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3年3月4日星期一

父母责无旁贷


新的学期开始了两个月,很多上学的问题都呈现了,学校的老师普遍对于目前孩子的独立性与抗压能力感到忧心。在父母亲本身就是备受娇宠的情况下,要他们让自己的下一代吃苦耐劳更是不可能,但如果现状不改变,新加坡的未来实在堪虑。下文作者的担忧也在于此:

~~~~~~~~~~~~~~~~~~~~

孩子的未来

作者:陈鸣鸾

  家庭教养实在是一门大而深的学问,我们应该在家教的课题上多做些研究、呼吁和引导。

  我和幼儿们相处和玩乐的日子不知不觉已有15年。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多疑,总觉得每个年头入学的3岁孩童,似乎越来越娇气、手脚更趋笨拙的倾向。向老师和同业询问,她们颇有同感。

少子化的结果是两代成人绕着一个小孩打转。据了解,许多家庭担心幼儿跌倒,自小便坐惯步行车,甚至连爬的阶段都不曾经历。因为没有机会四周爬行,东摸西抓,难怪腿不灵活、手指不会伸张。我还看过六七岁的孩子依旧坐着儿童手推车在闹市逛街

我每天经过一所小学,尽管有些孩子看来已经不小,家长依旧背着孩子的书包,跟在后面。乘车来的都一一送到校园内的入口处,从路边到园内的那一小段路也舍不得让他们走。家长对孩子的疼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事事包办对孩子有益吗?

家长深怕孩子不喜欢,从小在吃、穿、用方面提供的选择多得是,于是养成孩童挑食的习惯和不会节制。我们新入学的幼儿的家长,总会叮咛老师:我的孩子只吃什么、不吃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等等;而不是放开地让孩子试试这个、做做那个。

现在许多孩子都长得一口好牙,却不会咀嚼;四肢完好却行动笨拙。早上来学校,因为睡眠不足而耍脾气;没有胃口吃早餐,就养成不吃早餐的习惯;也有只将香肠或饼干甚至糖果当早餐的……家长只会一味地迁就孩子早已养成的习性,看不到有解除这种习性的必要。

有一次,见到一个爸爸抱着4岁男童上楼,我忍不住提了意见,爸爸语重心长地说:我现在不抱他,以后就抱不起了。说的也是,孩子是会长大的。或许这位爸爸要留意的是,不要让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伺候。

  光数说现在家长的不是之处,也不很客观。或许源头隐藏在家长们的成长历程中。1980年代出生的,正是现在的年轻家长。只要回顾一下他们成长的背景,就知道是在新加坡经济起飞和家庭计划十分成功推行的时代。在物质优厚和长辈呵护下长大的家长,自身已不惯于分享,个人作风也较强,对孩子的教养自有一番看法。

曾有一位爸爸向我讲述他让3岁的儿子每晚决定到哪里用晚餐,因为他要让孩子自由。有一次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没法前往孩子指定的地方用餐,孩子就发脾气了。爸爸培养的是孩子一面倒的个人自由,而忽视了自由底下对相互需要的尊重。被我这一反问,那位爸爸哑口了。

我们都有印象在报章上读过人们对现代新加坡人的评价:过度保护、缺乏毅力、不敢冒险、不懂克服困难、逃避责任、没有使命感等等,许多评论都将矛头指向政府或学校,然而孩子的起点是在家庭,家长才是陪伴孩子的终身伴侣,即使是孩子长大成家后,家庭依然还是后盾,学校则只是他们人生的驿站罢了。因此,家庭实在难避其责,更何况孩子最早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正是家长。

正因为有感现在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注重幼儿,还必须面对如何教育家长的工作,因此不得不严肃地再拿来探讨一番。家庭教养实在是一门大而深的学问,我们应该在家教的课题上多做些研究、呼吁和引导。

  要今天的孩子,在大人看见的范围里跌倒不哭且能自己爬起来;和其他孩子有纷争时不需要大人出头介入;能有自理生活需要、不轻言放弃等等的能力和态度,那么家长们首先必须要自省,才能体会当家长是必须认真学习才能扮演得当的道理。孩子不应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因为在这段品格和素质的塑造过程中,他们始终是被动的。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