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9年3月31日星期二

脊梁当桥卅载无悔


有一些画面,不用文字说明,就震撼人心!

有一些数字,不用详细计算,就瞠目结舌!

一个现年54岁的老师每天四趟背着学生过河,每一趟大概十多个学生,最多的时候背过20来个,就这样风雨无阻背了33年,背过了爸爸,换背儿子,问他算过总共背了多少人?多少来回?他淡然地说:从来没算过!

他不认为脊梁当桥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当回忆起有回风大雨大,背着学生过河时走岔了路,不小心脚被树刮伤,当孩子们都安全过河后,嚷着学生赶快回家,孩子们却不放心他,坚持要看着他回到河对岸才肯离去时,却流下了男儿之泪,他感动于学生对老师的关爱!

几十年来教师背学生过河上学的故事,在二月份记者报道后感动了全中国,今天在“鲁豫有约”的节目里看到了真诚纯朴的师生,对于生长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黎母山下的人们来说,到北京是一辈子难以企及的事,村子里的人从祖先下来历代都没有人到过!乡亲们受访时说:噢!在梦里头有想过!

两位伟大的老师和三个学生有幸为村子里的人实现了梦想,在北京城里了经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为了上电视得化点妆,年过半百,从未见过人化妆,更遑论自己亲身体验的教师很老实的说:我以为化了妆会变成20多岁,没想到还是这模样!

事件披露的最大好处是马干河上在高层的关注下终于要建桥了,很快的以背作桥的事迹将成为历史,但不变的应该是春风化雨,为孩子们成长和学习无怨无悔的教育精神,非常令人敬佩!

