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0年9月30日星期四

无法实现的爱

一片叶子的故事 

作者:赵艳雄

暮冬的季节,晶莹了一冬的冰雪随着渐渐温暖的阳光缓缓融化,化作清澈的溪水,从山顶欢跃地奔流而下,洗亮了整座山脉。伴着点点的阳光,大山显得格外鲜亮洁 净,是那种晶莹通透的洁净,仿佛只等着春天来将它装扮。

柔风在播洒春天里的第一批种子,落入地里就生成花草,挂在枝头就变成绿叶。 这里,我们只讲关于一颗种子的故事。 

它被柔风播洒到了树冠里,圆嘟嘟的身体顺着树枝不停地滚呀滚。原来以为自己会掉落在地上,可 是等它滑到枝尖就突然停住了,是大树有意挽留它做一片树叶吧!

或许是阳光的偏爱,或许是雨露的眷顾,这一颗挂在枝头的种子第一个吐 露出了属于自己的嫩芽,然后这一点幼绿便顺着树枝迅速蔓延开来,整个树冠,整棵大树,最后是整座大山都绿成了一片。

当那颗嫩芽终于长成了一片成型的叶子,它开始睁开眼睛仰望眼前的世界。它看到纯蓝的天空里飘着洁白的云彩,它看到绿色的大地上镶嵌着条条小溪。他庆幸自己是一片长在枝尖 的叶子,可以看得更多,看得更远!

有一天,叶子看到一只蝴蝶从眼前飞过。它从未见过那么轻盈美丽的舞蹈,它一下子惊呆了!从此,它 每天的希望就是看到美丽蝴蝶的舞蹈。它曾想过要叫住那只美丽的蝴蝶,可是蝴蝶从没有答应过它。起初叶子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才发现:其实在蝴蝶的眼中,每一 片树叶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叶子有了淡淡的哀伤,它想着自己或许不应该长在这枝头,就不会看到美丽的蝴蝶。它问每天升起的太阳: “为什么给我生命?为什么让我长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树枝上?为什么让我看到飞翔的美丽又不能飞翔?”太阳没有回答,它只是沉沉地说:“一切都会好的, 你只要平静地呼吸,呼吸就好了。”呼吸?叶子无法平静的呼吸,它还不知道呼吸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

叶子有一天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和美丽的蝴蝶在一起飞翔。那梦真美啊!叶子从此萌生了一个小小的梦想,它渴望和蝴蝶一样美丽地飞翔。它问照耀它的阳光:“我可以像蝴蝶一样飞翔 吗?”阳光笑了,没有回答。它问轻抚它的微风:“我可以像蝴蝶一样飞翔吗?”风儿笑了,也没有回答。它又问从它身上爬过的小瓢虫:“我可以像蝴蝶一样飞翔 吗 ?”小瓢虫说:“嘘!你不要颤动啊,我会掉下去的。”小瓢虫从它身上爬了过去,又回过头来悄悄对它说:“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会的!”叶子笑了。

就因为这一句“你会的”,叶子在欣喜和充满希望的情绪中度过了整个春天。当它再次看到飞过的蝴蝶时已经没有了哀伤。叶子在心里说:“亲爱的蝴蝶,有一天 我会和你一起飞翔的。”

转眼夏天到了,炙热的阳光让叶子无法接受。它不像生在树冠里的叶子,可以层层叠叠地相互遮挡,没有谁为它遮 挡,它终日面对着阳光。它感觉自己快要虚脱了,没有一点力量。太阳告诉它:“打起精神来吧!这样的阳光会让你变得苍翠坚强!”虚弱的叶子这时候又想起了蝴蝶,想起了它还要学会和蝴蝶一起飞翔。它舒展开卷曲的身体,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可是叶子已经有好多天没有看到蝴蝶了,它有些焦急。它渴望自己能够早点飞 舞起来,好去寻找蝴蝶在哪里……。

经过了整个燥热的夏天,叶子并没有飞起来,它在枝头轻轻地叹息、失望。秋天凉了,风儿吹在身上有些 冷,已经许久再没见过蝴蝶了,叶子回忆着春天里最后一次看到蝴蝶的情景,开始落泪。

有一天早晨醒来,叶子发现自己绿色的身体边缘有了一圈淡淡的黄色,它不知道是怎么了?我是要变了吗?变化了以后是不是就能飞起来了?带着忐忑和欣喜的心情,叶子看着自己一天天一点点地变黄。叶子发现身边的树叶也在变黄,有的比自己黄得更快。

天更凉了,风更冷了,这些日子叶子每天都醒得很早。那一天,它刚刚睁开惺忪的眼睛,看到一片黄色的小东西在飞舞。“蝴蝶!是蝴蝶吗?!”叶子忽然叫了出来,睁大了眼睛。天哪!那是一片黄色的树叶!它真的飞了起来!看,它缓缓旋转着、摇晃着,蝴蝶的舞蹈一般!那一刻,叶子的心在狂跳,它感到自己有一种眩晕的激动。是的,我会和它一样飞起来的,一定会的!那片黄色的叶子在空中宛转地回旋飘荡,越来越轻越来越慢,最后静静地躺在了大地上,不动了。叶子望着它甜蜜地想:是的,我会努力飞的,我不会像它一样停在地上。叶子的眼睛望向了远方……。

又是许多天过去了,叶子又看到许多树叶美丽的飞舞,而不管怎样的飞行,它们最终都无一例外地落到了地上。叶子仔细地看着每一片树叶飞舞的过程,如看到一个个希望的升起又破灭。叶子哭了,它抬头问秋天的太阳:“为什么叶子不能飞向远方?”太阳说:“因为你是树叶,树叶的归宿就是大地,回到你生命开始的地方。

那是一个落霜的清晨,叶子最后一次从想念蝴蝶的梦中醒来,哀伤的情绪即将耗尽它的生命。它没有一丝力气,它感觉自己的身体从未像今天一样轻盈。一阵清凉的秋风吹过,叶子轻轻地叹息了一声,随着风轻轻从枝头跳了下去。

叶子闭上眼睛,任风吹着自己在空中飘荡,它知道那是它生命中最美的舞蹈。它轻轻地说:“美丽的蝴蝶,你看到了吗?我在为你而舞。为什么在我学会飞舞的季节里却没有了你?你看到了吗?我即将回归大地,我生命开始的地方。下一个春天,我会再遇见你吗?”

叶子终于落到了地上,悄无声息……。

一个女孩从树经过,她拾起一片金黄的落叶:“它长得真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啊!”

~~~~~~~~~~~~~~~~~~~~~

叶子能爱上蝴蝶吗?在它生命的某一刻或许就像蝴蝶,但那时候已经来到这个生命阶段的尾声了,而它多数的时间就在盼望和失落中流逝!何不筑梦踏实呢?

PS:故事其实在结尾,作者还有一段叙述:

生命像一片叶子,谁是那只你注定爱上的蝴蝶呢?虽然叶子不能和蝴蝶在一起,但是请不要忘记感谢阳光、感谢雨露、感谢大地。因为是它们给了叶子生命,爱上蝴蝶美丽又哀伤的生命……

但感觉如果在小女孩拾起落叶后就结束,或许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会更多!您同意吗?

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只有当机,没有如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当事后孔明,叹息当时如果…就…,但是谁也不知道,假使当机立断,做了不同的反应,后来的损失没那么大,会不会也有人针对那些难免的牺牲做文章呢?

八月底的菲律宾警察劫持香港游客事件,相信大家记忆犹深,那时候很多人也私下议论:枪手才一个人,为什么巴士里的众多游客坐以待毙,不起而反抗呢?

从下文幸存者的忆述,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不幸发生后的惊恐、懊恼和自责,但愿他们可以珍惜劫后余生,坚强的活下去!

~~~~~~~~~~~~~~~~~~~~~

还死伤者公道,不向弱者抽刃(文经节录)

撰写:幸存者李滢铨

星期三晚,政府包机在机场降落后,受惊过度的母亲就在家人的陪同下到了政府安排的车上等候, 我一人站在众多死者家属之中,静静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风笛奏着《Amazing Grace》,很庄严,也很凄凉。我看棺木上的白布贴着一个个的团友名字,泪水如注。谁会想到这个旅行团回到香港时会是这个样子?

我泪眼看着傅太带着她的一对子女到她丈夫遗体棺前告别。她只有四岁的小女儿在飞机上不时娇滴滴的问母亲:妈妈,为什麼爸爸回香港但是不回家?妈妈,为什麼我 闭上眼睛会看到爸爸?一句句稚子无知的问题,听得人心绞痛,可敬的是傅太仍坚强得很,仍以逗小孩的声音平和地对女儿说爸爸已上天国,女儿和爸爸说再见, 过了一会,才传来她痛哭的声音。还有汪小妹的呆滞眼神,如所有情绪被抽乾了,让人看得心痛。下机前,我走到导游Masa的母亲前面,握着她的手,不知道跟 她说什麼,只能说,我很想谢谢Masa,他一直很照顾团友,直到最后一刻。

回家的路上,我透过车窗看着天上的月亮,圆得让人心痛,不知是农历十五还是十六,又是那麼亮,亮得那麼冷漠。

这几天我把事情想了很多遍,心裏有极大的愤怒和悲伤,还有说不出的愧疚。我一直在想,为什麼我们没有行动起来拯救自己?为什麼在漫长的等待过程后,我们仍静静期盼那似乎是永不会来的救援、把自己的命运交付那无能的政府?

我们当中确是有想过要自己起来制服枪手的,到底是什麼让我们犹豫了?是我们害怕,也是因为我们都相信枪手并不想杀人,我们一直以为事件会和平解决,当然,我们最大的错误是我们高估了当地警察的能力。

首几个小时,枪手说电话时,语 气平静,有时还语带笑意,一声声「ok、ok」的,让我们心宽,间或又再强调不会伤害我们,还容许外面两次送饭给我们。一直到黄昏之前,大家虽然是担心又 害怕,但车内的气氛算是平和,并不恐怖。我看了好几次自己的掌纹,想,我的生命线很长呢,以前看掌好多次,不同的睇相佬不是都这样说的吗?我对自己说,这 次事件只是闹剧,一定会圆满解决。

没有如果

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枪手要求这麼简单,该可以在一两小时内和平解决,直 到十二时多,我等得有点不耐烦,就小声向坐在车尾的团友建议一起动手制服枪手。枪手单人匹马,我们全团人虽然妇女小孩老人较多,但有点打斗能力的男人、可 以协助的青年和成年女子加起来也有十人左右,在狭窄的车厢内反抗空间不多,大家团结的话,总该可以把他制服的吧。不过,我们当时按枪手要求坐得很分散,每 排只可坐一个人,旅游车又长,大家不能商量,就没有了行动的默契。我和坐在后排的几名团友多次商量,不过,因为当时的气氛仍非常平和,大家相信事件可以和 平解决,认为如果行动失败反而会激怒枪手,所以没有行动起来。

好几次枪手开门在车门前立足停下来时,我都想要跑到他身后用力把他踢出去,也在脑中预习了很多遍,但是又怕自己不能 和司机沟通,怕司机不够机警不会立即关门和开车逃走,让枪手有时间反攻……我想了很多不同的可能性,最终都没有行动,可能我只是在为自己的恐惧和怯懦找藉 口。

