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

以真心引导

不久前,新加坡理工学院100多名学生,用3个月的时间针对本地800个15到34岁的人士进行上网习惯调查。结果发现:51%的青少年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而四成青少年会在网上同陌生人交流,其中二成更同陌生人相约见面!

为什么这么多青少年宁可和素不相识的人谈心,而与家中的父母却话不投机半句多呢?

当然可喜的是也有“33%的青少年会把他们的父母加入到自己的facebook profile”,如此家长就可以有很好的频道了解孩子所思、所行、所交、所爱,彼此之间也有更多更好的沟通和互信!

这两者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下文作者指出的现象或可替我们解答:

~~~~~~~~~~~~~~~~~~~~~

愿在有心的地方 都能有爱

作者:李翊菱

近日重读二十年前的书,其中一篇是孙越先生所写:「只为自己而活,我会痛苦;只为他人而活,我没那么伟大,倒是在我活着的同时,也能在意别人的存在,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我愿在我有心的地方,都能有爱。

我要说一个有心的母亲,盼望儿子成器的故事。

她和孩子常到我这儿来,希望我开导正值青少年期的儿子,有趣的是,赴约前一定在电话里诉苦,说儿子如何忤逆不乖,并要我转告儿子她心中的话。辅导过程中,这位说起话来颇有定见的高三孩子,在母亲跟前,主动说明母子之间的误解,也期待妈妈理解他的痛苦;孩子希望妈妈不要为他安排所有的事情,如:志工、成长课程、补习及电话遥控监督等,我正要向其母表示,她有个聪明又懂得表达的儿子,没想到话未出口,便听到:「那是在妳面前表现给妳看的」,我看见孩子脸色一沉。

「你身在福中不之福呀!安排志工,是想让你体会,贫穷没饭吃的滋味,看看别人怎么过生活的。」「上成长课,是要你懂得自我反省。」 「谁叫你下课会乱跑不回家,当然要遥控你啦!」「如果你回家不上网,乖乖读书,就不用补习。」无交集的对话,清楚显示妈妈捍卫自己权威的态度。

一次至她家作客,看到客厅贴了一张报纸,是一则孙子抢祖母钱财不成,逆杀未遂被逮的消息,我心中为之一震,脑海闪过他们父子曾经因沟通不良动气,二人险些大打出手的画面。我劝其取下报导,避免孩子误会,以为母亲是在强化他的不当行为,应受法律惩罚;并建议改贴正面的报导文章来鼓励孩子,才能潜移默化,建立新的处世价值。

每个人都在追求内心的满足,大人小孩都不例外。如果孩子的想法和情感,不能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如果只希望孩子一切顺从父母的意思去做,这股强迫的力量,就会让孩子产生孤立感,他当然要躲入一切可以任其支配的网路世界里

教养者与孩子间的关系,是一面镜子,可将事情的是非曲直,清楚呈现;要怎么收获,先要那么栽,人因为偏见,常失去看清事实的能力,动辄以个人的恐惧或传统想法,来掩盖应该改变的认知;父母亲对孩子既然有心,就应以真爱、真心,去引导年少轻狂的孩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