以下的内容摘自新华网和海南日报,让大家对老师们的故事更了解:

~~~~~~~~~~~~~~~~~~~~~~~~
(背景:高田村、高湾村和搭择村是三个相对封闭的自然村寨,三面是高耸入云的大山。高田村和高湾村的村前是马干河,搭择村的村前是龙牛河,如果不涉水过河,就要翻越高山,再走几十公里的路,才能到达学校。于是,马干河和龙牛河成了三村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3个村的40多名学生每天必须趟过近20米宽的河水才能到大墩小学。)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大墩小学,有两位教师从走进这所学校那天起,就把背学生过河上学当成了自己的职责,一背就是几十年。

这两天,记者一直和这两位老师待在一起,在两个人的身上,除了憨厚、朴实之外,找不到任何特点,言语不多,但句句都很实在。就是这两位朴实的老师,在大山里,默默地奉献,一位坚持33年背学生过河,他就是学校前任校长,今年54岁的王文周;一位坚持25年背学生过河,即现任校长,今年45岁的王升超。

王文周说,背学生过河是我们老师的职责,作为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文化,还要爱护学生,保护学生。

在众人的眼里,几十年如一日地背学生过河上学,可以成为教育史上的佳话,但在他的眼里,是他的职责,也是他惟一的选择。

大墩小学位于黎母山下,一条大河从学校后方流过,上游叫马干河、下游叫龙牛河。

这所小学现有103个学生,其中38个学生居住在河对岸的高田、高湾和搭择村,大河是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十几年来,村里学生到大墩小学上学每天必须蹚过近20米宽的河水。

每逢雨季,学生无法过河,背学生过河上学,成了学校老师的职责。

王文周的家就在学校旁边,1976年,他作为民办教师来到学校教书,当时月工资只有3元。开学没几天,连续下雨,老校长周兴文便把他叫上,要一起送学生过河。

他至今还记得老校长的话:本地老师水性好,要担起背学生过河的职责,一定要让河对岸的孩子读书,还要保证安全。

五、六月份和九、十月份,山区雨季,每年这时,他和校长最为繁忙,背完搭择村的孩子,再背高田、高湾村的孩子。

老校长爱生如子,水浅的时候,把学生放在背上,水深的时候,把学生放在肩上,王文周暗暗佩服。

没过几年,老校长调离学校,背学生过河的任务就落在了王文周一个人肩上。每到雨季,他总是早早起床,背完这边背那边,中午放学,又要把学生送到河对岸去,下午接过来,晚上送过去,一天四趟。就这样坚持了33年。

王文周说,也曾考虑过让学生住校,但是孩子小,学校条件有限,接送孩子过河,是保证孩子读书的惟一出路。

1984年,王升超师范毕业到大墩小学任教,主动和王文周一起承担起背学生过河的任务。

我上学时,不知道有多少次是伏在老师的肩膀上过的河,我当老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爱护学生,背学生过河是应该的。”在王升超的话语里,背学生过河同样是职责所在。

王升超坐过多少次老师的肩膀和背过多少学生,他记不清,但是有两件事他记忆犹新。

读二年级,有一天下大雨,老师无法背他过河,便留他在校住,可是住到半夜,因想家而哭了起来,校长怎么哄都不成,深夜十一点,河水有所下降,校长背他过河,连夜送回家中。

王升超当老师时,遇到了像自己当年一样大的孩子。1997年秋天,下雨孩子没法过河,孩子留校住宿,到晚上十点多钟,一位低年级学生要回家,哭个不停,没办法,王升超在村里借来汽车轮胎,孩子坐中间,自己游泳,把孩子推过河,送回家中。

王文周说,大墩小学先后4个学生考上大学,但是河对岸的三个村,一直没有一个大学生,多少有些遗憾。但是,河水阻断上学的路,隔不断孩子们的求知欲,这些年来,有一件事一直感动着他。

1985年雨季的一天,一早他就来到河岸边,孩子等在对岸,当时的河水到了胸部,他把带备换衣服的孩子一个个背过了河。一名叫王少英的六年级女学生,没带衣服,背过河,衣服会全部湿透,怕孩子感冒。孩子脱衣服过河也不可能。

王文周对她说,少英,你没带衣服,回家去吧,等明天再来上课。此时的少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他带着孩子走了一段,发现少英还站在那里,王文周又趟水到对岸,说:“少英,你骑在老师的肩膀上可以吗?”

少英点点了头。就这样,一个六年级的女孩,骑在王文周的肩膀上,过河上学。

王文周说:“这件事我一直都很难忘,山里的孩子真的很爱学习,只是学校教学质量比不过城里,耽误了孩子们,我们多少次在想,用我们的肩膀,要是能背出几位大学生,再苦再累也值。

“还有一次,刚开学不久,遇到一场大暴雨,前一天放学的时候叮嘱他们不要来学校了,可第二天看到几个五、六年级的学生浑身都淋透了站在班门口,是王升超不放心,带领几个老师去河边看,看见孩子们,于是就用车轮胎把他们给推过来了。”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2月16日,大墩小学突然零星地掉了几个雨点,下午放学,两位老师把孩子召集好,送他们过河。

到了河边,孩子们都在等,记者发现,23个孩子,这个季节,都穿着拖鞋。

“孩子一年四季都穿拖鞋吗?”记者问。

“是啊,因为要过河,孩子即使在冬天,也穿拖鞋。除了雨季,孩子们最不愿意过的是冬季,河水冰冷,孩子们要趟水过河,天气最冷的时节,好多孩子脚上都裂口子流血,天太冷的时候,我们也会背孩子过河。”王升超说。

王文周背起一个小男孩说,“他的父亲也是我的学生,整整背了他父亲六年。”

就在村里,记者找到了这位男孩的父亲王升洪,他说:“两位校长,背完我,再背我儿子,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谢,把孩子交给两位校长,我们真的很放心。” “原来两位老师背我上学,现在又背我儿子上学,换作是我这么多年也不一定能坚持下来,他们是我们的恩人。

王文周说,30多年来,他们已经背过了两代学生,现在学生的家长,都曾坐我们的肩膀过河。

“这么多年来,你们背孩子过河,有没有遇到特别惊险的情况?”记者问。

“没有,河水涨高,自己先试一试,自己能走到对岸,再背孩子”,王升超说。

三十多年来,两位老师也正是凭着这种谨慎的态度,没有让一个孩子因为过河上学发生意外。

为了让孩子们安全过河,王文周和王升超想了各种办法,水齐腰深的时候,两人背学生过河,水到胸部时,孩子们便骑在两人的肩膀上,以免弄湿衣服,当水到达头部时,简易的竹排、圆木、水桶、汽车轮胎,都会用上。

王升超说:“这些都是没办法的办法,孩子小,在学校没法住,所以什么时候都吵着回去,我们除了上课,还要准备这些东西,但总的来说,我们把握的原则就是一定要确保安全。”

背完孩子,记者跟随两位老师走在回来的路上,王升超说,这不仅仅是我们的功劳,也是整个大墩小学全体教师的功劳,就连自己的妻子,也是把学生安全上学放在心里。

王文周说,每天早上,只要半夜下雨,妻子一早起来就会提醒他,下雨了,赶紧去河边接孩子,每逢雨季,王文周放学回家,妻子总要问,把孩子安全送过去没有。

在回来的路上,凡是遇到的乡亲,都主动向两位校长打招呼。王文周说,这些几乎都是他的学生,都背过他们过河,其实在琼中山区,许多老师都把背孩子过河当成自己的一项工作。

即将到达学校时,王升超说,孩子们的苦日子马上要结束了,省委省政府得知孩子上学很困难后,已经开始着手为孩子们建桥了。自己几十年背孩子感动了社会,其实孩子们的求学精神也一直感动着他们,希望村子里能早日走出几名大学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