时间一直拖着,始终未见任何解决事件舻象,我们在车尾的几名团友再几次商量要不要动手制 服枪手。我们留意他的武器摆放在身上的位置,他走到什麼地方时最好动手,商量大家身边有什麼可攻击的东西,我说我虽然是身材矮小的女子,但如果男团友可以 暂时压着枪手,我可以抢枪和按着枪手的手令他不能行动,给时间车头的团友逃走及求助,梁生亦静静叮嘱子女在行动时要协助抢枪。可是,最终我们仍是犹豫,不 敢乱来,皆因枪手把谈判设定的限期往后推了又推,等待政府回应他的诉求,让我们觉得,他是不想杀人的,直到枪手真的开枪射向前排几个团友,梁生扑出去救家 人时,一切都太迟了。后来我和梁太说起,原来她也想过要攻击枪手,用她袋裏的绳子去勒枪手的颈。如果我们都可以勇敢一些,如果我们早些团结行动,如果我们 没有继续等待警察救援而当机立断行动起来,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可恨的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我 躲在椅子底下,逃过了枪杀。刹那间,我不敢相信原来电影裏的情节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看到在另一排也躲在椅子底下的母亲仍是活的,心就定了一些。第一轮 枪击后,车内很静,这时天打起雷来,轰轰的一阵一阵,雨点又哒哒的打在车顶,更显得车内一片死寂。车厢内很黑,只有枪手发现有人仍是活着时,再打出的一些 枪声和火光。我看到蓝色的火光打入团友的身体,原来在蠕动的身体就不再动了,连哼一声都没有。隔了好一会,再又响起很多震耳欲聋的枪声,和车身不断被打击 的声音,一切都不断提醒仍生还的人,下一秒可能就会毙命。

枪战好长好长,好像永远不会完一样,我感觉到自己的头发 和身上染了很多血,都是别人的血,但是下一秒可能就是自己的血了。被救出来之后,这几天都闻到血腥的味道。

在 救护车上,我们要求救护员给双手不断流血的陈生包扎止血,救护员竟说没有用品,我母亲仍受着催泪弹的苦,她想喝水,救护员又说他们没有水,我看了车上的 柜,果然是空空的什麼设备都没有,只有苦笑。到了政府医院,设备也非常简陋。在我们被转送去较好的医院前,有不同的政府部门官员、不同救护机构的人员、领 事馆的人员,不停地问我为什麼枪手会发起疯来,突然开枪,我不禁火了,当场忍不住就骂他们,他们到底是不是想救人?天底下会有那麼长时间来救人?枪手暴露 了那麼多可以被攻击的机会为什麼警察没有把握时机?为什麼就不能先答应枪手的诉求先救人质……?

我 在医院裏,把母亲安顿下来,已是清晨近五时,我把染血的衣物褪去,头发已被乾了的血弄得僵硬,我洗了很久很久,浓浓的血腥味让我有想吐的感觉。出来坐在沙 发上,看着睡在病脇上母亲顺着呼吸而起伏的胸口,看了很久,生怕她会突然不动,看了不知多久,我才确定,是的,我们都安全了,都活着,我呼了一口气,心中 慢慢生了一片静。我看着微亮泛白的天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眼睛闭上,耳边却响起不断的一下一下「啪、啪」枪声,打散了原来心中的静,之后眼睛一闭上就听 到枪声,看见中枪团友身体在抽搐,不知他们是否已在往天国的路上,一直不能合眼。

各位团友,大家终于都回香港了,回家了。已离世的团友们,请一路好走,还请你们的在天之灵保佑你们在世的亲人;身心受伤的团友和家属们,请坚强起来,早日康复,以后的路还长,愿大家都好好生活,大家保重啊。

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既孝且顺不简单

对于父母亲偏心的抱怨,我们时常听到,甚至子女本身都已经为人父母了,还是依旧耿耿于怀,可见人类对于双亲的关爱与肯定是多么渴望!

有时候,我们以客观立场,的确可以感受父母是有偏爱的倾向,这当中造成的因素太多了,有的根本没什么道理,只能说假使你在意的话,恐怕会一辈子失望!

但某些状况却是有理由的,那就像下文所分享的,你虽然行了孝道,做牛做马,但却少了“随顺”,尤其父母亲年纪大了,要改变他们的习惯或想法不容易,直接批评指正绝对行不通,稍微让步,再加肯定,然后以商量和建议的方式沟通,也许就能凑效。

既孝且顺不简单,让我们一起来努力!

~~~~~~~~~~~~~~~~~~~~~

孝与顺

作者:赵晓宁

阿珍常跟我们抱怨她的父母亲,说他们从她小时候,一直偏心到现在,不管她为他们做了多少事,父母亲眼里永远都只有弟弟,没有她。

阿珍的抱怨,当然不是全无道理;小时候,小她两岁的弟弟,功课总是第一,又总是笑口常开的模样,见到长辈也礼貌周到,这样的孩子,别说父母了,连左右邻居也总是提起来就夸。

从一流的大学毕业后,弟弟就到国外留学去了,拿到博士学位后,他顺利的找到工作、结婚生子,当然也就留在国外长住了。

阿珍就不同了。功课在班上虽说也不错,但比起弟弟来总是差一点,加上脾气比较倔,老是爱和父母抬杠,在父母心目中,难免觉得她许多地方不如弟弟。

在国外拿了个硕士学位后,阿珍回国找了个工作,就此在台北安顿了下来。许多年下来,阿珍也陆续谈了好几次恋爱,但都没下文,她也就决定索性单身到底了。

虽然是单身女郎,阿珍可并不清闲;一到周末,她就急急忙忙往南部跑,好回去照顾年事渐长的两老。尤其是这两年,父亲母亲的身体都出了些状况,分别住了几次院,每次住院,也全都是阿珍请假回来随侍在侧。 

即使父母亲状况还过得去,阿珍也总是一回家就挽起袖子忙里忙外;先是买菜、做菜,再则是洗洗刷刷,每次都是把父母亲隔几天要吃的红烧肉烧好、卤菜卤好,她才匆匆忙忙北上。

比起阿珍,住在国外的弟弟可就轻松多了。早期,弟弟很少回来,这几年,孩子大了,他开始固定地一年回来一次,一次大约一星期到十来天,这段时间,弟弟绝少亲自下厨做饭,多半是请爸妈到外面吃馆子,有时候还会包个车请父母亲出去玩玩。

一个是每星期回来帮忙做家事、一有事就进医院照顾;一个是一年才回来尽一次孝道;可是,阿珍的爸妈有意无意间总是对人夸赞:「我们那个儿子啊,可真是很孝顺。」这话,听在阿珍耳里,当然很不是滋味。 「我的父母实在太偏心了。」愤愤不平的阿珍一再这样告诉我们。

这话听多了,有人因此忍不住劝两位老人家:「偶尔也该夸夸阿珍吧,她很孝顺呢。」哪晓得,老人家听了直叹气:「我们不是不知道女儿孝顺,只是,她每次回家,不是说我们这里不对,就是批评我们那里错,有的时候,我们还真是宁可她少回来几次啊!

看来,期望儿女「既孝,又顺」,还真是不容易呢!

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栽培自己

不晓得您有这样的经验吗?身边总有些人老是抱怨自己的资质不佳、头脑不灵活、家世背景不好等,而沮丧自弃,为自身的堕落失败找到了充分的借口!

或许他确实是颗先天不足的种子,但即使是同样的一粒米,也要看你肯花多少的功夫、毅力和时间来栽培自己,那么你的将来就不止于是米饭这么简单了!

下文给我们很好的提醒,和您共赏:

~~~~~~~~~~~~~~~~~~~~~

将自己酿成一瓶酒

一位历经无数商战感到身心疲惫的企业家到禅寺参拜。企业家问须发皆白的高僧,如何才能让自己和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面目慈祥、鹤发童颜的高僧没有直接回答企业家的问题,而是指了指正在淘米准备做饭的小和尚旁边的米桶,问道:一碗米有多大价值?

企业家茫然地回答:将米做成米饭,顶多有几元钱的价值。

高僧摇了摇头,说道:「将一碗米加水,蒸一蒸,做成米饭,是只有几元钱的价值。但如果稍微动动脑筋,将米泡一泡,分成几小堆,用粽叶包成粽子,那可能就是十几元的价值了。」企业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高僧又说:如果再把它适当发酵,加温,并且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那么,就又是几十元的价值了。

企业家恍然大悟,连连拍手点头,表示赞同。

高僧继续说:一碗米的价值实际上是因人而异。区别就在于倾注时间的长短,越接近事物的本来形态,价值就越低,相反,改变越大,价值就越高。这就是米饭和美酒的差别,因为酒离米的形态最远,酿造时间最长;酿造的过程本身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失败的可能性甚至要大于成功的可能性。这样,你还愿意不愿意将米酿成酒呢?

企业家陷入沉思,后来这位企业家经过几年的打拼,终于开创了新的事业,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牢记禅师的教导,献身公益事业,造福一方,广为传颂。

================

或许可以这样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最初都是一碗米,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但有的人自始至终没有脱离米的形态,庸庸碌碌,终其一生,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不同凡俗,卓尔不群,成为一瓶通体莹澈,芳醇甘美的佳酿。

生活如修禅,定力不坚,心随神移的凡夫俗子,被花红柳绿,攘攘尘世迷了眼,因此,普通的人能成为米饭,坏一点的人甚至只能是半生不熟难以下咽的米饭。

而只有那些超凡之人,立定心意,心无旁骛,物我两忘,才能将自己酿成一瓶芳香自己,芳香他人的美酒。

要敢于将自己酿成一瓶酒,哪怕是机会微小,前途渺茫,但只要你努力了,生活中的风雨,前行路上的挫折,就会成为将自己酿成美酒的酒麴。

用苦难来发酵,用执着来升温,挺过去,你就会成为芳醇甘洌的美酒。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正向的教养

昨天分享的文章中,杰佛瑞伯恩斯坦博士(Jeffrey Bernstein, PhD)所提《父母最大的敌人,不是电视、网路、坏朋友,而是自己的坏念头!》相信客观的父母亲都会豁然开朗,明白亲子关系遭受破坏的源头,那么是怎样的坏念头作祟呢?这位美国的儿童及家庭治疗心理医师指出对教养有害的九种想法是:

.「总是」或「从来不」的想法
.随意的为孩子的行为贴标签
.对孩子使用苛薄的讽刺言语
.对孩子的行为疑神疑鬼
.对孩子使用有害或是负面的想法与言语
.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过度情绪化
.对孩子使用严厉的责骂
.对孩子使用「你应该如何……」的命令语句
.随意对孩子的下失败的断语

这些是否让您有熟悉感?那么该如何破除有害的想法,导入正面能量呢?请参考医生的建议:




















10天内学会不抓狂不动怒的教养秘诀

作者:杰佛瑞.伯因斯坦

第一天了解为什么喜欢你的孩子比爱你的孩子还困难?

