姊姊帮我教儿子可以,要进我家的门,除非踩过我的尸体。」我有些被她变化太快的脸色吓到,没多久男友出来,她又变为慈祥和蔼的母亲。

因为自觉没有未来,我隔天立即决定要和男友分手,男友回家和他妈妈闹,我马上搬家,三个月后,男友找到我,说:「我妈为了反对妳,不吃不喝,后来倒下住进医院,在医院时她要我在她和妳之间选一个,可是,我真的好爱妳,我该怎么办?」

我也舍不得他,回家想了一个星期,我问我自己:「爱情是为了结婚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又问自己:「如果有机会和所爱的人,共度人生的某段时光,我却放弃,会不会可惜?」答案是肯定的。

后来,我们暗地里交往,我只求能爱他就好,把每一天都当做是最后一天可以爱他的机会。我们不谈未来,不谈婚姻,只求当下能给对方最好的爱。结果,八年后,男友的妈妈来我家下聘了。

只有真正的全心相爱,才能把爱情中的绊脚石变踏脚石,姊姊妹妹们,都要为自己的爱,勇敢去爱一回。

~~~~~~~~~~~~~~~~~~~~

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吗?也是,也不是!

作者说:

婚后,婆婆总会在吃饭、外出、度假、有访客时,有意无意的提一下:「媳妇大我儿子七岁!」

通常这时,公公、先生、儿子和我,都会装作没听到,不想和她对应。

嫁幼齿老公的好处是,他日常生活中,常会有新奇的创意,他会突然有浪漫之举,也会仔细的倾听我的话;有了小孩后,和儿子玩得很愉快;也会帮我带小孩、煮饭,让我可以去喝咖啡、洗头、做SPA。》

幸福与否真的要看自己从哪个角度去拿捏,如果一定要赢得全世界的认同,那么,幸福是从你的手里流失的!

2011年2月9日星期三

支持您的孩子

最近一位筋疲力尽的单亲妈妈透过电邮和我们探讨孩子的行为问题,以下吴娟瑜老师的这篇文章恰巧有一些可供头痛的父母亲参考之处,谨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减少无心的不当管教,照顾自己、支持孩子!

~~~~~~~~~~~~~~~~~~~~

帮小朋友擦眼泪

作者:吴娟瑜

「为什么我的儿子总是说谎话,而且动不动就掉眼泪?」一位忧愁满面的妈妈在演说会场问我。我半开玩笑,同时也希望她尽速改善和儿子的关系,因此对她说:「妈妈,不要說妳儿子啦!就是我看到、听到妳这样的表情和语词,早也吓得不敢吭气了。」随即我教她如何改善自己的面容和沟通技巧。

另一位爸爸说:「从下班接手女儿的照顾,她总是吃饭吃一个多钟头,写功课要两个钟头,做这些事有这么困难吗?我快被逼疯了,可是我一大声起来,她就默默掉眼泪,弄得我骂也不是,打也不是……。」

我教这位爸爸,「吃饭三十分钟,吃不完随即收走」,以及「七岁女儿写功课,乐趣要多于催促,才能创造学习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大人不能在疲累的时候教导孩子,那会因为身心状况不佳而对孩子失去耐心,必要时应和太太轮流陪伴孩子。」

我还问这位爸爸:「你知道一个大人单独照顾一个孩子,多少小时是极限吗?」

他摇摇头说:「我不知道!」

「三小时,这是指照顾动作慢吞吞又不懂事的小朋友;若是带小朋友吃喝玩乐,那就另当别论。这是我的经验,提供你参考。」我好心好意地和他分享。

「难怪……,好!我会和老婆重新规画时间和方式。」这位爸爸终于知道关键所在。

无心中伤了孩子

其实,我们这些大人都想要好好教养孩子,栽培他们。可是有时候细细思量起来,我们竟然做了「欺负小朋友」的事。

先不说新闻报导的虐童案例,我想说的是,明明我们很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有时候竟然脸色乍变、嗓门放大、还可能大手举高,准备挥打下去……,这样的画面、动作对初尝人生百味的小朋友来说,受得了吗?

我们绝不能过度溺爱孩子,绝不能让孩子牵着鼻子走,这个底限我们都懂,可是若在孩子眼前愁容满面,或暴跳如雷,这样又是正确的吗?

