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3年1月21日星期一

你不是无用之人


以下的事实或许令你无法置信:一个家长因为孩子无法考入大学,悲哀痛哭,认为孩子前途无“亮”,甚至认为孩子的一生完了!

很震惊吧?不能考入大学的人就像被判了死刑?这怎么可能?但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在本地,绝对不是少数!

导致家长们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当然首推社会观念,只有大学生才是精英份子,将来才能谋得好薪水好工作,才能被人看得起。于是乎,家长们只要孩子成绩不理想就赶紧找补习老师,补习了成绩还是不好,父母焦急,孩子也受苦,父母生气孩子不用功(因为据说学校老师和补习老师都尽了力,课业给的也不少),孩子呢?只觉得自己是笨蛋,比不上他人聪明,不是读书的料,更想放弃自己!

但个人才华有很多种展现的方式,学校成绩不理想,并不表示你就是无用的人!

去看看Ken Robinson Lou Aronica合著,《让天赋自由》这本书吧!。

书里提到了许多人不是读书的料,但后来都证明自己有天赋。我尤其喜欢米克弗利伍的真人真事。以下摘录书的这一节,与大家分享:

米克弗利伍Mick Fleetwood是全球极富盛名的杰出鼓手,可是在求学期间,成绩单的分数指出他缺乏智力。在大家惯于采用的标准之下,他看起来确实如此。

他告诉作者“我的学科表现一片空白,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我在学校有学习障碍,现在还是一样,我完全不懂数学,一点也不懂,现在要我倒背英文字母,我也还有障碍,照顺序快速背出来,都算我走运了,如果有人问我:这个字母前面是哪个字母?我可能会冒一身冷汗。”

弗利伍擅长打鼓。他说“弹钢琴或许更让别人觉得你有创作能力,但我就只喜欢死命地打鼓,打椅垫也是可以的。这不算是最高级的创作方式,你几乎可以说:什么人都能打鼓,没什么了不起。』但我真的干起了这个的行当,后来也成为我人生成败的关键。

弗利伍回忆小时候,让他顿悟的时刻 -- 那是他探访在伦敦学雕刻的姐姐。

在却尔希区一处有钢琴表演的小地方,有人一边演奏,一边还抽着吉德尼牌香烟。我盯着他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开端,整个人被那种气氛吸了进去,感到无比舒适,忘却束缚,那就是我的梦想。

回到学校以后,我紧紧抓住脑海中的每一幕印象,梦想自己进入那个世界。我当时也不知道能否与其他人一起演奏,但这些想象把我从学校的恐怖梦魇中拉出来。我心中有强烈信念,却极度不快乐,因为学校的一切告诉我,我是个没用的人。

求学经验让这个梦想成为鼓手的小男孩沮丧不已,十几岁的时候,他终于受够了。

“有一天我走出校园,坐在大树下,我并没有宗教信仰,却泪流满面向上帝祈祷,希望能永远离开这里。我要去伦敦,去爵士俱乐部表演,这个想法真是天真又荒诞,但我下定决心要成为鼓手。”

幸运的是,弗利伍家人的眼界超越了学校的教学与考试。弗利伍家的每个人都了解,个人的才华可以有很多种展现方式,如果数学不好,或不会倒背字母,也不能因此判定你是无用之人。

父母也了解学校环境不适合弗利伍发挥才能。十六岁的时候,弗利伍向父母表示不愿再上学。父母并未坚持要他撑到毕业,反而让他带着鼓具,送他搭上开往伦敦的火车,让弗利伍去追求自己的热情。

弗利伍忠于成功了,他不但成为享誉全球的杰出鼓手。他的乐团弗利伍麦克
(Fleetwood Mac) 唱片销量高达数千万张,还有接下来的一连串多白金唱片,以及爆满的演唱会。

弗利伍之所以成功,作者Ken Robinson认为“是因为他打从心里知道自己有出色的才能,那并非考试成绩可以断定;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不接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

如果孩子真的无法适应学校教学模式,家长再紧张也只能给孩子增加压力和挫折!相对于双方如此痛苦,我觉得曾经担任莱佛士女中校长12年的李卡美女士(72岁)在102日联合早报的教育访谈时提的建议,值得家长去深思。她建议家长与其终日为孩子的学业揪心,不如多花点时间鼓励他们发掘兴趣。

兴趣能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并发展他的潜能,为兴趣而学,以及为兴趣而工作,绝对是一件赏心乐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