父母既有的成见,会对孩子产生过度期待,当你用负面的想法或是带著成见和不好的心态来看待孩子时,你和你的孩子都会受害。

第二天慢慢掉入教养工作中的有害想法

教养工作的难易,全看你对孩子的想法。我们都会自我对话,而那也会形成我们对于孩子的感受。你对孩子抱着有害的思想,孩子都会觉察。因此教养工作成功与否,大部分要看你对孩子的想法和反应。

第三天认识教养工作的九种有害想法

有害的想法是大多数父母都有的困扰,它会带来困扰和羞耻感,因此常常被否定或忽略,但是,有害的想法会伤害与破坏你和孩子的关系。了解这些想法,你的教养工作将有重大的进步。

第四天 如何消除教养工作的压力

对父母而言,压力确实存在,必须加以管理。而它是起源于情绪上感到失去平衡和失控,你愈能管理好你的压力,你就愈能管理你的孩子。如果你能运用专家所提供的策略,那么,你已经成功地步上减轻压力之路步!

第五天做个对有害想法保持警觉留意的父母

对有害的想法能保持警觉留意,能让你更有智慧地处理问题,你将会学到如何发掘并确认这些想法和情绪,并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对管理自己的情绪大有帮助。你将发现,原来过去自己对孩子的有害想法的了解少之又少!

第六天 消除「逐渐发作的」有害想法

采取另类想法,是消除「逐渐发作的」有害想法最有力量的工具,当你愈能倾听那些想法时,你就愈能确认并阻止这些想法向外扩散和深化,一旦你积极地处理时,将可以帮助你与孩子维持更正面的关系。

第七天 消灭「突然爆发的」有害想法

消除你的有害想法,其实很容易。你可以用另类思考的方式,或是聚焦在孩子的有利证据上。当你的想法愈来愈正面时,你的行为也将随之较不具有害性,孩子对你也会有正面的回应。

第八天值得信赖的管教:减少处罚更能管好你的孩子

处罚不能太复杂和过度情绪化,慎重考虑处罚的问题,并审慎地执行,对行为偏差及其他的孩子都有帮助。对孩子过度宽容,与对孩子过度严苛一样不好。

第九天 保持正面能量不断流入

以正确的态度赞美孩子,将能明显增强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减少孩子表现偏差行为的频率。奖励可结合赞美一起使用,鼓励孩子的努力,并自由地表达你对孩子的喜欢和爱,这样的努力与行动,对你或孩子都非常重要。

第十天 长期喜欢你所爱的孩子

当你愈融入喜悦时,你就愈能提醒自己从你的家人之中找到这些趣事。更棒的是,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喜悦和快乐的同时,也会带动其他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向你学习看齐,并追随你的积极生活方式。

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停止焦虑批判

每当有亲子冲突时,父母亲总是蒙蔽了双眼,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念头里在在都是孩子不对、不好的地方,并由小看大,连他们的未来也担心起来!但一个不被父母接纳、欣赏的孩子,怎能建立起自尊和自重?而一个缺乏自我肯定和认同的小孩,又如何学习设身处地,体贴别人?

再美好的道理都要经过包装,先改变信念,学着喜爱孩子,再心平气和的沟通,也许你就会拥有一个懂事受教的孩子!

和您分享下文更多的秘诀:

~~~~~~~~~~~~~~~~~~~~~ 

为什么孩子爱受宠却不受教?

作者:李碧华

现代父母超黏小孩,也乐于当「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关心小孩的一举一动,就像直升机一样在小孩四周盘旋,还有更恐怖的「魔鬼沾父母」(Velcro parents),送小孩去上大学却赖着不走,这两个形容词都足以说明「天下父母之苦心」。黏孩子之余,不禁也常哀怨自问,「以前爸妈都没有对我们这么好,为什么我的小孩身在福中不知福?以前我爸妈都这样教育我们,为什么现在却不受用?」

擅长儿童及家庭治疗的心理医师,成功辅导过上千名孩子与父母维系亲子关系的杰佛瑞伯恩斯坦博士认为,父母最大的敌人,不是电视、网路、坏朋友,而是自己的坏念头! 「焦虑会使孩子变得不快乐,而父母对孩子的感受也会影响孩子,因此身为父母要先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想法,再学会欣赏孩子,」他强调,彻底摆脱破坏亲子关系的恶瘤以后,必将明白如何「喜欢」自己所「爱」的孩子。

杰佛瑞伯恩斯坦博士坚信,只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能够与孩子建立更稳定、更愉快、更亲爱的关系。

心灵老师赵轩则认为,假如孩子提出了一个自己认为不对或不确定的主张,再好不过的方式是这样对他说:「我不同意这意见,但我的看法可能也是错误的,。如果我哪里说的不对,请给予纠正,让我们共同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这句话很有说服力,无论什么样个性的孩子,对这种说法都不会拒绝接受的。

她强调,亲子沟通要用这短短的一句话做开头,却具有无穷的说服魅力。

哈维˙鲁宾逊教授有一段话可以给父母做参考:「我们有时会在没有受任何指责、没有引起内心不快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主张。如果有人直言不讳地把我们的不对说出来,就会引起不满和怨恨。我们经常对自己的信念是否正确并没有把握,当有人劝我们回心转意时,往往又固执己见,不肯对自己的意见做出任何改变。」

所以,想要使孩子同意自己的观点,请「尊重他们的意见,不管在什么情况,都不要把孩子的错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她说,孩子的天真可爱让父母长期爱到无法自拔,却忽视子女是独立个体的事实。 「亲子沟通重要的不是时间长短,高压式教育早已不合潮流,两人相处方式应像可以彼此分享、讨论的好朋友。」

找出有害的想法并解除父母亲挫折感症候群后,父母会惊讶地发现:无需拉高嗓门或动用严厉的处罚,孩子原有的偏差行为就已经有显著的改善。

2010年9月22日星期三

月圆人也团圆

不久前莱佛士医院眼科顾问医生李中坚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提及:自从大女儿出世后,太太便放弃护士的工作,全心全意在家里照顾孩子,担任全职妈妈,从照顾孩子的起居到打理他们的教育,以及处理家中突发事件,太太都一手包办。因为有这个贤内助在家里当强力后盾,李医生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全心投入工作,这无形中减少了他所需面对的压力,再加上每天有太太准备的爱心晚 餐,减少在外用餐的次数,因此也给李医生的健康加分。

一顿用爱心烹煮的晚餐,不止给配偶、孩子们的健康把关,更是促进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妙方。但是现下多少父母亲一再呼喊孩子回家吃饭,却得不到回应;更有无数的孩子想要回家吃饭,却面对一塵不染、空荡荡的厨房和餐桌!!

今天是中秋节,和您分享这篇别具意义的文章,也祝福大家月圆人也团圆,都回家吃饭吧!

~~~~~~~~~~~~~~~~~~~~~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啦

作者:吴德里

最近网站上有则新闻,某个大陆网友在网站上转告朋友:「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啦!」就这么平常的一句话,没多久就被六十万网友争相转载。是暑假放假了,极端的高温天气,让宅男宅女都窝在家中,大家都闲极无聊吗?为什么这则友伴间常听到的一句话,在网站上贴出来,竟也触动海峡这一边,两鬓已斑白的我,停下握着滑鼠的手,寻思着,我多久没听到这一句话?

我最后一次听到这段话的时间,不也是在暑假?我们那时候住在杭州南路二段,我还记得很清楚是十三巷十三号,爸爸说十三是我们家的幸运数字。这栋日式房子院子围墙的左边,是条少人行的巷弄,少人行是因为这条不宽敞的小巷,尽头变成只能侧身慢行的窄径, 虽然出口就在爱国东路大马路上,却因为右边是流着黑水的大排水沟,一不小心就会跌下去,因此大人通常不爱走这窄路;小孩则无所谓,暑假里这条短巷,就成了左邻右舍孩子们圈起来玩圆牌、弹珠和跳房子的地方。

到现在还记得,暑假傍晚的时候,太阳仍然透过老榕树的叶隙,洒落在友伴们一脸汗和着黑泥的脸上。这时,总在一家家炒菜香中,先洗过澡的小弟弟或妹妹,会拖双啪啪作响的木拖远远就喊起:「哥哥回家吃饭啦」,「范有富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啦」!几个同伴应声就呼啸回家,这会儿就闻到家里围墙飘过来妈妈下豆干爆肉丝,唰的一声淋上酱油和调味料的爆炒香气;不必等闻到揭开饭锅盖子的白米饭香,我早就飞奔回家,洗手就位,等着爸爸分那盘香干肉丝。

现在的孩子们都带着手机,用餐时间如果还没到家,有人电话铃声响起,妈妈传简讯或亲自放话过来,催促着快回来吃饭,那还真是一种幸福。有些孩子就得到寥寥数字,「妈妈今天要加班不回来吃饭」,或者「爸妈今晚都有应酬」。

我回台北在新营运的市府捷运转运站,经常看到一位看起来像哥哥的初中男生,带着国小的弟弟在7-11小圆桌边,狼吞虎咽在吃刚热好的泡面。听说大陆有些7-11已经开始在卖简单热炒,不用说,顾客里一定少不了「妈妈今天没做晚饭」家庭的孩子。

「妈妈今天不做晚餐」已经成社会趋势,在孩子已离巢的家中,做一餐或尝一餐有妈妈的爱的美食,还真要因缘俱足。今年中秋节,就决定好好再下次厨吧!让从海峡那一头来访的女儿,能吃到她常说的,「好久没吃到妈妈做的糯米鸡」的滋味,一家人珍惜这团聚的幸福。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失智症及早治疗

