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4年12月29日星期一

看见孩子的天使心

天使的心

文:丁立梅

秦月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没多久,分配到一所小学教英语。上课的第一天,她就发现班上有个小男孩很特别,小男孩一个人坐在课室最后排,身上的衣服脏兮兮的。头上的头发,乱得像马蜂窝。因她是刚来的新老师,同学们都充满新奇地看着她,小男孩也不例外。却在那新奇里,怀了胆怯,当她的眼睛看向他时,他显得乱而无措。

课上,秦月亲切的笑容,柔和动听的声音,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她每提一个问题,孩子们都争相举手,竭力想在她面前表现自己。小男孩也高高举起他的手,一双眼睛充满渴望地看着她。当秦月终于喊到他时,他却吃了一惊似的,愣愣地站起来,张口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其他孩子“轰”一声笑开了,告诉秦月:“老师,他是个弱智。”

课后,秦月从别的老师那里,得知了小男孩的一些事,小男孩的身世,说起来颇可怜,父亲穷且木讷,到四十岁上下,才筹措了一笔钱,从外地取回她母亲。他母亲在生下他不久后,跟人跑了,从此音讯查无。他跟了木讷的父亲长大,性格孤僻不说,脑袋瓜也不灵敏。上面来人搞测试,他被定为弱智。

“他考试,没一门及格的。你不要管他,只要他上课不捣乱就行,他的成绩是不记录班级总成绩中的。”别的老师这样对秦月说。

秦月“哦”一声,再上课,就不怎么注意小男孩了。其他孩子举手回答问题时,小男孩也高高举起他的手,秦月却再也没喊过他。小男孩举了一段时间的手后,大概自觉没趣,不再举了。秦月想,这样也好。

那一天,是圣诞节。外面的天空,很应景地飘起了雪花,一朵一朵,在教室外开了花。秦月教孩子们唱圣诞歌,学说英语单词“圣诞快乐”。课堂上立即热闹开了,孩子们互相说着“圣诞快乐”,且互赠礼物。节日的气氛被渲染得浓浓郁郁。

秦月站在讲台前,微笑地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这时,教室后的小男孩,突然高高举起他的手,秦月觉得奇怪,想,我没问问题啊。但她还是让孩子们静下来,然后,叫了那个小男孩的名字。

教室里有一刹那真静,静得只听见窗外雪落的声音。孩子们都转脸惊奇地看向小男孩,小男孩在大家的注视下,显得很紧张,一张小脸涨得通红,吭哧吭哧半天,也没说出话来。

秦月笑着摇摇头,招手让他坐下。小男孩着急了,突然开口说:“老师,Me-rryChristmas.”原来,他是要向秦月说声圣诞快乐。他说得不顺利,语音也不准,可是秦月听明白了,孩子们听明白了。

秦月问孩子们:“他说得好不好?”

孩子们齐声答:“好。”他们热烈地为小男孩鼓起掌,而后一齐对小男孩说:“Merry Christmas!

小男孩的脸,幸福得花一样盛开着。秦月的眼睛不由得湿了。她想起她对他的偏见与忽略,而他,回报她的,却是雪一样的纯真。

摘自《阳光人生,心灵故事》

~~~~~~~~~~~~~~~~~~~

辅导员的话: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天使的心,钻石一样的,闪着纯洁而高贵的光芒。当你走过他的身边时,请放慢你的脚步,低下头去,你定会看到,那颗天使的心,在闪闪发光。


2014年即将结束,和大家以一颗看见天使的心迎接2015!

注:明年一月将刊出“临终关怀篇”,敬请期待。

2014年12月22日星期一

黄金棍下真的能出好人吗?

文:萧瑮

小劲是个聪明、顽皮的小男孩。对他,老师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日在给孩子入园体检时,我们发现小劲腿上、屁股和背上都有藤条印,问他说是妈妈鞭,他说他坏蛋,所以妈妈鞭他。跟着常常发现小劲腿上有被鞭的藤条印。为此,我们和妈妈了解情况,妈妈说是小劲去教堂睡觉不听话,所以鞭他,且妈妈认为鞭打最有效,而且圣经中也说可以打孩子。我们尝试告诉这位妈妈,鞭打教育孩子不是个理想的办法,可以找到更理想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但这位妈妈不认同。

不过,我们的谈话有些作用,有一两周时间没发现小劲身上的藤条印。可是不久,又看到小劲身上每天都有新鞭的藤条印,我们把他带给校长看了之后,决定要很认真地和妈妈谈谈。可惜,谈话的结果这位妈妈还是坚持自己的教育观点,认为鞭打能最有效地管住她的孩子—小劲。

黄金棍下真的能出好人吗?事实证明,体罚对孩子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在棍棒下,性格倔强的孩子会产生抵抗、对立和逆反情绪,变得暴躁、粗野,桀骜不驯、爱破坏;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一味的表现顺从,形成委琐、胆小怕事的性格,成为驯服的羔羊;至于那些较聪颖的孩子,则会开动“小脑筋”,用欺骗、撒谎来应付父母,变得虚伪。

事实上,从一个缺乏民主意识与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中走出来的孩子,不是具有奴性,就是带有暴力倾向。经常挨打会无形中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遇到某些不良刺激时,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体罚教育是一种 “无能的教育”。打孩子,是父母在教育上无能的表现,且出自于棍棒教育底下的孩子容易产生心问题,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错了,纠正他,教育他是应该的,但是体罚却万万不可。


2014年12月15日星期一

育儿宝典

把孩子培养成普通而幸福的人

1、别害怕孩子爱玩电脑,这是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方式。

2、一开始别太在乎孩子成绩,要关心他是否喜欢上学校。

3、除了赞美,要有惩罚,不过惩罚教育不等于简单的棍棒教育。

4、让他坚持一样体育运动,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都好。

5、从小学开始,一定要分点家务给他做。

6、爱他,也要一样爱他的爸爸(妈妈),永远。他会记住的,学会爱他的爱人和孩子。

7、也许你有很多梦想没有机会实现,别让孩子代替你实现,不是孩子的梦想。

8灵魂要自由,思考要独立,活得要真实。

9、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10、为他培养一种终身受用的兴趣,不论是高雅还是通俗,不论是大众还是小众,音乐、美术、文学、写作、集邮、手工,这些都很好,但请不要仅仅为了考级或升学去学。

11、试试和孩子一起看课外读物。好书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良师益友。

12、耐心陪孩子玩游戏,即使你认为他的游戏内容很无聊。

13、当他耍赖时,绝不妥协。

14、每月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每次两小时以上。

15、小孩子之间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16、孩子越大,我们越是絮絮叨叨他的缺点,请一直用他刚出生时候的眼光去欣赏

17、下棋、游泳、骑自行车、打升级、K歌,这些普通人都爱玩的项目,可以早点教会他。

18、除成长中教给他诚信、善良、孝顺、尊重、原则等基础的东西外,也要包容并认同他个性、专属的特质,毕竟他是唯一的。


摘自2014年网路分享