有一天,一位用心成长的妈妈告诉我,她是如何彻底改掉对孩子唠唠叨叨、东骂西骂习惯的。她说:「那一天,我正在骂二儿子怎么还不去写功课?结果十四岁的大儿子靠过来说:『妳一个四十岁的女人为什么一直在欺负一个十岁的小孩啊?』 」

这位妈妈就对大儿子说:「玉不琢不成器啊!」

大儿子一边踱步,一边深思地说:「明明是一个很好的器,都快被妳磨坏了啊!」

讲到这里,妈妈说她仿佛遇见一位「大师级」的生涯贵人,当下,立刻彻悟自己的「不当管教」,从那天开始,她绝对运用「正面语词」和「正面引导」,来和两个儿子互动,不再让孩子痛苦掉泪了。

给孩子力量

有一回,皮爷拿着卫生纸,帮皮弟擦拭眼眶边的泪水,动作关怀而体贴。我好奇地问他:「你在做什么?」

我好奇是因为小朋友掉眼泪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哪一个人不曾在成长过程中掉过眼泪?而且,自己的眼泪自己擦,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不料,皮爷的回应,让我心头一震。

他说:「帮小朋友擦眼泪,是让他知道他不孤单;帮小朋友擦眼泪,是为了让他再生力量来面对各种挑战。

哇!这句话太棒了。

想想看,我们成长过程里,有谁管过你的眼泪,是不是因为不小心,被爸妈「欺负」了?还是,因为内心压抑了许多误会和恐惧?

我们甚至担心大人说:「你不准哭,有什么好哭的?」

所以,「眼泪」一向在大人眼中是脆弱的、胆小的、无助的,如今,在皮爷的认定里,小朋友的眼泪原来是有意义的,是需要被关心、被支持的,刹那间,我有了恍然大悟的体会。

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走出空巢

每逢农历新年,就是家家户户庆团圆的日子,几千年来阖府围炉同吃年夜饭的传统思想令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家特别感伤!

近日中国南京一位老人在网上发表了一封写给海外留学未归孩子的家书,就立刻引起了众多网友人的共鸣。这位父亲强调:孩子其实很孝顺,之所以晒家书,仅是想在这个传统佳节里,表一表对远在异乡求学孩子的思念,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社会老龄化和空巢老人问题:

~~~~~~~~~~~~~~~~~~~~

吾儿如鉴:

又一年春节将至,窗外的鞭炮声又将把我们压缩进清冷的家居之中。德国的纬度比我们这儿高,听说还降了大雪,一定很寒冷吧?西方是没有春节的,也不会放假,但是你们几个东方人在除夕夜小聚一下,总是会有这样的安排的吧?

除了遥远的回忆,我和你妈妈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更温馨的谈资了。家中的一切,还如同十四年前。我的床头,还摆放着你儿时的黑白照片,那是你小时候我们一次次带你上玄武湖留下的印迹。记得还是你一岁多的时候,还垫着尿布,就抱着你滑滑梯了,儿童乐园成了你的最爱。以后,只要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花上五分钱一张的门票,一家三口到玄武湖来玩。进了公园,你就像出笼的小鸟,在草地上迈着歪歪扭扭的步子戏耍,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好奇。还记得吗?我们教你如何沿着公园开阔地上的两个圆圈形成的8字奔跑,把你放到花坛上学习平衡。你妈妈劳作惯了,一边看着你玩,一边手中还戳着毛线,为你编织出一件件漂亮的毛线衣。说到穿衣,你小时候几乎每一件衣服都是你妈妈在缝纫机上做出来的。你很依恋妈妈,我经常看到的一个情境是你站在妈妈和缝纫机之间,像一只小鸡一样环绕在她的胳膊间,她一边踩动着踏板,一边教你唱着儿歌。啊,那台熊猫牌老式缝纫机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当你三岁不到开智了,我们惊喜地发现你不仅是个活泼、天真的孩子,还是个领悟力很强的娃娃。我记得这一开始还是你奶奶和小娘娘告诉我的。有一天,我下课回家,你奶奶告诉我,你最喜欢听她讲《猴子放猪》的连环画,讲了几遍之后,你能够看到哪一页,就把下面的文字背出来,尽管还不识字。过了几天,你小娘娘兴奋地告诉我,你已经会10以上的加减法了。十个手指不够用,就用手先在胸口一拍,把大的那个数先记下,然后再扳手指头算。这一招还是你奶奶教你的呢。从此之后,我们为你买下了许多的儿童书籍。你还记得第一本书是《看图说话》了吗?其实现在还放在家里的已经不是第一本了,第一本已经被你翻烂了,后来只好重新买了一本。

在你上一年级的那个夏天,我们和外婆一道去了普陀、杭州。杭州的美景无数,我们都玩得很开心。到了岳庙前,你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执意要我为你在岳飞像前、精忠报国刻石前和岳云墓前都照了相。外婆和我们都为你志存高远而高兴。

十四年前,你离开了温暖的家,去了北方读书。从送别你那一刻起,我就感觉了你的独立性。该是放飞的时候了。不过儿行千里,我和你妈妈无时无刻不在为你取得的每一点点成绩而暗自高兴,也为你遇到的每一个沟沟坎坎而担忧。

现在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随时联系了。我们知道你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每到节日、生日你都会专门打电话来问候。但是,也许是我们的心情所致吧,总觉得还想得到你更多的信息。知道你学习很紧张,你不必介意,我只是释放一下心情而已。

我和你妈妈一切均好,还是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每天简单生活。过年了,我们这儿少不了要团聚几次。想到每次聚会,好多次都独独缺了你一个,不免有些惆怅。

好了,这次就写到这儿吧。祝愿你今年秋季归来时,有个好的收获。你的收获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祝平安快乐!


2011.1.30.