今天是世界失智症日,大家一起来阅读以下的报道特别有意义:

~~~~~~~~~~~~~~~~~~~~~

全球失智症恶化比预期快(文经节录)

林弘谕

人口迅速老化,家人患上失智症(Dementia)的概率增高。"921"是世界失智症日(或称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全球都关注这个问题。

失智症患者不断增加是全球趋势,非盈利组织国际阿尔茨海默病联盟(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最新报告指出,失智症情况恶化的速度比之前预期的还快,全球失智症患病率比 2005年发表的预估数据高出10个百分点。随着失智症人口比例增加,这必然对各国医疗保健体系构成一定压力,联盟吁各国政府正视这个问题,并及早制定方案应付人口需求。

大脑疾病引发慢性精神障碍

根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本地失智症的病例不断增加,从2003年的2万1000人,增至2008年的2万5000人,估计到了2030年,病人数字将提 高到7万名。2003年全国老年人健康调查显示,60岁以上患上失智症的比率占5.2%,超过75岁,比率则增至13.9%。

陈笃生 医院老年医科高级顾问医生秦经智副教授指出,失智症影响患者的脑部其他功能,一般老化则不会。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大脑疾病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病人经常会出 现记忆衰退,个性转变导致行为异常,自理能力减弱等症状。

失智症患者也可以分为“早老性失智”或“老年失智”、“慢性”或“器质性脑综合征性”、“动脉硬化性”或“脑萎缩性”。专家指出,失智并非正常老化的现象,其症状是由异常的疾病所引起的,这些疾病可以影响老年人,也可以影响年轻人。

失智症的症状包括短期记忆丧失,如果没有按步骤的指导就无法思考复杂问题或完成复杂工作,思维紊乱,注意力无法集中,狂想,行为古怪,情绪忧郁等,都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临床症状。

别等到中期才求医

秦医生说,失智症主要分三个阶段,初期表现为记忆力退化,对短期记忆或信息不太记得,病人对较久远的事物记忆清楚。当病情继续恶化下去,病人的语言功能 开始受影响,例如词不达意,理解退步等等。另外,也对认人、认环境等会产生陌生感。中期病患连穿衣、扣衣服的钮扣也有问题。病人的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降 低,容易误解别人的用意。“如果老人家记性越来越糟,时间观念混乱,判断力失准,精神异常,生活能力降低,情绪低落,家人就应该陪他们去看医生。”

老年病学顾问叶仁杰医生指出,过去有近七成的病人是在病发至少三年以后才求医,由于这些病人病情已经发展到中期,无论是利用药物或其他非药物的介入治疗都很难有效延缓病情进一步恶化。

不过,随着有关失智症的公众教育趋向普及,一些病人家属开始懂得辨识早期症状,在病发初期就上门求助的患者在确诊病例所占的比例从过去的20%增加到40%。但是,仍有超过一半的病人是在病发中期以后才获得确诊。

及早诊断除了能让病人了解自己失去一些自理能力的原因,避免他们因为不明白为何出现这些症状而陷入焦躁情绪。

健康生活能降低病发率

多项研究均指出通过健康生活模式,如保持均衡饮食,做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酗酒,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可将失智症的病发率降低。

日前,荷兰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多吃含维生素E的食物有助于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风险。

终身学习能让脑筋急转弯

不少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多运动(尤其是走路)可减少知能的减退或失智症。例如美国的护士健康研究(The Nurses' Health Study)追踪1万8766名70到81岁的护士8年到15年,发现每星期至少走1.5小时者比每星期走路少于38分钟者的知能减退明显为少。另一个夏 威夷亚洲研究(Honolulu-Asia Study)针对2257名71到93岁的男性居民追踪7年,发现每天走路少于0.4公里者,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概率比每天走3.2公里者多出77%。

多动脑,防痴老。动脑方法以阅读杂志、书报最有效。打牌、打麻将、拼字遊戏、填数独、造访亲友、看电视、听广播等休闲活动也都是不错的选择。养成终身学 习的习惯是退休人士动脑的最好方法,不管是让自己的专长继续成长,上网学习,培养新兴趣,参加乐龄学院或各种团体等,都是让脑筋急转的好方法。

2010年9月20日星期一

心理工作者的反思

在我们的社会,其实不乏热心的助人者,这当中很多还受过专业的训练,尤其在重大灾难发生时,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希望能以专业的角度协助灾民度过心灵的难关,让他们的悲伤找到适合的出口。

但仅凭一腔热血和知识技巧就够了吗?灾民们更需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的抚慰他们?尊重不同的文化、生活差异?

我们的辅导员推荐这篇台湾教育心理与辅导博士,实际参与救灾工作者的文章和有心人士一起来思索和觉察:

~~~~~~~~~~~~~~~~~~~~~

一场跨文化的救灾反思

从921大地震到88水灾,十年了,心理工作者的我们学习到什么呢?

口述=杨蓓.整理=杨雅亭

8月底,我到高雄进行一场88水灾志工培训工作,却发现一个极端的现象,有些慈善团体、心理工作者、营造业者……,好像在灾区寻找一个舞台,众人纷纷角力,谁最醒眼。我心想,台湾是怎么了?怎么连救灾都要比一比? !

从921大地震到现在,我依然看见助人文化里的浪漫和天真,有些心理工作者忽略了心理治疗毕竟是中产阶级的文化产物,它虽然有效,但要认同这样的文化信念,且有条件地进入会谈室的大众并不多。这次灾难,再次把助人工作的「专业性」、「天真」与「理想」成分打破,有些助人工作者到了现场才发现力不从心,他们发现灾民现今最需要有力的壮丁帮忙清理家园,更别说可以挪出时间,进行咨商会谈。

还有一位志工告诉我,有位个案,家毁了,只留下他一人,每次他都必须对前来关心的咨商师们诉说相同故事。他无奈地说,或许我该事先录音的,至少不用让自己的伤口,撕裂一次又一次……。

助人时如果欠缺理性的思维,只是基于求心安、一时的义气,或是想证明自我的专业能力,无疑就是在消费灾民。很遗憾,这次再次证明我们并没有从921的灾难里得到真正的学习!

让苦味流转,转出新滋味

一位志工说了切身的故事,她是921受灾户,曾经帮忙邻居清运尸块,有好长的一段时间她经常做恶梦,后来她成为佛教徒,改吃素。这次,她帮忙救灾,却没想到尘封已久的情绪突然冒起,她没想到生命遭受威胁的恐惧,持续那么久……。

当土石流淹没一切,即便家中无人伤亡,但目睹熟悉的家园面目全非,房子没了、财产没了,那种突然一无所有的恐慌,是很难被理解的。我们都说,活着就是要把生命丰富起来,但是当昔日的丰富、熟悉的如常,没来由地消失,像是在沙滩上堆叠的沙堡,随着潮汐而消失。那种突然失去的恐慌,几乎可与面对死亡的恐惧相比拟;我们失去了重新建构生命意义的著力点,会慌、会乱……,会担心是否再努力,也可能在一夕间,一无所有。

然而透过仪式,可以疗愈生命无常的苦味,让我们由恐惧的深渊,转化到现实世界。有一次,我跟着圣严法师去慰问桃芝风灾的受灾户,这户人家被一颗如教室般大的巨石击中,两层楼高的房子,摧毁得只剩断垣残壁,孤苦无依地留下一个太太和两个孩子。里长说,事发后这位太太滴水未沾、不发一语,连灵堂都是邻居帮忙搭建的。到了灵堂,我见她神情木然地看着亲人的牌位;我们静静地为亡者上香、诵经……。经过沉静的仪式后,师父正要去安慰妇人时,妇人突然放声大哭地走到师父面前,而师父便静静地陪伴着,直到妇人的情绪逐渐回稳……。

有时候我深深觉得,我们心理工作者还真比不上一位法师,仅仅几个简单的动作,伤者的心就开了。面对灾难最怕就是把苦闷住,那会生病的,会哭闹都还好些。而透过仪式,可以让埋藏的情绪有了宣泄的出口,让悲伤走过一段历程。

与居民信念相符合的仪式或祭典,都是很好的疗愈方式

我再举个例子,四川大地震后,当地政府希望我们进入深山村落帮忙,走在人口消失泰半的村落里,尽是寂寥的荒芜感,灾后三个月了,有些居民仍然住在帐棚、组合屋里,村民说,灾难发生在星期三,有许多用功的小孩自发性地留在学校自修,没想到学校崩塌,自此天人永隔……。

那时候,我们除了发送物资,也无力做些什么。这时我观察到山上有座观音庙,听村民说,地震发生时,这座观音庙稳稳坐立,于是我兴起一念,不妨大伙齐唱「南无观世音菩萨」吧。在法师们与中共高层接洽后,中共难得允诺我们可以在寺庙外进行宗教仪式。唱诵前,我先问村民:「地震时地方上的观音庙垮了没?」他们说:「没有。」我再问:「以往家里有人往生,你们会到庙里祭拜吗?」他们点点头。于是我们大家合掌、唱诵。刚开始,村民不自在地看着地方官员,担心触犯政治禁忌,后来见官员合掌,也陆陆续续地合掌、唱颂。让我震撼的是,唱诵间,村民神情极其悲苦,平常他们为了生活强颜欢笑,但是在集体的仪式里,悲苦的情绪却得到很深沉的宣泄。

如果从心理学家容格的观点来说,诵经近乎是「积极想像」的概念运用,有点类似「观想」,在我们的文化里,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大菩萨,不论是否诚恳信仰,唱诵时,我们的脑袋会自动化地浮现观世音慈母般的心像,我们也仿佛被温柔的力量所笼罩;此刻,苦难者可以全然浸泡在苦里,去感觉苦味,任由念头来来去去。当念头是自由的,苦味也变化不穷。

任何宗教仪式,都与文化有很深的关系,当我们要进行仪式,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只有当仪式跟人的情感相契合,伤痛才能得到宣泄、抚慰,产生疗愈。不仅是宗教仪式,只要是与居民的信念相符合的仪式或祭典,都是很好的疗愈方式。此外仪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很经济,而集体仪式更能激发共鸣的效果。

同理,需从尊重个案的文化独特性出发

说到这里,我也带出一个议题,助人工作者必须尊重个案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样子。虽然说人性是相同的,苦痛是相通的,但是如果心理治疗要走到人性的层次,还是必须从理解对方的文化开始,否则如何达到深层的同理呢?我相信参与过921大地震、四川大地震等心理修复的工作者,会深刻地警觉到跨文化因素对心理治疗的影响,而这也是新生代的心理工作者必须强化的地方。

有人问我,这次的灾难后是否需要原住民的心理工作者?我觉得不一定,当然有还是比较好,特别是心理咨商证照制度愈来愈走进象牙塔,美其名是专业化,其实是贵族化,中下阶层与心理工作者接触的机会减少了,心理工作者只能自我要求要走入人群,了解个案是怎样过日子,才可能产生疗效。如果有原住民的心理工作者,优点是,咨商是相当依赖语言的治疗模式,如果能用母语与个案交谈,彼此同理的感受自然不同。但是从原住民的立场来看,他们未必需要心理工作者,而是更需要与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找资源的社区工作者。

我觉得与原住民相较,汉人的自我修复力比较薄弱,多次的天灾,无形中强化原住民对环境的敏感度与求生韧性,当水位到达警戒点,村长开始叫人逃命去,他们已习惯在台风夜携带重要物品远离家园,看着家被水冲走了,再换个地方重新生活,逐水草而居却安之若素。

一次我问原住民的学生:「你们迁离自己的土地、远离了祖灵,不难过吗?」学生说:「还好,因为我们对祖灵有很深的信赖,而且族人也相信基督与天主信仰。即便离开自己的土地、离开祖灵,心灵还是有所依靠。」

此外,原住民的亲族力量很大,部落间经常看见老的照顾小的。学生说:「有些孩子的父母亲不在了,就由族里的青少年照顾儿童,很有大家庭的感觉。」族人的陪伴是心灵复原力的主要来源,所以助人工作者必须时时自我提醒,尊重、了解个案的文化差异,用对方熟悉的方式来灵活运用心理治疗,才能达成疗愈的目标。

心理治疗就是要将咨商室里的顿悟落实到生活,从921大地震到现在十年了,心理工作者的我们学习到什么?跨文化的理解依旧是最深刻的提醒。我们不难发现,为何自921大地震以来,心灵重建的最佳伙伴,往往是一群愿意许下承诺,持续与灾民一起生活并进行社区重建的心灵工作者。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生命和爱没有止境

一切的生命从生到死都有它的意义,或许我们不明白永恒的存在,而始终害怕失去,畏惧死亡。

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Issac Bashevis Singer,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专门为小朋友创作了童话集《傻瓜城的故事及其他》,以下的文章就出自其中。