~~~~~~~~~~~~~~~~~~~

辅导员的话:

一个人多有成就,事业多么辉煌,但他还是要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身心灵得到平衡,才能生活的更健康幸福。

2014年12月8日星期一

天生我才必有用

每棵草都会开花

文:丁立梅

一种叫牛耳朵的草,每一颗都会开花,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做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犹如盛开的野菊花般,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爸爸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嗫半天,说:“我想,只要努力,我总会做成一样事的。”刹那间,台下一片寂静,静得连阳光掉落都能听得见。

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摘自《阳光人生,心灵故事》

~~~~~~~~~~~~~~~~~~~

辅导员的话:

在生活中,我们要让孩子学会这样使用自己的一双眼睛----用一只眼睛观察世界,用另只眼睛发现自己,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要善于挖掘自身的潜能,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2014年12月2日星期二

适度的赞美

“赞美孩子没技巧小心得到反效果?”  

(优活健康网记者谈雍雍/综合报导)     
  
美国在一批小学生当中,先测试他们智商,再随机抽20%为实验组, 然后对教师说这批学生是「资优儿童」,一年后,发现他们平均智商 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显示赞美是最美的声音,自信,自尊可以 刺激学习动机,潜能,成为一种正面思考,「自我实现的预言」。但赞美也是需要技巧的,小心得到反效果!

本来就是孩子应该做的,也需要赞美吗?小儿科医师黄瑽宁说,还是要鼓励,怕如果孩子变成不赞美就不做,家长记得注意赞美的主权,目的。赞美是没有频率性的,记住发自内心的赞美最重要。赞美的目的不是「操弄你的孩子」,而是一种生命的示范。赞美不会过度,因为孩子从你身上学会的是「正面思考」。家是最后的避风港,孩子如 果觉得「只有我的爸妈最懂我」,怎么会有亲子疏远的问题呢?最基本的入门赞美,就是「谢谢」「你真是小帮手」「我好高兴喔」这三句话。

而亲朋好友赞美孩子时,家长的态度应该怎么比较好? 儿童发展专家王宏哲指出,应教孩子道谢或替孩子道谢,尊重孩子的意愿,教孩子见好就收,并技巧的亲朋好友阻止过度赞美。

黄医师也说,不同性格的孩子也需要不同的赞美方式,赞美最好是挑人所不能见的优点来赞美,例如:内向的孩子,赞美他的勇气。大而化之的孩子,赞美他的贴心举动。爱撒娇的孩子,赞美他自主的能力。自我中心的孩子,赞美他的同理心与分享。最厉害的赞美,就是主动出击: 「我知道你对衣服很有眼光,你觉得爸爸穿这件裤子好看吗?」

亲子教育专家陈美儒老师也提醒大家,正确赞美方式的重点为四不三要 ,四不:不要欺骗、不要是非不分、不要过度夸张、不要偏执;三要则是:要及时、要出自内心、要真实具体。




~~~~~~~~

辅导员的话:

赞美可以帮助孩子得到自信,但过度的赞美反而会让孩子自我膨胀,以为自己是最棒的,产生瞧不起别人的心态,又或者对太多的赞美感到麻木,失去了鼓舞的力量。及时真心的适度赞美是家长们要学习的技巧。

2014年11月24日星期一

经验学习的方法-行动中的省思

文:恩昡

每当助人工作者与案家一起工作时,都能从中经验到学习的方法。每一个案家都有其特殊的问题需要处理,当我们从参与到整合的每个环节中,在行动里就得省思其可能呈现的果效。

参与时要与案家建立关系,经熟络、信任后,就投入案家对其问题的陈述,在适当的时候表达你是在专注地聆听对方所诉说的问题,此时助人工作者也进行对案家问题的省思,并咀嚼可能解决的不同方案,经过仔细选择、重新整合后,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向。

藉着周而复始的参与、投入、表达聆听、省思咀嚼、选择和整合;如剥洋葱般,千丝万缕地将问题进行处理。在每个问题中,助人工作者都能经验到不同的学习方法。或许有些案家的问题看来很相似,但因事件的内涵、情境的悬殊、脉络(时空)的差距、目标的设立、期待的实现等的不同企求,解决方法就必须是针对个别主要问题对症下药,在行动中还得进行省思推敲,以策能适当地处理问题。

助人工作者也有可能无法达到案家的期望,而产生困扰及挫折感。这时得从过去所汲取的成功经验中探讨新的解决方法。助人工作者也可以与同侪、督导所组成的评估小组中进行沟通及演练,从中探索可行的方案。在探索与评估中,集合团队的思维,产生新的意见,让助人工作者的盲点得以点亮,思绪得以清晰,能再度跟案家进行沟通与工作。

助人工作者再度重新的参与、投入、表达聆听、省思咀嚼、选择及整合;再与案家建立更深度的信任感、让他们感觉更有安全感,给予更深层同理心,更愿意深入地沟通,引出更多被蕴藏的信息,更了解案家的情绪与感受,重新分析他们的需要与期待。从这样的过程中再经验学习方法,再度地从行动中进行省思,以期案家的问题能获得解决。

