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8年6月9日星期一

我能为你做什么?

四川地震虽已发生接近一个月,但灾情并没有过去,大坝、堰塞湖随时可能崩溃,房屋龟裂,余震一来,可能再伤人命,灾后重建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众多人力一起参与,而大家也发挥人溺己溺的精神,思考究竟我能为你做什么?

除了捐助款项、物资外,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献出自己的力量,书籍、餐饮义卖、义剪、义演、义唱等!即使是被众人误以为冷漠,躲在电脑背后的一群,也积极进行“人肉搜索”各网站心连心协助灾民寻找亲人,谷歌网站(http://www.google.cn/intl/zh-CN/qinren/cse.html)更收录和整合分散在各大网站、论坛中灾区寻人、报平安、伤亡信息,方便大家找寻灾区的亲人,只要上网输入亲友名字、年龄和性别,就有可能匹配的讯息,包括伤情、联络方式、所在医院等。

也有许多人响应了华老师心理网所发起的“给灾区的孤儿写一封信”,可惜主办者没有及早发布书写信件的原则,一些信件并不合乎要求,能对孤儿们起到安慰和鼓励的作用。而这就像一些贸然前往灾区协助的人,反而给当地添加了麻烦,所以在问自己能做什么之余,做好心理准备是必要的。

以下的文章是程乐华(中山大学心理系博士)所撰,并供转载。内容包含了方方面面,以让大家有更妥善的心理预备,很值得参考:

~~~~~~~~~~~~~~~~~~~~~~~

如何做震后心理援助?

心理援助已经在我们经历的很多灾难中起到作用。

灾害是一个事件,而灾难的救援和重建是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需要各层次心理工作者的热情和奉献,也需要社会各界不断给予受灾人群适宜的心灵安慰与支撑。

本文除进一步告诉大家在传统意义上心理援助能做和不能做的以外,我们还将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告诉非心理咨询工作者可以从个体和社会心理重建角度做些什么,以及怎么做。

如果你是心理治疗人员

1、应该做的事情

构建整体心理援助,分清灾难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早期一个月内的受灾人群间的相互心理陪伴,专业的心理陪护和心理咨询相结合,一个月后的团体和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相结合,3个月到3年中对个案的心理治疗。

这里存在三种心理救援理论模式:

平衡模式认为早期工作重点应是稳定受害者的情绪,使他们重新回到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认知模式要求咨询师在受害者情绪稳定后,帮助受害者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份,从而使受害者能够实现对生活危机的控制。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心理救援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受害者对问题的解决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因此,帮助当地受难人群完成心理自助团体的搭建和异地长期指导跟踪变得非常必要和具备建设性; 以上三种理论模式由咨询师根据当事人的情况和阶段进行选择、实施。

此外,当事人还须同时注意保护自己:留意自己的身心反应,避免引发个人的哀伤;懂得为自己设限,在保障自己精力充沛和健康的前提下你才可能帮助更多的人;主动寻求你的督导的支持,除了用自己的个体力量外要思考如何借用外力和挖掘可利用的心理资源

2、切忌做的事情
给来访者建议是件很危险的事,因为如果你的建议无效,你将要为这一失败承担责任,所以交流的目标应该是帮助来访者自己做决定。


总之,由于心理问题的多样性,需要不同层次的心理工作者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咨询方案和治疗手段,但不同人员的效果上应该达到:
心理专业志愿者——让对方感觉到我能支持;
心理咨询师——让对方感觉到他自己能支持;
创伤经验治疗师——让对方感觉到创伤被支持,乃至愈合。

如果你是志愿者

志愿者作为一个支持角色,要帮助当事人完成悲痛过程,不能阻止。一般当事人的痛苦会经历几个阶段:失去亲人悲痛、从丧失亲人的不幸中体验到痛苦、接受丧失亲人的现实、适应没有心爱人存在的生活。而普通志愿者可以做的从效果上是:让他觉得“我不是孤立的,不是孤单的,有人和我一起面对灾难,陪着我一起面对生命中的黑暗幽谷。”

1、应该做的事情
A,. 陪伴 (1)征求对方许可,才可以开始陪伴 (2)陪伴流泪也无妨 (3)配合当事人信仰,陪伴祈祷或诵经
B, 倾听 (1)耐心聆听,支持当事人 (2)多听少说,不评价当事人 (3)适度表达自己哀伤的情绪无妨
C.关怀(真诚的关怀态度;要有耐性不能冒进;适度以肢体动作表达关怀,如拥抱、拍肩、握手等)
D.运用唤起真实感的语句: 如“你的父亲过世了…”“你妈妈过去是…”
E.陪当事人一起看照片
F.鼓励当事人写信、画画给逝者或者和逝者说话
G.感同身受当事人会有的复杂情绪与困境
H.协助放松(散步、按摩、刮砂、倒杯水、简单运动…)、处理繁琐家务、法律或葬礼事务…
I.鼓励寻求专业协助(精神科医生、心理辅导人员…)
J.舒缓对方的罪恶感与自责的想法

2、不要做的事
A.压抑当事人的哀伤(不说:不要哭了、时间会冲淡一切、不要难过,你要坚强、我了解你的感受、节哀顺变、你还有另一个孩子、家人需要你…)
B.不与对方争论,或企图改变对方的想法
C.不阻止对方重复述说灾难情况
D.以为可多了解对方而刺探当事人隐私
E.给予自以为正确,而实际不合适的建议
F.提供要务或刺激性饮料
G.给予来访者评判
H.不真实的承诺
I.转换话题

如果你是政府或公益组织人员