两片叶子蕴涵的旨意颇为深刻,相信大人也能从中体会 — 生命和爱没有止境,在有生的任何时刻顺服接纳、珍惜感恩,活出精彩!

~~~~~~~~~~~~~~~~~~~~~

两片叶子的故事
OLE AND TRUFA ( A Story of Two Leaves )

作者:[美]艾•巴•辛格

这是一座很大很茂密的森林,长满生有各种各样叶子的树。通常,每年的这个时候天气很冷了,甚至下雪了,可是这个十一月比较暖和,如果不是满林子的落叶—— 桔黄的,酒红的,金黄的,还有杂色的——也许以为还是夏天呢。这些落叶有些在白天,有些在夜里被雨打落,被风吹落,它们给森林铺了一张厚厚的地毯……。

尽管已干枯,落叶仍散发出好闻的香味。阳光透过枝椏照耀着它们,落叶上爬动着在秋天的暴风雨中不知怎么存活下来的虫子、飞蝇。落叶底下也为蟋蟀们提供了藏身之所,田鼠和许多其它同在地球觅求保护的小生物也在那儿找寻庇护。

有些鸟儿不迁移到温暖的地方过冬,留下来栖息在光秃的枝头,其中就有小麻雀,他们秉赋世代遗传的勇气和积累的经验在树丛间跳来跳去,啁啾着寻找在此一时间森林里还供给的食物。

最近几个星期许多昆虫陆续地死亡,但没有人哀悼他们的消逝。因为上苍创造的生物们知道死亡只是一个阶段生活。随着春天的来临,森林将再次填满花草绿叶,候鸟会从遥远的土地返回,找到被遗弃的巢穴,即使风雨动摇了它,也很容易修复。

在一棵其它叶子都落了的树梢上,还有两片挂在一根细枝上:这是奥立和特鲁法。奥立和特鲁法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在所有的雨、寒夜和风中幸存了下来。没有人知 道为什么有的树叶会飘落下来而有的树叶依旧长在树上?可是奥立和特鲁法认为答案在于他们深深地爱着对方。

奥立比特鲁法年长几天,外形也略大,可是特鲁法更漂亮精致。每当刮风下雨或开始下冰雹时,一片树叶并不能为另一片做些什么。然而每到这个时候,奥立都鼓励特鲁法。在最恶劣的暴风雨里,雷鸣电闪,狂风不仅刮落树叶,甚至刮断整根树枝,奥立央求着特鲁法:“坚持,特鲁法!尽你的全力坚持住!”

有时在寒冷的暴风雨之夜,特鲁法会抱怨:“我的时间到了,奥立,可是你要坚持住!”

“为了什么呢?”奥立问。“没有你我的生命毫无意义,如果你掉下去,我将跟你一起掉下去!”

“不,奥立,别这样!一片树叶只要能挂在树上,就不应该松手往下掉。

“这全得靠你是否留下来陪我。”奥立回答。“白天我看着你爱慕你的美丽,夜里感觉着你的芬芳。只我一片树叶留在树上?决不!”

特鲁法说:“奥立,你的话真让我高兴,可是你说得不对。你很清楚我不漂亮了,看我多皱,变得多枯萎了啊!我唯一剩下的就是——我爱你。”

奥立说:“那不就够了吗?爱是所有力量中最高尚、最美好的。只要我们在这里彼此相爱,就没有风,没有雨或暴风雪能毁灭我们。告诉你,特鲁法,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爱你。”

“为什么,奥立?为什么,我已经完全枯黄了。”

“谁说绿色漂亮黄色就不漂亮了?所有的色彩都同样漂亮。”

奥立刚说完这些话,特鲁法这几个月里一直害怕的事发生了——一阵风刮来从细枝上扯松了奥立。特鲁法开始颤抖、晃动,似乎她很快也要被刮落了,可是她还牢挂着。她看到奥立掉了下去在空中摇晃着,她用叶子的语言大声喊:“奥立,回来!回来啊,奥立!”可是她甚至话都没能说完,奥立就从视野里消失了。他跟地上的其它落叶混合在一起,而特鲁法孤伶伶地留在了树上。

只要天还没黑,特鲁法不管怎样还能设法忍受悲痛。但是天黑下来,冷雨开始滴落,她就陷入极度的悲痛中了。不知怎么地她觉得所有树叶不幸的责任要怪树,要怪长 有巨大树枝的树干。树叶掉了,而树干仍旧高大牢固地扎根在大地上,没有风雨或冰雹能掀翻它。这些对树有什么要紧呢,它有可能永远存活下去,可是成为一片树 叶呢?在特鲁法看来,树干就像上帝,它用树叶覆盖自己几个月,然后又抖落它们;在树干高兴的时候就用树的汁液滋养树叶,而后又渴死它们。特鲁法请求树把奥立还给她,让夏天再一次来临,可是树没有注意到它的祈求。

特鲁法从没想到一个夜晚能像今晚这么长——这么黑暗,这么严寒。她呼唤着奥立,盼望着回答。但是奥立没有回音,没有一点表示他还存在的迹象。特鲁法对树说道:“既然你从我身边带走了奥立,把我也一起带走吧。”可是甚至这个祈求树也没有注意。

片刻后,特露法迷糊了过去。这不是睡眠,而是一种奇怪的倦怠。醒来后,她惊异地发现她不挂在树上了,睡着时风已把她刮了下来。这给了她不同于伴着日出醒来的感觉,她所有的害怕和焦虑此刻都消失了。这次醒来给了她前所未有的意识。她知道现在她不只是一片被风摆布的叶子了,她成为宇宙的一部分。她不再是渺小的、纤弱的、短暂的过客,而成了永恒的一部分。

通过某些神秘的力量,特鲁法了解了自身分子,原子,质子和电子的奇迹,她所代表的巨大能量,以及包括自己在内的神圣计划。

奥立就躺在她身旁,他们怀着前所未有的爱问候对方。这不是依赖巧合或反复无常的爱,这爱跟宇宙本身一样巨大和永恒。在四月至十一月间他们日夜担心发生的东西,却原来不是死亡,而是得救。。一阵微风吹来,把奥立和特鲁法带到空中,他们在只有解放自己进入永恒才能领悟到的无限幸福里冲入云宵。

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

婆媳各有空间

【婆媳Q&A】山不转路转

作者:吴娟瑜

吴老师:妳好!

我是个职业妇女,婆婆和我们同住了十年之久。她是个坚强的老人家,八十七岁了,不但自己照顾自己,还可以煮饭和种花。

她是个传统的女性,从没读过书,也没外出工作过,很迷信。有一次带我孩子去戏院看戏,之后,孩子生病了,从此不可以去戏院。

家里帮佣换了七个,她常为小事骂他们,有一天,我在家看报纸,她坐在我面前,不停地数落帮佣、我和孩子的不是,我跟她讲道理讲不通,忍不住大声反驳她,结果她就躲进房里哭。

后来,我因内咎向她道歉,也请小姑来载她去小住,等她心情好转再回来。

现在,我因为不敢和她说话,总躲着她,她在楼下,我就上楼,不说话就没事吵,但婆婆又跟来探望我的父亲抱怨,请问,我该如何和她相处? SM

嗨,SM:妳好!

哇!妳碰到一位超级无敌的「活菩萨」。

我看过有些人家里碰到难相处的婆婆,顶多爱唠叨,或是爱告状,或是爱迷信,三项有一项而已;然而妳碰到的婆婆是集大成,每一项都有。

不知道妳是怎么忍耐这十多年的?因为她的相处模式真是任谁也难堪啊!

话说回来,这位正在帮妳进行人生「修身养性」的「活菩萨」,因为学识不多,所以她活在自我设限的想法里,有许多恐惧和担心。这位「活菩萨」也因为没有学好人际关系,所以会仗势(仗她儿子之势)欺人,她不懂得要尊重家人、疼惜家人。

好!既然「活菩萨」还没大发慈悲心,既然「山」还没好好转过来,看来还是我们来自己想办法「路转」和「人转」吧!

妳知道吗?沟通是要和明理的人沟通才有用。所谓「明理的人」,是指「双方在价值观有共识的人」。

想想看,婆婆和妳是站在相同的基准点来互动吗?如果是,大家好言好语,就很好相处;如果不是,那大家维持一个「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平衡关系会较好。

这意思就是说,当妳在看报纸,听到婆婆开骂了,这时尽速说:「妈,我有事到厨房一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记住,我说的是「走」,不是「逃」,不是「躲」,不是「冲撞」。 「走」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需要被尊重的行动。

既然无法「沟通」,无法「明讲」,那只有大家各持一个「空间」,彼此冷静一下。妳千万不要在原地一直听,忍气吞声,直到忍无可忍发脾气,结果就会两败俱伤了。

记住,妳也是她的「活菩萨」,妳在帮助她把人生过开心一点,妳在帮助孩子不要从小受到情绪伤害。所以,目前能做的事是——尽量维持双方「各有空间」的自在感。

~~~~~~~~~~~~~~~~~~~~~

看了吴老师的答复,有些人或许如释重负,而有的则不以为然。

一个87岁的老人还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还可以煮饭和种花,的确够坚强独立,而她之所以能保持身心健壮,或许就是因为她有气就出,而对象也默默承受,或顺着她的意思去做(家里帮佣就换了七个,可惜媳妇不能换吧?!),因此老人家也少了成长的空间。

像这样“霸道”的长者,她的内心其实是孤单寂寞的,因为大家都会尽量避开她,少惹火烧身,但她也就缺乏可以平静谈笑、讨论看法的对象,满腔的担忧、期望在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发泄出来的自然都是怒气和指责。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做法是针对和我们没有直接关系的朋友、同事等,像这样的一家人,「各有空间」的方式最好是短暂的、避免冲突的权宜之计,釜底抽薪还是要想办法改善彼此的关系,打开婆婆的心结,帮她找到乐活的妙方,这样一家人才可能真正的快乐!

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发牢骚别有作用

最近外电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报导:

~~~~~~~~~~~~~~~~~~~~~

美国和德国两位教授完成一项研究,发现全世界的老人都喜欢对年轻人发牢骚是因为 — 这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研究的参与者包括178名18至30岁,与98名50到65岁的民众。他们被邀请来试读一份尚未发行的线上杂志,要求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点选感兴趣的文章———这份虚拟杂志里有十个故事,分别有消极和积极两类版本,故事的主角一半是老人,一半是年轻人。

研究结果发现,年长的参与者倾向选择关于年轻人的负面新闻,但对于同龄故事主角的新闻,他们对正面或负面新闻没有特别喜好。而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年轻人对关于老人的文章都兴趣缺缺,多数只选择阅读关于年轻人的正面新闻!

另外结束浏览与评估线上杂志后,参与者会收到一份问卷测量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结果显示,年轻人的自我价值感不会随着阅读内容改变;但老人阅读更多关于年轻人的负面新闻时,他们的自尊心有偏高倾向。

九月号的《沟通》期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刊登了这项研究结果,教授们认为「老人与年轻人在使用媒体时有不同目的,这展现在他们选择阅读的题材上。」年轻人比较无法确认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喜欢阅读其他年轻人如何生活的题材;而老年人比较能确认自己的价值,当他们有选择时,老人喜欢看关于年轻人的负面新闻,而不是正面新闻,因为生活在以年轻人为中心的文化中,他们可能会想要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英国《每日电讯报》据此报导:老人对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一点都不会感到沮丧,反而还以他们的不幸为乐。

~~~~~~~~~~~~~~~~~~~~~

所以当我们接触到年长者似乎见不惯青少年的一些行为举止,每次看到报纸或电视广播关于年轻一代的负面新闻暴跳如雷,批评谩骂时,或许我们不应该劝他少看少生气,老人家正由此来看自己和年长一辈,增加对自身的认同和价值感呢!