助人工作者每次与不同案家的接触中,都面对崭新的学习,从中再度经验学习的方法,在新的行动中展开崭新的模式,并从中加强省思的能力;让助人工作者不间断地学习进入案家看他的问题,探索他的需要,同时也觉察自己和案家的关系、觉察自己的思维模式、自己如何抽离和思考自己经验到什么?以期最终达至自我在专业领域的成长。


附注:12月份将刊出“亲子篇”,敬请期待。

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

[人文气象报告]-情绪的体温、感觉与感受

文:恩昡

每天一觉起来,我们是否有先安下心情,试着觉察自己起床后的感觉是什么?我们怎样感受当下的情绪,以便将好的情绪延续一整天?若是感觉不好,又如何转换情绪,使得这天能过得较好些?源自萨提亚(Virginia Satir)的[人文气象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情绪的检验和转化。

一早起来,在安下心情后,可以运用[我讯息]来表达感受:
-是感激或兴奋,如:我对于……感到兴奋。
-是困惑或担心,如:我对于……感到担心。
-是抱怨和提议,如:我不喜欢……同时我……提议……改变。
-是希望或期待,如:我希望……我要感谢……。

我们从这样的[人文气象报告]觉察自己是处于怎样的感觉与感受;之后为自己作出情绪上的调整,以期待这一天能掌控自己情绪的体温。

一旦我们能够掌握自己的情绪,就能与他人作好的联接;这一天就能有愉快的心情来处事待人,一切会顺利和谐。而当以[我讯息]觉知自己清早起来的感觉不是那么的自在时,就让自己处在当下,细细地咀嚼这种感觉与感受是什么?接纳它,然后,尝试让自己在潜意识里转化情绪,转向正念,便能以好的感觉善度今天的日子。

可惜的是我们通常不会运用[人文气象报告]来察觉自己情绪的变化,也没有学习以[我讯息]来表达自己的感觉与感受。特别是当下被不满、生气或愤怒等负面情绪所困扰时,我们所用以表达的语言、语气、声量等往往都会很激烈,以致破坏彼此感情,过后要重新联接与他人的关系,就倍觉困难。

如是我们能每天一早便使用[人文气象报告]来观察自己当下的[情绪气象],先调整好自己在第一时间里的感觉与感受,在一大早就适度地将情绪调转至正向,以平和的心境再配上[我讯息]来开始与人接触,相信接下来一整天在处事待人方面,必然会感觉到亲切、愉快及轻松,与人的联接就更得心应手了。

开始学习运用[我讯息]来沟通,或许会觉得不习惯、造作。不过只要我们真诚地运用,一旦将它转变成习惯后,就会觉得自然、亲切、诚恳,更容易让他人理解你的需要,更容易达到共识,彼此的联接就更有了默契,人际关系自然就更圆融了。

附注:台湾家族治疗专家吴就君教授「2014南洋种树工作坊 - 评估和过程引导架构」学习分享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运用垂直思考的能力

文:恩昡

我们在处理面临的事件时,往往习惯性地以平面思考方式散漫的搜索资料与讯息;收集到资料后,又惯性地从这些集得的线索中设法解决问题,缺乏具体目标。结果常无法达到预期的绩效,若是以垂直思考来处理,相信会有较好的成效。

垂直思考是在收集资料后,经过探讨与评估,将之分成若干的议题,再根据议题的重要次第进行探讨,并直接切入主要症结,因此较能贴着目标走。

就以个案寻求辅导为例:
1) 对方(案主)为何前来求助?(为何来 / 怎样来)
2) 案主认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 案主求助的期待与需求是什么?
4) 案主认为这个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又是什么?
5) 助人工作者认为案主的问题是什么?
6) 助人工作者认为案主的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是什么?
7) 助人工作者认为案主具备的、可能运用的资源是什么?
8) 助人工作者目前拟定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9) 助人工作者目前预定进行的步骤?

前面的四个问题,需要获得案主的信任,愿意将真正的议题呈现出来,紧跟着能真实地将他自己的期待与需要说出来,并清楚知道他自己所面对问题的相关因素是什么,助人工作者才能进入探讨。

然而作为助人工作者,必须避免陷入个案的思维,并能跳出其情境,从脉络中进行上下文及连贯性作思考,真正了解个案的问题症结在哪里?助人工作者怎样看待个案的问题,及所面对的相关因素?

助人工作者也须探讨并寻找出个案具备何种可能性、可运用的资源;而这些可能性的资源必须是正向的,以增强个案的信心,方能为个案拟定能够处理的目标,及以怎样的步骤来协助个案逐步地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

垂直思考的运用,在于有方向、有目标、有期待的进行探查。当中有许多的自我觉察、不断的面对自己、修正自己。同时也要诚实与自己接近、接触,诚实的做自己。作为助人工作者也必须设立评估架构,从起点到终点专注地贴近案主,了解案主想要的是什么,然后陪伴案主一起进入探索的旅程。

到最后,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案主,而案主也成了我们最好的老师。

附注:台湾家族治疗专家吴就君教授「2014南洋种树工作坊 - 评估和过程引导架构」学习分享

2014年11月3日星期一

孝道 -- 只需要爱与关怀

文:恩昡

最近,联合早报的交流站及言论版,都在激烈地探讨‘孝道’;从各家的思维及辩论中,看到的尽是两极化的见解。‘孝道’在东方与西方的历史及文化框架中,也迴然不同。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帝王治理,君臣关系根深蒂固,当中也制造出许多政治矛盾,以致不断地‘朝’起‘朝’落。改朝换代的结果是内争外侵,民生困顿。而在这个统治者巩固权力的生态环境中,民间权衡的基础是建构于父子两代之间,彼此紧密的牵制,而父严子孝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基本人际关系的规范。

当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汇后,它对我们的传统思想与道德规范所引发的冲击与颠覆,值得我们进行反思;它也重新建构中华民族的人文、生活与人际关系,这包括了家庭的秩序。我们的家庭秩序,不再执着于尊卑有序,毕恭毕敬的姿态。如今的‘孝道’是两代之间互相尊重;更重要的是需要彼此相爱与关怀。

现代的社会生活的步伐之快与压力之大,造成了家庭成员必须为生活与学习倾注更多的时间;导致家人之间缺乏时间共同生活与聚首,因此彼此间的关系日益疏离。但真的是没有时间尽孝吗?

