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9年3月2日星期一

领受爱

上周CSI剧集的结尾片段很发人深省,当女探员面对曾经施暴、离婚后还不断骚扰、纠缠的前夫遗物百感交集,觉得自己无法清点时,一向悲憫睿智的上司陪着她打开了盒子,结果一映眼便是夫妇俩甜蜜相拥的合照,两人的笑颜如骄阳般灿烂,上司说:“还是曾经有很美满的时刻,对吗?让我们选择只记得那些美好的事情吧!”。

的确,生活有喜怒哀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不见得都是平坦亲密,如果我们硬要钻牛角尖,专往负面诠释,便会觉得自己过得很悲惨,从来没有得到亲人的爱护。但假使保持乐观,选择记忆里只留存那些亲近与关怀的片刻,那么生活将阳光、快乐多了!

下文就传达了这个讯息,导演张之亮选择在心中的摄影机记录自己感受到的父爱,即使父亲的举动在旁人眼里并不代表特别的爱,又或者父亲也只是顺势而行,不以为意;但重要的是身为儿子的他从当中辩识、领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并且珍而重之。

文中所描述张之亮的话语、作为,有很多发人深思的内涵,是一篇让人无法轻易放下的文稿,与您共赏:

(这篇发表在读者文摘2009年11月号的文章,本地作家尤今曾在2月25日以“手”为题的专栏里引述,大家不妨也找来一读。)

~~~~~~~~~~~~~~~~~~~~~~~~~

人生如戲

邓明仪撰

導演張之亮的人生一如電影橋段般令人意想不到

張之亮在他的電影裡,一直通過「命運」、「分離」及「無奈」幾條線索,引導觀眾和他一起思考一個問題——何謂愛?「其實我也不知道什麼是愛,但我希望電影能給我答案。」

從早年獲獎的電影《籠民》,到張國榮主演的《流星語》,直至最新執導的《車票》,張之亮都一直在歌頌父母親對子女的愛,把為愛而犧牲的偉大細膩地刻劃出來。「天下沒有不愛惜兒女的父母,而愛有很多種表達方法,不同的成長環境和經歷,賦予人們不同的觀點。但我想通過電影,讓大家擦亮眼睛,看清楚身邊愛我們的人,去感謝他們,用一種全新的態度去接受他們給我們的愛。

他的新片《車票》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女主角甫出生便被母親遺棄在修道院,後被修女養育成人。她一直憎恨把自己拋棄的生母,但長大後毅然踏上千里尋母之路,去揭開當年母親拋棄自己的真相。然而,現實中的張之亮卻從不敢揭開生母之謎。直到他十三歲時才赫然發現,自己一直喊做媽媽的人,原來是他的養母,而被遺棄在家裡某個角落的婦人,才是他的親生母親。

那種無法言喻的傷痛,一直深埋在張之亮的心底。「我有三位哥哥,我排行最末,生母生下我後患上產後憂鬱症,精神迷迷糊糊、痴痴呆呆,與父親的婚姻因此而破裂。父親另娶,生母卻住在家裡一個環境很惡劣的角落。這些都是我十三歲才知道的。那年,生母辭世,父親說我有責任戴孝,我這才如夢初醒,明白了我們好心收養的陌生人其實是自己生母,而一直教育我成長的卻是養母。但我不會忘記養母的愛,畢竟生娘不及養娘大。」

張之亮的父親是自學成才的工程師,也是家裡的權威,他從小就對嚴肅的父親又敬又畏。對於生母的事,家裡上下一直都保持沉默,他也不敢向父親多問半句。

有些事是永遠不能解釋的!小時候是不敢問,因為覺得大人世界的事是屬於大人的;長大後也不想知道,因為覺得答案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在生母身上,張之亮看到生命本是如此脆弱,生命的逝去讓人毫無防備,也讓人無可奈何。但在父親身上,他又看到生命的力量。「他是思想傳統的人,只懂辛苦工作,努力擔起整個家;但他不懂如何做父親,跟子女溝通有問題,不會向孩子講自己的感覺,也從不會拖孩子的手。因此從小到大,我都一直在想像,假若父親有一天主動拖著我的手,我相信自己一定會泣不成聲的。」那種情景,他在夢裡想過千回百遍,卻只能將之呈現在電影裡。

張之亮剛剛出來工作時,父親因胃潰瘍動手術切去了三分之二的胃,當時父親麻藥還未退去,他替父親擦臉,然後偷偷握著父親的手,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他一輩子都忘不了。「第一次摸他的手,有種偷偷摸摸的感覺,很有距離感,卻很開心。曾經,我以為父親並不疼愛我,例如小時候家裡窮得只有一隻荷包蛋,卻只會讓大哥吃,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可以大家分來吃,但我長大後才慢慢發現,父親對我的愛與關心,其實都默默收在心裡。」

張之亮的心中有一部攝影機,記錄了只屬於他與父親的美好回憶。無人可以奪走,無人可以改變。「在我十八歲那年,有次與他到廣州,他覺得我長大了,竟然買了一罐啤酒給我,那是我覺得最好喝的東西。還有,我第一次做導演,有同事送了一幅一公尺高的相片拼圖給我,相片中有我與洪金寶等人。後來我結婚搬離父母家,並沒有搬走那巨型拼圖,父親卻至今仍把拼圖掛在大廳中,我每次回到父親家裡吃飯,看到那張拼圖,都會很開心。雖然父親沒有說什麼,但我知道他以我為榮。」

對於父親的愛,他彷彿只可以遠觀之。直至八十八歲的父親近年患上輕度老人痴呆症,這個從前了不起的強人才柔了下來,張之亮終於能夠毫無忌諱地與父親共度親密的時光。「最近他走不動了,我買了一把輪椅給他,然後推他到尖沙咀鐘樓和天星碼頭拍照,我終於可以拖著父親的手,沒有尷尬,沒有別扭。雖然他未必記得我跟他做過些什麼,但我很享受獨占父親的時光,我可以親手替他剪髮,給他表演魔術,聽他侃侃而談往事,看他對著我笑,這就是我最開心、最甜蜜的時候。」

張之亮坦言,自己也不是一位好父親,女兒今年十八歲,三胞胎兒子也將十三歲了,子女與太太在溫哥華生活,他卻為了工作大部分時間住在北京,一家人聚少離多。不過,他非常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時代不同了,現在我在訪問中提了大兒子兩次、小兒子一次,兒子們也會不開心,太太便會問罪,因此,我要盡量做到不偏愛。我與子女像朋友,經常都攬攬抱抱,我不但要通過行動,而且要用語言告訴他們,我真的好愛他們。」愛,其實就是橋樑,是連通父母與子女的心橋。

張之亮簡介:一九五九年出生,曾執導《中國最後一個太監》、《流星語》、《自梳》、《墨攻》等作品,並憑藉《飛越黃昏》奪得第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及最佳編劇獎,《籠民》更獲得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等獎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