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本着分享的理念,欢迎转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从中受益,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2007年11月26日星期一

给悲伤一个出口

11月23日,22名代表我国到柬埔寨参加亚细安龙舟竞赛的健儿,在赛后自行划回起点时,龙舟不幸翻覆,5名失踪的划手经过将近40多个小时的打捞后尸体终被寻获,家属最后的一线希望破灭,其内心的惨痛与呼喊,随着记者的报导,让人看了也忍不住泪水。

失去亲人的痛以白发人送黑发人为最,而意外死亡造成来不及告别,更是哀伤中最难以平复的!何其难过,他们要承担这两者!报导中,这些健儿都是品学兼优,而且和父母兄长的关系密切,他们的父母多已60岁以上,在辛苦了一辈子,正要安享晚年时,却遭遇丧子之痛,我们能理解他们复杂纠结的种种情绪,也希望让大家也都明白哀伤的历程,丧家以及亲友能够做些什么,帮助自己或别人走过死亡的幽谷。

根据生死学大师伊莉莎白. 库伯勒. 罗斯的看法,哀伤是一段循环的历程,所有的情绪会反反覆覆:

# 否定:不承认死亡的事实,拒绝去看、去听、去接触。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机制,让自己不被接到噩耗时的种种负面情绪击倒!在未见尸首前,他们都说“我不相信他不在了,去的时候还开开心心!”“可能在哪里被救起了?”

愤怒:对自己、迁怒他人,甚至可能针对逝者。想要找个对象或原因为整件事情负责,他们怒号:“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救他?”、“队员求胜心切,但是队长或领队一定要以安全为首,不能为了取胜而忽略安全。队长要告知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家人一个交代。”、“我都叫你不要来了,你为什么还来!”、“他就这样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他亏欠父母一个交代。”

# 讨价还价:“如果当时有穿救生衣,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一直交代他要小心,水的东西不可以开玩笑的…”。希望能改变事实,寻求弥补,向外界、甚至命运之神追讨公道。

# 陷入悲伤:发现既成的事实不能改变,但心理上仍无法接受,陷入无助、沮丧。“从儿子出事当天,她不吃不喝不睡,只要想起儿子,就泪如雨下”悲伤流泪是正常的心理历程,协助人们度过最难挨的阶段,为接受及面对现实做准备。

# 接受:承认失去亲人,开始学习接受。这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间线,随时因为某些事件又被挑起情绪;如具有意义的日子,亲人的物品等。

接受是复原的开端,有些局外人常觉得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去找回尸首,但这是帮助丧家复原的关键,不能看见,就无法接纳,永远是一个谜、是一丝希望,在心中将是一个无法复原的缺口!所以我们常鼓励丧家见死者最后一面,这有助于接受死亡的事实,能够较快走出阴影。

当然,意外死亡的面容是很可怕的。早报提及当其中一人的父亲从殓尸房认尸出来,他的母亲紧紧拥抱他落泪,频说:“对不起,对不起。” 她道歉,因为自己始终不能鼓起勇气踏进殓尸房,抱歉伴侣得独自承担认领儿子浮肿尸体的包袱。她事后对记者说:“我要记得儿子俊俏的样子,我要记得他从前的模样。”这段报导令人动容,当中包涵了多少心酸、不舍、犹豫、煎熬和歉疚!或许,对这妈妈而言,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丧家在接受事实后,要明白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无可避免的,不要自责。尽量找机会叙说或舒解心中的感伤与怀念,给悲伤一个出口。如不时举办亲友的纪念会,分享彼此的不舍,设立纪念册、网页或博客,让大家有共同怀念的平台。如原有博客网站的一名成员,他的好些朋友纷纷在网上留言,表达对失去这位挚友感到悲痛,并希望他在九泉之下能够安息;这对丧家是很好的安慰。

另外,我们会想为事件找到意义,譬如有位兄长在看到弟弟生前不久拍的照片,三个死去的人在照片中,搭着彼此的肩,笑容灿烂。他说:“至少他在去世前,非常享受最后的时光。” 或者藉此教训,大家也会思考活动安全的重要性,懂得在赢得胜利跟生命安全之间取得平衡点。

在当下,丧家的健康是我们所关切的,如果您是他们的亲友,请全心陪伴、耐心聆听,不要给建议、说道理。大家分配时间前往协助处理烦杂的琐事,提醒他们照顾自己的身体。记得,陪伴是长程的,一定要持之以恒、彼此合作,否则,事件过后的人去楼空,常更令人感伤,而你自己的悲伤也要有适当的舒解管道!

最后克莉斯汀.龙雅可这首诗,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方向:

假如我死時, 你不在我身旁, 请別担心, 也不必感到遺憾
有時你的出现对我是一种安慰, 有時卻会障碍我的离去
如果你想对我说什么或作什么,请早
那样,在我不預期地突然撒手時, 你不会有遺憾
当你获知我已离开人世時,请万緣放下
记住, 我感激你为我所做的一切
我最需要的是你的慈悲,你真挚的祈祷
祝福我, 让我安心地走

4 条评论:

匿名 说...

我含着泪水读着你的这一篇让我长智慧的
《给悲伤一个出口》。谢谢你们。

Fid Counselling Society 说...

能够在哀伤事件中尽一份绵力,是辅友会一直以来的心愿。博客的设立让我们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给予支持,这是让大家稍感安慰的事。

你有颗善良的心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谢谢你的鼓励,如果有需要,请透过电邮联系我们。

匿名 说...

身为一名读者,虽然和死者非亲非故,但读着他们的故事时,无法让我置身度外、无法消除我内心的伤痛。请问,这是正常的吗?应该如何让自己不那么被影响?

非常感谢。

Fid Counselling Society 说...

悲伤治疗大師 William Worden 曾说「沒有人能杜絕悲伤,除非他沒有爱」。

感同身受是每一个有血有泪的人正常的现象。读到感动人心的文字、看到触动情绪的画面,虽然是假象、是千里之外,都会让我们自然的流泪,更何况是发生在同一国界的事实!

有时候,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越多,我们的心就越柔软,很容易就被触碰到了,能有感受是件好事。但如果它勾引起自己的情绪,开始为深埋内心、没有处理的遗憾而伤痛,并久久无法平复时,我们就得留意了。

心理的垃圾得时时清理,才能活得自在。不为境转需要一颗空灵平静的心,你得花些时间照顾、疼惜自己哦!