‘孝道’,其实只需要爱与关怀。

大家是否记得,当我们幼小时,50、60年代的父母是如何尽‘孝道’呢?当时许多的家庭更贫苦,单靠父亲的长时间工作,甚至需要漂洋过海去讨生活,以换得温饱。而作为媳妇的母亲就得在家操持家务,照顾翁婆及子女;他们多能以互爱、关怀与尊重彼此相待。那时代家庭的物质生活虽不足,但家却是充满着温馨、和樂。当父亲回来时,一家人立即承欢膝下,嘘寒问暖,充满了‘孝道’。

又是否记得父母亲们怎样以身作则?虽穷,仍会偶尔为父母亲带来他们喜欢的点心,会殷勤地陪他们话家常,又教导孙子们如何敬重爷爷奶奶;那时全家都能喜乐地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逐渐宽裕了,我们的物资更进步、更现代化,而家却变得冷漠了,家庭成员各自活在自己所筑起的围墙里,彼此都说没有时间,只顾忙着面对电脑、忙着在手机上输入文字。互相之间不愿意以话语沟通,彼此都装聋作哑,更不愿意用点时间来表示爱与关怀,家变成了一间冰冷的房子。

事实上,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愿意放下手中的‘机器’,愿意献出一些时间,陪伴家中的爷爷奶奶、父母亲,一起用餐、一起话家常、说些彼此关怀的话语、安抚对方的情绪、尊重双方的意见,做一些让彼此都能接纳的肢体表达,就能使家充满爱并温暖起来。

‘孝道’其实只需要爱与关怀;只要家人愿意作点付出,就是这么简单、自然的真情流露。

2014年10月27日星期一

老人学电脑

老年人学电脑要具备“六心”


摘自:大众养生网


电脑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都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学电脑对年轻人来说困难并不大,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有一定的阻力。老年人学电脑要具备“六心”,具体哪“六心”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要有信心。电脑是高科技产品,它的高深理论和精湛技术,只有专门人才,以毕生精力去钻研,才能掌握它,他们的目的,低则是为了设计、制造、维修,高则是为了完善、发展、传授。而老年人的目标只定位在使用,使用电脑就如同使用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等一类家用电器一样,并不需要吃透它的工作原理,只要看懂它的使用说明书,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就行了,所以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学会使用电脑。


二、要专心。由于电脑内容丰富、项目繁多,每使用一种功能,往往有不同的操作步骤,必须准确无误地逐一掌握,因此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十分必要。最好在课前从QQ群“共享”栏目中,摘抄老师提供的授课内容,这样,既达到预习的目的,又避免在课堂上忙于抄录而影响了听课。要按照老师给出的步骤专心地往下做,完成后还要设法重做一遍,以求熟练。


三、要有耐心。在课堂上学会的内容,有时回到家中却不易做出来,这时不要放弃,要细细地查找原因。经常遇到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步骤没做对,可以从头细心再做一两遍,往往就能奏效。二是有些前提不知,那就要带着问题去请教老师。三是电脑本身也有脾气,也有不“一当”的时候,那只能耐心地等到它“一当”的时候再说。


四、要有决心。使用电脑对老年人来说,有一个拦路虎就是打字。他们或是没有学过汉语拼音,或是虽懂一点,但拼写时出错太多,无法使用汉语拼音来打字。老师教的“五笔”又太繁杂,难学、难记。现在市场上有“写字板”卖,用起来很方便。不过,也有它的短处,写字板不能带到课堂上来,也失去了敲键盘的乐趣。“天然码输入法”比较简单易学,只要下决心反复去练,就能突破打字关。这个决心一定要下,因为用电脑处处离不开打字。


五、要有玩心。有人说,“电脑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这句话的正确之处就在于:所谓“玩”其实就是实践。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去实践,就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实践也是书本知识的归宿,学电脑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哪有洗衣机不用来洗衣服,电冰箱不用来储藏食物的呢?老年人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就是记忆力很差,老师讲的当时能理解、会做,但一转身就忘了差不多。经常地、反复地实践就能弥补这一不足。好在电脑可以大胆地用,即使错了也无大碍,大不了它发个小脾气,:“出不来了”、“死机了”。你有办法把它弄活过来,它还会和你配合,不会记仇的。