~~~~~~~~~~~~~~~~~~~~

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父亲满满的爱与思念,很希望孩子能多联系,透露更多生活讯息,但又不想耽误他的课业,更怕孩子受到家书影响而自责,末了还得安慰孩子一番!

昨日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韩咏红也报道了老人孤独过春节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在中国1.67亿老人中,独居老人超过一半,他们的子女即使在春节也未必回家,因为孩子们也有苦衷,成为“恐归族”。

这些长期儿女不同住的老人在孤独的世界里,很容易产生“空巢综合症”,感觉空虚、寂寞、精神不济,常常落泪,严重的有忧郁或焦虑的症状,有些还引发了身体慢性疼痛。

在本地其实也有类似的空巢老人,希望大家在欢庆或平常的日子都能更关怀长辈们,多探望、多谈话;而老人家也要独立坚强,把自己照顾好,在孩子离巢的时候,寻找其他赖以寄托的生活重心,把对孩子深深的爱给自己、给老伴、给朋友、给更需要的人,这样才可以走出空巢,看见蓝天!

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不只是面包

穷苦人最匮乏的是--尊严

作者:李家同

老杨是我们银行里的首席分析师。在总经理要做重大决定以前,老杨一定要给总经理作一个相当彻底的分析。分析永远在于这个决定的得和失。所谓得,当然是可能的得,所谓的失,也当然是可能的失。

老杨在分析的时候,会用很多数学,可是他在做报告的时候,却不会强调数学,而用非常直观的方法来解释他的分析。为什么他的分析一直受到重视,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资料非常正确而完整。如果我们要在某个地点设立分行,老杨一定会知道这个地区居民的收入、职业等等。

我们有时会奇怪老杨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得到资料,据他说,他其实是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据我所知,他的统计学学得非常好,这使得他的资料非常完整。

因为老杨常常要收集资料,他养成了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有一次,我们在一家百货公司一楼的咖啡馆喝咖啡,一个小时下来,他告诉了我这百货公司情况不妙,因为提袋率太低了。果真不久,这家百货公司传出了财务危机的消息。

更有一次,我们一齐到国外出公差,他又表演了一手,他猜那个城市的收入是多少,事后查证,他的确猜得很准。据他说,他是看街上汽车的牌子后估算出来的。

老杨一直是一个很快乐的人,这也很自然。他的工作得心应手,薪水非常高,他从来没有感到什么压力,因为他仅仅负责分析而已。最后决策的决定总是别人做的。何况他的分析向来非常有用。