请你思考如何谋万世,而不是谋一时。做救火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建立长久的支持系统,让社会力量可以有序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以组织名义可以为不知道怎么做出自己贡献的朋友提供一个解决方案的平台,让他们直接可以和各界学者联系在一起。学者和当事人之间的互动会最终发展出适合当事人或者以当事人为代表的同类人的解决方案。以这个平台推广出去,让每个人的能量和热情都有合适的释放渠道。让热情更理智、更有效地发挥它最大的效能。

为后期持续性的心理重建工作,比如重组的家庭、重组的班级和公司等搭建一个支持性的平台。按照心理辅导和社会心理的规律进行设计,让此次灾害带来的心理伤痛的人员始终有个相互慰济、贡献力量的管道和方式。这个可以由政府出面倡议组织,非政府公益组织具体执行。比如可以创造新型互动式的纪念物:

1.生命林;让生命连接自然,把死的追思转化成生的怀念,用树木的生长来物化生命的成长。自古就有,比如杏林,用植树来表达感激。
2.纪念物的容器:承载留念和寄托。
3.虽然文化不同,但还是建议建立哭墙。理由:纪念碑、纪念塔和纪念堂也可以寄托,但是这是单向的,仅仅是负载,人们会感觉自己只能去看去瞻仰,没有和失去的亲人交流,没有物化的过程。

以上这些仪式的选择不同于传统纪念碑和纪念馆的设计诉求,传统纪念碑或纪念馆更多强调本身的事件纪念价值。这就造成当事件成为历史的时候,关注的人会越来越少的现象,其起到的教育和纪念价值会慢慢衰竭。

生命林等纪念物强调对于过去个体生命物化的延续,这个延续同时也就形成了活着的人的自然连接,在活着的人心中那里就是逝者的归属地。而由于有一个自然地物化归属物存在,这个纪念物的所有关联者之间就存在着一个自然的连接,因这个连接产生的相互支持活动会进一步地实现心灵安抚的作用。如果纪念物是不同群体的人捐建的,那么其对不同群体的教育价值也自然体现出来,对合理分配捐款的使用途径也不失一个良策。

总之,借助传统文化中存在基本仪式或象征物(还有长明灯、不灭的火炬等),按照心理学的规律整理成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阶段的仪式系列,通过仪式来完成创伤或痛苦告慰。这是心理学艺术化的方法介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治疗,但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果你是新闻工作者

对媒体记者,真实和新闻性很重要。但是有很多很惨烈的照片,对营救人员来说可能是第二次创伤,应该反思赈灾中哪些照片和图景是适度的,而且这些惨烈的照片是否真的能提高新闻性?

请注意你们的报道将主导未在灾区的人对于此次灾难的印象形成,而这些印象形成如果是按照有偏差的信息筛选机制呈现给大众的话,那么在大众心中形成的长期印象可能就是扭曲的。

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的心灵安慰作用。联合各媒体,收集整理情境、故事,如“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看着办”、 “求求你,让我回去,我还能再救一个孩子”、“孩子,天堂里没有地震”……

可以选择过往灾害事件中那些感人瞬间感人场景,挑选并呈现,表达思念、告慰、了解、帮助。这方面是可持续的,可以逐渐固化为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并用这些艺术形式继续缓解集体的心灵伤痛。

要选择脚本性的而非猎奇、负面性的故事内容,其实真正地符合人们心理的共通性和图式性的报道才会真正地深入人心,才会真正地被历史记录下来。

悲伤时候,人珍惜什么故事?真情、感动与哀伤,好让受创的心愈合,包括地震后的恋人故事、忘情救人的故事、孤儿寻亲的故事、妈妈把生存机会让给孩子的故事、志愿者无私奉献的故事等。

如果你是艺术工作者

你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表达手法,抚慰大众关于灾害的无意识积淀,让它们表现或延伸到文学、美术、音乐、歌曲等的创作和改编中去。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必强调心理及心理技术的意念,以达成潜移默化的效果为佳。

你可以带领大家做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行为艺术:
1.一起给失去的人写信,表达哀思,宣读并一起火化。
2.气球,把想对失去的人说的话放气球里,随风飘逝
3.气球,画上自己的笑脸,愈升愈远,告诉天上的人自己会活得很好
4.心灯,带着祝福的话,随流水飘向彼岸
5.漂流瓶,带着心愿与祝福,随流水漂送给心牵魂绕之人 6.千纸鹤祈福,寄托和外化哀思

如果你是网络工作者

网络是实现异地帮助的最好平台,而且可以跨时空地聚合人们的力量。
你可以参与建设类似“
华老师”(www.hualaoshi.com)等网络心理救援项目,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你可以把把最感人的新闻故事变成视频小电影或flash。可以设计根植于灾后心理规律的社区插件或网站,促进人们之间的共情或相关仪式的实现。比如,和心理学工作者们一起建立一个4·12网络公墓或纪念馆,建立一个寻亲方式和管道。

你可以在网站上设立一个纪念墙,让大家把他们的思念、祝福放在一起,并发给亲友。

总而言之,各个阶层的专业人士都可以在心理援助工作上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而这些贡献都是围绕和心理重建中的告别过去、适应未来等基本目标开展的,这里有显性的心理咨询方式,也有隐形的文化和艺术方式。

他们分别在心理救援的前期和后期起到其独特的作用。我们也将围绕仪式和物化纪念物进行更多的创造和梳理,提供给各界志愿者,让他们带着新的武器和工具更有效、更长久地帮助受灾民众。

2 条评论:

匿名 说...

好!很全面的指导,谢谢!

Fid Counselling Society 说...

不敢掠美,好东西和大家分享。
谢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