六、要有平常心。退休老人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我们选择要学的知识或技艺,应该是那些有益健康、令人开心和跟上时代步伐内容和门类,比如电脑。但学电脑切不可与青年人比,甚至也不必老人之间互相攀比,这样既不会泄气,也不会着急。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一点,会一点,进步一点,就会感到欣慰,就会得到乐趣。


~~~~~~~~~~~~~~~~~


辅导员的话:


乐龄人士学电脑不是一件难得让人避而远之的事,只要您拥有篇章中的六颗心,相信您很快就能学会。学电脑的好处很多,可以增进知识、获取众多信息、增进与家庭成员的沟通、还能丰富您的老年生活,让您过得更精采,请今天就开始用六心学习吧!


小启:11月份将刊出《狮城关怀篇》,敬请期待!

2014年10月20日星期一

老年夫妻多沟通

沟通让老年夫妻的心灵更靠近

摘自:中华老年网

老年夫妻通过交流和沟通了解各自的需求,消除双方的分歧,从过去共同的生活中汲取力量,就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生活观念不一致,会使老两口产生分歧张老先生家里正是处在这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转换矛盾交织之中,先生具有现代生活的意识,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想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生气。而老伴却不肯接受改变,看来,生活观念的不一致,是老两口产生分歧的根源。化解这个矛盾成了张老先生家的重要“课题”。人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显现出来的。

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时候,人们基本的需求主要是满足生理和安全。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便开始注重精神需求。由于男女两性客观存在的生理、心理差异,致使两性间对待生活的认识不尽相同,甚至产生明显差异。婚姻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夫妻双方及时地感知对方和满足对方的需求一般来说,男人除了需求美满的性生活和与伴侣一些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外,还需要他的妻子是“美丽”的。

但许多女人却一心扑在繁忙的家务事上,特别是婚姻生活久了,认为丈夫爱的是自己内在的东西,而不是外貌,因此就忽略了外表的修饰。其实这种认识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因为男人的性欲刺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视觉刺激,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女人在婚姻生活中除了希望配偶有情爱的表达以外,还特别需要与配偶有言语的交流与沟通,这点常常同男人的行为模式相冲突。如果男性能够多与老伴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告诉对方,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对方如何做,或是通过聊天和拉家常等方式,给对方多制造一些诉说的机会,让对方感到不管寒来暑往、花开花落,您对她都是充满激情和爱慕的。这样的夫妻生活肯定会天长地久。

夫妻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在婚姻关系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很重要的这一点恰恰被许多老年夫妻所忽视,其实通过交流和沟通了解各自的需求,消除双方的分歧,从过去共同的生活中汲取力量,就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老年夫妻,要满足彼此的需求就得不断地进行沟通,这就需要各自做出不懈的努力。心理距离缩短了,关系自然就密切了。

~~~~~~~~~~~~~~~~~

辅导员的话:

生活观念不一致,使老年夫妻处在不同生活方式的转换矛盾交织之中而产生分歧。老年夫妻应通过交流和沟通来了解各自的需求,才能消除双方的分歧,或从过去共同的生活中汲取力量,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014年10月13日星期一

提升心理健康

长寿老人具备的超凡心理优势

摘自:携手健康

日本出长寿老人是世界出名的地方,日本医学家渡边对136名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健康调查中得知,长寿老人大多具有超于一般人的心理优势,主要是:

情绪稳定
长寿老人比较注重自己的情绪调适,使中枢神经处于相对稳定的良好状态,进而使机体的生理功能协调。95%以上的长寿老人情绪安定,适应能力强,经受得起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刺激。他们即使受到精神刺激或创伤,也能自我控制,并很快恢复心理平衡。
  
心境愉快
愉快标志着老年人身心活动和协调。长寿老人大都精神爽愉,笑口常开。笑是一种简单而又愉快的运动,可使胸、膈、腹以及心、肺、肝等脏器都得到有益的活动,神经、骨髂和肌肉得到放松,且可驱除忧愁烦恼,减轻精神压力,抒发健康的感情,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胸襟豁达
长寿老人在人际关系方面态度真诚和善,对同辈人尊重,对晚辈人慈爱,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处世。这种长者的情怀和气质,是健康的保证。

热爱生活
长寿老人大都对生活充满热爱与向往之情,他们积极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或劳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从中获得快慰和乐趣。

老年人从长寿者的心理优势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理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无疑对健康有益。

~~~~~~~~~~~~~~~~~

辅导员的话: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乐龄人士,大部份都会反映由于新加坡的医药昂贵,为了预防病痛找上门,所以他们都很注重身体健康,每天都运动以增强免疫力。不生病虽然是做运动的主要目标,可是却忽略了精神和情绪上的缓解。常注意到人们在公园跑道上的你推我挤、在做集体运动时与团员漫骂别人的不是,或挑拨是非....。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失落了心理层面的提升,实在很可惜。身体和精神健康是并重的,一个都不能缺少。


2014年10月7日星期二

平衡独处与群居生活

老人独处也能养生

摘自:39健康网社区

独处是人生难得的享受。独处之中,你可以尽情在记忆的海洋中游弋,重视那令人激动的场面;你可以挥毫泼墨,丹青描红;你可以博览群书,浮想联翩;你可以翻看日记、整理照片;你可以自斟自饮,静心品茗……在独处之中,你不必言不由衷地表白,更无需看周围人的脸色,可以独自品味“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的宁静和乐趣。
独处也是一种养生之道。独处时,正襟端坐,双目闭合,意无所顾,思无所虑,心神潜入寂静状态。古人云,人老心静才是养生之本。元代罗天益在其所著的《卫生宝鉴》中指出:“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

学会独处,关键是调整好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独处就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老年独处如同一首至诚至美抒情浪漫的小诗。在没有喧嚣、没有烦恼之中,尽情地舒展疲惫的身躯,尽情地梳理那零乱的思绪,毫无顾忌地呈现出一个率真而洒脱的自我。

老年独处更有些像一篇意蕴深厚,情趣盎然的散文。老年独处之妙首先在于身上没有工作压力,没有既定的套路,不受任何人的指使和约束。任尔西东,想干啥就干啥。心理活动宽松自由,思绪犹如行云流水,爱怎么想就怎么想。

老年独处要培养自己的情趣和爱好,学会自得其乐,如读书、绘画、种花、养鱼等。养鸟,观其态,听其声,愉悦身心;种花,赏其色、闻其香,心旷神怡;练字、作画,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书中动人的故事,优美的语言,可使你如品香茗,如嚼橄榄。在“书山”、“报海”中,聆听着前朝的遗事轶闻和为人处世的教诲,探析伟人的胸怀、诗人的豪迈、勇士的悲壮、百姓的喜忧……光阴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古人说:与艺为友,乐在其中;与物为友,陶冶情操;以物取乐,开心解闷。

老人独处还有许多好处:首先是独处适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老年人既怕孤独又怕喧闹,老年人和青年人的观念、生活经历不同,饮食习惯也有差异,在一起居住会发生摩擦与矛盾。子女可“常回家看看”,尽享天伦之乐。

其次可减轻老人的生活负担。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多为家务(如带孩子、买菜做饭等)而忙碌,在经济上也加重了老人的负担;而独处的老人,生活有规律,日子过得安逸,减少家务拖累及经济压力,有益身心健康。

再次,老人独处有利于子女成长。可减少子女对老人的依赖,增强自主意识,逐渐养成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等优良品德;孙辈们少了祖辈们的溺爱,从小养成“听父母话”的好习惯,有利于健康成长