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再谈强迫囤积症

一位拾荒老妇人到处捡破烂,堆放于家中。弄得住屋内外又脏又臭又乱,更恐怖的是蚂蚁、蟑螂、老鼠等到处出没。不但家人受不了,邻居更是无法忍受。多次抗议无效后,地方政府终于出面,派了数十名清洁队员,花了整整20趟车次,总算把这些囤积的垃圾及秽物清理完毕。

美国一位有正当职业的中年男子,多年来在家中堆积如山的废物,不准家人碰触,也不准别人丢弃。为了囤积东西,他甚至买了一个大货柜屋来存放这些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杂物。不但污染了环境并且塞满了屋子,根本无法动弹,更不宜再居住生活。为此家人嫌弃而纷纷离家出走,断了亲情也伤了人际关系。最后这位男子终于在亲友劝导下被迫去看精神科。

芝加哥市南区有一对高龄夫妻失踪长达3周,警方后来才发现,他们原来是被自家公寓里堆到天花板的东西,包括衣服、垃圾、纸张、食物、家电用品,甚至还有轮胎,给活埋了,而且因为陷在垃圾堆里动弹不得,甚至曾遭到老鼠攻击,送医时已奄奄一息。美联社报导说,这对老夫妻可能会被论罪。

一对澳洲老夫妇因虐待动物被定罪之后,干脆来个大逃亡,并且顺便在拖车里载了上百只的狗儿跟着跑。他们都患有一种称为「动物囤积症」的心理疾病:「跟在车库里囤积东西的人一样,他们囤积狗儿。」但数量多到根本无法提供动物最低标准的营养、卫生、庇护、医疗照顾,以致动物饥饿、生病或死亡。

50岁的Lids回想自己还是孩子时,每当听到门铃响,她都会感到心悸。通常,她会在外面跟朋友见面,而不让他们看到家中四处都是的报纸、箱子、用过的纸巾和其他垃圾。妈妈会让她撒谎:告诉你的朋友我们正在刷漆。她11岁时,就打工给自己买吃的和穿的了。她说:你希望父母给你做吃的,但餐桌和橱柜上全都是垃圾。她的母亲拒绝任何人帮忙收拾,而酗酒的父亲也不想惹恼母亲。

这些例子您是否听过?还是您身边的人也有类似的症状,令人懊恼?!

不久前在美国的一位读者希望我们能帮忙寻找关于“囤积症”的中文书籍,好让她可以更好的协助家人,只可惜这个症状在华人圈或许还不普遍,又或者大家忽略了,总以为是老化的现象之一,因此不仅没有专书,连翻译本都奉欠,但英文的书籍就很多,而且是近期出版的,譬如:
1、Overcoming Compulsive Hoarding: Why You Save & How You Can Stop
2、Compulsive Hoarding and Acquiring: Workbook
3、Stuff:Compulsive Hoarding and the Meaning of Things

第三本书《强迫性囤积和物品的意义》提出了一些见解,其摘要提供大家参考:

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兰德•弗罗斯特和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盖尔•斯泰吉蒂在新书中剖析了囤积症这一普遍现象。

两位作者花了近20年时间跟囤积者一起工作(工作的地点有时是在通往垃圾场、蟑螂乱窜的地下通道),采访了几百位囤积者,研究他们囤积食物、衣服甚至动物的动机。

两位作者说,有600万至1500万美国人患有导致他们焦虑的囤积症。他们把囤积看作一种生理和神经系统的疾病,而不只是一种可以在整理术指导人士一个下午的陪同下就能纠正的坏习惯。

过去专家们认为囤积者自闭、偏执,童年时物质匮乏,所以成年后无法丢弃无用的东西。但一些病人的父母很有钱,他们自己朋友也很多,却依然会珍视自己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希望留着备用。另外很多人以为囤积者懒惰或不讲卫生,其实问题要复杂得多。

成因:

1、无法有效率地处理信息:他们要花很多时间决定是否扔掉某件东西,这导致他们跟不上物品积压的速度。囤积者通常有处理信息方面的障碍,比如他们通常高度走神,有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的症状,这些病症导致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而不被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

2、无法归类物品:我们在生活中把物品分成类别,用这一体系来保存和提取物品。囤积者则很难加以分类,他们好像是按照视觉和空间来组织生活的,囤积者记住的是上次在哪儿看到一件东西。依赖分类体系的人只需要记住某一类东西放在何处,对囤积者来说,当物品很多时找东西就非常困难。

3、无法全面思考:囤积者在得到某种东西时,只考虑拥有眼前的这种东西会多么美妙,以至于忘记他们没钱买或没地方放。当要丢弃时,他们只想着他们将失去什么,不会想到丢掉后会带来什么好处。

囤积症跟强迫症不同,强迫症患者感到很痛苦,囤积者则很享受获得和翻看自己的物品。这表明囤积者非常敏锐,感知视觉细节的能力很强,拥有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和欣赏日常用品之美的能力。很多囤积者称自己是艺术家或手艺人,他们保存东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手艺。很多人确实技艺高超,但不幸的是,太多的物品妨碍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艺术作品一直没做出来。

有的人只囤积垃圾或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但大部分囤积者几乎保存一切物品。

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不被外界牵着走

约翰卫斯理的故事:让心中充满爱

一对夫妇在婚后十一年生了一个男孩,夫妻恩爱,男孩自然是二人的宝。

男孩两岁的某一天,丈夫在出门上班之际,看到桌上有一药瓶打开了,不过因为赶时间,他只扬声妻子把药瓶收好,然后就关上门上班去。

妻子在厨房忙得团团转,就忘了丈夫的叮嘱。男孩拿药瓶,觉得好奇、又被药水的颜色所吸引,于是一饮而尽。

药水成份厉害,即使成人服用也只能用少量。男孩OD(Overdose服药过量),被送到医院后,返魂乏术。妻子被事实吓呆了,不知如何面对丈夫。

紧张的父亲赶到医院,得知噩耗非常伤心,看儿子的尸体,望了妻子一眼,然后说了四个字。

作者叫读者猜,这丈夫说了四个什么字?答案是:“I love you, darling!”

作者说:这反应是Proactive的(即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控制)。作者亦盛赞这丈夫是人类关系的天才,因为儿子的死已成事实,再吵再骂也不会改变事实,只惹来更多的伤心,而且不只自己失去儿子,妻子也失去儿子。

这故事,主旨是彰显人类选择的自我层次,同一件不幸事你可以怨天尤人,痛骂社会,甚至自责无穷,但事情却不因这些而改变,这一切只改变了你和日后的生活,负着疤痕的活下去。

反之,放下怨恨和惧怕,放下过去,勇敢的活下去,事情的境况原来并不如想像中坏,这就是作者所说的Proactive Behavior,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由人转境,而不是被外界事物牵着走。

很简短的故事,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当我看到那句I love you, darling! 的时候,心中感概万千,多么简单的一句话,但要有多久的修练,多大的包容,多深的人生智慧,才能在那种时刻说出如此令人动容的一句话!

~~~~~~~~~~~~~~~~~~~~~

Proactive Behavior有的人翻译成前摄行为,按照辞典的解释是:controlling a situation by making things happen rather than waiting for things to happen and then reacting to them,所以前摄行为和反应行为(Reactive Behavior)不同,它是经过事先冷静地思考和谋画,对于发生的灾难或不幸,如意外或冲突等,作出控制损失的举动;而不是只随着事件发生,任意宣泄自己的情绪,甚至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就像菲律宾的人质事件,枪手在之前并没有想到要杀害人质,可是他后来被政府不肯妥协及家人被抓激怒了,变成Reactive Aggressor害人害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犯下像他这么严重的错误,但一个不小心,亲人朋友或同事之间的清谊很可能就破坏了,而且一辈子无法弥补,所以怎么样扭转局面,掌控自己的情绪,有待我们平日的修练!

明天的主妇团体,将和您分享这篇文章,还有其他精彩的项目,请勿错过:

书香:前摄行为(Proactive Behavior)
巧手:制作简易的“青椒沙律”
论坛:新移民给我们带来的新感觉
妙方:英国行的感悟分享

时间:9月14日星期二下午2:30~4:30

地点:雅乐妇友会,Wings, Bishan Place (Junction 8 office tower) #05-03

免费参加,但请事先报名,电话:6250 1012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人文教育莫丢失

最近一项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师生,针对270名年龄介于19到23岁年轻人所做的调查显示:56.3%的本地年轻人常常希望能赢。半数狮城年轻人样样都要赢,其中,3%特别极端,几乎每一次都要赢。但即使想赢,求好、求胜心切,对学习求上进却缺乏热忱!

《54.1%的年轻人不认为他们有学习的需要!》这实在是令人震撼的数字,研究员指出:年轻人虽想赢却不想学,可能是他们因现有的教育制度感到厌倦。

制度的约制,使得个人发挥的空间不多,固然是原因之一,更根本应该是年轻人缺乏生命的目标、梦想和自主的精神吧,这或因我们的社会太功利,把不会赚钱、增值的人文素养给丢失了而造成的结果!

不止是此地,所有发展国家都有这样的隐忧,让我们来聆听一位台湾教授的提醒:

~~~~~~~~~~~~~~~~~~~~~

人文素养的威力

洪兰(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有天搭高铁时,有四个年轻人上来,熟练地把座位翻转,相对畅谈旁若无人,我只好强迫收听,听到他们在谈最近因为五年五百亿的分配都在理工而少文法,因此以文法为主的学校出来抗议。这四人异口同声贬低人文说:无路用,还要分国家发展的钱。

他们的语气使我想起一个故事:美国缅因州有一个教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和宗教学的教授叫张伯伦(Joshua Chamberlain),他小时候看过《黑奴吁天录》,认为蓄奴是极不人道的事,因此当南北战争爆发,他便投笔从戎,去作「一个基督徒应该做的事」。

一八六三年七月二日,他已升为上校,负责保卫盖替茨堡南边的小山丘,这是北军主力的左翼,如果失守,让敌人从腹背攻入,则北军不但失掉这场战役,也将失掉整场战争。张伯伦不是军事战略专家,他的军事知识来自他读的希腊古诗,但是他了解大局,知道小圆丘的重要性。

当阿拉巴马第十五军团冲上来抢攻这山头时,他的缅因州第二十军团奋力抵抗,击退敌人五次,这时他发现没有子弹了,弹尽援绝,敌人在望,他毫不犹疑下令:「上刺刀!」他的部下立刻了解这句话的意义:肉搏战,以死报国了。张伯伦身先士卒,拿着刺刀大喊一声冲下山头,他的兵紧跟在后,喊声震天冲下去。阿拉巴马军团吓了一跳,认为一定有后援才敢这么大胆,因此立刻后退,一退便溃不成军,结果阿拉巴马军团投降。盖替茨堡战役决定了南北战争的胜负。

一八六五年四月,南方投降,格兰将军(Gen. Grant)派张伯伦去受降接受南军的国旗,南军的代表是戈登将军(Gen Gordon),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戈登惴惴不安,不知要受什么羞辱。没想到张伯伦在南军进来时,下令「立正、敬礼」。他的兵跳起来立正,把手上武器伸出去对败军致敬。戈登也回马,令掌旗官将旗低下回礼。整个会场肃穆,没有胜利者的喧笑,因为死的是自己的同胞;没有什么比兄弟阋墙更令人痛心的了。

这件事被报导后引起争议,很多人认为张伯伦矮化北军的胜利。但张伯伦的古典文学教育使他的境界超越一般人的报仇心态。邱吉尔说:作战时奋战到底,失败时全力还击,胜利时心存宽厚,和平时友好亲善。张伯伦显示了他的心胸。

人文教育是人成为人的核心教育,因为人格是潜移默化的,对是非的判断,对正确事情「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从人文而来的。张伯伦在喊「上刺刀」时的勇气与胆识是他平日人文学养的结果,胜利时心存宽厚的风度更是他接受古典教育的表现。

人文在国家贫穷时,是第一个可以丢弃的东西,但是在生死存亡关头,那个使士兵上刺刀肉搏战为国捐躯的意念,却是平日孕育的人文素养种下的种子。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长者基本的营养需求

最近一家国际保健公司针对本地涵盖三大种族、没严重疾病年长者的饮食习惯调查,引起了大众的关切,因为调查结果发现:三成属营养不良高风险群,多达99%的老人饮食不均衡!

