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9年9月2日星期三

幸福的画面

今年五月底的书展,台湾当红作家吴若权来到狮城分享他的“快乐慢活,幸福满分”哲学。很巧妙的,他把出版商重点宣传的书籍中心思想都融入说词里,而且无需任何讲稿或幻灯片辅助,娓娓道来,十分动听!

但很遗憾的,对于新作,描述作者和母亲生活的“相依”完全没有提及,令人对这本书更为好奇。

日前在外电报章见到一些节录,特此陆续转载,让我们也从其母子情深中得到一些启发,了解究竟牵动游子心的线是什么?童年经验中“幸福的画面”对孩子们的意义有多重大?!

~~~~~~~~~~~~~~~~~~~~~

相依 之一

作者:吴若权


自从爸爸离开,这个家只剩下我和妈妈。一对从小到大关系既亲密、又对立的母子,继续用欢笑和泪水编织如锦似缎的岁月,节奏像小时候听见妈妈踩着缝衣机的声音,达达达达达达…墙上的老钟,指针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原来的角度,令人不知不觉究竟过了几个寒暑。

鲜明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三、四岁的时候,常陪妈妈熬夜替人缝制洋裁。习惯夜归的爸爸,两个熟睡的姊姊,留下独坐日式旧宅阶梯的我,安安静静听着缝衣机的声音,不舍昼夜地往记忆深处川流。

妈妈说,那段日子也是她很难忘的岁月。肚子饿的时候,妈妈打开电锅,把白米和盐巴,用手揉成圆圆的一球饭团,让我捧着吃。当年的她,为了生活奔忙,对我的未来人生,并没有太多想法,只是一心要把三个孩子拉拔大。小时体弱多病的我,常进出医院急诊,生命垂危的关头,妈妈抱着我到处筹钱、求医,到现在手上还留着打针打到皮肤溃烂的疤痕。她并没巴望我能成就什么,只有个谦卑的心愿,只要我平安长大。

直到我真正长大了,所经历的和拥有的,都是她过去不曾想过的,回头看待过往,深烙在我们脑海里的,有很多共同的画面,除了午夜的饭团,还有成熟的枇杷。

那时我们已经搬家到台中的新社山上,经济虽然没有很显著的改善,但俭约朴实的环境,让简单的心灵很自然地变得富有。房舍后院,种了很多果树。枇杷成熟的季节,母子常在黄昏时刻,漫步田园,把眼睛凑近防止虫鸟啄食的纸袋,观看包在里面的枇杷,惊喜地发现成熟的果实,当场把纸袋拆开,两人吃得津津有味。

这些幸福的画面,都发生在很困苦的环境中,每段记忆却都深埋我心底,变成梦想的种籽。让我即使在青少年时期碰到名落孙山、自卑堕落的灰暗泥沼,都能靠着心灵的激励,翻土施肥,冒出希望的嫩芽。无论羽翼丰满后,我想要飞得多高、多远,都还会一再回顾巡礼。

而我,并不是一只真正的飞鸟,只是画着老鹰图案的风筝。亲情的牵系,是风筝的线头,紧紧抓牢、适时松放,才能飞得愈高。即使风筝坠落,循着线头追溯,还是能找到飞翔的初衷,学会祝福与珍重。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