~~~~~~~~~~~~~~~~~

辅导员的话:

老人独处固然能回到自己所梦想的生活,找到个人的兴趣和嗜好;但健康人类过的是群居的生活,独处老人需要亲人、朋友和邻居的关怀与慰问,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老人家最好在独处与群居之间取得平衡,能照顾自己独立及自处的需要,同时适当地安排和亲朋戚友相见,把自己的兴趣和嗜好与更多的人分享。



2014年9月29日星期一

对‘百花深处’的反思

文:恩昡

中国著名导演陈凯歌以他独特而宏观的历史视角和人文思维,拍摄的一部十数分钟的短片,名为‘百花深处’,是部非常震撼人心的杰作。

导演陈凯歌以平实幽默的陈述、深刻厚重的内心,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反思,以及对新时代的胜景,抑或是人类文明的衰退,作了深邃的思考。

影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摘自网络):

一个搬家公司的小头目耿乐刚为一个顾客搬完家,冯先生找到耿乐说自己也要搬家。于是带着耿乐一伙人找百花胡同,但当费尽周折找到百花胡同时,那里已成为一片废墟,只有一棵老槐树孤零零地留在那里。耿乐他们大呼上当,掉头离去,这时接到公司电话告知,这几天有一个疯子到处找人给他搬家,警告耿乐别上他的当,万一上了当,别忘了要钱。

为了要钱,耿乐他们又折回来给冯先生搬家。冯先生就空口讲:这是大立柜、这是鱼缸、那是花瓶儿,于是耿乐他们就搬没有实物的家,当搬一个前清的瓷瓶时,由于有人要吸烟借火,搬运工一松手,瓷瓶摔碎了,冯先生哭了。

搬好了东西,车往前开,冯先生告诉耿乐胡同前面有个沟,结果车真的陷进去了。在陷车的地方,挖出了一个铜铃铛,冯先生捡起铜铃铛高兴地跑向落日,耿乐他们蓦然回首,落日余辉中一个水墨四合院出现了。

这部短片給予我的冲击与反思颇大;我成长的那个时代,新加坡正百物待兴,至今高楼耸立,豪华又现代。而生活过,记忆中的甘榜,却经已不复存在。如今每每经过一些路段,都惊讶地发觉原来熟悉的房子不见了,映在眼帘的是栋栋陌生的新高楼大厦。在记忆中的一切景物,全然无法搜索出其原形。

这不单是实物上的幻灭,心灵上及精神上的失落,更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失落的不只是历史和生命的记忆,也失落了对文化、对传统、对生活方式的承传。

因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摧毁了许多独具文化特色的建筑物,它们是工匠们以当代的文化、艺术特质,用尽毕生心力创作出来的。我们也因着需要进步,而遗弃了对我们具有可延续性的、有价值的人文生活方式。

对于我来说,一直努力地追赶着时代的步伐,着实有些气馁。但,我还是期待并坚信,被保存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价值观、文化、建筑物等等的资产,还是能巩固我们生命的根源,莫等到百花深处无一物而徒呼负负!


小启:10月份将刊出《乐龄篇》,敬请期待!

2014年9月22日星期一

“不老骑士”的传奇 — 追求梦想,永不嫌晚!



文:恩昡

人生有梦,是否在任何年龄都可以追逐呢?年轻人为追梦锲而不舍,老年人是否还有能力追梦?又有谁能乐于协助他们完成梦想呢?

在台湾就有一群高龄老人,每人心里都怀着18岁的梦想,在一次的骑摩托车环岛壮举中,完成了这个创举。

台湾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为了推动“活跃老化”,鼓励老人心中有梦,再创生命价值,为17位平均年龄在81岁的长者举办了为期13天,骑摩托车环台1,178公里的创举。

16位爷爷与1位奶奶,加起來共1,377岁。他们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曾从事不同的行业,如今也都身体功能老化,有些还身患重疾,但这些都阻止不了他们的雄心。并且在怀梦之余,也不忘为壮举事先准备,坚持半载的体能锻炼后,他们终于出征了。

在这13天的旅程中,他们当中有人病倒、有人受伤、却都不影响他们的髙昂斗志。在互相扶持、关怀、勉励和友爱中,展现了纯真的性情与岁月积累的智慧。

这个创举被拍成一部纪录片。在纪录片中,不老骑士活泼逗趣的互动与对话,颠覆了一般人对老人的印象。

他们从不相识发展到有如家人般的感情,他们的天真可爱、满满的人情味、丰富的人生历练及对圆梦的坚持与努力,深刻地感动了许多参与策划的团队。谁说:‘老人就不能圆梦?’

新加坡人民协会将陆续在各民众俱乐部,邀请社区内乐龄人士观赏这部‘不老骑士’纪录片,并由解说人员导览观赏;旨在激励本地乐龄人士也能过着‘活跃生命,精彩人生!’的老年生活。

我们期许乐龄人士在资源能力范畴内,能实现梦想,活跃自己的生命。在退休后或无论年龄多大,都愿意走出家门,参与社区组织为他们所举办的各项活动;不管是动态的或是静态的,都能积极参与。锻炼体魄;使身体恢复活力,锻炼脑筋;使头脑活跃;在身心康泰中学习各种知识、艺术、新科技、新活动等等新鲜事。

只要敞开胸怀、快快乐乐,愿意结交新朋友,愿意沟通交流,愿意一起参与活动、郊游,相信就能开开心心,度着精彩人生!



