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13年4月8日星期一

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判断


很多个案本身或亲朋戚友怀疑罹患了精神疾病但却忌讳就医,多数的原因便是害怕服了药之后会变得呆滞,头脑无法思考,或让人一看就贴上是精神病患者的标签;也有人畏惧副作用,不忧郁了但却变得恐慌,害怕很多事情,对自己没有信心!下文作者的诠释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但愿医界能多一份分别,而家属也能多一份耐心,那患者就有福了。

~~~~~~~~~~~~~~~~~~~~

风筝理论

作者:刘大元医师

一般而言,情绪人格障碍患者(或精神障碍患者)大多会造成周围亲友及家属莫大的困扰与生活照顾的压力。情绪人格障碍患者(或精神障碍患者)在发作急性疾病时,就好像「断线的风筝」飞出去而无法控制,因此精神科医师为了减少大家的困扰,希望儘速控制患者病情,宁愿让患者产生「呆滞」的副作用,也不希望慢慢控制患者病情(就好像为了怕风筝飞走,无法控制,而用力将风筝拉下落在地上)。因为控制患者病情的时间愈长,大家的困扰愈多。此时,医师只能靠临床经验选取药物种类并使用较大的剂量,来控制患者当时的状况,快速的让患者由溷乱中恢復安定,即使让患者产生「呆滞」的副作用,也在所不惜。当然,这是「不是办法」中的「办法」。

如何为患者「选取适当的药物种类与剂量」,在此时对患者与其家人而言,均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希望做到的是:「治疗患者」,而不是:「打昏患者」。

当风筝快要失控飞出去时,我们希望用的是「适当的用力方向与力量」,让风筝能在适当的控制中,继续在空中飞翔。而不是在情急之下「用力急拉」,导致风筝落地,无法继续飞翔。

此时,「选取适当的药物种类与剂量」就可以相对的让患者快速回归正常生活,而比较不易产生「呆滞」的副作用,所以,运用「傅尔电针」选取药物种类与剂量的「药物诊断学」就是一个可以相对正确「选取适当的药物种类与剂量」的方法,并可同时作为患者疾病诊断的辅助工具。这也是我们一直费尽心思推广「另类医学」的原因之一。

在临床中,我们经常发现被诊断为「忧郁症」的患者,其实他们只是:「躁郁症」的另外一种表现,到底「忧郁症」与「躁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何不同?为何经常被错误诊断,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与观察,「忧郁症」的内在状况是:「郁、有想要躲起来的感觉」,而「躁郁症」引起的「郁」内在状况是:「内心仍有攻击的慾望、只是不敢」。两种状况临床表现极为类似,都是用「郁」来表现,所以临床的问诊与观察非常重要。

许多「躁郁症」的患者被误诊为「忧郁症」,服用百忧解…等抗郁药物治疗后,产生了「恐慌」的副作用。此时往往患者又被多安上了一个诊断:「恐慌症」。到底「恐慌症」是患者原有的疾病呢?还是因为错误诊断、治疗后的副作用呢?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后者竟然比前者还多,当然也只有被错误诊断、治疗的患者,才会来找我们治疗,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

我们永远不会否定主流医学中精神科医师的专业能力与价值,但精神科一再的更新疾病诊断的分类与改变治疗的药物,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深信「主流医学」与「另类医学」如果能抛弃门户之见,真正相辅相成,相信必是患者与医师共同的福气!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