前一阵子,老杨忽然显得有点心情不好。他过去很喜欢讲笑话,现在比较少讲了。有人和他聊天,他也会发呆,好像没有听到你在讲什么。

有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去找他,谈完公事以后,忽然发现他的墙上挂了一个镜框,框内只有一张白纸,纸上写了阿拉伯字的“68”,这个数字代表什么?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

老杨看出了我的困惑,他立刻叫我不要离开,他要解释给我听是怎么一回事。他说前些日子,他到印度去出差。住在一家旅馆里,他住的房间有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街景,他注意到对街有一个小乞丐,来来回回地向行人求乞。

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开始计算平均这个小乞丐在经过多少次求乞以后,可以得到一次反应,因为绝大多数的路人是不理会他的,一个小时以后,他得到了答案,这个小乞丐平均要乞讨68次以后,才有一次成功(因为过路人也穷)。

老杨得到了这个答案,心中难过至极。因为他这一下可以完完全全地了解做小乞丐的滋味了。

他想,如果我每次求职,要写68封求职信,才会有一封回应,已经非常沮丧了,这位小乞丐却终其一生,都要在街上向人乞讨。老杨想,这种生活,他一天都受不了,如果要过几 年如此没有尊严的生活,他是无法想像的。

老杨当天晚上睡不着觉,他想起有人用数羊来使自己入眠,因此他就数起羊来,可是他每次数到67,就数不下去了。68忽然变成了一个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他从头再来,依然到不了68。所以老杨在床上醒了好久才能入睡。

老杨的经验使他觉得人人都应当在平时就假设自己是一个小乞丐,因为唯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乞丐没有尊严的痛苦。

他的儿子才参加『饥饿三十』回来。老杨却告诉他,他应该虚拟实境,假设自己是一个乞丐。他的儿子试了一次,发现做乞丐的痛苦并不在于感到饥饿而是感到个人毫无尊严可言。

老杨已经不能去豪华饭店吃饭了。对于任何奢侈的东西,他都失去了兴趣。他常常去一家专门照顾穷苦老人的单位做义工,有人曾经看到过他做义工的情形。

有一位同事说他从未看过这种态度的义工,我问他是怎么一种态度,他想了半天,最后结结巴巴地说,老杨不是普通地在做义工服务而已,他是在侍奉。

我懂得这是因为老杨知道穷人最需要的不是面包而已,而是尊严。老杨当义工时的态度,无非是要使穷人感到尊严。

自从老杨开始侍奉穷人以后,他自掏腰包改善了很多设备。老人吃饭的碗换成了好看的磁碗,是淡蓝色的,茶具也换了。最使老人感到高兴的是新的床单和被套。

我们通常会说我们应该同情穷人,要对穷人有慈悲心。老杨显然在告诉我们,我们该尊敬穷人,因为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别人对他的尊敬。

这种想法,来自一个数字:「68」。老杨常常强调数据的重要性,他是对的,因为这个数字改变了他的一生。

~~~~~~~~~~~~~~~~~~~~

农年前海峡两岸最轰动的新闻,莫过于大陆富商再生资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登台济贫事件,他因决定死后“裸捐”而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国首善。虽然声称该次率领一行五十多位大陆企业家造访是“低调之旅”,但登台24小时,已掀起陈光标旋风,一些人彻夜未眠守候在饭店外头、互相推挤拦路哭诉、声泪俱下的当街讨红包!

这是因为部分贫苦民众风闻他要以公开形式亲自派发总数一亿多人民币,就如同1月23日在南京的一个捐赠仪式上将8700万人民币的现金捆成的钱砖堆成“钱墙”,然后一一发送!然而这种“直接”、“当面”、“发现金”的高调行善举动在岛内引发争议,许多县市鉴于缺乏尊重而拒绝接受捐赠。

这到底是沽名钓誉的“伪善”,还是为了激发更多人一起来做善事?究竟怎样在行善的同时让接受的人能感受到被尊重?欢迎在兔年之始,享受阖府团圆丰衣足食之余,家庭主妇们一起来关怀和讨论!

论坛:童年的农历年与今日的有何不同
妙方:贺年歌儿齐声唱
书香:贫穷的人最匮乏的是-尊严
巧手:年糕的变化吃法

时间:2月8日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5-03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