 


2014年9月15日星期一

退休国人的悬挂 -- 公积金(CPF)

文:恩昡

新加坡所有投入工作的人士,都有一个终身的公积金户口。每个月雇主及雇员都各将薪金的若干百分比现金注入这个户口这些现金是终身累积,直到完全退休为止。当工作人士55岁时,普通户头将转为退休户口,如果存款达到目前最低的规定15万5千,则能提取累积的多余存款,并只能在65岁后,每月领取固定款额作为生活费,至少可有20年(旧制)或是终身提取。

今年李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献词中,针对退休国人能如何提取及使用公积金户口的存款,作了详尽的说明,并保证政府会谨慎地为人民规划退休金,使人民有足够能力过退休生活但综观人民的忧虑,普遍担心通货膨胀,物价、交通费、医疗费等等,年比高涨,害怕‘钱不够用’;而一辈子积存的公积金又不能做灵活的运用,感觉处处被政府所限制,不满情绪纷纷升起,这是可以想见的现象

许多低收入的人民,尽一辈子努力工作,到了退休年龄,还是无法累积足够的最低退休存款,促使他们担忧自己老年的生活开支。有些则于退休在即时,希望能够领取部分的退休金,来实现自己的一些愿望或梦想,他们无法如愿提取而感到气愤。还一些是为退休了没有足够的公积金支付组屋贷款而烦恼。更有部分人士担心政府投资国民所积累的资产是否有风险?将来去世后,是否会将公积金余额交由其子女继承?

政府是从宏观的经济及政治制度角度来看待民生问题。现今人的寿命一般会超过八十岁或以上,因为预期寿命延长,估计人民日后须负担更长期的医药费,也担心人民在退休时现金一次过取完、花完后,面对未来的二十年或更长的生命,无以为继,造成社会的负担。因此,常常强调为了保护及照顾老年人的晚年,希望老年人能理智地看待政府对公积金所采取的措施。

在建国一代与政府的多次对话会后,为平息及照顾老年人的期望,总理及其团队应允,将进行对公积金的提取及使用作更详尽的思考及策划,以便人民能更灵活性地提取及使用公积金。

对于辛苦地工作了数十年的退休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他们一般都期盼在退休后,能尽快地领取累积了半辈子的退休金,能自由地规划及享受自己的钱,因此对于政府的诸多规范总感到不是滋味,怨气不由而生。

我们相信成熟的退休人士多数懂得理财之道;当然为防范未然,也期望政府能以教育及提醒的方式,来指导退休的国民善用所提取的公积金。期待当局在做好准备后,考虑并制定一些比较通容的政策,好让退休人士谨慎及愉快地使用他们的公积金。

2014年9月8日星期一

建国一代

文:恩昡

新加坡六十五岁以上,被冠为‘建国一代’的乐龄人士,确实要比其他国家的老年人来的有福气。

这个被邻国喻为‘小红点’的国家,在第一代政治领袖们努力的领导,并有赖于早期移民至我国的各族人士,在这块赤贫的土地上,同心一致、刻苦经营,才逐步地从经济、教育、社会建设中,将它发展到现在的第一世界国家。

对于这些早期从故乡飘洋过海而来的人们来说,本仅为到此谋生,但后而转在这片土地上兴建家园,扎根于此,衍生子孙后代。在有家之后,为安身立命,建国就成为他们的重要的人生目标了。

汇集四方八面的精英,放下各自的小我私欲,为建国的大我而无私地努力。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艰辛,每个‘国民’,无论贫富、才能强弱,都各尽所能,从小生意做到大企业 - 建设国家的经济、办小学到办大学 — 推广教育,多元文化、将甘榜木屋打造成市区组屋、小渔港变成大城市,逐渐的壮大为一个受大国推崇的国际经济体。

明年新加坡将热烈地庆祝建国五十周年。这一代的政治领袖,为感谢并报答这些与第一代政治领袖共同建设这个国家的人民,因此将年届六十五岁以上的国人归为‘建国一代’,感恩图报地回报他们一个‘丰厚的礼包’。

对于备受国家礼待,并誉为‘建国一代’的乐龄人士来说,默默的耕耘了一辈子,为这片土地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岁月,国家在各方面的建设上都存留下他们的生命痕迹;他们已成为国家每一部份建设的基本组件。

特别是他们为新加坡这个岛国的各个领域栽培了无数的人才,可说是他们所教养出来的每一个子孙,都能为国家创造出价值;每颗螺丝钉都是不可或缺的。‘建国一代’居功不小。

‘建国一代’的人口结构,大多数应是包含来此营生的移民代及在新加坡土生土长的第一代公民。其中第一代生长于斯的国民更是挑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负起强大国家的职责,承接父母的任务,继续地为这片土地注入生命力。他们为了家、为了弟妹及自己建设起新家庭,或是牺牲自己的利益,造就了弟妹及子女的成就。他们无私的付出,是应该获得国家的认同及表扬的。

新一代的政治领袖能在此重要的日子里,为感报这代人,给予崇敬的称谓及礼遇,让他们倍感尊荣,也让他们在晚年获得应有的医疗及生活上的照顾,减轻他们对病痛及生活上的忧虑,体现了感恩报德的心,温暖了许多老人家的心。