而造成的首要原因是一天吃少过两餐,其次是少吃蔬果和奶制品,及有某种病况或问题影响饮食。

老年医学内科顾问医生陈建明认为:老人单独居住,用餐时通常不会去张罗,或肚饿才吃,有什么吃什么,如常吃快熟面等;而即使和家人同住,也可能因孩子没空相陪,而随便乱吃,虽然吃得足够但不均衡,或因消化不良,多吃米饭或面,少吃肉和菜等,他因此呼吁子女关心长辈,别只问“吃饱了吗?”,也要看他们吃什么或怎么吃。

在全世界人均生产总值属一属二的狮城,竟有将近一成老人每天吃不到两餐而导致营养不良,这究竟代表了什么?提醒了什么?或许早报这篇社论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

年长者营养不良的背后

2010-09-03

最新公布的调查发现,本地近三成的50岁以上年长者,因为吃得不够或吃得不好,导致营养不良。调查在今年2月展开,调查员亲自面访了421名年龄介于50 岁到75岁的年长者,结果发现只有1%达到保健促进局建议的“健康饮食金字塔”指标。这意味着全国有约30万名年长者营养不良。如此庞大的数字,本身已经 是个需要关注的现象,他们为何营养不良,更突出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造成年长者营养不良的因素有多方面,包括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多吃蔬果、 因口腔或牙齿问题无法正常进食、因患病而需要改变或减少食物摄取量、服食超过三种药物影响胃口等。但是也有一些让人不安的社会因素:因经济拮据无法购买所需食物者占4.5%;一天少过两餐者有9.5%;体力不足无法自己购买食物、烹煮或进食者也有9.5%;经常独自进食者高达15.7%。

“2005年全国住户调查”发现,与子女同住的年长者比例,从2000年的74%下降至69%;独居的年长者有7.7%,相信这个比例在5年后应该更 高。在接受营养调查的受访者当中,50岁到59岁者占45%;换句话说,另55%的年长者是那些在新加坡独立时属于青少年,在年轻时都曾在各自的岗位为建 国贡献一份力量的国人。无论是从人道主义范畴去思考,或是从饮水思源的感恩之情出发,国家和社会都应该重视这些弱势群体的处境。

营养调查也发现,营养不良者大部分是居住在一房和二房式组屋,属于社会中下层的独居老人。当年由于社会整体缺乏资源,这些同胞很多都没有条件获得足够的教育,因而在国家日益发展的过程中,不一定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可是在自己迟暮之年,又得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变迁和竞争,个人的经济和健康状况则未见改善,甚至每下愈况。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从建国之初的1580元飞跃至去年的5万3143元,已经属于非常富裕的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现象,“营养不良” 根本是不应该存在的。因此,国家和社会都有义务去解决这一问题。

年长者独居导致营养不良,当然也可能源于家庭问题。针对本地一些子女舍弃自己的社会和道义责任,目前已经有《赡养父母法令》来弥补不足;但官方数据也显示,本地有10万户家庭需要长期援助。对于那些无法照顾自己或孩子的成 人,法令要求他们赡养父母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邻里、社区乃至政府的援手。当局至今已经推出多种回扣、津贴乃至直接发放援助金的措施,但三成老人营养不良的社会现象表明,援手需要伸得更长更远。

新加坡正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长者的增加,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以及所面对的难题,将越来越成为社会得共同承担的挑战。诚如李显龙总理在今年国庆群众大会所言,新加坡需要坚持其独一无二的国家精神,而其中就包括了“共同对彼此的责任 感”。照顾年长者的生活,主要责任当然在其家庭;孤苦无依者,担子还是得由社会和国家挑起。发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心,让国人老有所终,是维持新加 坡人核心,发扬新加坡精神不可或缺的元素。

2010年9月7日星期二

80岁的阿嬷圆梦

 昨天我们的讲座记录了提及了《80岁的珍妮奶奶Janey Cutler为一展歌艺仍毅然参加[英国也有大明星] Britain’s Got Telent选秀节目,人生追梦永远不嫌晚》,这位长者坚持圆梦的勇气激励了很多人!

珍妮老阿嬷已经有七个孩子,十二个孙子,一头白发、满脸皱纹,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歌喉依然宏亮有力,她经常在住家附近的小酒馆演唱,这回因为朋友的鼓励,珍妮鼓起勇气参加了比赛,还过关斩将,闯进了半决赛、总决赛,虽然最后没有拿到冠军,但是获得了全世界的掌声和敬佩,她说:我这一生经历了很多事情,我没有遗憾!

是的,不让生命遗憾,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吧!让我们从传媒的报道中,了解更多有关她参加初选时的故事(在土豆网有影片和中文字幕,有兴趣可以观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7ms-5U8kDs/):

~~~~~~~~~~~~~~~~~~~~~

英国达人又出现了一位类似苏珊大婶的素人歌手,她和苏珊同是苏格兰人,被称为「接班人」,不过年纪可比苏珊大好几十岁。

这是一位80岁的老阿嬷珍妮(Janey Cutler),她最近参加英国星光大道《英国也有大明星》(Britain's Got Talent)选秀节目,开口唱电影《玫瑰人生》的片尾曲,法国传奇人物Edith Piaf的《不,我绝对不后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

清洁工退休的珍妮发苍苍、视茫茫,上台还需要人搀扶,但这都阻挡不了她站上舞台开口唱歌。在开口之前,毒舌评审赛门先问候她,「妳好吗?哈啰?妳好吗?」 珍妮回答「很好」,赛门接着问,「亲爱的,妳叫什么名字?」珍妮听不清楚回问,「什么?」赛门只好再问一遍,「妳叫什么名字?」珍妮才反应过来,「珍妮卡 特尔。」

外貌慈祥、亲切的珍妮阿嬷,虽然紧握麦克风的手微微颤抖,但雄厚的歌声让观众感动地起立拍手,就连毒舌评审也露出满意的笑容,只见她不急不徐就飙出高音,千回百转的转音,听得整场观众情绪澎湃。三个评委的评价是:3个大大的“YES”,3033个观众也是如此;她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与认可。

一开始珍妮阿嬷的重听,还让台下迸出笑声,不过她的完美演出,可让大家完全改观,也让人了解追梦永远都不嫌晚。

2010年9月6日星期一

银发族的幸福感



















我们在上个月的讲座获得乐龄人士的关注,小小的讲厅原本只能容纳30来位,竟然挤进了60多人,许多有心的长者明白座位已满,却愿意站着聆听,而一些晚到的朋友只好婉拒入场,我们对于造成空气郁闷和站立听讲的不适致上万分的歉意!(下一场讲座:如何引导孩子走出网络沉迷?将在10月24日同个地点和时段举办,如果您有兴趣不妨尽早报名,我们将为您保留座位)

而假使您错过了现场聆听精彩幽默的讲座,我们的辅导员花了很多时间整理与核实,为您呈现完整的内容,希望能弥补遗憾,在此也祝愿您幸福满分!

“宝刀未老—银发族的幸福感从哪里来?”

时间:2010年8月8日(星期日)14时30分 – 16 时
地点:大巴窑社区图书馆2楼多功能厅
主讲:张心怡
司仪:汪桂芳

在正式开讲之前,主讲人心怡先发下[银发族生活感受评估表]让听讲者填写,这份表格既不记名也不需上缴,让听讲者能完全放心的诚实作答,目的在帮助大家对自己目前的心理/生活状况先有个自我的评估,希望在听讲完毕后再做个比较,以帮助自我了解。

1. ”长大”还是”变老”了?

生命的变化可从生理上/心智上/灵性上三方面的变化来看,孔子自言: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讲的就是其生命的变化。

新加坡目前的平均寿命—男性是79,女性则是82。

2. 幸福感知多少?

新加坡的状况:根据盖洛普对155个国家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新加坡在幸福感方面的排名是第81名。

美国的状况:目前的忧郁症患病率已较19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发病年龄则从过去的29.5岁下降至如今的14.5岁。

英国的状况:1957年的调查,52%的人是感觉幸福的,这个数字在2005年时下降到36%,而在这其间国民的收入则提高了三倍。

在寿命、收入、学历全都不断地提高后,人们的幸福感却减低了。

3. 幸福感从何而来?

• 国家整体环境:例如以就业条件来说,相较于美国9.5%的失业率,目前新加坡的失业率是2.5%,政府显然为国人提供了较佳的生活环境。

• 生活周边环境:以[如切邻居纠纷事件]为例,个人生活周围的人/事/物等环境都会对其幸福感造成影响。

• 家庭内环境:亲人间相处和睦将让人感觉幸福。

• 个人主观感受:
* 从比较而来 -- 一位惧怕陪老婆购物的男子,在相较于另一位阿拉伯的老公需要陪四个太太购物时,埋怨自己命苦的男子就相对显得幸福了。

*从期望而来 -- 例如,一心期望自己会升职结果机会却没有轮到自己的人,和另一个不抱期望却意外获得升职机会的人,两者对幸福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 从安全而来 -- 例如,一个人因居住在邻国的亲戚连续被歹徒打抢,进而会对自家门户安全也有了过度紧张的反应,就是因为安全感受到威胁。

4. 幸福是什么?
•  财富?安全?服务?美感?信仰?创造?尊重?知识?健康?权力?名誉?亲情?友情?乐趣?自由?志业?… …

•  [人类很容易适应快乐,却永远不能习惯悲哀]

•  [人从‘零’到‘有’是最快乐的时候,之后递减。]

•  银发族的幸福感来自--心理的健康、经济的无忧、环境的安全、人际的充实和心灵有依归。

•  幸福感与成功的关系--






 越成功的人越幸福,越幸福也就越成功(与财富无关的成功)

•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的有三种人:
*一生中照顾疼惜我的人;
* 对不起我/伤害我的人;
* 不好也不坏没关系的人 ;
一生所遇‘照顾疼惜我的人’越多的人,幸福感越多。

•  需求≠欲望
幸福=财富+物质→这是幸福的假象;
真正的幸福是→幸福=快乐+意义
例如,80岁的珍妮奶奶Janey Cutler,为一展歌艺仍毅然参加[英国也有大明星]Britain’s Got Telent选秀节目,人生追梦永远不嫌晚。

一个生活得既快乐又有意义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幸福必须兼备快乐和意义。

5. 你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

Ben Shahar在哈佛大学开了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教授如何更幸福的生活,他将人生分为四种模式:

*享乐主义式:Ben Shahar用汉堡来做比喻,不健康但美味的汉堡,将立即带来短期的快乐,但对人们长期的幸福生活却有负面的影响。
*忙碌奔波式:这些人认为将目前的幸福推迟,是为了获得幸福的未来,但却牺牲了许多生活品质。
*盲目虚无式:这些人对生活内容没有期望,因为他们认为,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无法实现幸福,基本上,这是些已经失去所有希望与快乐的人。
*幸福积极式:这些人积极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他们认为现在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也将使未来的生活变得更幸福。

6. 银发族如何获得幸福?

银发族要有[老来四宝] –
一宝:有钱,提早为安享退休生活做好财务规划并需妥善的管理,以避免退休后要面对坐吃山空的恐惧。

二宝:有力,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安享幸福的生活,要坚持定期运动,并注意均衡饮食。

三宝:有情,与家人和亲友保持良好关系,有良好的社交网络。

四宝:有意义,不要停止追求梦想,要继续创造生命的价值。

• 正向思考—
* 1898年出生的许哲女士,在中年后才开始学习瑜伽,如今身体仍柔软如年轻人,她能讲数种语言,终身从事义务工作从未间断。。,这样一位百龄人瑞的传奇故事,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 有位在乡间公路上开车的司机,为了对面车道的司机向着他口喊:[猪!]而大为气恼,不一会儿,他就撞进了猪群里,这时,他才明白,原来对方是在提醒他前头有猪群!→如果他能以正向思考就不会以为对方在骂他是猪而误事了。

* 畅销书[秘密]The Secret,所揭露的就是正面思考的价值,鼓励你持续以积极面来看事务的价值,提出你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的。

• 积极行动 –
在办义工活动时,曾带领父母们到儿女常去的夜店,就是希望家长们也能继续尝试新东西,如,新嗜好/新技术/新活动/新朋友

•  不断探讨—
* 我现在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
* 它们带给我乐趣吗?
*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
*我的优势是什么?

• 你今天笑了吗?
* 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笑可以提高自己受欢迎的程度
* 笑可以加速问题的解决
*笑可以缓解压力/精神紧张
*笑可以增加血液循环,扩胸,加强免疫力
*笑可以赶走消极心理
* 笑可以预防老人痴呆症

听完讲座,请再回头看看开始前所做的那份评估表,思考一下--
*我最重视的是第 ____ 题的分数?为什么?
*我最理想的分数是____ ?你想要有多幸福?
最后,把你对自己的期许与旁边的人互相做个见证/签名/盖手印!

谢谢出席,祝你 继续快高长大!

2010年9月3日星期五

年轻的心

唱歌对老人家来说是很好的活动,既可以锻炼呼吸和肺活量,又能在唱歌时进入歌曲的世界,抒解心情,忘却烦恼。尤其平常较少开口说话的长者,可能一开始唱歌时声音是黯哑低沉、微弱无力的,但几首之后,声音便明朗了起来,当感情投入时,你更可看到他们的眸子发亮,脸泛笑容,连手势都来了,浑然忘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再度回到欢欣的往日情怀!

这是最近协助义工朋友教导病患唱歌的体验,从来在疗养院都是外面的义工为他们献唱,老人家只能当听众,一般认为病患们年纪大了,又有病痛,吃饭都还得护士帮忙,怎么可能唱歌?但其实即使都坐在轮椅上,连歌词单都拿不稳,长者们都唱得好开心呢,动听与否一点都不重要!

也让我们阅读另一位拥有《年轻的心》快乐歌者的故事:

~~~~~~~~~~~~~~~~~~~~~

听酷酷阿嬷在唱歌

文/廖炳焜

你说我像云 捉摸不定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你说我像梦
忽远又忽近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你说我像云
总是看不清
其实我用不在乎
掩藏真心……

我的母亲又在唱歌,咬字不标准;声音有些沙哑;音准常常走调,但是,她唱得认真,最重要的——她唱得很快乐。

母亲今年七十四岁,她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所谓「不服输」,并不是喜欢和人家比什么、争什么,而是她身上总有一股气魄,就是不愿意被看成「报废」的、没知识的老人,年纪越大,越是如此。

当年母亲未退休之前,是公司的厨工,她和另一位欧巴桑两人负责公司三百多位员工的伙食。每天,天色未亮,就骑着脚踏车到工厂,为那些住宿的员工准备早餐。有一年暑假,强台带来狂风豪雨,母亲依旧骑着那一辆老爷单车出门,可是距离工厂大门三百公尺已经淹水及腰,母亲还是毅然强渡洪水,进入工厂做饭。事过多年, 旧事重提,母亲也惊讶于当年「向天借胆」的气魄,而这勇气的源头,就为了宿舍数十名员工「一日之计的温饱」。

母亲自工厂退休后,过的是「清早看报纸,下午种番薯,晚上跳跳土风舞」的生活。

母亲国小虽然没毕业,但是报纸、杂志、村里通知单、孙女的成绩单,样样看得通,这完全靠她自学不倦得来的「功力」。晚上的婆婆妈妈土风舞,她已跳出兴趣;社区的扫街活动,她也从不缺席。

家中虽然没有半亩田地,但是,母亲却每天和锄头为伍。因为,住家附近不少畸零地,地主不是放任它杂草丛生,就是任人丢弃垃圾。她征求地主同意,垦荒地为良田,收获的蔬菜、玉米、花生、山药、番薯,统统和左邻右舍分享。想不到这一股傻劲,竟然影响了村中一群老阿婆,掀起了一股垦荒种菜的风气,彼此收成都互赠流通享用,不仅让这群老人家,有了动动筋骨的机会,也为家里节省了不少买菜钱。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孙中山先生的救国四大纲领,母亲以不服输的气魄,成了最贴切的实践者。

这几年,母亲也迷上唱歌,不论国台语,只要她听过别人一句感动的歌词,她铁定「心动不如行动」,回家翻天覆地也要把整首歌找出来练一练。于是,为了让母亲能引吭高歌,帮她把单句歌词上网搜寻出整首歌词,成了我这个助理的工作。母亲唱歌虽然频频走音不成调,但是看她那一副全神贯注,怡然自得的神情,却足以让人拍掌赞叹。

退休前,母亲为一家生计,耗尽前半辈子的青春;退休后,母亲犹如年轻的姑娘活蹦乱跳,挥洒她的热情,开垦她生命中另一亩良田。原来,生命到了这个阶段,仍然可以焕发出这般璀璨的光彩;生命的宽度,如此辽阔;生命的力度,不必在此做「只是近黄昏」的惋惜。相较于村中一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整天只知道在槟榔摊边,或是庙前的屋檐下自怨自艾、喝酒耗日。我七十有余的母亲,活力如少女;这些十八年华的青年,枯槁如死灰。

看来,所谓「年轻」,应该不是指几多芳龄,而是生命有几丈豪情?

你说我像云 捉摸不定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你说我像梦
忽远又忽近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你听,我母亲的歌声又悠悠响起。

不知道你是否也听懂,家中长辈那颗年轻的心。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你就是国王!

最近阅及中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梁衡的一篇文稿很能激励人心,不管国土大小,每个人在自己的天地里就是一国之君,也许我的国度并非他人所欣赏或理解,但重要的是扪心自问:究竟你要什么,而你尽力了吗?

接纳自己的局限,发挥自己的优势,知足自在,你就是国王!

~~~~~~~~~~~~~~~~~~~~~
人人皆可为国王

作者:梁衡

说到权利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国之财任其索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古往今来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国王生活的状态也成了一般人追求的最高标准。

但是不要忘了一句俗话:尺了所短,寸有所长。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尽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因“尺”去量房间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的厚薄则难为了它。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这时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

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者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风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而《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懂得小有小的好处,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去成大事。就是在君主制度的社会里,王位也不是所有人的选择。明代仁宗皇帝的第六世孙朱载堉,就曾7次上疏,终于辞掉了自己的爵位。他一生潜心研究音乐和数学,他发现的“十二平均律”传到西方后,对欧洲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对量子理论做出贡献的法国人德布罗意也出身于公爵世家,但他不要锦衣美食,终于在科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在现代社会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下,人们的利益取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都变得多元化了。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享受高呼万岁式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社会有许许多多的“国王”在各自不同的的王国里享受着自己臣民的膜拜。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他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内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每个人只要努力都能得到一种王者的回报。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这大约是人生最低潮最无奈的时期吧。但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仍然会有追随者,仍然可以为王。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但是在歌楼妓院、勾栏瓦肆的王国里他成了国王----词王,“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他这个王国有多大。林则徐被贬到新疆伊犁,但就是这样一个“钦犯”,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无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歌迷就冲到台上要签名、要拥抱。一次去爬山,在山脚下一位年轻人用草编成蚂蚱、小鹿之类的小动物,插满一担,惹得小孩子和家长围成几层厚厚的圆圈,很有拥兵自重的威风。等到登上半山时,又见许多人挤在一起围观,一个老者在玩三节棍,两手各持一节细棍,将那第三节不停地上下翻挑,做出各种花样,人们越是喝彩他越是得意。在这个山坡上临时组建的三节棍小王国里,他就是国王。

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天下谁人不识君”。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天使恶魔一念间

天使与恶魔

作者:杨嘉敏

在工作职场中,每个人都希望遇到的是善良的天使,不希望遇到可怕的恶魔,虽然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到底遇到的是天使还是恶魔,但是可以改变我们面对他们的心态。

我很怀念以前的一位长官。她是标准的女强人,由于未婚,所以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以追逐事业成就为乐,身为部属的我,也得跟着她常常加班。那时候,我常想, 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就快要被堆积如山的工作所吞噬;自己的自信与自尊,就快要被这个颐指气使的长官糟蹋殆尽,于是一找到别的工作,就赶紧向她说拜拜!

事隔多年,我偶尔还会想起这位「恶魔(主管)」和我身旁的「天使(同事)」。结果,我最怀念的,不是天使,而是那位恶魔。没有这位恶魔,我不知道自己韧性有多强?意志有多坚定?潜力有多无穷?心胸有多宽厚?但是在这些天使们当中,我只看到一个善良但又无能的自己;会忍耐但又会逃避的自己。

经过职场的历练,我深深体会到,对我们好的,未必对自己是真正的好;对我们坏的,未必对自己是真正的坏。原来,天使和恶魔,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在职场中,遇到天使,就像遇到良友,值得庆幸与感恩,但不能凡事依靠天使的守护,因为温室的花朵禁不起外面残酷的风吹雨淋;遇到恶魔,就像遇到严师,也值得庆幸与感恩,因为不经一番寒澈苦,哪得梅花扑鼻香?

~~~~~~~~~~~~~~~~~~~~~

大家对“天使与恶魔”的分野有类似的感受吗?

当时光飞逝,不管是家庭、亲友、学校、职场,天使固然让我们怀想,但恶魔也常在念中,因为“恶魔”的调教,我们才得以成长,超越自己的能耐,变得坚毅不挠!

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熬”过了,有一些人并不如此幸运,而在恶魔的折磨下牺牲了,或郁郁寡欢,或愤世嫉俗,甚至结束了生命。

熬得过与否,在于我们的心态,如果把恶魔当天使,认为所有的遭遇都蕴涵着美意,或许就能逆的来,顺着受,成就更完善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