生活在这样一个温馨体恤的社会氛围里,是国人莫大的幸福;但还是需要感恩‘建国一代’所做出的牺牲与奉献。


敬祝‘建国一代’的老人家们身心康泰,膝下承欢。

~~~~

正逢中秋佳节,在此祝福大家如今晚的明月般圆满平安。

2014年9月1日星期一

家庭重塑

文:恩昡

从来没有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个人的成长历程,有着那么深切地影响。

整整五天浸濡在‘家庭重塑’工作坊里,老师以萨提尔家庭治疗、心理剧的理论与操练为学员们进行培训与治疗。心理剧所带出的疗效令大家非常震撼,它让我们在高度的信任与开放的环境中,敞开心房,任由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伤害,自然地倾泻出来。

当中看到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子情怀的纠结是那么的深,伤害是那么的重。难以想象的是,身为孩子并不了解为什么自己会被父母拒绝,几乎无法得到多一点的爱,有些更是在精神与肉体上遭受父母的暴力对待。

在搬演的一个家庭剧中,孩子是母亲不小心和已婚男士发生婚外情时意外的结晶。母亲把她生养下来后,却无法面对自己的错误。孩子的出生、出现,总是让她记忆起自己的错误。当中或许有悔恨、有焦虑、亏欠丈夫孩子的情绪吧,以至于面对这不该出现的孩子时总是百般的抗拒、责难。而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母亲会对她那么冷漠、不能像其他兄弟姐妹般被疼爱?孩子极力表现想博取妈妈的欢心,但她的讨爱,反而让母亲更加悔恨、抗拒,而更讨厌、迫害她。

在这个家庭心理剧的搬演中,老师带领着个案进入家庭历史中,看到并探讨自己向母亲索讨‘爱’的种种情绪及情感冲击;自己与母亲的情感纠结形成的背后原因;岁月匆匆数十年,母亲也老了,现在又将如何去面对与母亲之间复杂的情结?

了解了自己与母亲间的情感脉络,但要如何抉择去面对这份纠结,又是一番内心的挫折与煎熬。更深的痛苦折腾着两母女的情绪。该选择谅解,放下这份纠结吗?或许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与创伤,重新与母亲建立关系,老人家就可以放些下心中的罪恶感,安然面对接下来的生命历程。

在这个案例里,看到的不只是作为这段复杂关系中母亲的痛苦,更看到这个孩子所受到的磨难。我们身为旁观者感受到了孩子的无辜以及所受到的深沉伤害,但为人父母是否看到了呢?

我在省思:家庭应该是给与孩子们快乐、幸福成长的乐园。往往却是因为成人们未能妥善处理婚姻关系,而将一切不幸的行为与情绪转嫁给孩子们;当中总有一位是‘特殊’的代罪羔羊,承受了一切无辜的苦果。身为父母是否该学习、并努力解决自身的问题,以免殃及无辜的孩子,让他们免受不公平的伤害?!

2014年8月25日星期一

说谎

作者:蓝天

你说过谎言吗?真的一个也没说过吗?或者你认为白色谎言不是谎言?对于那些曾经对你说过谎言的人,要重建对他的信任绝对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你想拆穿他,恐怕还要冒着友情破裂的风险,于是你只能对他干笑,并开始疏远他?

我们对于说谎言的人,总是带着负面的看法,除了瞧不起之外,也认为对方把我们看成傻瓜而暗自恼怒。我们甚至发誓再也不和他深交。

因为我们一直认为,朋友之交贵于真诚。

之所以说谎,大概只是想掩饰自己的丑态,或者另有企图。一句话,谎言令人讨厌。说谎者更令人退避三舍!

一直到最近,读了好友介绍的书籍《说不出的故事,最想被听见》其中一个篇章------谎言背后的秘密,不禁耳目一新!

故事的主人翁菲利普说谎成瘾,被介绍到作者史蒂芬·格罗兹的心理诊所。以下摘录文章的后半部,与大家分享:

咨商进行了一个月后,菲利普不再支付费用,他对我说,不晓得自己把支票放到哪里,一找到支票簿,会立即结清。到了下一个月,他告诉我,他把当月的薪资捐给佛洛依德博物馆。

经过五个月的各种高调空谈之后,我只好下最后通牒,如果还是无法缴清欠款,我们的咨商只能到月底。就在最后一次咨商结束,他准备离开之前,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支票,递给了我。

我拿到欠款之后,安心不少,但更想知道我跟他之间到底怎么了。菲利普这几个月的谎言越来越夸张,我的反应则是越来越退缩。我跟他说话的时候,也多了 戒心。我如今才明白,他早已懂得操控他的听众,让他们保持客气沉默、不对谎言反击。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呢?这种行为到底能满足他什么心里目的呢?

在接下来一年的咨商治疗里,作者与菲利普全力对付这个问题,他们谈到了菲利普的父母亲:他的父亲是外科医师,母亲在菲利普十二岁生日前过世,生前是个学校教师。

有一天,菲利普描述一段童年回忆,这回忆在他看来如此微小而不重要,因此迟迟未提起。菲利普从三岁起就跟两个双胞胎弟弟共用一间卧室,两个弟弟睡在他附近的婴儿床。许多夜晚,菲利普都被窗外的叫嚷声吵醒,那些人从酒馆走出来,打算穿过马路回家。他醒来之后,想尿尿,也知道自己应该全力,乖乖到走廊另一端的厕所,但他只待在床上,一动也不动。

“我小的时候常尿床。”菲利普对我说道。他描述自己把尿湿的睡衣捲得皱皱的,塞进被子深处。等到晚上要睡觉的时候,他发现睡衣已经被洗净、烘干,放在枕头底下,折得整整齐齐。

他从来没跟母亲说过这件事,而且就他所知,母亲也没对任何人提起他尿床的事情,即使是他的父亲也不知道。“要不然他一定会很生气。”他说,“我想,她认为我长大之后就不会再发生这情形了。结果等到她过世的时候,我还是一样尿床。”

菲利普记不起来他有哪些时候是独自跟母亲在一起的,母亲在他的童年时光当中只是忙碌着照顾两个双胞胎弟弟。他不记得自己曾跟母亲单独说上几句话,每次总是有人夹在他们当中,不是他两个双胞胎弟弟,就是父亲。他的尿床和她的沉默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私密对话,只属于母子俩分享的事物。他的母亲过世之后,这种私密的对话戛然而止,唐突地画下句点。因此菲利普开始随机应变,自创另一种“旧有对话”的模式。他编造各种会造成混乱的谎言,期待听者保持沉默,就跟他母亲一样,在秘密世界里成为他的伙伴。

谎言有时候会对亲近的人造成伤害,但菲利普的谎言却不是如此。谎言是他用来维系亲密关系的方式,用来记住母亲的方式。


小启:月份将刊出《狮城关怀篇》,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